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個問答的新穎形式 簡明通俗的易學文化普及讀物
● 簡明通俗
150問普及易學文化
● 易學基礎
構成卦序•像數義理•占筮法度•解卦依憑
● 易學應用
風水建築•中醫養生•現代科技•修身治國
《周易入門150問》分為上、下兩編,詳細介紹了《周易》的基本知識和現實致用。上編「易學基礎」概述了《周易》的作者、問世時代、構成與卦序、象數與義理、占筮法度、解卦依憑等;下編「易學致用」涉及《周易》在歷史文化、天文曆算、風水建築、中醫養生、修身治國、書畫藝術、詩詞樂舞以及現代科技等諸多領域的應用。其中的150問包括:
《周易》作者是誰?其名稱是怎麼來的?又是何時出現的?
主要內容包括甚麼?為何被尊為「群經之首」?
在現實中有哪些應用?與其他文化領域有何關係?
全書提綱挈領、簡明扼要、通俗易懂,適合廣大傳統文化尤其是易經文化愛好者閱讀,可作為《周易》入門書。
作者簡介:
詹石窗
哲學博士、教育學名譽博士,先後師承道教學泰斗卿希泰先生、易學泰斗黃壽祺先生。現為四川大學文科傑出教授,任四川大學老子研究院院長、道教與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委員會主席、中華文化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四川文化藝術學院湯用彤國學院名譽院長、講座教授,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學科評審專家、國家「十三五」規劃文化重大工程《中華續道藏》首席專家,老子道學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華夏老子學研究聯合會副會長、福建省易學研究會會長等職。
主要著作有《道教文學史》《易學與道教符號揭秘》《易學與道教思想關係研究》《道教文化十五講》等三十餘部,組織編纂《國學新知文庫》等多套學術叢書,在海內外刊物發表學術論文二百六十多篇。先後主持多項國家重點課題,論著獲全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3項,省部級獎15項。
章節試閱
下編易學致用
宇宙天地,有體有用。所謂「體」原指事物的本體,也稱作實體;而「用」則指作用、功用或用處。「體用」的概念,在先秦典籍中早已出現。《周易.繫辭上》說:「故神無方而易無體。」意思是講,神的奧妙不拘泥於一方,而《周易》象數的變化也不固定於一體。否泰盈虛、屈伸進退,難以預料,這就是「神」;變化周流,這就是「易」。如果說,八卦所代表的基本象徵物「天地雷風水火山澤」這些東西是固定的,背後有個「道」,那個「道」可視為「體」,那麼八卦組合衍生所出的六十四卦,其所代表的事物則是千變萬化、無窮無盡的。把握這種「變」,是《周易》的核心精神。
既然其立足點在於「變」,研究易學推演的功用就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所以,《周易.繫辭上》又說「顯諸仁,藏諸用」。甚麼東西「顯諸仁」呢?《繫辭上》略去不說,但聯繫上下文可知這就是「道體」。因此,這句話可以理解為「道體」看不見,卻能夠從諸多仁德中體現出來。至於「藏諸用」,其句法與「顯諸仁」是一樣的,也省略了「道體」這個主語。根據這樣的邏輯,「藏諸用」可以理解為「道體」蘊藏於平日所見諸多事物的功用之中。
正因為《周易》的「道體」需要通過「效用」「功能」來體現,諸子百家都以《周易》為基礎來建構理論體系,尤其是儒釋道三家更是如此。隨着時代的發展,易學向各個領域延伸,天文曆法等方技術數也都援《易》以為用。這些方面,即是本書下編所要側重介紹的。
第七章 易學與儒釋道三教
第一節 儒教對易學的傳承與貢獻
61. 如何理解儒家、儒學、儒教三個概念?
第一,儒家。公元前 771 年西周滅亡,中國進入了群雄紛爭的春秋戰國時期。時局的動盪和舊制度的瓦解促使人們更多地轉向對天下興亡的思考,「處士橫議」一時間風起雲湧。在對社會制度、人際關係和處事道理的廣泛探討中逐漸形成了諸多觀點不盡相同的學派。各學派的領袖人物針對一些社會問題或是四處遊說,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或是著書立說,廣納門徒。這一時期人們的思想空前活躍,在中國文化史上形成了一個空前繁榮的百家爭鳴局面。最有影響的主要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我們通常所說的儒家就是指這一時期形成的以孔子、孟子和荀子為代表人物的學派。他們的代表作分別是《論語》《孟子》《荀子》。
儒家學派的興起,推源於堯舜而以孔子為肇端,到了戰國時期已經成為重要的學派之一,它以孔子為師,以六藝為法,崇尚「仁義」和「禮樂」,提倡「忠恕」和「中庸」之道,主張「德治」和「仁政」,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儒家非常強調教育的功能,認為重教化、輕刑罰是國家安定、人民富裕安定的必由之路;主張「有教無類」,認為對統治者和被統治者都應該進行教育,使全國上下都成為道德高尚的人。在政治上,主張以禮治國,以德服人,呼籲恢復「周禮」,認為「周禮」是實現理想政治的最佳選擇。到了戰國時期,儒家分為八派,重要的有孟子和荀子兩派。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貴君輕」,他提倡實行「仁政」,並提出了「性善論」,認為人性本善,為儒家道德修養奠立內在性的理論之基;與孟子不同的是荀子,他從社會現實與人的行為結果之關聯立意,提出了「性惡論」,認為人性本惡,須以「禮法」規約—這種激烈的思想碰撞也折射出當時新舊制度交接之際的社會動盪。
第二,儒學。所謂「儒學」,就是儒家學派的思想文化學說。如果說「儒家」是從身份上認定的一個概念,那麼「儒學」則是從特定文化傳承角度認定的一個概念。
西漢武帝時期天下一統,國家強盛,為了進一步維護大一統的局面,亟待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社會思想體系。而此時的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多家思想對傳統儒學進行了改造,把「君權神授」和大一統思想相融通,強調社會治理應以儒家思想為根本,建議帝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他的新儒學為漢武帝所採納,從此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封建社會佔統治地位的正統思想,研究「四書」「五經」的經學也就成了顯學。
漢朝以後,歷朝歷代都對「四書」「五經」進行了大量的闡釋和發揮,儒學也由此經歷了一個漫長的變遷過程。魏晉時期清談之風盛行,儒學逐漸演變成了玄學。唐代儒學雖然居正統地位,但是隨着佛教和道教的盛行,也逐漸融合了諸多佛道思想。到了宋代,儒學迎來了一個發展的高峰—理學,其中以周敦頤、程顥、程頤建樹最高,而朱熹則是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北宋理學肇始於周敦頤,程顥、程頤曾師從於他,二人的著作被後人合編為《二程集》。他們把「理」視作哲學的最高範疇,認為理無所不在,不生不滅,不僅是世界的本原,也是社會生活的最高準則。在窮理方法上,程顥強調「正心誠意」,而程頤則強調「格物致知」。二程理學思想的出現,標誌着宋代理學思想體系的正式形成。到了南宋時期,朱熹繼承和發展了二程思想,建立了一個完整的理學思想體系。在人性論上,朱熹提出了「存天理,滅人慾」的思想,並深入闡釋這一觀點,使之更為系統化。程朱理學在南宋後期開始為官方所接受和推崇,經元到明清正式成為國家的統治思想,朱熹的理學成為科舉考試的考試題目,儒學作為官方主導思想體系的地位之牢固可見一斑。
第三,儒教。「儒教」一詞首先出現於《史記》,其《遊俠列傳》謂:「魯人皆以儒教,而朱家用俠聞。」到了漢代末年,儒者蔡邕開始正式使用作為名詞的儒教:「太尉公承夙緒,世篤儒教,以《歐陽尚書》《京氏易》誨受四方。學者自遠而至,蓋逾三千。」但是儒教存在與否,素來是學界爭議頗大的一個問題。主張儒教存在的一方以任繼愈先生為代表,他們認為「儒教是教」的依據是儒家經典神聖化建立了儒教神學體系。神學化的儒家,把政治、哲學和倫理三者融為一體,形成了龐大的儒教體系,在意識形態中一直佔據着正統地位。儒教的來源,一是殷周時期的天命神學和祖宗崇拜的宗教思想,一是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宋代創立的理學標誌着儒教的成熟。儒教崇奉的對象是「天地君親師」,有神靈系統和祭天、祀孔的儀式,經典是「六經」,中央的國學和地方的府、州、縣學就是儒教的宗教組織,學官就是儒教專職的「神職人員」;儒教不講出世,不相信鬼神的存在,奉行祖先崇拜。與此同時,把成賢成聖作為現實世界的最高理想追求;其教義就是宗法制度和宗法思想的神化和宗教化。而反對的一方則認為儒教是一種以政治學說為核心的教化而非宗教,並不具備宗教的屬性。
62. 漢代以來儒家易學最具代表性的十位傳人是誰?各有甚麼特點?
漢代以來,歷朝歷代都有諸多儒家學者對《易經》進行過注解和闡釋,這也構成了獨具特色的儒家易學。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十位傳人是:漢代的京房,三國的虞翻,魏晉的王弼,唐代的孔穎達、李鼎祚,宋代的程頤、朱熹、蔡元定、胡瑗,清代的李光地。
京房,本姓李,漢元帝時舉孝廉為郎、魏郡太守。京房治「易學」,師從梁人焦贛。焦贛善於把災異與政治相聯繫,而京房則創新性地把這種聯繫置於《易》學框架之內,開創了京氏易學,並試圖以此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他獲得了漢元帝的信任,由此開啟了仕途生涯。
虞翻承襲了西漢易學傳統,他把象數作為主要工具,以八卦與天干、五行和方位相結合來詮釋《周易》經傳,將卦氣說引向卦變說,形成了一整套龐大而完備的以象解《易》的方法。虞翻易學將漢易引向了極其複雜的以象解易之路,也為「象數易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王弼是義理派《易》學大家。漢代象數學派興起,著名經學家京房、鄭玄、馬融、虞翻等創立了卦氣、納甲、爻辰等諸多學說,又引災異緯候解說《周易》,這使得《周易》本有的哲學思想被掩蓋而未能在預測中得到應有的發揮,《易》學發展走到了一個極端的狀態。王弼力排諸儒之議,將老莊思想引入了易學的詮釋領域,重倡義理之學,使《易》學研究風氣為之一變。王弼對象數派的穿鑿附會給予了徹底批判,也對孔子《易》學有所發展。
孔穎達著有《周易正義》一書,繼承和發展了王弼易學。他會通儒、玄,重視以義理解《易》。在《周易正義序》中,他指出,「易理備包有無,而易象唯在於有」。他以無為道,以有為器。他的易學思想採納了兩漢以來的象數易學思想,重新肯定了象數派思想的價值,表現出象數與義理兩者兼顧的特點。他主要依據《易傳》來對《周易》經傳進行解釋,這對後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也成為宋代象數、義理呈現合流之勢的思想淵源。
李鼎祚所著的《周易集解》博採漢魏晉唐馬融、荀爽、虞翻、王肅、蜀才、崔憬等三十五家的易說,使瀕於失傳的漢代象數學及諸家易說得以保存至今,成為研究漢代易學的十分珍貴的資料。在《周易集解》中匯集了易學中象數派各家的注釋,其中引荀爽、虞翻、干寶等人的注釋最多;對王弼、何晏、韓康伯等義理派易學家的注釋也有所採,但總體上是採取排斥態度的。書中李鼎祚自己的注釋和評論甚少,所以《周易集解》可以看作李鼎祚為前人易學所做的一部合集。
程頤著有《伊川易傳》一書,這是一部義理派名著。他藉解釋《周易》卦辭爻象來闡明義理,並在《伊川易傳.序》中提出「體用一源,顯微無間」的理學命題。他認為無形的理寓於有形的象之中,理與象即是理與事的體用關係;易象反映天地萬物之物象,易理則概括了天地之理;理不僅是天地萬物的根本,更是社會等級、人生道德的由來。其學以人間世事為討論的核心,堪稱《易》學史上的一次重大革新,被多數儒家學者視為《易》學之正宗。
朱熹著有《周易本義》一書,他認為《周易》是卜筮之書,作《周易本義》就是要還《周易》本來面目。 1986 年 5 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朱熹注本《周易本義》卷首有河圖圖、洛書圖、伏羲八卦次序圖、伏羲八卦方位圖、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圖、伏羲六十四卦方位圖、文王八卦次序圖、文王八卦方位圖、卦變圖等九個圖,與陳摶、邵雍象數學接近。易經是孔子哲學思想的來源,而朱熹注解的《周易本義》可以看作是對孔子哲學思想的一種別具一格的詮釋。
蔡元定的易學著作主要有《經世指要》《大衍詳說》等。其基本的觀點是,以「十」為河圖,以「九」為洛書,但兩者又相互表理,共此一易,認為伏羲據河圖而作《易》,出自天意。蔡元定易學成就的另一方面是對邵氏易學的研究。邵氏先天之學經過邵伯溫、王湜、張行成、祝泌等人解說而為眾人所知。蔡元定研究邵氏易學的一個重要成果就是他的《皇極經世指要》,該書以《易》解說邵氏之學,皆得其要,從某些方面而言已經遠遠超過了邵伯溫的注釋,故而成為學者學邵氏易必讀之書。
胡瑗著有《周易口義》一書,《四庫全書》本為十二卷。胡瑗易學以義理為宗,「象數殆於掃除略盡」。他繼承了王弼注重義理的學風,但排斥以老莊解《易》,通過解釋卦爻象和卦爻辭闡發儒理,提出「天地為乾坤之象,乾坤為天地之用」,主張天道與人事的貫通。胡瑗不信漢唐注疏,自立新解,甚至大膽疑經改經,書中改經之處多達十餘處。胡瑗易學對後世影響很大,開宋代以來以義理說《易》的先河,尤為理學家所宗。
李光地曾為康熙校理編輯《御纂周易折中》(又稱《周易折中》)一書,該書以程頤《伊川易傳》、朱熹《周易本義》為主,吸收了多家的易學思想。他認為復、無妄、中孚、離四卦為聖賢心學,善用消息盈虛觀天道而修人事。他對宋易融會貫通,卓然成一家之說。
下編易學致用
宇宙天地,有體有用。所謂「體」原指事物的本體,也稱作實體;而「用」則指作用、功用或用處。「體用」的概念,在先秦典籍中早已出現。《周易.繫辭上》說:「故神無方而易無體。」意思是講,神的奧妙不拘泥於一方,而《周易》象數的變化也不固定於一體。否泰盈虛、屈伸進退,難以預料,這就是「神」;變化周流,這就是「易」。如果說,八卦所代表的基本象徵物「天地雷風水火山澤」這些東西是固定的,背後有個「道」,那個「道」可視為「體」,那麼八卦組合衍生所出的六十四卦,其所代表的事物則是千變萬化、無窮無盡的。把...
目錄
目 錄 下編 易學致用 第七章 易學與儒釋道三教 003 第一節 儒教對易學的傳承與貢獻 003 61. 如何理解儒家、儒學、儒教三個概念? 003 62. 漢代以來儒家易學最具代表性的十位傳人是誰?
各有甚麼特點? 006
63. 儒家易學思想貢獻可以概括為哪幾個方面?
對當今的人生修養有何啟迪? 010 第二節 道教對易學的應用與創新 011 64. 甚麼是「道教」?道教怎樣應用和發揮易學智慧
來構建其文化體系? 011
65. 有人提出了「道教易學」概念,你認為成立嗎?
如果成立,其證據何在? 013
66. 道教對易學的創新表現在哪些方面?
有甚麼特點? 014 第三節 佛教對易學的應用與發揮 015 67. 二程認為:「看一部《華嚴經》,不如看一
《艮》卦。」這種說法是不是表示佛教與
易學沒有任何關係?該如何看待? 015
68. 有學者提出「易佛會通」,你認為成立嗎?
如果成立,其證據何在? 018
69. 歷史上有不少佛教高僧潛心研《易》,
留下不少成果,能否試舉幾例略加述評? 019 第八章 易學與天文曆算 022 第一節 易學的天學曆算底蘊 022 70. 《易經》乾坤兩卦多言「龍」,這是甚麼「龍」?
能否從天文曆算角度作出解釋? 022
71. 《周易.繫辭上》有「神無方而易無體」的說法,
有人認為是一種迷信,有人說其中有古代
天文學內涵,該如何理解? 027
72. 初學者讀到《周易.繫辭上》「通乎晝夜之道而知」
總覺得難解,如何通過「感而遂通」來領悟
其中的大智慧? 028 第二節 易學對天文曆算的影響 031 73. 中國古代最有代表性的天體結構理論是甚麼?
與易學有關係嗎? 031
74. 甚麼是「卦氣」說?甚麼是「六日七分」?
這兩種理論是在甚麼背景下形成的?
與易學關係如何? 033
75. 漢唐之間幾乎所有天文曆算家、數學家
都推崇易學,為甚麼? 036 第三節 易學與天文曆算結合的特點與作用 037 76. 邵雍《皇極經世書》是怎樣把易學與天文曆算
相結合的? 037
77. 從古代天文曆算與易學的密切關係中可以發現
甚麼思維方式? 038
78. 易學與天文曆算相結合的結果如何?如何評價
其歷史作用? 039 第九章 易學與風水建築 043 第一節 風水文化的易學基礎 043 79. 有人說,看「風水」是迷信,對此該作何評價? 043 80. 歷史上主要有哪些風水流派?它們與易學
有何關係? 047
81. 現存最具代表性的風水著作有哪些?從中可以
讀出甚麼易學內容? 051 第二節 易學文化與風水實踐 055 82. 甚麼是羅盤?怎樣使用羅盤?如何從羅盤
結構體悟易學精微? 055
83. 古代風水建築是如何借鑑易學象數理則的? 060
84. 歷史上許多儒家代表人物也有過風水實踐,
其中是否體現易學內涵? 064 第三節 當代建築借鑑易學風水的思考 065 85. 有人說樓盤規劃與建設應該講究風水,
你怎麼看? 065
86. 當代很多城市千篇一律,如何從
易學風水角度分析? 068
87. 當代社會生態遭到破壞,環境污染嚴重,
易學風水對於扭轉這種局面有作用嗎?
如果有,應該採取甚麼措施? 073 第十章 易學與中醫養生 077 第一節 易醫會通概觀 077 88. 甚麼叫「易醫會通」?目前關於易醫會通課題
有哪些代表性成果? 079
89. 上個世紀末以來有關易醫會通問題發生過
哪些爭論?焦點是甚麼?應如何評估? 083 90. 近年來關於易醫會通課題的討論有甚麼新進展? 087 第二節 易學與中醫理論 088 91. 《周易》經傳是否論及醫療問題?如果有,
其思想意義如何? 088
92. 易學影響中醫理論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其價值何在? 090
93. 近年來出現了許多易醫會通療法,諸如「時間療法」
「易數療法」「易樂療法」等,如何評估其價值? 097 第三節 易學與養生文化 107 94. 甚麼叫「易學養生」?有何文化理論體系? 107 95. 易學為養生實踐提供了甚麼指導性原則?
如何在實際生活中貫徹落實? 110
96. 四季養生、風水養生、內丹養生的易學機理
是甚麼? 111 第十一章 易學與傳統術數 118 第一節 易學與靈棋課法 118 97. 靈棋課法的緣起與傳承情況如何? 118 98. 靈棋課法如何體現易學的取象原則? 121 99. 靈棋經辭是怎樣解釋卦性的? 125 第二節 易學與太乙、六壬、遁甲 127 100. 甚麼是「太乙式占」?如何形成與流傳的?
其易學底蘊何在?《太乙淘金歌》基本內容
是甚麼? 127
101. 甚麼是「六壬課」?如何推演?其式盤和推演
過程與易學關係如何?近年來流行原因何在?
如何評估其作用? 133
102. 《封神演義》《水滸傳》等小說中的「土遁」「水遁」
等可以看作「奇門遁甲」的文學表現嗎?
「奇門遁甲」如何取法易學象數? 138 第三節 易學與梅花易數、紫微斗數 142 103. 甚麼是「梅花易數」?為何遵循先天易學? 142 104. 「梅花易數」主要有哪些起卦方式?
如何進行卦象推斷? 145
105. 甚麼是「紫微斗數」?其形成與流傳情況怎樣?
如何運用易學象數來建構預測模型? 148 第十二章 易學與身國治理 153 第一節 易學與治身之道 153 106. 「洗心於易,退藏於密」何意?其治身價值何在? 153 107. 如何理解「窮理盡性以至於命」的治身意義? 155 108. 甚麼是易學的「三陳九德」?當今社會如何借鑑
「三陳九德」來開展人格教育? 158 第二節 易學與治家之道 161 109. 如何理解「乾坤生六子」的家庭組織象徵?
這一命題對於治家有何意義? 161
110. 《周易》的「家道」思想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對於當今健康的家庭生活有何價值? 163
111. 《周易》在家庭教育方面有哪些論述?
對當今社會的家庭教育有何啟示? 165 第三節 易學與治世之道 168 112. 聯繫當代社會治理問題,如何理解《周易》的
「聖人之道」? 168
113. 《周易》的憂患意識體現在哪裡?這種意識對
後代產生了甚麼影響? 170
114. 《周易》蘊含「法治」安邦與「德治」安邦思想嗎?
這些思想對於當今社會治理有何價值? 172 第十三章 易學與歷史文化 176 第一節 以史解《易》 176 115. 古代以史解《易》的著作主要有哪些?其主要
內容和特點是甚麼? 176
116. 近代以史解《易》的學者主要有哪些?
成就如何? 180
117. 為甚麼說胡樸安《周易古史觀》別開生面?
價值何在?如何評價其研《易》思路? 182 第二節 《周易》的歷史積澱 184 118. 向來有「六經皆史」的說法,《周易》經傳涉及
哪些重大政治事件? 184
119. 《周易》哪些卦反映了古代的軍事活動? 186
120. 從《周易》經傳可以看到上古甚麼樣的
民俗風情? 187 第三節 易學的歷史精神 191 121. 《繫辭傳》是如何把卦象解釋與歷史發展
結合起來的?從中可以得到甚麼啟示? 191
122. 結合《周易》涉及的歷史事件,如何理解
「原始要終,以為質也」? 193
123. 從《序卦》可以看出《易傳》甚麼樣的歷史觀?
這種歷史觀對於理解人類歷史有何意義? 194 第十四章 易學與書畫藝術 196 第一節 易學與藝術審美 196 124. 當代學界研究《周易》美學思想的主要著作有哪些?
各有甚麼特點? 196 125. 《周易》審美觀念可以概括為哪幾個方面? 200 126. 《周易》審美觀念影響中國書畫藝術的原因何在? 208 第二節 易學與書法篆刻 213 127. 歷史上有哪些書法篆刻家精通易學?
易學對他們的書法篆刻實踐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213
128. 《周易》的意象思維與書法篆刻的載體—漢字
存在甚麼關係? 221
129. 《周易》的陰陽理論與變化觀對書法篆刻實踐
有甚麼指導作用? 224 第三節 易學與傳統繪畫 228 130. 中國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畫論」「畫譜」有哪些?
與易學關係如何? 228
131. 有人將中國畫創作稱作「墨戲」或「玩墨」,
能否從其創作過程、創作技巧中看出易學底蘊? 237
132. 中國畫的意境與易學「天人合一」精神有關係嗎?
如果有,如何詮釋? 241 第十五章 易學與詩詞樂舞 246 第一節 易學與詩詞 246 133.《易經》採用許多古代歌謠作卦爻辭,
它們有甚麼特點?詩歌價值何在? 246
134. 焦贛《易林》與《詩經》關係如何?
怎樣評估《易林》的詩歌價值? 249 135. 《周易》審美思想對古代詩詞格律有何影響? 252 第二節 傳統音樂與易學法則 254 136. 有人說「音樂」與「易」同源,如何理解? 254 137. 甚麼是五聲、六律、八音、八風、黃鐘律呂?
與《周易》關係如何? 257 138. 中國傳統樂器如何體現易學象數理趣? 259 第三節 傳統舞蹈的易學旨趣 260 139. 有人說《周易》之咸卦蘊藏着遠古性舞蹈的信息,
如何評價? 260
140. 甚麼是「八卦舞」?如何產生與流傳的?
其易學底蘊何在? 262
141. 中國古典舞蹈的構型與易學關係如何?
近年來一些舞蹈演員以舞姿表現易學卦象,
如何看待? 264 第十六章 易學與現代科學 267 第一節 易學與現代數學 267 142. 甚麼是數學「二進制」? 267 143. 萊布尼茨對數學「二進制」有何貢獻? 268 144. 萊布尼茨的數學「二進制」與《周易》關係如何?
今人有何評論? 269 第二節 易學與現代物理學 271 145. 尼爾斯.玻爾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標誌性
成就是甚麼? 271
146. 為甚麼說尼爾斯.玻爾的「互補原理」與
《周易》的「陰陽學說」不謀而合? 271
147. 丹麥國王授予尼爾斯.玻爾的榮譽勳章上的
太極圖案有何含義? 272 第三節 易學與科技革命 273 148. 隨着工業革命的出現,我國學者是如何從
科學技術角度認識《周易》的? 273
149. 「生物遺傳密碼表」和六十四卦存在
對應關係嗎? 274
150. 如何認識《周易》「製器尚象觀」的歷史作用
以及當代「科學易」的研究趨向? 275
後記 278我們今天應該如何認識古人這種預測模式? 216
目 錄 下編 易學致用 第七章 易學與儒釋道三教 003 第一節 儒教對易學的傳承與貢獻 003 61. 如何理解儒家、儒學、儒教三個概念? 003 62. 漢代以來儒家易學最具代表性的十位傳人是誰?
各有甚麼特點? 006
63. 儒家易學思想貢獻可以概括為哪幾個方面?
對當今的人生修養有何啟迪? 010 第二節 道教對易學的應用與創新 011 64. 甚麼是「道教」?道教怎樣應用和發揮易學智慧
來構建其文化體系? 011
65. 有人提出了「道教易學」概念,你認為成立嗎?
如果成立,其證據何在? 013
66. 道教對易學的創新表現在哪些方面?
有甚麼特點?...
商品資料
出版社: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22-12-13ISBN/ISSN:9789888812493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04頁開數:25K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