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在不到一百頁的篇幅中,清晰地勾勒出教會歷史的全貌。除序言與綜覽之外,依照時間順序將教會歷史分為九章。各章簡潔扼要地說明當時基督教教會的面貌、特色、與發展、重要的人物與事件。讓讀者不用翻閱大部頭的資料,就能在短時間內就完整地掌握教會歷史的全貌。如果這樣不能滿足你求知的欲望,作者也在各章結束之後列出進深閱讀的書目,讓你可以按圖索驥,更進一步建構自己對教會歷史的了解。
基督教歷史的困難之一,就是讀者從未接觸過這門學科,而後一頭鑽進教會歷史浩瀚的史料之中,費盡心力去背一堆人名、日期、及地名,使得他們容易迷失、看不到歷史的「全局」,缺乏歷史上各種運動和變動的概括性瀏覽。岡薩雷撰寫本書的目的,就是爲了幫助讀者能夠迅速、適切地掌握基督教歷史的主要分期和議題;使讀者在面對握錯綜複雜的教會歷史議題時,不至於望而生畏、或無從回應。
基督教要點指南系列叢書介紹:
基督教有許多相關議題,例如拉比文獻、死海古卷、全球化、與倫理學;這些議題極其重要,相關討論卻又複雜繁瑣。要點指南系列就是為了這些重要、又難以接近的議題,提供簡潔、實用、而又平易近人的介紹。各項議題均邀集該領域的專家,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呈現出其中重要內容,想要了解關於基督教的各項重大議題與觀點,本系列一定是你的上上之選。
基督教要點指南系列叢書:
《教會歷史:要點指南(1)》
《基督教倫理學:要點指南(2)》
《古代以色列的敬拜:要點指南(3)》
《女性主義與基督教:要點指南(4)》
《猶太拉比典籍:要點指南(5)》
《羅馬帝國與新約聖經:要點指南(6)》
作者簡介:
岡薩雷(Justo L. Gonzalez)
原籍古巴,是位備受尊崇的神學家。在古巴讀完神學院之後,至美國耶魯大學研讀神學,並獲得歷史神學博士學位。他的文筆流暢、著作眾多,其中最著名的有The Story of Christianity以及A History of Christian Thought。岡薩雷博士現任亞特蘭大跨宗派神學中心教師。
章節試閱
第1章
初代教會
從基督教的起源至君士坦丁大帝終止逼迫(米蘭詔令,313)
這是教會的形成期,這個時期奠定了整個教會歷史的基調。當時的某些決定,仍然影響生活在今日的我們。基督教誕生的世界,原本有其宗教、文化、社會以及經濟的架構。
為了更進一步了解教會歷史,我們必須認識它出現的處境,因為那個處境對於塑造、形成基督徒生活及教理,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初代教會最直接的處境就是猶太教(Judaism)—首先是在巴勒斯坦的猶太教,然後是在聖地之外的猶太教。
舊約聖經成書之後,巴勒斯坦的猶太教已經有所變化。2 耶穌基督之前三百年,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就建立了一個大帝國,從希臘往西直到埃及,向東最遠達到印度的邊界。因此,巴勒斯坦屬於這個帝國的一部分。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各地的結果之一就是「希臘化」(Helenism):就是將亞歷山大及其跟隨者所帶來的希臘文化,與他所征服的每塊土地上早已長存的古老文化加以結合。
亞歷山大大帝死後, 他的某些繼承人仍控制著
敘利亞及巴勒斯坦。猶太人曾在馬加比家族(the Maccabees)的領導下反抗羅馬政府,並且享有短時間的獨立,直到羅馬政府在西元前 63 年征服該地。3 因此,當耶穌誕生時,巴勒斯坦已是羅馬政府的一部分了。
巴勒斯坦的猶太教也不是完全相同,其中有各種派系及宗教團體;主要有奮銳黨(Zealot)、法利賽人(Pharisees)、撒都該人(Sadducees)及艾瑟尼派(Essenes)。4 這些派系及宗教團體的差異在於,他們對應該如何服事上帝的態度,以及猶太人與羅馬政府的關係上有別不同。但他們都同意只有一位上帝、上帝的百姓必須遵守某些行為模式,且在未來的某一天,上帝對百姓的應許將會實現。
巴勒斯坦之外的其他地區,仍有許多猶太人分布在埃及、小亞細亞、羅馬政府統治的北非,甚至遠達巴勒斯坦東邊,曾由巴比倫帝國統治的地區。這些分布在巴勒斯坦之外其他地區的大量猶太人,我們稱之為猶太教的「離散」(Diaspora)或「散居」(Dispersion)。5這些「離散」的猶太教中有著各式各樣周遭文化的特色及記號。在羅馬政府統治的地區,人們使用希臘文,而非希伯來文或亞蘭文。希臘文是希臘文化的通用語言,也是在這些「離散」的猶太教中的通用語言。因此,希伯來文所寫成的舊約聖經,就是在離散之中(在埃及)被翻譯成希臘文的,稱為七十士譯本(Septuagint)。6此譯本成為許多講希臘話的基督徒長期使用的聖經版本。希臘的猶太哲學家亞歷山大的斐羅(Philo of Alexandria)7 即是埃及人,他嘗試將希臘哲學與猶太教思想結合起來。後來許多基督徒神學家也對其基督教信仰採取類似的方法,因此斐羅可說是這些基督徒神學家的先驅。
無論如何,基督教教會從很早就開始嘗試跨越猶太教的界限。基督教教會的會友中,非猶太人很快就變成了多數。為了了解這個過程,我們必須了解當時的政治及文化背景。
政治上而言,整個地中海附近區域均是羅馬帝國的一部分。這些區域被統一在羅馬帝國的統治下。就某方面而言,政治上的統一促進了基督教的擴展。但這種政治上的合一是建立在宗教融合主義(Syncretism)的作法之上,也就是把幾種宗教信仰傳統混合在一起。這種作法很快就成為早期基督教的嚴重威脅;再者,對於羅馬君王的崇拜也支持了政治上的合一。而這種崇拜,很快就成為迫害早期基督徒的理由之一。
在此架構之中,基督教這個新的信仰走出屬於自己的一條路,然而也同時在界定自己。
在哲學方面,柏拉圖(Plato)及他的老師蘇格拉底(Socrates)的教導,是當時最流行及最有影響力的思想。他們提到靈魂不滅以及存在一個無形、完全理性的世界,遠比我們在現在時空中所處這個有限、暫時、看得見的世界還要完美恆久。而斯多亞學派(Stoicism)8是一種提倡崇高道德標準的哲學理論學派,它也有許多的追者。最後,有許多基督徒用柏拉圖主義的理論,來了解基督教死後生命的教理,而且將宣揚上帝的主權,視為對柏拉圖理型(Ideas)世界的肯定。同樣地,斯多亞學派道德的教理,也在基督教倫理學的發展上有著重大的影響力。
早期基督教的首要任務,在於界定其自身的特質,及其與原本誕生的猶太傳統之間的差異。我們在新約聖經中,看見這個界定過程的重要背景,就是對外邦人的宣教。
我們大多是通過新約的記載來了解這段故事的。尤其在保羅書信以及使徒行傳中,我們看見教會在最初數十年中所需要面對的抉擇:基督教會是否要成為猶太教中的新支派?它是否要對外邦人開放?當外邦人歸信基督教時,他們需要接受及遵守多少猶太教規?這些都是教會在最初數十年中所要面對最重要、最急迫的問題。
除了新約聖經以外,存留下來最古老的基督教書籍,通常稱為「使徒後教父」(Apostolic Fathers)的著作。9 通過這些書信、講道篇和神學論文,我們可以了解新約聖經成書之後基督徒相關的生活及教導。在這裡,我們從教理、崇拜、教會制度及倫理等議題上,看到同樣的自我界定過程。
基督教很快就和政府發生衝突,而在此處境之下,這種新的信仰必須決定它與周遭文化的關係,及其與表達、支持這種文化的政治、社會組織之間的關係。
這些和政府的衝突之中,產生了殉道士(Martyrs)及「護教家」(Apologists)。殉道士以他們的鮮血見證信仰。
使徒行傳中,通常是猶太教內的宗教領袖帶頭迫害基督徒及教會。再者,有時候君王權威為了彌平暴亂而出面干預,因而間接避免了對基督徒的迫害。
但是,情況很快就有所轉變,帝國開始帶頭迫害基督徒。第一世紀期間,最嚴厲的迫害發生在尼錄王(Nero; 54-68)及多米田王(Domitian; 81-96)執政時。雖然這些迫害對教會生活影響重大,但這些迫害似乎都侷限在特定區域,先是在羅馬,其次大多在小亞細亞。
第二世紀期間, 迫害漸漸擴大, 雖然圖拉真(Trajan; 98-117)訂了政策宣布說:假若基督徒被帶進官府,拒絕放棄信仰,他們就要受罰;而此政策也大致為人遵守。但於此同時,並未運用國家資源去搜捕基督徒,因而只有零星的迫害;大多數迫害的情形取決於各地方的情況。在第二世紀期間,最有名的殉道士是安提阿的伊格那丟(Ignatius of Antioch,他留下了七封書信)、士每拿的坡旅甲(Polycarp of Smyrna,在一份相當古老的文件中,記載了他的殉道)、游斯丁(Justin),以及在高盧的里昂(Lyon)及維也納(Vienne)的殉道士。
在第三世紀期間,雖然長時期相當平靜,但迫害漸漸變得更加嚴重。君王塞維魯(Septimius Severus; 193-211)遵循融合主義的政策,下令要將那些歸信排他性宗教(如猶太教、基督教)的人加以處死。在其統治期間,發生了著名的佩蓓圖(Perpetua)與斐麗西達(Felicitas)殉道事件。10 德基烏斯(Decius; 249-251)命令所有的人應向諸神獻祭,並且要有記載他已如此行的證書。基督徒及其他人若拒絕向諸神獻祭,就會被視為罪犯。瓦勒良(Valerian; 253-260)也遵循類似的政策。
但是最嚴重的迫害,發生在戴克里先(Diocletian; 284-305)及其繼任者統治期間。首先,基督徒從居住地被加以驅逐,然後下令摧毀他們的房子及聖書;最後,迫害變成一般普遍的情況,基督徒不僅會被判死罪,也是各種虐待與酷刑的對象。
戴克里先死後,接下來的繼任者遵循他的政策。直到君士坦丁(Constantine; 306-337)及李錫尼(Licinius; 307-323)頒布米蘭詔令(Edict of Milan; 313)11 後,才終止迫害。
基督教信仰遭到各方控訴時,護教家挺身辯護(有些人如游斯丁,原先是護教家,最後卻成為殉道士)。這些護衛信仰的工作,產生了基督教最早的一些神學著作。
大致來說,造成迫害的原因,來自某些關於基督徒的流言蜚語在羣眾當中流傳。譬如有人說基督徒行事為人道德敗壞。也有人主張基督教教理並不合理,而且基督徒缺乏邏輯思考。
護教家為了回應這種情況,撰寫了一系列的著作。他們的目的是駁斥汙衊基督徒的虛假謠言,以及顯明基督教教理並非不合理或欠缺邏輯。因此,這些護教家致力於釐清基督教信仰及古代希羅文化(Greco-Roman Culture)的關係。
有些護教家公開反對古代希羅文化。他們護衛基督教信仰的方式,主要是顯示一般人視為較高級的古代希羅文化,其實並不配得如此尊敬;塔提安(Tatian)12 就是循此方法的主要護教家。
另一些護教家則採取相反的方向,他們並未攻擊異教文化,而是主張他們的內容實際上仍有許多價值;但是,他們也主張這些有價值的內容,其實是取材自基督教或猶太教。因此,通常他們如此論證:因為摩西生活的年代比柏拉圖更為久遠,所以柏拉圖所說大部分的良好內容,一定是從摩西那裡學來的。但其中最強的論證,同時也是對基督教神學影響重大的,就是游斯丁有關「道」(Logos)或上帝的話語(Word of God)的論證。游斯丁是第二世紀最偉大的基督教護教家之一,最後也以殉道來證明他的信仰,因此被稱為「殉道士游斯丁」(Justin Martyr)。按照他的說法,如同約翰福音所說,上帝的話或道光照了所有來到這世界的人,甚至包括那些在耶穌道成肉身之前來到這世界的人。因此,任何人現在或過去所擁有的光明,都來自那位基督教稱為耶穌基督的道。
因為這個論證的基礎,游斯丁對於接受異教文化及哲學中所發現的價值沒有什麼阻礙,並且將之納入他對信仰的理解。經過數世紀的演進,道是所有真理來源,無論我們在何處發現它的教理,都已經對基督教神學以及許多基督徒與周遭文化的關聯性,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但是,還有另一種對信仰的挑戰,即大多數基督徒所稱的「異端」(Heresies)—也就是威脅基督教信息核心的教理。
教會的快速成長帶來許多不同宗教背景的人;這些不同宗教背景的人,也帶來對基督教的不同解釋。雖然在教會之中,神學具有某種程度的多樣性,但對於基督教不同的解釋當中,有些看法威脅到許多人認為是基督教信息的核心,很快就顯現出來;這樣的教理最後被歸類為「異端」。
在這些異端之中, 最重要的是「諾斯底主義」(Gnosticism)。它是個不同想法和學派的集合名詞;他們彼此之間有許多的不同想法,但是有些共同的要素:一、對物質的世界抱持負面的態度,因此救贖必須脫離物質;二、若要達到救贖,必須透過一種特別的知識—即「靈知」(gnosis),透過這種特別的知識或靈知,信徒才可以脫離物質的世界而上升到屬靈的世界。就是因為這種「靈知」,所以這類教義都會以「諾斯底主義」來稱呼。
護教家之後,出現了第一批偉大的信仰教師:如愛任紐、特土良、革立免、奧立根及居普良。直到今日,他們的著作仍影響著我們。
愛任紐、特土良、革立免是第二世紀後期的人。愛任紐在小亞細亞的士每拿出生,在今日法國的里昂渡過其大半生。他是一位牧者,堅信他身為神學家的立場是堅固羊羣,尤其是對抗異端的威脅。他的神學並非原創,但是嘗試肯定向前人所學習的內容。這可以說明近來對愛任紐研究的興趣,因著他的著作,幫助我們了解最早的基督教神學。
特土良住在北非的迦太基,他著作大多是律法方面的主題。他以著作辯護信仰、反抗異教人士及其他異端。他是第一位運用「一種實體(substance)、三種位格(person)」來指三位一體(Trinity),及開始運用「一個位格、二種實體」來描述耶穌基督的人。14
亞歷山大城的革立免追隨游斯丁的腳步,嘗試結合基督教信仰與希臘哲學。在第三世紀初期,奧立根又追隨革立免的腳步。奧立根是位多產作家,大多傾向哲學沉思。在他過世後雖然有許多較極端的教理被教會拒絕或譴責,但有一段很長的時間,極大多數說希臘文的神學家皆以某種方式來追隨他。
當德基烏斯(Decius; 249)在位時爆發迫害,居普良是當時的迦太基主教(特土良曾在此住過)。他逃走並躲藏起來,盼望從躲藏之地持續帶領教會的生活。雖然他最後在 258 年的迫害中殉道,但在迫害較緩和時,他因為在迫害時曾逃亡而遭受批判。為了這些原因,居普良著作中的主題是有關「叛教者」(lapsed)的問題,就是那些曾在迫害中放棄信仰,後來又想回到教會的人。並且因為其他理由,居普良與羅馬的主教產生了衝突。他在接連的辯論中發展關於教會本質和管理的觀念,而這些觀念至今仍在爭論之中。
大概在同一時間,有關「叛教者」回到教會的問題也在羅馬進行辯論。在此辯論中,最重要的人物是諾窪天(Novatian),15 他也撰寫了有關三一論的著作。
最後,需要指出的重點是:雖然描述早期基督徒日常生活及崇拜的著作十分稀少,但是我們仍可能知道一些情形。
在這整個階段中,基督徒崇拜的核心活動就是聖餐。這是個令人喜樂的活動,因為它畢竟是慶祝耶穌的復活,以及祂笫二次再臨的預嘗。這個慶祝耶穌復活的活動通常在星期天舉行,因為星期天是主從死裡復活的日子,也因為聖餐是偉大天上宴席的預嘗;聖餐原本是完整的一頓飯,後來因為不同的理由,演變為只限於餅和杯。並且從很早期開始,就已發展出在殉道者及其他過世基督徒的墳墓(如在羅馬的墓穴裡面)慶祝崇拜的習慣。
洗禮是開啟並且歸入基督徒團體的儀式,是另一個基督徒祟拜的核心活動。這些預備受洗的人在歷經一段長時間的準備之後,通常在復活節主日受洗。復活節主日盛大活動的數週之前,這些已受洗的人也會重新預備自己,更新他們受洗重生的誓言。這就是大齋節期(Season of Lent)16 的起源。
羅馬帝國中的不同教會,似乎從一開始就有不同的組織形式,「長老」(Elder)及「主教」(Bishop)的稱呼大致上相等;但接近第二世紀末,服事的三種職分已經開始出現︰執事(Deacon)、長老、主教。尤其在早期修道主義(Monasticism)中,也有專為婦女預備的服事。
第1章
初代教會
從基督教的起源至君士坦丁大帝終止逼迫(米蘭詔令,313)
這是教會的形成期,這個時期奠定了整個教會歷史的基調。當時的某些決定,仍然影響生活在今日的我們。基督教誕生的世界,原本有其宗教、文化、社會以及經濟的架構。
為了更進一步了解教會歷史,我們必須認識它出現的處境,因為那個處境對於塑造、形成基督徒生活及教理,具有極大的影響力。初代教會最直接的處境就是猶太教(Judaism)—首先是在巴勒斯坦的猶太教,然後是在聖地之外的猶太教。
舊約聖經成書之後,巴勒斯坦的猶太教已經有所變化。2 耶穌基督之前三...
作者序
推薦序
探險之旅的袖珍地圖
作者岡薩雷(Justo Gonzalez)是古巴籍的神學家,是耶魯大學最年輕的歷史神學博士。這本教會歷史的小書是初學者的入門指南,如作者所言,是讓初學者有個清楚、整體的鳥瞰。由於是簡讀本,可以幫助讀者克服對複雜歷史事件的畏懼。
然而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舉凡教會歷史中該認識的人、事、物,都沒有遺漏,且每章都有黑體字提示重點,讓人可以迅速抓住重點。例如第一章的初代教會的主要內容,包括殉道士、護教士、異端、使徒信經,以及一些重量級的教父(神學大師)等,都囊括在內。
每章結尾都有建議書目,可供有興趣的讀者更深入地探索,其中都提供作者自己另外兩套較詳細著作的頁數,使讀者方便找到同一作者相關的深入論點或內容。所以本書也可說是作者另外兩套著作的導讀本。
書最後的附注部分,尤具字典的功能,對教會歷史各種運動、思想潮流、各種主義、事件、人物,有精簡介紹。我個人特別偏好使用教會歷史字典,可以很快找到各種人物、事件的線索。這本書不但具備探險之旅時的地圖、指南,還具備袖珍字典的功能,可說物超所值。
有人說,歷史關乎人生、人性、人情。多讀歷史應該能使人增加智慧,也多了講故事的能力。希望讀者讀了本書,信仰更多彩。
蔡麗貞
台北華神 2010年聖誕
推薦序
探險之旅的袖珍地圖
作者岡薩雷(Justo Gonzalez)是古巴籍的神學家,是耶魯大學最年輕的歷史神學博士。這本教會歷史的小書是初學者的入門指南,如作者所言,是讓初學者有個清楚、整體的鳥瞰。由於是簡讀本,可以幫助讀者克服對複雜歷史事件的畏懼。
然而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舉凡教會歷史中該認識的人、事、物,都沒有遺漏,且每章都有黑體字提示重點,讓人可以迅速抓住重點。例如第一章的初代教會的主要內容,包括殉道士、護教士、異端、使徒信經,以及一些重量級的教父(神學大師)等,都囊括在內。
每章結尾都有...
目錄
推薦序 探險之旅的袖珍地圖/5
譯者序/7
編者導言/9
導論/11
綜觀/15
第一章 初代教會/33
第二章 基督教王國/49
第三章 中世紀初期/63
第四章 中世紀的高峰/79
第五章 中世紀後期/93
第六章 征服及宗教改革/107
第七章 十七及十八世紀/123
第八章 十九世紀/135
第九章 二十世紀及現代的結束/145
附註/157
推薦序 探險之旅的袖珍地圖/5
譯者序/7
編者導言/9
導論/11
綜觀/15
第一章 初代教會/33
第二章 基督教王國/49
第三章 中世紀初期/63
第四章 中世紀的高峰/79
第五章 中世紀後期/93
第六章 征服及宗教改革/107
第七章 十七及十八世紀/123
第八章 十九世紀/135
第九章 二十世紀及現代的結束/145
附註/157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184頁開數:25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