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權謀到策略、從霸權崛起到夾縫求生,
春秋三百年的微言大義,王道與霸道間的歷史思索,
一本外交史──盡覽各諸侯國的興衰存亡!
▎風雲春秋的序幕
本書深入探索春秋時期的複雜外交關係和政治格局。這個時代,象徵著中國古代歷史的一個關鍵轉捩點,見證了無數諸侯國在權力的天平上。這段旅程從起始的各國形勢探討開始,揭示了如何從一個相對穩定的周天子中央集權體系,轉變為各諸侯國各自為戰的格局。本書不僅重現了那個時代的政治舞台,還深入解析了這一時期的戰略與外交政策,為讀者展現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爭霸與和平:春秋時期的外交智慧
春秋時代不僅是諸侯爭霸的年代,同時也是各國人才盡顯外交智慧和策略的黃金時期。從春秋小霸鄭莊公的崛起,到楚國的道德崛起,每一個事件都呈現了當時政治領袖們的外交手腕和戰略思維。本書深入剖析了這一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的聯盟與對抗,特別是如何在這個多變的時代中利用外交策略來達成各自的目的。從城濮之戰的轉折點,到兩極格局的形成,這一段歷史不僅展現了諸侯國之間的勢力消長,也反映了當時的國際關係和歷史背景。
▎外交與內政:春秋時代的國家策略
在春秋時期,外交和內政是緊密相連的。從齊國的徹底沉淪到東南吳越的大爭霸,本書展示了諸侯國如何在外交舞台上施展影響力,同時也關注了它們如何管理內政,以維持和鞏固權力。特別是對於那些地理位置較為孤立的國家,如衛國和宋、鄭,本書探討了它們如何透過外交方式來彌補其軍事和地理上的劣勢。這些案例不僅揭示了春秋時代國家管理的多樣性,也顯示了古代領袖們在政治、軍事和外交上的智慧和策略。
▎春秋外交的遺產:影響與啟示
本書深入分析了春秋時期外交活動的深遠影響,以及它們如何為後來的時代,特別是戰國時期鋪平了道路。春秋外交不僅是諸侯間力量競爭的舞台,更是智慧和策略交鋒的高峰。從春秋外交歷史的回顧中,我們可以看到,不論是強國還是弱國,每個國家都必須在變化莫測的國際環境中找到生存和發展的道路。本書以春秋外交年表的形式,總結了這一時期的重要事件和外交決策,並探討了它們對後世的影響,特別是在政治思想、外交策略和國家治理方面。
【本書特色】:
本書將春秋時代的故事與現代的政治和外交理論相結合,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來理解歷史的循環和變遷,不僅能夠體會到一段波瀾壯闊的春秋外交史,更能從中獲得對現今政治和外交局勢的深刻洞見。包括遠交近攻的策略、王道與霸道間的權衡、多邊外交等概念,都能在「春秋筆法」中窺見蛛絲馬跡,為讀者帶來深具啟發性的歷史觀點。
作者簡介:
張程,職業編輯、業餘作家。張程是創作活躍的歷史寫作者,閱讀與寫作興趣聚焦制度變遷與傳統社會運行。發表有《紫禁城家風與明清國運》、《「中國之治」的制度史遺產》、《官銜的表與裡》等文章;出版有《一把龍椅上,禪來禪去的歷史》、《讀完這本制度史,等於當官幾輩子!》、《當官老爺帶頭貪汙,皇帝也被騙得迷迷糊糊!》、《故宮傳》、《藏在故宮裡的中國史》和「亂世三部曲」等圖書。
章節試閱
第一章 風起春秋三百載
下武維周,世有哲王。三後在天,王配於京。
王配於京,世德作求。永言配命,成王之孚。
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維則。
媚茲一人,應侯順德。永言孝思,昭哉嗣服。
昭茲來許,繩其祖武。於萬斯年,受天之祜。
受天之祜,四方來賀。於萬斯年,不遐有佐。
《詩經.大雅.下武》
引狼入室的烽火
一
每一次王朝興盛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導致每一次王朝衰亡的原因只有那麼幾個。
歷史大多會在王朝末期賜予一位昏庸荒誕的君王,來敗壞祖先的基業。末代昏主與落日餘暉相配,這幾乎成了中國式王朝末路的鮮明特徵。歷史賜予西周王朝的「敗家子」就是周幽王姬宮湦。
姬宮湦是接替周宣王即位的。他的謚號「幽」,是典型的貶義字,是評價那些施政昏暗、品行敗壞君王的專用字。《史記》說,周幽王執政期間,「以虢石父為卿,用事。國人皆怨,石父為人佞巧善諛好利」,造成朝政日壞,上下離心,百姓怨聲載道。
在這種情況下總會出現忠臣勸諫昏君。這時的周朝有個叫褒珦的大臣勸周幽王改革朝政,勵精圖治。周幽王不但不聽,還把褒珦打入監牢。褒珦在監牢裡一關就是三年。其間,褒家的人千方百計地想要把褒珦救出來。不知道是誰想出了一條「美人計」,就是購買一名年輕漂亮的女子,教她禮儀歌舞,精心打扮後獻給周幽王,替褒珦贖罪。褒家的人將這名買來的女子冒充為褒珦的女兒,取名褒姒。據說褒姒長得傾國傾城,周幽王見到褒姒後喜歡得不得了,立即將對後宮三千佳麗的寵愛全都轉移到了她身上。監牢裡的褒珦因為「獻女有功」,隨即被釋放了。忠臣褒珦哭笑不得,心想,周幽王看來是無藥可救了。
周幽王得到褒姒後,千方百計地寵著她,朝政更加敗壞了。褒姒生了一個兒子,取名姬伯服。周幽王愛屋及烏,要立姬伯服為太子。但是他已經立申王后所生的兒子姬宜臼為太子了,而且申王后還是申國的公主。周幽王不顧眾臣反對,一意孤行,廢黜宜臼,更立姬伯服為太子,還順便廢黜了王后申氏,改立褒姒為王后。不久,申氏就被迫害致死,姬宜臼逃亡申國,依靠外公申侯去了。
話說那褒姒雖然美若天仙,但有一點美中不足,讓周幽王感到遺憾。那就是她整天板著一張臉,從來不會笑。樂工鳴鐘擊罄,品竹彈絲,宮人歌舞進觴,褒姒全無悅色。一個偶然的機會,周幽王發現心愛的褒姒竟然喜歡裂繒之聲。他馬上下令將國庫中所有的繒錦都拿出來撕裂,以博美人一笑。宮人們搬出周朝多年積蓄的繒錦一匹一匹地撕裂,聲震宮外。但褒姒只是看看,依然沒有笑。
美人沒有笑,周幽王很懊惱。但他並不知道,在宮中撕繒聲中,昔日輝煌的西周王朝正在沉淪。
二
最後還是虢石父以國家安全為賭注,博得了美人褒姒一笑。
虢石父的主意是將驪山的烽火臺點燃,吸引諸侯前來勤王,戲弄一番,讓褒姒開心。此前為了防備西方犬戎等少數民族的進攻,西周王朝在驪山(今陜西臨潼東南)一帶建造了二十多座烽火臺,每隔幾里便分布一座。如果西北敵人來犯,最先發現敵人入侵的烽火臺守將就點燃烽火,其他烽火臺的守將看到烽火後隨即點燃。附近的諸侯看到邊疆烽火後,有義務集合軍隊前來勤王護駕,並將戰事轉告給更遠處的諸侯。從周幽王的父親周宣王時代起,西部少數民族力量強盛,西周抵禦得很吃力,全靠烽火臺匯聚天下諸侯力量,才勉強在西部維持與少數民族對峙的局面。現在虢石父將這個事關國家安全的制度當作兒戲,遭到了部分大臣的反對。大臣們認為,一旦失去了諸侯的信任,若敵人真的來犯,將無人來救,京師和王室就危險了。
周幽王堅定地支持虢石父,說:「如今天下太平無事,何來的戰事?」
他下令所有烽火臺立即點火,然後和褒姒一起擺駕去驪山上觀看諸侯軍隊到來時的盛況。
王畿附近的諸侯看到升騰的烽火,以為西部少數民族進犯京師,趕緊集合部隊勤王,並將消息傳播出去。第二天,附近的諸侯就陸陸續續趕到了驪山。驪山下萬馬奔騰,將士們長途跋涉,而山上卻隱隱飄來歌舞之聲。諸侯們很吃驚。這時候周幽王派人傳旨說:「我就是想讓美人看看天下諸侯的軍隊,並沒有戰事發生,大家回去吧!」
諸侯們只好率領軍隊,打道回府。當時的場面非常混亂,有的軍隊殺氣騰騰而來,如今驟然回師,士氣低落,隊伍不整;有的軍隊剛趕到驪山腳下,卻見前面有軍隊散漫湧來,一下子亂了陣腳……山上的褒姒看到下面人仰馬翻、亂七八糟的景象,哈哈大笑了起來。
周幽王大喜,當著諸侯的面賞賜了千金給出這個餿主意的虢石父。
周幽王的岳父、申國國君申侯之前也接到了烽火警報。按制,他也應該出兵勤王。申侯正在猶豫要不要去救那個害死女兒、趕走外孫的昏君的時候,其他諸侯又傳來消息說這完全是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鬧劇。這個消息讓申侯靈光一閃,想到了一條報復周幽王的計策。他決定聯結犬戎軍隊進攻國都鎬京,為女兒報仇。
犬戎非常贊同申侯的計畫,立即出兵和申國軍隊會合,向鎬京殺去。周幽王趕緊命令驪山燃起烽火。但是這一次,卻沒有一個諸侯發兵前來救援。結果鎬京的軍隊在犬戎和申國聯軍的進攻下潰不成軍,國都失陷了。
申侯的本意是借助犬戎的軍力來報復昏君。但他忽略了關鍵的一點:犬戎的軍隊遠比申國軍隊強大,怎麼可能會受制於自己呢?果然,犬戎軍隊殺入鎬京城中後,逢屋放火,見人就殺。申侯根本阻擋不了犬戎軍隊的暴行,眼看著西周數百年的國都被劫掠成廢墟。犬戎的人馬像潮水一樣湧進城來,虢石父被殺。司徒鄭桓公拚死護衛著周幽王和太子姬伯服向驪山方向逃跑,希望能夠在那裡與一兩個諸侯的軍隊會合。結果路上被犬戎追兵趕上,鄭桓公陣亡,周幽王、姬伯服被殺。褒姒則被犬戎軍隊搶走了。
戰爭的目的達到了,申侯搜集了金銀財寶請犬戎退兵。犬戎卻拒絕退兵,反而大肆劫掠了國都周圍的關中地區。申侯終於因為一己之私,引狼入室,引發了國家的大災難。
關中的大亂終於讓諸侯們相信這一次是真的有外敵入侵了,而且鎬京和天子都沒了。鄭、衛等國趕緊帶頭,組織了諸侯聯軍在申侯的配合下向關中地區進攻。犬戎軍隊看到諸侯人多勢眾,便一把火燒了鎬京,帶著西周聚斂多年的物資財寶退回了西北地區。
鎬京光復了,西周也滅亡了。
三
讓周幽王一個人來承擔西周滅亡的責任,是有失公允的。西周數百年的家底不是一個周幽王就能夠敗完的。西周的衰亡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史記.周本紀》歷述從周昭王時,西周王道就開始衰微。到了周夷王時期,王室勢弱,少數民族和諸侯勢強。當時諸侯有來朝的,周夷王都不敢坐受朝拜,甚至還要「下堂而見諸侯」。周幽王的父親周宣王時期,王室希望透過四處征伐來實現復興,結果耗費了西周最後的力量。周幽王即位的時候,西周已經顯露出了末世跡象。
西周末年的長期乾旱在周幽王時更加嚴重。周幽王二年(西元前七八〇年),岐山又發生了「三川皆震」的大地震,「百川沸騰,山塚崒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接連而來的災難嚴重破壞了當時的農業經濟,引發了嚴重的饑荒。天災之外,還有人禍。膾炙人口的《碩鼠》詩說道:「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逝將去女,適彼樂土。樂土樂土,爰得我所。」從詩中可見當時的社會衝突非常嚴重,人民逃亡現象普遍存在。風雲變幻,一場沖洗大地的疾風暴雨即將到來。
周幽王在這種情況下就變成了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四
周幽王死後,申國、許國、魯國等諸侯擁戴太子姬宜臼為天子。這就是周平王。
周平王是在一片焦土的鎬京城裡即位的,不僅沒有天子應該有的尊貴和享受,而且始終處於犬戎軍隊的威脅之下。周王室的軍隊在之前的戰爭中受到重創,在與犬戎軍隊的對峙中更加處於劣勢。犬戎自認為在推翻周幽王統治上有大功於周朝,可是非但沒有受到犒賞,還被諸侯聯軍趕了出來,一直耿耿於懷,便對關中地區發動了更頻繁、更猛烈的騷擾和進攻。周平王即位初期,時刻擔驚受怕,唯恐重蹈父親的覆轍。
於是周平王決定遷都。遷都就要找個理由,這個理由當然不能說是因為天子打不過化外蠻夷犬戎,怕被犬戎殺死,所以要找個地方躲起來。周平王遷都的理由是鎬京殘破,所以要遷到相對繁榮穩定的東都雒邑去。
群臣們都知道是怎麼回事,儘管有幾個人對放棄祖先耕耘龍興的關中地區有所顧忌,但最終還是同意了遷都的提議。周平王君臣一干人等,拋棄關中的百姓,在諸侯軍隊的護衛下,匆忙遷都到雒邑去了。因為鎬京在西邊,雒邑在東邊,所以歷史上把周朝國都在鎬京的時期,稱為西周;遷都雒邑以後,稱為東周。
周平王被諸侯擁立的同時,虢公翰也擁立王子余臣在攜地稱王。周王朝一度出現了「兩周並存」的局面。此時的周王室無力改變這個局面。直到十餘年後,晉文侯姬仇攻殺了余臣,才結束了「兩周並存」的局面。後世稱余臣為「攜王」。
在這期間,東周王朝是靠著晉國和鄭國的輔助才得以立國的。晉國在黃河以北,鄭國在黃河以南,一北一南護衛著周王室;同時有虞國、虢國、申國、呂國等國還服從周王室。加上當時戎狄尚遠,被周朝分封的諸侯國阻擋著,所以東周王室算是站穩了腳跟。
時間是西元前七七〇年,這一年就是我們春秋外交故事的開始。
第一章 風起春秋三百載
下武維周,世有哲王。三後在天,王配於京。
王配於京,世德作求。永言配命,成王之孚。
成王之孚,下土之式。永言孝思,孝思維則。
媚茲一人,應侯順德。永言孝思,昭哉嗣服。
昭茲來許,繩其祖武。於萬斯年,受天之祜。
受天之祜,四方來賀。於萬斯年,不遐有佐。
《詩經.大雅.下武》
引狼入室的烽火
一
每一次王朝興盛的原因各不相同,但導致每一次王朝衰亡的原因只有那麼幾個。
歷史大多會在王朝末期賜予一位昏庸荒誕的君王,來敗壞祖先的基業。末代昏主與落日餘暉...
推薦序
序
春秋時代是一段特殊的歷史。
為什麼特殊呢?司馬遷在寫到這段歷史的時候,第一句就是:
「平王立,東遷於雒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並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政由方伯」四個字恰到好處地點出了春秋歷史的特殊之處。天子做不了主,對天下失去了控制。在天子底下呼風喚雨的是那些兵強馬壯的諸侯。誰強大,誰就掌握天下大權。這些諸侯原本應該是對天子俯首帖耳的奴僕,有些人(比如秦朝的始祖)原本就是天子身邊的馬伕、雜役。因此在封建禮法的表象之下,殘酷的現實卻是上下顛倒,令人痛心!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第一卷第一段中描述了理想的封建制度:「天子統三公,三公率諸侯,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貴以臨賤,賤以承貴。上之使下,猶心腹之運手足,根本之制支葉;下之事上,猶手足之衛心腹,支葉之庇本根。然後能上下相保而國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職莫大於禮也。」孔子是最講究「禮」的,他認為正常的政治狀態應該是:「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五千年的中國歷史,絕大多數時間都處在孔子、司馬光等人規劃的尊卑有序、等級森嚴的社會中。這樣的社會保守、僵化,故步自封,人們規規矩矩,讀書人則沉浸在自己營造的山水詩詞的「童話世界」中。比如,南宋時,臨安的讀書人熱衷的是評選「西湖十景」,歡宴聚會,順便狎妓嬉戲,醉生夢死,「直把杭州作汴州」,忘記了國仇家恨。而春秋社會卻是一個鐵血橫飛、激情澎湃的社會,人們東奔西走,尋求功名富貴,統治者爾虞我詐,整天想著如何攻城奪地。比如,秦國的將領始終忙於征討西方的戎狄少數部落,努力突破晉國營造的封鎖線,尋找東進爭霸的道路。
春秋時代是一個沒有權威、不講規則、弱肉強食的時代。這樣的時代在中國歷史上只出現了這麼一次。
我們心中都有一個「春秋情結」。
只要我們搜尋一下自己的記憶,就會從中發現有關春秋的記憶。對於老年人來說,這是一個有關傳統、禮儀和保守的情結;對於年輕人來說,這是一個能讓心情不再平靜的情結。不管差別如何,「春秋情結」都是一個有關成功、紛爭、奮鬥和激情的情結。春秋大幕一拉開,就是著名的「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的故事。這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實在太有名了,以至於後人一講春秋,就是從這個故事開始。千百年來,「春秋」這個詞也超越了其本義,在後世泛指歷史,如「甘灑熱血寫春秋」。進而,「春秋」一詞進一步抽象化,成了歷史這門學科的通稱。春秋史官們耿直剛硬,冒著殺頭滅族的危險也要真實地記載歷史。當然,他們不是莽撞地去「當炮灰」,而是間接、委婉地保留真實的碎片,留待細心的後人挖掘真相。一部春秋史,有太多的蛛絲馬跡。微言大義的「春秋筆法」令人敬佩,也是後人學習的對象。
然而,春秋的歷史千頭萬緒,看得人眼花繚亂。從古至今,解讀春秋歷史的人很多,本書從「外交」的角度來講春秋的外交人物和政局,進而展現春秋的歷史和社會。有讀者可能會問:「春秋時代也有外交嗎?」有。春秋時代有外交,只是我們沒有注意到而已。當代外交學基本上是西方外交學,一個以古希臘、古羅馬和中世紀的歐洲歷史為理論根源的外交學系統。美國學者史坦利.霍夫曼(Stanley Hoffmann)乾脆把外交稱為「一門美國的社會科學」。
正是因為我們對古代歷史缺乏梳理,沒有從中截取出具特色的外交案例和外交理論,才會出現這樣的局面。在春秋時期,政治家就已經用理想主義或現實主義去分析當時的外交。西方的霸權、權力、超級大國、兩極、多極、一超多強、多邊外交、國家利益等西方外交概念或理論都可以在春秋時期找到對應。
而「遠交近攻」、「王道」、「霸道」等名詞和齊桓公、管仲、秦穆公、孔子、子產、伍子胥、文種、范蠡等外交人物,還等著我們重新去審視其價值。
春秋外交既有與現代外交的共同之處,更有自己的獨特光芒。
如果您腦海中也有「春秋情結」,如果您想看看本書中所寫的春秋是什麼樣的春秋,那麼就請您翻過這一頁,進入正文吧!
序
春秋時代是一段特殊的歷史。
為什麼特殊呢?司馬遷在寫到這段歷史的時候,第一句就是:
「平王立,東遷於雒邑,辟(避)戎寇。平王之時,周室衰微,諸侯強並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政由方伯」四個字恰到好處地點出了春秋歷史的特殊之處。天子做不了主,對天下失去了控制。在天子底下呼風喚雨的是那些兵強馬壯的諸侯。誰強大,誰就掌握天下大權。這些諸侯原本應該是對天子俯首帖耳的奴僕,有些人(比如秦朝的始祖)原本就是天子身邊的馬伕、雜役。因此在封建禮法的表象之下,殘酷的現實卻是上下顛倒,令...
目錄
序
第一章 風起春秋三百載
引狼入室的烽火
蹣跚東行的傷者
起始的國際形勢
第二章 揭開爭霸的序幕
春秋小霸鄭莊公
周天子敗於諸侯
時不我待的復興
第三章 齊國的道德崛起
雄厚的爭霸遺產
國家力量的成功
借尊王攘夷之名
葵丘雄風難長久
第四章 第二波「尊王攘夷」
不可複製的旗幟
迎頭相撞的兩強
天降大任於斯人
第五章 城濮是個轉折點
漂亮的外交亮相
春秋慘烈第一戰
感謝命運的公平
第六章 擦肩而過的霸業
機遇從指縫流過
永恆的崤之戰殤
孤立的地區強國
第七章 兩極格局的形成
楚國恢復了元氣
楚莊王問鼎中原
意料之外的勝利
第八章 拉鋸戰沒有勝者
不同的復霸努力
外交三角與盟會
鄢陵燃燒的烽火
齊國的徹底沉淪
第九章 裁軍與和平
中原爭霸的尾聲
分裂的國家權柄
和平對各國之賜
第十章 東南吳越大爭霸
小蛇吞大象之戰
崛起東南的霸國
春秋道德的謝幕
第十一章 弱國更要講外交
衛國:典型的內政不修
宋、鄭:都是地理位置惹的禍
魯、虢:故步自封的悲哀
第十二章 回顧春秋大外交
人的面容最鮮豔
子產和小國處世
春秋外交的軌跡
春秋外交年表
後記
序
第一章 風起春秋三百載
引狼入室的烽火
蹣跚東行的傷者
起始的國際形勢
第二章 揭開爭霸的序幕
春秋小霸鄭莊公
周天子敗於諸侯
時不我待的復興
第三章 齊國的道德崛起
雄厚的爭霸遺產
國家力量的成功
借尊王攘夷之名
葵丘雄風難長久
第四章 第二波「尊王攘夷」
不可複製的旗幟
迎頭相撞的兩強
天降大任於斯人
第五章 城濮是個轉折點
漂亮的外交亮相
春秋慘烈第一戰
感謝命運的公平
第六章 擦肩而過的霸業
機遇從指縫流...
商品資料
出版社: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24-01-24ISBN/ISSN:9786263579187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08頁開數:18K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