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神學家巴克萊為凡想祈禱的人提供最佳幫助,藉書中每天的禱告,幫助我們能按個人的情況、需要,用自己的言語和方式與上帝交談。藉由此書的教導,讓禱告成為我們生活中重要的部分,而不是原則性的遵守而已。
作者簡介:
巴克萊是一位著名的新約學者,他一共寫了六十多冊的新約作品,包括《聖經注釋》、《每日靈糧》、《平信徒祈禱手冊》等著作。他以「寫作簡單、純真的信仰叢書,讓平信徒都能理解的著作」為自己的使命,他所寫的聖經注釋在美國銷售量高達五千萬本以上,在台灣也是廣受喜愛。
巴克萊於1907年出生在蘇格蘭北部的威克,其對信仰的熱衷與堅定深受父母影響,父親是聯合教會(United Free Church)的長老,母親也是虔誠信徒。1925年,巴氏進入格拉斯哥大學修習文藝課程,畢業後繼續三年的神學研讀,特別興趣於新約研究。接著又花了一年到德國馬爾堡大學研究。
1978年初,巴克萊走完人生旅程,正如他自稱是位「神學的經紀人」,一生留下了極多鼓舞人心的聖經注釋。
章節試閱
我們,以及我們的禱告
有的祈禱由一件事實來推動,那就是:在我們向上帝祈禱之前,祂早已期待聽我們的傾訴,甚至也決定將所求的賜給我們。我們禱告的時候,並不是來到一位過於吝惜、不太情願的上帝的面前。正如保羅所見的,凡事都顯出了上帝的慷慨和寬宏的氣度:「上帝既不愛惜自己的兒子,為我們眾人捨了,豈不也把萬物和他一同白白的賜給我們麼?」(羅八32)
禱告的比喻
耶穌曾對人作過兩個祈禱的比喻,可是人們的誤解卻帶來了想像不到的害處。比喻之一我們稱為「深夜來友的比喻」(路十一5~8),這故事敘述一位旅人深夜來到朋友家中,由於夜已深,那人沒有東西可用來接待他。在東方,熱誠待客是極其神聖的職責,因此,雖然是夜半時分,那人也只好到鄰舍那兒敲門借點食物。而這位鄰居早已上床睡覺,起初實在不情願起床,可是因那人非常迫切,且不住的敲門,可說厚顏而持續地敲著。睡在床上的人拿他沒辦法,只好起身將食物給他。
第二個比喻我們可稱為「不義之官的比喻」(路十八2~7),敘述某城中有位寡婦想要伸冤,同城中有個不義的官,如果不送豐厚的賄賂,就得不到他優勢的裁決,這位寡婦沒有錢行賄賂,然而她有一樣東西是別人沒有的──恆心。她一而再、再而三的求,直到這位不義的官因不堪其擾,而把她所要的給了她。
通常大多數的人都認為這比喻的意思是:假如我們祈禱的時間夠長、夠有恆心,我們就會得到想要的;如果我們不住地叩門,不停地向上帝索求,設立一座祈禱的砲台,最終上帝一定會屈服,而答應我們的祈求。
事實上,這是曲解了比喻的原意,「比喻」照字面上的意思是「在某一事物旁邊之事」,它是由兩個希臘字合成的,Para意即「在旁邊」;ballein意即「投擲」。當我們把兩件事並列在一起時,是要作比較,比較的結果,若非「相似」,即為「相反」。主耶穌作過許多相似的比喻,然而這個比喻卻是相反的。這比喻並非把上帝拿來與那壞脾氣、心不甘情不願的家主,或那位不義又固執的法官相類比,而是作有別於他們的比較。
主耶穌的意思是:如果一個壞脾氣,且不甘心情願的家主,尚且把朋友所需要的食物給他;一個固執不義的法官尚且在寡婦的切求中允其所求,那麼這一位深愛我們的父神,將如何更多地滿足我們的需要呢!這正是主耶穌所要繼續談的。祂教導我們「祈求就必得著,尋求就必尋見,叩門必為我們開門。」假如,像我們這麼敗壞的人,都還知道把好東西給自己的子女,我們的在天上的父,豈不將生活中所需要的一切,多而又多的賜給我們嗎?(路十一13;太七11)
以下是在祈禱上重要且寶貴的真理。上帝並不是被我們纏得不勝其煩,才賜下恩惠的。上帝不需要我們費力去攻破祂的防禦,上帝也不待我們去瓦解祂對我們的抵抗。其實上帝十分樂意把我們所求的,更多地賜給我們。
來吧,我的靈哪!要預備好,
耶穌願意應允你祈禱;
祂曾吩咐你禱告,因此,
決不會對你說不,
你正帶著無數祈求在大君王面前,
因祂滿有恩典、能力,
不嫌任何人祈求過多。
把握祈禱的幾個原則
不過我們不可將此事擱在這兒,因為一旦停留在此,許多人就捨棄了禱告的習慣。我們已談過(這也是祈禱真理的基礎):上帝是慈愛的天父,祂樂意的賞賜多過於我們所求的。這是不是表示,我們祈禱的唯一目的僅僅在獲得,而且上帝一定會賜下我們所求的一切呢?當然不是,我們要把握以下幾個祈禱的原則。
一、禱告的第一個原則:我們的祈禱要誠實
路德曾說,祈禱的第一律是「不可欺哄上帝」。祈禱的最大試探,就是有口無心,把應該祈禱的事,用虔誠的言語作形式上的祈禱,我們的祈求一旦真的實現了,反而令我們大為震驚。我們可能祈求改掉一些習慣,卻絲毫沒有放棄這習慣的意願;我們也會祈求獲取某些德行或氣質,卻未曾努力想擁有它;甚至我們會祈禱成為某種人──不過我們根本沒有想要改變自己,因為我們對自己十分滿意。
禱告的危險性,在於說一些虔誠卻毫無意義的陳腔濫調;另一個危險性是我們正確地祈求一些對的東西,但心中卻沒有真正想「得到它們」,那就是欺哄神了。我們不能為那些內心並不渴望的事物祈求。如果有些東西我們明知應該要,但心裡卻不真正想要,那麼我們根本就不應該祈求,因為那是不誠實的。
不過,我們倒應在上帝的面前承認那本該在我們心中的,卻不在我們心裡,而懇求上帝藉著聖靈的能力把它放在我們心中。我們禱告時應對自己誠實,才能誠實地與上帝相交,因為上帝鑑察人的內心,若我們只是形式上求自己並不渴望的祝福,上帝立刻就能識破我們的虛偽。
二、禱告的第二個原則:禱告必須十分明確
僅僅求上帝原諒是不夠的,因為我們是悲慘、可憐的罪人,這樣的禱告未免太輕鬆了,我們應該陳明自己所犯的罪;含含糊糊感謝上帝的恩典也是不夠的,我們必須特別將所要感恩的事情逐項提出;含糊地祈求上帝祝福我們是不夠的,我們應該知道自己缺乏什麼,需要什麼,特別為這些禱告。
此外,「未經自我檢討的禱告,都不是真正的禱告」。自我檢討是困難的、費勁的,尤其更往往是不光彩的,許多人一生中都儘量在逃避自己,不願面對自己。我們的祈禱常常是不正確的,主要的原因就是很少人願意在上帝面前,誠實地自我檢討,然而這正是祈禱的基礎。祈禱和自我檢討是並行的。
我們還是不能只停在這裡,假使我們真的相信上帝是慈愛、寬大的父;假使我們的祈禱是誠實的;假使我們的確作了自我檢討,禱告也很具體,我們就會得到日夜所求的嗎?當然還有一些原則支配著你我的禱告,是我們要記得的。
我們應該記得,我們與生活的各層面息息相關,而非離群獨居的個體;無論你是否喜歡,我們還是團契、社會的一部份,我們也或多或少接受別人一些影響,因此我們可以了解上帝不會同意自私的請求。說不定當所求的應允時,另外有一些人則因此受損;假如我們獲得所求的,可能另有一些人將失去他們應該有的。
我們在祈禱時,常以為除我們以外,別無他人,彷彿我們就是宇宙的中心,生活中一切事都符合我們個人的益處而運行著。我們的禱告若不顧別人,則不會蒙應允。人既然是上帝家中的一份子,上帝絕不容有被寵壞的孩子,以哭鬧來取得所需。
更重要的事實是:凡事上帝最為瞭解。我們總是不曉得,我們所求的往往並不是最好的,由於我們是人,所能看到的只是現在,我們不知道一週、一天、一小時之後,甚至下一刻會發生什麼事。我們就像電影演至半途才進場的人,既沒有從頭看起,也不知道結尾是什麼,銀幕上的鏡頭,對我們只是一個謎。只有上帝知道什麼對我們最為有益;因此,上帝有時所給我們的雖不是我們所求的,但卻是對我們最好的。
其實這並不難了解,我們自己常與孩子在一塊兒,即可觀察出這個原則。當孩子要求一樣東西時,我們愛孩子,希望他幸福;同時我們知道,如果孩子得到了他所求的,對他非但無益,也許危險到可能會傷害他;我們跟上帝之間也是如此,我們不必等到年老後回顧這一生時才發現,假如以前某些祈禱實現了,我們說不定比今天更可憐!
事實上,禱告根本沒有不蒙垂聽這回事,有人說得好,上帝對我們的祈禱有三種回應:有時祂說「可以」、有時祂說「不行」、有時祂說「再等一等」。即使從我們有限的經驗中,我們也能夠了解到,如果上帝應允我們所有的禱告,對我們一定不是有益的。上帝必須藉著拒絕我們所求,來給我們真實的答覆,終有一天我們將知道,沒有「禱告未蒙垂聽」的事。因為上帝以祂的智慧給我們答案,不是照我們無知的慾望,而是憑祂的愛心智慧,知曉何為最好。
三、禱告另有一個不可或缺的原則:上帝絕不為我們做那些我們自己能做的事。
祈禱並不是免除麻煩的捷徑,祈禱也不表示我們可以逃避應盡的責任和應付出的努力。我們可用另外一種方式來談,當我們一禱告,我們就可讓這祈禱實現,禱告乃是我們的努力加上神的恩典而成的,當我們盡了最大的努力時,上帝的答覆是不會落空的。
假使一個學生,在考試前只做了一點點,甚至毫無準備;假使他虛度光陰,或是將時間花在那些本來已經做得夠好的事上,而這些事不是他應該做的;假使他在考試當天早上,走進考場,拿起試卷後,發現他無法作答,然後他低頭,很虔誠的向上帝祈禱:「哦!上帝啊!幫助我在這個科目考及格。」這不是真誠的祈禱,因為應允這個祈禱無異於鼓勵人偷懶,贊成把時間花在錯誤的事上。
可是,假使這個學生很忠心的預備功課,不過他有點緊張,且對自己信心不足;假使他功課都懂了,只是從他易於緊張的角度看,他怕考壞;假使他這時低下頭說:「上帝啊!你知道我所作的努力,你知道我容易緊張,求你安靜我的心,幫助我能考出我真正的實力。」這才是真誠的祈禱,因它是憑謙卑的信賴向上帝祈求的,必能得到上帝的應允。在禱告這件事,上帝全能的恩典是賜給那些最認真努力的人。
假如一個人無心拒絕試探,卻祈求主助他克服試探,乃是徒然的。假如一個人分文不肯捐助宣教事工,卻祈求主讓未信者歸主,也是徒然。假如我們求主安慰受傷的人、鼓舞孤單人,卻不願實際從事安慰受傷者和鼓舞孤獨者的工作,這樣的祈禱更是徒然,假如我們仍舊自私、不懂得體貼,則儘管我們為家人和親人代禱,還是徒然。
如果我們生病,去找醫生,他會給我們藥,限制我們的飲食,為我們治療,要我們作運動。若是我們不照醫師所指示的去盡力配合,我們倒不如不看醫生。醫師的診斷,配合我們的合作和自制,這是病得痊癒的條件。禱告也不例外,如果祈禱只是敦促上帝行動,而我們自己絲毫不動,這樣的祈禱有害而無益。上帝並不替我們做事,祂要裝備我們去自己做。
祂曾對以西結說:「人子啊,你站起來,我要和你說話。」(結二1)上帝只幫助那些身、心、靈都準備好採取行動的人,而不聽那些像老太爺坐著不動的人祈禱。如果我們竭盡全力去配合上帝的幫助,許多祈禱都會蒙主垂聽。
四、另外還有一個祈禱的原則是我們必須記得的:祈禱絕不會和宇宙間的自然律相違背。
我們仔細想想就會知道這是很重要的。我們所生存的世界,「可靠」即是它的特徵。萬一管理世界的原則失去原有的規律,不再循序而行,就會變成一團糟。假如有一個人意外地由紐約摩天大樓四十層的窗口墜落;如果他是一個很好、很虔誠的人,堅信祈禱的功效;假使他在落至第二十層樓時祈禱:「主啊!讓我停下來!」那一定是個不蒙應允的祈禱,因為在那一剎那,這人正受地心引力的控制;要讓地心吸引力暫停作用,無疑會毀滅世界,而不是僅使此人不再繼續往下跌落而已。
由此可得一個重要結論:祈禱通常並不是令一個人免除某種情況,祈禱往往帶給人足夠的力量和能耐去勝過某種情況。主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祈禱,是要上帝許可,希望能免除十字架的苦刑。然而祂沒有獲准免除十字架,不過上帝卻給了祂勝過十字架的能力。
讓我們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們往往習慣在孩子遠足的日子,祈求好天氣。這種祈求是不對的,天氣的好壞並非由祈禱而改變,乃是由環境的條件而定。無論如何,農人總期望藉著祈禱,使農田有充沛的雨水,因此正確的祈禱態度,應該是不論晴雨或下冰雹,求主讓我們都能愉快的度過這一天。
許多人常犯的錯誤,就是在於他們本能地把祈禱當作某種情況的逃避手段。祈禱絕不是一種逃避的手法,它乃是征服的手段。人生的法則不是要我們藉祈禱求得鬆懈,而是透過祈禱,可以產生足夠的力量去面對,甚至於克服任何環境。
祈禱的方法
我們暫且把禱告的重要原則談到這裡,來看看祈禱的方法。祈禱總共有五個步驟:
一、求告
求告的意思即呼求或邀請,不過在談到「求告」時,我們要明白它的涵義。求告不是說我們請上帝在我們祈禱時臨到,因為上帝是無所不在的。更正確的來說,我們「求告」時,乃是請上帝幫助我們知道,祂已與我們同在,讓我們能感覺到祂的存在。上帝不是遙遠的陌生人,需要我們邀請、說服一番,才來與我們同在;套用田尼生(Tennyson)所說的:「祂比呼吸更接近我們,比手和腳更靠近我們。」
有一個有關耶穌的傳說,雖然四福音書中未曾記載,卻很美,即「任何地方,只要有兩個人,上帝一定與他們同在;任何地方若只有一人,我也必在那裡;舉起石頭,你將找到我,劈開木頭,我也在其中。」當石匠鑿石或木匠鋸木時,耶穌基督就在那兒。在懇求的時候,我們提醒自己,神就臨在於此。
二、認罪
認罪時,我們向上帝承認我們的罪行與過失,告訴祂我們確實為此難過,也求祂赦免這些過失。認罪時,有兩件事是必須的,而這兩件事是分不開的。我們應該誠實地自我檢討。對我們的朋友隱瞞事情真相是不智的;而對自己或上帝隱瞞,則更為愚蠢。
上帝是鑑察人心的,祂從遠處就可鑑察我們的思想,在祂面前任何事都無法隱藏。然而我們會問:「既然上帝早已知道這一切,我又何必告訴祂呢?如果上帝愛我,願意赦免我一切過犯,為什麼還得勞我求祂原諒呢?」我們應該站在人的角度來思考,因為這是我們唯一的思考方式。
一個孩子做錯事時,他的父母親會知道,而做父母的必定會願意原諒孩子,同時也知道孩子會為自己所做的事感到難過。但是父母子女間有一道看不見的牆,直到孩子到他面前說:「對不起,我錯了。」這道牆才會消失,愛也才再重現。我們與上帝之間也是如此,「我們若認自己的罪,上帝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約壹一9)
還有一件事要補充,光有認罪而沒有改過是件可悲的憾事,我們不應把上帝赦罪之愛視為繼續犯罪的藉口,而應視為鼓勵我們向善的挑戰和義務。正像犯錯的孩子說:「對不起,我會盡力表現得更好。」我們也應該這麼說。
三、感謝
感謝是心中很自然的表現,感謝有三方面:首先要感謝上帝把最珍貴的禮物耶穌基督賜給人類。其次要為所有的恩典、喜樂、生命的奇妙和上帝所賜,使我們面對生命中寶貴的每一時刻而獻上感恩。還有第三方面的感謝:人生最危險的事之一就是把所有的人、事、物當作理所當然,許多人成為我們生活中的一部份,他們被編為生活結構中的一環,不幸的是,我們常只將他們當作風景畫中的一景、生活背景的一部份。
另外,有些恩賜我們得的太尋常了,以致日復一日我們竟忘了這原是應該要感謝的恩典;我們試想,一旦失去屬於我們每天生活中的人或事物,日子將變成什麼光景!那時,即使用整天的時間來感謝上帝都還嫌不足了。
四、祈求
祈求是我們在禱告時為人生或生活中所需而向上帝請求的那一部份。祈求是出自於我們知道自己的不足而知道上帝的全備充足,在此我們有必要再做一次自我檢討,因為一個人在他祈求之前,必須知道自己需要何種幫助或醫治,以致特別在禱告中提出祈求,這是世上最大的考驗和試金石。
祈求時,我們把希望、夢想和渴望帶到上帝面前,任何事一放在上帝面前,它的真相立刻顯明,有時把一件事呈到上帝面前,我們便發現它並不重要。常見的情形是,一旦我們把特別擔憂,或是一些特別令我們渴想的事帶到上帝面前時,事情的真正分量就顯明出來,我們反而覺得事情不像我們所想的那樣嚴重。
有時我們在上帝面前祈求,就立刻知道,其實我們所求的是不可能的事,或者我們所渴望的,原是錯誤的。最大的考驗之一是「我可以為此事禱告嗎?」往往當我們把一件事仰望、交託給上帝,就直覺我們可以得到,同時也值得我們全心全力朝向目標去奔跑、努力。「祈求」就是我們把生活上一切所需擺在上帝的面前。
我們也可由此提出一個問題:如果全智的上帝早已經知道何者對我有益,而且祂也愛我,願意把我所求的賜給我,那麼,我還要開口向祂求嗎?我何不等待上帝主動賜給我?我們不妨再從人的角度來思考。
我們也許知道什麼東西對一個孩子、年輕人或我們所愛的人最合適,我們也願意不計代價地把東西送給他,可是除非對方接受,否則我們還是無法給他;除非對方要求,否則我們不會給他;除非他們告訴我們渴望擁有這個東西,否則我們還是不會給他們。
我們和上帝之間也是如此,上帝十分奇妙,祂特別尊重每一個人的決定,祂不會強把恩典賜給我們,除非我們把想要的東西告訴祂。因此祈求時,與其告訴上帝我們需要什麼,不如求上帝賜下祂認為最好的。
五、代求
在代求時,我們將世人的需要帶到上帝面前,求祂賜福和幫助。我們紀念那些在病痛、憂患中,那些我們知道需要上帝賜福的人。在代求時,特別要為我們最親愛、關係最近的人祈求上帝的祝福和保守,把我們所愛的人交託在上帝大能的手中,我們心中便得欣慰與平安。
我們在一開始時說過,祈禱是世界上最自然的行為。正因為如此,我們應該用最自然的方式來祈禱。祈禱沒有所謂正確的姿勢。或跪、或站、或坐、或躺都無所謂。只有一樣是必須的,就是應採取一種我們完全不覺身體存在的姿勢。任何身體上的限制或不適,都會使我們不能專心,我們要找出一個最舒適的禱告姿勢。
更要緊的是祈禱不需要特殊語言。我們不需用聖經或公禱書上的語言,不需用古文把你說成「爾」,我們可以像跟好朋友一樣自然地與上帝談話,因為上帝本來就是我們最親密的朋友。
據說有一個人非常渴望祈禱,但是又不知如何開始,有位聰明的友人對他說:「進入你的屋裡自己單獨一個人坐下,搬張椅子放在你對面,假想耶穌就坐在椅上,你就把祂當成最好的朋友,跟祂交談。」上帝並不要求標準的發音或正確文法,上帝甚至不在意我們說的是不是完整的句子,上帝所要的是我們跟祂說話。姿勢或語言的形式,對上帝是毫無意義的,祂只要我們在祂面前如在自己家中,與祂談話像朋友一般。
因為上帝是我們的朋友,有件與祈禱有關的事,我們應該特別記住,我們在祈禱時,常犯的錯誤態度,是只把祈禱和生活中緊急的危機連在一起。每當遇到困難或死亡、悲傷臨到時;生了重病,生命有危險時;心中憂傷焦慮或者與所愛的人分離時,我們才向上帝祈禱。一旦生活平順事事如意,在陽光燦爛天氣晴朗的日子,我們就忘記祈禱。這樣作彷佛是我們只在遇到困難時才記得好朋友,才想要利用祂。
某些時候,我們的祈禱比其他時候來到熱烈,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祈禱應該是持續不斷的行為。詹森博士(Dr. Johnson)說:「一個人應該常常維護友誼。」我們與上帝的關係也應該是每天不斷的。伯全波洛克(Bertram Pollock)曾在挪威擔任主教,主教的生活相當忙碌,在他的傳記裡,他的妻子談到他在每天的生活中,總得花幾個鐘頭單獨禱告,那時如果有人來拜訪,他一定會說:「請他在客廳等候,我現在正與上帝有約。」
我們應該每天都與上帝約會,這是最優先考慮的約會,任何事都不能加以干擾。要是我們去拜訪朋友,只是為了我們需要他,想從他那兒得著什麼,那是可恥的;要是我們也只在遇到困難,生活上有問題時才「利用」上帝,也是可恥的。無論處於順境或逆境,我們都應有與上帝相交的時間。
祈禱的最高境界
我們把最重要的事留在結尾。到目前為止,我們一直把祈禱當作是向上帝說話,事實上,祈禱並非是獨白,儘是我們向神說話,祈禱時聽比說重要。祈禱的最高境界就是安靜等候上帝,聽祂的話。如果我們以為祈禱就是吩咐上帝做事,這種見解不太高明。
祈禱時聽上帝說話是最重要的。
祈禱是認識上帝要我們做什麼的一種手段,而不是我們利用上帝的一種方法。祈禱是奉獻自己讓上帝來使用我們。我們在祈禱時常犯的最大錯誤之一,大概就是說得太多而聽得太少。祈禱到最高境界,是安靜等候上帝的聲音,享受祂與我們同在,以平安、能力來澆灌、圍繞我們,我們倚靠在祂永恒的膀臂裡,覺得平靜、安穩。
如果我們記住以上這些事情,祈禱就不再是一種可怕的義務,呆板的例行公事或老生常談;祈禱乃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因為經歷禱告的能力,我們將可發現,無論遭遇何事,我們都必得勝。
這本小書願能為那些想祈禱的人提供一點幫助,這裡面有日常生活中的早禱、晚禱,也有個人或特殊情況的祈禱。使用這本書的人,自然會希望他們自己所處的情況、個人的需要及渴望,均加添在這些禱告之中,而當讀者們不再使用本書,反能用自己的言語、自己的方式與上帝交談時,寫作此書的目的就算達成了。
我願以此書獻給渴望為家人和自己祈禱的每一個人,能成為他們的幫助,而我最衷心的期望就是,使用本書的人,至終將不再用它,而能自己發乎自然的向神祈禱。
我們,以及我們的禱告
有的祈禱由一件事實來推動,那就是:在我們向上帝祈禱之前,祂早已期待聽我們的傾訴,甚至也決定將所求的賜給我們。我們禱告的時候,並不是來到一位過於吝惜、不太情願的上帝的面前。正如保羅所見的,凡事都顯出了上帝的慷慨和寬宏的氣度:「上帝既不愛惜自己的兒子,為我們眾人捨了,豈不也把萬物和他一同白白的賜給我們麼?」(羅八32)
禱告的比喻
耶穌曾對人作過兩個祈禱的比喻,可是人們的誤解卻帶來了想像不到的害處。比喻之一我們稱為「深夜來友的比喻」(路十一5~8),這故事敘述一位旅人深夜來到朋友家...
作者序
前言
禱告,以至於禱告
巴克萊
禱告不難,因為這是世上最自然的行為。美國著名哲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說,「儘管有人認為不必禱告,另一些人則主張禱告。然而,正反兩面都沒有提出禱告的理由。禱告的唯一理由是:我們禁不住要禱告。」關於人,有個很重要的事實,即是:沒有一個部落──即使再原始──的人,不向他們的神祇禱告。禱告不是習得的藝術,而是一種本能。當我們的生活面臨困難,精神由於緊繃而斷裂,或遇到無法抵抗的試探,思慮有了煩擾,乃至於心靈受到傷害時,我們就祈禱。
如此說來,我們有理由問:我們為什麼還要從祈禱中期盼任何幫助?如果祈禱是那麼自然的事,何以每個人不能為自己做完美的祈禱?我們要知道,技巧並不限於崇高和深奧的事,事實上,任何事都牽涉到技巧。世界上沒有比呼吸更自然的事了,然而呼吸仍有其訣竅在,因此人有正確的呼吸和錯誤的呼吸。一個人的健康即端賴他是否有正確的呼吸。走路也是一件自然的事,不過走路也有它的技巧,有正確的走法和錯誤的走法,我們由於所採的方法不同,將造成極大的差異。
每一件事我們都要經歷學習的階段。某一個人很可能擁有極為珍貴之物,可惜他不懂得怎樣用它,結果無法享受這東西的最大好處。
一個人要學習怎樣用打字機或電鬍刀,學習如何調小提琴的弦或電視機的開關,學習駕駛摩托車,學習烹飪──由於烹調得法,而做出營養美味的菜餚。
連最簡單、最自然的事也都有其技巧,一個人對於他最珍貴的財物,更需要學習使用的技巧,祈禱自然也不例外。許多人自幼就被教以某種祈禱模式,然而慢慢地,他們捨棄了祈禱的習慣。這些人若誠實地檢討,可能會說他們停止祈禱是因為未曾發現祈禱的實際功用;如果真是如此,這就是證明他們禱告的方式不對,他們未曾學習也從未接受禱告的教導,他們擁有十分珍貴的恩賜,卻不知道怎樣去運用。現在就讓我們從本書中一起來探討一些禱告的原則。
前言
禱告,以至於禱告
巴克萊
禱告不難,因為這是世上最自然的行為。美國著名哲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說,「儘管有人認為不必禱告,另一些人則主張禱告。然而,正反兩面都沒有提出禱告的理由。禱告的唯一理由是:我們禁不住要禱告。」關於人,有個很重要的事實,即是:沒有一個部落──即使再原始──的人,不向他們的神祇禱告。禱告不是習得的藝術,而是一種本能。當我們的生活面臨困難,精神由於緊繃而斷裂,或遇到無法抵抗的試探,思慮有了煩擾,乃至於心靈受到傷害時,我們就祈禱。
如此說來,我們有理由問:我...
目錄
前言3
作者簡介6
第一部 我們,以及我們的禱告
第二部 在寶座前的禱告
每日的禱告:第一──卅日36
主日的禱告:第一──四主日96
特殊節日之禱告:新年104
基督受難日106
復活節108
聖靈降臨節110
萬聖節112
聖誕節114
除夕116
第三部 特殊狀況之禱告
孩子出生時120
孩子上學時121
家中有婚事時122
生病時123
心中憂傷時124
聽到壞消息時125
聽到好消息時126
遇見試探時127
面臨抉擇時128
遠行分別時129
渡假之前130
沮喪之時131
爭吵之後132
心中憂急之時133
工作退休時134
落入試探時135
第四部 巴克萊全年每日讀經計劃136
前言3
作者簡介6
第一部 我們,以及我們的禱告
第二部 在寶座前的禱告
每日的禱告:第一──卅日36
主日的禱告:第一──四主日96
特殊節日之禱告:新年104
基督受難日106
復活節108
聖靈降臨節110
萬聖節112
聖誕節114
除夕116
第三部 特殊狀況之禱告
孩子出生時120
孩子上學時121
家中有婚事時122
生病時123
心中憂傷時124
聽到壞消息時125
聽到好消息時126
遇見試探時127
面臨抉擇時128
遠行分別時129
渡假之前130
沮喪之時131
爭吵之後132
心中憂急之時133
工作退休時134
落入試探時135
第四部 巴克萊全年每日讀經計劃136...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176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