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作家高瑞希首本文字著作──
和你一起從文字中療癒自我,重建內在
限量贈「自由書寫筆記」,由瑞希親自設計
透過問答,從文字中覺察自己
★「自由書寫筆記」介紹★
14.8 X 21公分,32頁,採雙色印刷,由瑞希親自設計內容,
透過問答,覺察內心最真實的自我,找到屬於自己答案。
很多人是不明白自己的,我看到他們渴望「做自己」,
卻因不曉得「自己」是誰,自然無法完全做自己。
──高瑞希
▍不討厭自己,你才會敢於看向黑暗,
並且明白,那不過是太陽的背影。
高瑞希曾是個沒目標,找不到自我的人,
情感創傷、工作不順等,讓她變得越來越沒自信。
但她知道不能這樣下去,於是決定透過書寫重建自我。
《相信自己,才是完整的你》就是她的自我實驗,
透過挖掘自己的黑暗面,面對它,改過自新,再繼續往前,
並在衝撞和反省的過程中圓滿自己。
全書共有五個篇章,記錄她由內而外,重新梳理自我的過程,
她認為,不管過去犯過哪些錯、經歷多少挫敗,
重點是要從中「看見自己」,而不是在意他人想法。
瑞希在衝撞和反省的過程中不斷嘗試,淬鍊出27篇真摯書寫,
她想說的是,最終,你的所作所為會讓你充滿生命力,
在突破自己的成就感裡建立內在價值,從而相信別人,相信自己。
她也鼓勵在看這本書的你,找到一個想努力的目標,堅持下去。
並且記得,別人充其量只是引導和陪伴,
但開光者只能是你,也必須是你,你才曉得,真正的自信是什麼。
▍精彩內容搶先看 ▍
輯一 問題,往往源於沒自信
抱著無法完全肯定自身價值的心理狀態下進入任何一段關係,
最終同樣會以類似問題宣告終結。
輯二 自我,才是最好的衣著
你的探索是為了你自己,而不是想獲得什麼結果。
輯三 創造,讓自我無限大
喚醒創造力,才是我們挖掘自我和療癒傷痛的解藥。
輯四 相信,你已經被愛
發自內心對自己的存在充滿信心,
我們不需要值得,我們「已經」值得。
輯五 變好,從微小處開始
你是用怎樣的視角看待世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關係,
最終做出適合自己的活法,而這種精神必須由內而發。
國內名家一致推薦
P's∣作家
王淨︱演員
白色豆腐蛋糕電影日記︱影評人
林柏宏︱演員
海苔熊∣Podcaster
葉穎∣創作歌手、音樂製作人
歐馬克∣聲藝創辦人
優格-Doremi姐姐∣二寶媽、小芙尼家族創辦人
(依姓氏筆劃排列)
好評推薦
我心目中的「奇女子」,從她的文字和人生歷練,足夠讓所有人大開腦洞與眼界。
──P's,作家
對我而言,這是一本由大量的自我對話集結而成的書。一個人得要用多大的力氣、才能用最理性的文字剖析最感性的情感?我不愛看非故事類的書,但我深陷在她的文字裡。不單單是筆觸的魅力,更因為她是高瑞希。
──王淨,演員
無法接受陰翳的每一段現實瞬間,閱讀瑞希的文字,就像一滴雨水降落在海洋裡,什麼都不用做,享受被擁抱的感覺就好。
──白色豆腐蛋糕電影日記,影評人
對靈魂誠實很困難,卻是一切的答案。暫時做不到也沒關係,在反反覆覆裡你會逐漸找回自己。
──Podcaster,海苔熊
讀瑞希的字,彷彿能見她的人,率直天然、充滿生命力的分享她的洞見,是我心中活出真我且充滿魅力的野性女人。推薦每個渴望自我探索更深的人,與她的呼喚共舞,與她的文字同奔。
──葉穎,創作歌手、音樂製作人
靈魂伴侶是什麼模樣?大概就是希希所展現的:有著面對自己的勇氣,深入挖掘自己的好奇心,以及敞開接收訊息與連結的聯想力。希希的文字有魔法,能勾起人想一探究竟的心。跟著希希的文字,彷彿自己也經歷了一次次的soul searching。
──歐馬克,聲藝創辦人
在人人大談「愛自己」的世代,瑞希以真誠的文字帶大家用好奇心進入探索自我的世界,很喜歡其中〈相信,你已經被愛〉的章節:你不是值得,而是已經。
──優格-Doremi姐姐,二寶媽、小芙尼家族創辦人
作者簡介:
高瑞希(奶媽Naima)
曾任《聯合報》及《鏡週刊》影劇記者,現為時尚生活雜誌A Day Magazine資深採訪編輯。2015年重啟寫作,2018年成立「奶媽Naima」專頁,以文字書寫心情,認為生命就是一連串自我拓展與挖掘的過程,最大心願是「為自己創作」,也希望讀者都能覺察自己的光影,真正為自己而活。
臉書:高瑞希(奶媽)
IG:cccc121413
章節試閱
如何認識自我?你必須有意識去「模仿」
我經常會和讀者說,我是透過寫作和閱讀認識世界、摸索自己是個怎樣的人, 當一路閱讀、日日書寫,我卻從閱讀裡越發感到自己的無知,從書寫裡不斷發現嶄新的自我。
我非常篤定「自我」是個宏大命題,探索自我,不光需要時間與試煉去換, 更需要花上半輩子的時間來明白,直至行將就木,可能才會徹底覺醒,看清楚這一生走來到底發生什麼事,又是什麼讓自己走到今天。
很多人會將自我與本位主義劃上等號,以為「說真話」就是做自己,在網路上大放厥詞,或是肆意評價周遭朋友,但他們忽略自己不是神仙,自己口中的真話不見得等於當事者經歷的真相。
可是他們會告訴你:「沒有呀,我只是在做我自己。」
網紅鍾明軒拍過一支影片,有家長向他反映家裡小孩很喜歡他,現實生活學習他的說話方式,結果使用錯誤,拿來在學校嗆老師、行使「他認為是做自己」的言論,實際上是傷害他人的行為。
從這件事就可以發現,有的人會誤解「自我」就是豪邁狂言,但仔細回想,這些人沒什麼讓人印象深刻的個人風格,就算批評,卻講不出優秀的結構與邏輯,以及罵人不等於自我,傷害別人更不等於風格。
每個人的「自我」絕對不一樣。
我真切相信,一旦有人越早認識自己是誰,活出自己的原廠設定,他們大至世界,小至生活領域,都會為自己和別人帶來很大的貢獻,甚至會鼓勵別人。
有些人的自我所呈現的主要氛圍感,可能類似小S,做任何事都透著一股靈動多變的質地。有些人的狀態可能像鍾明軒,張揚奔放卻自由。有些人可能與梁朝偉相似,寡言少語的內向型人格,有些人可能走療癒系路線,哪怕講話直接,還是讓人不會覺得侵略性強,比方鄧惠文。
這邊必須強調,以上名人只是說個大約輪廓,自我是涵蓋不同種面向和漸層, 它絕對不是單一性格模板,這些明星絕對有更豐富的情緒層次是我們不會發現、只有他們自己清楚,而我們也必然和他們的性格不會一樣。我上段意思只是想說─自我展現的型態有千萬種,不是只有率直敢言這一種,也不是只有酷哥酷妹、文藝青年這兩種。
我們該怎麼發現自我?如何曉得自己的本質是什麼?透過多年閱讀文史哲的啟示,綜合古人智慧,加上自身經驗,我提出兩個觀點,一個是實務層面,另一個是心態方面。
實務層面有兩個階段:模仿跟篩選;心理層面只有一種:反思。
▍透過模仿,挖掘自我
首先來說實務層面。中國哲學家莊子提到「塊然獨以其形立」和「獨與天地精神往來」這兩句話。
看到這兩句話,我個人解讀是一個人若能通曉自己是誰,它就能悠遊自在地和吵雜的外在世界共處、不會輕易被別人影響,可一旦換個角度思考,我卻從這兩段話聽到弦外之音,即是:一個人懂得愛自己、接納自己的前提,是因他們終於理解萬物的多變,終於理解每個人的不同,方才發自內心尊重他人,願意接納自己和周遭人事物的不一樣,而這就是一個人的靈魂真正獲得自由,並知曉自我為何物的時刻。
莊子講的已經是「結論」,是一種終於。
但是,如果我們要達到莊子所述的內在境界,必然得先完成所謂的「前提」,這個前提是什麼?我認為就是要從「練習和萬物相處」起頭。
講白話就是,我們必須要透過和他人的碰撞來認識自己,就像談戀愛,每一次和戀人的衝突,都是雙方更加了解對方和自己的一種方式,繼而選擇要不要再跟這個人繼續糾纏,還是乾脆放彼此自由。
好,既然我們必須得與他人碰撞才能認識自己,那麼建立所謂個人風格與自我,就是需要他人幫忙了,這就回到我的第一策略:模仿。
我認為「模仿」是一個發掘自我很重要的敲門磚。
人類天生就有模仿的心理和習慣,用理性科學來論,我們有一群被稱為鏡像神經元的神經細胞,該神經元其中一項功能就是反映他人行為,讓我們能夠從簡單模仿到更複雜的模仿,模仿是人類最原始的學習。
從科學對照到日常,許多大師們的風格和自我都是透過模仿而來。
我很喜歡的已故作家林奕含,她曾在訪談提到,高中時就像中了張愛玲的毒,將張愛玲整套小說倒背如流,但後來,林奕含有將近多年不敢觸碰張愛玲的作品, 理由是驚覺到自己創作的字裡行間,都像極了張愛玲。
根據林奕含的說法,「像極了張愛玲,卻又遠遜於張愛玲。」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莫言也提到,他從小閱讀魯迅的作品長大,早期創作都在模仿魯迅的習作風格,但他也表示:「我始終達不到魯迅的造詣,我願意用我畢生的作品來換魯迅的一則短篇。」
林奕含跟莫言,他們的作品多優秀這點已經是無庸置疑,但他們這段話讓我思考兩件事。
第一件事,你喜歡怎樣的人、崇拜怎樣的作品,你必然下意識就想向他學習, 不知不覺開始模仿,連自己都不曉得,故而,人類是具有模仿的本能。
但是,別人的風格與自我又是很難被你真正模仿,誠如林奕含和莫言的真實告白,一個人說自己寫作曾經像張愛玲,卻又遠遜於張愛玲一樣;一個人說模仿魯迅,卻始終不能成為魯迅。
張愛玲的風格,終究是張愛玲專屬;魯迅的手法,終究是魯迅自己的。
回到前文鍾明軒的例子,有些青少年會學習鍾明軒的發言風格,其實他們也是在模仿,豈料畫虎不成反類犬,變成一個不尊重他人的人。
奇怪了,平平都是模仿,為什麼就會分成林奕含與莫言這種大師,卻也會出現毫無特色的人?
模仿,我承認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挖掘風格與自我的策略。
但其中,你還是必須包含一個很重要的「意識」,唯獨時刻保有這樣的意識形態,你才會一邊模仿大師,但又在模仿大師的旅程裡,慢慢抓出自己的本質,終至成為一位吸引別人模仿的大師。
就是接下來我要說的──反思和篩選。
▍勇於嘗試,不適合的就刪除
武學大師李小龍,我們知道他自創一個招式,叫做「截拳道」。
李小龍會創出截拳道,是他早年跑去和葉問學習詠春拳,接著周遊列國到日
本學空手道和柔道,去泰國練泰拳,甚至,他還跑去學擊劍,李小龍先是去模仿和學習各路招數後,接著慢慢發明自己的一套拳擊體系。
對此,李小龍是這麼說的:「從自身經驗探尋,吸收有用的知識,屏除掉沒有用的,加上你獨有的一套。」(Research your own experience, absorb what is useful, reject what is useless, add what is essentially your own.)
注意,李小龍提到的四段話的先後順序,這是一個挖掘自我的步驟,當我們在模仿一個人事物時,必然要根據自己的人生經驗做對照,此時「反思」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工程。
我在學生時期特別喜歡模仿小S講話,因為我喜歡她,下意識模仿她的肢體語言,結果學著學著,我觀察到自己總會有很不順暢的時候。
那是一種很直接浮現在你心底的一種感覺,你就是覺得莫名「卡卡的」,例如我經常覺得小S假哭很好笑,於是我會假哭給同學看,結果不只同學沒有笑,連我自己都感到彆扭。
按照李小龍的說法,這就是你遇到「沒有用的招數」,你遇到不適合你本質的招數,你必須剔除它。
模仿大師的過程裡,我們絕對會有不適應的情況,這是百分之一百的,因為你終究不是這位大師,通常這個時候,很多人會選擇忽視這份感覺,但我鼓勵大家不要,任何模仿一旦出現不自在、不順手的氛圍,連別人都能感受得到。
重點是,你不快樂了。
很多心靈雞湯不都是說了嗎?我們很難知道自己喜歡或適合什麼,但我們肯定知道自己「不喜歡」與「不適合」什麼。
如何覺察到自己不喜歡?就是你不能完全吸收對方的風格。你要去體驗模仿過程裡那些「不舒服」的時刻,接著勇敢放掉它,當然,我們在模仿過程也會擁有很順手的時候,那就保留它,既然你做這件事很舒服,那就繼續保持呀。
另外,我們也不見得只模仿一個人,你也可以模仿很多人。
比方今天我模仿小S,留下她善於鋪排故事的邏輯力,剔掉不適合我的搞笑方式;再來我跑去模仿林志玲,留下她懂得溫柔反擊的應對,剔掉她天生的說話口音。
無論你怎麼模仿,怎麼嘗試,一旦啟動反思和篩選的覺察能力,你就會本能地知道哪些特質適合自己,哪些特質可以剔除,甚至,你模仿的招數越多,你就會從中變化。
接下來,一件神奇事情就會發生,當我們有意識察覺自己言行背後的舒服和不舒服的感受,留下舒服的,放掉不舒服的,你就會下意識呈現一個專屬於你的氣場,不要懷疑,那就是你。
那就是你的自我、你的風格,風格不是自己口口聲聲說,風格是別人看你的樣子,你自己搞不好都說不出個所以然呢!
因此,不要害怕模仿別人,不要害怕和別人相處。
原因在於,「模仿」是建立自我的基本功,而與別人衝撞是一種理解自己的方式。主要是,我們必須根據所處的狀態時時反思,篩選適合的,剔除不適合的。
你的自我,就是在你模仿、反思、篩選的旅途裡漸漸顯現。
如何認識自我?你必須有意識去「模仿」
我經常會和讀者說,我是透過寫作和閱讀認識世界、摸索自己是個怎樣的人, 當一路閱讀、日日書寫,我卻從閱讀裡越發感到自己的無知,從書寫裡不斷發現嶄新的自我。
我非常篤定「自我」是個宏大命題,探索自我,不光需要時間與試煉去換, 更需要花上半輩子的時間來明白,直至行將就木,可能才會徹底覺醒,看清楚這一生走來到底發生什麼事,又是什麼讓自己走到今天。
很多人會將自我與本位主義劃上等號,以為「說真話」就是做自己,在網路上大放厥詞,或是肆意評價周遭朋友,但他們忽略自己不是神仙...
作者序
不討厭自己,才能勇於看向黑暗
這本書大約是在前年(二○二一年底)開始寫,沒想到前年到今年發生許多重大事件,今日重新閱讀,前幾則篇章的筆觸和觀點,似乎批判性質有些強烈,連自己看都覺得彆扭。
起初,我不太喜歡前半段的文風,不喜歡自己這麼銳利。
直至把書全部看完,觀察到前半段跟後半段的高瑞希堪稱兩個人,瞬間明白這本書的存在,恰是記錄我這一年半以來的改變。
或許所謂「自我」,不光是從錯誤和生活裡反思和調整,也涵蓋不斷向內探索和思辨的過程,這勢必會伴隨一點一滴的質變,昨日的我可以悟了今日之非,但明日的我興許會覺得此刻的我淺薄又自以為是,可是那又如何?那全部都是「我」的一部分。
想通這點,我就決定留下前年底的自己,該書就是記錄我這一年半以來的成長過程,還有文筆和敘事風格的變化。然而,無論文筆再怎麼變,核心依然不變,內文所有的猛烈叩問,其實都是在罵我自己,每個關卡我都扎實走過,我的書寫從不為別人,都是為了更加了解自己。
過去校園演講很多主題是關於「好奇心」。
多數人對「了解別人在想什麼」是好奇的,然而這股好奇心背後更多涵蓋著想要抓穩安全感,好似稍微了解那個人一些,未來和他相處應對時,才會曉得要如何保護自己。
不過,一旦好奇心被分成二元的「你/我」,有著太過明顯的界線感,便容易帶有一種上對下的評價意味,以及,太多人喜歡對別人產生好奇,可是宇宙是一為全全為一,倘若你勇敢將自己剝皮見骨,你絕對就會了解別人,也會對他人擁有涵融的慈悲。
我的好奇心,我的這本書,更多是面對人的妄念與暗黑,就像手術刀般劃開心臟,逼著我看見自身的貪婪、軟弱、執著,可是整個過程我是快樂的,畢竟當我選擇以好奇心的態度面對他人行為與自身情緒,這會讓我變成一個內心不容易自我貶低,甚至,成為一個會對自己的負面情緒感到好玩有趣的人。
有篇談到「容貌焦慮」,我提到自己過去老是愛打醫美雷射這件事,說自己是懶惰又求快,這個不是自我批評,對我來說是一種「自我發現」,啊,我的缺點出來了,可是這個缺點是中性的,它只是在反應我的底層信念哪裡有狀況,下次調整即可,更甚,我可以一下調整,一下不調整,但起碼我會選擇看見,我不會逃避,因為一旦我用好奇心面對我的負面思維,我就會曉得憤怒是我、自卑是我、壓力大是我,可是我不會再討厭自己。
閱讀這本書前,我只希望讀者抱著一種視野:你所有感受到的情緒,都是中性的。
你的貪心是中性的,你的自欺欺人是中性的,說你實力不足也是中性的,書中任何讓你感受到不舒服的負面描述,他們的本質都是中性的,唯獨你在將其視為「不好的」時候,才會被你視為惡魔,但這卻是一個契機幫助你看見,搞清楚你為什麼如此不舒服?
接著,我鼓勵你嘗試探索這份感覺,用你對你自己的好奇心,一個好玩的,不帶自我貶低,以一個拓荒者的態度,而這畝荒地就是你的深淵。
尼采說:「當你凝視著深淵,深淵也凝視著你。」
即便我相當尊敬尼采,但就像宇宙有象徵幸運的木星、毀滅的冥王星和未知暗物質一樣,它們全是融合在宇宙星系中,倘若人類也是一個小宇宙,那你怎麼不去看黑洞?而關鍵就是:你要用怎樣的心態去看你過去的屎,因為屎可以是屎,但也可以是養成參天大樹的有機肥料。
書名叫做《相信自己,才是完整的你》,相信就變得非常重要,要相信你所有犯過的錯、愛過的渣男渣女、經驗的大小挫敗日常,那都不妨礙你靈魂原廠設定的純粹,但你必須從裡頭看見自己,而不是老在管別人在幹嘛。
當你徹底意識到了,那麼接下來就是你的選擇,你選擇要脫離靈魂故鄉、就此服膺主流侷限自己,抑或想做一個自由瀟灑、和靈魂完美對接的肉體,只要帶有清醒的覺察,那就沒有所謂對錯。
無論怎樣,請不要再討厭自己。
不討厭自己,你才會敢於看向黑暗,並且明白那不過是太陽的背影。
不討厭自己,才能勇於看向黑暗
這本書大約是在前年(二○二一年底)開始寫,沒想到前年到今年發生許多重大事件,今日重新閱讀,前幾則篇章的筆觸和觀點,似乎批判性質有些強烈,連自己看都覺得彆扭。
起初,我不太喜歡前半段的文風,不喜歡自己這麼銳利。
直至把書全部看完,觀察到前半段跟後半段的高瑞希堪稱兩個人,瞬間明白這本書的存在,恰是記錄我這一年半以來的改變。
或許所謂「自我」,不光是從錯誤和生活裡反思和調整,也涵蓋不斷向內探索和思辨的過程,這勢必會伴隨一點一滴的質變,昨日的我可以悟了今日之非,但明日的我興...
目錄
【作者序】不討厭自己,才能勇於看向黑暗
輯一 問題,往往源於沒自信
「搞曖昧」不開心?其實是你太複雜了
每一個渣男渣女,都是幫助我們認清自己
選擇「欺騙」的出軌者,是因為價值感低落
寧願清醒沉淪,都勝過閉眼裝死
太自私的伴侶不行,但「太包容的伴侶」更恐怖
容貌焦慮,卻自欺欺人的人們
輯二 自我,才是最好的衣著
害怕跟人相處的人,一輩子都不可能「拓寬自我」
自我,就是一邊探索,一邊反思
如何認識自我?你必須有意識去「模仿」
你以為的自己,真的是「最真實的自己」嗎?
你的自我,遠超乎你想像的大
既然你是一個庸才,還怕沒有準備好?
輯三 創造,讓自我無限大
靈性的開端,是從無到有的創造
自由,是奠基在基礎之上
自由書寫,為的是和靈魂完美對接
動態冥想,亦能和靈魂連結
投射與被投射,都是一個覺醒過程
輯四 相信,你已經被愛
不想負責的愛,不是愛
向愛人表達情緒,應該,也不應該
你要相信,你絕對配得上你想像的一切
當自己的開光者,那才是自信
最偉大的愛,就是平常心
輯五 變好,從微小處開始
風格,取決於你如何過生活
你不需要做一個顧全大局的人
卡住,其實是一種生命的祝福
【後記】你不會得到你沒有給的
【作者序】不討厭自己,才能勇於看向黑暗
輯一 問題,往往源於沒自信
「搞曖昧」不開心?其實是你太複雜了
每一個渣男渣女,都是幫助我們認清自己
選擇「欺騙」的出軌者,是因為價值感低落
寧願清醒沉淪,都勝過閉眼裝死
太自私的伴侶不行,但「太包容的伴侶」更恐怖
容貌焦慮,卻自欺欺人的人們
輯二 自我,才是最好的衣著
害怕跟人相處的人,一輩子都不可能「拓寬自我」
自我,就是一邊探索,一邊反思
如何認識自我?你必須有意識去「模仿」
你以為的自己,真的是「最真實的自己」嗎?
你的自我,遠超乎你想像的大
既...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12頁開數:25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