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傳入的「治眼神器」,一副可抵一匹駿馬?
◆元朝色目人的第一外語,各行各業都得會講阿拉伯文?
◆唐代宮廷超夯的桌遊「雙陸」!武則天連做夢也在玩?
經過無數次的改朝換代,中國與西亞的交流未曾停擺,
時而發動戰爭時而派遣使者,自先秦延續到二十世紀。
從軍備設置到宗教曆法,從語言經典到飲食休閒,
且看中國與諸國如何展開互動,並相互影響了後世數千年!
▎「最喜歡blingbling的東西了,傾家蕩產也要買買買!」
——波斯灣的採珠場多達300處,波斯人原來是寶石鑑定專家?
唐宋以來,波斯商人多以販運珠寶稱富,也以鑑別珠寶為長。《太平廣記》卷三十四敘述崔煒受託返歸廣州向波斯邸中的老胡出售寶珠,對方以為是神物,出價十萬緡,購後歸國。……廣陵(揚州)有胡人禮拜玉清三寶,終以千萬相易;在同一地點,更有以數千萬買驪龍珠的。長安的西國胡客有以五十萬買珠的,還有以十萬貫買武則天青泥珠的。這些不具國名的胡人大多是波斯人。
波斯人崇拜財富,這一風氣也逐漸融入素重名分的中國社會。唐代長安的胡客每年開一次同鄉會,稱為寶會,屆時各人展示財富,以寶物多少論列上下,最富有的戴帽,居於上座。安史亂平後,有個發了財的魏生也去參加胡人的寶會 ,當時上座的出示明珠四顆,大逾徑寸,與會者起而禮拜。到座末,輪到魏生也出示他的寶物,三十多名胡人見寶後都將魏生推舉於座首,一一禮拜。受寵若驚的魏生最初以為是故意取鬧,不勝惶恐,後知出於誠意,大為驚異。
▎「靈帝好胡餅,京師皆食胡餅,上流社會的最愛!」
——究竟是什麼樣的美食,讓漢靈帝和唐玄宗都豎起拇指?
西亞和中亞流行的胡餅,是一種用脂麻焙製的麵餅,在2世紀時已成長安上層集團的主食。北方麵食以餅為主,相沿成習。油煎餅,稱䴺𪌘,譯名來自波斯語,《齊民要術》中有詳細製法,也是一種西亞食譜中不可或缺的麵食。煎熟的餅,一面白,一面赤,周邊也呈赤色,軟而可愛,放久了也不變硬,道理在於和麵時添加了油脂。原係西亞民食的燒餅、饆饠(畢羅,餡餅),到唐代已流行在長安和黃河流域各大城市。
安史之亂中,楊國忠曾在市場買了胡餅去討好顛沛流離的玄宗。長安城裡的輔興坊是專門製作胡麻餅的場所。白居易也是胡餅的愛好者。他由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馬升任忠州(今重慶忠縣)刺史時,親自做了胡餅贈給萬州(今重慶萬州區)刺史楊敬之,隨附絕句一首:「胡麻餅樣學京都,麵脆油香新出爐。寄與飢饞楊大使,嘗看得似輔興無。」這些久享長安胡食的官員,雖身處長江峽地,仍不忘京師生活,因此總得有麵脆油香可以久儲的胡餅相伴。
〔本書特色〕
中國和西亞之間的文化交流淵遠流長,中國促進了西亞和外界的連繫,其影響可謂舉足輕重,但很多事實長期曖昧不明、英雄壯舉早已銷聲匿跡,歷史全貌有待人們重新考察。作者以詳實的史料和豐富的文物、遺跡材料,記錄了長達一萬年的中國西亞交流歷程。本書著重探討中國與伊朗、阿拉伯、土耳其等西亞諸國的歷史互動及近代研究。
作者簡介:
沈福偉(1935-2021),社會學院教授,負責指導「文化交流與現代化」的研究,培養多名碩士生,研究領域為亞洲文化、中外文化交流、現代化與世界經濟。主要著作:《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國與非洲》、《中外文化因緣》、《中國與西亞、非洲文化交流志》。先後擔任十卷本《中華文明史》、四卷本《中華歷史通鑑》中外文化交流學科主編及撰稿人。發表了《12世紀的中國帆船和印度洋航路》等論文四十多篇。
章節試閱
第二章 中國和阿拉伯、敘利亞文化交流
第一節 中國歷史上的香料王國
阿拉伯是個盛產香料的國家,西海岸又以出產純度極高、幾乎毋須冶煉的黃金著稱。希羅多德曾經盛讚「整個阿拉伯都散發著極其美妙的芳香」。從阿拉伯半島南部出發,沿紅海北上亞喀巴灣的香料之路早在大流士帝國建立以前就已是阿拉伯世界與外界溝通的命脈。自前4世紀末起,直到羅馬帝國侵占敘利亞為止,北方阿拉伯人的納巴泰王國(西元前4世紀-106年)的首都佩特拉一直是往來於南阿拉伯的沙比和地中海之間的商隊的必經之處。阿拉伯國家也透過美索不達米亞和波斯灣與東方其他古國互通音信。
中國到漢武帝時代才知道西亞有個條支國。在羅馬興起以前統治西亞的是亞歷山大帝國分裂出來的塞琉西王朝(西元前312-前64年)。不久,塞琉西帝國一分為三,巴克特里亞和帕提亞相繼獨立,亞洲西部歸安條克,建都地中海濱奧朗特河畔的安條克城,美索不達米亞、敘利亞、黎凡特和阿拉伯北部都歸入它的版圖,中國便把統治此地的安條克(Antioch)王朝譯作條支、條枝,省去開唇音的第一音節。張騫在西元前126年從巴克特里亞歸國後,向漢武帝劉徹報告,帕提亞(安息)是西域最大的國家,條支在它以西。前30年羅馬併吞敘利亞,替代安條克統轄地中海東部領土。張騫已知條支有大鳥,卵如甕,又善眩,「安息長老傳聞條枝有弱水、西王母,而未嘗見」。有弱水之稱的死海和阿拉伯游牧部落尚未與中國人取得連繫。
後漢時代,中國關於條支的地理觀念比前漢大為擴大,獲知敘利亞和美索不達米亞政治形勢的變動資訊。當地的納巴泰王國曾長期處在羅馬的保護之下。106年,羅馬皇帝圖拉真征服納馬泰國,直接統治了阿拉伯北部地方。條支在中國人看來只是波斯灣和阿拉伯海濱的一個國家。94年,班超征服焉耆,蔥嶺交通暢通,「其條支、安息諸國至於海瀕四萬里外,皆重譯貢獻」(《後漢書.西域傳》)。班超派甘英在97年取伊朗北道前往大秦(埃及),親歷了直通波斯灣西岸阿拉伯半島於羅國(Gerrha,朱爾哈,今烏凱爾)的陸程:「自安息西行三千四百里至阿蠻國(Ecbatana,今哈馬丹),從阿蠻西行三千六百里至斯賓國(Spasinu)。從斯賓南行渡河,又西南至於羅國九百六十里。安息西界極矣。自此南乘海,乃通大秦。」甘英所到的斯賓國譯自波斯灣頭的阿拉伯城市史帕西納-喀拉塞(Spasinu-Charax),為《後漢書.西域傳》中的條支國城:
條支國城在山上,周回四十餘里,臨西海,海水曲環其南及東北,三面路絕,唯西北隅通陸道。土地暑溼。出師子、犀牛、封牛、孔雀、大雀。大雀其卵如甕。轉北而東,復馬行六十餘日至安息。後役屬條支,為置大將,監領諸小城焉。
條支國城建築在面臨大海的山上,故址在現在波斯灣頭沙洲以北的內地。塞琉西王朝的安條克四世(西元前175-前164年在位)曾將古老的喀拉塞集鎮加以改建,取名安條克。前140年左右,阿拉伯酋長史帕西納占領此地獨立,當地人便習稱史帕西納一喀拉塞,以後役屬安息約有兩個世紀。
前漢時代,漢使到條支,無論是去地中海濱的安條克,還是到波斯灣頭,都通過伊朗北道,經過安息都城番兜城。那時漢使通行伊朗南道的僅到烏弋山離的國都亞歷山大-普洛夫達西亞(錫斯坦)。後漢時代,波斯灣和紅海之間的海上通商大為興旺,伊朗南道也因此被亞洲中部的商人所重視。中國使團於是也有取伊朗南道到波斯灣頭條支的,並且知道由此北行,再轉向東北,馬行六十多日,同樣也可到達安息國都。這條伊朗南道就是出蔥嶺,經巴克特里亞,穿越錫斯坦,再經伊朗南部卡爾瑪尼亞、波西斯、蘇西安那,到波斯灣頭兩河交會處的條支。
阿拉伯半島南部素有香岸(Shihr Lūbān)之稱,最早運到中國的香料、香脂都有一個能展現它奇特的性能和國名的專名。東漢郭憲《別國洞冥記》列舉漢武帝元封年間(西元前110-前105年)焚燒天下異香,有沉光香(乳香)、塗魂香(返魂香,蘇合香)。沉光香據說出自塗魂國,燒之有光。塗魂國的對音是南阿拉伯著名的香料運輸港佐法爾(Zafār,Dhufar),它是海達拉毛的乳香貿易中心。塗魂香則因蘇合香被傳為起死回生的靈藥而得名,後來又知道它的產地在席赫爾(al-Shihr),古譯蘇合。3世紀的《廣志》已知蘇合香「出大秦國,或云蘇合國」。
和塗魂國同樣古老的名稱還有香國。香國(Lubān)之名早在前漢就已使用,譯作勒畢國。《別國洞冥記》卷二以傳說為據,記述前110年勒畢國貢物:
元封元年,勒畢國貢細鳥。以方尺之玉籠盛數百頭,形如大蠅,狀似鸚鵡,聲聞數里之間,如黃鵠之音也。國人常以此鳥候時,亦名曰候日蟲。帝置之於宮內,旬日而飛盡。帝惜,求之不復得。明年,見細鳥集帷幕,或入衣袖,因名蟬。
號稱乳香之國的勒畢國所獻細鳥是一種形體細小的蜂鳥,1980年代在新疆的塔里木盆地也出現過成群的蜂鳥。
香國(勒畢國)、塗魂國(佐法爾)都是甘英出使前早已與中國有來往的阿拉伯香岸的國家。甘英出使到達於羅國後,由於他所到的地方「皆前世所不至,《山經》所未詳,莫不備其風土,傳其珍怪焉,於是遠國蒙奇、兜勒皆來歸服,遣使貢獻」(《後漢書.西域傳》)。在波斯灣通往紅海航路的沿線國家中,蒙奇、兜勒兩國在和帝永元十二年(西元100年)冬十一月連袂遣使來華。蒙奇即紅海南部的商業中心莫札(Muza,Mocha,今木哈),兜勒是它對岸衣索比亞的要港阿杜利(Adulis)。和帝透過兩國使者「賜其王金印紫綬」。由於中國和莫札、阿杜利的建交,條支國於西元120年派出貢異瑞的使節,形高七尺又解人語的鳷鵲(鴕鳥)被運到了洛陽。東漢時代,從波斯灣頭的條支到南阿拉伯的香國都和洛陽建立了連繫,對羅馬帝國透過阿拉伯南部開展與中國的貿易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西元494年以後,由平城(大同)遷都洛陽的北魏與南亞、西亞各國展開頻繁的外交活動,早先已和印度、波斯建立牢固商務關係的希米雅爾和艾茲提也分別派出代表和中國聯絡。宣武帝正始四年(西元507年)十月,希米雅爾和艾茲提的使團隨同嚈噠、波斯、巴里格柴(印度坎貝灣)和渴槃陀(塔什庫爾干)的政治代表抵達洛陽。《魏書》卷八將希米雅爾譯作渴文提(Himyarite),將阿曼的艾茲提譯作忸杖提(al-Azdite)。他們在紅海和阿拉伯海的商業競爭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希米雅爾王國在3世紀併吞了沙比人的國土,控制了香料之路,一躍而成南阿拉伯的強國。4世紀初,阿克森姆勢力伸向希米雅爾,波斯則透過在波斯灣立國的拉赫姆人對希米雅爾王族進行威脅利誘,以和阿克森姆展開角逐。擔任希米雅爾王國和拉赫姆王朝中間人的是艾茲提部落。2世紀時,早先定居在葉門的艾茲提阿拉伯人開始成群北遷,進入由波斯總督控制的阿曼。不久,不斷遷來的艾茲提人成了阿曼境內人數最多的居民。3世紀末在兩河入海處希拉(Hira)建國的拉赫姆王朝就是艾茲提部落首領馬立克的外孫阿慕爾('Amr I)所創建的。378年阿克森姆退出葉門以後,重新恢復統治的希米雅爾王國仰仗拉赫姆王朝在南阿拉伯繼續和以拜占庭為後盾的阿克森姆展開商戰。正當拉赫姆王朝孟迪爾三世(al-Mundhir III)(西元505-554年在位)極盛時期,阿曼和希米雅爾同時向北魏派出了使團。這是繼條支和勒畢國以後,統治波斯灣和阿拉伯海的阿拉伯國家和中國正式進行的又一次國事訪問。
從前漢時代勒畢國、塗魂國開始的南阿拉伯國家和中國的商業連繫,後漢時轉成蒙奇國、蘇合國這些希米雅爾和阿曼的古老城邦;唐宋時代,希米雅爾船隻航行廣州的記載時有所見,證實希米雅爾王國在長時期中維繫著和中國的連繫。
伊斯蘭教的創立者穆罕默德和他的繼任者建立的哈里發帝國,領土遍及敘利亞、伊拉克、伊朗,連同埃及、北非,成了一個大一統的阿拉伯世界。穆罕默德曾告誡他的弟子:「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往求。」中國的財富與智慧都為阿拉伯人所欽羨。在西元651年波斯末王伊嗣俟三世戰敗被殺後,阿拉伯外交使團立即奔赴唐朝都城長安。651年,正統派第三位哈里發奧斯曼(西元644-656年在位)的使節被唐高宗正式接見,從此中國和阿拉伯帝國展開了漫長的外交往來的歷史。當時中國有關西方的知識大都得自伊朗,阿拉伯譯名大食也是如此。阿拉伯大部落泰伊(Tayyi’)從遷入薩珊波斯統轄的幼發拉底河以東地區後就被稱作Tāzī,中古波斯語寫作Tačik,粟特人也將阿拉伯人稱作Tazik,後來成了穆斯林的通稱,中國於是也以大食的譯名相稱,異寫有大石、大寔、多氏等。
唐代和阿拉伯的關係,在文化經濟連繫上具有秉承以往中國和伊朗、敘利亞、埃及關係的傳統特色。尤其在8世紀中葉唐朝退出中亞之後,唐和阿拔斯王朝的政治關係由於彼此和平共處而顯得十分融洽,在經貿上更因雙方加強了海上連繫,從而展開了以中國外銷陶瓷和阿拉伯香藥成批東運為代表的嶄新時代。海上陶瓷之路的拓展象徵著中國與阿拉伯自唐、五代歷宋、元、明、清而不衰的文化連繫。
第二章 中國和阿拉伯、敘利亞文化交流
第一節 中國歷史上的香料王國
阿拉伯是個盛產香料的國家,西海岸又以出產純度極高、幾乎毋須冶煉的黃金著稱。希羅多德曾經盛讚「整個阿拉伯都散發著極其美妙的芳香」。從阿拉伯半島南部出發,沿紅海北上亞喀巴灣的香料之路早在大流士帝國建立以前就已是阿拉伯世界與外界溝通的命脈。自前4世紀末起,直到羅馬帝國侵占敘利亞為止,北方阿拉伯人的納巴泰王國(西元前4世紀-106年)的首都佩特拉一直是往來於南阿拉伯的沙比和地中海之間的商隊的必經之處。阿拉伯國家也透過美索不達米亞和波斯灣與...
推薦序
前言
西亞是有著廣闊的山林、平原和沙漠的地區。這裡曾是人類最早繁衍、活動的地區之一,西元前4000年就孕育了世界上最古老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從此以後,輝煌的西亞文明就像哺育它的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一樣滔滔不絕,綿延至今。
西亞和以中國為代表的東亞是世界上最早崛起的兩大古文明的搖籃,彼此在兩千多年前就開始了文化的接觸。作為一個地理區域,西亞離中國並不遙遠。從阿富汗、伊朗向西,有伊拉克、土耳其、賽普勒斯、敘利亞、黎巴嫩、約旦、以色列、巴勒斯坦、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巴林、卡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曼、葉門,這些國家和地區分屬於不同的民族和文化體系,在文明演進的舞臺上扮演著各不相同的角色。伊朗、阿拉伯、土耳其是播送西亞文明的三大主要地區。
前6世紀,居住在伊朗高原的波斯人和米提亞人繼承巴比倫和亞述文明,建立起一個強大的波斯帝國。大流士一世(Darius I)(西元前522-前486年在位)統治時,這位身兼巴比倫和埃及國王的波斯君主建立了世界歷史上第一個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大帝國,使伊朗人的文明資訊向東推進到了中國的西部邊境。隨後,希臘文化緊隨馬其頓的亞歷山大東征在亞洲中西部發揚光大,羅馬帝國則席捲地中海世界,勢力伸向波斯灣和紅海。為發揚伊朗文化,立國伊朗東部的帕提亞王朝和薩珊波斯繼續與西方相抗爭。但希臘、羅馬的文化邊界卻一直推進到了中亞細亞,進入了中國的新疆和南亞的印度河流域。中國西部由此形成希臘文化、伊朗文化、印度文化與華夏文化交相輝映的文化景觀。
7世紀,游牧的阿拉伯人在走出沙漠、席捲西亞和地中海南岸以後,伊斯蘭文明便替代以往各種文明,在這一地區占據了統治地位。阿拉伯哈里發統治下的帝國再次以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宏偉版圖展現了新的伊斯蘭文明的威力。伊朗文化作為一種高度發展的城市文明,在傳播阿拉伯文化的過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哈里發帝國建立後的兩個世紀,阿拉伯人已消化了伊朗的各種學問,吸納了希臘文化、希伯來文化和印度文化,甚至還有中國的工藝和科學知識,成為古典文明的一個無可爭議的繼承者,並成為東西方文明交會的中心。阿拉伯人建立的阿拔斯王朝的新都巴格達就是這個中心的中心。
在阿拉伯世界中,文明傳遞的趨勢逐漸由早先的東西雙向交會轉變成滾滾浪潮自東向西單向奔流的格局。10世紀末,阿拉伯帝國在文化體系上已呈現出至少三個群體的態勢:伊朗、伊拉克為它的東支;北非、科爾多瓦為它的西支;敘利亞、埃及則構成介於東西支系之間的又一支系。由此出現了三個文明中心並列的歷史:東部的巴格達、居中的開羅和西部的科爾多瓦。這就使文化的資訊、文明的脈搏在亞、非、歐三大洲透過三點聯成了一線。科爾多瓦的穆斯林在11世紀到13世紀發動了將阿拉伯學術傳送給歐洲基督教徒的文化運動,為歐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紀傳遞了知識的鑰匙,開啟了智慧的門戶。其間雖有綿延兩個世紀之久(西元1097-1291年)的歐洲基督教十字軍的八次東征,似乎一度使古代希臘、羅馬文明與伊朗文明之間曾經有過的東西匯合的局面在基督教文明與伊斯蘭教文明之間再現,然而此刻統治西亞、北非的阿拉伯人以文明世界中心的騎士風度與全副戎裝的基督教騎士團鏖戰到底,使文明傳遞的洪波依然滾滾向西。那時是東方文明主導西方文明的成長與發展。
在蒙古人統治伊朗和占有美索不達米亞期間,經過與西方基督教國家軍事較量、磨練的埃及馬木路克王朝成為阿拉伯世界的中流砥柱。阿拉伯文化的中心由伊拉克轉向埃及,開羅奠定了它作為穆斯林世界文化中心的地位。
建立在拜占庭文明廢墟上的鄂圖曼帝國於15世紀在小亞細亞崛起。它繼承阿拉伯人開創的事業,再度為締造一個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而征戰了近三個世紀。到蘇萊曼一世(Suleiman I)(西元1520-1566年在位)時期臻於極盛,昔日哈里發雄視世界的盛況重又出現在西亞、非洲。帝國的版圖跨越克里米亞,伸向尼羅河第一瀑布,從匈牙利的布達佩斯一直抵達波斯灣的巴林。唯有伊朗卻從此另立一方,脫離了阿拉伯世界,在兵連禍結中獲得獨立。土耳其人從阿拉伯人那裡獲得了科學、宗教和社會經濟的管理知識,連書寫用的字母也借自阿拉伯文,並一直使用到1928年。鄂圖曼帝國從16世紀起便一直接受西方國家的挑戰,先後與葡萄牙、威尼斯、熱那亞、法國、英國甚至美國發生衝突。西方文化對土耳其的衝擊開始於拿破崙對埃及的戰爭,此後法國、英國連同美國相繼在敘利亞、埃及和北非興辦學校,為以後蠶食鯨吞這些地方撒下網罟。
西元1840年後,土耳其已被英、俄、奧、普四個歐洲列強所挾持,接著是整個非洲被列強瓜分完畢,西亞、非洲的政治格局大為改變,「近東」、「中東」漸成西方列強政界的常用名詞。1907年英、俄瓜分伊朗,1920年土耳其被英、法宰割。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在西亞、非洲地區,只有窮蹙於小亞細亞的土耳其和紅海西岸的衣索比亞以及大西洋海濱的賴比瑞亞算是獨立的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西亞、非洲民族解放運動蓬勃開展,才使這片廣大的土地掙脫殖民統治的鎖鏈,獲得了獨立。
從亞洲東部向西部內陸伸展的中華文明,在地理上和不足500萬平方公里的西亞之間雖有千山之隔,卻有一條狹窄的高原走廊相連,它便是位於中國新疆西南的塔什庫爾干和帕米爾高原西部的阿富汗之間的瓦罕山谷。這條東西貫通興都庫什山脈的谷道在2世紀時名叫休密,後來又稱缽和、胡密(護密),將中國和西亞連到了一起,在3,000年前已是居民和商旅東西出入的孔道了,2,000年前更是著名的絲綢之路分別從撒馬爾罕和阿富汗通往西亞的必經之路。從那時起,中國和西亞便有理由被視作兩個有著廣泛的系統連繫的文化實體。
從比較文化的角度去尋求東亞和西亞之間的文化共識,探討歷史的蹤跡,整理彼此的異同,總結交流的經驗,可以獲得以下幾點認知:
西亞曾經長期是世界文明的中心。西亞的居民早在西元前4000年就首先揭開了世界文明史的序幕,並在此後長期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直到17世紀,西亞文明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在最近兩個世紀中,中近東一直是舉世矚目的地區之一。
古老的中華文明曾長期從西亞吸納優秀的文化要素,以豐富自身的文明內涵,拓展自己的文明進程。自戰國時代起,西亞的文明古國伊朗就與南亞的印度相並列,在長達2,000年的時間中一直是中華文明互通資訊、互相借鑑的主要對象。在歐洲工業文明從大西洋跨越浩瀚的海洋來到中國以前,西亞一直是中國和地中海世界取得連繫的必由之路。中國借助這一地區校正自身的文明機制,調整文明前進的步伐。中國長期從這一地區獲取自己的需求,無論是工藝製造、園藝栽培還是原料、礦物、藥材、馬匹、皮毛等各類資源,甚至包括法律、制度在內的各項精神文明,有些已融化於中華文明之中,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西亞是中華文明向西方傳播並發揚光大的中繼站,是工業文明興起以前中國和歐洲基督教世界溝通的紐帶。伊朗是世界上最早使用並向西傳導中國發明的絲絹、植物纖維紙和弩機的國家之一。阿拉伯人興起以後,造紙術、印刷術、煉丹術,連同瓷器、羅盤、火藥都首先在當時擁有高度文明的西亞得到移植與傳播,並推動著整個地中海世界也步入西亞文明的圈子。中國的這些發明先後經過伊朗人、阿拉伯人之手跨越地中海,傳入歐洲。直到法國大革命前夕,歐洲的改革家如杜爾哥(Anne Turgot)等人還念念不忘,想透過了解中國養蠶、造紙、製瓷等產業的技術來改進歐洲大陸的製造業,改善歐洲的社會生活。
中世紀高度發展的西亞文明催生了歐洲近代文明,是歐洲現代文明的起點。阿拉伯世界的科學與文化改變了歐洲的落後面貌,使歐洲學會了向東方學習,去迎接自己的文藝復興時代。歐洲的文藝復興運動最初從義大利半島展開,先從拉丁語和古文字的研究啟動。義大利最接近阿拉伯世界,在商業上曾長期仰賴於埃及、黎凡特和小亞細亞。文藝復興運動之所以從文字學、文獻學開始,是由於歐洲的科學、文化水準與伊斯蘭文明世界相比差距太大。當時歐洲的文盲很多,要想學術昌明,科學發展,還得從文字、文獻展開。在大亞爾卑爾特和羅傑.培根(Roger Bacon)的時代,歐洲煉丹術士開始從中國和阿拉伯的煉丹家那裡獲得技術祕密,經過好幾個世紀的傳承,才引發了化學科學的誕生。羅盤和火藥在歐洲近代文明發展過程中的意義遠比法國大革命深遠。從伊斯蘭文明對歐洲工業文明的貢獻中不難看出,中華文明已成為伊斯蘭文明極富生機的組成部分,以致直到20世紀初,歐洲人仍然認為襤褸紙、煉丹術、火藥、火器都是阿拉伯人的偉大創造。
西亞文明在世界多元文明體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歐洲殖民時代的終結,歐洲中心論被多元文明論替代,使人們得以重新審視中華文明、伊斯蘭文明、基督教文明以及其他文明對人類文明進程同等重要的貢獻。在當今世界,以西亞為母體的伊斯蘭文明仍然是值得重視的一股巨大的力量。
沈福偉
前言
西亞是有著廣闊的山林、平原和沙漠的地區。這裡曾是人類最早繁衍、活動的地區之一,西元前4000年就孕育了世界上最古老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從此以後,輝煌的西亞文明就像哺育它的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一樣滔滔不絕,綿延至今。
西亞和以中國為代表的東亞是世界上最早崛起的兩大古文明的搖籃,彼此在兩千多年前就開始了文化的接觸。作為一個地理區域,西亞離中國並不遙遠。從阿富汗、伊朗向西,有伊拉克、土耳其、賽普勒斯、敘利亞、黎巴嫩、約旦、以色列、巴勒斯坦、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巴林、卡達、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中國和伊朗文化交流(推廣篇)
第一節 波斯教徒在中國的傳教活動
第二節 伊朗人在中國
第三節 科學技術交流
第四節 飲食文化交流
第五節 語言與文學
第二章 中國和阿拉伯、敘利亞文化交流
第一節 中國歷史上的香料王國
第二節 中國的阿拉伯人社區
第三節 地理知識的交流
第四節 阿拉伯馬的引進
第五節 中阿陶瓷貿易
第六節 工藝與科學的交流
第七節 藝術與民俗文化交流
第八節 語言與文字
第三章 中國和土耳其文化交流
第一節 中土兩國的歷史關係
第二節 物產和知識的交流
第三節 阿里.阿克巴爾的《中國志》
第四節 中國穆斯林在伊斯坦堡
第四章 20世紀中國和西亞文化交流
第一節 中國伊斯蘭教學者與伊斯蘭各國
第二節 典籍翻譯與交流
第三節 以《瀛寰志略》為起始的西亞研究
參考文獻
後記
前言
第一章 中國和伊朗文化交流(推廣篇)
第一節 波斯教徒在中國的傳教活動
第二節 伊朗人在中國
第三節 科學技術交流
第四節 飲食文化交流
第五節 語言與文學
第二章 中國和阿拉伯、敘利亞文化交流
第一節 中國歷史上的香料王國
第二節 中國的阿拉伯人社區
第三節 地理知識的交流
第四節 阿拉伯馬的引進
第五節 中阿陶瓷貿易
第六節 工藝與科學的交流
第七節 藝術與民俗文化交流
第八節 語言與文字
第三章 中國和土耳其文化交流
第一節 中...
商品資料
出版社: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24-01-03ISBN/ISSN:9786263578722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82頁開數:18K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