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二論》延續《重探西遊記》發人深省的討論:確認《西遊記》先設文獻和前生故事、印證儒家思想於《西遊記》的影響、勾劃《西遊記》串聯跳躍的宏觀結構、探討《西遊記》的宇宙觀念、反思《西遊記》神秘經驗的嚴肅程度、拓寬身體美學到悟空服飾簡史、追蹤《心經》領悟過程、發掘吳承恩為《西遊記》作者的內證、思考吳承恩「史為我用」的歷史看法和「神為我用」的宗教態度、從比較宗教學角度試探《西遊記》、進而兼涉《水滸傳》和《封神演義》的詮釋空間。
高全之立論精闢,注重學研的嚴謹,行文淺近易讀,增進讀者的悅讀經驗。高全之認為經典小說是瞭解自我的捷徑,因爲個人的組成成分之一是文化,我們來自孕育經典小說的同一文化。
作者簡介:
▍高全之 Chuan Chih Kao
出生香港(1949),移居台灣(1953),赴美留學(1975),得電腦科學碩士(1977),出任電腦工程師(1977),退休(2016),定居美國。大學時期開始以文學評論著稱。作品入選台灣多種評論選集。著作:《當代中國小說論評》(幼獅,1976),改版為《從張愛玲到林懷民》(三民,1998);《王禎和的小說世界》(三民,1997);《張愛玲學》(一方,2003);《張愛玲學[增訂版]》(麥田,2008);《張愛玲學[增訂二版]》(麥田,2011);《張愛玲學續篇》(麥田,2014);《重探西遊記》(聯經,2018);《私札與私語──三顧張愛玲》(時報文化,2022)。
|封面題字|徐澄琪(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藝術史系榮譽退休教授)
章節試閱
▍突破束縛──胡適和楊聯陞信扎裡的《西遊記》
這本書,《論學談詩二十年:胡適楊聯陞往來書札》,是胡適與楊聯陞信件的合集。兩人通信廿年,重點話題包括《水經注》、文言文的文法、業報觀念在佛教華化過程裡自個人延伸至家屬,加上若干人事(如楊聯陞拿到博士學位之後的生涯規劃)與實務(如台灣善本書縮造),林林總總,從來不以中國經典小說為靶標。原因或許在於胡適將就楊聯陞的學術興趣。余英時序文〈論學談詩二十年〉認為他們函件諱言政治,因為胡適知道楊聯陞有意遠離政治是非。
話雖如此,胡適曾在以下兩個議題援引《水滸傳》為例証:文言文是否有關係代名詞(頁十八),南宋度牒使用的情況(頁一五五)。值得注意《西遊記》從未成為胡楊信扎議題,也非任何議題的例証,但兩人都用那部小說來表情達意。換句話說,《西遊記》小說情節變成思維陳述的工具。舉三個例子。
例一。楊聯陞稱讚胡適的戴東原研究:「讀了您的文章跟信以後,有四字贊語,很自然的湧到腦海裡來,就是『神通廣大』。隨後想到這四個字也許跟《西遊記》有什麼特別關係,好像是開玩笑。」(頁十九)在《西遊記》小說裡,「神通廣大」讚揚某位神佛妖魔的高超本事,用的最多的對象是孫悟空。
例二。楊聯陞想到「力使歷史觀」(force-generated view of history)。胡適建議楊聯陞注意杜威和胡適早年論「力的哲學」的文字。楊回信說:「孫行者一個跟斗十萬八千里,自己傻得意,不知還有一翻一百零八萬里的能人,而此能人恐怕還跳不出如來的掌心,甚矣學問與思辨之難也。」(頁三八○)。楊聯陞一口氣提了三個層級。好像自比孫行者,以胡適做更厲害的「能人」,視杜威為如來。
例三。胡適的西遊語言最簡短,但最有趣。他記述幾度因病(心臟病、肺炎)推辭台灣中央研究院長職位的情況。與台灣高層協調期間,曾收到蔣介石總統來電。結果是:「後來十二月十二日發表的乃是在胡適未回國之前,派李濟代理院務!所以這箍子還要套我頭上。」(頁三四五)孫悟空曾稱自己頭上的緊箍兒為「箍子」。胡適知道任重道遠,中央研究院長職位會帶給自己折磨。語帶玄機,透露了政治顧忌。
胡適樂於引用通俗小說中的故事作譬喻。一九三○年一月三十日致高夢旦信:「我最恨用典,但又最喜歡引用通行小說中的故事作譬喻,取其人人能解,人人能大笑,則我要說的話,已鑽進人人的腦子裡,不怕他逃走了。」
胡適用箍字有個先例。一九二八年六月二十五日日記:「今日在中國公學行就職禮。套上這一箍,不知何日能解下。」這個「箍」也指受困,但沒有暗指某人為嚴厲無知師父的含義。
胡適與楊聯陞私函並非文稿或講稿,思維與情緒真切自然。余英時整理胡適和楊聯陞交往,強調友誼的進展。個別事件之間有個層次漸進的關係。首先是確認兩人的師生關係。根據楊聯陞提供給胡頌平《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校訂版的資訊,我們知道從一九四四年十月至一九四五年五月,胡適在哈佛大學遠東系教八個月的中國思想史,楊不但旁聽,而且作了助教的工作(代選英文教材並代做監考等等)。余英時認真對待這段課堂關係:「楊是清華畢業生,但曾在北大『偷聽』課。我猜想他一定也旁聽過胡在三十年代所開的關於中國文學史的課程。(可惜我當年忘記問問楊先生。)無論如何,楊在哈佛曾聽過胡一學年的『中國思想史』,這是已證明的事實。他事胡如師,是順理成章的。胡心中也未嘗不視楊為他的學生。」(頁viii)兩人有講堂授課和上課聽講的對應。師生是相互承認和接受的關係。這是楊對胡「終身以師禮尊之」的主要理由。
余英時然後指出胡楊性格相似(都溫厚開朗),人文領域愛好接近(歷史考據、文法語法、寫詩等等)。共同興趣使兩人的交情「進入了不拘形跡的境地」。其中詩作唱和是拉近兩人之間的距離的重要媒介。指認胡楊「師友」關係之中有個堅實的「師生」關係基礎,完全不是矮化楊,恰恰相反,我們因此而格外欽羨兩位學者的人格與情誼。
聯經出版社《論學談詩二十年:胡適楊聯陞往來書札》書背文字有句話:胡楊「兩人師友之間的深厚情誼,已經達到了相悅以解、莫逆於心的至高境界。」這話說的不錯。余英時強調這個交往過程中的變化。常規定義的師生關係大可拘謹保守,是種「形跡」。「不拘形跡」的意思是掙脫那些束縛,蛻變至平輩之間的相互尊重與關切。論學與詩作唱和之外,晚年相互問候病情,尤其真摯。一九五九年四月廿七日胡適致楊聯陞信:「今天在台大醫院裡收到你四月十八日的信,我看了信封上你的字跡,高興的直跳起來,拆開看了你說的『昨日(四月十七日)出院回家,這半年不用教書,還可以接著 take it easy〔輕輕鬆鬆過日子〕,下月起想寫些短篇文字,但當愛惜精力,絕不過勞。』我特別高興!」從病床上高興的跳起來,當然不是師長的行禮如儀。余英時要說的,不只是平常朋友之間的相互關懷,更是令人神往的師生關係的昇華。如果只審讀胡楊書信而否認他們之間的師生關係,就是無視於余英時推崇的那個演進過程了。
余英時認為楊聯陞願意把胡楊那種長期論學的師友關係延續在楊余之間。此所以余英時說:「他(指楊聯陞)不惜以晚年衰病之身從多方面啟發我,主要是也是因為他要把他和適之先生的論學傳統延長下去。」(頁xi)楊余之間論學,也有詩作唱和。
余英時對胡楊友誼的分析與《西遊記》小說有何聯繫?《西遊記》小說裡的唐三藏有個前世,在前世裡原為如來佛祖的二徒,名叫金蟬子。在自己和悟空的師徒關係裡,唐三藏始終放不下身段,獃板對付徒弟悟空。唐三藏和悟空的對應僵化不變,始終是個脫不了殼的金蟬。胡適做了小說三藏沒能做到的事:把師生關係提昇到不拘形跡的師友關係。我們在《西遊記》兩個讀者(胡楊)的實生活記錄中竟然拾取到故事情境裡缺乏的一種溫暖。值得一記。
胡楊兩人都用《西遊記》小說來幫助思維邏輯,並且完成最後的表述。可見這部小說的影響不限於具體的視聽藝術產品,如電影、電視、電玩、漫畫、舞台演出等等。文學影響有時無聲無息,天長地久,細水長流。
▍突破束縛──胡適和楊聯陞信扎裡的《西遊記》
這本書,《論學談詩二十年:胡適楊聯陞往來書札》,是胡適與楊聯陞信件的合集。兩人通信廿年,重點話題包括《水經注》、文言文的文法、業報觀念在佛教華化過程裡自個人延伸至家屬,加上若干人事(如楊聯陞拿到博士學位之後的生涯規劃)與實務(如台灣善本書縮造),林林總總,從來不以中國經典小說為靶標。原因或許在於胡適將就楊聯陞的學術興趣。余英時序文〈論學談詩二十年〉認為他們函件諱言政治,因為胡適知道楊聯陞有意遠離政治是非。
話雖如此,胡適曾在以下兩個議題援引...
推薦序
▍咬定青山不放鬆──《西遊二論》序/陳器文
繼出版《重探西遊記》後五年,高全之又出版新著《西遊二論》,以自稱「外行人」的新視角,繼續對《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以及吳承恩筆下的唐僧,以推理手法爬梳文本,提出顯微鏡式「靈魂的拷問」,就高全之追根究底的性格而言,這完全是可以預期的。
一百回本《西遊記》的作者與成書年代漸有定說後,繼之研究分為縱橫兩方向,縱向對《西遊記》文本作歷史性的上下求索,橫向則對孫悟空原型出自印度進口或本土國貨的判析。《西遊記》寫的是唐朝取經盛事,理所當然以闡揚「我佛慈悲」為全書主題,但身在明代三教融通的文化氛圍中,吳承恩行文遊走穿插於多元的宗教符號,又以遊戲之筆提出「修行之理則同」、「三教歸一」的看法,這種宗教敘事與諧謔書寫既衝撞又神奇的組合,一再挑戰讀者的判斷力。
胡適說吳承恩是「愛罵人的玩世主義……不用深求」,魯迅說「出於遊戲、亦非語道」,但也有學者認為《西遊記》以儒家為主,以釋家、道家為輔的「輔教之書」,或又認為《西遊記》是部金丹大道等等。高全之十分肯定胡適、魯迅對《西遊記》研究的論點與貢獻,卻不完全認同「遊戲說」的論點,因而擘肌分理,細分三教排行、校比宗教視角,進入研討《西遊記》主題內核的深水區。
《西遊記》第七回如來佛以一張六字金帖,鎮壓齊天大聖於五行山下,悟空說「如來哄了我,把我壓在此山」,這個「哄」字,音近六字金帖尾字「吽」。以吳承恩一向幽默諷喻的筆調,悟空這樣說,讀者不覺有問題。但高全之〈不求甚解─《西遊記》的神秘經驗〉一文中認為:悟空那句「如來哄了我」,原本即是:如來用「唵嘛呢叭咪吽」六字制服了我。咒文的讀音遠比字義重要。英文擬音「Om Mani Padme Hum」,與敦煌莫高窟六字箴言碑上的梵文,藏文,漢文,西夏文,回鶻文,八思巴文等六種文字發音近似。高全之因此不以錢鍾書「哄了我」的玩笑話可當真,強調說,咒語無需逐字逐詞解釋,咒語的力量來自讀音所醞釀的神秘震懾力。
〈大話和感恩─《西遊記》的胎裡素〉一文,高全之點數全書共出現三次「胎裡素」,胎裡素三字,由唐僧夫子自道,也就罷了,由悟空代師父搶答,卻是意在諷刺。〈唐僧嗜飲─佛教戒律合乎人情〉文中提到,宴飲時唐僧常推拒各方人士的敬酒,大出讀者意外是:悟空知道「師父平日好喫葡萄做的素酒」,吳承恩也明明白白寫出來,這不只讓讀者知道酒分葷素,還揭露了師父竟有嗜酒之好。又〈聚散和清濁─《西遊記》的「氣」〉一文,提到《西遊記》三十九回的故事:悟空將烏雞國王從陰間救出後,尚需個人嘴對嘴度一口「清氣」才回魂。豬八戒自幼傷生吃人,體內是濁氣;悟空長年嚼食松柏桃果,體氣應是清的,但悟空曾自認水簾洞中也吃過人肉,這事唐僧也知道,唐僧清楚現場只有自己體氣屬清氣,卻仍點選悟空作「度氣」的任務,其中不無蹊蹺。高全之細讀這幾篇故事中師徒的微妙互動,旨在印證《西遊記》的種種神變筆墨,或不全在宣揚教旨,除了增加情節的神秘氣氛,吳承恩第五十六回大白話說過:「孫大聖有不睦之心,八戒、沙僧亦有嫉妒之意,師徒都面是背非」,唐僧聖徒的形象並不完美,悟空的佛性、仙格也不徹底,恰是血肉人性真實的一面。
但凡遇到山高虎狼險,飢渴寒凍,唐僧每每膽戰心驚、筋骨酥軟,也動輒怒罵潑猢猻、驅離悟空,卻離不得悟空,沒了徒弟就心慌意亂。高全之並非全部負面看待吳承恩筆下的師徒關係:〈明知山有虎─《西遊記》的《心經》〉中點出,緊要關頭,悟空多次念誦烏巢和尚的《心經》寬慰唐僧,唐僧也聽得入耳,得到舒解,不以徒弟而廢言。在取經這趟修行之旅上,師徒二人透過對話,表現出對《心經》經文內涵領悟的漸進與合契,寓有成長與救贖的深意。
高全之最勤力的論述,可以〈再度從零開始─孫悟空服飾簡史〉一文為例,解釋吳承恩筆下動物世界的尊卑美醜、塊頭大小、服飾裝備在敘事美學與宗教修煉的關係之餘,更細心地指出:「那行者立將起來,掀著虎皮裙,撒了一花瓶臊溺」,推論悟空當時沒穿或不必脫褲子撒溺。這個有趣又頗為稚氣的視角,並非毫無意義,一如〈神仙稱謂和仙佛關係─孫悟空的宗教屬性〉中,悟空時而稱齊天大聖,或被稱散仙、妖仙、金仙、孫行者或鬥戰勝佛,都標識著悟空修煉的進程,但不論修行高低,終是掩不住猢猻的原始本我。高全之更抽絲剝繭,就故事中的稱呼,探索吳承恩的宗教態度:《西遊記》中妖道不少,各路垂涎唐僧肉的妖精多與妖道有關,但全真道士是與眾不同的道士,故事中有位直接稱「全真」,道行崇高,連觀音菩薩也要禮讓三分的五莊觀鎮元子。道士若涉及外丹術,就不被認同是全真道士,若僅稱「道人」、「老道人」則夠不上稱「全真」兩字抬舉。根據高全之的分析,全真教在《西遊記》的道教派系裡,大部分保有特殊的正面形象。金庸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中,全真創教教主王重陽武功蓋世,「五絕」中不但壓倒東邪、南帝、西毒、北丐這四絕,更是抗金英雄,未必不是受《西遊記》的影響。
《西遊記》全書一百回由四十幾個故事組成,待唐僧將徒弟收齊,師徒一行四人就位後,開始了八十一難的取經過程。這種在情節結構上,從開始到結束嵌入反覆試探與劫難的巨型串連,最早有金聖嘆(1610?-1661)發難說:
太無腳地了,祇是逐段捏捏撮撮,譬如大年夜放煙火,一陣一陣過,中間全沒貫串,便使人讀之,處處可住。
這是不滿《西遊記》各個小故事間並無發展上的秩序及深淺層次,缺乏內在緊密連繫,讀不出全書的張力與縱深。但舉例而言,《西遊記》竭力強調取經必需經歷八十一難,九九八十一這個數字是菩薩安排好的定數,在民俗信仰上近似神秘口訣,有功德圓滿之意。第九十九回寫一行人終於抵達西天靈山取經聖地,菩薩查看唐僧的歷難簿,發現前後八十劫難,尚欠一劫,命令揭諦(金剛力士類的護法)再生一難。乍看這最後一難,是菩薩假手一頭大白黿將唐僧翻下水去湊足,機械化結構似乎在此暴露無遺。但《西遊記》第四十九回早已埋下伏筆,唐僧遭難曾獲白黿救命,卻忘記為白黿向佛祖討本命人身的承諾,無怪乎最後有此一難。若閱讀《西遊記》像看放煙火般粗心只找熱鬧,自是「處處可住」感受不到情節的本末原委了。
高全之接連舉了幾個小故事為例,說明《西遊記》情節上預設的前後呼應與遞進層次,如〈銅臺府地靈縣─《西遊記》的程序正義〉一文:《西遊記》五十六、五十七兩回,寫悟空才打殺了兩名攔路盜賊,又在潭府楊家借宿時,刀起頭落,殺了結伙為盜的楊家不肖子,還提著血淋淋的頭給師父看,師父又驚又氣,不住嘴地念緊箍咒驅趕悟空,即便悟空淚水直流滾地求饒也無用。伏脈千里直到九十七回發生的銅臺府地靈縣事件,同樣是面對草寇,悟空心中也萌生殺機,但終究放生不再殺人。兩個草寇事件在回目上並非毗隣,但情境遙相呼應,說明悟空在遇離度劫中修行的漸進。
又如前文提及的〈再度從零開始─孫悟空服飾簡史〉一文,高全之著意追索悟空改裝易形的意義,從撒野的毛猴,妄稱齊天大聖後,開始整衣端裳卻又不僧不俗,逃出八卦爐鍛燒當下,衣物全無,回歸毛猴的原形「從零開始」,又遭佛祖鎮壓五百年而馴服,妖仙漸轉為佛門化,在服飾裝備上,先撿穿師父舊的白布直裰,再換穿觀音菩薩留贈的綿布直裰,圍上親手縫補的虎皮裙,成為西行取經的定裝,虎皮裙象徵悟空從馴服到內在自發的皈依。高全之強調悟空在裝扮上的演變:並非一回銜接一回,而是「整串情節有時是跨步(「回」)跳躍前進的」,吳承恩前後幾十回目的鋪排,正是金針暗渡的草蛇灰線法,透過一難又一難的倏起倏落,暗示悟空已經不是原來的悟空了。
高全之全書共二十五篇論述中,有關《西遊記》宗教與信仰問題的討論,占了大半,其間饒有興味的課題,應屬「神秘經驗」了。
前提是,宗教的神秘經驗與文學中所述的靈異、奇蹟,意義同或不同?
唐玄奘的神秘經驗,記載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這需從佛教著名的聖蹟佛影窟說起。「佛影」曾是漢傳佛教界十分熱門的話題,早在魏晉詩人陶淵明〈形影神〉詩三首、名僧慧遠寫〈萬佛影銘〉及佛友謝靈運寫〈佛影銘〉等,都談及佛影傳說。
參拜佛陀留影,是玄奘相當重要的願心,唐僧口述的《大唐西域記》,記載西行求經路上的風土見聞,礙於體例,玄奘本人事蹟著墨不多。然而對玄奘法師而言,發心前往佛影禮拜,是終身難忘的際遇,以至於他回到大唐之後,還會與弟子們談及此事,被慧立法師記錄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裡。
佛影窟(在今阿富汗賈拉拉巴德市 Jelalabad 境內)傳說:但凡至誠祈請,有所感應,就能看到當年如來的伏龍留影。西行途中風塵僕僕的玄奘,排除萬難,在燈光城石窟中匍匐參拜,反覆頂禮膜拜百餘次,什麼也沒看見,不禁自責業障深重,悲號懺悔,更加潛心誦念佛偈,不見佛影,誓不離開。五百餘次匍匐頂禮,玄奘看見閃著神秘光暈的如來佛影。
佛像聖顯的奇蹟,可能是陽光照射入洞的光影變化,或洞窟內水氣的某種作用,產生幻像。但也可視為是「心象」的反映,從心理學上「高峰經驗」(peak experience)、「心流經驗」(experience of flow)來解釋:信仰原是忘形之舉,全神貫注從事一件活動而心無雜念,焦慮感消失、時間感消失,完全沉浸在無以名之的神秘喜悅中,即中文語彙的「神馳」、「忘我」。玄奘「不禁自責業障深重,悲號懺悔」,是十分值得玩味的描述,以宗教心理而言:神秘感是一種二元心理結構,一方面是畏懼感,崇拜者在神的面前,懷有戰戰兢兢、卑微渺小的感受,另一方面則又情不自禁地神往仰望,這種既畏懼又神往的情感,就是宗教情境中「全心懾服」的神祕經驗。神前反覆匍匐跪拜,是徹底粉碎自我優越感、傲慢心的一個滴水穿石的魔考歷程。在西方聖經文獻中,將人類最容易犯下的七宗罪列序,分別是「驕、貪、慾、怒、饞、妒、懶」,「驕」居其首。往往高智者有超人的意志與德操,卻容易犯驕傲的過錯。所以《西遊記》中驕傲自負的孫悟空,在西天取經四眾中遭受特別苛酷的考驗,遭文、武火鍛煉,又受五行山壓鎮,在求經途中始終戴著緊箍咒,這不只是肉體的磨難,更是待罪之身使他務必動心忍性,一念到底。玄奘在佛影窟中質疑自己的罪障,大謙卑、大懺悔,將俗世情感上的驕嗔、貪懦等等雜質淘汰乾淨,結束一個凡俗的陳禕(俗名),開展一個聖性三藏的證道苦行,這是《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所傳達的信息。
《西遊記》故事中,唐僧多唸觀音菩薩聖號,或悟空多翻幾個觔斗雲,想看活菩薩便可看到,並不太困難,所以《西遊記》中並沒有匍匐頂禮五百餘次得見佛影這段情節。有關由凡入聖的情節,在《西遊記》第九十八回出現,故事說師徒四眾行至靈山下,面前滾滾飛流,唐僧驚疑不定,卻見佛祖划著無底船前來接引,同時水浪中漂來一具屍身,原來是唐僧脫化的皮囊肉袋。將《法師傳》和《西遊記》同樣意義的情節加以比較,高全之指出,唐僧在前世原是如來佛祖的二徒,名叫金蟬子,雖說唐僧慈悲為懷,卻始終放不下身段,對徒弟悟空的態度僵化不變,終是個脫不了殼的金蟬。如此也實證了《西遊記》並不是部證道或闡教之書。魯迅說:「《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在佛藏中,初無諸奇詭事,而後來稗說,頗涉靈怪。」是很中肯的。神秘莫測是一股不倦的推動力,在民間故事、神話、傳說中引發了無窮的創造,滲透到儀式與崇拜的各種形式中,直到今天依然保存在文化的底層。
高全之隨筆寫了一篇〈他鄉遇故知─洛杉磯的美猴王〉,可以讓我們解釋一個現象:《西遊記》故事是討喜的,尤其是搶了第一男主角唐僧許多戲份的孫悟空。
自晚明萬曆刊刻問世迄今,《西遊記》中的故事和人物被廣泛使用,反覆改編重現,各種表現形式百花齊放,人氣始終不墜。梁啟超形容晚明的社會風氣說:「其在晚明,滿街皆是聖人,而酒色財氣,不礙菩提路」,這種既相輔相成、又矛盾相激的社會氛圍,比起以前的歷朝歷代,明中晚期算是一個恣意放縱的時代。生龍活虎的市井人物,遠勝於「局瑣取容,埋頭顧影」的儒生,號稱明朝四大奇書的《水滸傳》、《三國演義》、《金瓶梅》、《西遊記》中主要角色,多是倔強叛逆且富個人特色的人物,迥異於唐傳奇中優柔荏弱的書生們,頑心野性的悟空也遠比唐僧受歡迎,他頭戴緊箍咒的形象,反而成為叛逆英雄的冠冕。
明代被稱「神魔小說」的「四遊記」,即八仙渡海《東遊記》、華光佛救母《南遊記》、玄奘取經《西遊記》、真武降妖成佛《北遊記》,其他三記被視為宣教的宗教小說,人氣遠不如吳承恩的《西遊記》,同樣是仙佛人物魔幻化的苦行傳,何以《西遊記》獨被喜讀樂聞?
簡單的歸納:一是《西遊記》的歡悅元素,在其他古典小說中少見。不僅緊箍咒、金箍棒、觔斗雲、七十二變、隱身法,縮地法、定身法、瞌睡蟲、還魂丹等等,既有創意又有趣的玩意兒源源而出,使人童心大發。吳承恩又常以三教的儒生、僧尼、道人作為揶揄取樂的對象,隨口就是:不濟的和尚,膿包的道士。第五十五回寫女怪纏住唐僧,女怪的十分嬌媚與唐僧的毫不動心,以流水快板的節奏,漫畫般呈現:
那女怪活潑潑,春意無邊;這長老,死丁丁,禪意有在。一個似軟玉溫香,一個如死木槁灰。那一個,展鴛衾,淫興濃濃;這一個,束褊衫,丹心耿耿。女怪解衣……唐僧斂衽……女怪道:「御弟,你記得:寧教花下死,做鬼也風流?」唐僧道:「我的真陽為至寶,怎肯輕與你這粉骷髏。」
類此巴赫汀狂歡式的韻文,在西遊記中彼彼皆是。有時胡說八道也是一種快樂的來源,越是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越是好笑。像是玉帝與如來佛動員了如雲如雨的天兵天將,擒拿的只是隻潑猴;像是七十二變的大聖和二郎神比賽,變做一座土地廟,口兒、牙齒、舌頭、眼睛都變妥當,剩個尾巴沒法處置,只得變做一根旗杆,豎在廟後,即時被二郎神識破。荒唐胡鬧而童心未泯,想到尾巴變成的旗桿迎風搖曳,令人噴飯。
二是《西遊記》的易讀易懂,佛教教義便於轉化為小說情節者,除了前生今世的果報輪迴外,就是色空之說了。《西遊記》將「色空」此一嚴肅課題遊戲化,如第十七回:
(菩薩)以心會意、以意會身,恍惚之間,便作凌虛仙子(原形是蒼狼)。行者道:「妙呀、妙呀,還是妖精菩薩,還是菩薩妖精?」菩薩笑道:「悟空,菩薩、妖精總是一念;若論本來,皆屬無有。」悟空行者心下頓悟,轉身悟空就變作一粒仙丹。
佛門之所謂空,並非單指看破生死名利,而是指一切物質現象都只是因緣生法的幻影,沒有「自性」,不是實存。菩薩變作妖道、悟空變成仙丹,我變、我變、我變變變,是孩童至今樂此不疲的對口遊戲,哪管什麼空幻、什麼自性?狡黠的悟空,像是永恆少年,帶給讀者源源不絕的生氣與吸引力。
也許不久之後,我們會繼續看到《三探西遊記》,看到高全之也成為《西遊記》的鬥戰勝佛,一次、再次重現印象中高全之孜孜為學「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模樣。
(本文作者為國立中興大學中國文學系榮譽退休教授)
▍咬定青山不放鬆──《西遊二論》序/陳器文
繼出版《重探西遊記》後五年,高全之又出版新著《西遊二論》,以自稱「外行人」的新視角,繼續對《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以及吳承恩筆下的唐僧,以推理手法爬梳文本,提出顯微鏡式「靈魂的拷問」,就高全之追根究底的性格而言,這完全是可以預期的。
一百回本《西遊記》的作者與成書年代漸有定說後,繼之研究分為縱橫兩方向,縱向對《西遊記》文本作歷史性的上下求索,橫向則對孫悟空原型出自印度進口或本土國貨的判析。《西遊記》寫的是唐朝取經盛事,理所當然以闡揚「我佛慈悲」...
目錄
咬定青山不放鬆──《西遊二論》序/陳器文
外行話──《西遊二論》自序
突破束縛──胡適和楊聯陞信扎裡的《西遊記》
時在念中──胡適的《西遊記》研究
記實和迷思──《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的書寫策略
明知山有虎──《西遊記》的《心經》
民族記憶──《西遊記》的全真教
廢佛庭辯──從《資治通鑑》到《西遊記》
價值取向──吳承恩詩文的身份認同
井然有序──《西遊記》的三教排行
不求甚解──《西遊記》的神秘經驗
聚散和清濁──《西遊記》的「氣」
銅臺府地靈縣──《西遊記》的程序正義
大話和感恩──《西遊記》的胎裡素
功效‧局限‧濫用──《西遊記》的孝道評估
佛教華化──從比較宗教學讀《西遊記》
唐僧嗜飲──佛教戒律合乎人情
神仙稱謂和仙佛關係──孫悟空的宗教屬性
禮下於人──三藏的實務能力
再度從零開始──孫悟空服飾簡史
理智和熱情──旃檀佛像的中國行
他鄉遇故知──洛杉磯的美猴王
千里眼和順風耳──神話裡的科學
戰詩和讚詩──兩種「當局者迷」
先到後至和境外影響──宗教歷史裡的民族尊嚴
結伴同行──《水滸傳》前生故事的聯合影響
武松佛緣──互不相讓的禪宗辯論
咬定青山不放鬆──《西遊二論》序/陳器文
外行話──《西遊二論》自序
突破束縛──胡適和楊聯陞信扎裡的《西遊記》
時在念中──胡適的《西遊記》研究
記實和迷思──《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的書寫策略
明知山有虎──《西遊記》的《心經》
民族記憶──《西遊記》的全真教
廢佛庭辯──從《資治通鑑》到《西遊記》
價值取向──吳承恩詩文的身份認同
井然有序──《西遊記》的三教排行
不求甚解──《西遊記》的神秘經驗
聚散和清濁──《西遊記》的「氣」
銅臺府地靈縣──《西遊記》的程序正義
大話和感恩──《西遊...
商品資料
出版社:致出版出版日期:2023-12-29ISBN/ISSN:9789865573775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56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