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花,四大佛花之一,佛名「曼珠沙華」,代表著死亡與重生之意,傳說彼岸花是開在黃泉路上忘川的兩邊,也有著死亡之花、接引之花、引魂之花、地獄之花的俗稱,當人們走過忘川,就是生死兩別,隔離今生與來世,所有的愛到此進入絕望,不再相見。彼岸花有紅白兩色,紅色彼岸花寓意著無盡的愛意,代表著無盡的思念,死亡絕望的愛情和以後冥界的信息。而白色的彼岸花,則代表心目中,因死亡永遠無法割捨的愛情傷痛,也是向死而生的人間,最無望生死分離的愛情表達。
美麗傳說中說彼岸花,花開一千年,葉落一千年,花葉永不相見。情不為因果,緣註定生死,如果來世想要再尋得前世舊愛,就記住每一次轉世時後,在黃泉路上聞到彼岸花的不同香味,就能想起前世的自己與對方,然後發誓永不分開,然後在下一世,再次跌入生死的輪回。因此,許多愛侶,把彼岸花紋刻在自己的身體上,女性是紅色,男性是黑色,有的還紋刻指紋或者姓名,以便於轉生來世,彼此可以藉著彼岸花尋找到對方,來世再續前生之思念,這是多麼美麗的「道愛、道別與道謝」生死觀。
彼岸花的觀念與意義,而且能夠作為一把鑰匙,貫穿本書的軸線意念,面對挫折、痛苦,甚至臨終前的情景,希望我們能夠修鍊自己,使恐懼降到最低,當我們走向忘川,在黃泉路上手執彼岸花,回想不垢不淨、不生不滅、無無明亦無無明盡、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掛礙無有恐怖時候,我們善生、善別、也善終,在彼岸花前說聲再見!
作者簡介:
張家麟
祖籍中國天津市武清區,出生在臺灣高雄市左營區,海軍子弟學校、海青中學、海軍軍官學校預備班、海軍軍官學校正期班航海輪機系學士、國立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中國山西大學科學技術與哲學博士(PHD)。
於臺灣海軍服役退伍後,擔任報社記者、採訪主任、總編輯、副社長等職務,二○○二年前往中國大陸,曾擔任新加坡(北京)華點通集團遠程教育中心主任、IBM公司北京allsmart公司市場總監、中國農業大學媒體傳播學系副教授、教授、媒體管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國農業大學MBA中心副主任、網絡學院副院長,及中國農科院、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校兼任、客座、特聘教授等職務。中共國資委北京市黨校特聘教授、中石化集團黨校、國家電網公司黨校特聘教授,現任北京大學醫學部兼任教授、廈門大學經濟學院兼任教授、廈門大學經濟發展與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金門大學兼任教授、福建自貿區研究院研究員。
已出版:詩集《受戒武僧 豔蛇纏繞》、《里程》、《走過忘川》、《飛舞小蜻蜓》、《來生石》;散文集《浪花ㄧ年》、《雙帆的星跡》;報導文學《弟弟我在黃埔》、《引領海神的火炬》;短篇小說《大蛇》;電影劇本《海魂、海妻、海子》;古典文學《周易三千年第一解》;學術專書《中國遠程化教育集團研究》、《中國網絡信息化建設與農村可持續發展》、《中國媒體經營管理戰略研究》;影音光碟〈周易與領導力〉、〈危機管理〉、〈職業經理人手則〉等作品,並有發表於中國及國際核心期刊四十餘篇論文。
章節試閱
壹、為什麼要討論死亡議題
一、初心
我是1956年12月20日在高雄市左營區建業新村,一個海軍的小眷村出生的,到今天我在廈門這座城市提筆撰寫這本書,我已是65歲了,這個年紀在一般人的定義中,應該是屬於老年人;但是對自己而言,我一點都沒有準備好「老化的心態」。我目前尚有一份專職的工作,每天08:30及17:30必須要上下班打卡二次,每天06:30一定要起床,在不是固定的週六日,我也可以接到各大學企業培訓班的邀請,前往去上課,而目前在職工作的單位,是屬於政府單位的企業,不允許兼任外部職務,因此原本在大學擔任的授課是否可以繼續,且因為規定及大學65歲以後課程的安排考量,目前尚無法做出定論。在這個尷尬、退休又上班的年齡階段,自己又不甘心就此被定義「老化高齡」;因此,利用現在這一段的生命空檔期間,想來完成「管理生死學」這項議題的討論,我想這也是上蒼給我珍貴的時間階段,我應該充滿感恩,並且去盡速調整自己65歲以後的心態,並且把「無常」的比重,調整略高於「明天」的比重,無常變成有常,當今天成為明天……,有意思的「被老年化」在自己心理及生理上都必須去適應與接受,而不是自己喜不喜歡的疑問句。
「生死學」這個議題,在西方的世界及科學哲學中,很早就被討論而且有系統的學術化、倫理化與規範化,但是,在台灣及大陸迄今仍然是ㄧ個禁忌與大不敬的話題,而在原有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中,卻是對「生死」有著嚴謹、尊重、開放與可以討論的大哉問。
我是2002年2月19日隻身飛往大陸北京,離開台灣,前往大陸尋求發展,也是人生旅程中的無奈,或許也是生命中注定的一個必然發展過程,剛來大陸有兩個主要目的,一個是要在2002年9月前往山西大學科學技術哲學研究中心,攻讀科學技術哲學博士學位,另外一個重要目的,是前往北京市新加坡華點通公司,擔任遠程教育中心主任,延續我在台灣高雄中山大學「大陸遠程教育發展」的研究課題與實踐,因為當時北京市新加坡華點通公司的負責人是台灣籍的周仲庚先生,他當時與台灣籍的郭陽道先生,大陸美籍的蘇珊女士,正在開發與南方衛星公司合作的衛星遠程培訓開發項目,正逢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先生,將政權交與胡錦濤先生,大陸呈現黃金全球化偉大10年的發展好光景,原本嘗試性的一個中年危機轉折,反而造就了生命後半生的改變,命運之精靈,無常之魔手,譜出多少人生得失戲曲!
2002年9月順利進入山西大學科學技術哲學中心攻讀博士學位,加上當初兩岸一些微妙非制度的關係因素,再加上自己命運的造化,2003年3月由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的兼課老師,正式受聘於中國農業大學新成立的「媒體傳播學系」副教授,兼任媒體管理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同時也受聘擔任中國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MBA中心副主任、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生院碩士生導師,並在2004年進入北京大學醫學部在職教育培訓中心,將管理學帶入大陸醫院現代化管理體制,從事中國大陸醫院自思想到績效運營的改革之中,並逐漸邁入醫學倫理教育,開啟跨學科性質而又豐富的生死學學習與教學之路。
此期間,最要感激的老師與許多思緒啟蒙者之中最主要者,是台灣成功大學教授、台灣安寧療護之母趙可式老師,在與趙可式老師接觸請益的過程中,深深感覺她的大愛與小愛、敦厚、真實而純樸的情懷!臺北榮民總醫院護理督導長蘇逸玲女士、她可愛的先生王大可哥哥,臺北榮民總醫院大德病房辛苦的同仁,以及台灣安寧療護協會的嘉莉與各個工作同仁,因為這些因緣的存在,種種巧合的促成,使得自己成為管理生死學的學習者以及後期的教育工作者、政策宣傳者、力行實踐者,這些都是ㄧ生在「身-心-靈」各個階段成長的烙印,喜悅但也充滿人生的苦澀!但是,我深感幸運且珍惜!
二、感受
「未知生!焉知死?未知死!焉知生?」,這是中華文化聖人孔子所說過的生死定義!說明白一些,如果一個人,沒有生,老,病,死的認知經驗,沒有在「生」與「死」的感受中,有著比較深刻的體認與過程,甚至連重症、絕症、死亡前後的心理與生理認知都沒有,那如何來探討?體認生與死的感受?研究?和論述呢?
我有一位從小相識,在學術界有著一定地位的少年友人,經常說我出賣自己的感情經驗,述說自己內心世界的愛恨情仇,是ㄧ種「自怨自艾」的內心脆弱討好行為,甚至說我「消費」自己及親人的死亡或經驗敘述,來博取某些論述的真實性!批評我脆弱且自憐虛偽。我知道她的成長與家庭因素,我也和她說過:你的藍色或許是我的紅色、別人的綠色、其他人的白色……,許多論述感知,尤其是社會科學,一定要有溫度、厚度、深度與寬度,每一個人的顏色不一定要一樣!但是可以應該被尊重!許多的認知根本不需要被他人認可,彩虹是七彩以上顏色所組成,為什麼只能有一種顏色?為什麼只能有一種聲音?為什麼「貪嗔癡」就與「信望愛」不一樣?為什麼「質變與量變」、「對立與統一」、「否定之否定」,就不是「一陽一陰的太極平衡中道」?「正、反、合」為什麼與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矛盾?類似的所謂「主觀」與「客觀」?「圓心與圓周觀察位置」的爭辯,讓我們彼此爭議,甚至翻臉而糾結,或許這就是「我執」的現象!也沒有對錯,而對於「生死問題」或許也有許多爭議!無所謂!當死亡來臨,許多的一切知道時候,也就是不知道了。
壹、為什麼要討論死亡議題
一、初心
我是1956年12月20日在高雄市左營區建業新村,一個海軍的小眷村出生的,到今天我在廈門這座城市提筆撰寫這本書,我已是65歲了,這個年紀在一般人的定義中,應該是屬於老年人;但是對自己而言,我一點都沒有準備好「老化的心態」。我目前尚有一份專職的工作,每天08:30及17:30必須要上下班打卡二次,每天06:30一定要起床,在不是固定的週六日,我也可以接到各大學企業培訓班的邀請,前往去上課,而目前在職工作的單位,是屬於政府單位的企業,不允許兼任外部職務,因此原本在大學擔任的授課是否可以...
推薦序
桃園長庚紀念醫院 護理部主任 蔡美菊推薦序
管理生死學的驚艷
某天接到一位多年沒見的老同事電話,知我投入安寧療護有多年經驗,問我願不願意幫忙看一份有關安寧療護的稿子,心想個人投入居家安寧已近20年,加上這幾年也負責安寧病房業務,看一份稿子以我的專業經驗應該不成問題,便爽朗答應。收到稿件時,著實讓我吃了一驚,它並不是一篇「稿子」而是一本「書」,第一頁寫「管理生死學」迎接死亡:珍惜當下存在的生命,張家麟著,讀完第一章才知道張教授是一位在生死學領域默默耕耘的學者,後來接到教授電話了解他著作的初心深為感動,更慶幸自己有機會拜讀教授的大作。
這本「管理生死學」除了有教授個人親身經驗及對生死意義與安樂死、安寧療護精闢的見解外,更加入如何強化生命教育與醫學倫理之議題及瀕死案例經驗介紹,以及死亡在宗教上因果循環關係,這些是目前在學術上較為少見的資料,教授無私傾曩相授,書上內容可以讓醫護人員在照護末期、臨終病人照護上,理解如何應用同理心以病人及家屬的角度去提供最適合病人的個別性護理措施。
這本書我特別驚豔的是「瀕死經驗的體驗」這章節,我在臨床服務36年了,已經不記得照護過多少位臨終或末期的病人,依照台灣傳統習俗多數家屬會選擇讓病人留一口氣回家,離開醫院回到病人熟悉的家安終,病人離開醫院後多久往生?或者是奇蹟式病情好轉,醫護人員並不知道,曾經耳聞有病人都已經被診斷死亡但卻復活,對復活後病人其人格與生、心、靈各方面的改變則無相關文獻可進一步了解。透過本書的案例介紹,滿足了讀者對這部分迷失的了解,並且理解當事人在其人生觀、認知、生理、心理、社會、靈性及若干超能力的轉變,實在是太不可思議。雖是主觀爭議,但能讓醫護人員知道有這些無法解釋的現象後,進而尊重當事人的感受。
雖說自己是一個資深的臨床護理師,在實務中我可以和病人、家屬侃侃而談末期照護相關議題,並積極推展安寧療護,期望病人可以善終。但是……我沒有張老師的勇敢!記得8年前我的三姊因肺癌轉移到腦、肝、腎等全身,姐姐意識已呈現半昏迷狀態,明知已無法再做最後搶救,而……我卻開不了口建議姊夫讓姊姊接受安寧照顧,還是委由主治醫師來向家屬說明治療計畫,對於我一個臨床護理老兵都無法以平常心的態度來看待自己的家人即將接受死亡,更何況是一般非醫療人員的民眾呢。所以,我們每一個人都應做好自己生命的管理者,真正作為自己生命的主宰者,而不用為難或讓家人痛苦地為我們決定末期生命品質!
認識張教授是一個偶然的契機,感謝這個契機讓我獲益良多,不僅增加個人對生命意義的體認,也強化對生死學的基本概念,這將有助於我臨床教學與病人照護政策擬定之重要依據。
誠心推薦「管理生死學」一書,將可開啟您、我對生死學另一領悟!
桃園長庚紀念醫院 護理部主任 蔡美菊推薦序
管理生死學的驚艷
某天接到一位多年沒見的老同事電話,知我投入安寧療護有多年經驗,問我願不願意幫忙看一份有關安寧療護的稿子,心想個人投入居家安寧已近20年,加上這幾年也負責安寧病房業務,看一份稿子以我的專業經驗應該不成問題,便爽朗答應。收到稿件時,著實讓我吃了一驚,它並不是一篇「稿子」而是一本「書」,第一頁寫「管理生死學」迎接死亡:珍惜當下存在的生命,張家麟著,讀完第一章才知道張教授是一位在生死學領域默默耕耘的學者,後來接到教授電話了解他著作的初心深為感...
目錄
推薦序:朱明霞、雷愛民、蔡美菊
作者序:張家麟
壹、為什麼要討論死亡議題
一、初心
二、感受
1.哥哥的死亡
2.爸爸的死亡
3.媽媽的死亡
4.弟弟的死亡
三、認知
四、體會
五、生死的五維管理
1.管理好信仰
2.管理好生存
3.管理好生活
4.管理好生命
5.管理好死亡:人活著-就是向死!
貳、何謂死亡
一、死亡學定義
二、死亡教育課程
三、何謂死亡
1.從靈魂學觀點論
2.從現代醫學統一觀點論
3.從動力學觀點論
4.從心肺死亡論點
5.從腦死亡論點
6.從醫學界綜合論點
7.從西藏醫典死亡論點
四、死亡學研究目的
五、面對死亡態度
參、安寧療護與臨終關懷
一、安寧緩和療護的定義與期許
二、安寧療護的起源與發展
三、台灣地區安寧療護發展
四、中國大陸的安寧療護發展
五、安寧療護的內涵與實施
六、臨終關懷內容
肆、生命(死亡)教育與醫學倫理的強化
一、生命(死亡)教育的定義
二、宣揚生命(死亡)教育的作用
三、生命(死亡)教育實施時間
四、死亡教育在兩岸現狀
五、醫學倫理對安寧療護與臨終關懷的重要
六、我支持安樂死
七、中國大陸積極推動安樂死立法
伍、對於瀕死( Near-Death Experience, NDE )經驗的研究
一、瀕死的定義
二、瀕死的解釋
三、瀕死體認的解讀( Near-Death Experience,NDE )
四、探討瀕死經驗原因
五、台灣對瀕死經驗研究
六、作者在中國大陸瀕死經驗調研案例
陸、死亡的發生及自我前置管理
一、三個事件思考死亡管理
二、面對死亡發生的五個感知階段
三、珍惜生命最後規劃目的
四、死亡來臨
五、珍惜生命迎向告別
柒、宗教助念與悲傷管理
一、構成宗教的要素與臨終關懷定義
二、中國式佛教助念與臨終關懷
三、印光法師助念指導原則
四、悲傷管理
五、作者對胞弟往生的傷痛管理
捌、生命與唯心世界及唯物現實的掙扎 144
一、生命與唯物主義
二、唯心主義的創造性
三、莊子的生死觀
四、心物合一的生命認知
五、心物一元解釋生死
玖、政府及民間可以為死亡做一些什麼
一、台灣行政機關立場
二、台灣安寧緩和療護政策綱領暨行動方案
三、台灣立法機構對安寧緩和療護(尊嚴善終法)提案情形
四、台灣民間對安樂死觀點
五、中國大陸發展安寧療護立法
拾、珍重再見來世是否還要乘願紅塵
一、彼岸花與該隱
二、人間道需放下
三、問紅塵情最美
1.倉央嘉措的故事
2.倉央嘉措的詩
3.倉央嘉措的今生
4.因果循環應有來世
5.結語
推薦序:朱明霞、雷愛民、蔡美菊
作者序:張家麟
壹、為什麼要討論死亡議題
一、初心
二、感受
1.哥哥的死亡
2.爸爸的死亡
3.媽媽的死亡
4.弟弟的死亡
三、認知
四、體會
五、生死的五維管理
1.管理好信仰
2.管理好生存
3.管理好生活
4.管理好生命
5.管理好死亡:人活著-就是向死!
貳、何謂死亡
一、死亡學定義
二、死亡教育課程
三、何謂死亡
1.從靈魂學觀點論
2.從現代醫學統一觀點論
3.從動力學觀點論
4.從心肺死亡論點
5.從腦死亡論點
6.從醫學界綜合論點
7.從西藏醫典死亡論點
四、死亡學...
商品資料
出版社:遠景出版事業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23-12-29ISBN/ISSN:9789573911982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80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