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以知道些什麼?知識的極限在哪裡?
真理是否有可能存在?
《莊子》裡記載著一棵樹,這棵樹無法作為好的木材,沒有樵夫想去砍它,於是得享天年。意即「無用」也可能成為大用。然而,「無知」會不會也能成為一種了不起的知識呢?
如果你問哲學系學生:「最喜歡哪一個科目?」
最不可能聽到的答案大概是──知識論。主要原因有二:
一、很難懂
二、感覺跟日常生活沒什麼關連,似乎不太實用。
一個很難懂又不實用的科目,當然不受歡迎。
但「知識論」是哲學系的「必修課」之一,這表示它很重要、很有價值、很實用,只是不容易發現它的價值與實用性。
那麼,怎麼辦呢?
能不能把「高冷」的知識論變得「親民」一點,又能讓人感受到它的實用性,以及它的重要性?
如果你有這個期待,不要猶豫,翻開這本書吧!
本書將滿足你的願望,讓你了解知識的本質、釐清知識各種類別而不再用錯學習方法、從懷疑論中跳脫獨斷與框架,並在驚奇中呼吸融貫理論的自由氣息。
本書幫你輕鬆駕馭哲學系最難必修課,解析知識、轉識成智!
作者簡介:
冀劍制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哲學博士
經 歷
華梵大學佛教學院院長、華梵大學哲學系系主任等
現 任
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教授
專長領域
知識論、邏輯學、批判性思考、心靈哲學、東西比較哲學、科學哲學等
著作
《邏輯謬誤鑑識班》、《海賊王的哲學課》、《心靈風暴:當代西方意識哲學的概念革命》、《這樣想沒錯但也不對的邏輯思考課》、《臥底哲學家的生活事件調查簿》、《哲學概論》、《是思考,還是想太多》、《哲學課的逆襲》、《緣起性空通往一切美好》、《用故事培養孩子的邏輯思考素養》等
另發表數十篇國內外學術論文,並致力推廣「哲學普及」。常透過社群網路、演講及撰文等方式,提倡哲學不只是一門學問,而是引導生命的行動法則,讓大眾體認哲學思想的價值與重要性。
章節試閱
第一篇 求知之路
四、潛藏在認知裡的「錯誤知識」
從古至今,人們因為「誤以為」而遭受各種損害。輕則失去財物,重則損兵折將,甚至滅國。每個人一生中,也不斷因為「誤以為」而遭受損失,未來也必將持續。最可怕的是,在「誤以為」的當下,卻自信滿滿。
「在你的現有知識中,裡面包含了許多的錯誤,只是你不知道,而且你誤以為它們都是正確的。在發現錯誤之前,你將繼續依據這些假知識,做出人生中重大的決定。」
如果聽到這幾句話,你認為這是在說你嗎?多數人應該都不會對號入座,理由很簡單,因為我們習慣忽視看不見的東西。除非特別運用理性能力去想像,否則看不見自己的無知。但忽視不能改變任何事實,有就是有。而且我可以百分之百確信,每個人(即使是全世界最偉大的學者、邏輯學家)大腦裡都藏有許多不自知的錯誤知識,而且依據這些知識做出人生抉擇。
看到這裡,或許你會以為我是指那些全人類都還搞錯的知識吧!例如:幾年前多數人相信科學家所主張的「多吃幾顆蛋對健康有害」,搞了半天原來是錯的。從這個角度來說,每個人都犯了一樣的錯。這種錯誤當然存在,也一定不少,但這不是最要緊的。因為這種錯誤很難改善,屬於人類現有知識的極限,是個人無力改善的範圍。
我在這裡想要討論的,是可以改善的問題。即使忽略人類的未知,依據現有知識為標準,每個人還是都具備錯誤知識而不自知,而且錯的地方不盡相同。如果我們可以和電腦一樣,快速互相比較不同人的所有知識,就很容易發現自己弄錯的地方。但很遺憾地,我們無法這麼做。
如果你問我為什麼對這個主張這麼有把握,我想用一個比喻來回答:「當你在風狂雨驟的天氣裡撐傘走出戶外,我確信你一定會被雨水濺到。」假知識就像雨水,傘就像是分辨對錯的理智,雖然有雨傘作為防護,即使傘又大又好,走在雨中小心翼翼,但在不知不覺中,仍然逃不過假知識的雨水侵襲。如果你可以看見這場導致錯誤知識的狂風暴雨,我相信你會和我有著一樣的感受。即使沒有看見哪裡沾到雨水,也相信不可能全身而退。
假知識遍地開花
在當今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要接收數不清的訊息,即使有很強的分辨能力,也難逃錯誤訊息的侵襲。舉例來說,許多人有著「味精吃多了會導致癌症」的知識。這個知識最早來自於美國科學實驗室的研究報告,新聞一出導致很多人不敢再吃味精。當年在美國風靡一時的中國餐廳首當其衝,紛紛放棄味精調味,趕緊在門口貼出無味精的標示。
然而,幾年過後,有人仔細回頭檢視這個研究報告,卻發現裡面很有問題。第一,這個實驗的出資者是美國速食業者,也就是中國餐廳在生意上的主要對手,打擊中國餐廳對他們有利。第二,這個實驗是用白老鼠,但餵食的味精卻是一般人類的攝取量,沒有依照體重比例修正。於是,他們主張這個實驗的結論應該不能只說:「味精攝取過量會致癌」,精確來說應該是:「如果你每天吃兩公斤的味精,連續吃兩個月,那麼你有較高的機會得癌症。」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個實驗基本上是沒有意義的,因為根本沒人會吃這麼大量的味精,就算有,也不太可能以為這是健康的吃法,何況還要連續吃兩個月才符合原本的實驗標準。
一般猜測,這個實驗可能不是單純無意間造成的錯誤,而是有金錢在背後操作、刻意打壓中餐廳的實驗。姑且不論這個猜測是否正確,重點在於當有人揭發這個實驗不當之處,並且將事實真相澄清之後,它卻因不夠聳動而無法成為大新聞,以至於很少人知道這個修正。也就是說,在媒體沒有努力澄清的情況下,許多人誤信了一個假知識,在沒有任何契機可以澄清之前,都會繼續抱持這個知識面對生活。
這類被刻意造假、扭曲的知識充斥在我們四周,無論是為了商業目的、政治目的,或甚至只是為了好玩,都穿著讓人容易相信的外衣,趁機竄入我們的大腦。當我們日日徜徉在訊息肆虐的狂風暴雨中,由於無暇仔細過濾每一個訊息,就讓虛假與錯誤有機可乘。
就算邏輯直覺挑出了感到可疑的訊息加以檢視,也未必有足夠的能力發現其錯誤。何況人還有某些非理性的習性,容易選擇去相信一些符合自己立場、讓自己感到愉快的訊息,即使明明看起來就很假,也一樣照單全收。就這樣,人們遭受如雨水般虛假的訊息滲透、淋溼,造成思考的病態,卻仍渾然不覺。
自己也會製造假知識
除了被他人刻意造假的知識之外,還有許多錯誤知識是自己製造的。當然我們不是故意要騙自己,而是人類的認知功能實際上並不完全依照正確的邏輯,有許多推理漏洞會讓我們產生錯誤信念。
多年前馬英九先生擔任總統時, 他鬧了一個小笑話。他
說,鹿茸就是小鹿耳朵上的毛。鹿茸其實不是鹿毛而是鹿角,一般認為這是一個很普通的知識,所以當身為總統的人說出這樣的話時,就遭人笑話。但實際上,這類錯誤實在沒什麼好笑的,因為在每個人的腦中這類錯誤一定都有,差別只在於有沒有被發現,以及是在什麼情況下被發現。如果馬前總統說出這個錯誤知識是在家庭聚會或是與朋友們聚餐時,而不是以總統身分發言,那就一點問題也沒有,搞不好大家還會覺得這樣的誤解真有趣,或是覺得他很幽默。
那麼,這種錯誤知識究竟從哪裡來的?答案很簡單,這不太可能是學來的,而是自己製造的。製造過程也不難推敲,因為「茸」這個字是「耳朵上有草」,把草解讀成毛是很合理的想像,於是鹿茸不就變成鹿耳朵上的毛了嗎?這種望文生義、自以為是的作為,其實我們幾乎每天都在做,只是不一定會意識到這個理解可能導致的錯誤。舉例來說,當我們遇見一個沒學過的專有名詞時,自然會從文字本身來解讀。在哲學上,很多人都自以為了解文藝復興時代哲學家笛卡兒(René Descartes)的名言「我思故我在」,從字面上來解讀,常常就會變成:「人類的存在價值在於思考,不思考就失去存在的意義了,所以思考很重要。」看到這裡, 或許有人會嚇一跳, 「什麼! 這竟然是錯的嗎?」是的!它是錯的。而且如果你知道「我思故我在」原本的意義,你會對這樣的解讀感到好笑,因為它跟「思考很重要」一點關係都沒有。
這種錯誤的製造工廠, 可以稱之為「把合理當正確的謬誤」。也就是我們很容易把一些看起來很合理的推測,直接就當作是正確的。而這樣的想法、觀念,如果沒有立即發現錯誤,就會逐漸深入到思想的核心,忘了自己只是猜想其意涵,還以為自己真的了解,於是被當作知識對待,開始影響生活。如果有一天去見未婚妻的父母,碰巧老丈人是個哲學家,說不定就很自以為是的講起了笛卡兒。很多事情不懂並不是問題,但不懂卻自以為懂,就會是個問題。
「把合理當正確的謬誤」只是一個讓自己製造假知識的工廠,其他還有很多,像是最大而且最麻煩的工廠是「輕率因果連結的謬誤」,就是我們平時不會用科學方法去檢驗各種因果解讀,所以常常會製造錯誤因果而不自知。舉例來說,有朋友得了某個重病,而後吃了某種東西痊癒了,就很容易認為是吃了這種東西而痊癒。去某個廟裡拜拜後,許願成真,自然就會覺得願望成真是由於許願造成的,於是覺得這間廟真靈。諸如此類,我們在生活中常常訴諸因果解讀,但實際上,這些在時間上前後發生的事情,並不一定有因果關係。也就是說,病好了不一定是吃了那樣東西所導致,而願望成真也不一定是許願造成的。
在人際關係中,這種情況又更嚴重了,夫妻失和、朋友決裂、親子關係惡劣、男女朋友想要分手,遇到這些事情,我們都會訴諸一些因果解讀,這些解讀有可能是誤解,但也有可能是對的,但即使是對的,也往往過於簡化,以為單一事件或是單一個性就會導致這些後果。實際上,人際關係複雜多變,要好好釐清裡面的所有糾結並非易事。但沒有人真心想要破壞任何一種人際關係,若人真能互相了解,問題往往都能迎刃而解,但世界的真實樣貌卻是衝突不斷。這個現象就明白顯示出假知識所造成的危害有多大,以及有多麼難以自覺了。
第一篇 求知之路
四、潛藏在認知裡的「錯誤知識」
從古至今,人們因為「誤以為」而遭受各種損害。輕則失去財物,重則損兵折將,甚至滅國。每個人一生中,也不斷因為「誤以為」而遭受損失,未來也必將持續。最可怕的是,在「誤以為」的當下,卻自信滿滿。
「在你的現有知識中,裡面包含了許多的錯誤,只是你不知道,而且你誤以為它們都是正確的。在發現錯誤之前,你將繼續依據這些假知識,做出人生中重大的決定。」
如果聽到這幾句話,你認為這是在說你嗎?多數人應該都不會對號入座,理由很簡單,因為我們習慣忽視看不見的東...
作者序
「知識論」是對知識的反思所形成的各種哲學理論,一般在哲學系都會作為必修課;「必修」表示這是作為一個哲學人不得不學的重要領域。
在哲學系的各種課程中,無論必修或是選修,「知識論」都可說是一門較難的科目,而且跟日常生活的關聯性較低,也可以說是一門非常不討喜的課程。當然,沒有哪一門哲學課真的跟生活完全無關,只不過有些課程無法這麼容易看見其相關性,也就常會被學生認為修這門難度頗高的課程不太有意義。
記得在讀大學時,知識論課堂上就常有同學質疑這門課的學習價值。我剛開始也有這樣的質疑,通常只要有這種質疑,大概就沒什麼心思在課堂上了。所以,我第一次修知識論的成績是不及格。還好因為是必修,所以重來一次。
第二次修課時,我的哲學能力提升了,可以看見更多更深的問題,才慢慢感受到知識論的重要性。在這種情況下,自然也就更有動力學習。尤其讀到「融貫論」時,可說是「驚為天書」,覺得自己看見了知識的真相,完全轉變了看待世界的觀點,澈底成了信奉者。
後來跟當時臺灣知識論的權威——林正弘老師聊到我對融貫論的好感時,他說我想得還不夠深入,還沒有挖出理論的缺失,「進去了,卻沒出來,不是一個好的哲學學習歷程。」這段對話,也對我的人生帶來重大影響。
書籍可以反映出作者大腦與心靈的構成,對照我已經出版的十六本書,其實大腦裡還有一個區域並沒有好好轉化成書,這個區域就是「知識論」。
自從我大學二年級開始接觸知識論以來,可以說一直跟它形影不離。碩士班、博士班都有不少課程屬於知識論領域。雖然我的碩、博士論文都不直接屬於知識論領域,但都間接相關。所以,我也一直把知識論當作是我的專長之一,而且也一直想把自己在學習知識論的過程中所獲得的成果分享給大眾。但除了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之外,也擔心沒有出版社願意出版這種頗有難度的書籍,所以遲未動筆。
有一天,五南出版社編輯來訪,想邀稿知識論。我聽了很高興,也表示有興趣寫,但還是善意提醒一下:「這種書的銷售量可能會很淒慘喔!沒關係嗎?」我聽到的回答是:「第一,未必。第二,就算很淒慘也沒關係,畢竟出版社除了賺錢之外,也還是有服務社會文化的責任,出版好書總是有價值的。」
既然合作夥伴已經有這種視死如歸的勇氣,那我就努力試著來實現這個未完成的大腦拼圖吧!不過這本書真的不好寫,大概在我出版的所有書籍中,除了《心靈風暴》花了超過五年才完成之外,耗費了我最多時間。尤其在這段期間,我擔任學校一級主管,常常一整天會議後,完全沒有精神能再寫任何東西。而且在從哲學系轉到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之後,所開的課程都是新課,必須重新準備。大概至少有兩次,我的寫作完全中斷,思路無法接續,前面寫過些什麼,幾乎完全忘光,若要接下去寫,還得從頭到尾讀過一遍,否則重複了都不知道。
有一次我跟朋友談到這本書,提到我把與人工智慧相關的知
識型態寫了進去,這是一般知識論書籍比較不會涉獵的領域。當他問我寫了什麼時,我竟然想不出細節。後來他建議我可以多談談「錯誤知識」,我說,好像有提到這類東西,但也忘記寫了什麼。他又建議我可以考慮把「道德知識」也寫進去,這也是一般知識論書籍不會談到的部分;當時我覺得這個建議很好,並向他道謝。回家後卻發現,原來早已有一個篇章就是「道德之知」。這還真是一個不可思議的現象,思路中斷一段時間後,竟然可以忘到這種境界。
我已盡可能把這本書寫得易讀一些,希望能達到連高中生也不會覺得困難的地步。也盡可能減少在細節方面的理論與討論,可以作為對知識反思的起步,若對任何一個議題感興趣,讀者們可以再找專門書籍來閱讀。但我認為,對多數人來說,如果不是想鑽研哲學,只是希望能獲取知識論在日常生活中運用的價值,我想,這本書應該就足夠了。
冀劍制
2023 年夏天,謹誌於華梵大學薈萃樓
「知識論」是對知識的反思所形成的各種哲學理論,一般在哲學系都會作為必修課;「必修」表示這是作為一個哲學人不得不學的重要領域。
在哲學系的各種課程中,無論必修或是選修,「知識論」都可說是一門較難的科目,而且跟日常生活的關聯性較低,也可以說是一門非常不討喜的課程。當然,沒有哪一門哲學課真的跟生活完全無關,只不過有些課程無法這麼容易看見其相關性,也就常會被學生認為修這門難度頗高的課程不太有意義。
記得在讀大學時,知識論課堂上就常有同學質疑這門課的學習價值。我剛開始也有這樣的質疑,通常只要有...
目錄
第一篇 求知之路
一、知之樂
二、我們可以知道些什麼?知識的極限在哪裡?
三、求知之路的盡頭:「最終知識」
四、潛藏在認知裡的「錯誤知識」
第二篇 知識的種類
一、知識區分成「知道什麼」與「知道如何」
二、另一種實踐型知識:「道德之知」
三、只有自己知道的「自我知識」
四、哲學智慧裡的「無知之知」
五、佛學智慧裡的「空性之知」
六、人工智能難以駕馭的「背景知識」
第三篇 知識的意義
一、知識就是「合理的真信念」
二、葛第爾問題:合理的真信念不是知識的充分條件
三、尋找「真」的意義
第四篇 知識的懷疑
一、真金不怕火煉,真知不怕懷疑論
二、對「自我」的懷疑
三、對「因果」的懷疑
四、對「外在世界」的懷疑
五、對「他人心靈」的懷疑
六、對「科學方法」的懷疑
第五篇 知識的結構
一、知識像大廈的「基礎論」
二、知識像圓盤的「融貫論」
三、理由在哪裡?「外在論」與「內在論」之爭
後記 知識的反思
第一篇 求知之路
一、知之樂
二、我們可以知道些什麼?知識的極限在哪裡?
三、求知之路的盡頭:「最終知識」
四、潛藏在認知裡的「錯誤知識」
第二篇 知識的種類
一、知識區分成「知道什麼」與「知道如何」
二、另一種實踐型知識:「道德之知」
三、只有自己知道的「自我知識」
四、哲學智慧裡的「無知之知」
五、佛學智慧裡的「空性之知」
六、人工智能難以駕馭的「背景知識」
第三篇 知識的意義
一、知識就是「合理的真信念」
二、葛第爾問題:合理的真信念不是知識的充分條件
三、尋找「真」的意義
第四篇 ...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176頁開數:25K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