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不僅僅是一種宗教,
而是一部研究古代中國社會的百科全書,
同時也是一扇打開古代科學的大門!
從浩如煙海的道教史料與圖書資料中抽取出精華;
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文字打造新時代的道教百科書,
為讀者免去查詢古書的煩惱,本書適合各年齡層閱讀!
▎跟你說,神仙也是有分等級的!
《神仙傳》區分仙有九品:
第一上仙,第二次仙,第三太上真人,第四飛天真人,第五靈仙,第六真人,第七靈人,第八飛仙,第九仙人。
《抱樸子內篇‧論仙》分天仙、地仙和屍解仙,即先死,再蛻變成仙人,一般認為是仙之下者,遠不及白日飛昇直接成仙。王重陽等內丹家常將仙分成天仙、地仙、人仙、神仙和鬼仙五個級別。
▎真人和先人,有何區別?誰比較厲害?
•何稱真人?
道教的真人大多是受到帝王封誥的仙人,
如唐代封莊子為南華真人,列子為沖虛真人等。
•何稱仙人?
為道教所講的一種超脫塵世、有神通變化、長生不死的人。
「仙真」是真人和仙人的統稱。
兩者性質相同,不過在品級上真人高於一般仙人。
▎道教各時期發展史,1分鐘快速看懂!
【初建】東漢時期
道教在東漢中後期產生,早期道教分為兩大派別:五斗米道、太平道。
【低谷】曹魏時期
曹魏時,太平道已隨黃巾起義被鎮壓而衰微,張魯隨曹操與移民北遷,到達曹魏本土。
【崛起】東晉時期
至東晉,道教逐漸從低谷中崛起,道教的神仙理論初成體系。
【改造】南北朝時期
南北朝時期,出現了眾多道教改革家、理論家,使道教面貌煥然一新。
【發展】隋朝時期
隋朝實行佛道兼容政策,雖以崇佛為主,但對道教也甚為重視。隋文帝把他的開國年號定為「開皇」,此稱號便取自道經。
【成熟】唐朝時期
唐朝時期,道教取得輝煌發展。道教尊奉的老子姓李,唐皇室也姓李,所以唐皇室便尊老子為始祖,自稱為老子後裔。在唐朝近三百年的時間裡,唐帝王以道教為「本朝家教」。
【低潮】五代時期
五代共53年,易五姓13君,社會動盪不安,提供了道教繁衍適宜的土壤。
【隆盛】兩宋時期
北宋建立之後,重新統一了五代十國以來國家分裂的局面,北宋歷代帝王承襲唐朝道儒釋兼容和對道教崇奉扶植政策。
【紛起】金元時期
金代,漢族百姓反奴隸制統治的抗爭風起雲湧,有些漢族士人既不願在金朝做官又不參加抗金戰爭,於是便走上了消極隱遁的道路。
【高潮】明朝時期
明代,統治者在奪取政權和鞏固政權的過程中利用道教為他們服務,在明朝中葉以前,道教仍處於興盛時期,至嘉靖年間達到高潮。
【衰微】清朝時期
自明朝中葉後,道教的衰微已較為明顯。到了清代,朝野重佛抑道,道教更顯衰微。
【復興】近現代時期
鴉片戰爭使中國進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道教不僅受清統治者的抑制,也受到帝國主義侵華勢力的影響,呈現出較複雜的局面。
本書特色:全書共分為八章,主要內容有教義規誡、宗派傳承、道門宗師、道教經典、神仙體系、名山宮觀、科儀方術和生活常識等,本書完整地從各個角度幫助讀者了解道教相關常識,相信本書能夠讓讀者在最短的時間內理解道教文化。
作者簡介:
王毅,中文系畢業,曾發表中國哲學、史學、文學、民間宗教、古典園林、造型藝術、制度經濟等方面的著述數百萬字。近年來主要從事對中國專制社會晚期制度形態的研究。
章節試閱
第四章 思想典籍
道教,作為一個成熟的宗派,有自己一套完整的思想理論體系,而將這些思想轉換成文字,也就成了道教尊奉的典籍。道教在立教之初僅有《道德經》,此後相繼將《莊子》、《文子》以及後出的《列子》、《亢倉子》奉為誦習的經典。
伴隨著宗派的發展,出於為本宗派尋找更高的思想典籍和更為悠久的傳承歷史需求,道教發展歷史上相繼出現了幾次製造偽書的高潮,湧現出了一大批的人造道教經典,如《老子化胡經》、《上清經》等。
此後,經過長期的宗教發展,一些道教宗師所撰寫或者託名撰寫的典籍也相繼納入誦讀,更伴隨著封建王朝大規模的編撰道教圖書,使得道教經典得以豐富和成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一、思想理論
道教思想是與儒教思想、佛教思想並存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以道教五大經典為思想中心,強調天人感應,講究陰陽五行、相生相剋,對中國哲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道教五大經典
道教以黃帝的《陰符經》、老子的《道德經》、莊子的《南華經》,金闕後聖君的《黃庭經》與關尹子的《文始經》為五大經。
而此五大經中,又以《道德經》為道家崇奉思想之中心,是必修之經典。
學術思想中心
道教的中心經典「五大經」,是道教學術思想的中心。
天人感應學說
道教強調「天人感應」,認為天道與人道、自然與人能夠相通。道教有關「天人感應」的理論,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
一是從天地與人體相類這方面來解釋;二是從神仙與世人相通這方面來解釋;三是從人的言行受到天的監視這方面來解釋。
五行與相生相剋
道教以金、木、水、火、土為五行,五行之間相生相剋。相生是: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剋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道教還把人體的五臟以五行來解釋,腎為水,心為火,肝為木,肺為金,脾為土。所稱「相生」是:腎氣生肝氣,肝氣生心氣,心氣生脾氣,脾氣生肺氣,肺氣生腎氣。所稱「相剋」是:腎氣克心氣,心氣克肺氣,肺氣克肝氣,肝氣克脾氣,脾氣克腎氣。
五行與方位的關係是:木主東方,火主南方,金主西方,水主北方,土主中央。
道教哲學的特色
道教哲學是在道家哲學基礎上融合儒、墨、法、陰陽、神仙等諸子百家而形成的。以探討、研習、證悟大道,從而達到參贊天地造化,體悟大道生化之機,修真悟道、與道合真、形神俱妙、積功累德、自度度人的宗教哲學。
道教對中國哲學的影響
道、儒、釋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三大支柱,也是中國哲學的主要內容。因此,道教對中國哲學的影響,就表現為對儒、釋二家的思想影響。
道教與儒、釋的互相吸收、互相融合的,這從東漢道教產生以來即貫穿於整個封建社會的始終,從而也構成了中國哲學的發展歷史。
所以,忽視道教在中國哲學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不了解道教對中國哲學的影響,便不可能全面地了解中國哲學的歷史和它的發展規律。
道教與道家的關係
道家與道教從外表看來,好像不可分離,而在實質上,卻大有不同。秦漢以前,道與儒本不分家,甚至諸子百家,也通通淵源於道,這個道的觀念,只是代表上古傳統文化的統稱。
儒、道分家,與諸子百家分門別戶的情形,是由戰國末年至秦、漢之間的事,尤其漢初有了司馬談《論六家要旨》的觀念以後,相承因襲,愈來愈明顯。
漢、魏、南北朝以後,道教改變道家的學術思想,用與佛教抗衡,乃使道家與道教,徑渭難辨。唐、宋以後,儒者並斥佛、老,更使道家含冤不白。
其實,秦、漢以前道家的學術思想,是承受三代以上,繼承伏羲、黃帝的學術傳統,屬於《易經》原始思想的體系,也是中國原始理論科學的文化思想。
漢、魏以後的道教,是以道家學術思想的內容作為中心,採集《書經》系統的天道觀念,加入雜家學說與民間的傳說信仰,構成神祕性的宗教思想。
易學與陰陽五行思想
《易》學和陰陽五行思想對道教的影響巨大。戰國末期的方士鄒衍將陰陽學說合五行學說結合起來,形成了「五德終始」理論,並運用這種理論構造了方仙道的宇宙構成論、歷史觀、形解銷化之術及依附於鬼神之事的理論。
先秦的方仙道乃是道教的前身,故而道教從其思想根源上講,早已與陰陽五行說有密切關聯。漢代的方仙道家們更是不斷的將陰陽五行學說運用到道教的教義之中,最明顯的體現是《太平經》的出現。
陰陽五行的思想影響到道教的前身之──古代宗教,古人對崇祀之神賦予「陰陽」、「五行」的屬性,網絡了神靈世界。這種思想被道教完全的保留了下來。
道教運用易學的思想和符號系統來說明宇宙萬物的運動變化,並透過這種變化來指導人體的修煉,以達到與自然的和諧同一。
《周易參同契》是流傳至今的道教丹鼎修煉最早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著作。其中心思想是運用《周易》揭示的陰陽之道,參合黃老自然之理,講述爐火煉丹之事,後世的內外丹經莫不以此經為認證的根本。
從方術儀式來看,道教的符籙和內外丹術皆和《易》學密切相關。符籙是一種似字非字的圖形,道教認為它「可譴鬼役神」、「鎮魔壓邪」。道教依《易》造符籙,《道藏》中保存不少以卦命名的符籙。
道經的形成與發展
中國道教在一千八百多年的發展過程中,除了尊奉先秦道家典籍《老子》、《莊子》、《文子》、《列子》以及後出的《亢倉子》、《關尹子》為誦習的經典外,經過長期的宗教實踐活動,形成了卷帙浩繁的經籍書文。
道教經籍書文的撰作與結集,有一個歷史發展過程。正一盟威道創建時期,除以《老子》五千文為祖經,並為之作註釋,以為教徒誦習之課本外,新創作的經書只有先出的《太平經》和張道陵天師所寫的道書若干篇。
此後,經書日有增益,至東晉初,葛洪《抱樸子‧遐覽》即著錄道書六百七十卷,符書五百餘卷,共一千兩百餘卷。東晉中後期,上清、靈寶派出,在佛經廣為傳播的影響下,道書撰作的規模日益擴大。
南北朝時期,相繼有一些道士對當時零散的道書進行蒐集與整理。相繼編成的經書目錄,主要的有南朝宋陸修靜《三洞經書目錄》,齊梁孟法師《玉緯七部經書目》,梁陶弘景《陶隱居經目》、《太上眾經目》、《三十六部尊經目》,北周玄都觀《玄都經目》,王延《三洞珠囊》等。
道士們在整理經書、編制經書目錄的過程中,創造並逐步完善了道教獨特的經書分類法,即三洞四輔十二類分類法。上述各種經書目錄按此法分類,以後的各部道藏也以此法分類,沿用千餘年未作改變。
道書之正式結集成「藏」,始於唐開元時。唐玄宗詔令天下搜訪道書,經過整理,按三洞四輔十二類分類法進行編撰,最後成中國第一部《道藏》,名《開元道藏》,又說《三洞瓊綱》,共三千七百四十四卷,或說五千七百卷,詔令傳寫,以廣流布。
至宋代,從太宗至徽宗間,幾經修「藏」,編成傳寫者有真宗大中祥符初之《寶文統錄》,真宗天禧三年的《大宋天宮寶藏》,徽宗政和間的木板刻印《政和萬壽道藏》。
至金元,在《政和萬壽道藏》殘板基礎上,又相繼於金明昌元年修成《大金玄都寶藏》,元乃馬真後三年修成《玄都寶藏》。最後一部道藏是明正統九年刊竣之《正統道藏》及其續書《萬曆續道藏》。
正、續兩部道藏共收道書一千四百七十六種,合五千四百八十五卷。它是道教文獻的大集成,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寶庫之一。
明萬曆之後,雖無道藏之大結集,但規模較小的道教叢書,卻時有編撰。最重要的有清初彭定求所編之《道藏輯要》。
道教經籍包含內容
道教經籍包含的內容十分廣泛,涉及的方面很多。有被作為禮拜誦讀或傳習的經典,如《道德真經》、《南華真經》等。有闡發教理教義的著述,如《真誥》、《道教義樞》等;有醫學養生著作,如《枕中方》、《千金要方》等。
有外丹黃白朮著作,如《黃帝九鼎神丹經訣》、《修伏靈砂妙訣》等;有煉養著作,如《周易參同契》、《崔公入藥鏡》等。有符籙道法著作,如《靈寶五符序》、《上清豁落七元符》、《上清靈寶大法》等;有齋醮科儀著作,如《正一威儀經》、《玄門十事威儀》、《靈寶領教濟度金書》等。
有教規教戒著作,如《太上老君戒經》、《老君音誦戒經》等;有宮觀山志著作,如《金華赤松山志》、《仙都志》、《天台山志》等。以上僅是道教經籍構成的幾個重要方面,也是道藏收書的主體。除此之外,道藏又收有若干非道教之書,以及一批儒家《易》學著作。
藏的由來與演變
道藏是道教經籍的總集。「藏」字之本義為儲藏東西的地方。道教使用這個字,原專指儲存道書的處所或容器。
道藏一詞,其出較晚。據可考的文獻記載,始見於唐弘道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道士王懸河在成都所刻《道藏經序碑》。
此處道藏與前述藏同義,而道藏經即相當於今日所稱的道藏,在唐代或稱一切道經。宋代以後,道藏經才略稱為道藏、寶藏和大藏。然而仍繼續使用道藏經一詞。
道藏的編撰體例
道藏的組織結構原則為「三洞、四輔、十二類」。三洞,即洞真、洞玄、洞神。四輔指太清、太平、太玄、正一四部輔經,即以太清輔洞神,以太平輔洞玄,以太玄輔洞真,正一則貫通三洞和三太。
三洞之下各分十二類,四輔不分類,合為三十六部。即:本文類,指經教的原本真文;神符類,指龍章鳳籙之文,靈跡符書之字;玉訣類,指對道經的註解和疏義;靈圖類,指對本文的圖解或以圖像為主的著作。
體錄類,指記錄高真上聖的應化事跡和功德名位的道書;戒律類,指規戒科律書;威儀類,指齋醮儀法及科儀制度著作;方法類,指論述修真養性和設壇祭煉等方法之書。
眾術類,指外丹爐火、五行變化及術數等書;記傳類,指神仙、道士傳記及宮觀志書;讚頌類,指讚詠歌頌聖真的詞章;表奏類,指設壇祭禱時上呈天帝的章奏、關文。十二類分類法,大約在南北朝後期形成。
第四章 思想典籍
道教,作為一個成熟的宗派,有自己一套完整的思想理論體系,而將這些思想轉換成文字,也就成了道教尊奉的典籍。道教在立教之初僅有《道德經》,此後相繼將《莊子》、《文子》以及後出的《列子》、《亢倉子》奉為誦習的經典。
伴隨著宗派的發展,出於為本宗派尋找更高的思想典籍和更為悠久的傳承歷史需求,道教發展歷史上相繼出現了幾次製造偽書的高潮,湧現出了一大批的人造道教經典,如《老子化胡經》、《上清經》等。
此後,經過長期的宗教發展,一些道教宗師所撰寫或者託名撰寫的典籍也相繼納入誦讀,更伴隨著封建...
推薦序
前言
道教是中國固有的一種宗教,由東漢末年的張道陵創建,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它與中華本土文化緊密相連,深深扎根於中華沃土之中,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並對中華文化的各個層面產生了深遠影響。
道教以「道」為至高信仰,以追尋大道為修煉目標,尊奉老子為道教始祖,以老子《道德經》為道教最高經典,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它不斷地與時代融合,不斷地改革自身的弊病,從佛教、儒教等其他宗教中吸取有益養分,最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宗教體系。
它不僅追求神仙信仰,而且走進世俗,包含醫學、養生、藥物、化學、天文學、地理學、哲學、經濟、文學、音樂、政治和藝術等各方面內容,在中國歷史上產生過重要影響,而且其中的醫學與養生等知識迄今為止仍是我們學習與研究的對象。
道教已經不僅僅是一種宗教,它還是一門哲學,一門科學,一門醫學,一門藝術,一部研究古代中國社會的百科全書,一扇打開古代中國科學的大門。
道教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逢年過節,我們要貼門神;人們普遍信仰財神、灶神、城隍;八仙過海的傳說故事更是耳熟能詳。
從文化至生活,道教與我們緊密相連,作為一種本土化的宗教,作為繁衍於我們周邊的文化,我們有必要去認識它、了解它、熟悉它,從而更好的保護它、傳承它、發展它。
透過認識道教,可以讓我們加深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從而更加熱愛自己的文化,熱愛我們的生活。
中國歷史上曾有過數次編撰道教圖書的文化工程,產生過《正統道藏》、《萬曆續道藏》等優秀的大型道教類書,這是道教歷史上一朵美麗的奇葩,它是道教文化的百科全書,是能夠與《永樂大典》、《四庫全書》相提並論的道教大型類書。
生活在新時代,我們的語言和文字與古代有著天壤之別,為了讓大家能夠更簡單、更直白地了解道教,我們特意從浩如煙海的道教史料與圖書資料中抽取出精華,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文字來為大家打造一部新時代的道教百科全書,免去大家重複閱讀和查詢古書的煩惱,適合不同階層、不同教育程度的讀者閱讀。
全書分教義規誡、宗派傳承、道門宗師、道教經典、神仙體系、名山宮觀、科儀方術和生活常識等方面內容,相對完整地從各個角度幫助讀者認識和了解道教,相信透過本書,能夠讓大家在最短的時間內對道教有一個認識,對自己的本土文化有一個更深刻地理解。
當然,編者水準有限,其中難免有所遺漏,歡迎指正。
前言
道教是中國固有的一種宗教,由東漢末年的張道陵創建,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的歷史。它與中華本土文化緊密相連,深深扎根於中華沃土之中,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並對中華文化的各個層面產生了深遠影響。
道教以「道」為至高信仰,以追尋大道為修煉目標,尊奉老子為道教始祖,以老子《道德經》為道教最高經典,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它不斷地與時代融合,不斷地改革自身的弊病,從佛教、儒教等其他宗教中吸取有益養分,最終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宗教體系。
它不僅追求神仙信仰,而且走進世俗,包含醫學、養生、藥物、化學、天文學、地理學...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教義規誡
一、道教概述
二、教義概述
三、主要教義
四、規戒闡述
第二章 宗派傳承
一、道教傳承
二、宗派概況
三、早期宗派
四、後期宗派
五、其他宗派
第三章 道門宗師
一、先秦宗師
二、秦漢宗師
三、魏晉宗師
四、隋唐宗師
五、宋元宗師
六、明清宗師
第四章 思想典籍
一、思想理論
二、歷代道藏
三、主要經典
四、其他典籍
第五章 神仙體系
一、仙靈概述
二、至尊天神
三、靈官地仙
四、真君仙人
第六章 名山道觀
一、宮觀概況
二、仙境洞府
三、道教名山
四、各地宮觀
第七章 科儀方術
一、道教齋醮
二、道教科儀
三、道教禮儀
四、道教法術
五、修持養生
第八章 生活常識
一、學道修行
二、節日禁忌
前言
第一章 教義規誡
一、道教概述
二、教義概述
三、主要教義
四、規戒闡述
第二章 宗派傳承
一、道教傳承
二、宗派概況
三、早期宗派
四、後期宗派
五、其他宗派
第三章 道門宗師
一、先秦宗師
二、秦漢宗師
三、魏晉宗師
四、隋唐宗師
五、宋元宗師
六、明清宗師
第四章 思想典籍
一、思想理論
二、歷代道藏
三、主要經典
四、其他典籍
第五章 神仙體系
一、仙靈概述
二、至尊天...
商品資料
出版社: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23-02-22ISBN/ISSN:9786263570856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490頁開數:18K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