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偏藍」及「北藍南綠」成為台灣輿論對客家選民態度的「刻板印象」。然而,不同地區的客家選民政治傾向,涉及所處社區的族群關係、地方派系、候選人條件、政見議題、政黨認同等諸多歷史與偶然因素,再加上選民本身的經濟社會條件、居住區域等差異,或是在國內外整體政治氛圍變化的影響下,展現新的政治結盟與選民動員之效果,而導致台灣客家政治版圖的轉型。
本書的作者們認為,客家選民的政治傾向固然存在平均值偏藍與北藍南綠的統計效應,實際上在走向「三分天下」的局面。確實,國民黨或泛藍派系仍然穩固控制苗栗、花蓮等少數客家選區,屏東則是由民進黨主導,然而在前述藍綠地方組織與選情較穩固的二分版圖之外,主流的客家選民是兩黨競爭裡的中間選民,比較容易出現「搖擺選區」與「花車效應」。此外,隨著客家族群逐漸融入台灣人認同,其整體政治傾向有由藍轉綠的趨勢。因此,客家民心未來將大幅影響台灣選舉競爭的結果。
作者簡介:
蕭新煌
美國紐約Buffalo大學社會學博士。
現任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講座教授、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榮譽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台灣亞洲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暨總統府資政。
林宗弘
香港科技大學社會科學博士。
現任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國立清華大學當代研究中心主任暨社會學研究所教授、國立台灣大學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碩博士國際學位學程兼任教授、國立中央大學地球系統科學國際研究生博士學位學程兼任教授。
周錦宏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
現任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院長、全球客家研究聯盟主席、台灣客家研究學會理事長、客家委員會諮詢委員、台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委員。曾任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系主任、苗栗縣文化局局長。
章節試閱
五、本書內容介紹
本書的目的是說明客家選民的政治傾向,已經從過去明顯支持國民黨的刻板印象,以及北藍南綠的兩極化觀點,逐漸進展到「三分天下」的戰國時代。也就是出現了「政黨競爭」、「派系主導」與「轉型客家」三種政治地理區域;最後一類「轉型客家」的兩黨得票率已經趨近、競爭性選區範圍不斷擴大,更使客家選民將成為國、民兩大黨選戰競爭勝負當中重要的決定因素。
我們在研究和寫作過程中,採取了質化與量化整合的合併研究方法,並力求整合研究成果。以下介紹本書的概要,第2章說明本書量化分析的資料來源與敘述統計,總統、立委與地方首長選舉真實結果是最重要的證據。我們主要採用的是中央選舉委員會的鄉鎮市區選舉得票率做為依變量,因此必須進行「生態推論」(ecological inference)。受限於選民族群身分與真實投票行為資料難以取得,因此必須使用更多區域層級的控制變量來處理可能造成錯誤推論的一些因素。我們加入了各種區域層級與候選人層級的控制變量,例如政治獻金等,所加入的控制變量之理論依據,將在第2章詳細說明。
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在資料整理上的重要貢獻,是把「客家鄉鎮」選區與「客家候選人」都整理出來,如此才能回應是否有「客家人投客家人」的族群投票,進一步分析兩黨提名客家族群的趨勢,以及客家地區選民傾向哪個政黨的研究課題。若能發現兩黨提名「客家候選人」提高「客家鄉鎮」得票率的現象,可以說是狹義的族群投票,就可能符合族群政治「賦權理論」的解釋。
然而,我們研究後發現,在總統與區域立委選舉裡,單看候選人是否為客家人的「族群投票」結果並不是很穩健,但是在地方首長選舉中,當兩黨候選人提名客家人時(以閩南候選人為對照組),本陣營的得票率沒有顯著增加,另一陣營對手的得票率卻會顯著下降,也就是「族群投票」只會出現在地方首長選舉時,受政黨提名策略中介而產生。兩黨客家縣市首長選戰提名客家人,有助於使客家選民平衡兩黨偏好,從而減少對手得票率。若「族群賦權理論」是單方提名客家人以增加選票的效應,本文發現此一減少對手得票率的效果,或許可稱為「族群制衡效應」,也就是提名客家候選人,平衡兩黨對客家族群賦權不均的效果。我們將「族群制衡」視為兩黨博弈下賦權效應的延伸。
此外,為了與中選會投票箱的區位推論結果相對照,本研究也引進中央研究院的《社會變遷調查》,以個體層級的政黨支持度資料,驗證前述加總層級資料的類似結果。然而,個體層次的抽樣資料與真實的投票結果也有差異,或是缺乏重要的地理變量,因此仍以實際選舉結果的分析為主。
我們接著在第3章「三分天下」,分析了歷年總統、立委與地方首長選舉的結果。首先,我們描述了全國與客家政治變化趨勢的比較。雖然客家地區過去整體偏向較支持國民黨,隨著全國政治版圖的變化,民進黨在2016年與2020年總統大選以及立法委員選舉的得票率兩度獲勝、也導致在客家選區得票率藍綠翻轉。在地方縣市長選舉裡,2010年與2014年民進黨兩度獲勝,客家選區也是一度綠大於藍。2008年的馬英九在總統選舉與2018年的地方選舉受韓國瑜旋風影響,則是國民黨兩度大勝;客家選區也是兩度大幅搖擺向泛藍陣營。然而整體來看,客家選區雖然一開始較偏向支持國民黨,但對民進黨投票的變化大致無異於全國趨勢。因此,除了原有苗花偏藍、屏東偏綠的區域以外,桃中高三都與新竹縣市的客家選區,都已成為藍綠各有勝負的搖擺區。我們也用了統計模型將前述的三分類當成虛擬變量,與客家地區進行交互作用的分析,發現在總統、立法委員與地方縣市長三種選舉裡,在這三類地區裡的藍綠政黨得票率確實有顯著差異,中選會選舉資料與中研院民意資料的分析結果都具有一致性。
從第4章開始,我們以質性研究與歷史文獻建構出「三分天下」的地方客家政治生態形成的歷史過程。第4章說明選民偏好已不受地方派系約束,而且客家鄉鎮更偏向民進黨的「政黨競爭」屏東模式。雖然黑道與買票一度猖獗(王金壽,2004),但從1960年代開始,屏東縣黨外運動崛起並造就了超過四次政黨輪替的紀錄,可以說是台灣地方政治最早民主轉型與鞏固的縣市。我們發現在族群比例較小但集中的地理分布
下,屏東縣客家人運用少數關鍵選票策略,建立起「副座」政治與閩客共治生態。在客家黨外政治與文化菁英的領導與深耕下,屏東縣民透過關鍵選舉實現多次政黨輪替,跳脫國民黨派系政治操控,並在客家六堆最早實現政黨重組。總之,「政黨競爭」的屏東模式,不但打破客家選區政治立場偏藍的迷思,也挑戰過去過度簡化的「北藍南綠」說法。
第5章我們則是討論第二種類型「轉型中的客家政治」。「轉型客家」係指客家鄉鎮漸從傳統的宗親和派系主導的政治生態,逐步轉變為政黨競爭的民主轉型過程。這個模式包括高雄市、台中市與桃園市三個近年升格的直轄市,以及晚近人口激增且朝向都會化發展的新竹縣市。「轉型客家」區域的政治結構特徵是「中間性」和「變動性」,因此大環境的政治氛圍、執政績效良窳,乃至制度的變革等影響選舉的各種不確定因素,都會牽動這些地區客家鄉鎮的轉型力度和方向,而且選舉結果朝向全國或全市的政治趨勢融合。這也說明「轉型客家」政治地理區域,將成為未來政黨政治和族群政治交織且不可忽視的新主流。
第6章則探討依然由傳統地方頭人支配的「派系主導」政治模式,以苗栗縣與花蓮縣為代表。本書會以派系主導來解釋,是因為這個政治權威的理念型,比起「藍色客家」的刻板印象更為合理。這兩個縣長期由國民黨執政居多,但派系頭人或派系支持的候選人,以無黨籍或更換政黨身分參選,通常仍能擊敗國民黨提名的候選人,可見選民投票時,對地方派系或頭人的忠誠是高於國民黨黨紀的影響力。再者,我們也觀察到,早期苗栗縣和花蓮縣地方派系的生存法則,是依侍國民黨的恩庇來謀得自身利益,但近年反而變成國民黨向地方派系妥協,以交換取得執政機會。從全國範圍來看,兩黨地方派系與政黨間之關係確有不同,國民黨在民主化之後喪失中央政府權威,呈現派系主導地方提名與組織運作,反向滲透黨中央的權力移轉;民進黨則為互利共生的結構,黨內
派系組織與競爭跨越縣市層級,黨中央在提名或徵召時具有較強主導性。因此,花蓮與苗栗這兩個案例研究,凸顯了國民黨黨內權力槓桿變化下的地方派系菁英優勢,反映出客家地方派系的政治實力,卻無法建構出有效的客家族群文化政策。
在第7章的結論,我們再次檢討了客家保守偏藍與「北藍南綠」的舊理論和舊刻板印象。本書也說明台灣客家政治三分天下的新局勢,即政黨偏好高於派系偏好下,以族群共治深化「政黨競爭」的屏東模式,政黨依賴派系支持的苗栗與花蓮「派系主導」模式,以及族群或派系逐漸讓位給政黨競爭的「轉型客家」模式。接著,分析制度變革對地方派系和客家政治所產生的衝擊。研究發現,特別只有在地方首長選舉時,提名客家候選人確實能使客家鄉鎮裡選民採取平衡兩黨的偏好,有助於削弱對手陣營的優勢。最後,針對客家年輕世代派系與政黨依附性均趨弱,對民主政治既有參與又有不滿的情況下,提出政黨均要面對客家新生代政治人才斷層的困境,並強調客家地區要發展健全的政黨政治,必須要從基層永續栽培客家新世代政治人才,才能獲得客家選民的民心。
五、本書內容介紹
本書的目的是說明客家選民的政治傾向,已經從過去明顯支持國民黨的刻板印象,以及北藍南綠的兩極化觀點,逐漸進展到「三分天下」的戰國時代。也就是出現了「政黨競爭」、「派系主導」與「轉型客家」三種政治地理區域;最後一類「轉型客家」的兩黨得票率已經趨近、競爭性選區範圍不斷擴大,更使客家選民將成為國、民兩大黨選戰競爭勝負當中重要的決定因素。
我們在研究和寫作過程中,採取了質化與量化整合的合併研究方法,並力求整合研究成果。以下介紹本書的概要,第2章說明本書量化分析的資料來源與敘述統計,...
目錄
第 1 章 緒論
一、客家族群政治文獻:從族群意識到北藍南綠
二、本書的立論:派系與政黨政治的消長
三、客家政治偏藍的刻板印象及其真偽
四、客家政治轉變的三種新類型
五、本書內容介紹
第 2 章 資料來源與研究方法
一、前言:選區投票結果的研究方法
二、各類選舉候選人的族群背景與編碼
三、國民黨與民進黨候選人相關資料的敘述統計
四、量化研究的缺陷與質化研究的互補
第 3 章 三分天下:歷年總統、立委與地方首長選舉結果的分析
一、前言
二、全國與客家政治變化趨勢的比較
三、全國選舉的客家與非客家選區統計分析
四、 台灣社會變遷調查:四大族群的民主意向與政治態度分析
五、政黨競爭、派系主導與轉型客家三類型的綜合比較
第 4 章 政黨競爭的客家政治:屏東
一、關鍵少數的「副座」政治
二、關鍵性的年代與關鍵性的選舉
三、政黨重組的客家庄
四、小結:政黨競爭下的客家政治挑戰
第 5 章 轉型中的客家政治:高中桃竹
一、高雄美濃:從「庄頭」政治到政黨政治
二、台中山城:時局波動造成選擇的分歧
三、南桃園:客家偏藍的誤解
四、新竹縣:從宗親政治到「鐘擺效應」
五、小結:「中間」的客家選民左右政黨優勢
第 6 章 派系主導的客家政治:苗栗與花蓮
一、苗栗縣:從黨國支配下的派系到派系獨大
二、花蓮縣:新政治派系成形
三、小結:從派系依恃政黨到政黨依附派系
第 7 章 結論
一、「客家偏藍」及「北藍南綠」框架的檢討
二、民主轉型後的台灣客家政治三模式
三、制度變革對地方派系和客家政治的衝擊
四、客家地區政黨政治要從人才培養做起
五、都市化及年輕世代決定客家政治的走向
參考文獻
第 1 章 緒論
一、客家族群政治文獻:從族群意識到北藍南綠
二、本書的立論:派系與政黨政治的消長
三、客家政治偏藍的刻板印象及其真偽
四、客家政治轉變的三種新類型
五、本書內容介紹
第 2 章 資料來源與研究方法
一、前言:選區投票結果的研究方法
二、各類選舉候選人的族群背景與編碼
三、國民黨與民進黨候選人相關資料的敘述統計
四、量化研究的缺陷與質化研究的互補
第 3 章 三分天下:歷年總統、立委與地方首長選舉結果的分析
一、前言
二、全國與客家政治變化趨勢的比...
商品資料
出版社:巨流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23-01-04ISBN/ISSN:9789577326768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04頁開數:18開(長23.5cm x 寬17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