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殉道者」的統治時期結束,偉大的「末日」就會降臨,
整個「宇宙」終不復存在,上帝將進行「最後的審判」。
離經叛道的英國作家勞倫斯,大膽批判僵化的歐洲基督教
——「思想」尚未形成的時候,人類一點也不愚蠢!
▎習以為常的知識,在不經意間建立了思維框架
太陽是一個大火球,由氣體構成,有時由於其內部的不穩定性質,表面會出現黑點。如果你願意多晒太陽的話,太陽會把你的皮膚變成棕色,並讓你的身體更加健康。前兩個「事實」,如果不是拿著望遠鏡的天文學家告訴我們的話,我們永遠不會知道。很顯然,這兩個「事實」不過就是固定概念罷了。
至於第三個「事實」,也就是太陽會加深膚色並促進健康這個事實,我們之所以對此深信不疑,僅僅因為這是醫生告訴我們的。實際上,很多精神官能症患者正是在晒了太陽並變得更「黝黑」且更「健康」之後,病症更加嚴重了。太陽可以讓穀物成熟,但也可以讓穀物腐爛。所以這第三個「事實」也只不過是一個固定概念罷了。
▎在一成不變的教育中,逐漸喪失對未來的希望
無論是布道臺上的神學博士,還是在主日學校擔任教師職務的老鐵匠,大人們對《聖經》的解釋全都是一模一樣的。透過語言灌輸,《聖經》粗暴地闖入孩子們的意識,肆意踐踏,並留下無數雜亂的腳印。而且那些腳印全都一模一樣,就像一個模子裡刻出來似的,僵化而機械。大人們對《聖經》的解釋永遠是一成不變的,於是孩子們原本可能具有的真正興趣就這樣被扼殺了。
▎人們渴望得出實質的結論,卻忽略了情感與內涵
我們的思維無休止地向前延伸,總以為前方有一個目的地等著我們奔赴,似乎人的意識也指向一個目標。但是實際上並不存在什麼目標。意識本身就是自己的目的。我們總是咬緊牙關,忍受千辛萬苦,只為抵達某個地方。可是一旦抵達了,我們就覺得那仍然不是我們要去的地方。這是因為,我們本來就無處可去。
〔本書特色〕
本書是勞倫斯生前所寫的最後一部書。勞倫斯對《新約》中的《啟示錄》進行了顛覆性解讀,並以此為切入點,深刻分析了西方文明危機的根源,進而提出了其獨特的哲學思想,即生命哲學思想。這本書凝結了他一生的思考,可以成為解讀他所有文學作品的依據。
作者簡介:
大衛.赫伯特.勞倫斯(D. H. Lawrence, 1885-1930),英國作家。20世紀英語文學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也是最具爭議性的作家之一。主要成就包括小說、詩歌、戲劇、散文、遊記和書信。
譯者簡介:
程悅,外語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英美文學與翻譯理論研究,專攻大衛.赫伯特.勞倫斯研究。譯著:《我心無懼》(Where No Fear Was)、《奮勇向前》(The Aim of Life)等。
章節試閱
天啟
一
所謂「天啟」,意思很簡單,就是指「啟示錄」。但《啟示錄》可一點也不簡單,因為兩千年來人們始終弄不明白書裡所描述的那麼多神祕現象究竟在表達什麼。總體來說,現代人不喜歡神祕化的表達方式,因此《啟示錄》可能是《聖經》中最令現代人感到乏味的部分。
起初,我也覺得《啟示錄》非常乏味。從孩提時代到成年,我與所有個性倔強的孩子一樣,整日被大人們灌輸《聖經》的內容,腦子被塞得滿滿的,到了最後簡直就是飽和了,再多聽一句都無法忍受。在我還不能獨立思考,或者說甚至連一點點模糊的理解力都尚未形成的時候,《聖經》裡的語言,《聖經》各個部分的內容,就被灌進我的頭腦與意識裡,直到最後完全滲入我的骨髓。後來,《聖經》深刻地影響著我,時刻左右著我的情感與思維,以至於現在即便我已經「忘記」了《聖經》的具體內容,可只要略略讀上一章,我就會立刻意識到,它仍牢牢地印刻在我的記憶裡。這真讓我心煩意亂。我必須承認,每當我意識到自己根本無法真正擺脫《聖經》,我的心裡就立刻產生一股厭惡、排斥甚至憎恨的情緒。對《聖經》的憎惡已經成為我的本能。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情緒反應,我覺得原因非常簡單。當年,大人們不管孩子的理解能力究竟如何,就只是一味地向孩子們灌輸《聖經》。不僅如此,連帶著一起被強行灌進孩子們的童心的,還有大人們對《聖經》所做的解釋,以及大量的教條和道德說教。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停地灌輸,要麼在走讀學校,要麼在主日學校,要麼在家裡,要麼在基督教奮進會,或者在少年禁酒會。無論是布道臺上的神學博士,還是在主日學校擔任教師職務的老鐵匠,大人們對《聖經》的解釋全都是一模一樣的。透過語言灌輸,《聖經》粗暴地闖入孩子們的意識,肆意踐踏,並留下無數雜亂的腳印。而且那些腳印全都一模一樣,就像一個模子裡刻出來似的,僵化而機械。大人們對《聖經》的解釋永遠是一成不變的,於是孩子們原本可能具有的真正興趣就這樣被扼殺了。
這種做法的效果真是南轅北轍。猶太人的詩歌滲透進孩子的情感與想像,猶太人的道德觀念也隨之滲透進孩子們的本能,其結果就是孩子們的思想變得愚鈍而叛逆,進而徹底否認《聖經》的權威地位,滿懷牴觸情緒,對《聖經》避之唯恐不及。我的很多同齡人就是在這樣的狀態中長大的。
一部書的生命力就在於它永遠令人揣摩不透。一旦這部書的意義被揣摩盡了,這部書也就死掉了。倘若五年之後重讀一部書,與五年前的感覺竟然完全不同,這該是多麼奇妙的體驗!有些書的魅力與日俱增,原因就在於這些書始終是「新」的。這些書的含義總是在不斷變化,時時令人意想不到,以至於人們重讀之後就會對原來的自己產生懷疑。同理,有的書則漸漸無聲無息,被人遺忘。我曾重讀《戰爭與和平》(Войнаимир),很驚訝地發現這部書竟是如此索然無味。可是我記得從前讀這部書時我曾激動不已。這種變化把我自己也嚇了一跳。
事實就是如此。一部書一旦變得明明白白,一旦被人們「徹底理解」,一旦意義被確定下來,這部書就死了。一部書,只有能夠感動我們,並且能夠帶給每個人不同的感動,能讓我們在每一次重讀時都有新的收穫,才是一部活生生的書。現在有很多膚淺的書,只需讀一遍就可以完全掌握其思想內容。由於這類書大量存在,現代人便以為所有的書都是這樣的,唯讀一遍足矣。但事實絕非如此。當然,現代人一定會逐漸意識到這個問題的。一部書帶給人的真正樂趣就在於它禁得起人們的反覆閱讀,能讓人們不斷從中發現新的內容、新的思想,並獲得更深的啟迪。就像生活中的很多事情一樣,這件事也涉及價值觀的問題。我們心心念念所關注的只是讀書的「量」,卻從來沒有意識到,每部書就像珠寶或者美麗的圖畫一樣,可以供我們反覆凝視,每一次凝視都會讓我們感受到它的深邃。斷斷續續地把一部書讀六遍,遠勝於連讀六部書。如果一部書能吸引你反覆讀六遍,那麼這部書就一定會向你逐漸呈現出它的深邃內涵,一定會讓你的靈魂得到全面的營養,包括情感與思維。如果讀了六部書,而每部書唯讀一遍,那不過是一種累加,滿足的是膚淺的興趣,本質上是現代社會普遍存在的囤積行為,有量無質,毫無價值可言。
現在我們應該明白了,讀者可以劃分為兩類:一種是大眾讀者,其閱讀目的僅僅是為了娛樂而已,僅僅是為了滿足一時的興趣;另一種是小眾讀者,他們的閱讀目的卻是希望從書中獲取營養,獲取深刻的體會,而且是不斷加深的體會。
在現代人的心裡,或者說在一部分現代人的心裡,《聖經》的生命力已經被扼殺了,因為《聖經》的意義被人們以一種簡單粗暴的方式固定了下來。我們對《聖經》的理解極為清楚明確,但我們的理解止步於其表層含義,也就是為人們所普遍接受的含義。所以說,《聖經》死掉了,不能再向我們呈現出新的內涵。更糟糕的是,我們已經被訓練出一種根深蒂固的習慣,然後借助這種幾近於本能的習慣,《聖經》強行規定了我們的情感模式,而這種情感模式卻是我們自己所深惡痛絕的。我們討厭教堂或者主日學校訓練出來的情感模式,這是《聖經》強行施加給我們的。我們渴望擺脫這種粗俗的東西——因為這的確是徹頭徹尾的粗俗。
若不深入思考,我們會覺得《聖經》各部分中最令人討厭的就是《啟示錄》。我敢肯定,在十歲之前,我已經聽過、讀過《啟示錄》十多遍了,雖然當時我懵懵懂懂,甚至連裡面究竟在講什麼都沒留意過。而現在,不必清晰地了解,更不必深入地思考,我就可以斷定,《啟示錄》早已在我內心裡激起一股強烈的牴觸情緒。當我仍是一個孩子時,我沒有意識到這種牴觸情緒。但我一定是從那時起就開始討厭人們大聲誦讀《聖經》時所使用的喋喋不休、自命不凡、莊重嚴肅、裝腔作勢的方式。無論是教區牧師,還是教師,或是普通信徒,都讓我無比反感。我打心底裡討厭「牧師」的聲音。更要命的是,我記得,每次牧師唸誦到《啟示錄》的時候,他的聲音尤為可憎。就連我本來非常喜歡的那些詞語,也讓我一想起來就止不住地渾身顫抖。因為時至今日,這些詞語仍能讓我似乎聽見一個非聖公會的牧師在唸誦:「我觀看,天開了。有一匹白馬,騎在馬上的,稱為——」每到這裡,我的回憶立刻中斷,因為實在不願再回想起牧師接下來誦讀的那兩個詞——「誠信、真實」。自打孩提時代,我就討厭寓言故事,因為寓言故事裡的人物都以某種品行為名字,就像這個騎在白馬上的人名字叫「誠信真實」一樣。出於同樣的原因,我是絕對不會讀《天路歷程》的。從小我就聽說了歐幾里得的名言,「整體大於局部」。這句話剛好可以解釋我為什麼討厭寓言故事。「人」是整體,而「基督徒」只是人的一部分;「騎在白馬上的人」要比所謂「誠信真實」具有更豐富的含義。當故事裡的人物僅僅代表著某些被擬人化的道德品格時,這些人物在我眼裡就不再是真正的「人」了。雖然年輕時我非常喜歡史賓賽,喜歡讀他寫的《仙后》(The Faerie Queene),但我當時也只是勉強地囫圇吞下書裡的那些寓言故事。
從小我就非常厭惡《天啟》。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天啟》裡的意象浮華造作,再加上這部書整體上來說就不合情理,簡直令我厭惡至極。
「寶座前好像一個玻璃海,如同水晶。寶座中和寶座周圍有四個活物,前後遍體都長滿了眼睛。
第一個活物像獅子,第二個像牛犢,第三個臉面像人,第四個像飛鷹。
四個活物各有六個翅膀,遍體內外都長滿了眼睛。他們晝夜不住地說:『聖哉!聖哉!聖哉!主,神,是昔在、今在以及永在的全能神。』」
諸如此類的段落真是太浮誇造作了,曾讓童年時代的我感到煩躁不安,甚至十分惱火。如果這類段落描述的是一種意象,那麼這個意象是不可想像的——這四個活物怎麼可能前後都長滿了眼睛?它們怎麼可能既在寶座中又在寶座周圍?它們同時既在這裡又在那裡,這不是不可能的。可是《天啟》裡的敘述就是這樣的。
而且《天啟》裡所描述的意象毫無詩意,甚至有隨意編造之嫌。有一些情景則實在是太不堪入目了。比如,在血裡跋涉,騎馬者的襯衫浸入血水裡,人們用羔羊的血清洗身體。還有些詞語,比如「羔羊的憤怒」,從字面上看也是荒誕不經的。但這些就是非國教教堂裡經常使用的偉大詞彙以及崇高意象,是英國與美國所有新教禮拜堂所使用的詞彙與意象,也是所有救世軍所使用的詞彙與意象。據說無論是在哪個年代,生命力最頑強的宗教總是產生於沒受過教育的底層百姓之中。
天啟
一
所謂「天啟」,意思很簡單,就是指「啟示錄」。但《啟示錄》可一點也不簡單,因為兩千年來人們始終弄不明白書裡所描述的那麼多神祕現象究竟在表達什麼。總體來說,現代人不喜歡神祕化的表達方式,因此《啟示錄》可能是《聖經》中最令現代人感到乏味的部分。
起初,我也覺得《啟示錄》非常乏味。從孩提時代到成年,我與所有個性倔強的孩子一樣,整日被大人們灌輸《聖經》的內容,腦子被塞得滿滿的,到了最後簡直就是飽和了,再多聽一句都無法忍受。在我還不能獨立思考,或者說甚至連一點點模糊的理解力都尚未形成的時候...
推薦序
譯者序
《生命的啟示錄》(原書名是「Apocalypse」)是英國作家大衛.赫伯特.勞倫斯生前寫的最後一部書。在這部書裡,勞倫斯對《新約》中的《啟示錄》進行了顛覆性解讀,並以此為切入點,深刻分析了西方文明危機的根源,進而提出了他獨特的哲學思想,即生命哲學思想。這部書凝結了他一生的思考,可以成為解讀他所有文學作品的依據。
首先,勞倫斯運用豐富的歷史知識,把《啟示錄》還原到具體的歷史背景中去,分析這部書的成書過程,論證其內容與思想的歷史相對性,從而有力地解構了基督教正統教義的絕對性。
其次,勞倫斯運用精神分析理論,從《啟示錄》的文本中分析出基督教教徒集體無意識的形成過程與演變過程,並在基本史實的基礎上展開生動的想像,把耶穌、聖約翰恢復成為真實可感的歷史人物,為其思想觀點找到了人性的依據,從而消解了基督教教義的神祕感,讓讀者領悟基督教的真正價值所在,以及近現代的基督教對人性的壓抑與戕害。
第三,勞倫斯對西方的理性主義傳統展開了深刻的批判。在這個批判過程中,勞倫斯同樣運用了豐富的歷史知識與精神分析理論,揭示出以理性主義為根基的西方文明扼殺了人的內在活力,產生了機械性的社會結構與文化結構,把人變成了冷漠而野蠻的「活死人」,最終必然導致全人類的徹底毀滅。
而這一點正是原書名「Apocalypse」(即「天啟」)的寓意所在。所謂「天啟」,是指一種宗教題材,透過描述世界末日的災難來警示世人。在這部書裡,勞倫斯指出了西方文明的危機,預言人類將面臨可怕的自我毀滅,以此來警醒世人,希望每個人都認真反思社會,反思人類文明,反思自我,並努力做出積極的改變,以實現自我的拯救乃至全人類的拯救。
第四,勞倫斯在這部書裡提出了自己的哲學思想,即生命哲學思想。他認為,人的本質是生命,宇宙萬物的本質也是生命;生命的基本特點是動態、生成與有機;而生命的對立面則是靜態、絕對與機械;他以此為根本出發點,指出了人性的本質、社會文化的本質、宗教的本質,以及人與自我、與他人、與社會、與大自然的本真關係,分析了人類心靈的演變過程,提出了健全人性應該具有的特點,以及健全社會應該具有的特點。
總之,這部書貌似為顛覆性解讀《新約啟示錄》而作,其實是在揭示西方文明的演化歷程以及西方人的心路歷程。勞倫斯的最終目的是讓世人意識到,人類在「進步」與「文明」的假象中早已經誤入歧途,可怕的危機迫在眼前。他希望人們溯本求源,在前基督教時代的異教文化中汲取靈感,希望人們能夠認知到人以及宇宙萬物的本質是生命,並以敬畏生命、回歸生命的態度重新構建自己的身心、重新創造社會文明。
另外,需要格外指出的是,這部書語言生動優美、富於激情,充滿了恢弘壯闊、氣勢磅礴的想像,哲學思考新穎獨到、發人深省,精神分析理論運用得精妙合理。而且這部書具有一種全景式的開闊視野,其話題涉及了心理學、宗教學、歷史學、社會學、語言學、文藝學、政治學等多個領域。這部書足以證明,勞倫斯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文學家,還是一位具有文化人類學視野的哲學家。
程悅
譯者序
《生命的啟示錄》(原書名是「Apocalypse」)是英國作家大衛.赫伯特.勞倫斯生前寫的最後一部書。在這部書裡,勞倫斯對《新約》中的《啟示錄》進行了顛覆性解讀,並以此為切入點,深刻分析了西方文明危機的根源,進而提出了他獨特的哲學思想,即生命哲學思想。這部書凝結了他一生的思考,可以成為解讀他所有文學作品的依據。
首先,勞倫斯運用豐富的歷史知識,把《啟示錄》還原到具體的歷史背景中去,分析這部書的成書過程,論證其內容與思想的歷史相對性,從而有力地解構了基督教正統教義的絕對性。
其次,勞倫斯...
目錄
譯者序
評約翰·歐曼博士的《論啟示錄》
為弗雷德里克·卡特所著的《〈天啟〉中的龍》寫的序言
天啟
補遺(殘篇)一
補遺(殘篇)二
補遺三 天啟(二)
譯者序
評約翰·歐曼博士的《論啟示錄》
為弗雷德里克·卡特所著的《〈天啟〉中的龍》寫的序言
天啟
補遺(殘篇)一
補遺(殘篇)二
補遺三 天啟(二)
商品資料
出版社: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24-01-03ISBN/ISSN:9786263578920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98頁開數:25K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