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冊謄錄並匯校家人收藏雙照樓詩詞藁,並附汪精衛女婿何孟恆閱讀筆記,下冊彙集親友舊藏汪氏四百多頁詩詞手稿、書畫。
◎《汪精衛詩詞彙編》二冊為2019年時報文化出版的《汪精衛詩詞新編》之增補本,上冊謄錄並匯校家人及親信珍藏、印刷、刊行的《雙照樓詩詞藁》全貌,增補十三首鮮為人知的集外作品,並附上汪氏女婿何孟恆閱讀筆記,既註釋字彙,更載有旁人不曾知曉的創作背景。下冊彙集家人舊藏的汪精衛四百多頁詩詞手稿、珍貴書畫,內含同一詩詞多個不同版本,反映汪氏内心及行文運思的創作過程,是目前所見最接近汪氏內心、最為可靠的汪精衛詩詞全集。
作者簡介:
汪精衛(1883-1944),原名兆銘,字季新,廣東三水人。自留學日本時認識孫中山,於反清革命擔任重要角色,1910年更因行刺攝政王被捕,獄中寫下的「引刀成一快,不負少年頭」家喻戶曉。民國成立,國民黨政綱及宣言多出其手。孫中山逝世後,出任第一任國民政府主席,努力不懈推動三民主義。晚年主張和平運動,公開對日談和。
何孟恆(1916-2016),本名何文傑,筆名江芙,廣東中山人,妻汪文惺是汪精衛的長女。南京國民政府期間擔任陳璧君的秘書。抗戰後在老虎橋監獄待了兩年半,及後與妻女赴港,並進入香港大學植物系任實驗室主任。2010年與妻子創辦了汪精衛紀念託管會。是次系列得以出版,有賴何孟恆書寫、謄抄、分析、研究及整理的資料,其著作還有《何孟恆雲煙散憶》以及《汪精衛生平與理念》。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余英時:「汪的古典詩詞在他那一代人中無疑已達到了第一流的水平。」
葉嘉瑩:「汪精衛用自己的生命來寫作自己的詩篇,用自己的生活來實踐自己的詩篇,稱得上是一個真正的詩人。」
錢鍾書:「掃葉吞花足勝情,鉅公難得此才清」
陶傑:「詩詞自成一格,清白雋永,賞心悅目。」
陳衍:「汪精衛兆銘與胡展堂為粵東二妙,而才調迥不相同。」
名人推薦:余英時:「汪的古典詩詞在他那一代人中無疑已達到了第一流的水平。」
葉嘉瑩:「汪精衛用自己的生命來寫作自己的詩篇,用自己的生活來實踐自己的詩篇,稱得上是一個真正的詩人。」
錢鍾書:「掃葉吞花足勝情,鉅公難得此才清」
陶傑:「詩詞自成一格,清白雋永,賞心悅目。」
陳衍:「汪精衛兆銘與胡展堂為粵東二妙,而才調迥不相同。」
章節試閱
《雙照樓詩詞藁》讀後記前言 | 何孟恆
以「雙照」 顏其樓,以樓名其詩,作者明顯地提出一個啟示,就是他十分珍重自己的伉儷之情。自從被逮入獄開始,即有一闋〈金縷曲〉,作者在小序中寫下當年嚥書的紀念。出獄以後,有〈念奴嬌〉(飄颻一葉)、〈八聲甘州〉(纔輕雷送雨)、〈高陽臺〉(風葉書窗)諸詞紀偕遊之樂。可是為了國事,兩人每每會少離多,於是亦有不少抒寫離情別緒的作品,如民國四年(一九一五)〈六月與冰如同舟……〉 ,〈六年一月由西伯利亞歸國寄冰如〉諸作及〈綺羅香〉(月色輕黄)等。從詩詞領略二人情愫,殆非尋常夫婦關係所能概括。而最能夠作為代表的就要算〈二十五年結婚紀念日賦示冰如〉 一首。作者以松枝梅花為兩人的譬喻,末段極寫「雙照」的深意。三十年(一九四一)四月二十四日題〈冰如手書陽明先生答聶文蔚書〉 及〈述懷〉詩合卷,綜合二人共命人間,同心同志,互相勉勵,清輝「雙照」之情,令人低徊諷誦,景仰不已。
集中詩詞分列,大致都是依年代先後來排次的。
《小休集》自序有言:「……詩成於長勞暫息之時……如農夫樵子,微吟短嘯,以忘勞苦於須臾……。」不過讀者不會以為是休閑遣興之作,把它輕易放過的。因為一開始即是份量沈重的獄中詩,揭開了作者從事革命的心迹。而真能放開懷抱,心無罣礙的作品卻為數不多。
《掃葉集》的自序就簡括地指出〈重九集掃葉樓分韵得有字〉一首為頗能道出年來況味,並以「掃葉」名其集。又作者在五十一歲的時候寫過一篇〈自述〉 ,承認獄中所作〈述懷〉詩可算做他的自傳。到後來病重,林柏生入見,他又對林特別指出詩篇最能代表他的心事。這和〈自述〉一貫的意見,而語氣尤為着重。
從上所述,可見作者逐漸增加對自己詩作的重視,及在詩作中注入更多心事。後之讀者細心尋繹其內涵,也就是瞭解作者為人行事的途徑。
讀「雙照樓」詩詞,無有不受到〈被逮口占〉所激動的。而〈見人析車輪為薪為作此歌〉一首就最能道出革命黨人的胸懷。
〈述懷〉以詩筆自寫傳略,叙述其學養及獻身革命的心路歷程。這一篇應與〈革命之決心〉 一文同讀。
民元(一九一二)〈印度洋舟中〉及〈古寺觀卧佛〉 二首可作「雙照樓」主的革命工作暫告段落的里程碑。中有「此生原不樂,未死敢云煩」、「勞薪如可爇,未敢惜寒灰」及「問佛」「自問」等句,則知其未能恝然置身於國事之外。赴法求學,以待將來之建設,似未足以解釋此際心情。
〈廣州感事〉作於民國六年(一九一七)孫先生在廣州成立軍政府,擁護約法。詩中「節度義兒」、「曲子相公」,可惜未知所指。
〈自上海放舟赴法〉 一首作於民國八年(一九一九)出席巴黎和會途中。和平會議召開,舉世歡欣。反觀我國國勢不振,雖叨陪末座,難免有向隅之感。
翌年〈十一月八日自廣州赴上海舟中作〉一首,當時以胡漢民、陳炯明相齮齕,作者遽一人歸上海,有感而作。參閱《南社詩話》第二十一節。
〈病中讀陶詩〉為民國十五年(一九二六)三月二十日事變後作。「種豆」、「植桑」句自加檢討。陳石遺謂是「絶佳對仗」。孫先生逝世,後死者責不容辭。閒居雖樂,終懷霜霰之憂。此作亦一里程碑。
〈海濱雜詩〉作於民十九(一九三○)。時寓居香港赤柱。擴大會議在醖釀中。陳石遺謂作者「以嗣宗淵明之筆力,寫許身稷契之懷抱」。第八首結句,「為霜為露,殺草滋花」,革命黨人之胸襟,革命黨人之熱淚!
〈飛花〉詩借落花以述殺身成仁之志,視死如歸,痛快淋漓。
〈重九集掃葉樓分韵得有字〉詩成於民國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其時日本入侵,國勢日蹙,無時不在艱苦奮鬥之中。松柏後彫,由來俱作堅貞不屈的象徵。此詩則以蒲柳先登喻踴躍爭先,犧牲禦侮,為前人所未道,同時亦為蒲柳平寃。
〈題方君璧畫羊直幅〉 ,作者肖羊,於此以羊自況。不辭剪伐,唯恐皮骨所餘,不足以療民饑而已。
〈印度洋舟中〉一首,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三月作。身受狙擊,遍體瘡痍,魂夢轉得粗安,卻依然不忘雞鳴風雨。革命家之精神,革命之決心!
〈憶舊遊〉(賦落葉),民國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冬離渝後作。隱涵林時爽「護林殘葉忍辭枝」及龔定盫「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詩句。去國情懷,不盡依依。
〈舟夜〉作於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六月由日本赴天津途中。柁樓欹仄,燈塔微茫象徵國運前途,殊難逆料。而朋儕隨刼而盡,欲挽神州唯有盡其心力而已。二年之後(一九四一)六月十四日〈離上海赴日本舟中〉 一首,同樣有着憂國懷人的感慨,卻增加了幾分悲愴。「飛來明月」句亦即東坡「不應有恨」之意。
民國三十二年(一九四三)秋,作者背部舊創復發,健康衰退。〈朝中措〉(重九登北極閣)即於此時寫成。眼前一片蒼茫,胸中萬般悲愴,此後遂不復作。
以上不過是個人讀後的感受而已。詩的本質是潛藏不露的,它的內涵往往需要細心發掘才能明白。甚而詩的遣辭用事,在我們這一代讀起來已不容易。這不能不怪自己讀書太少,用功不力。而我們以後的來者,雖然見識更廣,能力更強,可是生活也更繁忙,時間相距愈遠,對以往的一切就難免更深隔膜了。因此,我不揣淺陋,把自己的閱讀札記彙集起來,並不敢說是「雙照樓」詩詞的詮釋,不過把抄錄的逐題列舉,希望替後來的讀者節省一點翻檢的時間罷了。錯漏的地方,希望有人隨時提出改正,不勝企盼之至。
•
何孟恆,本名何文傑,筆名江芙,廣東中山人,妻汪文惺是汪精衛的長女。南京國民政府期間擔任陳璧君的秘書。抗戰後在老虎橋監獄待了兩年半,及後與妻女赴港,並進入香港大學植物系任實驗室主任。2010年與妻子創辦了汪精衛紀念託管會。是次系列得以出版,有賴何孟恆書寫、謄抄、分析、研究及整理的資料,其著作還有《何孟恆雲煙散憶》以及《汪精衛生平與理念》。
《雙照樓詩詞藁》讀後記前言 | 何孟恆
以「雙照」 顏其樓,以樓名其詩,作者明顯地提出一個啟示,就是他十分珍重自己的伉儷之情。自從被逮入獄開始,即有一闋〈金縷曲〉,作者在小序中寫下當年嚥書的紀念。出獄以後,有〈念奴嬌〉(飄颻一葉)、〈八聲甘州〉(纔輕雷送雨)、〈高陽臺〉(風葉書窗)諸詞紀偕遊之樂。可是為了國事,兩人每每會少離多,於是亦有不少抒寫離情別緒的作品,如民國四年(一九一五)〈六月與冰如同舟……〉 ,〈六年一月由西伯利亞歸國寄冰如〉諸作及〈綺羅香〉(月色輕黄)等。從詩詞領略二人情愫,殆非尋常夫婦關...
作者序
序 | 鄧昭祺
《汪精衛詩詞彙編》輯錄了汪精衛家人及好友珍藏的資料,包括汪精衛詩詞手稿的影印件,是目前所見最詳盡的汪氏詩詞全集。汪氏曾經說過,他「平生所為詩,有操筆即成,有歷久塗改乃成者」。[ 《汪精衛詩詞彙編》上冊〈孚加巴斯山中書所見〉何孟恆「題註」。]據本書下冊所附汪氏親手所寫的詩詞手稿影印件來看,作者對詩詞創作的態度一絲不苟,他的一些作品的手稿多達四五個,而同一手稿的個別詞句,往往經過反覆修改然後才敲定。讀者從這些手稿中,可以想見汪精衛詩詞創作的心路歷程。他曾經向親信説過,他的文章足以反映他的思想,但是只有詩詞才能夠真正代表他的内心。[ 見《汪精衛詩詞彙編》上冊編輯前言。] 現時呈現在我們眼前的汪精衛雙照樓詩詞初稿、二稿、三稿等,除了説明作者精益求精的創作態度外,還讓我們窺見作者内心及行文運思的演變過程,是極珍貴的第一手資料。下面舉出〈山行〉詩和〈朝中措〉詞以説明這些資料的價值。
從1920年開始,汪精衛曾多次遊覽江西廬山,並且寫了不少紀遊詩,其中一首〈山行〉寫於1932年。本書下冊共收錄五個〈山行〉詩手稿,包括定稿。「永泰版」《雙照樓詩詞藁》頁61A所載刊印本文字與定稿文字相同:
箕踞松根得小休,蟲聲人語兩無尤。雲從石鏡山頭起,水向鐵船峯上流。初日乍添紅果豔,清霜未減綠陰稠。匡廬自是多顏色,要放千林爛漫秋。[ 「漫」字定稿作「熳」,見《汪精衛詩詞彙編》下冊頁236。「爛熳」古同「爛漫」。]
我們可以從稿件改動的情況,大致推斷五個手稿寫作的先後次序。本書下冊頁230所載的手稿,應該是初稿。這個初稿緊貼在上一首詩後面,二詩並無明顯分界。(見圖一)書影第一行是上一首詩尾聯,第二行開始才是〈山行〉詩首聯。汪精衛曾經反覆修改這個稿件,不過他有時並無清楚標示哪些是修改後的文字,因此令人頗難理出頭緒。例如初稿第二句,作者最先寫的是「道逢野老亦勾留」,後來他把整個句子刪掉,在此句右邊寫了「初陽靜穆」四字,其餘三字並無寫出。這四字也被刪掉,然後他在「道逢」句左邊寫了「雲移峯影白悠悠」七字,大概是想用此七字作為詩的第二句,不過此句被他放入括號内,應該也是刪掉的意思。這樣此初稿就好像缺少了第二句。不過我們根據定稿文字推敲,第二句應該是寫在整首詩後面的「蟲聲人語兩無尤」,而整個初稿的文字如後:
班坐松根得小休。蟲聲人語兩無尤。依依鑑水黃花靜,藹藹含風綠樹柔。赤足寺僧分野菽,丫頭村女摘山榴。匡廬自是多顏色,要放千林爛漫秋。[ 初稿與定稿文字有出入的地方,用底綫標示。]
從圖一初稿的書影可以見到,作者原先用「箕踞」作首二字,後來刪掉,改用「班坐」代替,但定稿卻改回「箕踞」。「箕踞」指隨意伸開兩腿,像個簸箕一樣席地而坐,在古代是一種不拘禮節的坐法;「班坐」是列班或依次而坐,與「箕踞」比較起來,這種坐法顯得有點拘謹。在遊山玩水時,用「箕踞」來描寫坐姿,似乎較為貼切。陶淵明〈遊斜川〉詩有「班坐依遠流」句,汪精衛自小熟讀陶詩,熱愛陶詩,或者他寫〈山行〉詩首句時,想起這句陶詩,因而把原先寫的「箕踞」二字塗去,改用「班坐」。[ 龔斌:《陶淵明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頁84。] 陶詩的「班坐」用得很妥帖,因為他是與幾位鄰人一同坐在小舟上出遊,而且從〈遊斜川〉序文的「各疏年紀鄉里」一句,我們可以推想他們可能是按照年紀長幼依次而坐。汪精衛在其他幾個手稿中或用「班坐」,或用「箕踞」,而最後決定使用「箕踞」,可見他詩歌裏的詞語,都是經過反覆推敲及不厭其煩地修改而得來的。
初稿頷聯是「依依鑑水黃花靜,藹藹含風綠樹柔」,其中「藹藹含風綠樹柔」一句,有值得商榷之處。此句說茂盛的綠樹在風中顯得柔軟,這種描寫顯得有點不太自然,因為我們通常只會用柔軟來形容樹枝或樹葉,很少用來形容茂盛的樹。大概作者也覺得這樣寫法有點問題,所以他曾經考慮把「樹柔」改為「葉柔」。關於這一點,我們從此詩定稿後面所附的兩行文字,可以看到端倪。本書下冊頁236的〈山行〉稿件,文字與刊印本相同,應該是定稿。(見圖二)
我們要留意的是寫於此定稿後面的「冒雨孤花峭,含風眾葉柔」兩個五言句,此二句應該是〈山行〉詩頷聯的其中一個選擇。它們雖然是五言句,但作者只要在句字開頭各自加上「依依」、「藹藹」等疊字,就可以把它們變為七言句「依依冒雨孤花峭,藹藹含風眾葉柔」。這兩個添字拼凑出來的七言句,應該比初稿的「依依鑑水黃花靜,藹藹含風綠樹柔」優勝。「藹藹含風眾葉柔」一句,把「樹」改為「葉」,較合情理,用「柔」來形容在風中搖曳的樹葉,是妥帖自然的。
初稿的頸聯「赤足寺僧分野菽,丫頭村女摘山榴」,對仗工整。頷聯「依依鑑水黃花靜,藹藹含風綠樹柔」寫山行所見景物,頸聯則寫山行所遇人物,一靜一動,是很不錯的寫法,但作者在定稿中沒有採用這兩句作頸聯。定稿的頸聯是「初日乍添紅果豔,清霜未減綠陰稠」,紅果綠陰,色彩鮮明。尾聯是「匡廬自是多顏色,要放千林爛熳秋」,二句說廬山的秋天五彩繽紛、繁富絢麗。在定稿中,頸聯和尾聯都是寫廬山令人印象深刻的顏色,頸聯是分說,尾聯是總說,二聯配合得自然緊湊。初稿的頸聯是「赤足寺僧分野菽,丫頭村女摘山榴」,而尾聯和定稿一樣,都是「匡廬自是多顏色,要放千林爛熳秋」。頸聯寫山行所見人物,尾聯則寫廬山林木色彩鮮明美麗。兩聯之間的關係,似乎不及定稿那樣緊密。總的來說,定稿的内容、文字和結構,較初稿優勝。
二稿的文字與定稿也有頗大差別(見圖三):
班坐松根得小休。蟲聲人語兩無尤。亭亭過雨紅芳勁,藹藹含風綠樹柔。石鏡山前霞散綺,鐵船峰下水鳴璆。匡廬自是多顏色,要放千林爛熳秋。[ 《汪精衛詩詞彙編》下冊頁233。]
「亭亭過雨紅芳勁,藹藹含風綠樹柔」二句,有值得商榷之處。上句寫紅花在雨後仍然直立勁拔,下句大概為了與上句的意思相對,就說茂盛的綠樹在風中顯得柔軟,以「柔」對「勁」,本來對得工整,但是正如上文所說,用「柔」來描寫樹木在風中擺動的情況,是不太自然的。「花(芳) 勁」、「樹柔」,對仗雖然工整,但意思卻有點彆扭,因為在一般人心目中,「花柔」、「樹勁」似乎更合情理。
本書下冊頁234和235還有兩個〈山行〉手稿的影印件。這兩個手稿的寫作先後次序,無法確定。它們和定稿相比,只各改動一字,這裏不再論述。
下面討論汪精衛寫於1943年的名作〈朝中措〉,這首可能是他的絕筆詞。據「永泰版」《雙照樓詩詞藁》頁96A至96B所載,此詞刊印本文字如後:
〈朝中措〉
重九日登北極閣讀元遺山詞,至「故國江山如畫,醉來忘卻興亡」,悲不絕于心,亦作一首。
城樓百尺倚空蒼。雁背正低翔。滿地蕭蕭落葉,黃花留住斜陽。 闌干拍徧,心頭塊壘,眼底風光。為問青山綠水,能禁幾度興亡。
在《汪精衛詩詞彙編》中,共有兩個〈朝中措〉手稿影印件,其中一個有小序的,應該是初稿,其餘一個是定稿。現在先看圖四的初稿:
〈朝中措〉
重九日讀元遺山詞,至「故國江山如畫,醉來忘卻興亡」,悲不絕于(「于」後原有「予」字)心,因破戒和(「和」原作「步」)其韻,然亦和(「和」原作「步」)此一韻而已。
荒城殘堞暮煙蒼。隄水引愁長。滿地蕭蕭落葉,黃花留住斜陽。危闌四望,人間何世,日日滄桑。待得山川重秀,再來閒話(「閒話」二字原作「俛仰」)興亡。[ 《汪精衛詩詞彙編》下冊頁317。]
小序「因破戒和其韻」的「和」字,原作「步」,後來改作「和」。所謂「和其韻」就是指作「和韻詩」。「和韻詩」與「步韻詩」是兩種不同的「和詩」。吳喬(1611-1695)《圍爐詩話》云:
夫和詩之體非一意,如問答而韻不同部者,謂之和詩;同其部而不同其字者,謂之和韻;用其字而次第不同者,謂之用韻;次第皆同,謂之步韻。[ 吳喬:《圍爐詩話(及其他二種)》(《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北京第1版)頁13。]
「和韻」是指用原詩韻部押韻,韻腳不須要與原詩相同;「步韻」是指使用原詩韻腳的原字押韻,而韻腳之次第與原詩相同。這裏所討論的「和詩」種類,同時適用於詞。元遺山的〈朝中措〉所用的韻腳是「量」、「忘」、「陽」、「光」、「亡」。[ 元遺山〈朝中措〉:「時情天意枉論量。樂事苦相忘。白酒家家新釀,黃花日日重陽。城高望遠,煙濃草澹,一片秋光。故國江山如畫,醉來忘卻興亡。」見趙永源:《遺山樂府校註》(南京:鳳凰出版社,2006年)頁461。] 汪詞初稿所用的韻腳是「蒼」、「長」、「陽」、「桑」、「亡」,與元詞並不完全相同,所以汪精衛把小序的「步韻」改作「和韻」是正確的。汪氏在詞的小序裏原先寫的是「步其韻」,大概他最初想用元詞的韻腳原字依次押韻,不過後來改變主意,只用元詞韻部押韻,因此把「步」改作「和」。
刊印本〈朝中措〉的首句「城樓百尺倚空蒼」,氣局豪邁,顯現出作者廣闊的胸襟,也很切合他在詞中所寄寓的壯志難酬的憤慨。初稿首句「荒城殘堞暮煙蒼」,則是一般婉約詞的寫法,風格截然不同。
刊印本下片開首幾句是「闌干拍遍,心頭塊壘,眼底風光」。「闌干拍遍」語出辛棄疾〈水龍吟〉詞:「把吳鉤看了,欄干拍徧,無人會、登臨意。」[ 鄧廣銘:《稼軒詞編年箋注》(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頁34。] 汪詞的「闌干拍遍,心頭塊壘」是說作者好像辛棄疾那樣,希望藉拍打闌干來抒發胸中抑鬱苦悶之氣。作者登樓縱目,眼見山河破碎,自己空有救國之志,卻苦於無力旋乾轉坤,因而生出鬱悶難平、有志難伸的激憤,這種激憤,只能靠拍打闌干來發泄。初稿下片開首三句「危闌四望,人間何世,日日滄桑」,不過是泛泛之論,内容缺乏深意,不及「闌干拍遍」三句那麼感人。
最末二句,刊印本作「為問青山綠水,能禁幾度興亡」,是極沉痛語。作者登樓遠望,只見干戈滿地,祖國正受到戰火摧殘,於是不由得問祖國的美好河山,究竟還能夠經受得多少次覆亡呢?相較之下,初稿「待得山川重秀,再來閒話興亡」二句,便顯得有點語焉不詳,而且遣詞用字的效果,給人一種閒話家常的輕浮感覺。
〈朝中措〉的定稿,並無詞題,也無小序(見圖五):
城(「城」原作「危」)樓百尺倚空(「倚空」原作「暮○」,「暮」後一字只寫了開頭部分,無法推斷)蒼。雁背正低翔。滿地蕭蕭落葉,黃花留住斜陽。 闌干拍遍,心頭塊壘,眼底風光(此三句原作「心頭塊壘,眼前風物,一樣悲涼」)。為問青山綠水,能禁幾度興亡。[ 《汪精衛詩詞彙編》下冊頁318。]
我們可從稿件的刪改痕跡,見到作者原先所用詞句。
最值得我們注意的是下片開頭幾句。定稿的「闌干拍遍,心頭塊壘,眼底風光」幾句,原作「心頭塊壘,眼前風物,一樣悲涼」。毫無疑問,原先三句缺少了修改後的三句所蘊藏的那層深意。
「永泰版」《雙照樓詩詞藁》的扉頁也載有〈朝中措〉詞手稿的影印件,這個應該是此詞的上版稿本。(見圖六)
從書影中可以見到「眼底風光」的「風光」二字,原作「滄桑」(「桑」字只寫了起筆「又」部分)。此二字在定稿中原作「悲涼」(參圖五)。由此可以推斷,作者登樓所見風物給他的第一個印象,是令他感慨萬千、悲不自勝的。
我們比較初稿和定稿,除了可以欣賞作者句斟字酌的嚴肅創作態度外,大概還可以推論出作品裏精警的句子。在〈朝中措〉的初稿和定稿中,只有「滿地蕭蕭落葉,黃花留住斜陽」兩句的文字完全一樣,沒有經過任何改動,這兩個大抵是令作者感到十分滿意的佳句。「斜陽」在我國古代詩詞中,往往比喻走向衰落的事物,在〈朝中措〉裏它應該是比喻氣息奄奄的國勢。詞裏的「黃花」,大抵比喻那些包括作者在內,有志挽救國家的人。這兩個比喻句是說,雖然國勢像滿地落葉那樣衰落,作者還是企圖力挽狂瀾於既倒,盡量使國家能夠支撐下去。香港堅社詞人林汝珩(1907-1959)大概也很欣賞「黃花」句,他在〈思佳客〉詞中所說的「嗟一髪,歎三桑,黃花難得駐斜陽」,就是慨嘆汪精衛等有志之士無法拯救衰微的國勢。[ 林汝珩著,魯曉鵬編注:《碧城樂府》(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11年)頁139。]
這本《汪精衛詩詞彙編》除了提供大量作者的手稿影印件外,還輯錄了汪精衛女婿何孟恆(1916-2016)的《雙照樓詩詞藁》讀後記及註解,這些也是很有參考價值的資料。例如,1930年汪精衛到香港居住的時候,曾經作了八首〈雜詩〉(「海濱非吾土」)。何孟恆對這組詩寫了兩個題註[ 《汪精衛詩詞彙編》上冊〈雜詩〉題註。],「題註一」云:
「海濱」〈雜詩〉作於民十九年(1930)。時寓居香港赤柱海濱,後人名之為 South Cliff。擴大會議在醖釀中。
「題註二」云:
第一首,民國十八年己巳,翁自海外歸,寄居香島赤柱海濱,賦此述懷,暇日好躬蒔花竹,篇中所云,亦之實也。第八首「平生濟時意」,濟,益也,救助也。「為霜為露,殺草滋花」,革命黨人之胸襟,革命黨人之熱淚!
何氏的題註除了指出雙照樓詩詞的創作背景外,還包括一些精闢的論析或評語,讓讀者能夠更深入欣賞汪精衛的詩詞。例如這組雜詩的「題註二」指出第八首詩中「願我淚為霜,殺草不使生。願我淚為露,滋花使向榮」幾句,是「革命黨人之胸襟,革命黨人之熱淚」,可謂深中肯綮,發人深思。何孟恆是汪氏的女婿,常常有機會伴隨汪氏左右,他在〈紫雲英草可肥田農家喜種之一名荷花浪浪取以入詩〉的「題註」說:「二十六年丁丑暮春,自滬乘火車至南京,文傑隨侍」,[ 《汪精衛詩詞彙編》上冊〈紫雲英草可肥田農家喜種之一名荷花浪浪取以入詩〉題註,何孟恆本名「文傑」。]以及在〈春暮登北極閣〉的「題註二」說:「登北極閣,文傑每從游……」,[ 《汪精衛詩詞彙編》上冊〈春暮登北極閣〉題註。]就清楚説明這一點,因此他對雙照樓詩詞寫作背景的解說,很值得我們重視。
•
鄧昭祺,香港大學文學士、哲學碩士、哲學博士、內外全科醫學士。曾任教於香港大學中文學院,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現為珠海學院文學與社會科學院院長、亞洲研究中心總監,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名譽研究員。著有《元遺山論詩絕句箋證》、《詞語診所》、《點讀三字經》,《陶朱公商訓十二則》(譯著)等。
序 | 鄧昭祺
《汪精衛詩詞彙編》輯錄了汪精衛家人及好友珍藏的資料,包括汪精衛詩詞手稿的影印件,是目前所見最詳盡的汪氏詩詞全集。汪氏曾經說過,他「平生所為詩,有操筆即成,有歷久塗改乃成者」。[ 《汪精衛詩詞彙編》上冊〈孚加巴斯山中書所見〉何孟恆「題註」。]據本書下冊所附汪氏親手所寫的詩詞手稿影印件來看,作者對詩詞創作的態度一絲不苟,他的一些作品的手稿多達四五個,而同一手稿的個別詞句,往往經過反覆修改然後才敲定。讀者從這些手稿中,可以想見汪精衛詩詞創作的心路歷程。他曾經向親信説過,他的文章足以反映他的思...
目錄
上冊
書評讚譽
書名頁
版權頁
獻言
目錄
前言
序 | 鄧昭祺
編輯前言
雙照樓詩詞藁
《雙照樓詩詞藁》讀後記前言 | 何孟恆
小休集
掃葉集
三十年以後作
補遺
雙照樓詩詞集外
下冊
書評讚譽
書名頁
版權頁
獻言
目錄
前言
序 | 鄧昭祺
編輯前言
雙照樓詩詞手稿
小休集
掃葉集
三十年以後作
雙照樓詩詞藁補遺
書畫
上冊
書評讚譽
書名頁
版權頁
獻言
目錄
前言
序 | 鄧昭祺
編輯前言
雙照樓詩詞藁
《雙照樓詩詞藁》讀後記前言 | 何孟恆
小休集
掃葉集
三十年以後作
補遺
雙照樓詩詞集外
下冊
書評讚譽
書名頁
版權頁
獻言
目錄
前言
序 | 鄧昭祺
編輯前言
雙照樓詩詞手稿
小休集
掃葉集
三十年以後作
雙照樓詩詞藁補遺
書畫
商品資料
出版社:華漢電腦排版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24-02-01ISBN/ISSN:9786269774258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精裝頁數:604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