理論與實務結合,綜合一生軍旅與學術生涯,提出擲地有聲的國防戰備策略建言。
◎時代已經變遷,數十萬人的會戰對決可能不再出現,雙方戰場只在一「鍵」之間。
◎在世界上最危險的地區,台灣如何師法各國戰爭並且合縱連橫,建構完備的戰備布局?
◎兩岸局勢詭譎多變,世界大戰一觸即發,運籌帷幄,制敵於未動,需先做足功課,始能洞徹先機!
未來的戰爭,空間無限擴大,時間急遽壓縮,
敵我之間距離,只有一鍵之遙……
曾祥穎將軍從中尉到退役,
於各軍事學術期刊發表論文九十餘篇,
從傳統、基層的整軍作戰,
到近代雲端科技、網狀化作戰、
大數據、社群網路及人工智慧對未來戰爭的影響,
乃至最後對2030年兩岸戰略情勢做出預判,無不精闢。
於今俄國與烏克蘭開戰,國際局勢動盪變遷之際,
本書更具參考與研究價值!
◎代理經銷:白象文化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7151723.pdf
作者簡介:
陸軍退役少將 曾祥穎
學歷:陸軍官校41期砲科,陸軍學院74年班,戰爭學院78年班,兵學研究所82年班,美國喬治城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短期進修研究(92年)
經歷:連長,大隊長,師砲兵指揮官,陸軍總部計畫署組長,國防大學兵學研究所高級教官,副師長,國防部作戰次長室聯合防空小組主任,陸軍總部武器計畫與獲得署長
著作:
《奈米科技發展趨勢對未來兩岸戰爭型態之研究》(中華戰略學會)
《飛彈防禦的迷思》(天箭)
《第五次軍事事務革命》(麥田)
章節試閱
二、國軍「戰爭十大原則」淺釋
前言
「國軍戰爭十大原則」是我們英明的總統蔣公,在民國四十八年初手訂,後來又親自督飭編定《戰爭原則釋義》一書,為國軍軍官必讀書籍之一。
本書發行雖久,但是由於官校學生在校期間要學的東西太多,很多同學但聞其名卻未見其實。因此常把這最重要的用兵「本體」忽略了,一味地追求殺敵「方法」而有因木失林之虞。個人以為方法是因人成事的。受過相同教育與訓練的人,面對同一戰場,甲乙兩方之兵力部署,火力運用不會完全相同。縱然聰明才智有所高下,狀況分析與判斷產生出來的決心更是主要原因。倘若加上補給能力、人員訓練、部隊士氣……等其他條件限制,說不定他們會擬定出完全相反的方案應付當前狀況。然而只要我們全體出發點的原則相同,即使方法不同,依舊可以收到萬流歸宗,殊途同歸的效果。
不過我們不能就此否定野外教練與實兵演習的重要性。但那只能作為爾後的參考,千萬不可將之一成不變的搬到戰場。我們要將學習的精華放在全般過程中的「思維程序」上。任何一個演習最引人入勝的環節,不在於攻防的慘烈或壯觀,而在於經過戰場偵查,參謀意見具申後的「命令下達」。在下達之前,指揮官必定要將所有的狀況在腦海中仔細思考,依據利弊分析,考量主客觀條件,方能下定決心,下達命令。他的思維依據乃是由戰爭原理而來,質言之是從「戰爭十大原則」產生的。我們亦不得先入為主的認為「作戰計畫的所有細微末節都可以按照原則決定的」,必須因敵而變化,否則,我們瞭解愈深,受害也愈大。
以下僅就自己所知的淺顯又淺顯的東西,從腦海中謄寫出來,供大家參考。說不上心得,更不是論述。僅希望能拋磚引玉,共策共勉。
壹、目標原則與重點
總統蔣公說:「軍隊作戰方案,首先要確定作戰目標,然後才能決定甚麼時間、甚麼地點、甚麼行動,多少兵力以對,準此一目標來作戰。」就是「打甚麼,有甚麼」的真諦。受領使命後先決定「打甚麼」,由使命擬定作戰構想,於是才「有甚麼」。或許有人問道:「我們研究敵人編裝的目的何在?」「有用嗎?」是的!不但有用而且非常有用!等到不久的將來自己親身接觸基層連隊後,著手訓練國家託付給我們的部下時,如何將現有的裝備巧妙地配合使用,以達到所望的效果,便是我們的職責。在動腦筋之餘,便不難明白了解敵人編裝的用處了。從小的方面來看,我們可以在戰前估計敵人投入本次戰鬥的兵力,以及可資運用的火力,有無新武器的出現……等因素,經過分析比較,預先擬好對策,或設計剋制手段,克敵制勝。從大的方面來看,我們知道戰術思想可以促進武器的發展,當然也可以從敵人的「有甚麼」,探討出他們能「打甚麼」,再運用平素各種敵情資料互相參照,就可以歸納出敵人的企圖,判斷敵人的戰法,然後針對他的弱點找出剋制之道,這便是「知彼」的工夫。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決定對美國宣戰之前,大本營曾經詢問山本五十六海軍大將的意見。山本肯定的認為在宣戰後的半年內他可以保持制海權,但以摧毀珍珠港為先決條件。因為他明白若不先解決美國在珍珠港的航空母艦為主的艦隊,日本南進的側背永遠遭受致命的威脅,補給運輸與掩護都成問題,所以他堅持主張毫不退讓,甚至以辭職表示其決心。追究其原因乃是山本深切的認清了他的目標–打甚麼–美軍太平洋艦隊。然後研發新武器–有甚麼–研製淺水魚雷,在鹿兒島訓練人員的戰術戰技。可惜執行這項任務的艦隊司令南雲忠一中將,缺乏宏觀認識與旺盛企圖心,攻擊完畢沒有聽取繼續擴張戰果的建議,沒有搜尋美國的航艦,亦未炸毀珍珠港的補給設施,沒有達成山本交付的核心任務。結果突襲珍珠港雖然創造戰史上的奇蹟,日本仍然逃不了敗戰的命運。
若目標選擇錯誤或不當,其後果將如何呢?楚漢相爭時,劉邦自用韓信「明修棧道,暗渡陳倉」之計,略定三秦之後,勢力漸漸擴張。楚漢二年四月,他趁項羽伐齊,楚都彭城守備薄弱之際,以討項羽「謀殺義帝」為名,率五諸侯及關中絕對優勢的兵力約五十六萬人,一舉襲取彭城。項羽聞訊後,仍然貫徹「先破齊,後擊漢」的初衷。結果劉邦反而被項羽率領的三萬騎兵,以迅速猛烈的攻勢打得大敗,狼狽而逃,受困於滎陽。諸侯亦紛紛觀望風色,保存實力。漢的局勢急轉直下,不得不全心全力為爭取諸侯而奮鬥。
我們客觀的檢討此役的得失,其關鍵在於漢高祖不知楚霸王力量的重心在「軍隊」而非彭城。以為占領楚都後項羽便沒有作為了,於是日日置酒高會,掠取美人寶物。心理鬆懈,戰備鬆弛,因此,才使握有絕對優勢的軍力和苦心孤詣造成的戰略優勢,毀於一旦。由此可知縱能明曉大勢掌握大勢,卻不知戰爭對象及其特質而目標選擇不當者,終不免招致敗亡的厄運。
目標的選擇因部隊之大小不同而異。通常旅、營以下,作戰目標大部分是地形要點或敵人有生力量;師以上的部隊則常選擇有戰略價值的重要城鎮、交通線為目標。前者,為戰術單位,兵力規模、作戰能力、補給保修均受限制,因此在殲滅敵人有生戰力外以控制鎖鑰地形,保障上級部隊行動之自由為主。師以上為戰略單位,需有強而有力的腹地容納各項設施,對前方實施再補給,往往必須在交通狀況良好,物產豐富的城市中作業,性質不同,考慮的要項差異也大。
在我們向目標前進時,總要消耗許多人力物力,若要面面俱到,則備多力分,弄巧成拙。必須抓住目標重心,形成重點,指揮官的指揮調度也應該有所取捨。對軍隊而言,所謂的重點該是「選擇敵軍陣線中最薄弱的一環,加以鐵鎚般無情的打擊,以破壞防者的均衡,繼而達到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的目的」。一切的戰爭型態都是由攻擊與防禦的演變而成。攻擊者不斷地找尋敵方的弱點,在決定性的時刻與地點,投入所有的力量摧毀敵人。防禦的一方則盡量減少可能的漏洞,一面尋求敵方的漏失,適時的轉移攻勢,或發起逆襲,拒止並擊殺敵人於陣地前或陣地內。雙方在發現對方致命傷的同時,盡可能地把己方的兵力火力投入其中,擴大創口,殲滅敵人。換句話說,「敵方的致命弱點」便是我們的重點所向。
一個指揮官主宰戰局左右戰場有三大法寶,其中兵力、火力的運用,占了相當重的地位。由預備隊的位置與火力支援優先順序,很容易明瞭他部署的重點。一般來說主力的正面小、兵力大、火力強,有持續的戰力。次要的方面則反之。但是戰場的景況瞬息萬變,「重點」往往因戰況之演變而變更。有時次要方面的進展遠比主力順利,並因此而讓敵人喪失了平衡,我們應該不失時機,轉移重點,針對這方向勇往直前,不給敵人有喘息重整的機會,不要將力量分散到其他次要方面。否則縱使奪得「巨大戰果」亦無補於事。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英法聯軍被逼入鄧克爾克一角,面臨絕境之時,希特勒突然改變決心,轉移目標與重點而給聯軍喘息的機會,就是不知目標原則與重點的失敗例證。
以上內容節錄自《倥傯論文集》曾祥穎◎著.白象文化出版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
http://www.pressstore.com.tw/freereading/9786267151723.pdf
二、國軍「戰爭十大原則」淺釋
前言
「國軍戰爭十大原則」是我們英明的總統蔣公,在民國四十八年初手訂,後來又親自督飭編定《戰爭原則釋義》一書,為國軍軍官必讀書籍之一。
本書發行雖久,但是由於官校學生在校期間要學的東西太多,很多同學但聞其名卻未見其實。因此常把這最重要的用兵「本體」忽略了,一味地追求殺敵「方法」而有因木失林之虞。個人以為方法是因人成事的。受過相同教育與訓練的人,面對同一戰場,甲乙兩方之兵力部署,火力運用不會完全相同。縱然聰明才智有所高下,狀況分析與判斷產生出來的決心更是主要原因。倘若加...
作者序
在軍職,我的寫作生涯開始得很早,自民國62年砲兵學校初級班畢業,分發至金門步兵第92師野戰砲兵365營第二連,到職半年之後就開始了。直至今日,這五十年間先後發表了90篇以上有關軍事方面的論文。
我的寫作針對性很強,不敢自詡凡事都能洞察先機,但是對部隊教育訓練、建軍備戰、中共陸軍未來發展和國防科技與經費的研究,在事後都獲得證明並非無的放矢,事前論述與研判正確而非後知後覺。既然能先一步判斷出「敵軍未來的演變」,就不致於落人口實而被人譏為落伍。
主要的動機來自於三方面:
首先是陸軍官校二年級分科後,暑期至野戰部隊見學期間,發現部隊許多實用的知識都不是學校教過的,想要明白其中道理與作用,卻不得其門而入,老士官根本不理你。為了打開求知的門路,我聽從母親的建議-以自家釀的葡萄酒換取先進們腦袋中的知識。這才知道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畢竟非親非故的,人家憑甚麼一定要教你「功夫」?
其次是在三年級期末步兵連對抗演習,擔任連補給士一職。對這陌生的職務,沒有人告訴我應該如何準備,於戰備檢查之時,對補給的細節一問三不知,被留美歸國的新教育長施震宙少將拿來做為反面教材,好好地將了一軍,當眾將我電得「外焦裡嫩」的不知如何是好。在羞愧之餘,也明白了「困而知之」不如「學而知之」的道理。
最後則是當上了軍官,在部隊中歷練各種職務時,一切言行都被攤在陽光下接受部下們檢驗。若想不被飽經行伍的老軍、士官們看不起,要獲得預備軍官、士校班長和充員兵的尊重,有了「十八般武藝之外」,必須要有「他們懂的要更懂,他們不懂的要都會」的認知。換句話說,帶兵打仗絕對不能只憑恃兵科學校幾本「三板斧」的講義吃飯。
因此,在部隊生存,要得到部下與同仁的尊敬,不能存有「官大,學問大」的心態,必須隨時充實自我的本職學能,從容地應付「不預期」之變故,才能服眾。更重要的是要能夠達到上級「具備高本職兩級素養」的要求,在沒有進入高一級的班隊之前,就唯有多讀相關的準則與戰史,獲得相應的知識,期能應付各種狀況的挑戰。
然而如何將這些從不同途徑學得的知識「取精用宏」,真正的轉化為自己的學術與修養並融會貫通,就要以自己的思維理則,用心筆記要點,獨立思考,或以「專題寫作」的方式,有系統地整理心得,形之於文字,才是自己的知識。
這段話未免高調了一點,卻是我研讀兵書與知識的心路歷程。筆記中加了自己的體會,有時幾個符號與文字都各有其含意,很多同學與先進看不懂我的筆記其中之奧妙也是事實。
當時的資訊不發達,寫作工具沒有「複製、貼上」功能,不能影印,也沒練就一身「剪貼」的功夫。一篇稿子全靠自己一筆一字慢慢琢磨出來的,修改、謄寫總要幾個回合,在理順自己思維的時候,不找文書幫忙謄稿,不能當「文抄公」,就要廣泛地蒐集資料,過程挺辛苦的。不過苦中有樂,畢竟經過自己「學而時習之」過程獲得的知識,印象無比深刻。稿件刊登出來後,不但有成就感,能夠獲得編輯的肯定,也有稿費可拿。「名利雙收」之餘,又可以打發駐防外島的孤寂,有了這些動機,看書寫稿的習慣就這麼養成的。
在尉官至少校時期,投稿的對象是陸軍官校的黃埔月刊。內容以「連隊基層實務」與「小部隊教育訓練」為主,戰史為輔。當時對論文寫作的要求並不嚴格,沒有智慧財產權相關的法令,原創的「稿件」可以充分表達自己的主觀想法,所以沒有註釋。有道是無知者無畏,連「戰爭十大原則」都敢動筆詮釋,這是軍事學的總綱,如今看來有些地方內容並不成熟,但是畢竟當時年少輕狂,大多自以為是。
和校刊的緣分是來自62年夏天當副連長時,針對自己的本職學能需求,在南雄埕下潮濕幽暗又昏黃的坑道中,就著燈光將自己在學校七年的訓練和下部隊的體驗,以及學用結合的心得,以〈回顧與檢討〉為名,做了個總結,沒經過思考便直接寄回學校。
其實也沒抱甚麼希望,只是個人的心得而已。不料9月19日,校刊的社長兼主編劉艾萍上校,把這份稿件給政戰主任楊中傑少將上了份簽呈。然後把文件與用紅筆標示重點的原稿,寄回金門退還給我,鼓勵我修正之後再寄給他。完稿全文約8千餘字,稿費320元,這是我的第一份稿費,比上尉級的主官加給多20元,這份歷史性的簽呈至今仍在我的檔案中。
在軍職,我的寫作生涯開始得很早,自民國62年砲兵學校初級班畢業,分發至金門步兵第92師野戰砲兵365營第二連,到職半年之後就開始了。直至今日,這五十年間先後發表了90篇以上有關軍事方面的論文。
我的寫作針對性很強,不敢自詡凡事都能洞察先機,但是對部隊教育訓練、建軍備戰、中共陸軍未來發展和國防科技與經費的研究,在事後都獲得證明並非無的放矢,事前論述與研判正確而非後知後覺。既然能先一步判斷出「敵軍未來的演變」,就不致於落人口實而被人譏為落伍。
主要的動機來自於三方面:
首先是陸軍官校二年級分科後,暑期至野戰部隊...
商品資料
出版社:白象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22-10-01ISBN/ISSN:9786267151723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496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