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文公死後還想領兵打仗?趙氏孤兒的原型與背景為何?
史料記載可以盡信嗎?三家分晉是怎麼個分法?
從史筆窺真相、世俗解讀反思考、脈絡解讀史實……
春秋晉國的歷史,得用春秋筆法來解釋!
▎晉文公死後還想囑咐國事?靈柩中「有聲如牛」!
據《左傳》的記載,晉文公去世將殯於曲沃,經過都城「絳」時忽然從靈柩中傳來異聲,占卜師馬上叫大家跪下:文公有事要交代啦!「君命大事,將有西師過軼我」、「擊之必大捷焉」……兒子晉懷公馬上「墨縗絰」,將身上的孝服染黑,戴孝領兵出征,埋伏在「崤」,最終擊敗秦軍,這便是春秋著名的秦晉「崤之戰」。
難道晉文公死去了還放不下江山,要帶國家打最後一場勝仗? 秦晉兩國究竟是交好還是交惡?歷史真的跟史書上說的一樣離奇嗎?
▎寒食節由來攏系假ㄟ?介之推其實心胸狹隘?
關於寒食節的由來,民間流傳的故事是這樣:晉文公在流亡期間因斷炊而飢餓不能行,介之推割下大腿肉熬成肉湯進獻,文公誓言將來一定重賞,然而到了封賞時卻獨獨忘了他,得知介之推隱居後,為了逼其露面更放火燒山,堅決不妥協的介之推與母親相抱而死,為了紀念介之推,因而年年在其忌日這天「禁火」……結果根本是小說家在亂講?!晉文公其實有難言之隱、想加以補償;介之推心胸狹隘、斤斤計較?
▎禍國妖女驪姬有多大能耐?逼死太子、又逼重耳流亡?
歷史上有許多君王因沉湎於女色,導致朝政荒廢、甚至造成外戚權力過大的情況,而春秋時晉國就曾有過「驪姬之亂」,這位禍國殃民的驪姬是具有天仙般的美貌?還是有富可敵國的娘家可以靠?史書把她說得狡詐狐媚,為了讓自己的兒子當上太子,先是用計害死了太子申生,又讓公子重耳、夷吾被迫流亡……驪姬究竟有何能耐?難道真的吹吹枕邊風就能讓堂堂國君放棄自己的三個兒子?
【本書特色】:
晉國是西周的諸侯國之一,從晉獻公開始崛起壯大後,先後滅掉不少周邊小國,奠定強盛的基礎,最終有雄視中原的實力,維持國祚六百多年。本書從起初的小封國唐叔虞的「唐」地開始談起,談論晉國經歷的幾次興衰,如何在春秋時代的百餘年成為一方霸主,最後在三家分晉中解體,也透過對史書的再審視來重新詮釋這段恢弘的晉國史。
作者簡介:
張恆,文學院教授,大學畢業後一度從事機關文祕、刊物編輯等工作,繼執教席數十年,曾出版《中國歷代諧趣詩》、《文學創作論》、《回眸?審視?超越》等論著,發表過詩歌、戲劇等文學作品。
章節試閱
第一篇 剪桐封國 晉祚肇始
雄奇的黃河流水,浩浩蕩蕩,滾滾滔滔,從古老中華遙遠的西北腹地一路走來,又跨過肥腴豐饒的河套平原調頭南下,奔騰呼嘯,洶湧澎湃,在千轉百折的不屈不撓中,衝破一道道崇山峻嶺,從遼闊壯麗的黃土高原中部,裂開一條氣勢磅礴而又多彩多姿的金色水路。宛然巨龍般的長河,也為中華民族聳立起一尊萬古不朽、無與倫比的精神圖騰。
雄偉的太行群山,鬱鬱蔥蔥,莽莽蒼蒼,從幾十億年地殼運動的緩緩皺褶中隱隱隆升,推高層疊起伏的峰巒,劈出縱橫交織的溝壑,由北向南綿亙數百公里,變幻出無數鬼斧神工般的奇絕景觀。同時,又彷彿是在黃土高原外側的盡頭,為之鑲嵌了一縷凹凸錯落的微翹裙邊,也與瀕臨渤海、黃海的廣袤平原,劃定一條彷彿有稜有角的鮮明界線。
於是,就在黃河、太行之間,慷慨無私的大自然恩賜了這樣一方渾厚的天地。因其位於黃河之東,所以古代泛稱河東;因其位於太行之西,所以稱為山西;又因為如果駐足北方登高南望,太行之西就是太行之右,所以也雅稱山右。倘若將山西的平面版圖凌空掃視,那麼黃河就是其西陲的屏障,太行就是其東廂的倚靠。於是,就在這山西最美好的南部原野,今日臨汾市襄汾縣及其左近,十萬年前的「丁村人」即已點燃人類遠古文明的熊熊篝火,四千多年前以「陶寺遺址」為中心的部落聯盟,已成功地托出一卷或許就是唐堯虞舜時期社會生活的迷離畫卷。
於是,也就是在這一帶,拉開了春秋時期的超級強國——晉國歷史的精彩序幕。
一 趣味化的史籍記載與柳宗元的異見
晉國歷史發端的最早說法,就是那個有點趣味化的故事——「桐葉封弟」。據司馬遷《史記.晉世家》記載:
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亂,周公誅滅唐。成王與叔虞戲,削桐葉為珪以與叔虞,曰:「以此封若。」史佚因請擇日立叔虞。成王曰:「吾與之戲爾。」史佚曰:「天子無戲言。言則史書之,禮成之,樂歌之。」於是遂封叔虞於唐。
這段話所牽涉的相關背景是:周文王姬昌之子周武王姬發,舉兵討伐殷紂王獲勝,滅掉殷商,建立周王朝,定都鎬京,在今陝西西安市長安區,史稱西周。此後四年左右,武王故世,其子周成王姬誦繼位,成王叔父、文王第四子,即周公姬旦秉政輔佐。不久,「唐」地發生叛亂,被周公用武力平定。於是,某日成王與小弟叔虞遊戲時,將一片桐葉削成天子御用玉質禮器「珪」的模樣,遞給叔虞,並說要把「唐」地封給他。「史佚」——即記史之官——聽罷,就請成王選擇吉日宣布。成王回答,我只是和他鬧著玩啊!「史佚」卻鄭重表示,天子不能隨便開玩笑,既然說出口,就必須書入史冊,舉行禮樂大典、隆重兌現。於是,成王只好弄假成真,將叔虞封到「唐」地,所以史家也稱其為唐叔虞。
當然,唐叔虞並不姓唐,實乃姓姬名虞。而「叔」則是古代兄弟的排行稱謂,按照伯、仲、叔、季的序列,叔虞應該是武王較小的兒子、成王的同母胞弟。他們的母親,就是那位協助武王「治內」有方的賢慧王后、西周開國謀臣姜尚(姜太公)的女兒邑姜。
據載,邑姜妊娠時曾夢見天帝命伊生子「曰『虞』」,「及生」果然其手有文像個「虞」字,故以此字為名。又稱邑姜為了「胎教」腹中的孩兒,妊娠期間「立而不跂,坐而不差,獨處而不倨,雖怒而不詈」,意即站著不踮腳尖,坐著不扭腰身,一人獨處也不亂伸腿腳,縱然發怒也不出口罵人,竭力保持舉止沉穩、心態平和。所以,數千年來,邑姜一直被歷代貴胄階層津津樂道,並將其奉為謹守婦道的楷模。
「桐葉封弟」的故事,在戰國末期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編纂的《呂氏春秋》中,已經有最早的版本。只是那個以「天子無戲言」敦促成王的人並非「史佚」,而是周公,且盛讚周公「善說」,能教育成王「重言」守諾,保持「王室之固」,是位聖人,後世也多因襲此論。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晉籍文豪柳宗元,卻對此持否定態度,並撰寫一篇闡述異見的妙文〈桐葉封弟辨〉正本清源。文章開宗明義即對「天子無戲言」之說表示「吾意不然」,繼而寫道:
王之弟當封邪,周公宜以時言於王,不待其戲而賀以成之也。不當封邪,周公乃成其不中之戲,以地以人與小弱者為之主,其得為聖乎?且周公以王之言不可苟焉而已,必從而成之邪?設有不幸,王以桐葉戲婦寺,亦將舉而從之乎?凡王者之德,在行之何若。設未得其當,雖十易之不為病;要於其當,不可使易也,而況以其戲乎?若戲而必行之,是周公教王遂過也。吾意周公輔成王,宜以道,從容優樂,要歸之大中而已,必不逢其失而為之辭。又不當束縛之,馳驟之,使若牛馬然,急則敗矣。且家人父子尚不能以此自克,況號為君臣者邪!
大意是:成王之弟叔虞如果理當受封,周公就應該及時奏報辦理,不能等到天子戲耍時才借機促成;叔虞如果不能受封,周公卻曲意附和天子,將大片土地與百姓交給年幼無知的小弟,怎能算是聖人呢?且周公認為天子之言不得敷衍、務必執行,那麼假設有朝一日,天子拿著桐葉與宮中的婦女或太監開玩笑,難道也要遵從嗎?君王之德,關鍵在行為如何,若有不妥,即使變動十次也不算是問題,只有完全恰當,才不得改易,更何況一句戲言呢?要是連戲言都必須實施,周公無異於是在教唆君王犯錯。所以,我覺得周公輔助成王,應該佐之以道,使其遊樂嬉笑均合乎禮儀、分寸得體,而不能逢迎其過失、迫其照辦,更不能對少年天子橫加管束、任意馳逐,驅使得彷彿牛馬一般,如此急於求成,反而敗事。即使是家人、父子之間,也不能這樣擺布,何況君臣呢?
柳宗元此文,僅僅三百餘字,但見識睿智,辨析嚴謹,有條不紊,鞭辟入裡,是一篇極為精彩的駁論佳作,遂被選入著名的文言讀本《古文觀止》,被後人稱道不已。不過,作者在文章最後,還是補充這樣一句話,稱此等事體只有「小丈夫缺缺者」,也就是耍小聰明的小男人,才做得出來,恐非周公這種賢臣「所宜用」,「故不可信」,在微帶調侃的語氣中,多少替這位儒家尊崇的超級聖人留了一點面子。
二 「三監」叛亂的平定與叔虞的高規格受封
「桐葉封弟」的故事,其他典籍中也有類似的記載。大同小異的版本,都不免有些演義的性質,但叔虞受封於「唐」,卻是確鑿無疑的史實。
西周初年,為了更有效地鞏固大統,穩定四方,掌控廣袤疆域,防範敵對勢力作亂,統治者曾經多次給同姓親族、宗室子弟、功臣良將,乃至歸順的前朝王族等「授土授民」,分別封派到四方,建立可以世代相傳的小國。希望憑藉血緣之情及忠誠事君者控制地域所連結的紐帶關係,編織足以拱衛周王朝都城鎬京安全、維護周天子統治的網狀「藩屏」格局,以保障政權的永續綿延。在當時交通不便的情況下,這不失為明智之舉。具體爵位等級有「公、侯、伯、子、男」一說,但最初封為「公」者甚少,「侯」幾乎已是可以獲封的最高等級,故史稱「分封諸侯」。分封數量據《左傳》記載,僅周天子兄弟與姬姓貴族就有五十五國;《荀子》中則有封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個的說法。實際數字或許還不止於此,如《呂氏春秋》所言:「周之所封四百餘,服國八百餘」,也未必就是過甚其詞。
「分封諸侯」的初衷既然如此明確,那麼與成王同母的胞弟叔虞,無疑應該是受封的優先人選。按照二十世紀末中國的史學研究「夏商周斷代工程」所發布的〈夏商周年表〉,周武王討伐紂王、滅掉殷商的時間,是西元前一〇四六年,周成王則繼位於西元前一〇四二年。不過,這個觀點雖被不少書籍採納,學術界卻存在著諸多質疑及不同說法。但無論如何,叔虞受封的時間應該在成王繼位之後。
那麼,叔虞受封的「唐」又在何處?《史記.晉世家》中稱,「唐在河、汾之東,方百里」。「河」就是黃河,「汾」是縱貫山西境內黃河的最大支流汾水。不少學者認為,這個黃河、汾水之東的「方百里」所在,就是今天山西南部的翼城、曲沃一帶。因其屬於唐堯時期的舊地而得名,還曾是夏朝故墟、殷商時期有著少數民族聚居的一個相對獨立的小小方國。
周武王滅掉殷商後,為了安撫遺民舊族,將其宗廟繼續保留,並將大約位於今河南淇縣的紂王故都朝歌改名殷都,仍舊分封給紂王之子武庚掌管,同時又將自己的三個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分封到朝歌周邊,用以監視武庚,史稱「三監」。但武王故世、成王繼位後,「三監」懷疑輔政的周公動機不純,「將不利於成王」,而周公之兄、年歲最長的管叔,或許也有奪權的圖謀,於是與蔡叔、霍叔一道,並串聯武庚共同發起叛亂,有些小國也相繼跟進,「唐」就是其中之一。為此,周公舉兵東征,最終擒獲「三監」,管叔被殺、蔡叔流放、霍叔遭貶、武庚身敗而亡,有被殺與自殺兩說。周公仍遵循當時「滅國不絕祀」的慣例,以成王名義授命武庚的伯父、未參與造反的微子啟承繼殷商宗廟,分封於「宋」,即今河南商丘一帶,成為宋國始祖。繼而,周公為了強化中原地區的統治,就在今河南洛陽地區營建東都雒邑,也名成周,原都城鎬京則別名為宗周。
鑑於「唐」參與叛亂,故被周公「誅滅」,因此需要重新分封。而這片天地,自然環境優越,土質肥沃,農耕便利,物產豐盈,經濟乃至軍事意義,均非等閒。有史料言,成王繼位時可能已有十三歲,叔虞受封約在成王十年,如此推算,當時至少也十八、九歲了。且叔虞品行美好,「有令德」,兼之勇武「善射」,曾經「射兕於徒林,殪以為大甲」,即親手射殺過犀牛,製成一套大鎧甲。而在後世出土的青銅器「晉公盤」銘文中,甚至有叔虞曾「膺受大命,左右武王」,輔助其父「殽畏百蠻,廣辟四方」等讚頌字樣。所以,成王將如此傑出的胞弟分封到「唐」,使其坐鎮要地,就絕不可能導源於一次輕率的兒戲,應該有更為深遠的戰略性考量。
據《左傳》記載:叔虞受封時,成王給他規格很高的待遇,曾「分唐叔以大路,密須之鼓,闕鞏、沽洗,懷姓九宗,職官五正。命以〈唐誥〉而封於夏墟,啟以夏政,疆以戎索」。就是說,成王曾賜給叔虞幾乎與天子乘駕相仿的「大路」豪車,還有周文王閱兵時的「密須」巨鼓,武王討伐紂王所用的「闕鞏」皮甲以及「沽洗」大鐘等,並為之配備足夠的宗親部族與官員部屬,頒發分封誥書,制定符合當地的治國綱領,「啟以夏政,疆以戎索」,即可以沿用夏朝的政治模式管理,遵從少數民族戎人的法度規劃疆土。顯然,成王對叔虞相當尊重,也寄託深厚的期望。一九八四年,曲沃曾出土過一尊高二十點六公分、口徑十七點六公分的青銅鼎器,內壁有銘文「成周」二字。有學者推斷,這尊「成周鼎」應該就是周天子在東都雒邑成周舉行大事後,賞賜諸侯的紀念物,而被叔虞帶回受封之地。
第一篇 剪桐封國 晉祚肇始
雄奇的黃河流水,浩浩蕩蕩,滾滾滔滔,從古老中華遙遠的西北腹地一路走來,又跨過肥腴豐饒的河套平原調頭南下,奔騰呼嘯,洶湧澎湃,在千轉百折的不屈不撓中,衝破一道道崇山峻嶺,從遼闊壯麗的黃土高原中部,裂開一條氣勢磅礴而又多彩多姿的金色水路。宛然巨龍般的長河,也為中華民族聳立起一尊萬古不朽、無與倫比的精神圖騰。
雄偉的太行群山,鬱鬱蔥蔥,莽莽蒼蒼,從幾十億年地殼運動的緩緩皺褶中隱隱隆升,推高層疊起伏的峰巒,劈出縱橫交織的溝壑,由北向南綿亙數百公里,變幻出無數鬼斧神工般的...
推薦序
前言
風華絕塵 晉魂未央
在山西歷史的漫漫長河中,遠古的晉國可以說是一道最為耀眼的波浪。從流傳的西周初年,那個「桐葉封弟」的趣語為發端,周成王之弟唐叔虞立國「唐」地,其子燮父正式定名為「晉」。此後兩百多年,晉國在西周數十個諸侯國中,算不上領先,史跡闕如。再而後,從《左傳》開篇的魯隱公元年——即西元前七二二年起,約五十年記載的內容中,涉及晉國的也寥寥無幾,遠較齊、鄭乃至衛、宋、楚等國為少。到了西元前六七七年,晉國崛起的先河人物晉武公離世,繼位的晉獻公整頓內政,壯大武裝,二十六年間,「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滅掉不少小國,使晉國版圖不斷擴張,奠定晉國走向強盛的穩固基礎,《左傳》中關於晉國的內容開始大增。再過二十年,晉文公率軍擊敗楚國「一戰而霸」。此後的百餘年,縱然有些起起伏伏,但晉國始終擁有雄視中原的實力。春秋時期著名的「城濮之戰」、「崤之戰」、「鞌(鞍)之戰」三戰,晉國皆為勝者,若再加上「邲之戰」、「鄢陵之戰」兩戰,也是四勝一敗,其他中小戰事幾乎鮮有敗績。所以,晉國自然而然躍升為時代舞臺的主角,也成為《左傳》記事的首要。最終,在其全書約十九萬六千八百字中,關乎晉國的內容達十萬字以上。而另一部二十一卷九萬兩千五百字的《國語》中,〈晉語〉也獨占九卷,近四萬字。先輩史家苦心孤詣的修撰、淋漓盡致的鋪排,為晉國留下一段段搖曳生姿的真切描敘,構成先秦史籍中膾炙人口的篇章。之後的《史記》,晉國雖僅為「世家」之一,卻也為其添補了一些難得的華麗情節。
千百年來,春秋故事世代相傳,晉國的亮點當然不少。漢代的畫像、石刻中,就已經有所反映,後來的詩文也多有涉及。到北宋時,商業經濟發達,「瓦舍、勾欄」——即聚集各類演出場所的遊樂園區——開始出現,說書藝術流行,大為繁盛,「講史」就是其中的重要部分,春秋故事則屬於不可或缺的環節。但多數只能口頭傳承,僅元代所刻《全相平話五種》存留少許「話本」資料。到明代萬曆年間,首部專述春秋及戰國故事的雛形之作《列國志傳》面世,再經演義小說名家馮夢龍擴展、充實,並吸納些許傳說素材,著成總計一百零八回的《新列國志》。清代乾隆時期,學者蔡元放又對該書稍作修飾,並加序與評注等,定名《東周列國志》,成為流行數百年的著名讀物。在該書講述春秋階段的第一回至第八十五回中,有四成以上的篇幅,均以晉國為主。此後,許多故事更加普遍地深入民間,這就大大推進了歷史內容的通俗化流傳,也成為市井里巷、田間地邊的平頭百姓,乃至士子官紳津津樂道的閒暇話題。
我自己,就是在童年時期聆聽成人侃談之際,知道了這些故事的一鱗半爪,並對遠逝的山西前賢金戈鐵馬的征戰、你死我活的廝鬥,充滿懵懵懂懂的好奇。進入中學後,我開始閱讀中國的古典演義小說,儘管多半是囫圇吞棗、浮光掠影,卻也為我後來的學業選擇與職業訴求提供了路徑啟迪。但是,在忝執教席的數十年中,由於學術專業的某些差距,我從未想過撰寫一本介紹晉國歷史的書籍。
直到二〇一〇年,承蒙學校垂愛,已經退休的我,被列為線上教學的教師之一,講授題目即為「風雲晉國」。於是,我欣然領命,樂此不疲,迅速調集自己的知識線索,勉力蒐羅相關史實,擬出兩萬餘字的講稿,製作一百多頁投影教材。最終,獲得聽講者的普遍好評,又舉辦了線上、線下共數十次講座。可以說,這是我步入古稀之年後,為傳揚山西傲人的早期歷史,所做出的第一次微薄貢獻。
此次工作的成效大大激勵我,兩年多的教學相長,也使我對這段驚心動魄、斑駁陸離的往昔,增添更多敬畏及嘆惋,對其中的是非得失、成敗利鈍以至後世的褒貶臧否,也有了更客觀的審視與更深刻的思考,進而悟得某些迥異舊說、絕非因襲他人的另類認知。正是基於這樣的前提,我萌生了將其擴展成書的念頭。經由斷續數年的筆耕,又經徵求相關專家意見後的修改,這本共計十二篇七十二節的著作終於得以面世。
關於晉國的書籍,史學著作良莠不齊,陽春白雪與「南郭」吹竽者兼而有之。晉國歷史的整體敘事之作不多,卻也瑕瑜互見,而見於網路的某些粗製濫造的文字,更難免謬種流傳,以訛傳訛,大大影響三晉文化的高品質弘揚。有鑑於此,我就越發渴望自己的書應該是本深入淺出、講述生動的書;一本學術依據確實、可靠,又能盡量為讀者群提供高品質的書。這樣的書,不是拘泥典籍、考證細末的艱深大著,也不是扭曲史乘、恣意扯談的無稽戲說,而必須是一本取材精當、語言精練、結構清晰的書,一本別開生面、引人入勝且具有諸多獨立見地的書。
為此,我在寫作時,將所見古書中的晉國內容,均進行仔細的判別衡量、整理取棄,削減一些可有可無的枝蔓情節,捨棄過於引經據典的論說;當時人物的姓氏、名字與地名等,往往太多、太雜,我大致只取其一,某些不必要的人名、地名則隱去不提;史書記載有差異或後世有爭議者,也大都只取一說,不做囉唆解析。另外,每節皆擬出小標題,以期先聲奪人、點睛醒目,構成不呼喚讀者的旗幟。總之,我力求在自己的垂暮之年,能夠敬奉一本好讀、好看的書;一本與晉國相關的書籍中,經得起時間篩選、歲月淘洗的出色讀物。
如今,人類文明的畫卷正在不斷掀動著嶄新的頁面,日新月異的世界或許會出現更多的奇蹟。然而,那曾經出擊於三晉大地的千軍萬馬、血影刀光,那遙遙遠去的縱橫捭闔、脣槍舌劍、明爭暗鬥,那說不完的起落沉浮,道不盡的生死歌哭,理不清的是非成敗,卻彷彿一系列悲喜錯雜的浮雕,必將永遠閃爍在歷史的長廊。倘若,讀過拙著的朋友們,可以從中獲得一點愉悅,增添一點益處,熟悉一些山西早期歷史的簡要常識,引出一些新的思悟,或再激發幾許思古的幽情,則耄耋衰翁於願足矣。
最後,也歡迎各位讀者、各路方家,對拙著的失當、失誤之處,直言指正,不吝賜教!
二〇二一年七月二十四日
八秩生日寫就
前言
風華絕塵 晉魂未央
在山西歷史的漫漫長河中,遠古的晉國可以說是一道最為耀眼的波浪。從流傳的西周初年,那個「桐葉封弟」的趣語為發端,周成王之弟唐叔虞立國「唐」地,其子燮父正式定名為「晉」。此後兩百多年,晉國在西周數十個諸侯國中,算不上領先,史跡闕如。再而後,從《左傳》開篇的魯隱公元年——即西元前七二二年起,約五十年記載的內容中,涉及晉國的也寥寥無幾,遠較齊、鄭乃至衛、宋、楚等國為少。到了西元前六七七年,晉國崛起的先河人物晉武公離世,繼位的晉獻公整頓內政,壯大武裝,二十六年間,「並國十七,服...
目錄
前言
第一篇 剪桐封國.晉祚肇始
一 趣味化的史籍記載與柳宗元的異見
二 「三監」叛亂的平定與叔虞的高規格受封
三 「晉」字國號的確立與「唐」地位置之爭
四 「晉侯墓地」的驚奇發現證實了「唐」地所在
五 珍貴稀少編鐘鑿刻的晉國武裝之最早出征
六 一君兩夫人獨特墓葬潛藏的千古謎題
第二篇 小宗奪位.鴻業開基
一 晉文侯的繼位波折與周幽王的宮廷撩亂
二 護駕「平王東遷」贏得尊貴的天子嘉賞
三 「小宗」弒君與一位參與武士的內心糾結
四 六十七年血肉奮鬥換來的「曲沃代翼」
五 晉獻公的強勢舉措奠定了霸業洪基
六 賢大夫苦口婆心勸不醒的敗國之君
第三篇 蕭牆禍起.震盪經年
一 驪姬受寵的深層緣由與獻公父子的裂痕
二 摸透夫君心思之後打出的連環重擊
三 獻公是非的換位審視與其死後的血腥政變
四 背信食言終遭報復而淪為戰俘的晉惠公
五 秦穆公夫人的剛烈死諫挽回了秦晉交惡
六 晉懷公的魯莽決策造成君位性命雙丟失
第四篇 艱難玉成.鯤鵬待飛
一 五賢士、諸才俊忠心追隨的重耳流亡
二 齊國夫人的深明大義與曹國君主的淺薄無禮
三 從楚國的高規格禮遇到受邀至秦國後的夙願達成
四 透過其父取名來歷考辨晉文公的真實年齡
五 登基伊始的生死危機與寺人披的告密
六 小吏頭須的獻計與介之推故事的世俗化演變
第五篇 霸業偉烈.鴻圖大展
一 嶄露鋒芒的平息「王子帶之亂」
二 大力改制變革贏得的「政平民阜,財用不匱」
三 晉文公的精彩逸事展現的英主風範
四 隆重「大搜」誓師整軍後的強勢出擊
五 謀略高超的獲勝典範「城濮之戰」
六 「一戰而霸」登上了時代舞臺的巔峰
第六篇 國威猶在.君臣火拚
一 晉襄公戴孝出征與「崤之戰」的一舉全殲
二 孟明視的知恥奮發與先軫的補過自死
三 遺憾的襄公早逝與趙盾的獨攬朝政
四 年幼國君的艱難繼位累積著多年怨憤
五 從幾番出手均皆落敗到最終命喪權臣
六 晉靈公「不君」的反向思考與董狐的史筆
第七篇 勢運進退.贏輸交迭
一 「假公族」的形成與趙盾死後的權力更替
二 主帥游移、將領紛爭導致的「邲之戰」慘敗
三 脫胎換骨的君王成就了霸業之夢
四 重振國勢的努力與奇恥大辱的外交遭遇
五 勝負雙方均皆可圈可點的「鞌之戰」
六 遷都「新田」與「侯馬晉國遺址」的蘊藏
第八篇 孤兒傳奇.國主飲恨
一 《趙氏孤兒》的原初素材與事件的深層因由
二 司馬遷更加生動的敘事版本及其線索來源
三 驚心動魄的戲劇奇葩與享譽西方的記載
四 晉景公的憋悶之死與晉厲公的伊始作為
五 三位國君披掛上陣的激烈對決—「鄢陵之戰」
六 因關鍵性失策而慘遭毒殺的悲摧國君
第九篇 英風再振.明君復霸
一 晉悼公的凜然亮相與出類拔萃的治國方略
二 以武懾威、以文布德的興國奮進
三 魏絳的忠告與意義深遠的「和戎」之策
四 絕妙的「三駕疲楚」與惠民舉措的再推進
五 偪陽的惡戰與孔子之父的「有力如虎」
六 「八年之中,九合諸侯」而實現的霸業復興
第十篇 雄蹤餘影.樂聖流芳
一 晉平公登基後的揚威中原與「伐楚」告捷
二 凶猛的攻齊激戰與主帥荀偃的「應驗」之死
三 一場姻親之間無情相殘的流血內亂
四 「趙氏孤兒」趙武的經典政績「弭兵」之盟
五 師曠的「五墨墨」之說與平公後期的奢淫誤國
六 勞民傷財「虒祁宮」與一段神話般的音樂傳奇
第十一篇 君權旁落.豪卿纏鬥
一 盟主地位的勉強支撐與「六卿」的坐大
二 羊舌氏、祁氏的覆亡與對名嘴叔向的認知
三 象徵霸業沒落的一次最失敗主盟
四 趙簡子的新路徑與孔子的耿耿於懷
五 卿族內戰爭端與「侯馬盟書」重見天日
六 八年的起落交鋒與「二卿」的滅族
第十二篇 尾聲駭然.三家分國
一 趙簡子巧選後繼者與女娟夫人的「河激之歌」
二 人格迥別的「雙雄」鋪墊著家國命運的未來
三 智伯的連番索地與趙襄子的堅決抗拒
四 精明家臣的未雨綢繆與晉陽城的勝負突變
五 光昭千秋的悲情壯舉豫讓復仇
六 晉國的解體與「趙卿墓」展示的晚歲斑斕
前言
第一篇 剪桐封國.晉祚肇始
一 趣味化的史籍記載與柳宗元的異見
二 「三監」叛亂的平定與叔虞的高規格受封
三 「晉」字國號的確立與「唐」地位置之爭
四 「晉侯墓地」的驚奇發現證實了「唐」地所在
五 珍貴稀少編鐘鑿刻的晉國武裝之最早出征
六 一君兩夫人獨特墓葬潛藏的千古謎題
第二篇 小宗奪位.鴻業開基
一 晉文侯的繼位波折與周幽王的宮廷撩亂
二 護駕「平王東遷」贏得尊貴的天子嘉賞
三 「小宗」弒君與一位參與武士的內心糾結
四 六十七年血肉奮鬥換來的...
商品資料
出版社: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24-01-03ISBN/ISSN:9786263578791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88頁開數:25K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