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從不同角度切入,透視東亞主要國家的歷史發展及重要事件對個別國家和地區的影響,也藉此反思香港與東亞國家的歷史連結,進而探索香港如何在快速演進的區域關係中找到有利的契機。作者介紹日本、韓國、印尼、新加坡、越南、泰國等地時,重點集中在特定歷史事件及人物的剖析,並對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給香港帶來的啟示有較為客觀的論述。
作者簡介:
黃宇翔
前《亞洲週刊》策劃編輯、北京港澳學人研究中心理事。研究興趣包括東亞國家政治轉型、東亞近現代史。本科畢業自香港中文大學善衡書院歷史系,現於德國哥廷根大學東亞研究/現代漢學碩士在讀。曾獲第六屆全球華文青年文學獎,評論文章曾入圍2021 年亞洲出版協會卓越評論獎決選名單。
黃杰
《亞洲週刊》執行編輯。哈佛大學文學學士、巴黎第八大學哲學碩士。長期研究非洲問題,多次走訪非盟總部、埃塞俄比亞,人民出版社《第三世界思想系列》譯者。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邱立本:
亞洲要往何處去?這塊古老的大陸正在面對青春的變軌與迭代的視野。新一代的列車馳騁在新的軌道上,也在用全新的視野來看自己與未來。他們不再被舊有的框框所限制,也不再被價值觀的爭議所糾纏,而是要衝破牢籠,爭取新的蔚藍色的思想天空。
這本書就是蔚藍色的思想天空,要描繪權力新的顏色,就是要帶來希望、樂觀,告別殖民主義與西方中心的論述。
高朗:
此刻出版這本探索東亞議題的著作,時機極為合適,讓我們有機會從更寬廣的角度,透視東亞主要國家的歷史發展及重要事件對個別國家的影響。藉此,也可反思香港與東亞國家的歷史連結,進而探索香港如何在快速演進的區域關係中,找到有利的契機,為香港發展注入泉源活水。
張翠容
東亞國家對香港人而言是這麽近,卻又因缺乏足夠了解而那麽遠,而本書正好為我們提供了一扇窗,推開這扇窗,我們看到的是這麽多姿多彩而充滿挑戰的東亞。從東亞變局到世界新秩序的探索,將是我們要好好思考的課題。
本田善彥
中國大陸的崛起,直接影響香港的未來,以及東亞的秩序,理解這場變化的方向和本質是當務之急。本書所收之文章都據於作者對香港和大陸的近距離觀察的論述,理解東亞所面臨的問題,以及其變遷的軌跡之際,值得參考的。
名人推薦:邱立本:
亞洲要往何處去?這塊古老的大陸正在面對青春的變軌與迭代的視野。新一代的列車馳騁在新的軌道上,也在用全新的視野來看自己與未來。他們不再被舊有的框框所限制,也不再被價值觀的爭議所糾纏,而是要衝破牢籠,爭取新的蔚藍色的思想天空。
這本書就是蔚藍色的思想天空,要描繪權力新的顏色,就是要帶來希望、樂觀,告別殖民主義與西方中心的論述。
高朗:
此刻出版這本探索東亞議題的著作,時機極為合適,讓我們有機會從更寬廣的角度,透視東亞主要國家的歷史發展及重要事件對個別國家的影響。藉此,也可反思香港與東...
作者序
前言
東南亞的誘惑大國博弈下的區域協作
對於香港人,甚至對生活在海峽兩岸各地的朋友來說,東南亞都是既陌生,又多少有點淵源的地方。自詡為「亞洲國際都會」的香港,其九所大學裏只有城市大學和教育大學開設「亞洲研究」課程,香港大學的「亞洲研究中心」也早已被裁撤。面對劇變中的東南亞,香港人真的有能力去理解嗎?東南亞是現時世界經濟增長最急速的地方,東盟經濟正以年均5.2%的速度增長。預計到2030 年,ASEAN 的GDP 將達到6.6 萬億美元,成為僅次於美國、中國和歐盟的全球第四大經濟體。隨着RCEP(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的推進,香港與東南亞經濟往還勢必增加,但香港人真的了解東南亞嗎?
東南亞地區,是冷戰美蘇對決的前沿,長達二十年的越戰是冷戰的重要分水嶺。香港與東南亞諸國分享着共同的記憶,同時面對「冷戰」「內戰」的遺緒。時間或長或短,「雙戰結構」在東南亞各國內的終結多伴隨着大規模的屠殺、清洗,爾後的經濟成就都建築在血債之上。而香港在二次世界大戰後,同樣出現了1956 年的「雙十暴動」、1967 年的「六七暴動」。也是在「六七暴動」後,香港才實現了經濟起飛。香港和東南亞各國都分享共同的苦難、共通的歷史經驗。
經歷了苦難,東南亞各國都或多或少在二戰後進行了政治、經濟的轉型,總體而言政治往民主化走,經濟上往自由化、全球化走。這個過程有歷史回潮,也有意外,我們更不能因此斷定歷史已經終結,但到目前為止,這個方向大體上仍在延續。這條路自東南亞國家民族獨立以來,走了數十年。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樣地東南亞的經濟奇蹟也不是一天成就,當中自然經歷了許多歷史的偶然與歷史的必然。這漫長的過程裏,既有歷史綿延不絕的肌理,也有許多突發的政治意外事件,讓歷史巨輪忽然轉彎。我和黃杰都是九十後的青年寫作者,不揣淺薄,希望通過這本小書,將東南亞國家面對政治、經濟轉型裏的關鍵時刻、轉型之路約略談個梗概,以助讀者對我們身邊的東南亞地區有基本了解。
就在過去不久的2020年,印尼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已超越了傳統歐洲工業強國德國,東盟內部貿易額已和歐盟看齊,世界未來的經濟增長引擎就在亞洲,準確來說就是東南亞。在這篇緒論裏,我們有必要談談地理上的「東南亞」是怎樣的概念,如何影響我們對該地區的思考,更讓我們看清東南亞區域整合面對的困境。
地理名詞決定眼界
地理既是描述性的(descriptive),也是規範性的(normative),既包含地形參數、經緯度、氣候等客觀因素,亦有地理命名、區域劃分的人為觀念,後者大多基於豐富的歷史文化、歷史脈絡,而理解這些名詞背後的概念,則更容易理解世界對東南亞地區的刻板印象。
東南亞在中國的封建王朝時代就被稱為「南洋」,這無疑是中國中心的看法。在自然地理上,東南亞主要由兩個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半島(也稱東南亞大陸),另一部分是群島。在本書裏,我們主張使用「東南亞半島」(Southeast Asia Peninsula)、「東南亞群島」(Archipelago of Southeast Asia)來分別稱呼東南亞的半島、群島部分。這乍看起來沒甚麼特別之處,但在華文世界裏還是慣用「中南半島」「馬來半島」這一套充滿文化意味的詞彙。
東南亞半島與群島
東南亞半島,即華人熟悉的中南半島,又或者民國時期所慣稱的「印度支那半島」(印支半島),範圍主要包括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泰國五國。如今在英文學界多半使用「東南亞大陸」(或大陸東南亞,Mainland South East Asia)指代這片區域,民間一般仍使用「印度支那」(Indochina)來稱呼。而印度所在的半島,則一般被稱為「南亞次大陸」。相較於亞洲大陸,東南亞半島無疑小了太多,比起「南亞次大陸」則更小,用「東南亞半島」較能作概念區分,又不帶偏見。
至於東南亞群島,現時學界慣稱「海洋東南亞」(Maritime SouthEast Asia),民間則通常使用「馬來群島」(Malay Archipelago),指代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汶萊、新加坡這片「群島」。前者概念較不清晰,後者則牽涉「馬來性」問題——菲律賓人恐怕不太認為自己屬於「馬來文化圈」。使用「東南亞群島」相對沒有上述問題,也能指出這片區域群島的自然地理特色,因此較為客觀,也不容易招來反對。但在使用之前,有必要逐一清楚解釋上述涉及東南亞的地理概念,讓讀者了解背後的文化意義。
中南半島與印度支那
先說東南亞半島,「印度支那」的稱呼早於「中南半島」出現,很早就是中文世界對該地區的稱呼。「印度支那」原是法語「Indochine」(英:Indo-China),意指「印度化的中國」或「印度與中國之間」,不論如何都具有「東方主義」的色彩。住在當地的人仔細想來,必然覺得奇怪,不明白自己哪裏「印度」,又或者哪裏「中國」了。若說他們信佛教而類近印度,則上座部佛教在印度幾近灰飛煙滅,反而在緬甸、泰國、斯里蘭卡等地非常繁盛。總之,「印度支那」是西方早期殖民者「想當然」的稱呼,當時的人們地理認知有限,只知中國、印度,而不知這片土地,因此使用這充滿文化偏見與殖民思維的稱呼。
至於「中南半島」照字面而解就是「在中國以南的半島」。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中國出於抗日民族主義的需求,認定「支那」具有貶義,因此在民國監察院院長于右任倡議下,把「印度支那」改為「中南半島」,結果就變得具有「中國本位主義」。如果東南亞諸君曉得漢文,了解「中南半島」的意涵,無疑心裏更不是滋味。
馬來群島與努山達拉(Nusantara)
再談東南亞群島。在人類長期的歷史發展裏,水路的貿易溝通都較陸路發達,東南亞也不例外,南島人(Austronesian peoples)在上古時期就能以獨木舟縱橫西太平洋,東至夏威夷,南至澳紐,西至南印度,北至台灣島、日本和中國東南沿岸。時至今日,從馬來西亞到印尼,馬來語都是官方語言,更可見群島世界商業活動、民間往還的密切。因此,在馬來文化裏,群島世界有着自己的文化概念,東南亞群島被稱為「努山達拉」。古爪哇語中,nusa(島嶼)和antara(之間)是「努山達拉」的字根,由此可見「努山達拉」就是「群島之間」的意思。
在西方早期殖民時期,東南亞群島就被稱為「東印度群島」,與「Indochina」一樣,西方人要通過印度這個概念來理解印度以東的世界,以致遠在加勒比海的諸島,在當時也被稱為「西印度群島」。如今西方世界則多用「馬來群島」的稱呼。西方的「馬來群島」概念繼承了「東印度群島」的泛指問題,把菲律賓都納入了「馬來」當中。馬來人既是南島人的後代,更吸納了自南亞次大陸移民過來的穆斯林,兩相融合,才構成了現代的馬來民族,伊斯蘭教與馬來人已然密不可分。但菲律賓群島上不但甚少人使用馬來語,多數人更信奉自西班牙傳來的天主教。在去殖民地化的獨立運動之後,菲律賓也沒有把源於西班牙菲利普二世的國名去掉。
巴爾幹化的憂心
光是有關東南亞的地理名詞就如此複雜,其內部矛盾更可想而知。筆者曾因此請教東南亞的學者,東南亞各國本土語言當中,有「東南亞」這個概念嗎?問了幾圈,居然發現沒有。也就是說,東南亞列國當中,只有通曉英文、收入接近中產階層或以上的人,才對東南亞具有概念,也才有基本能力了解「東南亞區域協作」(Regional Cooperation)所為何事。RCEP、CPTPP更是只有極少數的精英才能了解的,多數群眾只是像普遍的香港人一樣,對此一知半解而已。
東南亞的區域整合是脆弱的,但前景美好。正因為前景美好、潛力豐厚,更引來列強的虎視眈眈。稍有不慎,就可能面對區內的分裂、相互攻伐,也就是政治學上所說的巴爾幹化(Balkanisation)。
「巴爾幹化」在政治學上是指一片廣大地區分裂成為較小地區或國家,這些國家之間還關係緊張,經常處於對立局面。20 世紀初的巴爾幹半島素有「歐洲火藥庫」之稱,巴爾幹列國各自支持不同軍事聯盟,最終大塞爾維亞主義者刺殺了併吞波斯尼亞及黑塞哥維拿(Bosnia and Herzegovina)的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大公,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如今東南亞形勢複雜,頗有當年巴爾幹的味道,若為大國博弈利用,有可能面對「巴爾幹化」危機。
東南亞十國在當今世界,戰略意義非同小可,大國的戰略規劃都把東南亞視為必不可缺的一環:中國的「一帶一路」議、美國的「印太戰略」、印度的「東進戰略」以及日本的「自由與繁榮之弧」都把南海和東南亞視為各大國競逐的疆場。這很類似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巴爾幹半島,小小的半島,承載了塞爾維亞與俄羅斯的「泛斯拉夫主義」、奧匈帝國擴張的「泛日耳曼主義」,最終引爆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東南亞各國自中世紀以來就有領土紛爭,美蘇冷戰格局中的熱戰造成死傷更是不計其數。越南素有統一「法屬印度支那」的夢想;印尼蘇卡諾年代也曾經有統一「馬來世界」(音譯即「努山達拉」)的行動,意圖將馬來西亞、泰南、菲南群島、新加坡島、汶萊和東帝汶等地混一,建立「大印尼」。歷史上,中南半島上的泰國經常與柬埔寨(高棉王國)、越南、緬甸混戰,領土疆界極其混亂。就在不到十年前,泰國、柬埔寨圍繞柏威夏寺附近地區尚有邊境衝突發生。東南亞之內,印尼的亞齊獨立運動、馬來西亞的砂勞越分離主義也從未平息。
東南亞宗教多元化,長期存在領土紛爭,如今各大國對該地區利益虎視眈眈,若區內的領土問題、獨立問題以及人道問題觸及列強利益,輔以各國本身「政治對沖」的國家利益,就有可能危及區域合作的成果,甚至演化為戰爭,將大國牽扯進來,變得「巴爾幹化」。
東南亞的政治、經濟轉型之路殊不容易,付出許多血淚代價,在展望未來豐厚經濟增長潛力的同時,更要警惕「巴爾幹化」的可能。回想起萬隆會議、不結盟運動的初心,東南亞諸國沒有必要為大國競爭流血又流淚,如同佐科威在G20 峰會上所說,東盟各國不會在中、美之間選邊站,也不希望中、美強迫東盟選邊站。香港人要在東南亞從事經濟活動,必須理解東盟各國對於大國博弈的定位。
前言
東南亞的誘惑大國博弈下的區域協作
對於香港人,甚至對生活在海峽兩岸各地的朋友來說,東南亞都是既陌生,又多少有點淵源的地方。自詡為「亞洲國際都會」的香港,其九所大學裏只有城市大學和教育大學開設「亞洲研究」課程,香港大學的「亞洲研究中心」也早已被裁撤。面對劇變中的東南亞,香港人真的有能力去理解嗎?東南亞是現時世界經濟增長最急速的地方,東盟經濟正以年均5.2%的速度增長。預計到2030 年,ASEAN 的GDP 將達到6.6 萬億美元,成為僅次於美國、中國和歐盟的全球第四大經濟體。隨着RCEP(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
目錄
叢書總序|北京港澳學人研究中心 001
推薦序一|邱立本 003
推薦序二|高朗 005
推薦序三|張翠容 008
前言 東南亞的誘惑 大國博弈下的區域協作 011
第一章 綜論
1.1 亞洲時代破曉 全球重心東移 香港有角色嗎? 020
1.2 東盟「疫」境反超前 「中國模式」顯優勢 030
1.3 中美科技戰「第三者」 韓國台灣經驗啟發香港 039
第二章 東北亞
導讀 054
2.1 台灣迷途的轉型正義 「真相與和解」幻滅之路 055
2.2 「二.二八」歷史真相被扭曲 藍博洲批民進黨史觀 067
2.3 韓國血淚史的另一面 被消失的「保導聯盟」屠殺 075
2.4 日本近代民族建構的挫折 「楠公神話」及其幻滅 093
第三章 群島東南亞
導讀 112
3.1 印尼現代史被消失的「九.三○」 香港印尼歸僑血淚記憶 113
3.2 印尼「全球海洋支點計劃」機遇與障礙 127
第四章 半島東南亞
導讀 140
4.1 越共臨時一大在香港 南北政治版圖解碼 141
4.2 越南經濟新奇蹟 革新漸變成冒進 152
4.3 火紅年代的泰國與香港 冷戰血淚照亮學運路 167
第五章 港新雙城記
導讀 178
5.1 以新加坡為鏡——反思香港「兩文三語」 179
5.2 新加坡房屋政策對港啟示錄 194
5.3 新加坡金融貴精不貴多 國企成功模式香港難以複製 208
後記一 從東南亞的整合看香港未來 217
後記二 劇變中的東亞和香港 221
叢書總序|北京港澳學人研究中心 001
推薦序一|邱立本 003
推薦序二|高朗 005
推薦序三|張翠容 008
前言 東南亞的誘惑 大國博弈下的區域協作 011
第一章 綜論
1.1 亞洲時代破曉 全球重心東移 香港有角色嗎? 020
1.2 東盟「疫」境反超前 「中國模式」顯優勢 030
1.3 中美科技戰「第三者」 韓國台灣經驗啟發香港 039
第二章 東北亞
導讀 054
2.1 台灣迷途的轉型正義 「真相與和解」幻滅之路 055
2.2 「二.二八」歷史真相被扭曲 藍博洲批民進黨史觀 067
2.3 韓國血淚史的另一面 被消失的「保導聯盟」屠殺 ...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32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