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NT$ 350
優惠價:95 折,NT$ 333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音樂的躁動
◎本刊為臺灣人文學核心期刊(THCI)與臺灣社會科學核心期刊(TSSCI),並獲2013-2017年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綜合類評比:第二級
音樂起之於躁,形之於噪,並且在躁噪的情感連鎖與響應中,觸動人群,造就社群。在音樂之噪與時代之躁的共振中,我們存在著、響應著、承擔著;時代之慟也許沉重,未來的希望也許薄弱,但只要音樂響著,還有人唱著,我們就知道自己並不孤單。
本期專題「音樂的躁動」由香港浸會大學人文與創作系的教授周耀輝和台灣輔仁大學心理系的教授何東洪擔綱客座編輯。耀輝和東洪除了是學術人外,也是音樂的實踐者。因此,這個專題嘗試的不是音樂研究而已,而是音樂與社會的關係,音樂的歷史構造,音樂人的經驗與情感結構,甚至是對音樂的政治性的思考。
專題包括了沖繩的詩歌、香港社會運動下的音樂呈現與介入、音樂的物質性生成、嘻哈音樂的在地轉化,以及培養音樂人的歷史路徑與體制結構。除了六篇論文外,這個專題還包括了一篇思想翻譯、兩篇實驗書寫和一篇書評,以不同的文類來呈現時代之躁如何觸動人心,而樂音之躁又如何響應心志、撫慰創痛、唱造社群。藉此梳理和展開,我們希望能夠擴大音樂研究的想像,從政治、歷史、社會與記憶等不同面向,去追問音樂如何、又為何躁動?
搭配這個專題的是兩篇一般論文:沈雕龍以當年美國新聞處出版,對一代青年有相當影響力的《今日世界》為對象,討論冷戰時期西方古典音樂在臺灣的介紹與傳播如何服膺政治宣傳的需求。劉益誠則帶著社會學的視野關注在全球化時代製作樂器的意義,這不僅牽涉到製琴技術的傳播途徑,亦關涉音樂品味與美學的塑形,讓我們看到音樂的政治,或許不僅僅來自於對社會的回應或是官方的意識型態要求,更內在於產業的發展與手作工藝的想像。
在巨變的時代裡,我們對音樂或許難免有所寄情,期待在音流樂動中升起一個遠離當下,反抗現實的烏托邦,但我們也不該忘記這所有的反抗與躁動總要回歸現實的基礎。這個希望或許也是虛妄,但在絕望的世界裡,那點希冀和盼頭,就是引領我們向前與改變的力量,鼓舞我們不安於室,不受馴服。做些什麼,躁起來吧!那正是「躁動」的意義。
作者簡介:
上原美春(UEHARA Miharu)
沖繩宮古島市立西邊國中三年級。
王墨林(WANG Mo-Lin)
臺灣資深劇場導演、藝術評論家。
林家瑄(LIN Chiahsuan)
臺灣新竹人。清華大學外語系碩士班及沖繩大學地域研究所畢業。
劉雅芳(LIU Ya-Fang)
浙江海洋大學師範學院中文系講師。
金曄路(Y. L. Lucetta KAM)
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副教授。Shanghai Lalas : Female Tongzhi Communities and
Politics in Urban China(2013,中譯本2015)作者,研究範圍為華人社會的性/別及酷兒研究,目前的研究項目包括華人酷兒女性的跨國流動、香港研究及亞洲酷兒流行文化研究。
王樂儀(Lok Yee WONG)
現為阿姆斯特丹大學文化分析學院博士候選人。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研究碩士畢業。研究範疇包括青年文化、藝術與政治。同時為香港詞人,亦參與劇場歌詞創作及藝術展覽協作。
李忠蔚(Zhongwei LI)
生於中國山東濟南,目前就職於利茲大學傳媒學院,曾在2020至2022年間任教於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傳媒學院。個人學術興趣主要包括亞文化、音樂串流媒體、以及全球化背景下流行文化的非正式流通。在學術寫作之外,亦曾為The Wire、《內耳》等中英文音樂雜誌與媒體供稿。
唐弘廷(Hung Ting TANG)
畢業於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班,現服務於廣東石油化工學院歷史系。主要開設世界古代史、西方文化史與流行音樂文化研究等課程;研究領域以嘻哈文化在亞洲發展的狀態為主軸,方向大致從歷史脈絡出發,通過相互參照,思索全球化下流行音樂的穿梭流動牽連,進入亞洲各地社會生活的狀態。
朱夢慈(Meng-Tze CHU)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副教授,法國社會科學高等學院「音樂、歷史與社會」博士。研究領域為臺灣熱門音樂史、音樂社會學、行動者網絡理論、現場音樂、無名樂人。
王啟仲(Chi-Chung WANG)
國立中山大學西灣學院助理教授。研究領域包含青少年、文化社會學、教育社會學與音樂社會學。最近的研究包含東亞教育體制下的青少年文化與社會地位認同、臺灣優勢青少年的文化雜食與次文化秀異,以及臺灣搖滾樂文化生產。
沈雕龍(Diau-Long SHEN)
現任國立清華大學音樂學系助理教授,亞洲作曲家聯盟臺灣總會副秘書長。柏林自由大學音樂學博士,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化部重建臺灣音樂史計畫博士後助理研究員。
劉益誠(Yi-Chen LIU)
美國音樂家學院(Musicians Institute)吉他工藝科證書學程畢業。現於高雄從事中古電吉他維修工作。
周耀輝(Yiu Fai CHOW)
1989年發表第一首詞作,書寫歌詞及其他文字創作至今,曾獲多個詞作及其他文學獎項。1992年移居荷蘭。2011年獲阿姆斯特丹大學傳媒學院博士學位,回港加入浸會大學,現職人文及創作系副教授。近年亦參與舞臺及視覺藝術創作。
梁嘉茵(Ka Yan LEUNG)
香港大學文學院香港研究學系博士畢業生,研究興趣為流行音樂與社群建構。畢業後,投入流行音樂製作和演出,且名下設立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大學獎學金。現在為旅居創作人。
廖繼權(Kai Khiun LIEW)
目前是一名東亞及東南亞跨國媒體與文化研究領域的獨立學者。從香港和臺灣的粵語和國語流行音樂,到最近的韓國流行音樂,在二十年裡一直關注著流行文化和娛樂的區域流通演變。正在進行的研究項目包括新加坡的女性和韓國流行音樂、新加坡互聯網文化,以及新加坡購物中心的文化記憶。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院博士後、南洋理工大學黃金輝傳播與信息學院助理教授。
王淳眉(Chun-Mei WANG)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研究領域為流行音樂文化研究。曾從事競選與展覽研究工作,並任職於電視臺、出版社。現為兼職譯者,於英國曼徹斯特藝術學院攻讀攝影。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優惠價: 95 折, NT$ 333 NT$ 350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音樂的躁動
◎本刊為臺灣人文學核心期刊(THCI)與臺灣社會科學核心期刊(TSSCI),並獲2013-2017年科技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人文社會科學期刊綜合類評比:第二級
音樂起之於躁,形之於噪,並且在躁噪的情感連鎖與響應中,觸動人群,造就社群。在音樂之噪與時代之躁的共振中,我們存在著、響應著、承擔著;時代之慟也許沉重,未來的希望也許薄弱,但只要音樂響著,還有人唱著,我們就知道自己並不孤單。
本期專題「音樂的躁動」由香港浸會大學人文與創作系的教授周耀輝和台灣輔仁大學心理系的教授何東洪擔綱客座編輯。耀輝和東洪除了是學術人外,也是音樂的實踐者。因此,這個專題嘗試的不是音樂研究而已,而是音樂與社會的關係,音樂的歷史構造,音樂人的經驗與情感結構,甚至是對音樂的政治性的思考。
專題包括了沖繩的詩歌、香港社會運動下的音樂呈現與介入、音樂的物質性生成、嘻哈音樂的在地轉化,以及培養音樂人的歷史路徑與體制結構。除了六篇論文外,這個專題還包括了一篇思想翻譯、兩篇實驗書寫和一篇書評,以不同的文類來呈現時代之躁如何觸動人心,而樂音之躁又如何響應心志、撫慰創痛、唱造社群。藉此梳理和展開,我們希望能夠擴大音樂研究的想像,從政治、歷史、社會與記憶等不同面向,去追問音樂如何、又為何躁動?
搭配這個專題的是兩篇一般論文:沈雕龍以當年美國新聞處出版,對一代青年有相當影響力的《今日世界》為對象,討論冷戰時期西方古典音樂在臺灣的介紹與傳播如何服膺政治宣傳的需求。劉益誠則帶著社會學的視野關注在全球化時代製作樂器的意義,這不僅牽涉到製琴技術的傳播途徑,亦關涉音樂品味與美學的塑形,讓我們看到音樂的政治,或許不僅僅來自於對社會的回應或是官方的意識型態要求,更內在於產業的發展與手作工藝的想像。
在巨變的時代裡,我們對音樂或許難免有所寄情,期待在音流樂動中升起一個遠離當下,反抗現實的烏托邦,但我們也不該忘記這所有的反抗與躁動總要回歸現實的基礎。這個希望或許也是虛妄,但在絕望的世界裡,那點希冀和盼頭,就是引領我們向前與改變的力量,鼓舞我們不安於室,不受馴服。做些什麼,躁起來吧!那正是「躁動」的意義。
作者簡介:
上原美春(UEHARA Miharu)
沖繩宮古島市立西邊國中三年級。
王墨林(WANG Mo-Lin)
臺灣資深劇場導演、藝術評論家。
林家瑄(LIN Chiahsuan)
臺灣新竹人。清華大學外語系碩士班及沖繩大學地域研究所畢業。
劉雅芳(LIU Ya-Fang)
浙江海洋大學師範學院中文系講師。
金曄路(Y. L. Lucetta KAM)
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副教授。Shanghai Lalas : Female Tongzhi Communities and
Politics in Urban China(2013,中譯本2015)作者,研究範圍為華人社會的性/別及酷兒研究,目前的研究項目包括華人酷兒女性的跨國流動、香港研究及亞洲酷兒流行文化研究。
王樂儀(Lok Yee WONG)
現為阿姆斯特丹大學文化分析學院博士候選人。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研究碩士畢業。研究範疇包括青年文化、藝術與政治。同時為香港詞人,亦參與劇場歌詞創作及藝術展覽協作。
李忠蔚(Zhongwei LI)
生於中國山東濟南,目前就職於利茲大學傳媒學院,曾在2020至2022年間任教於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傳媒學院。個人學術興趣主要包括亞文化、音樂串流媒體、以及全球化背景下流行文化的非正式流通。在學術寫作之外,亦曾為The Wire、《內耳》等中英文音樂雜誌與媒體供稿。
唐弘廷(Hung Ting TANG)
畢業於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博士班,現服務於廣東石油化工學院歷史系。主要開設世界古代史、西方文化史與流行音樂文化研究等課程;研究領域以嘻哈文化在亞洲發展的狀態為主軸,方向大致從歷史脈絡出發,通過相互參照,思索全球化下流行音樂的穿梭流動牽連,進入亞洲各地社會生活的狀態。
朱夢慈(Meng-Tze CHU)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副教授,法國社會科學高等學院「音樂、歷史與社會」博士。研究領域為臺灣熱門音樂史、音樂社會學、行動者網絡理論、現場音樂、無名樂人。
王啟仲(Chi-Chung WANG)
國立中山大學西灣學院助理教授。研究領域包含青少年、文化社會學、教育社會學與音樂社會學。最近的研究包含東亞教育體制下的青少年文化與社會地位認同、臺灣優勢青少年的文化雜食與次文化秀異,以及臺灣搖滾樂文化生產。
沈雕龍(Diau-Long SHEN)
現任國立清華大學音樂學系助理教授,亞洲作曲家聯盟臺灣總會副秘書長。柏林自由大學音樂學博士,曾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文化部重建臺灣音樂史計畫博士後助理研究員。
劉益誠(Yi-Chen LIU)
美國音樂家學院(Musicians Institute)吉他工藝科證書學程畢業。現於高雄從事中古電吉他維修工作。
周耀輝(Yiu Fai CHOW)
1989年發表第一首詞作,書寫歌詞及其他文字創作至今,曾獲多個詞作及其他文學獎項。1992年移居荷蘭。2011年獲阿姆斯特丹大學傳媒學院博士學位,回港加入浸會大學,現職人文及創作系副教授。近年亦參與舞臺及視覺藝術創作。
梁嘉茵(Ka Yan LEUNG)
香港大學文學院香港研究學系博士畢業生,研究興趣為流行音樂與社群建構。畢業後,投入流行音樂製作和演出,且名下設立香港中文大學和香港大學獎學金。現在為旅居創作人。
廖繼權(Kai Khiun LIEW)
目前是一名東亞及東南亞跨國媒體與文化研究領域的獨立學者。從香港和臺灣的粵語和國語流行音樂,到最近的韓國流行音樂,在二十年裡一直關注著流行文化和娛樂的區域流通演變。正在進行的研究項目包括新加坡的女性和韓國流行音樂、新加坡互聯網文化,以及新加坡購物中心的文化記憶。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院博士後、南洋理工大學黃金輝傳播與信息學院助理教授。
王淳眉(Chun-Mei WANG)
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研究領域為流行音樂文化研究。曾從事競選與展覽研究工作,並任職於電視臺、出版社。現為兼職譯者,於英國曼徹斯特藝術學院攻讀攝影。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