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言語背後的情感力量,
學習如何用心聆聽、深刻理解,透過每一次對話接起心靈裂縫,
從家庭到職場,父母到伴侶,引領你走向更和諧的人際關係,
讓每一次溝通都成為心靈成長和相互理解的機會!
▎所謂「溝通的藝術」
本書深入探討「非暴力溝通」這一思維方式,強調溝通不僅是言語的交流,更是一種心靈的連接。作者將非暴力溝通的理念本土化,使之更貼近讀者的文化背景和實際情境。從「暴力之樹」到「自由模式」,本節揭示了恐懼與情緒在溝通中的作用,並探討了情緒的來源和馬斯洛需求理論在溝通中的應用。這一部分不僅為讀者提供了理論基礎,也為後續的應用章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家庭關係:療癒的力量
在〈療癒父母關係〉和〈療癒伴侶關係〉兩章中,作者著重於家庭內的溝通技巧。透過「非暴力溝通」的五個步驟,讀者將學會如何處理與生理及精神父母的關係,並學會如何在期望與現實之間找到平衡。在伴侶關係的療癒中,書籍深入探討了親密關係的幸福度,強調了相互理解和接納差異的重要性。這部分的內容不僅幫助讀者理解親密關係中的溝通障礙,還提供了具體的解決方法,使得讀者能夠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更有效的溝通。
▎職場與社會:實踐溝通技巧
在〈改變職場關係〉章節中,作者將非暴力溝通應用於職場環境,提出了職場溝通的必備原則和技巧。透過明確目標、使用敬語、書面溝通等策略,本書為讀者展示了如何在職場中建立有效的溝通橋梁。此外,在〈協調現實生活〉一章中,作者進一步探討了非暴力溝通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如何在面對社會對立和個人困境時保持非暴力溝通的原則,從而促進個人與社會的和諧共處。
▎內在成長:自我和解與實現
最後,在〈與自己和解〉章節中,作者強調了非暴力溝通在個人自我成長和內在平和中的作用。透過根源學習法和覺知的實踐,讀者將學會如何與內在自我對話,發掘和解決深層的心理問題。這一部分不僅提供了自我探索的工具,還鼓勵讀者追求更真實、更和諧的自我,從而創造一個內外舒展的人生。這本書不僅僅是一個關於非暴力溝通的指南,更是一次心靈的旅程,引領讀者走向更深層次的自我理解和人際關係的和諧。
【本書特色】:
本書深入探討了溝通的藝術,主要著重在家庭、伴侶、職場和個人成長方面。將非暴力溝通的理念重新詮釋,更貼近東方文化。書中不僅提供了理論基礎,還結合具體案例,引導讀者如何在現實生活中運用以解決衝突、增進理解並促進和諧。作者的深刻見解和實用建議,使這本書成為了幫助讀者改善人際關係和提升自我認知的寶貴資源。
作者簡介:
曉雅,旅澳心靈作家、專欄作家、美國NLP協會認證培訓師。她是潛意識療癒師,相信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治療師。她的療癒課程既有東方的古老智慧,也有西方的現代療法。
章節試閱
第二課 療癒父母關係:與父母的非暴力溝通
穿越「非暴力溝通」的五個步驟
通常我們提到父母輩,指的是我們原生家庭的父母以及我們結婚之後因為另一半所產生的衍生家庭的父母,對女生來講指公公婆婆,對男生來講就是岳父、岳母。
這一課的主題是與父母輩的溝通。
大家在提出問題之後,根據學習的內容,或者過去的學習和生活的經驗,寫下自己能力範圍內的解決方案,這一點是最重要的。老師和同學的陪伴,終究有結束的那一天,人生當中真正陪伴我們的只有自己,上課永遠都是協助和輔助。自我療癒的能力,對大家長期來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能力。我希望大家能夠認真思考自己的問題,最終在生活中實踐的人還是我們自己。如果一個人不能夠給出自己能力範圍內最好的辦法,有時候這就代表我們還沒有進入到真正想解決問題的時刻。
有時思考解決的過程可能很難,我們擔心自己的解決方案不一定好。這些都不要緊,我們盡可能發揮自己最大的能力,把能夠想到的最好方案寫下來。思考的過程很重要,我們自己先給一個答案,再結合老師的答案做參考,收穫才會更大。
根據收集上來的與父母公婆等長輩之間的溝通問題。每一條我都仔細看過,發現大家對這類問題的反映往往都很類似,主要有以下幾類情況。
第一類問題:很多人處在過去父母造成的暴力創傷的情緒中。年少時,由於父母的不當言行造成創傷,其影響一直到長大成人之後依然存在。
比如,父母在小的時候用不恰當的教育方式對待我們,有很多負面的語言暴力,經常評判我們不好,我們什麼都不行、我們怎麼這麼糟糕、我們怎麼這麼沒用等。這樣的話聽多了,會造成很多人長期自卑,甚至長大之後都無法修復,在成年後,會情不自禁地回想父母的這些負面評價。過去的心結導致現在跟父母的溝通中還有很大的牴觸情緒。
這種情況的原因之一是父母可能到現在也沒有改變過去的暴力模式,二是我們內在的創傷情緒,讓我們在溝通過程中很難實施非暴力,因為我們自己也有負面情緒。這一類父母問題最常見,父母做得很糟糕,造成了我們的創傷。
第二類問題是和父母之間的感情問題。有人小時候父母長期吵架,在長期的暴力環境中長大,成年後對父母仍然帶著強烈的恐懼心理,沒有辦法和父母溝通。有人父母很早離婚,童年沒有跟父母在一起相處,心理上有很多愛的缺失,長大後表面關係得到緩和,心理的距離卻仍然很遠。他面對父母沒話說,即使心裡想跟父母療癒,期待能夠有一個更親密的關係,但自己就是做不到,說不出來,也不知道有什麼可講的。這是因為過去的隔閡太大了,心理的距離太遠了。
第三類是因為現在孩子教育的問題,要跟父母頻繁相處,關於孩子的教育問題產生了非常多的衝突。比如,我們會拜託父母看孩子,拜託父母幫忙接送孩子、幫孩子做飯等。兩輩人常常觀念上差異很大——父母不認可年輕人的育兒方式,年輕的爸媽也不認可父母的育兒方式。兩代人就孩子的問題產生了很多矛盾、鬥智鬥勇,處於終日爭吵的關係中。
第四類問題:有些人現在還沒成家,屬於青年還沒到中年的狀態,沒自己的獨立家庭,跟父母的接觸比較多,會出現被父母控制的問題。父母什麼都要管,什麼都要說。你已經長大了,但是父母仍然把你當小孩子一樣看待,不給你足夠的尊重,也不給你足夠的自由,什麼都要聽他們的話,如果不聽他們的話,就發脾氣、起衝突。還有的父母會在孩子某些時段,尤其是處於30歲上下這個階段,進行催婚、催生。你心裡很煩躁,卻不知道如何應對,進而因為這樣的問題跟父母產生很大的負面情緒、很大的矛盾。
第五類問題。我們成年後跟父母進入一種很奇怪的「PK關係」——兩個人實際上是很親密的關係,但是生活中經常處於敵對的競爭關係。比如,有的父母會跟孩子來爭對錯,他們要在很多事情上證明「我比你厲害,我比你優秀,我比你正確」。這是特別常見的一個問題。比如,女孩子長大了會做飯,她的父母卻經常干涉她,「你這麼炒菜是不對的,你這麼做飯是錯的,你怎麼這麼笨?你這都做不好」,然後說「去、去、去,我來吧」。這是父母經常的一種控制方式——事事都要責罵你,事事都要證明他們是好的。
還有一類婆媳關係的控制頻繁發生在婆婆照顧兒媳婦坐月子的期間。坐月子這一個月可以發生很多神奇的事情,很多時候一個家庭或一個家族的矛盾種子是在生孩子期間,或者舉行婚禮期間種下的。
我概括的問題是同學提交上來的,在生活中遇到的非常具體的、真實的關於父母關係的問題。你會發現,其實這種問題很大的程度上已經超越了溝通的問題,已經不是簡單的說我們要怎麼跟父母說話。怎樣創造出和諧溝通的氛圍,對關係的影響要更加深遠。
很多問題涉及非常深入的創傷,甚至是幾十年累積的情緒。非暴力溝通能不能僅僅透過語言溝通的方式,去解決深入的、嚴肅的、長期的父母關係問題呢?如果把注意力放在「非暴力溝通」具體的技巧和語言層面,我們會發現單純使用「非暴力溝通」的說話方式,想要深入解決與父母關係問題,其實很困難。之前,也經常有同學反映,仔仔細細看了《非暴力溝通》這本書,認真按照書中教的說話方式去做,卻發現效果不大,或者根本一開始就很難進行。
書中教了四個步驟,觀察——感受——需求——請求。很多人其實第一個步驟就跨不過去,根本就進入不到內心需求,或者快速走完四個步驟,好像都做了,但是發現效果不大。
實際上,非暴力溝通更多的是一種思維方式,而不僅僅是一種說話技巧,說話的步驟和技巧也來源於內在的思維方式。
如果只是外層的步驟技巧正確了,思維方式沒有改變,其實還是沒有作用,不能解決問題。
因為技巧只是皮毛,不解決根本問題。只有把非暴力溝通的內在思維改變了,才有可能解決長久以來積蓄的創傷問題。
思維方式改變的力量是非常大的,它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的生活態度,改變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只有我們內在的狀態改變了,我們外在的行為、外在生活的世界、跟別人的互動,才有可能得到改變,這是一個最基本的心靈法則。
我在「非暴力溝通」的思維方式的修練上,提出五個步驟,這和非暴力的四個步驟容易讓人分不清楚,使初學者感到困惑。非暴力溝通的四個步驟,是書中的四個基本步驟,即「觀察——感受——需求——請求」。我提到的五個步驟,是用非暴力溝通的思維方式改變我們人生的五個步驟。
第一步是「觀察事實,放下評論」。實際上這也是非暴力的第一步。兩者是重合的。
第二步是「穿越情緒,看到需求」。我融合了馬歇爾博士的第二和第三個步驟。我們要特別注意情緒和感受的區別,情緒是包容感受的。當我們能夠穿越情緒的同時,真實的感受自然會浮現出來,而感受又是和需求緊密相連的,所以這是一個連貫的動作。第二步大家需要做的是,穿越情緒、看到感受,找到自己的需求。
第三步是「接納自己的情緒,接納需求,停止指責」。停止指責,表示我們既不指責別人,也不指責自己。這三個步驟是一種心靈修練,一種思維方式的重建。這三個步驟反覆練習,持續21天,甚至經過好幾個21天的反覆練習,才有可能帶來真正的內在改變。
第四步是「內在改變,內在思維方式的改變」。當我們把1到3步重複很多遍,下足功夫的時候,第四步自然而然到來。這不是為了改變而改變,它是一個自然降臨的狀態。
當我們的內在世界改變了,我們外在的世界才會相應改變。外在是我們內在的一個投射。
我們做的努力是從1到3,跳出主觀評論,看到客觀差異;然後去觀察、去穿越情緒,去看到自己的感受和需求,進而接納自己的需求,停止指責。
當我們真正完成了第三步,在跟別人提出希望別人滿足我們需求的時候,我們會很自然地變成請求的態度,而不是要求的態度。
如果大家細心觀察,會發現所有的關於非暴力溝通的理解和教導,把焦點都放在了「第一個步驟」上——看到客觀的事實,跳脫主觀評論。在我看來,這一步是非暴力溝通思維方式改變的最核心,如果大家不能夠跳出這一步,其實後面的步驟是很難做到的。在第一步做得很徹底,後面的步驟是非常輕鬆的,這就像是一串葡萄,在連根拔起後,上面的果實自然都收歸己有。
生理父母和精神父母
我們在講父母關係療癒的時候提到,如何建立新的非暴力的思維方式,需要從根本上做文章。
我仔細觀察,發現大家仍然處在評判父母好壞的的認知中。多數想法為:父母跟我想的不一樣,他應該是很有愛的,他應該是支持我的、理解我的,可是為什麼他做不到?我的父母為什麼會打我?我的父母為什麼不愛我?我的父母為什麼天天爭吵?我的父母為什麼冷落我?
我們所有的抱怨情緒,都來自對父母的期待沒有得到滿足。我們覺得父母應該是某樣的才對,但是真實的父母並不是那個樣子的。現實和理想的差距非常大,理想很美好,但是現實非常殘酷,這是我們在父母關係當中最大的痛點。
很多人對公公婆婆的期待也是如此。我們會發現公公婆婆很糟糕,他們竟然這樣控制我們,他們竟然這麼自私,他們竟然這樣的不通情達理。大家對父母的期待落空,背後有一個最根本的思維方式,這個思維方式造就了我們與父母所有問題的根源。那就是我們一直以來稀里糊塗地認為,「只要生我養我,他就是我的父母。」我們從來沒有思考過,父母其實到底是什麼樣的角色。
第二課 療癒父母關係:與父母的非暴力溝通
穿越「非暴力溝通」的五個步驟
通常我們提到父母輩,指的是我們原生家庭的父母以及我們結婚之後因為另一半所產生的衍生家庭的父母,對女生來講指公公婆婆,對男生來講就是岳父、岳母。
這一課的主題是與父母輩的溝通。
大家在提出問題之後,根據學習的內容,或者過去的學習和生活的經驗,寫下自己能力範圍內的解決方案,這一點是最重要的。老師和同學的陪伴,終究有結束的那一天,人生當中真正陪伴我們的只有自己,上課永遠都是協助和輔助。自我療癒的能力,對大家長期來講是一...
推薦序
自序
很多時候,不是關係出了問題,而是溝通出了問題。
中國有一句俗語,叫「刀子嘴豆腐心」,形容一個人內心柔軟善良可是嘴巴厲害,講的話像刀子一樣傷人。
每當我們聽到不好聽的話,我們總是用這句話來安慰自己。「算了吧,他是刀子嘴豆腐心」。我們用這句話來提醒自己,對方的動機是好的,對方並不是故意來傷害我的,他只是不會說話。
可是這樣的安慰只能暫時安撫我們焦躁的大腦,並不能撫平我們受傷害的感受。尤其是當這個人是我們最親近的人時,這種無奈就更加明顯了。這個人也許是你的父母,也許是你的愛人,也許是你的孩子。你理智上知道他是你最親近的人,但是他的話很傷人,像一把尖刀一樣紮在你的心上,你的感受很清晰,你難過你不開心。
時間久了,短暫的理智會淡去,那些清晰的感受會形成創傷。每每當你想起那些傷人的話語時,你就會懷疑自己是否是被愛的。
這便是親人之間的「暴力溝通」帶來的創傷後遺症,也是「刀子嘴豆腐心」的後遺症。
很多關係的問題,其實都是溝通的問題。因為不善表達,因為溝通不暢,很多好的動機一出口就變成了衝突和傷害。
兩個人溝通,本質上是一個靈魂與另一個靈魂的相遇與交流。如果不能心意相通,便會產生碰撞。而心意相通,需要尊重與接納、傾聽與看見、真實與主動、智慧與練習。
非暴力溝通,就是這樣一個可以幫助我們心意相通的正向溝通法。
非暴力溝通,是馬歇爾.盧森堡博士發現的一種神奇而平和的溝通方式。透過非暴力溝通,全世界各地無數的人們獲得了愛、和諧和幸福!
非暴力溝通透過四個步驟,從根本上轉變我們交流與聆聽的方式。讓我們不再稀里糊塗地被動溝通,而是帶著覺知清晰明白地去溝通,有能力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和需求,有意識地使用自己的語言,讓溝通為我們服務,讓溝通成為關係的黏合劑而不是爆炸武器。
非暴力溝通,不僅僅是一種溝通的方法,還是一種思維轉變的魔法工具。當你開始踐行非暴力溝通的時候,你會發現它有療癒關係的強大力量。
非暴力溝通,實際上是一種非暴力的思維方式。
當我們學會了和善的溝通,關係也變得柔和起來。當親人與愛人之間,學會了非暴力的溝通方式,關係的衝突也會迎刃而解。
所以這本書,是非暴力溝通在關係療癒上的應用。書裡面有很多適合的案例解析,將非暴力溝通的思維模式應用在我們獨特的華人關係上。
我們華人的關係是強烈又親密的,如果我們彼此能夠好好說話,這種強烈又親密的關係會為我們帶來極大的愛與滋養。
而現實生活中,往往是相反的案例。
很多父母辛苦付出一輩子,想把最好的都給予兒女,可是因為沒有意識,用簡單粗暴的方式與孩子相處,留給孩子很多創傷。父母在等著孩子道謝,孩子卻在等著父母道歉。
很多夫妻,結婚的時候對天地發誓,彼此相愛、一生一世。明明是抱著最大的誠意來彼此陪伴的,可是柴米油鹽的日子最終被指責與抱怨填滿。到頭來,記住的都是那些令人心碎的爭吵和失望。
我們每一個人,都渴望在關係中收穫愛與溫暖,都希望在關係中獲得尊重與接納。
很多時候,不是我們做不到,而是我們不知道方法。
溝通,看似只是張嘴說話,人人都會。但事實上,非暴力的、和善滋養的溝通,是需要學習和練習的。
這本書的使命,就是讓更多的人能夠學會用溝通滋養關係,讓溝通療癒我們的關係而不是破壞我們的關係。
透過非暴力的溝通方法,你可以療癒你的父母關係、親密關係、親子關係和職場關係。最重要的是,你可以療癒和自己的關係。學會好好地愛自己,好好地與自己相處。
因為所有關係的核心,都是與自己的關係。
當我們對自己有愛心、有耐心,當我們可以和自己好好相處的時候,很自然地,我們也可以在關係中怡然自得,與這個世界好好相處。
非暴力溝通,說到底,是愛的語言。學好這一門愛的語言,你便擁有了愛的能力。
願這本書,帶你走進非暴力溝通的美好世界,活在愛與和平中。
感恩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將非暴力溝通帶到這個世界。
感恩所有的夥伴們,沒有你們的用心與付出,就沒有這本書。
自序
很多時候,不是關係出了問題,而是溝通出了問題。
中國有一句俗語,叫「刀子嘴豆腐心」,形容一個人內心柔軟善良可是嘴巴厲害,講的話像刀子一樣傷人。
每當我們聽到不好聽的話,我們總是用這句話來安慰自己。「算了吧,他是刀子嘴豆腐心」。我們用這句話來提醒自己,對方的動機是好的,對方並不是故意來傷害我的,他只是不會說話。
可是這樣的安慰只能暫時安撫我們焦躁的大腦,並不能撫平我們受傷害的感受。尤其是當這個人是我們最親近的人時,這種無奈就更加明顯了。這個人也許是你的父母,也許是你的愛人,也...
目錄
自序
第一課 什麼是「非暴力溝通」
溝通是一種思維方式
本書是《非暴力溝通》的本土化
暴力之樹
萬物起源
恐懼模式
自由模式
情緒來源
情緒遊戲
馬斯洛需求
需求差異
第二課 療癒父母關係:與父母的非暴力溝通
穿越「非暴力溝通」的五個步驟
生理父母和精神父母
期待傷了你
你並非毫無選擇
為什麼是我
這是父母功課唯一的出路
第三課 療癒伴侶關係:與伴侶的非暴力溝通
真正的相處開始了
親密關係的幸福度
不僅是溝通的問題
理想伴侶是如何煉成的
我們喜歡的是自己
我們欣賞的是差異
三觀合不代表事事合
負面標籤讓隔閡產生
性格各有不同
與更大的自我合一
為何婚姻中越來越不幸福
課後思考
第四課 療癒親子關係:與孩子的非暴力溝通
生理父母和精神父母
親子關係是父母關係的摺疊
被喚醒的內在小孩
手機遊戲很困擾
身教的陪伴
父母和孩子,是兩條曲線
第五課 改變職場關係:用非暴力溝通進階事業
職場溝通必備原則
功能性的溝通
目標要明確
多用敬語
多用書面溝通
明確需求
提前預約
明確意思
把握場合
公私分明
不談醜聞
團隊精神
不要越位溝通
個人形象
講究距離
第六課 協調現實生活:非暴力溝通實用指南
暴力之根來源於二元對立
受害者的感覺
受害者的感覺是一種假象
道德的制高點
只有跳出戰爭才有和平
自我成長的力量
溫和而堅定
尊重和接納
外向和內向
每個人都不一樣
第七課 與自己和解:創造內外舒展的人生
根源學習法
看見就是療癒
成長蛻變的兩種途徑
覺知是改變的第一步
世間最珍貴的是心法
做真實的自己
順應內心,行為才會順暢
核查一下目標
成長是過程,不是結果
眼光向內看
成長是向內的需求
更真實的自己
回歸愛的初心
願你對自己不離不棄
金句總結
自序
第一課 什麼是「非暴力溝通」
溝通是一種思維方式
本書是《非暴力溝通》的本土化
暴力之樹
萬物起源
恐懼模式
自由模式
情緒來源
情緒遊戲
馬斯洛需求
需求差異
第二課 療癒父母關係:與父母的非暴力溝通
穿越「非暴力溝通」的五個步驟
生理父母和精神父母
期待傷了你
你並非毫無選擇
為什麼是我
這是父母功課唯一的出路
第三課 療癒伴侶關係:與伴侶的非暴力溝通
真正的相處開始了
親密關係的幸福度
不僅是溝通的問題
...
商品資料
出版社: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24-02-29ISBN/ISSN:9786263579958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04頁開數:25K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