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熱衷於拔牙這件事?八千多年前就有人在鑲金牙!
文獻著述中少見對女性乳房的描寫,那古代的胸罩長什麼樣?
民間嫁娶會使用各種大紅色,東方人為何對紅色情有獨鍾?
大量出土的考古文物、不知名大人物的墓葬棺材……
誰說死人不會說話?古人透過文物可以告訴你超多事!
【從頭到腳大揭祕,原來這些器官在古代是這樣用的!】
現在獵頭的工作是尋覓人才,但是古代的獵頭卻是真的要把別人的頭砍下來,不開玩笑!
堂堂周文王都已經貴為君主,頭竟然也被砍下來當作祭祀的貢品?
還有還有,被砍頭直接死翹翹就算了,但你聽說過被砍鼻子的嗎?這樣要怎麼打噴嚏?
而且古代這項砍掉鼻子的刑罰,沒了鼻子的人會躲進山裡不敢見人,
結果竟然被土著們模仿,反而引領了時尚潮流?
【這些習俗和生活習慣,竟然是這麼來的?】
你有想過,為什麼吃東西要加鹽巴來調味嗎?難道只是為了讓食物變好吃?
慈禧太后吃過山珍海味,連她都認證鹽是最有味道的調味料!
在古時候,雞和狗竟然也被當成門神?
門神擺好看還是真的有要防誰?為什麼西方世界就沒有門神呢?
從地底挖掘出來的古文物,帶你探究這些流傳千年的習俗祕辛!
【快看,你一定不知道的古代動物世界!】
古代皇帝坐龍椅、穿龍袍,你就自然而然會覺得「龍」是雄性動物才對,
但所謂「龍生九子」,那不就是母的才能生孩子嗎?
那「龍鳳呈祥」又是怎麼回事?這裡又好像是龍為雄性,鳳為雌性?沒可能龍的性別可以隨時切換吧!
再來,明明禽鳥類百百種,為什麼偏偏只有雞被選進十二生肖?
這些貓貓狗狗小雞小鳥既然是人類最好的朋友,那就跟著考古學家來看考古版Discovery,一起窺探一下牠們在古代的樣子!
【本書特色】:
本書談論了作者實地考古挖掘的經驗,以出土文物與歷史文獻的對照,考究出每個古墓深埋在地下的故事。包括民間習俗和古代生活習慣的考證、審美與信仰文化的演變、龍鳳和饕餮等上古神獸的形象探討。透過文物所傳達的訊息來進行一場跨越歷史的對話、了解古人的智慧,正是考古學的迷人之處,更能帶領讀者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
作者簡介:
黃大路,著名考古工作者。曾參與興隆窪聚落遺址、前掌大商代遺址、南宋官窯等重要遺址的挖掘。並參與江西海昏侯墓葬、四川張獻忠江口沉銀、新疆天山道等大型遺址的全程即時報導,也在社會雜誌開設生活考古等專欄與讀者分享考古之趣。
章節試閱
耳飾比耳朵大,要的就是這種氣勢
《三國演義》裡說,劉備雙手過膝、大耳垂肩,一派帝王相。這垂肩的大耳朵,難免讓人聯想到小吃店裡賣的豬耳朵。
古時(在還沒有出現種族和宗教信仰時),豬被尊為帝王之星,所以,長了大耳朵的人與帝王、福氣這些好詞的關聯就是這麼來的。
關於「耳」,《說文解字》的註解是:「耳,主聽也。象形。」像的是怎樣的形?看看下圖。
關於「取」,《說文解字》說:「取,捕取也。」《周禮》說:「獲者取左耳。」「取」就是殺敵割掉其左耳朵以邀戰功。「取」字在甲骨文中很常見,由此推斷,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割耳是十分平常的。想要割掉敵人的耳朵,就要付諸武力,因此,「取」被衍生出了強奪之意。古時,「娶」常作「取」,從這個字可以窺測到上古時期娶妻是要搶奪的習俗,對此,《易・屯》說:「屯如邅如,乘馬斑如,匪寇,婚媾。」娶妻是要全副武裝強奪。對犯人的懲治亦有割耳朵的刑罰,這種刑罰叫作「刵」,《說文解字》認定:「刵,斷耳也。」被割掉了耳朵,是見不得人的,令受刑者蒙羞的事,所以,羞恥的「恥」字也有「耳」。還有,「聯」這個字也和割耳有關,《說文解字》說:「聯,連也。從耳,耳連於頰也;從絲,絲連不絕也。」我不禁想到古人在戰場上殺敵割耳,割太多了,怎麼拿?用繩子串起來提著。
還是聊點美好的事情吧。八千年前的興隆窪人已經懂得了穿耳洞戴玉玦,這樣的風俗,後來擴展開來,成了很多地方人們的審美取向。
說到興隆窪出土的玉玦,這種世界上最早的耳飾,我還想再說點親身感受。第一件,在對興隆窪遺址發掘的過程中,玉玦的出土都是成雙成對置於死者頭部兩側的,唯有一次,在對一個七八歲女孩遺骸的發掘過程中僅發現了一枚玉玦。有人認為,或許是老鼠打洞,搬挪了另一枚玉玦,大家也都沒有太在意。後來女孩的頭顱被拿回遺址旁邊的臨時工棚,大家吃過晚飯以後,一名考古人員清理頭顱上的泥土,其他人有的寫發掘紀錄,有的整理挖掘器材,忽然,清理頭顱的考古人員像是掉到了井裡似地驚叫了起來,眾人忙圍攏過去——女孩的右眼眶裡露出了一枚玉玦!
問題來了,這塊玉玦是女孩生前放進去的,還是死後放進其眼眶的?有學者認為,是女孩活著時放進去的,根據是,考古發掘人員曾在興隆窪文化遺址裡發現過一個頭顱,其中有一顆牙齒被打了個洞,既然堅硬的牙齒能被鑽透,這說明當時的興隆窪人已經掌握了較高的醫術,因此,在女孩活著的時候,將玉玦鑲進她的眼眶,不是沒有這種可能;另有學者認為,玉玦是女孩死後被人放進眼眶的,事死如事生,女孩死後,變成了神,將玉玦放進眼眶在於增加女孩的神力。
將玉玦放入眼眶,在於玉有神性,還在於玉玦的器形。女孩眼裡的玉玦呈C形,這樣的器形被興隆窪人認為有神性,這麼說的根據是,在考古發掘過程中,我們曾在興隆窪文化遺址發現了一個石頭擺成的列陣,列陣呈C形,C形列陣的一端放置著一顆野豬頭。前面我們說過,豬在遠古時期被尊為天上的主神,C形的列陣也並非隨意而為,亦具神性,所以呈C形的玉玦絕非僅有耳飾的功能,也是具備神性的。
還有一點,我推測這個年僅七八歲的女孩是巫,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在興隆窪文化時期,七八歲已經可以被算作「大人」了,所以說,女孩掌握了通神的法術是不足為奇的。
我們都知道老子姓李,名李耳,又稱老聃,為什麼老子以「耳」為名、以「聃」自稱呢?這與古代的陰陽觀有關,比如說,中醫認為人之肺腑與五行相配,腎屬水,故腎為陰,而腎開竅於耳,老子的「耳」與「聃」都有陰性的含義。老子鼓吹陰陽,而非陽陰,他又字伯陽,屬陽,老子這種顧陰及陽,展現了陰陽一體、陰陽互限、陰陽和諧的思想。所以,這位偉大的哲人便以「耳」為名了。
民間還有關於「大耳有福」的說法。研究者認為,耳朵的上沿高度如果超過了眉毛,這人就會神經過敏。耳朵如果太低,智商就可能有問題。耳朵輪廓如果不規整,就會妄自尊大、自以為是,叛逆意識就有可能太重。至於說「大耳有福」,中醫認為,耳朵太瘦,精力便不好。耳朵太肥,體內的脂肪就會過多,易發心腦疾病。再者,我們知道了耳朵對應腎臟,腎屬水,是先天之源,所以,腎好身體就好,身體好,自然就是有福之人了。
再說一個與「耳」有關的字,這個字大家都熟悉——攝,「攝影」的「攝」。「攝」,從手從聶,本義是小心翼翼,比如說,攝生,中醫養生講究意靜,《黃帝內經》中說:「恬淡虛無,真氣之從。」「攝」亦有收斂之意,所以就有了「攝影」的衍生。再有,攝政,指君王因年幼不能親政,由年長的親戚或權臣代行政務,而攝政之於攝,實須小心謹慎、多聽少說。
不過,有的時候,過於側重於聽,反而不是件好事,比如說,近年有個詞叫「耳根子」,這個詞多用於在朝為官的大男人們,如果他們耳根子太軟,經不住「枕邊風」的吹拂,犯了偏聽的弊病,到頭來,難免官位保不住,說不定還得因為手腳不乾淨而進牢房呢。
關於耳朵,很多動物的進化比人還強,比如非洲象,它們大大的耳朵除了聽聲還有散熱的功能;再比如蝙蝠的耳朵有回聲定位的功能。前不久,一個男童問我:「為什麼驢的耳朵比馬大?」我不知道怎麼回答,改日到農村時,請教老農。老農說,驢身體比馬小,所以耳朵大,而獐的個頭比驢小,所以耳朵比驢大;再有,兔子更小,耳朵更大(就身體比例來說),因為要時常提防被捕食,為了物種的延續,耳朵大的聽力就好,存活的機會就多。
聽完老農的解釋,我啞然。本文開篇,論及劉備大耳垂肩頗具帝王之相,或許,亦有生物學的概念。
鼻子,人類進化過程中的標準器官
有學者斷言,人類是從非洲走出來到世界各地繁衍開的,不同的大陸氣候和條件,使古人們進化出了差異明顯的鼻子。例如歐洲地區氣溫低,繁衍於這裡的古人們進化出了直挺的高鼻梁;留在非洲的古人們因為當地氣候炎熱,便進化出了塌塌的扁平鼻子;生長於亞洲的古人呢?因為溫度適中,他們進化出的鼻子介於歐洲人與非洲人之間,不大不小,正合適。
關於我們臉上的器官,眼、口、眉、耳,在古籍、野史中多見讚譽之詞,但是關於鼻子的,少有提及。
在西方,有個家喻戶曉的寓言故事,故事的主角是個叫皮諾丘的小男孩,有一天皮諾丘說了謊話,鼻子突然變得長長的。說謊的嘴沒遭殃,鼻子卻受到懲處?可見西方文化中鼻子的地位亦是難與其他器官相提並論,在東西方文化中均不受歡迎。
中華民族不願意讚美鼻子的習慣,歷史早已有之,比如古代有一種刑罰叫做「劓」,「鼻」字旁邊一把「刀」,這種刑罰就是割掉受刑人的鼻子。被割掉鼻子的人,臉上直直的兩個黑洞,這樣的相貌足以嚇死人。被處以「劓」刑的人,因醜陋至極,或是悲悲切切自我了斷,或是躲進深山裡苟延殘喘。沒曾想,躲進深山亦不得安生,向來傾慕中原文明的當地土著竟紛紛效仿,割掉了鼻子。這下子,大家都沒了鼻子,反倒覺得「黑洞」美了。於是,「劓」引領了時尚。不過,這僅僅是個傳說,有可能是那些被處以「劓」刑的人,自我安慰的。
上帝造人,眼是用來看的,耳是用作聽的,鼻子的功用是來嗅的,它們都是接收外來訊息的器官。遠古時期,狩獵密林,古人看不見、聽不著,只能以鼻探查周遭。後來,人類晉升為食物鏈的主宰,鼻子的功能卻退化了,不受歡迎了,「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不關鼻子什麼事,甚而連文字記述也被忽略了。
雖然古代著述和鄉野文學中均少見提及鼻子,但鼻子並非一無是處,比如說《水滸傳》裡,李鬼劫道李逵,大拇指戳著自家鼻子,惡聲道:「你知道老子是誰嗎?」殺人從來不眨眼的李逵一下子茫然了,李鬼再言:「老子便是黑旋風李逵!」李鬼假借李逵的名號嚇唬別人時,為什麼不指著嘴、不指著眼睛,偏要指著鼻子呢?曹操與劉備煮酒論英雄,曹操舉著筷子,指著劉備的鼻尖,說:「天下英雄,非爾莫屬!」聞聽此言,劉備頓時驚呆了,鼻尖上冒出了點點冷汗。
現代生活中,鼻子嗅到的氣味,不是香就是臭,而我們常提到的「臭」,跟鼻子有著緊密的關係。
甲骨文的「臭」字是鼻子下面拴一條狗,那麼這種組合怎麼就成了「臭」字呢?這要從「臭」的本意說起。「臭」從犬,這是一個會意字,本意應該是聞氣味。對此,《說文解字》認為:「臭,禽走,臭而知其跡者,犬也。」《尚書・盤庚》說:「無起穢以自臭。」古時候,香氣、穢氣都被稱為臭。舉個典型的例子,《周易・繫辭傳》說:「其臭如蘭。」意思是味道如同蘭花。後來,臭的意思變異成了難聞的氣味,《國語・晉語》說:「惠公即位,出共世子而改葬之,臭達於外。」後來,臭僅有貶義的概念了。比如《尚書・盤庚》中「若乘舟,汝弗濟,臭厥載」。再後來,臭的貶義概念有了程度的意味,臭蟲、臭豆腐、臭美、臭皮囊、臭錢以及臭不可聞、遺臭萬年、臭名昭彰等等。鼻子雖是占據著臉的突出部位,卻也因此常遭貶斥,比如說,大鼻子、鷹鉤鼻、蒜頭鼻、酒糟鼻等。不過,典籍中也能找出一些讚美之詞,比如司馬遷在《史記》中讚美秦始皇是「蜂目長準」,他將鼻稱為「準」。
曹雪芹的《紅樓夢》裡也有對鼻子的誇譽,比如說迎春「鼻凝鵝脂」,寶玉「鼻如懸膽」,鵝的脂肪,懸著的膽囊,這般「比喻」巧則巧矣,至於該怎麼品味曹雪芹筆下迎春和寶玉的美鼻呢?本人是無以評說了。
鼻子除了與「臭」的關係緊密外,還有一個字與鼻子息息相關,那就是「息」,其金文寫作上面一個鼻,下邊一個心,《說文解字》說:「息,喘也。」《說文解字》將「息」解釋為「喘」似有不妥,為此,清代大文學家段玉裁認為:「人之氣急曰喘,舒曰息。」也就是說,呼吸急促為喘,呼吸平穩為息。
或許是因為鼻子總在前面,所以被引申出了「始」的意念,比如說,鼻祖。
回過頭來,再說說劓刑,這種割鼻酷刑始於何時?有人說,始於三千多年前的商,有說是更早一些的夏,不管這種刑罰起源於何時,有一點是可以被認定的,這種刑罰至少存在了上千年,及至漢初,劓刑仍舊盛行。直到漢文帝劉恆時,這種刑罰才被明文廢除。漢之前,由於割鼻子的刑罰很常用,所以歷史上有一段慘痛的史實,這就是秦滅六國將俘獲的六國士兵和百姓大多處以劓刑,以至於在六國的舊都,有一段時間,沒鼻子的人反倒比有鼻子的人還多。
古代出嫁的女人很在意從一而終,即使成了寡婦,也要固守貞節,不可再嫁。如果哪位貪戀姿色的男人想要娶一位寡婦,那麼拒絕再嫁的寡婦就會割掉自己的鼻子以保貞節。面對如此烈女,再貪心的男人也唯有退避,可是寡婦呢,雖然保住了貞節,卻沒了鼻子,醜陋終身。
之前在發掘海昏侯劉賀的內棺時,我們發現了劉賀的鼻塞,嚴格來說,這個發現實屬偶然。
當我們在實驗室進行考古發掘工作,清理到劉賀襠部的時候(實際上,除了他滿口的大牙,劉賀的屍骨早已蕩然無存,認定是襠部的位置主要憑藉人躺著的姿勢推算的),在一塊直徑二十多公分的大玉璧下面出現了一枚肛塞,就是堵屁股眼的玉器。發現肛塞,考古隊員不禁興奮起來,既然劉賀死時被置以了肛塞,那麼,其他孔洞(眼睛、鼻子、耳朵、嘴和生殖器)就應該也有玉塞。經過一番查找,我們找到了眼罩、口含和鼻塞。如前頁圖所示,兩個鼻塞狀如黃豆,與以往漢墓出土的鼻塞比起來,顯得過於小巧、寒酸了些。考古人員斷定,這對鼻塞其實是替代品,按理說劉賀下葬,隨葬器物應極盡奢華,可為什麼小小的鼻塞卻要用替代品呢?這一點,在場的考古隊員誰也不清楚。
耳飾比耳朵大,要的就是這種氣勢
《三國演義》裡說,劉備雙手過膝、大耳垂肩,一派帝王相。這垂肩的大耳朵,難免讓人聯想到小吃店裡賣的豬耳朵。
古時(在還沒有出現種族和宗教信仰時),豬被尊為帝王之星,所以,長了大耳朵的人與帝王、福氣這些好詞的關聯就是這麼來的。
關於「耳」,《說文解字》的註解是:「耳,主聽也。象形。」像的是怎樣的形?看看下圖。
關於「取」,《說文解字》說:「取,捕取也。」《周禮》說:「獲者取左耳。」「取」就是殺敵割掉其左耳朵以邀戰功。「取」字在甲骨文中很常見,由此推斷,三千多年前的商代...
作者序
序
本書書名定為《與古人對話》,而要為「對話」作序,我頓生感悟。我當時正「窩」在甘肅滴水成冰的深山裡,遙望四際素裹銀裝,待在四面透風的帳篷裡,守著總是沒有用的煤爐,奇冷難耐,艱辛難當。而對話古人這種事,實際上,自從我進駐山裡就開始了。
通常所說的對話,對話雙方或者多方至少應該具備能使對方聽得懂的表述能力,不過,有些時候,對話的一方僅做特徵的表述,比如早已逝去的先輩,比如古墓。
九月底的某天上午,修整土地的工人突然丟下挖掘機,跑去見隊長。工人氣喘吁吁:「挖到了一個大黑洞,洞裡有個大黑箱子。」聞聽此言,隊長跑到黑洞前,往下看,倒吸了一口氣,大黑箱子分明是一口大棺材呀!眼前有可能是一個古墓!隊長撥通了博物館的電話。文物無小事,很快,我們考古隊進駐當地——開始了與古人的對話。
對話的第一個話題:大墓的修建年代?
一條墓道,墓門前放著封門磚。搬走封門磚,墓道接近墓門處,東西兩側各有一個壁龕,東邊的壁龕有四十三件彩繪俑,西邊的壁龕有二十七件彩繪俑。其中的人俑身上的衣袍顯現著典型的唐朝特徵——對話古人,我們考古人「聽到」的回答是:大墓屬於唐代。
對話的第二個話題:墓主人是誰?
甬道置有墓誌,誌文為「大周故慕容府君墓誌」。我來分析一下這句話,「大周」是武則天篡權唐朝時的國號,則墓主人下葬的時間是在武則天時期;「慕容」是曾經飲馬甘青的吐谷渾王族的漢姓。墓誌告知我們考古隊:墓主人是吐谷渾的王族。那麼墓主人會是王族的哪位成員呢?揭開墓誌,下面一層書寫分明,但我們並沒有馬上揭開墓誌,因為兩層墓誌中間夾著絲綢,發掘現場不具備開啟的條件,如果貿然開啟,恐會傷及中間的絲綢。我們決定將墓誌先取出來,帶回恆溫、恆溼、恆定的考古實驗室再開啟——很多情況下,謎底就在眼前,卻只能止步,對話古人,最忌急功。將墓誌打包運回實驗室以後,揭開上層墓誌,墓主人身分之謎真相大白,葬在大墓裡的人是吐谷渾拔勤豆可汗慕容諾曷缽的第三個兒子慕容智。以墓誌看,慕容智在吐谷渾王朝有著很高的地位,然而,史料中卻沒有慕容智的記載——對話大墓,考古隊填補了吐谷渾王族譜系的遺缺。
對話古人的第三個話題:隨葬器物隱含著怎樣的文化訊息?
墓棺緊貼著西壁,棺上蓋著絲綢。——唐代,甘青地區無絲織業,絲綢來自內地,對話的結果:唐代,至少在武則天時期,絲綢之路是通暢的。
棺頭部位,嵌著蓮花瓣金飾和寶石的皮質腰帶。墓棺旁邊,棺床上,鐵質的鎧甲、鑲金的馬鞍做工精細——墓主人是一個位高權重的武將。
發掘大墓,對話古人,有一些有趣的情節,比如,墓室的漆盤裡現身了一個斷腿缺頭的木雕蛇纏著龜的玄武。玄武是中原地區遠古先民信奉的四瑞之一,竟然變成甘青遊牧民族崇拜的神了;再比如,墓室裡驚現胡床,也就是馬扎——這是迄今發現的最早的馬扎實物;還有,當地的氣溫驟降,對隨葬器物極為不利,需要抓緊時間,考古隊幾乎天天都要忙到深夜。
話說到這裡,有兩點需要說明,其一,普通人沒有機會接觸古墓、古遺址,怎麼對話古人?其二,當下的考古,與古人聊天通常都會借助高科技。
先說第一個,文物無小事,如果允許不懂考古發掘的人進入考古工地,對文物、遺跡來說是不安全的。通常考古工地是不會讓外人進入的,進不去考古工地,並不是說考古行業之外的人就沒有機會和古人聊天了,這麼說吧,藉由家裡的任何一件東西,小到鈕扣,大到房子,都能和古人聊起來,比如,桌椅板凳,可以聊的話題:桌椅的由來、沒有桌椅的時候人怎麼坐?龍椅——椅子的等級標註、坐便器與椅子的關係等等。即便是「非物質」的,也可以盡情地聊,比如,娶妻與休妻、結婚證書的由來、門當戶對「科學性」探索等等。
關於借助家當和古人聊天,本書多有涉及。和古人聊天,樂趣是無限的,哪怕有人跟你約會遲到、飛機晚點等令你心煩意亂時,靜下心來,掃視眼前,找個能聊的東西,和古人聊聊天,就好了。
舉個例子,三十年前,我受邀參加一位村民的婚禮,見到新娘子時,我被驚呆了足有三十秒,新娘子重彩濃妝,大臉慘白,顴骨血紅,與她那原裝的黑脖子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對此,人云己云,跟著大家一起狂誇新娘子漂亮,可我心裡呢?思考起了美顏的由來這個話題。
再說第二個,高科技參與對話古人。當下的與古人對話,因為高科技手段的介入,聊的話題越來越多了,而且,聊得更細、更科學。比如,採集遺骨,根據碳十四的殘餘量可以得出古人的死亡時間;氮十三能夠知曉死者的族屬、死因和食物構成;鍶同位素可測出死者的出生地等等。關於鍶同位素檢測參與考古,我來講個實例。甲骨文中多有將羌人當作祭祀犧牲的記載,考古人員在發掘過程中,借助鍶同位素,證實了殷墟的祭祀坑裡,遭肢解的人牲的確有很多是來自甘青一帶的羌人;體質人類學介入考古,我們可以直觀地判斷古人的健康狀況、是勞心者還是勞力者、骨頭上有著怎樣的病理變化、喪葬儀俗等等;再比如,對出土的金屬器物做「金相學」探查,便可得知各類金屬器物的鑄造方式、合金形式等,有專家曾到江西考古工地探查金餅的含金量,得出的結論是:99.99%——兩千多年前的漢代竟然冶煉出了純度如此高的金器。
有朋友曾問我:對話古人,古人(遺物、遺址、遺跡)不會說話,對話簡直就是現代人的自言自語嘛。的確,對話古人,從形式上看,僅是現代人的發問,聽不到對話中的「我問你答」,對此,我不想做直接的解釋。問個問題:醫生問診失去意識的危重病人時,他的救治方法主要根據病情,醫生對話的對象就是病情。對話古人,可以說也是對「症狀」的問話,當然了,如同醫生,考古人的判斷力亦是非常重要的,這一點跟醫生一樣。醫生問診,如果問錯了,病人就有可能一命嗚呼,考古人呢?要是問錯了,歷史就會被誤解。我們說歷史是一面鏡子,有指導當今、端正思維的作用,如果鏡子歪了,以古為鑑,心理上就會亂了分寸。
序
本書書名定為《與古人對話》,而要為「對話」作序,我頓生感悟。我當時正「窩」在甘肅滴水成冰的深山裡,遙望四際素裹銀裝,待在四面透風的帳篷裡,守著總是沒有用的煤爐,奇冷難耐,艱辛難當。而對話古人這種事,實際上,自從我進駐山裡就開始了。
通常所說的對話,對話雙方或者多方至少應該具備能使對方聽得懂的表述能力,不過,有些時候,對話的一方僅做特徵的表述,比如早已逝去的先輩,比如古墓。
九月底的某天上午,修整土地的工人突然丟下挖掘機,跑去見隊長。工人氣喘吁吁:「挖到了一個大黑洞,洞裡有個大黑箱子。」聞聽此...
目錄
序
耳飾比耳朵大,要的就是這種氣勢
鼻子,人類進化過程中的標準器官
八千多年前的牙齒美容
獵頭,早在上古時期就有的「職業」
臀的「親密夥伴」
古人怎樣上廁所?
一千八百年前的胸罩
古人為什麼對「且」感興趣?
「鹽」才是最有味的調味料
「中華特色」—行酒令
饕餮怎麼就變成「盛宴」了?
祖神性別知多少?
古代戰車之祕
謎一樣的瓦當,謎一般的九原
規矩與方圓
「姓」和「氏」不是一回事
為什麼喜歡紅?
古代人為什麼要敬月亮?
中華民族為什麼自稱「炎黃子孫」?
門神防的是誰?
商人怎麼就變得厲害了?
鍾馗怎麼變成抓鬼的鬼了?
盤古是一個什麼樣的神?
巫是人還是神?
古人爭天下為什麼在意誰殺死鹿?
為什麼離不開雞?
龍也有性別之分
狗,忠誠卻命不好
豬,神壇上的主角
鳳真的不一定是「女的」
至尊「牛」
鬼長什麼樣?
後記
序
耳飾比耳朵大,要的就是這種氣勢
鼻子,人類進化過程中的標準器官
八千多年前的牙齒美容
獵頭,早在上古時期就有的「職業」
臀的「親密夥伴」
古人怎樣上廁所?
一千八百年前的胸罩
古人為什麼對「且」感興趣?
「鹽」才是最有味的調味料
「中華特色」—行酒令
饕餮怎麼就變成「盛宴」了?
祖神性別知多少?
古代戰車之祕
謎一樣的瓦當,謎一般的九原
規矩與方圓
「姓」和「氏」不是一回事
為什麼喜歡紅?
古代人為什麼要敬月亮?
中華民族為什麼自稱「炎黃子孫」?
門神...
商品資料
出版社: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23-07-10ISBN/ISSN:9786263574366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84頁開數:18K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