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粵文化
粵劇•潮劇•漢劇•雷劇•流行樂
●生動有趣
歷史發展+文化多樣性
●豐富圖片
實景照片+手繪插圖
嶺南的戲曲與音樂門類眾多,精彩紛呈,在數千年的歷史中不斷演變,體現了嶺南文化的開放性、創新性和民族性,一度引領中國藝術的潮流。透過本書你將領略到:
土著越人、歷代南遷客和海外舶來文化共同孕育嶺南的音樂藝術
先秦戲樂、南粵舞者、雷儺戲、散樂百戲、潮樂、廣東漢劇、雷劇、粵調說唱、粵語流行樂
嶺南現代流行樂大放異彩,影響遍及大中華及海外
實景照片與手繪圖相結合,感受嶺南戲曲音樂的獨特魅力
作者簡介:
黃勇
長期從事廣州歷史文化保護和研究工作,曾任荔灣區文物管理所所長。出版《魅力荔灣》(2009年)、《大美廣州》(2010年);參加編寫廣州初中歷史教材《廣州歷史》(2012年);擔任《廣東文化遺産》(2013年)與《廣州十三行文化遺産叢書⸺王恒馮杰伉儷捐贈通草畫》(2015年)執行編輯。
章節試閱
前言
嶺南的戲曲與音樂門類眾多,精彩紛呈,其中的粵劇和廣東音樂,與嶺南畫派並譽為「嶺南三大藝術瑰寶」。廣東音樂在民國時期曾一度被稱為「國樂」,粵劇在2009年9月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這是中國「申遺」成功的第二個中國劇種。
從先秦時期模仿宮廷的戲舞,到祭神活動的儺舞百戲;從古雅輕婉的潮樂,到雅馴高朗的漢劇;從高台大班的雷劇,到粵調的民間說唱曲藝;從粵方言演唱的傳統戲曲,到廣為傳唱的粵語流行音樂……嶺南戲曲和音樂在數千年的歷史中不斷演變,這與廣東的對外貿易有着深刻的聯繫,體現了嶺南文化的開放性、創新性和民族性,一度引領中國藝術的潮流。
在編寫這本書的時候,我想起了自己的少年時光。那時的音樂教育很匱乏,我萬分感謝音樂老師選我參加學校合唱團,從而開始了人生的音樂啟蒙。長大以後才知道樂感和美感是需要從小訓練和熏陶的,希望讀者朋友們都可以接受系統的戲曲、音樂教育。
嶺南戲曲與音樂經歷數千年的發展才呈現出如今的模樣。我無法在這個讀本中一一細數,希望拋磚引玉,令讀者朋友對中華民族的傳統戲曲、音樂及其在嶺南的發展演變過程更感興趣,從而更加熱愛這片土地和感恩那些曾經為之奉獻的人們。最後,再次誠摯地表達我的謝意,本書不足之處,敬請賜教!
黃勇
2020 年 1 月
先秦時期的戲、舞、樂
嶺南戲曲可以追溯到嶺南原始部落的歌舞,它直接來源於嶺南先民的巫術、祭祀、戰爭、生產和生活。嶺南地區從商朝開始出現許多小方國,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其統治者開始模仿宮廷中的戲、舞、樂。
原始歌舞是部落的狂歡
嶺南地區早期的歌舞來源於當地部落的祭祀舞蹈。從西漢南越文王墓出土的一隻銅提桶上,我們就可以看出原始部落的舞蹈是怎樣的。
從銅提桶的腹部紋飾可以看出這是一幅「羽人船圖像」:四艘首尾相連的船組成一支船隊,首尾各竪兩根祭祀用的羽旌,船上有三根檣桅和瞭望台。每艘船上有五名穿戴羽冠羽裙、手執兵器的武士,其中一人立於船頭,右手持弓,左手執箭。
第二艘船的瞭望台上的羽人頭戴矮冠,左手持靴形鉞,右手拿着首級,應該是主持祭祀的首領。船首有三個人物,第一人右手持弓,左手執箭;第二人坐在鼓形座上,一手拿着短棒做出敲擊的動作,一手扶着一個物件;第三人左手抓住一個裸體長髮的俘虜,右手持短劍。
提桶紋飾上的這些「羽人」實際上是南越先民。這幅圖描繪了一個嶺南原始部落,為了祭祀河神或因水戰而殺俘的場景,參加祭祀儀式的武士們盡情地舞蹈,精神亢奮。畫面表明,嶺南在西漢之前其實已經有粗具歌舞的雛形。
武舞、羽舞和建鼓舞
從銅提桶的紋飾上來看,嶺南的原始舞蹈可分為武舞、羽舞和建鼓舞。
武舞,是在郊廟朝饗的祭祀儀式上跳的舞蹈,舞者手裡拿着武器來炫耀武力。銅提桶紋飾上的武士都手執兵器,並且手舞足蹈。這足以證明嶺南先民在祭祀儀式上會跳武舞來慶祝。
嶺南的羽舞與中原稍有不同,畫面中的武士穿戴羽冠和羽裙,圍繞着俘虜跳舞是為了展示自己的勇武,更像是為了慶賀戰爭獲勝。
建鼓舞,其實就是祭祀儀式上邊擊鼓邊跳的舞蹈。嶺南河涌密佈,祭祀活動的場地便從陸地轉移到船上,武士們會在船上跳起建鼓舞。圖中描繪出羽人坐在銅鼓上做擊打物器的動作,可見建鼓舞早期在嶺南地區也廣泛流行。
石峽遺物上起舞的女子
在韶關曲江石峽遺址出土的一塊陶罐殘片上發現,它上面有五個原始人類手拉手翩翩起舞的生動場面,其中一名女子頭束長髮,一邊跳舞一邊歌唱。這說明新石器時代末期,嶺南先民就已經跳起了反映日常生產、勞作的原始舞蹈。當時的人們為配合舞蹈還會拍腿頓足、呼號喊叫,形成了配合原始舞蹈的音樂。
「鐘鳴鼎食」的貴族生活
嶺南地區從商朝開始出現許多小方國。當時惠州博羅一帶有「縛婁國」,在雷州半島及海南島有「儋耳國」和「雕題國」等小方國。儘管這些小方國遠遠不及中原的超級大國,但生活在這裡的「國主」仍然模仿和追求中原「鐘鳴鼎食」的貴族生活。受中原文化的影響,他們也開始模仿中原宮廷的戲、舞、樂。
20 世紀七八十年代,在博羅縣、羅定、清遠、肇慶等地陸續出土了春秋戰國時期的甬鐘、鉦、錞于、鐸等用於宮廷舞樂的樂器。這些出現在嶺南大地上的樂器,彷彿告訴我們在那個遙遠的年代,小方國內已經出現了宮廷宴會以及與之相應的戲、舞、樂。
前言
嶺南的戲曲與音樂門類眾多,精彩紛呈,其中的粵劇和廣東音樂,與嶺南畫派並譽為「嶺南三大藝術瑰寶」。廣東音樂在民國時期曾一度被稱為「國樂」,粵劇在2009年9月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這是中國「申遺」成功的第二個中國劇種。
從先秦時期模仿宮廷的戲舞,到祭神活動的儺舞百戲;從古雅輕婉的潮樂,到雅馴高朗的漢劇;從高台大班的雷劇,到粵調的民間說唱曲藝;從粵方言演唱的傳統戲曲,到廣為傳唱的粵語流行音樂……嶺南戲曲和音樂在數千年的歷史中不斷演變,這與廣東的對外貿易有着深刻的...
目錄
先秦時期的戲、舞、樂 1
原始歌舞是部落的狂歡 2
武舞、羽舞和建鼓舞 6
石峽遺物上起舞的女子 7
「鐘鳴鼎食」的貴族生活 8
華音宮的南越舞者 11
華音宮中起舞的舞者 12
舞者會跳甚麼舞蹈? 14
為舞人伴奏的樂器 15
來自遠古的雷儺戲 19
對雷神的祭拜 20
出自祭雷儀式的雷儺舞 22
驅邪逐疫的雷儺舞 23
「新移民」與本土的結合—儺百戲 24
散樂和百戲在嶺南的傳播 27
搬演散樂百戲 28
「瑤林畔千燈接晝,寶山前百戲聯宵」 30
中原與嶺南的相互融合 32
蠻歌野曲聲咿啞 34
粵中「出秋色」 36
湯顯祖的嶺南行 37
古雅輕婉的潮腔、潮調 39
從南戲入潮到潮劇興盛 40
鄉音搬演戲文 42
「泉潮雅調」 44
閩粵新腔 45
戲神田元帥 47
雅馴高朗的廣東漢劇 49
皮黃南播,「亂彈」比崑曲更好看 50
外江四大班 52
粵東「鬥戲」 54
高台大班說雷劇 57
古老的雷州歌謠 58
「上句甜、下句香」 59
「海國春暉」外江班 61
姑娘歌班「對面逢」 62
宣德揚善的勸世歌 63
高台大班與「石鼓公」 64
雷劇的新腔調 66
粵調說唱新歌體 69
疍船爭唱木魚歌 70
誡惡勸善龍舟歌 72
南音的興盛 74
能解心事的粵謳 75
粵調說唱三大絕唱 76
南國紅豆,八方和合 79
粵劇何時有? 80
粵劇行會組織—瓊花會館 82
戲子稱王 83
吉慶公所 84
紅船 85
八方合和 86
粵劇藝人的神—華光祖師 88
粵劇的黃金時代 90
「南國紅豆」的來由 92
紅腔 93
一度成為「國樂」的廣東音樂 97
粵樂源流 98
「冒頭」和「加花」 99
是「粵樂」還是「廣東音樂」? 100
樂器組合 101
沙灣何氏與《賽龍奪錦》 102
一代宗師呂文成 103
嶺南人與「新音樂」 105
中國專業音樂教育的奠基人—蕭友梅 106
冼星海與《黃河大合唱》 107
將每個音符都獻給祖國的馬思聰 110
當代流行音樂發源地 113
流行音樂的萌芽 114
「紫羅蘭」與「新空氣」 117
中國音像行業的「頭啖湯」 119
從「扒帶」到「被扒帶」 120
甜歌神話 123
出門人音樂 124
香港樂壇的黃金時代 126
香港流行樂的重要傳播媒介 128
網絡歌手與發燒唱片 130
先秦時期的戲、舞、樂 1
原始歌舞是部落的狂歡 2
武舞、羽舞和建鼓舞 6
石峽遺物上起舞的女子 7
「鐘鳴鼎食」的貴族生活 8
華音宮的南越舞者 11
華音宮中起舞的舞者 12
舞者會跳甚麼舞蹈? 14
為舞人伴奏的樂器 15
來自遠古的雷儺戲 19
對雷神的祭拜 20
出自祭雷儀式的雷儺舞 22
驅邪逐疫的雷儺舞 23
「新移民」與本土的結合—儺百戲 24
散樂和百戲在嶺南的傳播 27
搬演散樂百戲 28
「瑤林畔千燈接晝,寶山前百戲聯宵」 30
中原與嶺南的相互融合 32
蠻歌野曲聲咿啞 34
粵中「出秋色」 36
湯顯祖的嶺南行 37
古雅輕婉...
商品資料
出版社: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22-12-27ISBN/ISSN:9789888812417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144頁開數:25K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