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導基督教倫理學不是個簡單任務。剛入門的學生可能對於教會歷史或聖經研究所知不多,但一定以特定的倫理立場來生活。事實上,倫理或道德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是,讓學生知道他們所學的倫理學正是建立在日常生活所面對的具體問題之上。
在這本基督教倫理學導論之中,作者羅文在倫理學研究與生活之中產生的具體倫理問題之間取得一種平衡。他主張以一種有生命的基督信仰來理解倫理學,從相信又真又活的上帝與人的救贖,這種基督信仰的根基開始,再將此信念與現代社會共同的道德關懷彼此結合。作者十分關注生活在多元化社會中的基督徒,嘗試按照信仰行事或堅持信仰時會產生的問題,並進一步指出基督信仰社群與一般社會中,實踐神學和道德信念的各種可能。
基督教要點指南系列叢書介紹:
基督教有許多相關議題,例如拉比文獻、死海古卷、全球化、與倫理學;這些議題極其重要,相關討論卻又複雜繁瑣。要點指南系列就是為了這些重要、又難以接近的議題,提供簡潔、實用、而又平易近人的介紹。各項議題均邀集該領域的專家,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呈現出其中重要內容,想要了解關於基督教的各項重大議題與觀點,本系列一定是你的上上之選。
基督教要點指南系列叢書:
《教會歷史:要點指南(1)》
《基督教倫理學:要點指南(2)》
《古代以色列的敬拜:要點指南(3)》
《女性主義與基督教:要點指南(4)》
《猶太拉比典籍:要點指南(5)》
《羅馬帝國與新約聖經:要點指南(6)》
作者簡介:
羅賓.羅文(Robin W. Lovin)
德州達拉斯南衛理大學的柏金斯神學院院長。其教學領域主要是社會倫理、新教神學倫理、比較宗教倫理學、宗教與政治思想,倫理學歷史。研究專注在尼布爾(Karl Paul Reinhold Niebuhr)及基督信仰唯實論(Christian Realism)、種族正義、教會與國家議題。
值得一提的是羅文教授專研尼布爾,多本著作均以尼布爾之思想為研究主軸,例如:Reinhold Niebuhr and Christian Realism (Cambridge, 1994)、Christian Realism and the New Realities (Cambridge, 2008)、Reinhold Niebuhr(Abingdon Press, 2007)。因而羅文教授所關注的基督教倫理學不單單是教條或倫理學觀念之探討,而更多是一種活生生地實踐在現實社會處境中的倫理學。
譯者簡介:
董俐元
中興大學土壤環境科學系,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畢業。
章節試閱
第 1 章
選擇
每個人都希望過一種美好生活。
倫理學即是研究何謂美好生活以及應當如何追求。
我們的選擇便是我們造就美好生活的方式。
與自然和他人和諧共處並非只是順其自然。
我們必須依據知識和經驗來思考怎樣選擇於我們有益。
我們的所有選擇,比紙筆所能著墨,
更有力且真實地陳述我們對美好生活的信念。
耶穌回答說:馬大!馬大!你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奪去的。(路加福音十章42節)
每個人都希望擁有美好生活。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這位給了西方文明第一本系統性倫理學論著的希臘哲學家,認為我們一切所作所為皆以某些善為目的。就最普遍的說法而言,倫理學是研究人之善以及人如何追求它。1 因為我們都在以各種方式追求善,所以倫理學是個幾乎大家都關注的課題。
對於活在二千三百年後的許多基督徒而言,亞里斯多德的觀點似乎仍是頗為合乎我們的處境。有關如何過美好生活的思考佔據了我們許多時間和注意力。我們希望與志趣相投的人建立起滿足而長久的人際關係。我們希望能夠為家人打造舒適的家與安全的未來。我們試圖在我們的事業上有良好的表現和昇遷。我們知道美好生活不僅建基於物質層面,因此我們也思考如何增進健康、拓展心靈。我們試圖弄清楚看什麼節目和買什麼東西屬於美好生活。我們擔心我們在工作上的情緒和我們為完成工作所必須做的事,和美好生活有怎樣的關係。我們想到在報紙或電視上看到的臉孔,以及那些生命因為戰爭、暴力或是自然災害而受到震盪的人們,我們想知道他們的需要和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係。
作為基督徒,我們對於美好生活的理解,大多是透過參與教會、個人的禱告與讀經而習得。我們許多的想像和問題的語言來自聖經,尤其是新約裡耶穌的比喻和教訓。我們懷疑自己是否足夠關心有需要的人,合乎我們從好撒瑪利亞人的故事(路十29-37)中所學到完美的同情心,不論這些人在街角或是世界的另一端。我們擔心自己可能成為那個傻財主,建造新穀倉來保存自己豐富的財產,卻看不到自己和上帝關係之貧乏(路十二13-21)。我們寧願像知道真正上好的是什麼的馬利亞,而不願像試著同時做太多事而使自己精疲力竭的馬大(路十38-42)。我們試圖釐清自己的義務,而且想知道我們是否真的把該撒的歸該撒,上帝的歸上帝(路廿20-26)。
我們對於怎樣過美好生活有許多思考,並且對於阻礙美好生活的委身和衝突有許多憂慮。雖然常以特定的基督教語言提出我們的關注,但我們知道尋求內在平靜、正直的關係與對別人真誠的關懷,是我們左鄰右舍所普遍認同的,不論他們是否和我們一樣信仰基督。工作中的小憩時間、公立學校裡的家長會,或是週末午後越過圍籬與鄰坊交流,我們意識到對於美好生活的追尋一直在我們身邊發生。旅遊、交流和貿易漸漸使地球縮小,將我們與老祖宗不可能認識的人連結起來,我們發現那使我們感到困惑的問題,仍會在世界各地以某種不同的方法提出。亞里斯多德的古老概念—我們都追求善,似乎跨越了歷史的變遷和文化的差異,良好地保存了下來。
幾乎每個人都試著過一種美好生活,有所爭議的是什麼造就了美好生活。
什麼是美好生活?
對於某些人來說,努力過一種美好生活主要意味著追求流行文化所謂的「美妙人生」,一種以建立快樂和有趣經驗為目的的生活,擁有足夠的金錢和安逸以選擇自己想做的事。也許,這種美好生活也包括許多人求之不得,只有少數人能享有的,接近某些「獨占」地方或參與某些「獨家」事件之特權。
當許多人還只是遐想著這樣一種生活時,那些真正去追
求的人很快就會明白,即便是一種愉悅的生活也需要自制和紀律。有些樂趣長時間下來會損壞健康並帶來更多的痛苦,即使是無害的娛樂,過度沉溺也會變成不快或索然無味。過一種好生活所需要的,似乎遠不只是追求下一個美好經驗而已。
更重要的是,我們很快就會發現,在我們試圖去過一種好生活的同時,我們周圍有許多人也有同樣的追尋。有時我們會限制自己去追求於己有利之事,使他們的好生活成為可能。父母親常會為了讓自己的孩子生活更豐富而放棄自己的享受;夫妻也會在工作上做出犧牲,讓他們的伴侶能去追求教育或事業之可能;顧客合理地擔心他們所購買的產品,是否在製造過程中剝削兒童或虐待動物,尤其當這些產品是非必須的奢侈品之時。
一開始,願意限制追求自己利益來成就他人的好生活,看起來或許不過是一種利己:幫助他人是希望他們將會幫助我,或至少確定他們不會積極反對我想做之事。但這也必須先承認,幫助別人過美好生活屬於我們美好生活的一部分。擁有想要的一切事物和經驗,卻被周圍的人認為自私和不體貼,我們不會認為這是一種好生活。一旦我們自己的生活有所保障,意識到自己的作為能為別人造就更好生活,便漸漸成為美好生活的重要部分。
活出美好生活要求我們有所作為以使生活美好,但也使我們陷入一種關係,要求我們放棄明顯的益處。在此要取得平衡非常不簡單。如果我們遵循某些簡單的規則,好比「總是先替別人著想」,那我們可能會為別人做很多好事,但也可能因此從未累積使自己更能幫助他們的技能、財富和知識,我們甚至可能為此精疲力竭,到最後,隨時考慮別人的所作所為,甚至遠不如我們多為自己著想之時所為。為己著想到什麼程度是適當的,這難以衡量,然而,一旦有機會,我們總傾向於過度犒賞自己,好讓我們繼續為別人而努力。
無論我們是否總是不顧自己利益來選擇,或總是以別人為優先,活出美好生活遠比這些複雜許多。美好生活對我們的要求可能無法化約成一個簡單的規則,但有一件事是清楚的:活出美好生活有時意味著,要放棄那些顯然或直接有利於我們的好處,設法使別人的美好生活成為可能。
美好生活與基督徒生活
習於深思的人不太可能以全然自私的方式來活出美好生活,而我們具有不同信仰或無信仰的鄰居也會同意,美好生活必須包括考慮他人的美好生活。然而,對基督徒來說,基督的典範和教訓使這個一般性的認識更加的鮮明清晰。耶穌常常舉出普遍承認的義務,再更進一步地將之深化,因此,為他人著想所要求的,比我們原先所想的還要多:你們若單愛那愛你們的人,有什麼可酬謝的呢?就是罪人也愛那愛他們的人。你們若善待那善待你們的人,有什麼可酬謝的呢?就是罪人也是這樣行。你們若借給人,指望從他收回,有什麼可酬謝的呢?就是罪人也借給罪人,要如數收回。你們倒要愛仇敵,也要善待他們,並要借給人不指望償還,你們的賞賜就必大了,你們也必作至高者的兒子;因為他恩待那忘恩的和作惡的。(路六32-35)
為他人的好處著想,並不只限於與我們親近的家人和朋友,也不只限於那些我們所敬重並認為值得我們關心的人。除非我們能夠不管值不值得、一視同仁地關心他人幸福,才可能真正地活出美好生活。所以,理所當然地,那些可能需要我們放下眼前利益去關照其需求的人,便大大地增多。然而耶穌教導中的最大風險,不僅是到頭來我們要為他人所行之善,可能遠遠超乎我們所能意料。這也警告我們,在我們需要以眼前的自身益處為代價時,我們很可能發現自己與他人為敵。願意去忍受這樣的損失不只是去正視這種不愉快的可能性,也可能也是活出美好生活的部分涵義。
為義受逼迫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人若因我辱罵你們,逼迫你們,捏造各樣壞話毀謗你們,你們就有福了!應當歡喜快樂,因為你們在天上的賞賜是大的。在你們以前的先知,人也是這樣逼迫他們。(太五10-12)2
顯然,活出美好生活並非易事!只是追求自己的明顯益處無法成就美好生活。甚至,耶穌告訴我們如何造就美好生活的教導中就包含了需要以他人的益處為優先。但關心他人的美好生活並不單純只是幫助他們得到他們所要求的。我們可能需要堅持會引起他們敵意和誤解的真理,因而危及我的安全且擾亂他們的安寧。
活出基督徒的生命有時遠遠不同於我們最初想像的美好生活,就像有些基督徒所主張—追求美好生活跟活出基督徒的生命是兩件截然不同之事。他們說,追求美好生活是一種自我中心的努力,就算我們有時設法擴展自我關注的範圍,為其他少數福祉與我們密切相關的人著想,我們仍位居中心。相較之下,在基督徒的生命中,上帝才位居中心,我自己的利益究竟為何則無關宏旨。奧古斯丁(354-430CE)設想人在兩種忠誠之間是截然有別的,一種是忠於世俗的或屬人的城市;另一種則是忠於上帝之城。這其間的選擇是絕對,絕無中間地帶:「於是我們看到,這兩個城市是由兩種愛所建造:建造地上之城的,是藐視上帝的自愛;而建造屬天之城的,則是蔑視自我的對上帝的愛。」3
從這個觀點來看,自我與他人間的微妙平衡,順服上帝與關注自我間的張力,在一個選擇成為上帝之城或世人之城公民的重大決定中消失了。自此以後,自我關注如非掌控一切就是毫無作用。
同樣從這個觀點來看,倫理學顯然屬於世人之城。倫理學,至少如亞里斯多德所理解,是研究何謂人的美好生活。這在一切皆以上帝之愛為中心的城市中無處容身。
然而,這些容後再論,暫且不提與基督徒對上帝之愛並存的,是聖經所證明的上帝對我們的愛。耶穌說,祂來是要帶來自由和豐盛的生命(約八32、十10)。整本聖經證明了創造的美好(創一31)以及宜於人居(賽四十五18)。正是在一個適合人的世界中,人才能親身力行對上帝的愛。
在聖經的這些經文中理解我們生命所居存的這個世界,給了我們一種思考美好生活的方式,美好生活不再只是為了服侍他人而必須有所摒棄,也不再只是為了愛上帝而必須有所放棄。若這個世界是上帝為了給人生活而造之地,雖然有時我們對美好生活的追尋會使我們感到困難和困惑,但作為上帝的子民我們不應放棄。然而我們的確必須在上帝因愛我們而造就這世界這樣的理解下,去追求美好生活。對於上帝是一個美好世界的創造者之信念,並非只是告訴我們世界如何形成;而更是一個根本的確信,相信我們可以過一種與周遭自然世界和諧共處的生活,不需警戒抵抗其勢力,或決意致力以科技征服之。追尋美好生活並非在充滿敵意或冷漠的宇宙中奮鬥,竭力爭取和平與幸福。
第 1 章
選擇
每個人都希望過一種美好生活。
倫理學即是研究何謂美好生活以及應當如何追求。
我們的選擇便是我們造就美好生活的方式。
與自然和他人和諧共處並非只是順其自然。
我們必須依據知識和經驗來思考怎樣選擇於我們有益。
我們的所有選擇,比紙筆所能著墨,
更有力且真實地陳述我們對美好生活的信念。
耶穌回答說:馬大!馬大!你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奪去的。(路加福音十章42節)
每個人都希望擁有美好生活。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這位給了西方文明...
作者序
序言
對大部分人而言,倫理學是一項略顯神秘的課題,即便是那些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可能也不像他們曾上過化學課或文學課一樣,直接研習過倫理學。當記者、評論家和國會議員開始討論倫理時,通常是某些事情已經嚴重出現錯誤的警訊。當我們聽到倫理委員會在調查某人的行為操守時,我們不會認為這個調查是為了考慮獎勵這個人堪稱典範的倫理行為。
然而,倫理這個詞的原始理解,基本上是關於我們為自己生命所設下的積極目標。倫理關乎我們如何設法成為一個好人,並且為自己塑造一種值得去活的人生。
對基督徒而言,這樣的努力不能和我們對上帝的信仰及跟上帝的關係分開。信仰和倫理有著密不可分的連結,即便並不總是像我們所認為的那樣簡單──盡量行善以討上帝喜悅。
在我作為倫理學教師的過去二十年之間,我的大部分學生不是即將被按立為牧師就是將要成為神學學者,但也包含了在教會教室、專業研討會、午間討論小組和推廣教育課程裡各個年齡層的人。最初級的教學往往是最困難的,因為這牽涉到整理各種對於美好生活的想法,這些是我們如此熟悉卻不總是意識到自己無論如何都在思考的想法。這裡沒有先決的教導方法也沒有需要學會的固定答案,這不是因為沒有正確答案,而是因為就倫理學本質來說,除非你自行得出正確答案,否則就不是真正的道德選擇。
我們這些教導倫理學的人必須學著去接受這個事實,即課程中的每個人,在課堂開始前便已經確實知道這個課題。然而,仍存在一些必須問的問題,和一些我們可以從前人經驗學到的事情。
這本書嘗試將這些問題和經驗分享給更廣大的讀者。在此特別感謝那些當我試圖寫作這些題目時,聽我談論這些想法的人所給我的幫助,第一聯合衛理公會的成人班、高地公園聯合衛理公會、德州達拉斯諾斯艾文聯合衛理公會、安克雷奇和阿拉斯加的平信徒每週研討會,以及伯金神學院研讀課程的地方牧師。也非常感激本校同事,以及我的行政助理蘇.費雷爾,她幫我安排時間來完成這個計畫,也特別感謝卻德.威爾克斯在研究、編輯和註解上的幫助。
羅賓.羅文
德州達拉斯,一九九九年七月
如何使用這本書
倫理學所討論的問題不但深植於基督教思想中,也深植於現今這令人困惑的世界中,這些困難而重要的問題,是所有試圖活出美好生活的人都會有的。但倫理學不是這些問題的正確解答簡表。那些希望在這本書裡找到針對協助自殺、墮胎、同性戀、戰爭或福利提出基督信仰式答案的篇幅的人,找不到到他們所想要的。這不僅是因為近年來引起廣泛研究和討論的這些爭議性問題,比我們在這裡所能給的,需要更多的討論空間;也因為過美好生活需要你自己選擇,而不是學習別人的答案。
研究一個群體(community)的倫理學是可能的。我們可以究查人們對於墮胎是非的信念,以及他們給出這種答案的理由。但這種敘述性倫理學(descriptive ethics)並不為我們做出選擇,即便我們身處於這個答案和理由正在被研究的群體。敘述性倫理學是重要的研究領域,但當我們提出自己的道德問題時,這是規範性倫理學(normative ethics)的問題。我們想知道如何選擇,也想知道如何思考選擇,好幫助我們做出好的決定。如果我們想知道的只是別人選擇了什麼,我們完全不是真正在作道德選擇。
真正的選擇是複雜的,且常常是非常困難的。我們也總是被新的問題給絆住,所以正當我們以為自己有一套對我們十分有效的道德答案時,就會有人造出新科技,賦予新的可能性,或者發現我們自己置身於一個未曾想過的新處境中。
序言
對大部分人而言,倫理學是一項略顯神秘的課題,即便是那些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可能也不像他們曾上過化學課或文學課一樣,直接研習過倫理學。當記者、評論家和國會議員開始討論倫理時,通常是某些事情已經嚴重出現錯誤的警訊。當我們聽到倫理委員會在調查某人的行為操守時,我們不會認為這個調查是為了考慮獎勵這個人堪稱典範的倫理行為。
然而,倫理這個詞的原始理解,基本上是關於我們為自己生命所設下的積極目標。倫理關乎我們如何設法成為一個好人,並且為自己塑造一種值得去活的人生。
對基督徒而言,這樣的努力不能和我們對上...
目錄
推薦序 鄧瑞強老師
序言
如何使用這本書
第一章 選擇
什麼是美好生活?
美好生活和基督徒生活
選擇
倫理學
第二章 目標
目標與美善
善的多樣性
生活之道
管家職分與社群
委身
盟約
目標與計畫
第三章 規則
道義論
神聖誡命倫理學
自然律
盟約與規則
盟約與契約
規則與目標
第四章 品德
什麼是品德?
哪一項品德?
道德品德
神學品德
基督徒生命中的品德
第五章 教會
普世合一教會
認信教會
使命教會
哪一種教會?
第六章 社會
「歸給該撒……」
神聖委托
實在論
公義與權能
政治
第七章 結論
信仰與倫理
推薦序 鄧瑞強老師
序言
如何使用這本書
第一章 選擇
什麼是美好生活?
美好生活和基督徒生活
選擇
倫理學
第二章 目標
目標與美善
善的多樣性
生活之道
管家職分與社群
委身
盟約
目標與計畫
第三章 規則
道義論
神聖誡命倫理學
自然律
盟約與規則
盟約與契約
規則與目標
第四章 品德
什麼是品德?
哪一項品德?
道德品德
神學品德
基督徒生命中的品德
第五章 教會
普世合一教會
認信教會
使命教會
哪一種教會?
第六章 社會
「歸給該撒……」
神聖委托
實在論
...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40頁開數:25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