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國文,這是學生時代最後一年的「國文課」。如何在「老師教學」、「學生學習」之間,取得互為「有感」、「有用」的語文學習;知識及思辯的吸收與啟發該如何延伸、兼顧……
呼應:高中延伸到大一的素養教學趨勢下國文教學與學習之定位!
自108課綱推行之後,素養導向的教學模式又為教學現場拓展了新的面貌。「素養」是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下可以用出來的能力;是「靈活運用知識」、「將知識變成力量」的能力。因此,本書作者群一方面堅持以「自我生命」為樞紐,讓學習能回扣個體生命內容與進展;一方面呼應素養教學以「解決問題」為導向,以文本為媒介,透過有意識的閱讀培養學生敏銳的「問題意識」,淬鍊其面對生活所需之解決問題的能力,以此回應語文教育「無感」、「無用」之刻板論調。
本教材之編纂即以文學之「體」、「用」為架構:
體:以自我「生命」之探索、盤點為核心,引發「文學有感」之連結。
用:以文學之轉化為樞紐,串接現實之運用,建立「文學有用」之認知。
全書共十二章,即
體:自我意識、生活感悟、生命反思、以家之名、情為何物、文化批判
用:地域書寫、鑑往知來、社會關懷、故事改編、藝術精神、跨界展演
期為國文此語文學習從另一新視野、新定位出發,以饗教師教學與學子學習。
作者簡介:
洪英雪
學歷:私立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
經歷:東海大學、逢甲大學、中國醫藥大學、勤益科技大學、台中科技大學教師
洪然升
學歷: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
經歷:台南應用科技大學、虎尾科技大學、台中科技大學、台中教育大學、靜宜大學、逢甲大學教師
周翊雯
學歷: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
經歷:東海大學、台中科技大學、逢甲大學、勤益科技大學教師
章節試閱
一、自我意識
我與我周旋久
單元導讀
「自我」到底是什麼?是純粹的自己?還是與實存現象對舉之後,而產生的「我」的認知?「我」的形成,絕對脫離不了社會文化的形塑以及觀看,因此它總是參雜了許多的複雜面向:期待與觀看、比較與評價、討厭與喜歡⋯⋯。身處其中的人們,必須要有調整與反思,才能真正意識到什麼是真正的「我」,進而找到人生方向。
在社會觀看與評價之下要如何保持自覺的清醒?回到真正對「我」的認知?而「我」又該如何展現「我」?從魏晉時期「人的覺醒/文的自覺」之後,此一議題所開啟的相關書寫便綿延不斷。本單元選取《世說新語》篇章以及張愛玲的〈天才夢〉,從中可以清楚探見,人如何在自我認知與他人觀看兩造中進行自我的探索。
《世說新語》選
劉義慶
一、生活連結
1. 你曾經被比較過嗎?如果有,那是怎麼樣的經驗?
2. 喜歡這個經驗嗎?喜歡,為什麼?不喜歡,為什麼?
3. 在被比較的過程裡,你能夠發現自我的存在意義嗎?
4. 在各種情緒湧現的當下,你曾失去自我的自覺嗎?
5. 你覺得情緒對人的影響是什麼?你曾經陷入情緒之中而無法自拔嗎?
二、寫作背景
劉義慶(西元403年∼444年),南朝劉宋宗室。世襲臨川王。曾召集門客作《世說新語》、《幽明錄》等書。是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而《世說新語》是以東漢至南北朝的名士做為記錄對象,把他們的名士風流、魏晉氣度、趣聞軼事⋯⋯等,分成三十六門記錄下來,可以說是筆記小說的代表作。
而東漢末年,世道漸亂,儒學獨尊地位也漸漸瓦解,代之而起的是六朝的自覺意識,《世說新語》中便記錄了許多發人深省的人物故事。而其中〈品藻〉與〈傷逝〉二篇,各自呼應了當時士人的自覺意識,以及面對自我情感的真實。
(一)〈品藻第九.35〉
桓溫當時平定成漢政權,聲勢與權力都到達空前絕後的高峰。當時的朝廷決策者司馬昱(後來的晉簡文帝)對桓溫非常忌憚,於是扶植「少標令名」的殷浩,企圖以殷浩的才華來箝制如日中天的桓溫。
而桓溫與殷浩從小是一起長大的,在《晉書.殷浩傳》裡有另一則類似於品藻篇的記錄:「溫既以雄豪自許,每輕浩,浩不之憚也。至是(指殷浩被廢時),溫語人曰:『少時吾與浩共騎竹馬,我棄去,浩輒取之,故當出我下也。』」
桓、殷二人從小就在各方面互相比較,桓溫認為小時候我丟棄不要的竹馬,殷浩眼巴巴地揀去玩,沒有雍容坦率的氣度,所以殷浩的評價應該在他之下。在這一則中看不到殷浩方面的回覆。但殷浩在《世說新語》裡卻也不卑不亢地說明了:「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可以知道他們兩人從小到大就是不斷的被互相比較,而他們對於自我的評價也都有著各自的表述。
(二)〈傷逝第十七.4〉
王戎,字濬沖(西元234年∼305年),封安豐侯,故也稱王安豐。他是竹林七賢中的一位。而王戎的形象獨特,既具有聰慧秀徹的魅力,但也具有吝嗇貪婪的個性;既有「危難之間,親接鋒刃,談笑自若,未嘗有懼容」的雅量,同時也有「譎詐多端」的批評。可以說人的多樣性樣貌,以及自我個性的突出,在王戎這裡淋漓盡致的展現出來,是個非常有故事
的人。本篇便記載了王戎與山簡的一段對話。
傷逝篇是《世說新語》裡非常特殊的一篇。
在中國古代面對情感的方式是以「節」為主,例如《中庸》說的:「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發乎情、止乎禮一直是中國古代面對情感的主流態度。但傷逝篇卻偏離了這樣的軌道。
魏晉時期由於現實世界的無情,生命太容易消逝,死亡往往直面而來。名士們或睹物思人、或死生之悲、或臨終哀亡,每一則故事都寫出了生命裡最沉重的不捨。所以他們往往不符合主流禮教態度下的「節制」,但卻有著最真誠的情感表現。也用最真誠的情感來展現自我。
三、文本閱讀
(一)〈品藻第九.35〉
桓公少與殷侯齊名,常有競心。桓問殷:「卿何如
我?」殷云:「我與我周旋久,寧作我!」
補充:〈品藻第九.38〉
殷侯既廢,桓公語諸人曰:「少時與淵源共騎竹
馬,我棄去,已1輒取之,故當出我下。」
(二)〈傷逝第十七.4〉
王戎喪兒萬子2,山簡往省之,王悲不自勝。簡曰:
「孩抱中物3,何至於此?」王曰:「聖人忘情,最下不
及情;情之所鍾,正在我輩。」簡服其言,更為之慟。
一、自我意識
我與我周旋久
單元導讀
「自我」到底是什麼?是純粹的自己?還是與實存現象對舉之後,而產生的「我」的認知?「我」的形成,絕對脫離不了社會文化的形塑以及觀看,因此它總是參雜了許多的複雜面向:期待與觀看、比較與評價、討厭與喜歡⋯⋯。身處其中的人們,必須要有調整與反思,才能真正意識到什麼是真正的「我」,進而找到人生方向。
在社會觀看與評價之下要如何保持自覺的清醒?回到真正對「我」的認知?而「我」又該如何展現「我」?從魏晉時期「人的覺醒/文的自覺」之後,此一議題所開啟的相關書寫便綿延不斷。本單...
作者序
序
一、國文是「無感/無用」的學科?
傳統國文課所引起的質疑大抵是於己身「無感」、於社會「無用」;根據我們近年來在新生入學之初在課堂所進行的調查,相關回饋如:「不實用、出社會用不到」、「背了一些感覺沒什麼用的東西」、「學習好像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已」、「學習的都是別人主觀認定的解釋」、「文言文太複雜難懂,不知道為什麼還要背它」、「老師一味地講述無法與我的生命呼應」⋯⋯諸如此類的意見此起彼落。然若究論此些問題之主要癥結,其實並不在古今文學本身的糾結,乃在於教材之編法、授課之方式無法在文本與學生生命/生活之間建立強而有力的連結。因此, 無論教改的呼籲如何吹響,無論要帶領學生通往何方,又是否陳義高遠, 我們認為最重要的須是先面對問題的基源與本質。
二、素養教學趨勢下國文學科之定位
自1 0 8 課綱推行之後, 素養導向的教學模式又為教學現場拓展了新的面貌, 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 的定義, 素養(Competencies)可區分為認知(Knowledge)、技能(Skills)、態度與價值(Attitude&Values)三大面向,並透過行動來整合學習。相較於傳統的學習,「素養」是一種「能夠成功回應個人或社會的生活需求」的能力、「關照學習者可整合運用於生活情境,強調其在生活中能夠實踐的特質」,簡言之,「素養」是個體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下,可以用出來的能力,特別強調學習必須連貫真實的生活情境,是「靈活運用知識」、「將知識變成力量」的能力,而表現在自我學習、解決問題、適應現在生活及未來挑戰等行動中。(核心素養發展手冊;國家教育研究院;104.07)
教學必須以學生作為主體,已是翻轉教學、教育改革浪潮下的實踐原則,故需從「老師要教什麼」的立場轉移至「學生該學什麼」的角度重新審視思考,此自不待言;此中,為解除學生對國文課的認知持續停留在「高四國文」的印象,而在「應付考試」之外,即欠缺學習動力的窘境,我們一方面堅持以「自我生命」為樞紐,讓學習能回扣於個體的生命內容與進展,另方面則呼應素養教學以「解決問題」為導向,則以文本為媒介,透過有意識的閱讀,培養學生敏銳的「問題意識」,並叩問自身,淬鍊其面對生活所需之解決問題的能力,並以此回應語文教育「無感」、「無用」之刻板論調。
以是,本教材之編纂以文學之「體」、「用」為架構:
「體」:以自我「生命」之探索、盤點為核心,引發「文學有感」之連結。
「用」:則以文學之轉化為樞紐,串接現實生活之運用,建立「文學有用」之認知,圖示如下:
《文學如是說:素養與體用的迴旋舞》
體
自我生命之探索、盤點
一、自我意識
二、生活感悟
三、生命反思
四、以家為名
五、情為何物
六、文化批判
古/今
用
文學轉化、串接生活運用
七、地域書寫
八、鑑往知來
九、社會關懷
十、故事改編
十一、藝術精神
十二、跨界展演
古/今
是為誌。
洪然升
2023夏月,臺中
序
一、國文是「無感/無用」的學科?
傳統國文課所引起的質疑大抵是於己身「無感」、於社會「無用」;根據我們近年來在新生入學之初在課堂所進行的調查,相關回饋如:「不實用、出社會用不到」、「背了一些感覺沒什麼用的東西」、「學習好像只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已」、「學習的都是別人主觀認定的解釋」、「文言文太複雜難懂,不知道為什麼還要背它」、「老師一味地講述無法與我的生命呼應」⋯⋯諸如此類的意見此起彼落。然若究論此些問題之主要癥結,其實並不在古今文學本身的糾結,乃在於教材之編法、授課之方式無法在文本與學生生命/...
目錄
序 (2)
【體】:自我生命之探索、盤點 1
一、 自我意識—我與我周旋久 3
《世說新語》選/劉義慶 4
〈天才夢〉/張愛玲 13
二、 生活感悟—行路難祇在人情反覆間 23
飲酒詩選:〈將進酒〉、〈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 叔雲〉/李白 24
〈我在〉/張曉風 37
三、 生命反思—那些殺不死我的,都將 使我更強大 53
東坡詞選三闋/蘇軾 54
〈求知若渴,虛心若愚〉─賈伯斯史丹佛大學 畢業典禮演講稿/史帝夫.賈伯斯(Steve Jobs) 65
四、以家之名—家為逆旅舍,我如當去客 81
〈與子儼等疏〉/陶淵明 82
〈半個媽媽,半個女兒〉/朱國珍 93
五、情為何物—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109
《聊齋誌異‧瑞雲》/蒲松齡 110
《一封陌生女子的來信》節選/褚威格 121
六、 文化批判—千人之諾諾,不如一 士之諤諤 139
稼軒詞選/辛棄疾 140
〈狂人日記〉/魯迅 151
【用】:文學轉化、串接生活運用 171
七、地域書寫—一方水土一方人 173
《佛國記》選/法顯 174
〈酸菜故鄉〉/顏嘉琪 185
八、鑑往知來—過去傳到將來的回聲 199
〈伯夷列傳〉/司馬遷 200
〈發生了什麼事?〉/南方朔 209
九、 社會關懷—誰在遠方哭泣 223
〈賣炭翁〉/白居易 224
〈揚州瘦馬〉/張岱 231
〈人間.失格—高樹少年之死〉/陳俊志 239
十、 故事改編—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別人 見過的東西 253
〈孔明用智激周瑜〉/羅貫中 254
〈遊園驚夢〉/白先勇 263
、藝術精神—生活不只眼前的苟且 299
〈逍遙遊〉/莊周 300
〈我們對於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實用的、科學 的、美感的〉/朱光潛 323
、跨界展演—桑林之舞、經首之會 337
〈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並序〉/杜甫 338
《舞動紅樓夢》節選/蔣勳 347
附錄 疫病紀事—斯人斯疾 361
〈說疫氣〉/曹植 363
序 (2)
【體】:自我生命之探索、盤點 1
一、 自我意識—我與我周旋久 3
《世說新語》選/劉義慶 4
〈天才夢〉/張愛玲 13
二、 生活感悟—行路難祇在人情反覆間 23
飲酒詩選:〈將進酒〉、〈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 叔雲〉/李白 24
〈我在〉/張曉風 37
三、 生命反思—那些殺不死我的,都將 使我更強大 53
東坡詞選三闋/蘇軾 54
〈求知若渴,虛心若愚〉─賈伯斯史丹佛大學 畢業典禮演講稿/史帝夫.賈伯斯(Steve Jobs) 65
四、以家之名—家為逆旅舍,我如當去客 81
〈與子儼等疏〉/陶淵明 82
〈半個媽媽,半...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76頁開數:20K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