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中國傳統節日的歷史源流╳傳統習俗╳節慶活動╳優美詩詞,
直入傳統文化精髓,
發掘隱藏在節慶裡的生活美學與風俗習慣
傳統節日裡,凝結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情感,包含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長存於民眾心中的文化符號和記憶。
本書根據歲時節令變化,選取十六個最具代表性的傳統節日,介紹源流演變、傳統習俗、故事傳說、歷史典故、詩詞文化等內容,圖文並茂,通俗易懂,既注重知識性,又注重趣味性,是認識傳統節日知識的最佳讀本。
~~發覺隱藏在傳統節日中的~~
文化傳承‧風俗民情‧市井小民的心靈寄託
歷史源流‧生活變遷‧文人墨客的心意抒發
傳統節日是隨著自然節律而起,蘊含人文精神而豐,傳統生活的時間驛站,風俗民情的承攬章譜。
本書是最能體驗傳統節日的知識讀本,從源流演變到傳統習俗,從故事傳說到詩詞文化,全方位瞭解中華傳統節日。
書中內容豐富,文字淺顯易懂、內容包羅廣泛,圖文並茂,注重知識性,並含蓋趣味性,在輕鬆的閱讀氛圍中,瞭解中華傳統文化之美,以及節慶活動中的生活美學。
【認識傳統節日的起源與典故】
嚴選最具有代表性、最受中國人重視、過節氣氛最濃厚的16個傳統節日,例如春節、元宵、清明、中元節等,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介紹過節起源、傳統習俗和歷史典故,認識中華文化的傳承。
【圖文並茂,豐富藝術性與可讀性】
每個頁面中穿插精美的國畫,利用全彩的視覺呈現,搭配淺白易懂的文字敘述,提升閱讀趣味,讓人翻開書就停不下。
【傳統生活的近距離寫照】
穿插先民生活介紹和詩詞賞析,能夠近距離接近市井小民及文人墨客的思考、情緒,更能夠體會文化演變的過程,並豐潤讀者自身的文學涵養。
本書特色
1.收錄16個具有代表性的傳統節日,貼近民眾生活,讀來親切有趣。
2.內容豐富,包含節日的起源、歷史故事、傳統習俗、詩詞賞析,具有歷史和人文意義。
3.視覺優美,圖文並茂,收錄多張精美國畫,讓頁面更加賞心悅目。
作者簡介:
【編者簡介】
陳玉新
文學學士,作家,國學網站編輯,長期致力於中國古典文化精粹研究。中文系所畢業後,專職從事國學研究和寫作,對中華傳統文化、中國文學、唐宋詩詞等都有深入研究。
章節試閱
春節
春節,中國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元日」,中國人俗稱「過年」、「新年」,是中華民族最重視的一個傳統節日,也是所有傳統節日中最隆重、最熱烈,慶祝時間最長的節日。春節到來,意味著草木凋零的寒冬即將過去,萬物復蘇的春天即將到來。其實,中國歷史上的春節並不指歲首,而是立春之節,特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農曆歲首和四時節序基本同步,立春與歲首前後相差不到幾天,人們在慶賀新年的同時喜迎新春。
什麼是「年」?在甲骨文中,「年」的寫法為上面一個「禾」字,下面一個「人」字,用一人背負著成熟的禾的形象,表示莊稼成熟,即「年成」。《說文解字.禾部》稱:「年,穀熟也。」《爾雅》亦有「年者,取禾一熟也」的說法。用穀物的成熟,來表達時間的概念,由此可見中華文化中始終蘊含著農耕文明的氣息。春節,即新年,為一年的開始。
春節一般是指一年當中的第一天,但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五,以除夕和初一為高潮。年前驅邪除穢,歲後迎新納福,如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等。
源流演變
相傳帝舜繼承天子時,帶領人們祭拜天地,於是人們便把帝舜繼位的那天定為新年的第一天,叫作歲首,這就是夏曆的新年。不過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夏曆的新年在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名稱。
先秦時期,稱為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兩漢時期,稱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等;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改稱為元辰、元日、元首、歲朝等;唐宋元明時,又稱為元旦、歲日、新正、新元等;到了清代,一直叫元旦或者元日。
在古代對春節的諸多稱謂中,以「元旦」最為普遍,時間也最長。
「元」之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說文解字》中對「旦」的解釋為:「從日見一上,一,地也。」表示太陽剛從地平線上升起,意為早晨。因為它代表一年的第一個早晨,正月的第一個早晨,所以稱為「元旦」或「正旦」。
不過,那時候,新年的日期會變動,夏朝定在一月初一,商朝改成十二月初一,周朝又改為十一月初一,到了秦朝又把新年提前到十月初一。直到西元前104 年(太初元年),漢武帝接受司馬遷等人的建議,開始使用《太初曆》,恢復夏曆( 即農曆), 明確規定正月初一為歲首, 並把二十四節氣定入立法。雖然後來的朝代對曆法有過修改,但大多依據《太初曆》,仍然以孟春正月為歲首,正月初一為新年的第一天。
到了先秦時期,開始有新年習俗的萌芽,不過那時的慶祝活動主要是在一年農事結束後,為報答神靈的恩賜而舉行的「臘祭」(祭先祖)、「蠟祭」(祭百神)活動。《詩經.豳風.七月》中記載西周時期,新舊歲月交替之時,人們釀酒宰羊的歡聚場景,「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
意思是:人們將美酒和羔羊奉獻給諸神,來表達對神的感謝。不過那時的慶祝活動,因為各諸侯國採用的曆法不同,所以沒有統一的日期,大概在冬天農閒之時,這是新年習俗的雛形。
後來社會一直動盪不安,百姓經歷四分五裂的局面而苦不堪言,雖然秦朝統一中國,但是徭役賦稅極其苛刻,民不聊生,直到西漢初期推行「休養生息」的政策後,社會生產才慢慢恢復和發展,人們的生活情趣開始高漲,形成一系列的節日習俗。後來《太初曆》推行後,正月初一作為新年的日期被正式確立下來,於是原來各地區不同的酬神、祭祀和慶祝活動,開始逐漸統一到正月初一這一天進行。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過新年的習俗越來越多。漢朝時,祭祖是春節的重要活動。東漢崔寔在《四民月令》中寫道:「正月之朔,是謂正旦,躬率妻孥,潔祀祖禰。」
魏晉時,開始有除夕守歲的習俗。晉朝周處在《風土記》中記載: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饋歲」;酒食相邀,稱「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守歲」。
這習俗一直沿襲至今。同時在《風土記》中還記載,在除夕之夜燃放爆竹以「辟邪驅鬼」(即「年」這種猛獸)的傳說。
新年習俗在唐朝發生裂變。唐朝是思想文化繁榮的時期,那時內外文化交流很頻繁,於是新年習俗從過去祈禱、迷信的神祕氣氛,開始向娛樂、禮儀方向轉變。過去過年的爆竹不再用來驅鬼,而成為歡樂、喜慶的方式;慶祝新年的重點也由祭祀神靈轉向娛人。唐代人們除登門拜年,還發明一種「拜年帖」。唐太宗李世民用赤金箔做成賀卡,御書「普天同慶」,賜予大臣。
很快這個形式開始在民間普及,大家改為梅花箋紙,相互寫「拜年貼」,當時這種「拜年帖」被稱為「飛帖」。可以說從唐代開始,新年才成為普天同慶的「良辰佳節」。
到了宋代,人們在過年時開始吃餃子 (宋朝稱餃子為「角子」)。宋朝吳自牧在《夢粱錄.宰執親王南班百官入內上壽賜宴》中記載:「凡御宴至第三盞,方進下酒鹹豉,雙下駝峰角子。」宋代已經開始用紙包火藥做成爆竹,除夕、春節放爆竹的習俗逐漸盛行起來。《東京夢華錄》中記載:「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聲聞於外。」
到了明朝,又開始盛行接灶神、貼門神、除夕守歲、十五賞燈會等活動。清朝對過年是非常重視的,那天宮廷裡極盡奢華,皇帝寫福字賜給群臣,過年一直延續到元宵佳節才算結束,猜燈謎是極為流行的取樂方式。
明清時期的新年習俗跟之前的習俗相比又有所不同,禮儀性和應酬性加強。人們在新年裡相互拜謁,達官貴人流行互送名帖或者登門叩拜;平民百姓講究互贈禮品,相互拜年。在新年期間舞獅子、舞龍、演戲、說書、踩高蹺等娛樂活動開始出現,讓人應接不暇。
這時期,新年習俗已經與傳統文化融為一體,成為展現中國幾千年風俗文化的大博覽會。
傳統習俗
貼春聯
貼春聯起源於古代民間掛桃符的習俗。
在秦漢以前,過年時家家戶戶都要在大門左右懸掛桃符,用於驅邪鎮鬼。那時的桃符是用桃木做的兩塊門板,上面畫著神荼、鬱壘二將,或者寫著他們的名字。
唐朝以後,除了以往的神荼、鬱壘二將以外,人們又把秦叔寶和尉遲恭兩位唐代武將當作門神。
到了五代十國時期,後蜀國主孟昶酷愛桃符,每年除夕都會在宮門上掛起桃符。廣政二十七年(西元964 年),他在桃符上寫下聯語:「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這是中國最早的一副對聯。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喜愛春聯,頒布聖旨讓每家每戶在除夕時都用紅紙寫對聯貼在門上。此後,春節貼對聯的習俗就流傳至今。
故事傳說
「年」的傳說
傳說很久以前,有一種叫「年」的怪獸,平時藏在海底,每到除夕就爬上岸來,為非作歹,傷人害畜。牠頭上長著尖尖的犄角,身上的皮很結實,簡直就是刀槍不入。牠非常兇猛,所到之處無人能敵。
人們沒有辦法,惹不起只能躲避,於是大家每到除夕就扶老攜幼,逃往深山。
一年的除夕又到了,桃花村的村民像往年一樣,忙著收拾東西準備逃往深山。這時村裡來了一位白髮蒼蒼、拄著拐杖的老人,不過大家正忙著收拾行裝,封鎖門窗,沒人來關照這位老人,只有村東頭的一位老婆婆給老人一些食物,並讓他快點上山躲避「年」獸,不過那位白髮老人卻對老婆婆說,只要讓他在此住一晚,他定能將「年」獸趕走。大家沒有把他的話當真,老婆婆還是勸他跟大家一起上山躲避,但老人堅持留下,眾人沒法,眼看天也快黑了,只能撇下老人匆匆上山。
當夜,「年」像以往一樣走進桃花村準備肆虐時,突然看到村東頭的老婆婆家,門上貼著大紅紙,並且屋裡燈火通明,「年」既害怕又生氣,狂叫一聲向老婆婆家奔去,突然又聽到「劈哩啪啦」的爆竹聲,「年」渾身顫慄,再也不敢向前一步了,原來「年」獸害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老婆婆家的大門打開,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威武地站在門前哈哈大笑,「年」獸大驚失色,趕緊逃到海底藏起來。
當人們從深山回來後發現村裡居然安然無恙,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白髮老人是老天派來幫助大家驅逐「年」獸的神仙,神仙留下驅逐「年」獸的三件法寶:竹子、紅蠟燭和紅對聯。開心的人們為慶祝這
一時刻,紛紛換上新衣戴上新帽,到親朋好友家道喜問好。
很快,對付「年」獸的辦法傳了開來,從此,每到除夕,家家戶戶都貼上紅對聯,燃放爆竹,並且燈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相互道喜問好,這種風俗越傳越廣,最後成為春節最重要的活動。
歷史典故
倒貼「福」字的典故
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會在門窗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的風俗由來已久。據《夢粱錄》記載:「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士庶家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淨庭戶,換門神,掛鍾馗,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宗。」
裡面的「春牌」就是現代在紅紙上寫的「福」字。現在的「福」字意為「幸福」,與過去不同,過去意為「福氣」、「福運」。雖然「福」字的意思已經有所變化,但春節貼「福」,不管何時都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有時人們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福」
字倒貼在民間其實有一則有趣的典故。
相傳明太祖朱元璋想用「福」字作暗記準備殺人,不過這事被好心的馬皇后知道。為消除這場災禍,馬皇后讓全城所有人家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一「福」字。其中有一戶人家不識字,竟然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明太祖派人上街去查看,結果發現家家都貼「福」
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
皇帝聽了很生氣,下令把那家人滿門抄斬。馬皇后忙解圍道:「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所以故意把福字貼倒了,不就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覺得挺有道理,便下令把那家人放了,一場災難終於消除。
從此民間便流行將「福」字倒貼,一求吉利,二則為紀念馬皇后。
詩詞文化
新年作
[唐]劉長卿
鄉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歸在客先。
嶺猿同旦暮,江柳共風煙。
已似長沙傅,從今又幾年。
劉長卿,字文房,宣城(今屬安徽)人,唐代詩人,工於詩,長於五言,自稱「五言長城」。
這首詩是作者被貶南巴尉時所作。「每逢佳節倍思親」,對於被貶到荒涼地區的劉長卿來說,在萬家團圓的日子裡,想起自己蒙受的冤屈,想起遠方的親人,不禁潸然淚下。再聯想到未來的仕途艱難,自己年華已逝,心裡更是難過。雖然新年伊始,天下共春,但是自己依然滯留在偏遠的潘州,升遷無望,不知道這樣的日子何時才結束?
春節
春節,中國農曆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元日」,中國人俗稱「過年」、「新年」,是中華民族最重視的一個傳統節日,也是所有傳統節日中最隆重、最熱烈,慶祝時間最長的節日。春節到來,意味著草木凋零的寒冬即將過去,萬物復蘇的春天即將到來。其實,中國歷史上的春節並不指歲首,而是立春之節,特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農曆歲首和四時節序基本同步,立春與歲首前後相差不到幾天,人們在慶賀新年的同時喜迎新春。
什麼是「年」?在甲骨文中,「年」的寫法為上面一個「禾」字,下面一個「人」字,用一人背負著成熟的禾的形象,表...
作者序
前言
中國是個擁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農耕文化、遊牧文化和海洋文化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相互融合,形成中華民族豐富的節日文化。
中國傳統節日歷經數千年演變,即使朝代更迭,依舊延續下去,記錄了古人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承載著他們的精神世界,其中蘊含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地理、曆法等人文與自然知識,成為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
在古代農業社會,農作物的播種、培育、生長、成熟,都依賴陽光、雨水等氣候條件。靠天吃飯的人們,對氣候、天象的變化具有高度的自覺性和敏感性。
在時序推移中,逐漸形成四時八節的時令系統,漢代以後,四時八節又進一步細分為二十四節氣。人們根據二十四節氣的歲時變化,逐漸形成中國特色的歲時節令民俗。歲時節日,大多依傍著自然節氣,比如清明節和冬至節等。另外,傳統節日的形成還與宗教崇拜、神話傳奇、迷信禁忌、人物紀念等社會風俗和歷史文化有關。
大部分節日在先秦時期出現,秦漢至南北朝時期基本成型,唐宋元明清時期繼承發展,並一直延續至今。
中國傳統節日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傳承過程,代表文化的特質和精神。不同地域、不同年齡、不同社會身分的人們,在慶祝相同傳統節日的過程中,感受到彼此的民族情感和人文情懷。
前言
中國是個擁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農耕文化、遊牧文化和海洋文化在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相互融合,形成中華民族豐富的節日文化。
中國傳統節日歷經數千年演變,即使朝代更迭,依舊延續下去,記錄了古人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承載著他們的精神世界,其中蘊含原始信仰、祭祀文化、天文、地理、曆法等人文與自然知識,成為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
在古代農業社會,農作物的播種、培育、生長、成熟,都依賴陽光、雨水等氣候條件。靠天吃飯的人們,對氣候、天象的變化具有高度的自覺性和敏感性。
在時序推移中,...
目錄
春節
元宵
龍抬頭
花朝
上已
清明
端午
天貺
七夕
中元
中秋
重陽
冬至
臘八
祭灶
除夕
春節
元宵
龍抬頭
花朝
上已
清明
端午
天貺
七夕
中元
中秋
重陽
冬至
臘八
祭灶
除夕
商品資料
出版社:新文創出版日期:2022-09-14ISBN/ISSN:9789579068604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24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