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威廉.麥克尼爾
定價:NT$ 800
優惠價:79 折,NT$ 632
優惠截止日:至2024年12月31日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宏觀世界史研究第一人麥克尼爾集結一生研究心血之作,開創史學新論述
全書收藏109張圖表,標記人類五千年的歷史年表,涵蓋全球五大洲的地圖故事,記錄四大文明交融的痕跡
暢銷五十餘年的經典著作
歷史研究案頭必備
美國各大專院校世界史課程最愛
為什麼學歷史?為什麼研究世界史?
來自一位歷史學家最誠心的回答:
「我們定當窮盡祖先留給我們的語言與智慧,相信必能找出滿足所有人、在所有時空下都成立的真理。」
──史學經典《西方的興起》、《文明之網》作者 麥克尼爾
威廉.麥克尼爾這部廣受好評的單冊世界史強調中東、印度、中國與歐洲這四個舊世界文明,書中尤其著重文明在歷史中的互動關係,並網羅近期的考古發現。本書涵蓋了文明的所有層面,包括地理、交通、科技與藝術發展,不僅內容包羅萬象,連文字也引人入勝。
本書也詳盡介紹了現代歷史,穿插了許多圖片、地圖與年表,並在每部結尾處附上書目提要,提供進一步閱讀的書單。書中簡明的敘述與無所不包的介紹,非常適合做為學習世界史的閱讀書籍。
一部完整的世界史,結合了清晰的地圖、插圖和實用的書目指引。
──美國西喬治亞州立大學教授阿朗‧麥康瑞(Aran S. MacKinnon)
麥克尼爾把人類歷史視為一個整體,而人類歷史也一直朝這個方向發展,到了我們這個時代,人類歷史確實已成為一個整體……麥克尼爾讓複雜的故事變得簡明易懂。
──《歷史研究》、《二十世紀美國法律史》作者、英國歷史學家 阿諾德‧湯恩比(Arnold Toynbee)
《西方的興起》的作者,其著作再次顯示其廣闊的視野與綜合繁複史事的卓越能力。麥克尼爾尤其善於將各文明模式串連成一個整體,並解說其中意義,包括文明間的學習與衝突,以及全體文明對世界歷史的貢獻。
──美國歷史學家 喬弗瑞‧布魯恩(Geoffrey Bruun)
麥克尼爾的研究是一部真正的世界史,整合了傳統的西方文明和世界其他豐富的文明。
──美國格魯學院教授 詹姆斯‧布朗(James A. Brown)
麥克尼爾如何把全球幾千年來經驗世界中的史實組織起來,融會貫通呢?他一方面有意邁出艾克頓和魯賓遜在通史上的權威,另一方面活學活用湯恩比的理論,並且融會人類學學者的文化模式為一爐。當然其中也需要個人智慧,才能成一家之言。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 周樑楷
由於這本書的啟發,後來許多學者開始跳出區域研究或個別文化的研究,分別注意到大文化區之間的彼此交流和影響。現在的歷史教學與研究,世界史已是顯學。過去以國家歷史為主題的史學,竟在逐漸轉變為全球史觀。從這個角度看,麥先生的書,的確有發踪之功。
──中央研究院院士 許倬雲
作者簡介:
威廉.麥克尼爾William H. McNeill
1917年出生於加拿大溫哥華。畢業於芝加哥大學,之後在康乃爾大學取得博士學位。曾任教於芝加哥大學歷史系,為芝加哥大學歷史系榮譽教授。
曾任美國歷史學會(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主席,開啟宏觀歷史研究的學派。麥克尼爾治學嚴謹,著作等身。1963年出版的《西方的興起》享譽全球,更在1964年榮獲美國國家圖書獎(National Book Award)肯定,是一部兼具學術性和通俗性的歷史著作。
麥克尼爾探索舊世界文明如何相互影響、西方文明在過去五百年間發生的巨變等等,對史學理論發展有莫大的影響。尤其不同於史賓格勒(Oswald Spengler)等人主張文明是個別、獨立地發展,麥克尼爾強調文化之間彼此融合。
麥克尼爾因其對歐洲文化與科學的卓越貢獻,而於1996年成為第一位榮獲荷蘭政府基金會伊拉斯謨斯獎(Erasmus Prize)的美國人。
麥克尼爾著述編纂的作品多達二十餘部,包括《西方的興起》(The Rise of the West: A History of the Human Community, 1963)、《歐洲的草原疆界》(Europe’s Steppe Frontier: 1500-1800, 1976)、《歐洲歷史的塑造》(The Shape of European History, 1974)、《瘟疫與人》(Plagues and Peoples, 1976)、《權力的追逐》(Pursuit of Power, 1982)與《舞蹈、軍事操練與人類歷史》(Keeping Together in Time, 1996)與《威尼斯共和國的故事:西歐的屏障與文明的窗口》(Venice: The Hinge of Europe, 1081-1797, 2009)。麥克尼爾與兒子羅伯.麥克尼爾合著有《文明之網:無國界的人類進化史》(The Human Web: A Bird’s-Eye View of World History, 2003),並與其他學者合編了牛津系列叢書,《世界史讀本》(Reading in World History)。
譯者簡介:
黃煜文
臺大歷史所碩士,專職譯者,譯作包括《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氣候變遷政治學》、《鴨子中了大樂透》、《為什麼是凱因斯?》、《歷史的歷史: 史學家和他們的歷史時代》、《最近比較煩:一個哲學思考》等多部作品。
名人推薦:
前言
人類由於不同的生活方式而產生不同的社會。從前人類與原人類時代開始,人類產生了數量繁多的社會,這些社會貫串了整部人類歷史。文明是異常龐大的社會,它以鬆散而一致的方式將數百萬人的生活交織在一起,其範圍往往延伸數百英里乃至於數千英里,與個人的壽命相比,文明存續的時間極為漫長。文明由於範圍廣大而時間漫長,其數量因此極為稀少。事實上,從人類社會首次達到文明的複雜與規模以來,舊世界曾經同時存在的各種重要文明不超過四個;在新世界裡,美洲印第安人的發展一直微弱而遲緩,這裡曾出現的獨特文明不超過三個。
這些事實允許我們將人類歷史當成一個整體來加以通盤描述。當然,我們也要記住,世界各個地區發生的事件層出不窮,我們只能專注某些面向,而忽略其他的事實。就算研究比較細部的人類歷史,也要有所取捨。舉例來說,研究國別史時必須無情地忽略每座城鎮或村落的在地歷史!就像製圖學一樣,每一種比例尺各有優缺點,各能表現適當的細節內容。資料太多會模糊整體;資料太少無法呈現歷史的真實,而且也掩蓋人類經驗中無限意外的可能。十九世紀歷史學家建立的國別史架構,至今仍廣受認同;到了二十世紀,美國教科書作者也對所謂的「西方文明」建立起粗略的共識。但對於世界史,卻還沒出現一致的標準。什麼該忽略而什麼該重視,至今學者仍充滿爭論與異議。
因此,在這種缺乏共識的狀況下,這本簡明人類史的完成應具有一定價值。我的作品《西方的興起》(The Rise of the West, Chicago, 1963)獲得相當大的回響,這使我相信,簡明的作品讓我的人類史整體觀點更容易被學生與一般讀者接受──這種觀點雖然不盡完美,卻具有凝聚力強且容易理解的優點,讀了之後易於掌握、記憶與反思整體的歷史。
我組織歷史的觀念很簡單:不管在什麼時代,各種文化之間的世界均衡關係免不了受到干擾。這些干擾起源於一個或多個中心成功創造出極具吸引力或較強大的文明。與這些中心直接或間接相鄰的文化在受這些中心吸引或逼迫下改變了自己的傳統生活方式,有時是直接借用其技術或觀念,但更常見的是調整與改變外來事物,使其能平順地與本地文化融合。
往後的時代,對世界產生干擾的主要中心開始轉變,我們因此能對世界史做出分期。首先,我們要研究產生主要干擾的中心或幾個中心,然後思考世界其他民族在發現或體察(通常是經由二手或三手的傳遞)這些主要文化創造中心的發明時,會做出何種回應或抗拒。
從這種觀點來看,地理環境以及不同文明之間交通與訊息的傳遞路線就顯得格外重要。殘存的文字紀錄有時會掩蓋上古文明之間的關係,此時考古學、科技與藝術史往往能提供這方面的重要線索。
本書的寫作開始於一九六四年夏季,於一九六五年夏季從事修改;一九七○年夏天,為了發行第二版,除了修改本文外,也大幅擴充了最後部分。一九七八年的第三版中,我做了小幅修改,將新的考古發現囊括進來,此外也補充其他資料。卡內基基金會(Carnegie Corporation)資助本書的準備工作,而且協助印製一系列讀本供世界史實驗課程之用。我特別感謝芝加哥大學約翰‧威爾遜教授(John A. Wilson)協助審閱第一部分,以及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徐中約教授審閱遠東部分。兩位教授發現的錯誤與不當之處,我希望自己已完全改正。在準備第二版時,我得到克雷頓大學(Creighton University)的艾倫‧史萊克(Allan M. Schleich)、明尼蘇達大學的大衛‧瓊斯教授(David Jones)與哈特佛德大學(University of Hartford)的比爾‧布瑞菲爾德教授(Bill B. Brayfield)的大力幫忙,他們根據自己在世界史課堂上使用第一版的經驗,給予我詳細的建議。瓊斯、約翰‧霍德(John Hord)與休‧斯戈根(Hugh Scorgin)也在第三版給予我類似的協助;斯戈根還幫我修改了參考書目。
威廉‧麥克尼爾
芝加哥,伊利諾州 一九七八年六月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5折 | 2 |
6折 | 1 |
7折 | 1 |
作者:威廉.麥克尼爾
優惠價: 79 折, NT$ 632 NT$ 800
優惠截止日:至2024年12月31日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宏觀世界史研究第一人麥克尼爾集結一生研究心血之作,開創史學新論述
全書收藏109張圖表,標記人類五千年的歷史年表,涵蓋全球五大洲的地圖故事,記錄四大文明交融的痕跡
暢銷五十餘年的經典著作
歷史研究案頭必備
美國各大專院校世界史課程最愛
為什麼學歷史?為什麼研究世界史?
來自一位歷史學家最誠心的回答:
「我們定當窮盡祖先留給我們的語言與智慧,相信必能找出滿足所有人、在所有時空下都成立的真理。」
──史學經典《西方的興起》、《文明之網》作者 麥克尼爾
威廉.麥克尼爾這部廣受好評的單冊世界史強調中東、印度、中國與歐洲這四個舊世界文明,書中尤其著重文明在歷史中的互動關係,並網羅近期的考古發現。本書涵蓋了文明的所有層面,包括地理、交通、科技與藝術發展,不僅內容包羅萬象,連文字也引人入勝。
本書也詳盡介紹了現代歷史,穿插了許多圖片、地圖與年表,並在每部結尾處附上書目提要,提供進一步閱讀的書單。書中簡明的敘述與無所不包的介紹,非常適合做為學習世界史的閱讀書籍。
一部完整的世界史,結合了清晰的地圖、插圖和實用的書目指引。
──美國西喬治亞州立大學教授阿朗‧麥康瑞(Aran S. MacKinnon)
麥克尼爾把人類歷史視為一個整體,而人類歷史也一直朝這個方向發展,到了我們這個時代,人類歷史確實已成為一個整體……麥克尼爾讓複雜的故事變得簡明易懂。
──《歷史研究》、《二十世紀美國法律史》作者、英國歷史學家 阿諾德‧湯恩比(Arnold Toynbee)
《西方的興起》的作者,其著作再次顯示其廣闊的視野與綜合繁複史事的卓越能力。麥克尼爾尤其善於將各文明模式串連成一個整體,並解說其中意義,包括文明間的學習與衝突,以及全體文明對世界歷史的貢獻。
──美國歷史學家 喬弗瑞‧布魯恩(Geoffrey Bruun)
麥克尼爾的研究是一部真正的世界史,整合了傳統的西方文明和世界其他豐富的文明。
──美國格魯學院教授 詹姆斯‧布朗(James A. Brown)
麥克尼爾如何把全球幾千年來經驗世界中的史實組織起來,融會貫通呢?他一方面有意邁出艾克頓和魯賓遜在通史上的權威,另一方面活學活用湯恩比的理論,並且融會人類學學者的文化模式為一爐。當然其中也需要個人智慧,才能成一家之言。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兼任教授 周樑楷
由於這本書的啟發,後來許多學者開始跳出區域研究或個別文化的研究,分別注意到大文化區之間的彼此交流和影響。現在的歷史教學與研究,世界史已是顯學。過去以國家歷史為主題的史學,竟在逐漸轉變為全球史觀。從這個角度看,麥先生的書,的確有發踪之功。
──中央研究院院士 許倬雲
作者簡介:
威廉.麥克尼爾William H. McNeill
1917年出生於加拿大溫哥華。畢業於芝加哥大學,之後在康乃爾大學取得博士學位。曾任教於芝加哥大學歷史系,為芝加哥大學歷史系榮譽教授。
曾任美國歷史學會(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主席,開啟宏觀歷史研究的學派。麥克尼爾治學嚴謹,著作等身。1963年出版的《西方的興起》享譽全球,更在1964年榮獲美國國家圖書獎(National Book Award)肯定,是一部兼具學術性和通俗性的歷史著作。
麥克尼爾探索舊世界文明如何相互影響、西方文明在過去五百年間發生的巨變等等,對史學理論發展有莫大的影響。尤其不同於史賓格勒(Oswald Spengler)等人主張文明是個別、獨立地發展,麥克尼爾強調文化之間彼此融合。
麥克尼爾因其對歐洲文化與科學的卓越貢獻,而於1996年成為第一位榮獲荷蘭政府基金會伊拉斯謨斯獎(Erasmus Prize)的美國人。
麥克尼爾著述編纂的作品多達二十餘部,包括《西方的興起》(The Rise of the West: A History of the Human Community, 1963)、《歐洲的草原疆界》(Europe’s Steppe Frontier: 1500-1800, 1976)、《歐洲歷史的塑造》(The Shape of European History, 1974)、《瘟疫與人》(Plagues and Peoples, 1976)、《權力的追逐》(Pursuit of Power, 1982)與《舞蹈、軍事操練與人類歷史》(Keeping Together in Time, 1996)與《威尼斯共和國的故事:西歐的屏障與文明的窗口》(Venice: The Hinge of Europe, 1081-1797, 2009)。麥克尼爾與兒子羅伯.麥克尼爾合著有《文明之網:無國界的人類進化史》(The Human Web: A Bird’s-Eye View of World History, 2003),並與其他學者合編了牛津系列叢書,《世界史讀本》(Reading in World History)。
譯者簡介:
黃煜文
臺大歷史所碩士,專職譯者,譯作包括《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氣候變遷政治學》、《鴨子中了大樂透》、《為什麼是凱因斯?》、《歷史的歷史: 史學家和他們的歷史時代》、《最近比較煩:一個哲學思考》等多部作品。
名人推薦:
前言
人類由於不同的生活方式而產生不同的社會。從前人類與原人類時代開始,人類產生了數量繁多的社會,這些社會貫串了整部人類歷史。文明是異常龐大的社會,它以鬆散而一致的方式將數百萬人的生活交織在一起,其範圍往往延伸數百英里乃至於數千英里,與個人的壽命相比,文明存續的時間極為漫長。文明由於範圍廣大而時間漫長,其數量因此極為稀少。事實上,從人類社會首次達到文明的複雜與規模以來,舊世界曾經同時存在的各種重要文明不超過四個;在新世界裡,美洲印第安人的發展一直微弱而遲緩,這裡曾出現的獨特文明不超過三個。
這些事實允許我們將人類歷史當成一個整體來加以通盤描述。當然,我們也要記住,世界各個地區發生的事件層出不窮,我們只能專注某些面向,而忽略其他的事實。就算研究比較細部的人類歷史,也要有所取捨。舉例來說,研究國別史時必須無情地忽略每座城鎮或村落的在地歷史!就像製圖學一樣,每一種比例尺各有優缺點,各能表現適當的細節內容。資料太多會模糊整體;資料太少無法呈現歷史的真實,而且也掩蓋人類經驗中無限意外的可能。十九世紀歷史學家建立的國別史架構,至今仍廣受認同;到了二十世紀,美國教科書作者也對所謂的「西方文明」建立起粗略的共識。但對於世界史,卻還沒出現一致的標準。什麼該忽略而什麼該重視,至今學者仍充滿爭論與異議。
因此,在這種缺乏共識的狀況下,這本簡明人類史的完成應具有一定價值。我的作品《西方的興起》(The Rise of the West, Chicago, 1963)獲得相當大的回響,這使我相信,簡明的作品讓我的人類史整體觀點更容易被學生與一般讀者接受──這種觀點雖然不盡完美,卻具有凝聚力強且容易理解的優點,讀了之後易於掌握、記憶與反思整體的歷史。
我組織歷史的觀念很簡單:不管在什麼時代,各種文化之間的世界均衡關係免不了受到干擾。這些干擾起源於一個或多個中心成功創造出極具吸引力或較強大的文明。與這些中心直接或間接相鄰的文化在受這些中心吸引或逼迫下改變了自己的傳統生活方式,有時是直接借用其技術或觀念,但更常見的是調整與改變外來事物,使其能平順地與本地文化融合。
往後的時代,對世界產生干擾的主要中心開始轉變,我們因此能對世界史做出分期。首先,我們要研究產生主要干擾的中心或幾個中心,然後思考世界其他民族在發現或體察(通常是經由二手或三手的傳遞)這些主要文化創造中心的發明時,會做出何種回應或抗拒。
從這種觀點來看,地理環境以及不同文明之間交通與訊息的傳遞路線就顯得格外重要。殘存的文字紀錄有時會掩蓋上古文明之間的關係,此時考古學、科技與藝術史往往能提供這方面的重要線索。
本書的寫作開始於一九六四年夏季,於一九六五年夏季從事修改;一九七○年夏天,為了發行第二版,除了修改本文外,也大幅擴充了最後部分。一九七八年的第三版中,我做了小幅修改,將新的考古發現囊括進來,此外也補充其他資料。卡內基基金會(Carnegie Corporation)資助本書的準備工作,而且協助印製一系列讀本供世界史實驗課程之用。我特別感謝芝加哥大學約翰‧威爾遜教授(John A. Wilson)協助審閱第一部分,以及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徐中約教授審閱遠東部分。兩位教授發現的錯誤與不當之處,我希望自己已完全改正。在準備第二版時,我得到克雷頓大學(Creighton University)的艾倫‧史萊克(Allan M. Schleich)、明尼蘇達大學的大衛‧瓊斯教授(David Jones)與哈特佛德大學(University of Hartford)的比爾‧布瑞菲爾德教授(Bill B. Brayfield)的大力幫忙,他們根據自己在世界史課堂上使用第一版的經驗,給予我詳細的建議。瓊斯、約翰‧霍德(John Hord)與休‧斯戈根(Hugh Scorgin)也在第三版給予我類似的協助;斯戈根還幫我修改了參考書目。
威廉‧麥克尼爾
芝加哥,伊利諾州 一九七八年六月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5折 | 2 |
6折 | 1 |
7折 | 1 |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