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信經》對現世的人究竟有何意義?它如何可以通過現代人科學理性思维的批判?它所盛載的基督信仰,是否可以回應現代人經驗中的體會和感受,成為現代人內心深處的信念?
本書以《使徒信經》的信條為題,分成17章。《使徒信經》是基督教的信仰綱要,源自基督使徒的教訓。每一信條都代表上帝的啟示和祂的作為,《使徒信經》所盛載的,是令人驚心動魄的恩典和真理!
「深思的操練是為了更深認識上帝,明白祂對人極深的恩情,以喚出我們感恩的回應。內藏感恩的深思會導向生命的默想,讓信仰透入生命,轉化自己的世界觀、價值及為人之道,讓信仰變得立體,超越純思考。細讀余長老這本《如此我信》,我就看到思考與默想這兩面。在這科學主導知識的世代,基督教的一些基本教義備受質疑。余長老以一個在科學界有成就的人,力求以淺白的解說釋除這些質疑。他那淺白、具現代氣息的解說,將傳統信仰演繹為生命之道,對一般信徒相信有不少裨益。教牧們不妨以之作為一份牧養的教材。」
——余達心牧師
作者簡介:
余俊豪教授是一名基督徒,教會長老,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香港中文大學醫學博士,英國皇家放射學院院士,香港專科醫學院院士,香港放射學院院士。現任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影像及介入放射學教授,及香港中文大學透視微創基金臨床科學中心總監。行醫35年,致力開發創新的醫學治療技術和科技,以求不斷突破臨床挑戰,為病人帶來希望。創作研究論文近300篇,擁有數個發明專利。創辦數個醫學專科學會,熱衷於醫學教育和治療技術培訓,經常獲邀到外地作學術演講、醫術培訓,在本地親自主領的培訓活動直接令2,000多名本地及海外醫生及1,000多名醫療專業人員受惠。他在2011年獲中國教育部頒發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章節試閱
前言
假如你不是一位基督徒,這本書是為你而寫的。
但如果你是一位基督徒,這本書也是為你而寫的。
本書以《使徒信經》的信條為題,分成十七章。《使徒信經》自早期教會開始,至今流傳了接近二十個世紀。它是基督教的信仰綱要,源自基督使徒的教訓,當中的每一信條都是基督信仰中不可缺少、不可妥協的核心元素,在早期教會時代流傳於世的多種哲學主義中,清晰界定信仰的內容。此後在大部份基督教教派的聚會儀式裡,《使徒信經》都會被誦念,是教會群體最有代表性的認信宣告。
《使徒信經》按次序分成聖父、聖子、聖靈及聖徒群體四個部份, 「三位一體」的概念十分明顯。大部份信條都圍繞著耶穌基督,祂是上帝對人類啟示的高峰。
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
我信我主耶穌基督,上帝獨生的子;
因聖靈感孕,
由童貞女馬利亞所生;
在本丟彼拉多手下受難,
被釘於十字架,
受死,埋葬,降在陰間;
第三天從死人中復活;
升天,坐在全能父上帝的右邊;
將來必從那裡降臨,
審判活人死人。
我信聖靈;
我信聖而公之教會;
我信聖徒相通;
我信罪得赦免;
我信身體復活;
我信永生。
每一信條都代表上帝的啟示和祂的作為,當它們破天荒向世人呈現時,它們是驚天動地的,它們說明了天地永恆的主宰主動介入人類世界,啟示祂自己,改變人類的生存價值和命運。《使徒信經》所盛載的就是如此令人驚心動魄的恩典和真理。
經過了將近二十個世紀,再沒有新的啟示,上帝有否改變?祂尚未成就的那些應許是否會實現?近代科學對宇宙之謎和生命之源的探索,似乎為人類掃描出另一幅圖象,與信經所宣告的「創造天地的主」格格不入。 「聖靈感孕」、「從死人中復活」這些自古存在的疑團,繼續被拒於現代人的理性和經驗之外。在科技爆炸的繽紛色彩籠罩下,「將來必從那裡降臨」、「我信身體復活」、「我信永生」這些信念,在現代人的視野中顯得那麼遙遠、暗淡。《使徒信經》是否已經過時?
另一方面,《使徒信經》描繪了一位大能、超越、慈愛、公義,同時又降卑、憐憫的上帝,為何這位上帝對人類經歷的苦難和災禍似乎沒有反應?為何祂要隱藏,彷彿祂漠不關心,不復存在?
到底《使徒信經》對現世的人有何意義?它如何可以通過現代人科學理性思維的批判?它所盛載的基督信仰,是否可以回應現代人經驗中的體會和感受,成為現代人內心深處的信念?
這些都是我希望與你分享的。
——余俊豪
前言
假如你不是一位基督徒,這本書是為你而寫的。
但如果你是一位基督徒,這本書也是為你而寫的。
本書以《使徒信經》的信條為題,分成十七章。《使徒信經》自早期教會開始,至今流傳了接近二十個世紀。它是基督教的信仰綱要,源自基督使徒的教訓,當中的每一信條都是基督信仰中不可缺少、不可妥協的核心元素,在早期教會時代流傳於世的多種哲學主義中,清晰界定信仰的內容。此後在大部份基督教教派的聚會儀式裡,《使徒信經》都會被誦念,是教會群體最有代表性的認信宣告。
《使徒信經》按次序分成聖父、聖子、聖靈及聖徒群體四個部...
作者序
序
「信得深才能活得真」,我常以此自勉和勉勵同行的人。「信得深」,對今日不少信徒似乎沒有太大感召。的確,在這趨騖速成速用、重感覺而輕思考的世代,信徒也很容易不自覺地崇尚「即食信仰」,在未有扎實信仰根基的情況下,便企望能便捷地以信仰回應處境挑戰或人生種種疑問,結果往往發現自己所持的「信仰觀念」全無招架之力,因而被世界衝擊得潰不成軍,落得埋怨基督教信仰不濟。可幸的是,教會中也有不少信徒認真地深思信仰,以致所信的道真的能為他們解惑,並幫助他們穩定地活出信仰。信得深,他們便活得真。
《如此我信》的作者余俊豪長老在我的眼中,正是一位信得深也活得真的人。猶記三十多年前的一個晚上,他告訴我決定將一生獻予上帝。我當時以為他要奉獻作傳道,然而這位當時年青的醫生向我解釋說,他要一生以醫學研究及治理病人的工作服侍上帝,以此榮耀祂並彰顯祂的愛。三十多年來他真的履行他奉獻的承諾,全情投入醫學研究並以精湛的手術救治身患重疾的病人,經他幫助的人都感受到他謙柔、真摯的關懷並全力以赴的情操。對他的病人及同事來說,他在無言中為他所信的作見證,而他也常常抓緊機會與人分享他的信仰。作為他的牧者多年,我近距離地觀察他的生命,暗地裡為他感謝上帝。余長老活得真,因為他信得深。
所謂信得深,所指的當然是堅定的確信,但這確信是需要經過深入思考而達致的。基督教傳統稱之為「信心追尋認知」(faith seeking understanding)的操練。深思的操練是為了更深認識上帝,明白祂對人極深的恩情,以喚出我們感恩的回應。內藏感恩的深思會導向生命的默想,讓信仰透入生命,轉化自己的世界觀、價值及為人之道,讓信仰變得立體,超越純思考。細讀余長老這本《如此我信》,我就看到思考與默想這兩面。在這科學主導知識的世代,基督教的一些基本教義備受質疑。余長老以一個在科學界有成就的人(他是香港中文大學醫學教授並曾獲中國頒授國家科學一等獎),力求以淺白的解說釋除這些質疑。另一方面,他更企求以基督道成肉身、倒空、捨己的愛為核心,帶領讀者默想基督教信仰對人生的真義。從他的為人,我們可以看到基督生命的印記。
「如此我信」(Credo)即《使徒信經》的信仰宣告。《使徒信經》一般被視為教會最早的認信,表達了教會基礎的信仰規範(Rule of Faith),而說得生動點就是信仰的一把尺,是教會自我定義的標準。二千年來,大多數教會會在主日崇拜中,同誦這信經以表示合一的信仰。周復一周,一般信徒慣性地誦念著,信經成了超熟悉的儀文,也自然因熟悉而變得陌生,鮮有對它所宣認的深入思考。余長老的《如此我信》能有喚醒信徒深思的作用。他那淺白、具現代氣息的解說,將傳統信仰演繹為生命之道,對一般信徒相信有不少裨益。教牧們不妨以之作為一份牧養的教材。
——余達心
序
「信得深才能活得真」,我常以此自勉和勉勵同行的人。「信得深」,對今日不少信徒似乎沒有太大感召。的確,在這趨騖速成速用、重感覺而輕思考的世代,信徒也很容易不自覺地崇尚「即食信仰」,在未有扎實信仰根基的情況下,便企望能便捷地以信仰回應處境挑戰或人生種種疑問,結果往往發現自己所持的「信仰觀念」全無招架之力,因而被世界衝擊得潰不成軍,落得埋怨基督教信仰不濟。可幸的是,教會中也有不少信徒認真地深思信仰,以致所信的道真的能為他們解惑,並幫助他們穩定地活出信仰。信得深,他們便活得真。
《如此我信》的作者余...
目錄
序
前言
第1章 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
第2章 我信我主耶穌基督,上帝獨生的子
第3章 因聖靈感孕
第4章 由童貞女馬利亞所生
第5章 在本丟彼拉多手下受難
第6章 被釘於十字架
第7章 受死,埋葬,在陰間
第8章 第三天從死人中復活
第9章 升天,坐在全能父上帝的右邊
第10章 將來必從那裡降臨
第11章 審判活人死人
第12章 我信聖靈
第13章 我信聖而公之教會
第14章 我信聖徒相通
第15章 我信罪得赦免
第16章 我信身體復活
第17章 我信永生
序
前言
第1章 我信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的主
第2章 我信我主耶穌基督,上帝獨生的子
第3章 因聖靈感孕
第4章 由童貞女馬利亞所生
第5章 在本丟彼拉多手下受難
第6章 被釘於十字架
第7章 受死,埋葬,在陰間
第8章 第三天從死人中復活
第9章 升天,坐在全能父上帝的右邊
第10章 將來必從那裡降臨
第11章 審判活人死人
第12章 我信聖靈
第13章 我信聖而公之教會
第14章 我信聖徒相通
第15章 我信罪得赦免
第16章 我信身體復活
第17章 我信永生
商品資料
出版社:印象文字出版日期:2022-07-15ISBN/ISSN:9789624576306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98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