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著,有的事情需要欠人情,麻煩別人;
別人都那樣活著,不要一個人憋著。」
社交好難,但不社交人生會更難!
「不求人」變成「透明人」,「與人方便」才能「與己方便」
不好意思求助反倒毀掉社交橋梁,信任的基礎其實是相互麻煩
但求人也要知己知彼,制定策略,還有被拒絕的勇氣!
【社交祕訣1】
──人人渴望「被需要」,建立對他人的依賴感!
不向別人說出自己需要幫助,不社交,其實不是自強獨立,而是一種自我放逐,把自己放逐在人群之外,但是沒有人能生活在人群之外,所以我們必須學會向別人說出自己的需要,與別人形成有分寸的互動關係,進而與別人形成交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與別人建立密切的關係,才會對自己有更加深刻的認識。
【社交祕訣2】
──互惠互利是最高原則,損人終究是「損己」!
建立自己人際關係的最大目的就是互相幫助,我們有困難的時候需要朋友的幫助,朋友有困難時也需要我們的幫助。在社交中,互惠互利是最高原則,也是人際關係建立的基礎。如果我們一直「麻煩」別人,自己卻不付出,那麼朋友就會離我們遠去。只有單方面付出的關係是無法長久的,要想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我們就要明白一個道理:欠的人情總是要還的,幫助也是互相的。
【社交祕訣3】
──相互信任才能相互幫助,面對面的來往更有溫度!
缺乏面對面的溝通,不僅會讓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變得疏離,還會影響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建立。沒有面對面的交流,肢體語言和交流情境的缺失讓我們只能透過簡略的語言、抽象的符號來判斷對方的態度和意思,也許我們得出的結論並不是對方想表達的。比如,對方發來的「?」究竟表達的是疑問還是憤怒?「哦」是代表對方已經明白了,還是不想再跟我們說話了?這種交流中的「誤差」也為建立信任增加了難度。
【社交祕訣4】
──得到的同時也要付出,化解尷尬是提高好感度的小祕訣!
如果我們能幫助別人化解尷尬,或讓別人從窘境中解脫出來,別人也會很樂意與我們交往,因為我們的體貼和暖心已經打動了對方。
尷尬的殺傷力很大,它會讓原本熱烈的氣氛在一瞬間降到冰點,甚至會讓人產生逃離當下環境的想法,並且也會對那個讓自己尷尬的人產生厭惡和痛恨。而幫助別人化解尷尬的舉動就相當於「雪中送炭」,關鍵時刻的幫助能快速拉近雙方的距離,贏得對方的好感。
【社交祕訣5】
──糟糕言行是慢性社交毒藥,認識別人前要先認識自己!
《認識你自己,改變你生活》一書中提及:「自我意識是一個人對於自身的基礎性認知。如同工匠通曉手中的工具,音樂家精通樂器那樣,要想改變自己,首先就要將自身視作變化的載體……要善於發揮自身的特質,首先要認識自己,要對自身有個整體認識。」由此可見,只有認識了自己,我們才能有意識地改善自己的人際關係。
本書特色:
人與人相處少不了社交,人際關係的好壞,更是對生活有著重大的影響。本書談論如何精準社交,作者分享五種高情商社交法則──共情、信任、智慧、利他、感恩。用輕鬆易懂的文字,解釋人際關係中的訣竅,並以自身的經驗作為例子,讓讀者們不必害怕社交,維持良好的人際關係,又能自我提升。
作者簡介:
唐保麗,心理諮商師、行業智庫專家、中小型企業顧問等。處世哲學為「與人為善,助人為樂,成人之美」。業餘從事企業管理、社會法治研究、心理諮商、寫作等。
章節試閱
第1章 人人都渴望「被需要」
人生活在世上,沒有不需要他人幫助的。
在我們遇到難題的時候,
一定要大膽地向他人求助,不要有任何顧慮。
當你向別人求助時,也是你對他的能力的認可。
人人都渴望「被需要」,這也是自我價值的展現。
關係的本質是心靈契約
1
「遇事要盡量自己解決」這是父母和長輩教給我們的一句人生箴言。很多心地善良的人都把這句話當作真理,他們願意無私地幫助他人,卻羞於開口請求別人幫助,他們認為花費別人的時間讓別人幫助是不正確的。但是,這樣的人往往人際關係和社交十分單薄,因為不願意請別人幫忙,所以缺少了與別人社交的理由和契機。
不願請別人幫忙的心理還會讓人鑽進牛角尖,有時候一句簡單的求助就能解決問題,可我們總是開不了口。我們害怕被拒絕,害怕被人瞧不起,害怕別人覺得我們能力不足,所以不敢開口求助。於是,「不想浪費別人的時間」成了逃避和退縮的藉口。其實,遇到問題適度地請別人幫忙,才是聰明的做法。
適度地請別人幫忙可以讓我們與朋友更親近。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適當地顯出一些弱點,讓身邊的人幫助,能拉近彼此的距離。在接受對方的幫助後,再真誠地表達感謝,這樣會讓對方更願意和我們做朋友。
適度地請別人幫助還能汲取別人的優點,提升我們的弱點。特別是在非優勢領域,求助經驗豐富的夥伴能迅速提升我們的個人能力。與其自己絞盡腦汁地閉門造車,還不如向別人求助,也許對方稍加指點,我們就會感到豁然開朗。
2
和諧的人際關係也是在互相幫助中建立起來的。一次聚會結束後,已經晚上十點多了,其他人都各自回家了,但還有一位朋友已經趕不上最後一班捷運了。於是,我對她說:「不如我開車送你回家。」這位朋友不願麻煩我,她說:「我和你並不順路,就不麻煩你了。我搭計程車也可以的。」
我笑著對她說:「你知道嗎?好的人際關係都是從互相幫助開始的。」聽了我的話,朋友也釋然地笑了,她大大方方地坐進我的車:「那好吧,請你送我去世貿廣場。」
從這次以後,我們變成了時常互相幫助的朋友,彼此的交流也越來越多。原本只是普通朋友的我們,現在變成了關係密切的好朋友。互相幫助讓我們的來往變得頻繁,關係自然就會變得親密。
我一向認為互相幫助是建立人際關係的橋梁,這個觀點其實不是我提出的,它被人們稱為「富蘭克林效應」(Ben Franklin effect),源於美國國父之一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的一則軼事。
一次,富蘭克林想與一位賓州立法院的議員合作,但是這位議員是出了名的難纏。一般的做法是投那位議員所好,或者找中間人牽線搭橋,但是富蘭克林卻另闢蹊徑,用了一個妙招。
他從某種途徑得知那位議員的藏書中有一本非常罕見的絕版書,於是他就向那位議員提出了借閱那本書的請求,議員答應了他。當他們再次見面時,富蘭克林和議員就很自然地開始了交談。有了好的開頭,透過進一步交流,富蘭克林很快與該議員達成了合作。
富蘭克林認為,他這次成功的原因是:「曾經幫過你一次忙的人會比那些你幫助過的人更願意再幫你一次忙。」換句話說,如果我們要想某個人喜歡上自己,那麼不妨請他幫個忙。
其實,「富蘭克林效應」很容易理解,當我們請求對方幫忙時,或者因為一件小事麻煩對方時,就是在向對方釋放好感,對方接收到我們的好感以後,就會與我們開始互動,彼此的關係就在這樣的互動中建立起來了。
不過,在請別人幫助時一定要適度,千萬別讓「小問題」變成了大麻煩。例如,一開口就找別人借一大筆錢,或者提出讓別人十分為難的請求。這樣的做法才是真正的找麻煩,不僅不能幫我們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還會讓朋友紛紛遠離。
3
因此,我們必須知道怎樣正確地請別人幫忙,以及掌握請人幫忙的程度。既要讓別人願意幫忙,也要讓自己能自然地開口求助,這絕對是一門「專業」,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調整自己的心態
不要怕開口求助,也別抗拒請求別人,別人幫助了我們,我們也可以隨時幫助別人。我們應該敞開自己的心扉,不要把自己封閉起來,請別人幫助沒有那麼可怕,說不定對方正缺一個機會走近我們呢!多嘗試幾次向別人求助,慢慢地我們就能克服心理上的障礙。
做一個負責任的人
適度地請別人幫助,並不等於推卸自己的責任。凡是我們自己責任範圍內的事情都應該盡量獨立完成,不要隨意請別人代勞。更不要因為別人願意伸出援手,就把責任全都推到別人身上。
別把別人的幫助當作理所當然
當我們請別人幫助時,別人拒絕了我們也不要生氣,因為「幫了是情分,不幫是本分」。我們要時刻記住,這是我們自己的事情,別人沒有必須幫助我們的義務,所以別把麻煩別人當作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
對別人要體諒
我們在請別人幫助時,應該體諒對方。例如,不在別人忙碌時請求幫助,否則會給對方造成困擾。
適度地請別人幫忙,並不是錯誤的,相反還是社交時的潤滑劑和緩衝劑。只要在求助時注意以上幾點就可以放心大膽地求助了。既然適度地請別人幫忙在社交中能造成這麼正面的作用,那麼什麼樣的忙都可以嗎?
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首先不能超過對方的能力範圍,否則對方會懷疑我們真正的目的。其次,我們在請對方幫忙時,最好不要涉及金錢等利益關係。社交是建立人際關係、交流個人感情的活動,一旦涉及金錢就會變成僱用、買賣、利益交換的關係,這就不是單純的社交活動,而是雙方的一種契約了。
另外,請別人幫忙後,我們一定要及時補償對方,社交的核心就是「人情往來」,有來有往才能建立關係,形成精準社交。這次我們請朋友幫忙了,朋友下次也會請我們幫忙,在這一來一往中,朋友之間的關係也會越來越親密。
精準社交
遇到問題適度地請別人幫忙才是聰明的做法,更重要的是,和諧的人際關係也是在互相幫助中建立起來的。
精準社交的核心:需要與被需要
1
在社會生活當中,每個人都需要別人的幫助和需要幫助別人。那些遇到問題懂得請別人幫助的人,都是深諳社交技巧的人,他們明白禮尚往來的規則,也知道自己的弱點,他們用高超的社交技巧彌補了自身的弱點。
有些人覺得自己學歷高、職位高,遇到問題向別人求助顯得自己無能,於是一個人默默地想盡各種辦法解決問題,最後花了很多時間,也沒有解決問題。這就是不會社交的表現。
無論是在職場中還是在生活中,需要別人的幫助是很正常的事情,這無關學歷、職位、身分等。在社交達人眼中「從來不需要別人」並不是一個優秀品格。因為只有「需要」才能拉近和對方的距離。只有「互相需要」才能做朋友。
前段時間,我的同事小張很煩惱,他負責的專案出現了失誤,讓公司遭受了不少損失,他不但很內疚,還很有挫敗感。
小張在擬合約時已經非常仔細了,恨不得把合約上的每句話、每個字都查一遍,生怕出現漏洞。他在擬合約時遇到不懂的地方就上網查資料,幾乎快要把《契約法》背下來了,沒想到最後還是出現了差錯。
其實,小張在做合約的時候不是沒有想過向學法律的朋友求助,但是他又擔心朋友會覺得他無知,連分內的工作都不能做好。再加上,小張在朋友圈看到朋友在國外度假的動態,怕打擾了朋友的假期,而且他聽說律師最反感「做義工」,他怕拉下面子請朋友幫忙,反而被朋友拒絕。
合約出現紕漏後,小張實在沒辦法了,只好忐忑不安地打電話向他的律師朋友求助,沒想到那位朋友三下五除二就幫他解決了問題。在小張看來麻煩得不得了的事,對律師專業朋友來說完全是小菜一碟。
律師朋友不僅沒有嫌小張麻煩,還問小張為什麼不在簽合約之前拿給他看一下,他花幾分鐘看一遍,這個紕漏就完全能夠避免。他還開玩笑說,是不是怕請吃飯,才不肯說出自己需要幫助的。
2
我們要明白,「需要別人」不等於無效社交,相反地,它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社交手段。因為它不僅是雙方進一步交往的契機,還能夠反映別人對我們的重視程度。別人對我們的重視程度反映在他是不是肯盡力幫助我們上面。
很多人在進行社交時,都會陷入一個誤會,認為只要我們對別人好,對別人付出的夠多,別人就會願意和我們做朋友,如果別人不願意,那就表示我們付出得還不夠多。但現實的情況卻恰恰相反。
我大學時,有一位男同學追女孩很有一套,雖然他的「顏值」只是平均水準,家境也很一般,但他卻在女生中很有人緣。而且,這位男同學追求女孩的方式和大多數男孩都不太一樣。他會先觀察女孩的特長,並藉機向對方求助,而不是一開始就大獻殷勤。如果女孩功課很好,他就向對方請教學業上的問題;如果女孩喜歡旅行,他就向對方請教旅行攻略。
請對方幫忙後,這位男同學就有理由「還人情」了,一來二去,雙方的距離就會越來越近。一次,我和他聊天時,他說:「其實交朋友和戀愛的本質是一樣的,如果你想拉近和一個人的關係,就要用平等的態度去與對方交往。人情往來就是一個很平等的交往基礎,單方面的付出只會讓自己顯得很卑微,對雙方關係有害無益,互相被需要才是增進關係的良方。」
很顯然,我這位男同學也是一位社交高手,因為他抓住了拉近距離最好的方式,那就是需要別人的幫助。交朋友時,與其去幫別人,不如讓別人來幫我們,如果只是舉手之勞,大多數人都不會拒絕的。而且,只要別人幫助了我們一次,我們就可以順理成章地開始與對方打交道,既不會顯得突兀,也不會顯得過於諂媚。
第1章 人人都渴望「被需要」
人生活在世上,沒有不需要他人幫助的。
在我們遇到難題的時候,
一定要大膽地向他人求助,不要有任何顧慮。
當你向別人求助時,也是你對他的能力的認可。
人人都渴望「被需要」,這也是自我價值的展現。
關係的本質是心靈契約
1
「遇事要盡量自己解決」這是父母和長輩教給我們的一句人生箴言。很多心地善良的人都把這句話當作真理,他們願意無私地幫助他人,卻羞於開口請求別人幫助,他們認為花費別人的時間讓別人幫助是不正確的。但是,這樣的人往往人際關係和社交十分單薄,因為不願意請別人幫...
推薦序
前言
情商(EQ)也就是情緒商數,是心理學家提出的與智力和智商相對應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緒、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格。
一些人能夠良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遇事頭腦冷靜、行為理智,能夠及時化解自己的不良情緒,這就是高情商的表現。
很多人情緒容易失控、愛發脾氣,有時候因為一點小事情和別人吵得不可開交,把本來很容易解決的事情變得複雜化,這就是情商低的表現。
情商高的人,在社交當中不會以自我為中心,會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多為對方考慮,從而達到雙贏的結果,因此是社交中的「寵兒」。情商低的人,在社交當中只想占便宜,只讓別人為他付出,而不願意在別人遇到困難的時候,伸出援助之手,久而久之親朋好友都會疏遠他,在社交中處處碰壁,從而成為「孤家寡人」。
在社交中能夠順風順水的人,都是高情商的人。我們怎樣才能做一個能夠精準社交的高情商者呢?要做一個能夠精準社交的高情商者,就要掌握一定的溝通技巧。人與人相處離不開溝通。在社交中透過溝通交流,能夠互換資訊,把自己擁有的資源或能力告訴對方,同時也能夠了解對方的資源和能力,以及清楚雙方的需求。這樣才能夠有效地解決問題,達到溝通的目的。
在社交中,有的人害怕與人溝通,尤其是碰到困難,需要向別人求助的時候,更是張不開口,其實這是心理問題,沒有正確認識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理解需要與被需要的關係。還有的人不怕溝通,遇到一點點問題就開口向別人求助,哪怕自己只要稍微一努力就能夠解決,也一再勉強別人幫自己去做。這種溝通方式都不正確,都不會為自己的人生賦能。
本書分為九章,從社交的本質寫起,告訴讀者社交的核心是什麼,在社交中怎樣擺脫冒名頂替症候群,提高自己的配得感,然後利用高情商社交法,讓社交為自己的人生賦能。
本書適合不善於社交,或者在社交中屢屢碰壁,想要高情商地溝通,從而讓社交為自己的人生賦能的人閱讀。
前言
情商(EQ)也就是情緒商數,是心理學家提出的與智力和智商相對應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緒、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格。
一些人能夠良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緒,遇事頭腦冷靜、行為理智,能夠及時化解自己的不良情緒,這就是高情商的表現。
很多人情緒容易失控、愛發脾氣,有時候因為一點小事情和別人吵得不可開交,把本來很容易解決的事情變得複雜化,這就是情商低的表現。
情商高的人,在社交當中不會以自我為中心,會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多為對方考慮,從而達到雙贏的結果,因此是社交中的「寵兒」...
目錄
推薦序
前言
第1章 人人都渴望「被需要」
第2章 擺脫冒名頂替症候群:提高自己的關係「配得感」
第3章 高情商社交法則1:共情—如果我是你,我需要什麼
第4章 高情商社交法則2:信任—用心社交,用腦做事
第5章 高情商社交法則3:智慧—讓智商為社交服務
第6章 高情商社交法則4:利他—恰到好處的付出,讓你與對方無意識連線
第7章 高情商社交法則5:感恩—與外界刻意互動
第8章 社交心法:讓別人重視你,關鍵在於你的存在感
第9章 讓社交為人生賦能
推薦序
前言
第1章 人人都渴望「被需要」
第2章 擺脫冒名頂替症候群:提高自己的關係「配得感」
第3章 高情商社交法則1:共情—如果我是你,我需要什麼
第4章 高情商社交法則2:信任—用心社交,用腦做事
第5章 高情商社交法則3:智慧—讓智商為社交服務
第6章 高情商社交法則4:利他—恰到好處的付出,讓你與對方無意識連線
第7章 高情商社交法則5:感恩—與外界刻意互動
第8章 社交心法:讓別人重視你,關鍵在於你的存在感
第9章 讓社交為人生賦能
商品資料
出版社:財經錢線文化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24-01-17ISBN/ISSN:9789576807251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74頁開數:25K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