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朋友說著巴勒斯坦好比台灣—化外之地,去了一趟,看似了解了些皮毛, 卻沒能真正深入了解。於是決定再踏上巴勒斯坦,尋找對於「家」與「認同」的想像⋯⋯
【本書簡介】
◎該書《遊走邊緣的國度:那些被遺忘的流亡行李—巴勒斯坦》為以民族誌方法撰寫之田野雜記,內容彙整收錄作者於2018-2023年之間在以色列、巴勒斯坦、約旦的觀察,試圖紀錄期間所遇之真實故事,並非要推翻國家制度下談論的官方歷史,更期待還原個人真實生活的記憶與經驗。同時,作者以各類媒材,如飲食、遺產、刺繡等內容,回應巴勒斯坦人與土地之間的連結,延伸切入「個人」、「家國」、「家園」的議題,延伸思考「土地連結」對於巴勒斯坦人的重要性。
作者簡介:
◎
作者:H
致力於人道援助與發展議題的跨學科實踐者,曾就讀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注議題與研究面向包含移民、難民、邊緣衝突、藝術與文化遺產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沒有異國情調的渲染,摒棄聲嘶力竭的呼喊,作者用蘸滿溫情的筆墨仔細勾勒當地的生活細節;以冷靜的分析揭示巴勒斯坦當下難解的謎局。於是一個個身處過去的「他者」,踏著文字的步履進入台灣的視野中,成為真實且有血有淚的「我們」。聆聽這些故事,才能發現身處不同文化的人們,其實共享著類似的悲歡離合。這或許能為當下台灣的身分和處境,尋找一個參照的座標;替漂泊在外的記憶行李,覓得一張返程車票。— 鍾念雩。國立政治大學阿拉伯語文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 帶著對藝術、衝突、移動狀態與文化遺產的關懷,作者誠懇地紀錄了自己的足跡,讓多元的場景說話,也讓我們有機會藉由她爬梳記憶的努力,一探她周身所遇世界的點點滴滴。— 廖芸婕, 跨國文字工作者
◎ 《遊走邊緣的國度》既非嚴肅新聞報導,也非國際情勢分析,而是一位熱愛巴勒斯坦土地文化的台灣藝術工作者,這些年來對於藝術文化在長年衝突下如何被記憶、切割、遺忘、重製與再生的觀察。從飲食文化、視覺藝術、文化資產到考古遺址,身為漸漸混成內人的外人,H在多重尖銳對抗的板塊之間小心遊走,時而進退維谷,時而心懷恐懼,時而開懷忘情,時而據理論評,時而從巴以回望東亞自身的矛盾。透過鏡頭與文字,《遊走邊緣的國度》呈現出一個重重高壓之下,生活中的巴以場景。— R, 獨立譯者
名人推薦:◎沒有異國情調的渲染,摒棄聲嘶力竭的呼喊,作者用蘸滿溫情的筆墨仔細勾勒當地的生活細節;以冷靜的分析揭示巴勒斯坦當下難解的謎局。於是一個個身處過去的「他者」,踏著文字的步履進入台灣的視野中,成為真實且有血有淚的「我們」。聆聽這些故事,才能發現身處不同文化的人們,其實共享著類似的悲歡離合。這或許能為當下台灣的身分和處境,尋找一個參照的座標;替漂泊在外的記憶行李,覓得一張返程車票。— 鍾念雩。國立政治大學阿拉伯語文學系專任助理教授
◎ 帶著對藝術、衝突、移動狀態與文化遺產的關懷,作者誠懇地紀錄...
章節試閱
◎
第六部
無力的結語 Murmur Murmur
1|來自他人的印象
「中東很危險,你為何要去?」
每每跟他人分享中東遊歷時,這大概是我最常聽見的一句話。
頗能理解他人為何會有這樣的想法,大眾唯一能夠接收中東訊息的管道大概就是「媒體」。遙遠之處的消息,往往僅揭露當地衝突與戰爭,例如大批群眾流離失所,這樣的負面訊息也產生了不少刻板印象,也間接助長反中東情緒(Anti–Middle Eastern sentiment) ,抑或是加深了大眾的伊斯蘭恐懼症(Islamophobia) 。人們對中東的刻板印象和誤解逐漸形成,許多人現在對這個幅員遼闊、多樣化的地區抱有非常困惑和相當狹隘的看法。
但來到這裡生活,發現當地人其實與我們差異不大,每日與家人聚會,一同吃著飯、一同高歌,他們傳承著歷史悠久的文化習俗,也彼此關心,相互支持。近年來,許多人分享的經歷,也揭開這塊土地神秘的面紗,這接舉措逐漸化解誤導的印象。即使有再多的負面聲音,我依舊熱愛這塊土地,似乎,我能在這找到遺失的歸屬,當我重新再重新細讀著馬哈茂德·達爾維什的詩,便思索起家、土地、歸屬⋯⋯
I Belong There
I belong there. I have many memories. I was born as everyone is born.
I have a mother, a house with many windows, brothers, friends, and a prison cell
with a chilly window! I have a wave snatched by seagulls, a panorama of my own.
I have a saturated meadow. In the deep horizon of my word, I have a moon,
a bird’s sustenance, and an immortal olive tree.
I have lived on the land long before swords turned man into prey.
I belong there. When heaven mourns for her mother, I return heaven to her mother.
And I cry so that a returning cloud might carry my tears.
To break the rules, I have learned all the words needed for a trial by blood.
I have learned and dismantled all the words in order to draw from them a single word: Home.
Mahmoud Darwish (1941 – 2008)
2|新的旅程:轉變
因為COVID-19的爆發,原本預計於二〇二〇年四月的定居之旅,也嘎然中止;世界彷彿按下了停止鍵,而我自己也停留在二〇二〇年一月的最後一趟旅行。身體依舊記得那塊土地的氣味,風拂袖過髮絲的感覺。過了三年之久,二〇二三年三月再次回到這塊思念已久的土地,而這塊土地上的衝突與糾葛並未因COVID-19緩些,反而自二〇一八年以來,越演越烈。短暫旅行的期間,經歷了各地的衝突與槍擊,以及雙方的攻擊,不免難過。
在這條路上,我並不後悔。
二〇二三年三月
二〇二三年的旅程,看似人事物仍如記憶中一般,直至去到大馬士革門外納布盧斯路,搭上往拉姆安拉的公車,過卡蘭迪亞檢查站時,那些隱藏於心的緊張才冷不防的出現,心揪著,看著口岸每個軍士背著槍枝,一臉嚴肅正義凜然地逐一檢查通行者的證件,時而盤問,終於順利過關了。匆匆地見了幾位朋友,問候著COVID-19的這幾年間是否安好,過得如何,久違如此的閒話家常,心又揪了起來,想著:「下一次見面會是何時?」
隔了幾日,到朋友家作客,那天電視正播著九人在傑寧難民營(Jenin Camp, مخيم جنين) 被以色列國防軍槍殺的新聞,朋友的家人說著:「雙邊衝突越發嚴重了。」坐在屋外的階梯上,喝著一口口熱茶,看著皎潔的月,閒話家常的聊著,這一切的紛擾似乎好遠,卻又好近,內心感慨萬千。在這趟旅程的最後,得知那對以色列猶太人與巴勒斯坦穆斯林的情侶已經分手,他們最終還是抵不過社會與家族的壓力,我曾換位思考:「若是我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呢?」
或許是這般緊張與衝突,讓彼此更加珍惜著相聚的每個時刻。來到此心心念念的聖地,是我的幸運,是生命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個時刻,都足以讓我屏息,心底的一股聲音就這樣浮現:
「這依舊是我的心之所屬。」
I still feel that I belong here.
◎
第六部
無力的結語 Murmur Murmur
1|來自他人的印象
「中東很危險,你為何要去?」
每每跟他人分享中東遊歷時,這大概是我最常聽見的一句話。
頗能理解他人為何會有這樣的想法,大眾唯一能夠接收中東訊息的管道大概就是「媒體」。遙遠之處的消息,往往僅揭露當地衝突與戰爭,例如大批群眾流離失所,這樣的負面訊息也產生了不少刻板印象,也間接助長反中東情緒(Anti–Middle Eastern sentiment) ,抑或是加深了大眾的伊斯蘭恐懼症(Islamophobia) 。人們對中東的刻板印象和誤解逐漸形成,許多人現在對這個幅員遼闊、多樣化...
作者序
◎
因為COVID-19的爆發,世界彷彿按下了停止鍵,而我在三年後,二〇二三年再次回到這塊思念已久的土地——巴勒斯坦,但這塊土地上的衝突與糾葛並未因COVID-19緩和,並且自二〇一八年以來,似乎越演越烈。短暫旅行的期間,經歷了各地的衝突與槍擊,以及雙方的攻擊,不免難過。對於這場似乎會不斷升級的戰爭,自己與許多朋友只能無奈地說著:「無論對於哪一方來說,生活都將變得更不易。戰爭似乎難以結束,死傷也會愈來愈多。」
雖順利離境了,心依舊掛念著那塊土地上的人們,或許是這般的緊張與衝突,讓彼此更加珍惜著相聚的每個時刻。這次無預警戰爭開始,手機防空警報仍每分鐘持續響著,想著:「下一次見面會是何時?」無人知曉⋯⋯
「發生這麼多事後,你還會再回來嗎?」
「會的,我會再回來的。」
◎
因為COVID-19的爆發,世界彷彿按下了停止鍵,而我在三年後,二〇二三年再次回到這塊思念已久的土地——巴勒斯坦,但這塊土地上的衝突與糾葛並未因COVID-19緩和,並且自二〇一八年以來,似乎越演越烈。短暫旅行的期間,經歷了各地的衝突與槍擊,以及雙方的攻擊,不免難過。對於這場似乎會不斷升級的戰爭,自己與許多朋友只能無奈地說著:「無論對於哪一方來說,生活都將變得更不易。戰爭似乎難以結束,死傷也會愈來愈多。」
雖順利離境了,心依舊掛念著那塊土地上的人們,或許是這般的緊張與衝突,讓彼此更加珍惜著相聚的每個時刻。這次...
目錄
前⾔ 重返邊緣國度
第一部 2018 旅⾏的起點 Starting Point
1 「⼈」、「記憶」與「紀念物」
2短暫的家鄉
3 快忘了我是誰
第二部 家園與掙扎 Balad (بلد) & Struggling
1我是貝都因:隨著土地,隨著風游牧
2我心之歸屬,我的老城
3在游移間參與的旅程
4穿梭穿梭牆:尋找⾃由
5高牆之外:巴勒斯坦—西岸
● 拉姆安拉 Ramallah
● 伯利恆 Bethlehem
● 納布盧斯 Nablus
6難⺠營:像樂⾼的家
7⼟地記憶:備受壓迫的⽣活 (人物誌)
● Second generation of Palestinians in Jordan ‒ M
● Palestinian citizen of Jerusalem ‒ I
● Palestinian Diaspora from Gaza ‒ HA
第三部 飲食記憶 Food Memory
1穿梭於巴勒斯坦的餐桌間
2這是怎樣的融合、佔領與標籤的過程?
3衝突與資源缺乏
4來⾃老城市場攤販的留⾔
5去地域化的故事
第四部 藝術的⼲預 Art Intervention
1巴勒斯坦藝術語彙的家園與抵抗
2Voice Out : 多元藝術實踐
● 巴勒斯坦博物館 The Palestine Museum
● 文化遺產保存組織 RIWAQ
● 卡蘭迪亞國際雙年展 Qalandiya International
● 哈利勒・薩卡基尼文化中心 Khalil Sakakini Cultural Center
● A.M. Qattan 藝術基金會 A.M. Qattan Foundation
● 巴勒斯坦文學節 Palfest
● 巴勒斯坦藝術之家 Palestinian Art Court - al Hoash
● 藝術空間 Darat al Funun
3參與介入的可能:翻轉被迫流離失所者的生活空間
第五部 文化遺產的視角 Views of Heritage
1淺談巴勒斯坦文化遺產法律框架
2耶路撒冷的遺產策展實踐與重建民族國家的敘事
第六部 無⼒的結語 Murmur Murmur
1來自他⼈的印象
2新的旅程:轉變
後話 أمتعة منفية نسيتها 我所遺忘的流亡行李 (阿拉伯譯稿)
參考書目 Reference
視野之外,鏡頭之內 Photography
前⾔ 重返邊緣國度
第一部 2018 旅⾏的起點 Starting Point
1 「⼈」、「記憶」與「紀念物」
2短暫的家鄉
3 快忘了我是誰
第二部 家園與掙扎 Balad (بلد) & Struggling
1我是貝都因:隨著土地,隨著風游牧
2我心之歸屬,我的老城
3在游移間參與的旅程
4穿梭穿梭牆:尋找⾃由 ...
商品資料
出版社:難民路徑出版日期:2024-02-01ISBN/ISSN:9786269811106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56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