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DEO 勇於面對最在乎、最害怕的事,積極改變,徹底翻轉生命
●別人可以給你快樂、給你憂傷,你可以給自己什麼?
撕掉身上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標籤,回復一身的輕盈與自在,一絲不掛。
●你知道有人在恨你嗎?
我們免不了在無形中與他人結下冤仇。但是,更多時候是我們不經意地與他人糾纏在一起,不肯放開。
●你願意原諒傷害你的人嗎?
放下不是遺忘,放下是不再計較。不讓仇恨在傷口上留下疤痕,放下與原諒是身心復原的最佳良藥。
●有沒有哪一個壞習慣是你一直想修正,卻總是無法付諸行動呢?
以「生處轉熟,熟處轉生」為自己打氣,把順流的易事和安逸轉為逆流的難事和勇氣。逆流的盡頭,就見到青天的寬闊無限。
●是不是本來一無所有的人,愈不害怕失去?是不是擁有一切的人愈擔心失去?
這世上的所有東西都是來來去去,沒有永遠的主人,也沒有永遠的所有物,真的沒有一絲一毫可留戀的。
●你害怕自己變老嗎?
老與無能並非同義詞,老與年輕也只是比較級;身體變老與心的衰老不可劃上等號。只要願意改變,就有一顆永遠年輕的心。
●你的心比較常在天堂或是地獄呢?
態度左右著所處的環境與人際,心念掌握著自己的生活狀況與命運。
●如何看待老病死,才能好好照顧我們的心?
人生唯一的「常」,就是每個人都會經歷「無常」。正念是無常的良藥!
**********
本書集結了三十多則真人實事,每一個故事都可以在我們的生活中找到相似的影子。書中的各個主人翁,無不面臨自身的困境——衰老、病痛、親人逝世、婚姻危機、轉職的猶豫……等等。然而,他們都能夠勇於提出難點,與作者深刻地對話;在作者的同理與引導思惟之下,都能以優雅的姿態來處理煩雜的事物與面對負面的情緒。
「不在乎,不要怕!」是作者遍嘗雜陳五味人生,而淬鍊出來的務實人生哲學,是她處事不驚不懼的智慧和力量泉源。「不在乎」是不戀棧、沒有執著,是「放下」的豁達和清明的智慧;「不要怕」是不逃避、沒有恐懼,是「提起」的大無畏精神。「不在乎,不要怕!」這如此白話又具有正能量、積極涵義的六字箴言,充滿光明與希望。
**********
●你正面臨挫折、困頓,而自嘆時運不濟嗎?
●你有多少放不下的煩心事,讓你深夜仍無法入眠?
●你是否在生命的十字路口,因找不到方向而恐懼或躊躇不已?
作者以一顆同理的柔軟心,歡喜分享自己的「不在乎,不要怕!」心銘,鼓勵讀者以開放的心態運用這六字妙方,創造屬於個人的「不在乎」智慧,以及擁有「不要怕」的精進力量,突破瓶頸,直下承擔,一心向前。
本書作者見額法師,出家二十多年,這段期間曾到美國進修,獲取博士學位,並到多個國家參訪、講學。她長年以生活禪為心要,除了潛心修行福德、智慧與禪定,並以悲心和願力為大眾開啟智慧之門。書中一個個的小故事,都述說了人們所在乎、所害怕的事,而作者運用「不在乎,不要怕!」的正向態度,引導他們正視潛意識裡在乎、害怕的種子,突破束縛身心的藩籬,讓生命恢復安然與自在。
在本書的每一篇文章最後,作者皆特別附一則提點短文「一心一思」,針對不同的處境,帶領讀者回歸自心,換位深度思惟,內化成為自己生命的養分。只要牢記這些心要,當遇到困頓的時候,即能自然而然地起作用,幫助我們安度一切境遇,在醒覺中無畏無懼地生活!
在這充滿天災地變,以及諸多衝突、戰爭、病毒、爭鬥、詐欺的社會中,有太多動盪不安的事故持續在發生。《 不在乎不要怕》這本書能帶領讀者照顧好自己的心,進而產生堅實無比的安定力量。
作者簡介:
釋見額 1995年依惟覺老和尚座下披薙,受三壇大戒 學歷 美國西北大學宗教學碩、博士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宗教學碩士 輔仁大學德語系學士 現任 佛陀教育基金會講師 經歴 曾任美國、台灣數所精舍住持 般若研經院院長 中央研究院訪問研究員 中文著作 《始終心要今說》
章節試閱
自序 一個問題通常會有解決之道,一種病大都也會有其治療方法。 「請閉上眼睛,雙手輕輕地放在大腿上。現在把注意力放在頭頂,隨著我的聲音,慢慢地放鬆你的身心。其他的一切事情,暫時先擱下,此時此刻只要照顧好你自己的身和心。 頭頂放鬆,額頭放鬆,眉心放鬆,眼睛放鬆,鼻樑放鬆,顴骨放鬆,嘴脣放鬆,牙齒放鬆,舌頭放鬆,下巴放鬆。慢慢地、自然地呼吸。喉嚨放鬆,脖子放鬆,肩膀放鬆、兩隻手臂放鬆、雙手放鬆……。 專注力再往下,膝蓋放鬆,小腿放鬆,腳踝放鬆,腳背放鬆,腳趾放鬆,趾尖放鬆。放鬆,放鬆,再放鬆。自然地呼吸,輕輕地,慢慢地,呼吸是很愉悅的。」 坐在我對面沙發上的凱文(Kevin),雙眼閉著,左肩微微聳起,面部表情有些緊張。我教他做「全身掃描」(body scan)放鬆法,把注意力集中在身體的每一個部位,從頭頂慢慢往下,一直掃描到腳趾尖。隨著我的聲音引導,幾分鐘過後,他不再聳肩,臉上的肌肉也沒那麼緊繃了。我請他睜開眼睛,問他感受。他說:“I felt peaceful, but still a little tense.”(我覺得很平靜,但還是有些緊張感。) 初次見到凱文是某一年的春天,他受朋友邀約,來到寺院聽我開示,會後朋友帶他來和我聊了幾分鐘。最近這一陣子,他心中很苦惱,卻無對象可訴說,於是想到了我。 幾天前,電話另一端的凱文非常客氣,由於他和我只有一面之緣,深怕自己的唐突會造成我的困擾,但是他又很希望能和我坐下來談談。我對他釋出善意,願意和他碰面,可以感覺得出來,他的憂慮頓時消失,鬆了一大口氣。 凱文在我面前,正襟危坐,有些拘謹。我請他別罣礙,既然來找我了,心裡有話就直說,不要有預設立場或保留。他一開口,就滔滔不絕地講述了原生家庭的背景,這和美國人不喜談私事的特性大相逕庭。我當下意識到,他似乎是把我當成心理諮商師,來作一對一的諮詢了。 凱文的收入不豐,雖不至於寅吃卯糧,他說自己“live paycheck to paycheck”,差不多就是個月光族。約莫一年前,他在一個線上約會網站,認識了現在的妻子朱蒂(Judie)。幾次約會,他們都相處得非常融洽。因此,相識不到半年,他們就結婚了。 妻子最近變得容易暴怒,動不動就會生氣。更奇怪的是,朱蒂常常在早上獨自靜坐完後,就會直接對他發火,於是一頭霧水的凱文和滿腹委屈的妻子就開始了爭吵。(在我聽來,很有可能她在靜坐的時候,不是真的在澄心冥想,而是不停地起心動念,彷彿在反覆播放過去不悅經驗的影音,所以才會在靜坐一結束就對先生發一頓莫名的脾氣。) 凱文把頭低了下去,抱拳的雙手放在腿上,緩緩地說:「朱蒂剛結婚時很有耐心、很溫柔,但是近來性情大變。我知道她最近工作不太順利,常常和老闆有爭執,不知道是不是她累壞了、耐性已經到了極限,所以把氣發到我身上。我想和她好好談談,但她不太想理我。最近我們只要一吵架,她就威脅我要離婚。我的心很慌,不知該怎麼辦。」 在美國,不少人在生活上遇到難題會去找心理醫師或諮商師。聽凱文把父母、手足、收入、婚姻等有些難為情的事情,一口氣全部傾訴而出之後,我問他:「你們有去作專業的心理諮商嗎?」 凱文說:「我主動提議去作諮商,朱蒂也願意和我去,但每次諮商師問話時,她都不太回答,根本很難達到溝通的效果。所以我才會想要找你幫忙。」 「你太太知道你來找我嗎?」 「我沒告訴她。之後會不會讓她知道,我也不確定,因為我不知道她會怎麼想。還有,她才來美國三年多,我們不同國籍,思想、文化背景差異很大,語言也有一些隔閡,有時會表達不清楚,沒辦法理解彼此心中的真正想法。」 我說:「婚姻是互相信任、尊重,如果你們倆無法溝通,那真的是很大的障礙。不過,老實說,我不認識你太太,光憑你片面之詞,我無法判斷你們倆之間真正的癥結點在哪裡,或者誰的問題比較大。你還愛她嗎?你會願意離婚嗎?」 凱文點了一下頭:「我還愛她,我們結婚不到一年,如果可以不離婚最好。」 於是,我建議他誠實地面對自己的心念和情緒,緩和自己的脾氣,儘量少和妻子正面衝突,兩方至少有一方必須先退讓。我提醒凱文,不能讓脣槍舌戰變成每天早上出門上班前的必要儀式。在人生旅途上的某些節點,我們真的需要做些改變,不能固守一向的習性。就像一個左撇子,如果左手受了重傷,無法施力,就需練習改用右手吃飯、做事。我直白地告訴他:「如果認真努力過了還是無法挽救,最壞的結局就是離婚一途,該放下時就得放手。」 凱文覺得自己丟臉、無能,很怕把婚姻搞砸了。平心而論,每個人只是無垠宇宙中極微的一個點,藐小到根本不知道彼此的存在。生而為人,沒有哪一個是完美無瑕的。我建議他勇於承認自己的不完美,也以更寬容的心納受妻子的不完美。 我們常提醒別人要誠實,然而退一步捫心自問,我們是否也老老實實地面對自己呢?接受自己是誰,承認自己是什麼樣的人,沒有偽裝的日子才是好日子。有些人過度嚴以律己,一味地苛求自己,只要稍有閃失就大力地鞭笞自己,打得體無完膚。一條又一條的深痕,更教身邊的人看著心酸、心痛。稍不留意,還會把鞭子甩到無辜者身上。 其實,只要願意觀照自己的心,沒有哪一個人生障礙是堅不可摧的。 由於凱文提到妻子有靜坐的習慣,所以我就教他身體掃描和數呼吸(breath counting)這兩個靜心的方法。我開給他一帖藥方: 第一、當太太生氣時,擁抱她,對她說:“May Buddha bless us.”(願佛陀保佑我們倆。) 第二、每天練習身體掃描法。 第三、練習身體掃描法的時間,可以在晨醒後、工作休息時或晚上就寢前,每一次約十分鐘,不過,時間長短是有彈性的。 第四、如果能和太太一樣早起的話,問她可不可以和她一起靜坐。靜坐時就練習數呼吸。 凱文說,這幾點建議他能做得到。不過,我把話先說在前頭,這是基本療法(treatment),至於能否成為百分之百的治癒方法(cure),讓他們夫妻的婚姻完全恢復健康,我不敢打包票,一切就看他自己。我提醒他,幾天後記得和我聯絡,我要確定我所提供的方法對他們倆是否有任何幫助,或者必須再做調整。 臨走前,凱文說他準備去接太太下班。我建議他:「到了家門口時,抱一下你太太,再進門。」他看著我,靦腆地點了點頭。 一週後,凱文再度打電話給我。他說:「這幾天朱蒂和我都比平常早起,我們會做些簡單的伸展運動,然後一起靜坐,這種感覺真好。早晨的靜坐把我們倆的距離拉近了一些。我向她坦誠,我有去寺院找你談過,而且你教我靜坐的方法,她有些驚訝,說難怪我這幾天有了不同以往的改變。真的很感謝你願意花時間幫助我們。」 凱文向妻子坦白來找我一事,也釋出善意和她一起運動、靜坐,避免起爭執。他在短短一週內所做的改變,或許有讓朱蒂感受到他有解決問題的真心誠意,並且還是關心她、愛她的吧。 凱文覺得自己很差勁,把一堆家庭垃圾傾倒到我身上,因此一直向我致歉。我請他放寬心,也鼓勵他日後若有需要一定別怕尋求援助。有些人遇到極大的困難卻不敢喊「救命」。一種人是深怕家醜外揚,就像英文俗諺air one’s dirty laundry,把自家待洗的髒衣服晾在外面,實在令人尷尬。另一種人是根本不懂得如何呼救,或者不知道能拯救自己的救生員在哪裡。還有一種人是害羞到不敢啟齒,以致錯失得救良機。 尋求幫忙(無論是小事、大事),不少時候還真的需要勇氣,也是人生中一種必要的學習。當我們在溺水時呼喊,無論我們的聲音能否傳入某個人的耳中,無論是否有善心人士願意伸出援手,我們都必須先勇敢地發出求救訊號。倘若噤若寒蟬,如何能讓他人察覺我們需要幫忙呢? 我深自慶幸沒有凱文所遭受的婚姻困擾,然而凡夫如我,在跌跌撞撞的生命歷程中,倒也嘗遍甜酸鹹辣苦這雜陳五味,直到四十幾歲才體悟出自己的六字箴言──不在乎,不要怕!這六字箴言不是座右銘,而是我多年淬鍊出來的心銘。如此淺白的六字,是我處事不懼的藥方,也是我最務實的人生哲學,給了我處世不驚的智慧和力量。 一般人最在乎的,大抵是自己的家人、健康、財富、感情、名譽、地位、事業等等,佛教把這些世間的基本欲求,統稱為五欲──財色名食睡。在汲汲追求五欲的過程,萬般不肯放捨,就是痛苦的根由。若過度貪染任何一欲,心中倍嘗萬千折磨,不得自在,則頗似在人間煉獄反覆煎熬。 大多數人想要成功與快樂,不想要失敗與痛苦。然而,很多時候,愈想要的,愈遙不可及。愈在乎的,愈不容易得到;即便得到,在不經意的轉瞬間又從指縫間溜走了。只要在乎某一個人事物,就會有無盡的貪戀和牽纏,就會有害怕失去的恐懼感。一旦在乎,就無法面對無常與改變;一旦在乎,就有一丁點兒的放不下,難以割捨;一旦在乎,各種情緒就會湧現,於是籠罩在不安全感的烏雲下,心就沒有希望、光明。愈在乎就會愈害怕,愈害怕就會愈在乎,無盡地循環不已。相反地,只要不在乎,就什麼都不怕;既然毫無畏懼,也就什麼都可以不在乎了。 不在乎,不是放任一切,撒手不管;如此的態度,只是隨便與草率的產物。真正的不在乎是:不戀棧,不執著,不會想要牢牢抓著什麼,也不會不肯放捨。 不在乎,是放下;不要怕,是提起。不在乎,是隨緣自在;不要怕,是積極盡分。真正通身放下,就有勇氣和健康的心態來面對問題,並且直下承擔,一心向前,找到出路。以凱文為例,他願意找我諮詢,並能確實服用我開給他的藥方,積極地解決問題,這就展現出了「不要怕」的力道。倘若他在努力過後,最終仍須分道揚鑣,他也明白和妻子此生的緣分是短暫的,就該好好放下,這就是學習「不在乎」的豁達。 如何才能不在乎、不要怕?佛陀在《金剛經》中教我們,「不驚、不怖、不畏」。兼作家、詩人、畫家於一身的蔣勳在《捨得,捨不得:帶著金剛經旅行》裡,如是描述經中這六個字:「文字簡單,初讀很容易懂。不驚嚇,不恐懼,不害怕,讀了這幾個字,懂了,覺得心安,好像就做到了。但是,離開經文,回到生活,有一點風吹草動,東西遺失,親人生病,病疫流行,飛機遇到亂流,狂暴風雨,打雷、閃電、地震,──還是有這麼多事讓我害怕、恐懼、驚慌。我因此知道:讀懂經文很容易,能在生活裡切實做到,原來這麼困難。我因此知道,原來要一次一次讀,不是要讀懂意思,是時時提醒自己。」 是的,輕輕地、柔柔地提醒,有朝一日自得究竟的不驚、不怖、不畏。這個心境是不偽裝的大無畏精神,是放捨的寬心如意,是不執著的輕盈與自在,是積極向前的正精進力與自信心。只有真誠無偽,才能不驚恐、不怖畏。對自己不用偽裝,在他人面前也不需偽裝。不用演戲給自己看,更不用演給他人看。如實地在當下過著每一分一秒的人生,隨緣盡分,盡分隨緣。如實做自己。 人生好似一趟過山車,快速地跌宕起伏,在遊樂園中經驗一次又一次的刺激。肢體與身形環繞在尖叫聲、驚歎聲、歡樂聲的氣氛中,被遮掩在底層的卻是心中的害怕、不安全感,以及急速跳動的脈搏。這趟遊戲何時結束,絲毫不是個人可以控制的。不過,不怕! 本書中的每一篇章都包含了一則敘事,有真實發生的人生故事,也有寓言。每一字、每一句將會帶領讀者走入陌生人的故事情境,然後細細咀嚼箇中滋味與寓意,再透過章尾的「一心一思」換位思考。我衷心期盼每位讀者能藉此深入探尋、觀照自己的心,體會本具清淨心的曼妙,創造出屬於自己的「不在乎、不要怕」訣竅。爾後遇到棘手的事情時,也能以「不在乎、不要怕」般的沉穩心態,積極地找出適切的解決妙道、治病良方,抬頭挺胸地走出逆境。 苦樂參半、順逆皆具的世間人生可以是很安樂的!諸位讀者,在翻閱此書的每一扉頁時,希望你能充滿自信地宣說:不在乎,不要怕!生命快樂! 1:撕掉標籤 撕掉身上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標籤,回復一身的輕盈與自在,一絲不掛。 微美克(Wemmick)村裡住著一群木頭人,長相、能力等等都不同,他們每天很認真地做一件事──互相貼貼紙。表現好的會被貼上金星,表現差的會被貼上灰點。胖哥(Punchinello)一直很努力地想得到金星,但全身卻被貼滿灰點;久而久之他對自己失去信心,害怕到不太敢出門,以免又被貼上灰點。有一天,他遇到開心、充滿自信的露西亞(Lucia),她的身上完全沒有貼紙,因為任何微美克人往她身上貼的貼紙,都會自動掉落下來。胖哥感到既羨慕又興奮,也想成為沒有標記的人。露西亞建議他到山丘上去找木匠伊萊(Eli)。 伊萊告訴胖哥,無論其他微美克人如何看待他,只要他不會因為別人的評判而感到困擾,任何貼紙都不會附著在他身上。伊萊告訴胖哥:「我覺得你很特別」,並且強調,胖哥擁有伊萊滿滿的愛。 美國暢銷童書作家陸可鐸(Max Lucado)所著的《你很特別》(You Are Special),書中隱含了造物主的思想,強調上帝一視同仁的愛,同時也強調相信上帝,不要在乎其他人的想法。撇開造物主與被造者的關係不談,書中不同角色和他們的人生態度,能帶給我們什麼啟示?我像一無是處、無能為力、喪盡信心的胖哥,卻不斷地、拚命地希望贏得許多亮晶晶的星星貼紙嗎?我像露西亞,完全不在乎他人的批評,沒有任何貼紙嗎?我像其他微美克人,總是習於為他人貼上貼紙嗎?我像伊萊,總是給他人平等的關愛嗎?書中並未告訴我們,胖哥和露西亞是否也曾經為他人貼上任何貼紙。或許他們曾經是,但這並不重要。微美克村猶如這世界的縮影,每一個互相貼貼紙的微美克人,正如社會上的人伸出手指頭,彼此互指。 現今許多網路社交媒介,例如臉書(Facebook)、YouTube 、推特(Twitter)等,廣泛運用“#”符號,下標籤以標註主題,藉此吸引更多受眾的關注。不僅如此,標籤也逐漸附著在許多人身上,一如吸血水蛭牢牢緊吻宿主的皮膚,難捨難分。甲君給我一張「倒楣鬼」的標籤,乙君給了我一張「不成材」的標籤,丙君在我身上貼了「裝模作樣」,丁君在我身上貼了「生人勿近」,戊君卻貼了「十分可靠」。不僅別人給我下標籤,不知不覺中我也為自己加貼了不少標籤。大部分的人都不希望被貼上標籤、作記號,然而,我們是否也在有意無意間,審視(甚至審判)他人,為他們貼上標籤? 社會上有很多外在的名目與標籤加諸我們身上。從小到大,不同成長時期會得到標籤;從家庭到學校到社會,不同區域、範圍中也會得到標籤;家人、朋友、同學,甚至陌生人也會莫名其妙地送我們標籤。不想要的標籤就像在廟裡抽中的下下籤一樣令人惶恐不安,而那些感覺還不錯的標籤,有時卻也成了某種沉重的負荷。 我以為身上的每張標籤都是我的一部分,不論喜不喜歡,在潛移默化中我竟然不自覺地接受每張標籤的內容就是我的特質,也錯把標籤當成實實在在的我,這種堅固的想像與認知就是「我執」。他人對我們的評價,是否已悄然深化,成為我們如何看待自己的指標?於是,身上的標籤轉化成心上的浮水印,猶如一把刀在樹幹上刻了密密麻麻的字,又粗又深。 《大智度論》作者龍樹菩薩(西元三至四世紀)說:「我以為我,彼以為非;彼以為我,我以為非。以是不定故,無實我也。」我以為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別人卻不贊同;別人抒發對我的看法與評價,在我聽來卻是錯的。也就是說,別人不認同我眼中的「我」(自己),我也不認同別人眼中的「我」。我對自己的看法,以及別人對我的看法,並非完全一致。由此可見,所謂的「我」是不定的──不一定、不決定──根本沒有一個堅固實在的、絕對不變的、始終相同的我。 如果請不同的人來形容我的個性,或者評論我這個人,他們的意見應該會有分歧。就連我對自己的看法也不可能始終如一。去年的我信心滿盈,把自己歸在人生勝利組;今年的我經歷一連串的挫折,竟無奈地把自己冠上「魯蛇」(loser,失敗者)的封號。今日的自我認定、明日的自我認定、昨日他人眼中認定的我、明日他人眼中的我……這些並沒有定準。這就是佛教的基本教義「無我」:不一定、不固定、非決定、非絕對。 每個人的定位或者存在意義,並非固定、不可改動。如果了知無我的道理,就能看破「一定」這張既虛假又脆弱的薄膜,就能撕掉身上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標籤,回復一身的輕盈與自在,一絲不掛。或許不少標籤已經長期黏附在我們身上,想要立刻撕掉、清除盡淨,談何容易?不過,試著給自己時間,允許自己喘息,好好放過自己。 我們的生命,不該被他人的意見、批評所主導,沒有人可以決定我們的生命價值。但是,脆弱的人卻把他人的價值標準拿來衡量自己。反過來說,把價值標準拿來套用在他人身上者,是不是也隱隱約約透露出自己的藐小與不堪? 有位朋友曾經和我分享:別人的尺無法衡量你的重量,別人的秤也無法衡量你的高度。這句充滿了雋永智慧的話,教我們看破「不對等」、不適妥的陷阱。別人不見得熟悉我的狀況,更遑論瞭解我,因此他們如何能適切地衡量我呢?話又說回來,我是不是偶爾也會不自主地拿別人的尺來測量自己的重量,拿別人的秤來測量自己的高度呢?當我們不想要他人的不公平對待時,也切忌不平等地對待我們自己。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不只胖哥,微美克村中的每一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是最特別的。找出自己的特別之處,善待自己。 一心一思: 別人可以給你快樂、給你憂傷,你可以給自己什麼?不要把一切寄託在他人身上,不要讓他人的情緒影響你一整天的心情,不要讓他人的意見控制你的人生方向。他人的意見是否能左右我們如何看待自己?想一想,如何當自己生命的主人。 2:孔子也有跌破眼鏡的時候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只要細心、用心,只要將心胸放開,我們便能學習尊重對方,並且不會先入為主,繼而能修正自己的偏見。 多年前,曾經在紐約巧遇一位三十歲的青年畫家。在交談過程中,感覺到他的心腸柔軟、有包容心。他曾經擁有一次婚姻,卻終結於妻子的紅杏出牆。當他發現妻子不忠貞時,他展現出寬容的肚量,選擇原諒她。然而過沒多久,妻子又再度出軌。受到二次傷害,心痛至極的他決定不再容忍,婚姻關係就此破裂。他淡淡地說:「我告訴自己,誓不再婚。」 說著說著,一張天真的臉突然又笑了起來。「給你看我的作品!」他是人體彩繪畫家,兼畫3D卡通動畫。畫作上所呈現的暴力與情色,實在很難和他那張白淨的臉龐、柔和的言語,以及細膩的思想劃上等號。 俗話說:相隨心轉、相由心生,但是外貌無法展現一個人的內心世界,也無法定義一個人的才能或智識。曾經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和我一起修課,總是坐我隔壁的蘇菲(Sophie),是「人不可貌相」的最佳例證。我們選修了印度教(Hinduism),第一堂課時,她一走進教室,毫不猶豫地在我隔壁的位子坐下。我從來沒見過人染了一頭紫色的長髮(後來她的頭髮又換過幾次顏色),她的髮型和裝扮簡直就像動漫裡面的人物。在一板一眼的人看來,說她風騷可能也不為過吧。 加拿大出生的香港人,從小到大功課都是頂尖,拿了許多獎學金,在哥倫比亞大學只讀了三年就拿到學士學位。畢業後,每一所申請的研究所都錄取了她,真的是名副其實的學霸。最後,她捨棄哈佛大學,選擇耶魯大學法律研究所,她的志向是當演藝圈的律師。才二十一歲,蘇菲就已經出版了個人的第一本書。 有一天,她給我看她的照片以及個人網頁,看得出來她很愛玩,也很會玩,身邊朋友們的打扮也很另類,個個看起來都像演藝圈的人。蘇菲來學校上課以及和我相約外出時,總是一身昂貴的奇裝異服,也常常變裝(只差沒有cosplay,作不同角色的扮裝),實在很難讓人將之與所謂的好學生串連在一起。 這讓我聯想到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Hillary Clinton),小時候她的母親曾經告誡過她:玩的時候盡情玩,讀書的時候認真讀書;不可以玩的時候想讀書,讀書的時候想玩。或許蘇菲也秉持了類似的原則,無論是娛樂還是讀書,就是專心並且以享受的愉悅態度做好每一件事。 蘇菲的外表與她的談話內容,完全搭不上線。如果光看她的裝扮,一般人可能會猜想她是個無腦、只會妝點的隨便女子。但是,從她談吐中,立刻就會發現,她十分聰穎慧黠,而且是個很溫和、謙遜的女孩子。她也是個素食主義者,喜歡佛教所主張的慈悲與正念。在朋友圈中,她甚至還有個「禪師」的綽號呢! 在臺灣(至少在我的年代裡),學業成績好的人,大都是乖乖牌;一個溫馴端莊的女孩子,會打扮得中規中矩,和蘇菲的浮誇外表截然不同。在美國求學的那段時日,我打開了眼界,加深了思惟的能力,也學會不能以貌取人。從另一個向度來說,則是不能以華人的價值觀去衡量其他種族、文化的人。 每個社會各有其獨特的價值觀,很難斷然決定孰是孰非,孰優孰劣,而且根本也不需多費心神比較。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只要細心、用心,只要將心胸放開,我們便能學習尊重對方,並且不會先入為主,繼而能修正自己的偏見。 至聖先師孔子曾經感慨地說:「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可見不能以言語能力的優劣,評判一個人的未來成就;不能單靠外表,臆測一個人的內在品德或出身背景;更不能光憑第一印象,妄斷一個人的性格或才能。西方也有相似的諺語:"Don't judge a book by its cover!"(不可光憑封面判斷一本書的好壞),也就是不能僅靠表面評判一個人事物。僅以膚淺的外表作揀擇,容易挑到「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壞橘子。 仔細察看,專心聆聽,靜心觀照,我們將會看見隱蔽在背後的光彩,以及聽見潛藏在深處的天籟。 一心一思: 你是否曾經以貌取人,後來跌破了眼鏡才恍然大悟?有了被第一印象欺騙的經驗之後,是否就不再重蹈覆轍了呢?
自序 一個問題通常會有解決之道,一種病大都也會有其治療方法。 「請閉上眼睛,雙手輕輕地放在大腿上。現在把注意力放在頭頂,隨著我的聲音,慢慢地放鬆你的身心。其他的一切事情,暫時先擱下,此時此刻只要照顧好你自己的身和心。 頭頂放鬆,額頭放鬆,眉心放鬆,眼睛放鬆,鼻樑放鬆,顴骨放鬆,嘴脣放鬆,牙齒放鬆,舌頭放鬆,下巴放鬆。慢慢地、自然地呼吸。喉嚨放鬆,脖子放鬆,肩膀放鬆、兩隻手臂放鬆、雙手放鬆……。 專注力再往下,膝蓋放鬆,小腿放鬆,腳踝放鬆,腳背放鬆,腳趾放鬆,趾尖放鬆。放鬆,放鬆,再放鬆。自然地呼...
推薦序
推薦序一:自己的功課,自己做 黃淑玲 中山醫學大學 心理學系 教授 初次見到見額法師是在精舍的禪修課上,當時她是精舍的住持。我完全被她那悅耳的音聲以及接地氣的說法風格給攝服了。但,聽法的福報僅限那一次。隔週再前往,她已被調回山上了。甚感可惜!後來,兩位英國友人來訪,因為想更瞭解在地文化及佛教,輾轉邀到了英文底子深厚的見額法師前來解說。這次見到的是一整個親切、隨和的法師。友人們當然因此對本土風情及佛教有了較多的認識,尤其對臺灣法師的程度更是讚歎不已。再後來,於線上學習法師開設的「始終心要今說」課程,心中就更加欽佩法師的佛學及說法功力了! 這次,法師要出書,期望能接引更多的大眾,真是大家的福報!我身為大學老師,深知要吸引學生專注地學習有多難。但法師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行雲流水般地說小故事、講大道理,竟會令人無法停止閱讀。尤其,古今中外、旁徵博引,信手拈來都是發人省思的人生大課題。這也讓我不禁好奇,究竟是怎樣的定力,才能擁有如此的學問以及良好的記憶力呢? 閱讀此書,看到幾個主角正在受苦,會向法師請教該如何面對、因應。我著實為法師捏了一把冷汗,這不就像是個案來尋求諮商的過程嗎?以心理治療的觀點來說,要協助人們形成改變,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首先,要與來談者建立良善的專業關係,這是最重要的基本功;並輔以心理學的理論與技巧,才得以慢慢地累積來談者對自己問題的理解,以及改變想法或行為,進而改善心情。而面對這些疑難雜症、各式各樣的身心困擾,例如癌末的老長輩、有婚姻問題的美國男子、須以英語在國際會議中作報告的博士,法師一律以佛法來開導,果真無往不利! 我試著分析法師的作為是如何產生功效。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本來就是為了對治人們的煩惱、苦難而產生。但佛法不會自行產生作用,中間的媒介就是法師的接引。法師對來談者真摯的關懷,誠懇地想要協助的態度,引發對方想親近、想聆聽、完全信任、卻又不敢太放逸的這種狀態,這樣的互動就是投契關係(rapport)的最佳體現。法師和來談者有了這個基礎,再提供培育正念的方法,或者一起設定行程、模擬、練習、熟悉,再一步步地往目標前進。雖然沒修過臨床心理學,法師已然把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應用得恰到好處! 「不在乎,不要怕」是本書的精髓,法師藉著各類小故事,帶領大眾走向去除我執的境界。每一篇文章都引人入勝,雖然會忍不住想往下看,但我建議讀者可考慮一天看一篇即可,並認真思惟每篇的「一心一思」,這樣或許可以得到更大的成效。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自己的功課,自己做,相信我們自在過人生的功力一定會大大進步的! 推薦序二:人生解方 湯豐誠醫師 中興大學 學士後醫學系 教授 這是一本描繪人生百態的書,可以窺見眾生的執著、師父的灑脫。眾生在煩惱如滾滾江河中,載浮載沉;師父的開示,如一葉扁舟,承載著眾生的悲歡離合,讓眾生得以安渡彼岸。 能有機會親近見額法師,聽經聞法,是人生一大樂事、大福報。再深奧的佛理,法師總有辦法深入淺出,化繁為簡、為要,用淺顯易懂的話語,使聽者領悟其中奧祕。也因此,法師身旁總不乏慕道者、困惑者,盼能經由她的點撥,找到人生關卡之鑰。 知聞法師欲將化導大眾煩惱障礙的經驗,轉化為文字,讓無法親臨教誨、卻身處人生困頓關卡的大眾,可以藉這本如反思之鏡的書,如實映射鏡中之我,著實眾生之福。 身為醫療人員,我在醫院經常面對病人的生老病死。這當中的共通點是色身的痛,有的真讓人痛徹心扉、痛不欲生。 *** 深受肉體劇痛煎熬的病人,總有無盡的疑問……。 問:「很痛的時候,怎麼保持正念?」 再問:「師父,知是一回事,做是一回事啊。」 又問:「我還是很怕到時候會痛到喪失正念,怎麼辦?」 該如何?法師叮嚀: 「你會預設劇烈疼痛,就是信心不足。你既然已經有勇氣面對死亡,更要慢慢說服自己完全接受死亡,真正看開。 色身會有亡泯的一刻,但是我們心中的真生命──自性清淨體──這是不生不滅的,不要怕!正念是無常的良藥!」 法師如此慈悲地安慰: 「要勇於承認自己還是一介凡夫。身體真的很痛就要表達,不要隱藏。否則只會加深恐懼,擔心病情會不會加重、變質,那就適得其反了。佛陀在圓寂之前,身體也是承受了苦痛,雖然佛沒有呼天搶地,但是他也很直白地告訴侍者阿難,自己的色身不舒服,需要躺下休息。皮肉之身本來就會有痛感,這是正常的,不需刻意隱瞞。但是,佛無論遇到任何大事都能保持正念,這是我們要學習的。」 *** 對於各類色身障礙,諸如聽覺、視覺、言語、閱讀、肢體,甚至癌末、癱瘓、失智等大眾,法師提出她經由多年修為淬鍊出來的「不在乎、不要怕」解方。當然,法師化解大眾的煩惱,不僅止於生理障礙。心理、精神上無法輕安,纏纏繞繞的大眾,也常從法師的慈悲眼神、智慧言語,找到人生的出路。 在紛亂、幽暗的人心世道,有盞明燈,讓大眾漫步自性體驗的人生路程;倦了、慌了、病了,有個心靈安穩明靜的依止處;摔跤了、絆倒了,不在乎身上塵埃,再起。帶著法師的智慧之語,不要怕,勇敢地邁向下一階段旅程。 玄奘大師遠涉西域,經歷萬難赴天竺取經,帶回諸多寶貴佛典,後由大德協助翻譯、整理,為中華佛地土壤,撒下無量功德的種子。師父日夜汲汲講經,化導眾生。甚者,在極其緊縮的時間空檔,不倦寫作,將講學及實務經驗,化為文字。師父,猶如現代唐三藏,撥種台灣佛地,廣傳佛陀留給後世的正知正見。 推薦序三:甘露法語伴我行 蔡雅惠 資深牙醫師/臺灣大學 牙醫系 兼任講師 認識見額法師是她在臺北佛陀教育基金會講授〈始終心要〉的時候。師父既是傳遞佛陀正知見的法師,也像是啟迪人心的心靈工作者。也許是法師專業的背景素養和雲遊四方接眾的豐富經驗,法師說起法來,次第分明,旁敲入理﹔課後的思惟題,更是希望我們把文字般若的法義轉成觀照般若的人生智慧。這樣的說法風格令我非常相應。記得我初學佛的幾年,就深深地感受到佛法的苦、空、無常、無我等法義,如果可以應用在諮商心理學而幫助到芸芸眾生的話,不知該有多好。 見額法師在說法時,也常常傳遞正向心理學。例如某一堂課中,她為我們介紹《大般涅槃經》的一句話:「一切諸法中,悉有安樂性」,便會以不同的面向和大家討論這個主題,讓大家思惟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挑戰會如何應用。這種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習(problem-based learning),也很普遍地被運用在我醫學的養成過程,是一種很有效的學習方式。 這本新書《不在乎,不要怕!》,就像是法師個人「知客室」的思惟筆記,同理大眾的苦,隨喜大眾的樂。當我一看到書名,心中頓時起了莫大的鼓勵,很想趕快翻閱此書為自己充充電。法師說,「不在乎,不要怕」是她一路走來安頓身心的良方妙藥。在我看來,這六字箴言和聖嚴師父的「四它」,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不要怕」就是「面對它、處理它」,「不在乎」就是「接受它、放下它」,有積極的心態,也有隨緣的自在。 佛法是心法,要從心地上下手。有位善知識告訴我,「人們要健康抗老知道要鍛鍊肌肉,卻很少有人知道要訓練自己的心」,就如同本書的第24、25個故事一樣,這兩個故事都告訴我們心念的強大力量,如果我們能常常去覺知起心動念,安住在正念之中,安樂的一方淨土一定會常在我心的。故事3「我」根本不重要,讓我想到自己在學習薩提爾的冰山理論時,覺得西方心理學的內涵很重視個人的自我價值,這樣和佛法的「無我」是不是有衝突呢?我在聖嚴師父的教導中得到了解答:「我們要從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成長自我後,內在達到一致的和諧,進而昇華到消融自我的狀態」。這個從自我到無我的過程,並非一蹴可幾,而是在提升自我價值上不斷的精進用功而得到的美好果實。佛法和世間法在這樣的詮釋下,有了一個很好的對話平臺。 感恩見額法師以她敏銳的心和好奇的眼,寫出了這麼多好聽的故事,把看似高高在上的佛法變成落入凡塵的甘露,讓我們從別人的故事中,得到滋養與啟發。每則故事後的「一心一思」,也提供了我們反求諸己的機會,讓我們行於世間可以趨吉避凶,化險為夷,少走冤枉路,我想這就是法師栽培大家聰明聽故事的初衷吧。期盼在跟隨法師學習的菩提道上,心中永遠不要忘記,烏雲的背後總有一片廣袤無邊的朗朗晴空等待著你。祝福大家! 推薦序四: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張元玫 馬偕醫學院 長期照護研究所 副教授 這是一本面對自己與生命教育的書,如同自己面對日常生活中遇見的人事物,起煩惱時,隨時調整心境。這本書非常生活化,我讀了兩遍,每次都有不同體會,尤其是「一心一思」,讓我重新審視自己。 初讀見額師父書稿的那一天上午,我正好在學校指導幾位研究生,其中一位準備上臺報告的學生說:「老師,我好緊張,我的手好冰。」我和她分享「『我』根本不重要」那篇故事的幾個段落。讀了之後,她體會到自己的緊張是因為太在意面子,於是馬上調整心態。我鼓勵她:人在那裡,心在那裡,用歡喜的態度專心做好每一件事。她從師父的文字得到了正能量,後來的臺上表現可圈可點。她能如此快速地突破恐懼,我感到非常欣慰。 以下是我讀這本書時隨手寫下的個人經驗與思索,而心中的體會遠遠超過文字所能表達的。 我在學校教授靈性課程中經常提到身與心的調整,見額師父引用Mobius strip緊密的和合,相容(融)如一的境界,引起我的共鳴。《金剛經》雲:「應無所住」,保持正念,才會心無罣礙、無有恐怖。只有能作主的心,無人能幫得上忙。讓念頭緣起緣滅,安住自心,誠實地面對心念和情緒。不開心的時候,深深吸一口氣,數數1至10,靜靜觀照自己的心,緩和即將發作的脾氣。師父說:「一切取決於心」,反思自心與初心,能更有智慧放下我執與無明迷惘。 我的專業是臨床護理管理和長期照護,每天面對死生與衰老。人一出生就邁向死亡,有生必有死。但是身體的凋零和無常,卻難以面對;能不能面對自己的死亡,更是一個重要課題。這本書使我對老有不同的體悟。書中提到慧光法師為「老」所下的註解:「真正的衰老,是你的心不願意改變」,所以心可以選擇不衰老,「活到老,學到老」。 人際關係建立需要社會經驗與歷練,我們往往在無形中得罪人,讓他人心生不悅,而有怨結。好似書中提到的如癌細胞擴散,小結節變成惡性腫瘤,一發不可收拾。解結只要放手就好,師父說:「放下不是遺忘,放下是不再計較,放下與原諒是身心復原的最佳良藥。」 在職場上,不少人因為熟悉工作而掉以輕心,師父教我們運用「生處轉熟、熟處轉生」跳脫舒適圈,面對多方位挑戰,把熟稔的易事和安逸轉為逆境的難事和勇氣。當想要放棄時,能再堅持一下下,自能破繭而出,見到無限寬闊的世界。 現實生活中,要確實做到「不在乎,不要怕」,真的很困難,因為習性一直跟著你我。師父說,要勇於承認、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但是有誰願意真心提醒我們,幫我們改正呢?書中每個主角好像一面鏡子,映照出被我忽視的毛病和問題,從他們的故事我也學到突破的方法和動力。 我願心中充滿真善美,深化「活在當下」的自在,細心注意每一分一秒的人生。期待遇事圓滿,努力後順其自然,當自己生命的主人。 推薦序五:做到是真修行 李采洪 時報出版前總編輯 緣份真是很奇妙。 我二十歲即皈依佛教,但並不虔誠,從未認真閱讀或念誦佛經。直到新冠疫情發生後,念佛的緣份漸出現。先是三年前,一位朋友召集百人在百日內每天念《心經》,回向祈願臺灣風調雨順、疫情消散,百日後活動結束,我倒是養成晨起念經的習慣。二○二一年旱災缺水時,中部一家佛寺發起念《藥師經》祈雨,我雖不解為何誦《藥師經》可以祈雨,還是應老同學之邀,跟著每天至少念一遍《藥師經》,眾人的願力果真無限,一百遍念完之後,下雨了,旱象解除。 接著,聽一位老友說她每日早晨的心靈儀式是念一遍《金剛經》,我本來就想讀《金剛經》,於是也每天讀一遍,並依她推薦,上線聽一位法師解說《金剛經》,至今約兩年。後來又想,若背起來,忘帶經書時,隨時隨地可以念,於是也將經文熟背起來。 開始規律的念佛經之後,我和見額法師的緣份就來了。早曾聽表妹提過,見額法師是她高中同學,大學畢業不久即出家,後來到美國修宗教學碩、博士,我內心其實很讚嘆她,但無機緣相識,沒想到,我們的因緣發生在法師寫作《不在乎,不要怕!》一書。 因為這些年稍有涉略佛經,見額法師透過表妹找我推薦此書時,我才敢答應。同時我發現,人生的困難、疑惑,佛經中都有答案。此書淺顯易懂,法師信手拈來,為故事中主角的煩惱與痛苦,從佛經中找到解方。印證了星雲法師所言:「有佛法就有辦法」。 閱讀此書,我感受到慈悲與柔軟,這是見額法師多年吃苦換來的智慧。年紀輕輕出家,吃苦是免不了的;後來以亞洲女性比丘尼的身分在美國修學,更是吃苦當吃補。見額法師在國外受委屈時,她告訴自己「莫怨別人,而是記住這苦感,要對所有人更好。」因為「一切諸法中,悉有安樂性」,也就是,再怎麼壞的事都有好的一面;對我們不好的人,是逆增上緣,因為他們的惡劣對待,我們得以成長更快。 我覺得,學佛最難之處,並不在於深入浩如煙海的經藏,而是如何去做到。例如,我們都知道不能執著,但還是執著;知道要放下,卻總是放不下;都說煩惱即菩提,卻無法將煩惱轉為智慧。 這本書沒有提到艱深的佛理,而是用一個個做到的故事去印證佛理。一般人以為出家人才須修行,其實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待人處事,就是修行。待人處事取決於我們的心,我們怎麼想,就會怎麼做,就有什麼樣的個性脾氣,產生什麼樣的結果。所以淨空法師說:「修行,是修心而已。」透過閱讀此書的案例,回看自己,觀照內心,即早修正,相信您的人生路會走得篤定且平順。
推薦序一:自己的功課,自己做 黃淑玲 中山醫學大學 心理學系 教授 初次見到見額法師是在精舍的禪修課上,當時她是精舍的住持。我完全被她那悅耳的音聲以及接地氣的說法風格給攝服了。但,聽法的福報僅限那一次。隔週再前往,她已被調回山上了。甚感可惜!後來,兩位英國友人來訪,因為想更瞭解在地文化及佛教,輾轉邀到了英文底子深厚的見額法師前來解說。這次見到的是一整個親切、隨和的法師。友人們當然因此對本土風情及佛教有了較多的認識,尤其對臺灣法師的程度更是讚歎不已。再後來,於線上學習法師開設的「始終心要今說」課程,...
目錄
目次 推薦序一:自己的功課,自己做 推薦序二:人生解方 推薦序三:甘露法語伴我行 推薦序四: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推薦序五:做到是真修行 自序 1: 撕掉標籤 2: 孔子也有跌破眼鏡的時候 3:「我」根本不重要 4: 你知道有人在恨你嗎? 5: 放下不是遺忘,放下是不再計較 6: 弱勢不是退卻的藉口 7:缺角的圓滿生命力 8: 逆流的盡頭 9: 笑著過苦日子 10: 廢材與菁英,只隔一條線 11: 既退且休 12: 夢是被無明草遮覆的夜晚 13: 朝四暮三的心猿 14:每臨大事有靜氣 15:從生到死有多遠 16:生命力,在遠離顛倒夢想處 17:輕輕地,我走了 18: 吠舍離難離 19:這樣,也很好 20:給予的心 21:一天就從小小利他開始 22:永遠十八歲的老人 23:一個兒子,兩個媳婦 24:光速與重力加速度拔河的關鍵 25:心是一支畫筆 26:擁抱內在受傷的小孩 27:換位,我懂你的心。 28:變動是世間不變的真理 29:正念無求減病痛 30:人際關係的蝴蝶效應 31:眼中塞滿了虛空
目次 推薦序一:自己的功課,自己做 推薦序二:人生解方 推薦序三:甘露法語伴我行 推薦序四:做自己生命的主人 推薦序五:做到是真修行 自序 1: 撕掉標籤 2: 孔子也有跌破眼鏡的時候 3:「我」根本不重要 4: 你知道有人在恨你嗎? 5: 放下不是遺忘,放下是不再計較 6: 弱勢不是退卻的藉口 7:缺角的圓滿生命力 8: 逆流的盡頭 9: 笑著過苦日子 10: 廢材與菁英,只隔一條線 11: 既退且休 12: 夢是被無明草遮覆的夜晚 13: 朝四暮三的心猿 14:每臨大事有靜氣 15:從生到死有多遠 16:生命力,在遠離顛倒夢想處 1...
商品資料
出版社:大千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05-19 ISBN/ISSN:9789574474035 語言:繁體中文 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 頁數:288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 退換貨原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