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牧瀨 稔
定價:NT$ 420
優惠價:88 折,NT$ 370
已售完,補貨中
在日本推動地方創生,有的地方行政機關可以在短時間達到目標,也有花費多年才開花結果。箇中差異何在?作者認為主要是「把理所當然的事情視為理所當然」,一旦做到理所當然的事情後,再多加一把勁,會得到更好的成果。
本書將理所當然的觀點以及多加一把勁,歸納成20個成功法則,提供「點子」給讀者們,為推動地方創生帶來一些創新想法和觀點,帶動地方產業永續與重生。
本書的組成包括:第一部分,說明中央進行的地方創生及在地方自治體或地域層級的地域創生之現況與展望。第二部分是從20個不同的相關面向介紹讓地域創生能夠成功的基本觀點。第三部分是針對地域創生領域中有一些成果、或是還在努力中的地方自治體,以訪談的方式整理相關資訊。至於,今後地方自治體必須轉型為地方政府。轉型為地方政府的要點,將放在第四部分來介紹。
本書的封面用了「搶救故鄉」這樣聳動的詞彙,其實是希望正在努力掙扎的地方自治體能夠清醒。另外,本書也加入了一些專欄,是由幾位地方創生相關的中小企業診斷士所撰寫的,希望能夠成為有價值的參考資料。
期許本書能夠給予讀者們一些「提供啟發」的點子。如果能夠幫助讀者多思考些什麼,而萌生一些新的想法,無非就是作者寫書的目的與意義。
作者簡介:
牧瀨 稔(Makise Minoru)
關東學院大學法學部地域創生學科副教授。
法政大學大學院人間社會研究科博士課程修畢。歷任民間企業、橫須賀市都市政策研究所、公益財團法人日本都市中心研究室及一般財團法人地域開發研究所研究部後,從事現職工作。兼任法政大學大學院公共政策研究科兼任講師等。
2017年度擔任戶田市政策研究所政策形成顧問、春日部未來研究所政策形成顧問、新宿區新宿自治創造研究所政策形成顧問、東大和市城鎮.人. 工作創生綜合戰略顧問、羽村市魅力創出支援顧問、寢屋川市城市行銷策略制定顧問及鎌倉市行政評價顧問,同時也擔任多摩市、甲斐市、西條市等的政策顧問。
另外,亦擔任加西市元氣城鎮營造市民會議委員(會長)、厚木市自治基本條例推動委員(會長)、逗子市市民參加制度審查委員、三芳町行政改革懇談會會議委員、厚生勞動省「活用多樣社會資源的『地域包括照護推進』環境營造的調查研究會」委員及運動廳技術審查委員會委員等的審議會委員。
座右銘是「無為之為」。
名人推薦:
推薦序一
《搶救故鄉:推動地方創生成功的20法則》這本書,除了分享日本地域創生的原由及經驗,帶給我們更多的是:思考、反省與檢討。
先摘錄本書的三句話:
創生很重要,但不是再生、也不是新生。
再生是「已死亡的事物,從死亡狀態下回復生命」⋯⋯現在是「創生」的時代。
這個創生的意義,必須在確實理解的狀態下,再積極的進行各種努力。
「活化地方經濟」很困難嗎?
整體來看是困難的。之所以困難,本書歸納了眾多面向;但可以肯定,絕對不是不可能。
中小企業也好,自治體也好,同樣都受到少子高齡化與全球化浪潮的擺布。在這樣的背景下,該怎麼找出自身的優勢,不僅限於日本,而廣泛地向全球傳達信息,這一點有賴大家共同進行思考,並且積極投入行動。我認為這正是我們所謂的Mission(使命)、Passion(熱情)及 Action(行動)。
我認為的地方或地域創生,從串聯與創新開始。
現在正是「創生」的時代,不是再生、也不是新生。 在確實理解創生的狀態下,透過「產學官勞言」積極進行各種努力與串聯:盤點在地DNA「人文地產景」,一同譜寫地域中天地神人的節與結、流與留、共生與共創。
我出生於戰後的嬰兒潮,成長於都會,熟悉城市的節奏及生存遊戲;2014年有幸隨著臺灣政府服務獎評選工作,實地參訪各個地方政府單位與地方串聯的接地能量,才猛然看見生活的不同面向及生命可以有的覺察及創生。深受啟發並回頭檢視人生與土地的串聯:由大地養出來的我們,返歸土塵前,能為這塊土地做些什麼?
2016 年,有機會站在宜花東有機廊帶,先將花東縱谷南北180公里生氣盎然的場域,視為一個生態博物館,啟動花東縱谷「萬物糧倉、大地慶典」的全域規劃。
在串聯與創新的核心理念引導下,邀請「產學官勞言」各界人士,以4D肯定式探詢工作坊(Discover、Dream、Design、Deliver)來做串聯的想像與點燃熱情。用活動策展的行動方案留下地方故事、串聯各地人事地物景,留下地方故事,構成一個動態多元的立體腳本,吸引更多人前來吸收養分甚至成為其中的一個因子。每個人從自己出發,行腳花東縱谷,由特色串聯,朝向繽紛多彩的創生。
在花東地域創生的實踐中,思忖良多;看到本書《搶救故鄉:推動地方創生成功的20法則》更是引發諸多共鳴,喚起不少心路歷程。特別感謝牧瀨稔團隊的努力與付出,在實踐中總結歸納出地方創生成功的20個基本觀點及五個訪談故事,實屬日本推動地域創生的成功法則與心路歷程。推薦給任何對地域創生感興趣或正在實踐路上的朋友,相信必定受益良多。
本書的第四部分,提及觀光振興,扣回到旅遊「產」業。以地域創生為目標的觀光旅遊在帶進消費、支持創生的同時,如何在可控制的條件環境下有序發展?產業發展與觀光振興齊頭並行,以地方DNA為核心,創造地方差異與特色,建立地方認同感;同時兼顧生產、生活和生態,一旦失衡,對地方帶來的將不是創生,而是災難。
在鄉村人口流失嚴重的今天,既要留人在鄉村,也要資源流入,「留」與「流」如何補償?我想不管是「留人」還是「流入」,都需要透過政府或社會力量,結構化地支持地域發展,也正是作者所呼籲的「今後地方自治體必須轉型為地方政府」。我希望所有生活在地方的人,都能發揮自己的才能、安居樂業、共創地方;同時也期望來訪的旅人,不是走馬觀花的奔走,而是享受地方的行旅。
這片養育我們的土地與場域,未來是什麼?
我又再一次思考創生的關鍵性問題:地域的定位與未來(明天與後天)。如何從後天的生態系場景,在今天的地方場域,建構一個多元發展的明天。
本書提示了為了要迎接春天與清晨,亦即為了生存勝利,需準備的基礎。我們都是未來的譜寫者,也許本書會給你帶來一些不一樣的行動能量。期待這樣的紀錄與分享,可以帶動各界更積極的創新與串聯。在創意城鄉中,鼓動更多的聚落人才,老中青嫁接,有如產業舞台上,戲演的好、陣頭強,吸引的人愈來愈多,地域自然愈來愈有生機!
最後,藉此希望:共同創造美好的新時代,走出臺灣的經驗與模式。
財團法人中華管理發展基金會執行長
易遊網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陳甫彥
推薦序二
地方創生願景絕非是一種烏托邦想像,它需要制定長期和綜合的振興策略,來逐步達成和實踐地域再生。此外,臺灣民主化發展和轉型過程中的政府角色、職能與公民社會關係,不但得就迫切性公共政策議題重新思考,而且治理模式也要隨著社會型態轉變而調整,尤其是面對全球化市場競爭、都會區域化及城鄉差距、社會人口高齡化及減少的嚴峻態勢和問題,更是不可墨守成規。
行政院2019年1月3日核定的「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就是嘗試突破臺灣實施地方自治長期累積下來的包袱和障礙,有策略地協助打造地方永續發展和產業振興創生的根基;希望透過一個新的思維、新治理的機制及模式,來達到地域再生目的。地方創生的社會實踐,不但仰賴由上而下的國家發展政策引領,動員各種有形無形的社會、人力及智慧技術資本,整合各部會資源;更要仰賴有為能幹的基層公職人員、聰明的地方治理模式,以及在地的社群及參與。其中成敗關鍵的核心就是人,尤其是地方自治體及其所有成員。
如果地方治理主體,首長及其成員們,能夠秉持共好、分享和愛鄉情懷,針對在地根植的社會情境、日常生活習性和產業發展困境,主動積極創意作為,喚回民眾信心,甚至與時俱進培養21世紀地球公民意識,重新設定地域發展目標及建設標的,找出困境因應對策和辦法,聯結民間智慧及創業經營人才,逐步邁向繽紛多彩的地域創生願景,絕非是海市蜃樓。
《 搶救故鄉:推動地方創生成功的20法則》讓我們見識到鄰邦日本地域創生成功的城鎮經驗及創意思考作為,特別是積極主動的地方自治體首長及事務人員,如何跳脫科層體制結構的制約,展現地方政策規劃能力,運用智庫組織獻策及與在地社群集思廣益,因地制宜靈活設計巧思方略,聚焦對象、建立品牌及強化行銷,推動地域創生振興等,這些案例確實都是值得我們借鏡學習。
同樣面對人口減少及高齡化社會來臨、國土空間及城鄉發展失衡的狀態和問題,我國政府及各界正全面深刻自我剖析和檢視,推動地方創生,希望重返地域常民生活及生計的起點,聯結在地產業、文史及生態資源情境,草根覺醒和勇敢行動追求地域振興創生。
當2019年將盡,臺灣地方創生元年啟動的「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一整年以來所作所為,其實可視為臺灣政府主動策劃、積極結合地方與社會各界夥伴們,努力和務實面對當前臺灣社會、經濟及環境結構劇變下,在持續追求國家永續發展過程中,開始敦促「地方自治體」主動學習及積極探索新公共治理模式的起點!
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郭翡玉
推薦序三
「地方創生」這個從日本傳過來的名詞,從2019年開始,在臺灣變成了動詞。全臺灣共計有134個地方創生優先推動鄉鎮區,囊括了多數鄉村地區與原住民部落。而以地方創生為關鍵字發行的書籍,兩年內也高達近60本。在這麼多相關書籍中,關東學院大學法學部地域創生學科牧賴稔(Makise Minoru)教授所著的《搶救故鄉:推動地方創生成功的20法則》談了許多日本接地氣的真實案例。讀者或許對於日本的地理不是那麼的熟悉,但透過案例的介紹,對於臺灣接下來地方創生該如何走,有畫龍點睛的提點作用。
臺灣目前推動地方創生,由國發會統合,各鄉鎮區自行彙整提案,對接各部會的資源。而日本也為了減緩人口減少的速度,在各地方自治體也制定了「地方版綜合戰略」。作者認為地方創生提案的「聚焦」策略,必須要從「這也要,那也好」的想法切換到「選這個?還是選那個?」的思考模式。因此,日本的東大和市主打「日本第一友善育兒城鎮」、岩手縣宮古市補助不孕症的治療、宮崎縣小林市製作了點擊率破268萬次移居小林的行銷影片、島根縣的濱田市推動支援單親家庭移入的「單親迎入事業」、北海道的伊達市推動以屆齡退休為對象的促進移居措施,還有宮城縣丸森町與婚姻介紹的株式會社ZWEI簽約,推動「雞婆紅娘」的服務。以上的城鎮不謀而同地挑選了「增加定居人口」為主要的創生策略。因此,臺灣各鄉鎮區的地方創生策略,除了著重在尋覓在地的DNA與產業振興的主要論述上,未來勢必要朝向如何讓人口自然增加,同時減緩移出/鼓勵移入的務實戰略目標前進。
另外一個和臺灣比較不一樣的機制是在地智庫的建立。文中提及於2008年戶田市政策秘書室設立了「戶田市政策研究所」,主要在於提升市整體的政策規劃能力。戶田市透過城市行銷以建立當地居民的自豪感(Civic Pride),將市民定位為參與者之一,花了兩年的時間醞釀建市50週年的Toda 50祭,從企劃到活動當天的營運,全都由市民主導而進行。並透過toco ぷり的app,除了能知道當地最新訊息外,也可以讓市民提出建言與政策建議,並在電子平臺上引發討論與對話,讓愈來愈多的市民覺得「我住在戶田市真的是住對了!」。而埼玉縣的春日部市除了是《蠟筆小新》作者已故漫畫家臼井儀人的故鄉之外,更在市公所內設置了「春日部未來研究所」。從2011年到2019年進行了「直下型地震的因應對策」、「定居人口增加對策」、「春日部市的飲食教育研究」、「提升市府職員力與組織力的研究」、「市府大數據的靈活分析」、以及2019年提出了「春日部市教育研究」特別與當地社區合作,提出改善教育環境,以確保兒童的學習機會並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的計畫。在本書的最後,作者羅列更多其他地區設置在地智庫的模式,並提出日本地方智庫與地方銀行、大學合作的多元創生模式。
而臺灣,從民國60-70年代的進口替代與出口擴張的政策之下,孕育迄今接近150萬家的中小企業,也造就了提供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的商業銀行、農漁會信用合作社林立;再加上全臺161所大學配合地方創生政策下,由教育部主導的大學社會責任計畫(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簡稱USR)在臺灣遍地開花。因此,各鄉鎮區公所應該要善用鄰近大學與地方金融機構合作的機會。透過大學的老師與學生進行各種活化地方產業、增加定居人口等政策的評估研究;並結合在地銀行進行融資與債務管理、收益管理,乃至於在地金融人才培力的相關研究。
臺灣的地方創生根植於早期的社區總體營造,因而建立了深厚的社區資本。若能透過此次地方創生資源的挹注,進行在地各權益關係團體(人)的橫向合作,則地方之幸。真心地希望各鄉鎮區公所「慢慢來比較快」,真正的落實在地的共識建立與人才培力之後,才有辦法提出符合地方需求,且地方也能自主執行的創生方案。
原住民族委員會產業創新價值計畫─產業聚落召集人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觀光休閒與餐旅管理學系副教授兼總務長 曾永平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38折160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牧瀨 稔
優惠價: 88 折, NT$ 370 NT$ 420
已售完,補貨中
在日本推動地方創生,有的地方行政機關可以在短時間達到目標,也有花費多年才開花結果。箇中差異何在?作者認為主要是「把理所當然的事情視為理所當然」,一旦做到理所當然的事情後,再多加一把勁,會得到更好的成果。
本書將理所當然的觀點以及多加一把勁,歸納成20個成功法則,提供「點子」給讀者們,為推動地方創生帶來一些創新想法和觀點,帶動地方產業永續與重生。
本書的組成包括:第一部分,說明中央進行的地方創生及在地方自治體或地域層級的地域創生之現況與展望。第二部分是從20個不同的相關面向介紹讓地域創生能夠成功的基本觀點。第三部分是針對地域創生領域中有一些成果、或是還在努力中的地方自治體,以訪談的方式整理相關資訊。至於,今後地方自治體必須轉型為地方政府。轉型為地方政府的要點,將放在第四部分來介紹。
本書的封面用了「搶救故鄉」這樣聳動的詞彙,其實是希望正在努力掙扎的地方自治體能夠清醒。另外,本書也加入了一些專欄,是由幾位地方創生相關的中小企業診斷士所撰寫的,希望能夠成為有價值的參考資料。
期許本書能夠給予讀者們一些「提供啟發」的點子。如果能夠幫助讀者多思考些什麼,而萌生一些新的想法,無非就是作者寫書的目的與意義。
作者簡介:
牧瀨 稔(Makise Minoru)
關東學院大學法學部地域創生學科副教授。
法政大學大學院人間社會研究科博士課程修畢。歷任民間企業、橫須賀市都市政策研究所、公益財團法人日本都市中心研究室及一般財團法人地域開發研究所研究部後,從事現職工作。兼任法政大學大學院公共政策研究科兼任講師等。
2017年度擔任戶田市政策研究所政策形成顧問、春日部未來研究所政策形成顧問、新宿區新宿自治創造研究所政策形成顧問、東大和市城鎮.人. 工作創生綜合戰略顧問、羽村市魅力創出支援顧問、寢屋川市城市行銷策略制定顧問及鎌倉市行政評價顧問,同時也擔任多摩市、甲斐市、西條市等的政策顧問。
另外,亦擔任加西市元氣城鎮營造市民會議委員(會長)、厚木市自治基本條例推動委員(會長)、逗子市市民參加制度審查委員、三芳町行政改革懇談會會議委員、厚生勞動省「活用多樣社會資源的『地域包括照護推進』環境營造的調查研究會」委員及運動廳技術審查委員會委員等的審議會委員。
座右銘是「無為之為」。
名人推薦:
推薦序一
《搶救故鄉:推動地方創生成功的20法則》這本書,除了分享日本地域創生的原由及經驗,帶給我們更多的是:思考、反省與檢討。
先摘錄本書的三句話:
創生很重要,但不是再生、也不是新生。
再生是「已死亡的事物,從死亡狀態下回復生命」⋯⋯現在是「創生」的時代。
這個創生的意義,必須在確實理解的狀態下,再積極的進行各種努力。
「活化地方經濟」很困難嗎?
整體來看是困難的。之所以困難,本書歸納了眾多面向;但可以肯定,絕對不是不可能。
中小企業也好,自治體也好,同樣都受到少子高齡化與全球化浪潮的擺布。在這樣的背景下,該怎麼找出自身的優勢,不僅限於日本,而廣泛地向全球傳達信息,這一點有賴大家共同進行思考,並且積極投入行動。我認為這正是我們所謂的Mission(使命)、Passion(熱情)及 Action(行動)。
我認為的地方或地域創生,從串聯與創新開始。
現在正是「創生」的時代,不是再生、也不是新生。 在確實理解創生的狀態下,透過「產學官勞言」積極進行各種努力與串聯:盤點在地DNA「人文地產景」,一同譜寫地域中天地神人的節與結、流與留、共生與共創。
我出生於戰後的嬰兒潮,成長於都會,熟悉城市的節奏及生存遊戲;2014年有幸隨著臺灣政府服務獎評選工作,實地參訪各個地方政府單位與地方串聯的接地能量,才猛然看見生活的不同面向及生命可以有的覺察及創生。深受啟發並回頭檢視人生與土地的串聯:由大地養出來的我們,返歸土塵前,能為這塊土地做些什麼?
2016 年,有機會站在宜花東有機廊帶,先將花東縱谷南北180公里生氣盎然的場域,視為一個生態博物館,啟動花東縱谷「萬物糧倉、大地慶典」的全域規劃。
在串聯與創新的核心理念引導下,邀請「產學官勞言」各界人士,以4D肯定式探詢工作坊(Discover、Dream、Design、Deliver)來做串聯的想像與點燃熱情。用活動策展的行動方案留下地方故事、串聯各地人事地物景,留下地方故事,構成一個動態多元的立體腳本,吸引更多人前來吸收養分甚至成為其中的一個因子。每個人從自己出發,行腳花東縱谷,由特色串聯,朝向繽紛多彩的創生。
在花東地域創生的實踐中,思忖良多;看到本書《搶救故鄉:推動地方創生成功的20法則》更是引發諸多共鳴,喚起不少心路歷程。特別感謝牧瀨稔團隊的努力與付出,在實踐中總結歸納出地方創生成功的20個基本觀點及五個訪談故事,實屬日本推動地域創生的成功法則與心路歷程。推薦給任何對地域創生感興趣或正在實踐路上的朋友,相信必定受益良多。
本書的第四部分,提及觀光振興,扣回到旅遊「產」業。以地域創生為目標的觀光旅遊在帶進消費、支持創生的同時,如何在可控制的條件環境下有序發展?產業發展與觀光振興齊頭並行,以地方DNA為核心,創造地方差異與特色,建立地方認同感;同時兼顧生產、生活和生態,一旦失衡,對地方帶來的將不是創生,而是災難。
在鄉村人口流失嚴重的今天,既要留人在鄉村,也要資源流入,「留」與「流」如何補償?我想不管是「留人」還是「流入」,都需要透過政府或社會力量,結構化地支持地域發展,也正是作者所呼籲的「今後地方自治體必須轉型為地方政府」。我希望所有生活在地方的人,都能發揮自己的才能、安居樂業、共創地方;同時也期望來訪的旅人,不是走馬觀花的奔走,而是享受地方的行旅。
這片養育我們的土地與場域,未來是什麼?
我又再一次思考創生的關鍵性問題:地域的定位與未來(明天與後天)。如何從後天的生態系場景,在今天的地方場域,建構一個多元發展的明天。
本書提示了為了要迎接春天與清晨,亦即為了生存勝利,需準備的基礎。我們都是未來的譜寫者,也許本書會給你帶來一些不一樣的行動能量。期待這樣的紀錄與分享,可以帶動各界更積極的創新與串聯。在創意城鄉中,鼓動更多的聚落人才,老中青嫁接,有如產業舞台上,戲演的好、陣頭強,吸引的人愈來愈多,地域自然愈來愈有生機!
最後,藉此希望:共同創造美好的新時代,走出臺灣的經驗與模式。
財團法人中華管理發展基金會執行長
易遊網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陳甫彥
推薦序二
地方創生願景絕非是一種烏托邦想像,它需要制定長期和綜合的振興策略,來逐步達成和實踐地域再生。此外,臺灣民主化發展和轉型過程中的政府角色、職能與公民社會關係,不但得就迫切性公共政策議題重新思考,而且治理模式也要隨著社會型態轉變而調整,尤其是面對全球化市場競爭、都會區域化及城鄉差距、社會人口高齡化及減少的嚴峻態勢和問題,更是不可墨守成規。
行政院2019年1月3日核定的「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就是嘗試突破臺灣實施地方自治長期累積下來的包袱和障礙,有策略地協助打造地方永續發展和產業振興創生的根基;希望透過一個新的思維、新治理的機制及模式,來達到地域再生目的。地方創生的社會實踐,不但仰賴由上而下的國家發展政策引領,動員各種有形無形的社會、人力及智慧技術資本,整合各部會資源;更要仰賴有為能幹的基層公職人員、聰明的地方治理模式,以及在地的社群及參與。其中成敗關鍵的核心就是人,尤其是地方自治體及其所有成員。
如果地方治理主體,首長及其成員們,能夠秉持共好、分享和愛鄉情懷,針對在地根植的社會情境、日常生活習性和產業發展困境,主動積極創意作為,喚回民眾信心,甚至與時俱進培養21世紀地球公民意識,重新設定地域發展目標及建設標的,找出困境因應對策和辦法,聯結民間智慧及創業經營人才,逐步邁向繽紛多彩的地域創生願景,絕非是海市蜃樓。
《 搶救故鄉:推動地方創生成功的20法則》讓我們見識到鄰邦日本地域創生成功的城鎮經驗及創意思考作為,特別是積極主動的地方自治體首長及事務人員,如何跳脫科層體制結構的制約,展現地方政策規劃能力,運用智庫組織獻策及與在地社群集思廣益,因地制宜靈活設計巧思方略,聚焦對象、建立品牌及強化行銷,推動地域創生振興等,這些案例確實都是值得我們借鏡學習。
同樣面對人口減少及高齡化社會來臨、國土空間及城鄉發展失衡的狀態和問題,我國政府及各界正全面深刻自我剖析和檢視,推動地方創生,希望重返地域常民生活及生計的起點,聯結在地產業、文史及生態資源情境,草根覺醒和勇敢行動追求地域振興創生。
當2019年將盡,臺灣地方創生元年啟動的「地方創生」國家戰略計畫,一整年以來所作所為,其實可視為臺灣政府主動策劃、積極結合地方與社會各界夥伴們,努力和務實面對當前臺灣社會、經濟及環境結構劇變下,在持續追求國家永續發展過程中,開始敦促「地方自治體」主動學習及積極探索新公共治理模式的起點!
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郭翡玉
推薦序三
「地方創生」這個從日本傳過來的名詞,從2019年開始,在臺灣變成了動詞。全臺灣共計有134個地方創生優先推動鄉鎮區,囊括了多數鄉村地區與原住民部落。而以地方創生為關鍵字發行的書籍,兩年內也高達近60本。在這麼多相關書籍中,關東學院大學法學部地域創生學科牧賴稔(Makise Minoru)教授所著的《搶救故鄉:推動地方創生成功的20法則》談了許多日本接地氣的真實案例。讀者或許對於日本的地理不是那麼的熟悉,但透過案例的介紹,對於臺灣接下來地方創生該如何走,有畫龍點睛的提點作用。
臺灣目前推動地方創生,由國發會統合,各鄉鎮區自行彙整提案,對接各部會的資源。而日本也為了減緩人口減少的速度,在各地方自治體也制定了「地方版綜合戰略」。作者認為地方創生提案的「聚焦」策略,必須要從「這也要,那也好」的想法切換到「選這個?還是選那個?」的思考模式。因此,日本的東大和市主打「日本第一友善育兒城鎮」、岩手縣宮古市補助不孕症的治療、宮崎縣小林市製作了點擊率破268萬次移居小林的行銷影片、島根縣的濱田市推動支援單親家庭移入的「單親迎入事業」、北海道的伊達市推動以屆齡退休為對象的促進移居措施,還有宮城縣丸森町與婚姻介紹的株式會社ZWEI簽約,推動「雞婆紅娘」的服務。以上的城鎮不謀而同地挑選了「增加定居人口」為主要的創生策略。因此,臺灣各鄉鎮區的地方創生策略,除了著重在尋覓在地的DNA與產業振興的主要論述上,未來勢必要朝向如何讓人口自然增加,同時減緩移出/鼓勵移入的務實戰略目標前進。
另外一個和臺灣比較不一樣的機制是在地智庫的建立。文中提及於2008年戶田市政策秘書室設立了「戶田市政策研究所」,主要在於提升市整體的政策規劃能力。戶田市透過城市行銷以建立當地居民的自豪感(Civic Pride),將市民定位為參與者之一,花了兩年的時間醞釀建市50週年的Toda 50祭,從企劃到活動當天的營運,全都由市民主導而進行。並透過toco ぷり的app,除了能知道當地最新訊息外,也可以讓市民提出建言與政策建議,並在電子平臺上引發討論與對話,讓愈來愈多的市民覺得「我住在戶田市真的是住對了!」。而埼玉縣的春日部市除了是《蠟筆小新》作者已故漫畫家臼井儀人的故鄉之外,更在市公所內設置了「春日部未來研究所」。從2011年到2019年進行了「直下型地震的因應對策」、「定居人口增加對策」、「春日部市的飲食教育研究」、「提升市府職員力與組織力的研究」、「市府大數據的靈活分析」、以及2019年提出了「春日部市教育研究」特別與當地社區合作,提出改善教育環境,以確保兒童的學習機會並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的計畫。在本書的最後,作者羅列更多其他地區設置在地智庫的模式,並提出日本地方智庫與地方銀行、大學合作的多元創生模式。
而臺灣,從民國60-70年代的進口替代與出口擴張的政策之下,孕育迄今接近150萬家的中小企業,也造就了提供中小企業金融服務的商業銀行、農漁會信用合作社林立;再加上全臺161所大學配合地方創生政策下,由教育部主導的大學社會責任計畫(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 簡稱USR)在臺灣遍地開花。因此,各鄉鎮區公所應該要善用鄰近大學與地方金融機構合作的機會。透過大學的老師與學生進行各種活化地方產業、增加定居人口等政策的評估研究;並結合在地銀行進行融資與債務管理、收益管理,乃至於在地金融人才培力的相關研究。
臺灣的地方創生根植於早期的社區總體營造,因而建立了深厚的社區資本。若能透過此次地方創生資源的挹注,進行在地各權益關係團體(人)的橫向合作,則地方之幸。真心地希望各鄉鎮區公所「慢慢來比較快」,真正的落實在地的共識建立與人才培力之後,才有辦法提出符合地方需求,且地方也能自主執行的創生方案。
原住民族委員會產業創新價值計畫─產業聚落召集人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觀光休閒與餐旅管理學系副教授兼總務長 曾永平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38折160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