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所有愛過的
小廢物
都是生命中
閃閃發光的寶藏
詩人潘家欣的第一本散文集
獻給年少的大家,愛與錯過,都值得——
《玩物誌》收有四十九篇散文,近十萬字的散文集冊,原先預計要寫的是個人收藏史,在師大美術系所受的薰陶,及後投入教學與個人創作的種種——潘家欣燒陶、焚香、養玉、玩珍珠、貼金箔、學圍棋、藏文房四寶……以收藏寫個人與世界的距離,透過「物」,體悟生命裡閃耀的時間。
是故,「玉之所以為玉」「如硯或者如墨」,是一位藝術家自賞玩中識得時間刻度,意識到女性成長歷程的衝撞與承擔;「土、火焰與灰燼」以茶碗為生活造型,在練土拉坏、千度高溫中,見得破敗真心;「幽玄之地」以圍棋面向人間江湖,與心魔共活;「陰影至深處」則直面藝術創作、精神之暗面,把病珠氣結推開,劃好世間物事與己的界線……
潘家欣不以「物」的美好讚揚生之歌,但實以「物」回頭,是行至中年的懺情,是創作挫敗、生命困頓,是有時相逢有時相絆……種種告解與表情,無非都是人與年少告別——活下去——的姿態。
收藏品注重物件完美,我偏愛破落,
是以書中所寫及的收藏品,其實多半無甚市場價值。
其價值實是我在那些物件中看見了年少的追求,返顧再三,
那些追求與反抗都很無聊,但也彌足珍貴。
回頭翻翻玩玩,寫一寫,跟自己的年少告別。
書成,正值不惑之年,《玩物誌》是我給自己的四十歲禮物,
全書俱是愛過與錯過的,都值得。
——潘家欣
★封面插畫:郭鑒予
★封面題字:蘑菇
【名家推薦】
「寫物之難,不在於知識或經驗,而在一種品味與角度。與其說《玩物誌》是家欣與各種物之間的連結,不若說是家欣如何解釋萬物的奧義。透過物,重新看見生活的造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范宜如 專文推薦
王美霞|南方講堂創辦人
吳妮民|醫師/作家
宋尚緯|作家
林蔚昀|作家
夏夏|詩人
陳允元|作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張亦絢|作家
盧建彰|詩人導演
——物中得悟推薦(按姓名筆劃排序)
作者簡介:
潘家欣
一九八四年生,磨字為匠。著有詩集《妖獸》《失語獸》《負子獸》《雜色》《珍珠帖》《雞卵糕仔雲》;藝術文集《藝術家的一日廚房—學校沒教的藝術史:向26 位藝壇大師致敬的家常菜》;插畫作品有《暗夜的螃蟹》《虎姑婆》等。
章節試閱
【內文試閱一】
母身如蚌
年輕時不愛珍珠,雖然大家都說珍珠適合女人。
總覺得珍珠是老一輩的首飾。且比起剛玉等硬度較高的礦物寶石,珍珠是嬌嫩的有機物,怕磨、怕刮,怕汗水腐蝕。佩戴珍珠得小心伺候。結婚時,婆婆特意贈送給我價値高貴的南洋珠戒,我怕弄傷了,總是捨不得戴,長年鎖在保險箱裡。
迷上珍珠是懷孕生子以後的事,莫名愛上曖昧難以定義的色譜;或者說,學習愛上某些比較慢的質地?
珍珠是這樣誕生的:珠蚌本來過得好好的,突然受到外來的異物入侵,也許是砂礫,或一隻迷途的小豆蟹。珠蚌沒手沒腳,無法驅逐體內的劇痛,只能慢慢地分泌珍珠質,將尖銳的外來物層層包裹起來,使疼痛變得柔和,成為自己的一部分,最後孕育出美麗的珍珠。相較於礦物寶石從地底的岩漿生成,是火與熱的結晶;珍珠則是蚌經歷疼痛、委曲求全的孩子。
天然珍珠非常稀有,於是人類開始利用珠蚌的求生意志量產珍珠,人工養殖珍珠,會將磨圓的內核和一小片外套膜細胞碎片,植入活體珠蚌的外套膜中。刺激珠蚌形成珍珠囊,來包裹這入侵的核,如此便能養出一顆珍珠。
珠蚌品種不同,養珠亦有多變的色調。三角河蚌養出來的淡水珠,多半偏暖色,有落日橘、有櫻花粉,亦有淡如春日的苦楝紫;黑蝶貝則產出絲綢灰、薄霧到闇夜不等的黑珍珠,伴生紫、金或孔雀綠的虹彩;金唇貝能養出香檳金、古銅金色的珠子;白蝶貝產出如銀似雪的冷白大珠;日本的馬氏貝則產出亮如小燈泡、虹光逼人的Akoya珍珠。另外,還有一種灰藍的「眞多麻」海珠,因為珠蚌得病,意外變異出瀅瀅的藍光。養殖珍珠成為東南亞的重要珠寶產業,人的貪念,造就了億萬商機。
但即使是人工養殖,養出來的珠子,仍然無法確保顆顆正圓完美,完美的珍珠價格不菲。然而令我著迷的,卻非高價的圓珠,我愛上的,是瑕珠。
珍珠的價格與完美度呈正相關,只要有一點點瑕疵或紋路,價格就會大幅下降。如果珍珠的形狀不夠端正渾圓,那麼它的級數也會降低。可是我超愛那些走樣、軸心偏移的歪珠,她們有些長得像是磨鈍的紡錘、有些是淚滴。皮光也往往不均勻,放在掌心轉著看,有些區塊會放光,而有些片段則黯啞無聲。
珍珠表面上不平滑,一律為瑕。瑕疵來自生長紋路,珍珠在成長的過程中,因為環境變動,產生錯落的年輪,生長紋有點像是沙灘上海浪反覆拉扯出的紋路,或是風蝕的階梯。有些瑕則是砂孔,散布在平滑如鏡的海灘上,巢穴一般,小小的洞裡面住著什麼。我喜歡翻看觸摸那些不完美的珍珠,而當瑕疵到了極致、不完美到了極致,戲劇性就出來了。形狀特別歪曲的珍珠,被稱之為「巴洛克」(Baroque),巴洛克後來成為十七世紀歐洲藝術史的風格形容,強調對比強烈的舞台光與動態,戲劇般的浮誇。情感浮誇是十七世紀對於俗世幸福的想望,也是權力象徵。
我並不很喜歡巴洛克繪畫,覺得那樣到處都是戲的作品,看久了很累人。想不到中年卻一頭栽進了巴洛克,養育兩孩的眞實生活,處處光影跳躍、浮誇有戲。
日間的工作繁瑣尙不用提,黏稠難熬的是夜晚。孩子們對母親最為需索的時刻,都是夜晚。兩個孩子皆是高需求的敏感兒,放在嬰兒床絕不肯睡,非要緊貼在母親的胸前才安心。於是我徹夜抱著嬰孩搖晃。哼自己亂編的兒歌。唱了又唱,懷裡孩子也是哼哼哭,哭到累了睡去。白天特別帶去收驚,夜裡還是啼哭,我的疲憊彷彿都做了白工。
孩子不吃奶嘴,非要我親餵,其實不餓,只是吸吮著母親的乳頭,索求安慰而已,一挪開就大哭。吸吮久了,乳頭整片破皮,湧出的奶水又不被孩子吸走,堵在半路,得反覆發炎,那眞是如萬針刺、無止境的痛。痛也還是要給孩子吸吮,一含上去,整個乳房像是被匕首狠狠劃開。多少夜裡,撐著腫脹發炎的雙乳、一邊彎腰給孩子含著奶,一邊快手換下濕的尿布和小小襯衣,只求她睡著不要驚醒。腰痛、背痛,痛到後來我有一段時間對自己的身體知覺很鈍感,不知道傷損什麼程度,只是機械式地勞動著。
回算起來,幾乎是整整六年沒能睡覺,尤其最怕孩子半夜裡突然發燒,徹夜守候、輕撫高燒的小小身軀,一下又一下地拍痰,拍到孩子止咳放鬆睡去,窗外已經是鳥聲一片的淸晨。有時睡到一半,突然聽見嗆咳聲,就立刻反射地跳起來,拿手掌接著孩子的嘔吐物,一邊摟著邊吐邊哭的孩子,柔聲說:「別怕、別怕,媽媽在,只是吐了而已,沒關係噢。」
在那些支離破碎的夜裡,很奇妙地,我內心慢慢形成一個篤定、無法言說的核,盡讓身體的苦痛磨蝕著,卻不為所動,且愈來愈發光堅實。回想起那些狼狽的時刻,我遺忘了疲憊,卻只想到從地底滿溢出來的地下水,想起歌唱的淺川與大河,想到午後暴雨打破的寧靜湖面,發出淸脆的答答聲。
孩子們睡去了,我卻睡不著,於是滑著手機,逛到賣珍珠飾品的臉書廣告,就被吸進去了。第一件下單入手的,就是帶瑕的巴洛克珠墜,淡紫,隱約泛著橙、靑的伴光,轉動間各生姿態。噢,我怎麼之前沒發現珍珠這樣美?
會不會是,因為終於知道了蚌的苦痛,所以才能認出要經歷痛楚凝結的光采?
而後孩子慢慢咬著、扯著,長大了,不再需要乳頭,卻開始會揪扯那些更加纖細的情緒線頭,時時戳刺著母親的底線,而我對此全無抵抗之力。原本淸晰有序的人生刻度,被一再扯亂,逐漸失去分界。為了掀翻的碗盤、撕爛的書、堆積兩週還沒洗的髒衣服爭吵,又忘了簽聯絡簿又忘了帶水壺還忘了彩色筆,累到了極致卻還得撐著,月盈又月缺,一口鹹水一口砂。每天被打得暈頭轉向,嗆咳著掙扎。
不甘心,原來我是驕傲堅硬如剛玉的人,何時也如珍珠脆弱了?
那又是誰,將我養著含著,直到長成了一身流光溢采?
是我的母親啊。
我也曾經是她生命中的一枚砂礫,尖銳地撕開了母親原本柔潤的人生,而她毅然把那個浪漫靑春的小姐形狀拋棄了,放下工作與自由,甘心走入家庭、繫上圍裙。婚姻對於任何人而言都是大冒險,要進入充滿鹹水惡浪的環境中,承受洋流的拉扯、孩子們的叛逆、各種突發的意外情況,終於她不再是一隻自由自在的海鳥了,卻長成一枚巨大的母貝。
我性情善感,脾氣又異常火爆,母親在養育我的過程中,為了守護這個莽撞而不喜拘束的小孩,花費了不知多少心思。我曾經很惱恨母親對我管束過多、保護過頭,為此和母親頻繁衝突。直到自己在外面吃了不少虧,這才明白,原來這世界對女人如此不友善,女人是被涎著的一小塊嫩肉,是可以被騷擾、被侵犯、被玩弄、被利用後拋棄的獵物,如同珠蚌不知道自己含著珍珠而招致傷害,不知道原來身上一小團無害的疙瘩,卻是人家算計著的好處,那些是我在安全的蚌殼內看不透的。
母親的愛讓我安全,但是她的保護卻也令我窒息,她愈想愛我,我就愈想跑出去。而母親是凡事要求完美的人,身為一個高敏感的孩子,我可以「聽見」母親心中的盼望,母親期待我成為秀外慧中的好女孩,而那些傳統的溫柔期待,卻與我本性相悖。我想要滿足母親,就難以做自己;母親想要當一個完美的母親,結果是她也不能夠做自己。
我們的衝突點在此,母親與孩子相互拉扯,我們彼此都是對方身上的瑕,但也是心頭的珠。
這些心事,也是等我生下孩子之後,才慢慢癒合而變得柔軟。
知曉母親心中對於完美端莊有所執著,我開始會買珍珠串鍊送給母親,母親佩戴起來很適合。母親也不再時時囉嗦我的脾氣了,當她忍不住又開始叨唸時,我已經學會了頑皮,讓那些要求像水流一樣從耳畔輕快滑走。至於兩個看卡通看成癮的女兒,則因為小美人魚而變得超喜歡珍珠。我陪她們看古早時期的迪士尼動畫,看得我反胃,不禁一再告誡女兒們,小心人魚的愚蠢:為何輕易信任完全不認識的陌生人?為何貿然捨棄自己的聲音?沒有自己的聲音,無法說出想說的話,就不能爭取自己的權利了,對嗎?說著說著,咦,好像太說教了,女兒們不高興了。
換個方式,我往床前故事裡頭改編小美人魚。在我的版本裡,小美人魚是個懂得自我價値的年輕人,充滿好奇心,交朋友卻不靠戀愛,她的探險變成了一場航海商務之旅,並且發現人類的王國經濟十分蕭條。小美人魚便號召其他人魚同伴,收集海底的珍寶,拿回岸上跟人類貿易,換得了海底下絕對沒有的美食——冰淇淋!最後,小美人魚與王子共同拯救了衰弱的王國,還聯手開創海濱的新興城市,那城市盛產世上最閃亮的珍珠項鍊,以及舉世無雙的海藻藍莓冰淇淋,碼頭還有創始人小美人魚的雕像,要坐飛機去才看得到。等她們長大去了哥本哈根,一定大罵媽媽是個騙子。
女兒們因此對遠方有了想望,時不時纏著我買珍珠美人魚項鍊,我說,你們兩個好好長大,媽媽幫你們準備眞的珍珠美人魚項鍊喔。
台灣傳統的婚嫁習俗,母親往往在女兒成長期間,就開始為孩子攢積珠寶,預備嫁妝之用,其中必定有珍珠項鍊。戴上珍珠項鍊的出嫁女兒,有娘家給她的體面。但如今想來,那一顆顆其實都是母親的淚水,孩子終於從雙親的肉身上脫落下來,要滾去過自己的人生啦,言語萬千無以為依,只能串成鍊,掛在女兒驕傲的脖頸上。
而做為母親,我得到的禮物是定。如何伏在砂礫中,淡定應對衝擊的海流,吞吐著氣泡,表面上看毫不起眼,可是那些時間在我裡面發光。人生苦礪,中年回首,已滿身藤壺。始知母身如蚌,你們就是我的珍珠。
【內文試閱二】
君子如硯
大學時期很迷硯台。師大附近書畫用品店多,下了課,喜歡去「蕙風堂」之類的店閒逛,櫥窗裡擺著動輒三、四十萬的大硯,那些精品絕不是窮學生可以染指的。但店內也賣些巴掌大的小硯,玲瓏可愛,儲不了多少墨,屬於收藏價値多於實用的品相硯,價格就比較親切了。
硯台不只是文具,亦屬玩具。收藏硯台的人,實是為了玩賞各類名硯的形色、風華。中國有四大名硯:端硯、歙硯、洮硯、澄泥硯。依著產地、石種的不同,展現出不同的性格——「端硯」細膩溫柔,常現豬肝色、紫藕色;「歙硯」色玄,發墨爽利;「洮硯」是綠泥岩製成,有沉積岩的帶狀花紋,靑碧似玉;「澄泥」硯色彩最為多變,有鱔黃、蟹殼靑、玫瑰紫等不同顏色,但卻不是天然石材,而是以澄洗過的細泥做為原料,經人為加工燒製而成的陶泥硯。
四大名硯之中,我最喜愛歙硯。愛其發墨快速、石質涼滑可比少女臉頰,更愛其冷冽的色澤。有那經典的羅紋硯,岩紋整齊交織如緞似錦、又如同幽微的風起雲動;有那大水浪紋,深鐵灰基底破開濃黑筆觸,間以銀星兩三點,像是初初墜落埤塘田野的雷陣雨;也有那櫛比的松皮羅紋;有那細密簇生如鱘卵的魚子坑;更有漂亮的金星硯,岩石結構中雜以少量黃鐵礦雜質,如夏夜繁星,也有成月色暈影的金暈硯,邐迤閃耀,一硯之內有宇宙感。
要收藏硯,眞是永遠也收不完的,世上多少好看的硯呀。我看硯看了好久,從大一看到大四,終於下定決心,當年在浦城街的耕硯齋買下一方眉紋硯,耕硯齋的硯台石料好,價格也親民,唯一缺點是硯台雕工比較粗糙,多雕了兩隻不知所云的蝙蝠,減損了硯的美貌。
其實硯做雕飾,多半是為了掩瑕。天然岩石必有裂紋或雜質,匠人就把裂紋藏進凹凸不平的雕飾中,做一個巧雕來蓋過去。近代也有名匠雕刻技藝高,巧雕做得精采,於是作品愈雕愈是浮誇,到後來反而有點喧賓奪主了。我極為反感硯的過度裝飾,石頭本來自有其可愛、可觀的山水妙意,硬要加上簑翁一名、硬要裝塡上幾座閣樓涼亭,就俗了。俗原來亦有俗的可愛,可是為了炫技的俗,就很不可愛。
我買的眉紋硯,之所以被稱做眉紋,其實是因為這種石紋擁有深黑和銀灰交錯的長筆觸,像是美人用靑黛畫出來的一道道眉毛。其實我覺得也像是颱風來襲前,海上的長浪,一道道推進陸地,充滿了海的多變與折射、翻騰與靜默。石頭本身如此美好,實在是不需要雕上蝙蝠,再來添增什麼吉祥福氣的贅言。不過既然買下來了,我就愛她,用功磨墨、多寫字。
年輕時拚展覽,每個美術系學生都要製作超大尺幅的畢業作品,用硯台磨墨,根本應付不了現代水墨的畫幅需求,所以當時學生多使用現成罐裝的墨汁來作畫。記得大四畢業時,蕙風堂甚至進了韓國的電動磨墨機,把墨條裝上去,打開機器開關,小小機器手臂像頭小驢推磨,轉著圈子、刷刷刷地磨出一大缽墨汁來,談不上多風雅,但是超級可愛。
只有練字、畫小品水墨時,才會用硯慢慢磨墨。硯有其容量,有其疆界,磨多少墨,寫多少字,寫盡再磨。淋漓張狂是好的,無度卻不利於長久,精神浮腫而已,用硯不是為了風雅,倒是界線的自惕。
有一回,閒閒踅去耕硯齋淘寶,淘得幾條極美的老硃砂墨,老得幾乎要退膠了,入手極沉,在燈下旋轉著墨條,可以看到辰砂顆粒閃爍的紫光,很驚喜,回家馬上開磨。磨著、磨著,覺得手感好像不大對,等到洗硯台時,我才發現糟糕,原來老硃砂墨用料雖然紮實,但使用的卻是粗顆粒硃砂,一粒粒礦物結晶尖利非常,把硯台硬刮出個小花臉。
從此知道了硃砂墨不可以亂用,怕硯承受不住,所幸傷的是歙硯,若是石質更軟的端硯,那就要刮成深刻難看的大花臉了。但受傷原是硯台的本職,一方硯之所以誕生,是為了用堅硬的石身去抵抗墨條,搭上水的助力,才能將墨研碎溶解,化為好用的墨水。
被刮傷了的硯台可以補救,只需拿細號數的水砂紙,打上淸水,仔細重新拋磨硯面,將刮傷的地方磨去即可。其實硯台用一陣子之後,也是需要保養的。既然硯長時間用自身的鋒芒去和墨條對抗,久了,表面就會被磨到太過光滑、不容易發墨了。硯之保養,即是打磨;幫硯面的傷痕髒汙、殘墨和太過光滑的區域,做一次淸除。磨硯的目的如同磨刀,磨去鈍化的舊皮,恢復器物應有的爽利。
硯被使用過以後,自然會留下痕跡,只是有些痕跡眞的很驚人。我曾在故宮博物館看過那歷練多代的古硯,硯中心已經被磨到深深凹陷下去,若是一方薄硯,恐怕會被磨穿。當時故宮尙未全面整修,我趴在陰暗霉味的櫥窗上看得入迷,年少的心澎湃不已,深深激勵自己一定要用功。就算是天天寫、用力寫,寫完一輩子,我也絕不可能磨穿手上的那方眉紋硯,寫字時想到硯的生命遠比人長久,心情就變得奇妙而謙卑。
一方硯的好壞,重點不在雕工之巧,也不在紋路之華美。眞正好硯的必要條件,其實只是質地細潤、儲水磨墨不易乾涸、發墨均勻而已。看起來條件簡單,要碰到眞正合用的卻不太容易。古人都說君子如玉,我後來覺得,在這快速奔忙的時代裡,君子不必如玉。玉恐怕太高潔了,入不得世,入世的君子,但求如硯耐磨、耐俗,墨海無涯,硯只取那一方的用度。自礪有時,用功有時,人家給你的磨礪,要能化成墨;人家給的灌溉與福澤,你要留得住。
【內文試閱一】
母身如蚌
年輕時不愛珍珠,雖然大家都說珍珠適合女人。
總覺得珍珠是老一輩的首飾。且比起剛玉等硬度較高的礦物寶石,珍珠是嬌嫩的有機物,怕磨、怕刮,怕汗水腐蝕。佩戴珍珠得小心伺候。結婚時,婆婆特意贈送給我價値高貴的南洋珠戒,我怕弄傷了,總是捨不得戴,長年鎖在保險箱裡。
迷上珍珠是懷孕生子以後的事,莫名愛上曖昧難以定義的色譜;或者說,學習愛上某些比較慢的質地?
珍珠是這樣誕生的:珠蚌本來過得好好的,突然受到外來的異物入侵,也許是砂礫,或一隻迷途的小豆蟹。珠蚌沒手沒腳,無法...
推薦序
【推薦序】
擬容取心——讀潘家欣《玩物誌》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范宜如
潘家欣的詩有一種妖獸的雜色,穩定如青銅器靈澈如琉璃;一匹誠謹的負子獸,一道鑿開的珍珠帖……以上,並非像博物館一般陳列家欣的書名(更何況也不只有這些),而是想指出,即便擁有創作經驗如此豐富的她,面對寫散文這件事,她是躊躇的。
不是虛構與眞實的問題(需要怎樣的虛?何者不構?如何度量眞實?)也不是筆法的藴義,情感收放的考量;而是回返自身,要怎麼安放那種「野」的力道?那奇曠的神思?她說散文是「慢慢湧起的密雲」,是「過場」(其實,也是「在場」),一個手藝人、詩人、教學者、煮婦(自稱地方中年婦女,其實是育兒界的二刀流)要如何抵達自己對於散文書寫設下的高度?而現在,家欣的第一本散文成型,翩然崢嶸,深刻如是,如其所是。
我曾見過大學時代的她,南部來的女孩總是低調,但課堂上聰明的眉目,讓人就此記住的豪邁字跡與書寫,如印之印泥。她的文字經常打動我,一種特殊的質地,執拗的沉著的低音,像極了她的字體,狂放間的靜定,勁拔之中淵深的音色。那一年還偷偷去看她的美術系畢展,看她長成怎樣的藝術面貌。之後,默默關注她的創作,她的詩集是自費出版,我也衝動下訂。收到詩集,心中一熱,家欣還特地手寫便箋,並捎來自製的版畫卡片。原來她是記得的啊。
她什麼都記得。
她接納,她思索,她感恩,她信任。跨越抒情的藩籬,面向死生羈絆。
玩是一種興味,玩是遊戲,玩也是一種人與時間的頡頏。然而,玩的背後是工夫,是修復。這本《玩物誌》不文靑不炫技(固然可以看見她的賞鑑工法,一個藝術家的養成),往往有「麤服亂頭,不掩國色」式的自我現身。折斷了的和闐黑玉,用熱水蒸著玩的奇楠沉木墜,甩了滿桌墨水的鋼筆,在一千兩百度高溫之下全數燒破了的志野燒……透過這些斷、折、毀、破,照見物性的存在與本質。於是我們看見詩人潘家欣的「物」中風景。育兒者如何玩物?——既是「從鐵齒少年進化成一個薩滿人生」,也是「一眼燦爛」,「瞬間褪色軟爛」。地方中年婦女如何體「物」?——在「錯」裡找空間,找尋颱風裡面那寧靜的眼。
這部《玩物誌》像一個卷軸,且行且止,順著卷一「玉之所以為玉」、卷二「如硯或者如墨」,從靑春行至微中年,解識時間的刻度,看見創作者養成的路徑。於是從玩硯,墨及其週邊(筆洗轉身成為大學女生宵夜的容器,寫來一派得意),到女性成長歷程的衝撞與承擔,在生活細節中打開自由的窄廊。卷三「土、火焰與灰燼」以茶碗為生活造型,茶碗如幼獸如名媛。喝茶是家庭的傳承與教養,土的嬌氣需要時間的重構,朝花夕影,一期一會,物質感官深化人的鑑識。卷四「幽玄之地」寫圍棋,看似書寫對弈的戰術,其實是面向人間江湖,看見自己的心魔,學著好好地活。卷五「陰影至深處」關乎藝術創作的思考,處處有刺點。我很喜歡〈西恩潘與神奇小熊〉這一篇,談寫作者隱藏的寫作人格。西恩潘可以帶出作品的狂放,卻也最能打擊創作者對世界的天眞,那溫柔的善意。這篇文章是寫作的重要心法,可以成為書寫者的定海神針。
寫物之難,不在於知識或經驗,而在一種品味與角度。與其說《玩物誌》是家欣與各種物之間的連結,不若說是家欣如何解釋萬物的奧義。透過物,重新看見生活的造型。你不能簡單地說這是記物書寫,也無法簡單歸類——墨是靑春,棋是中年,陶碗是當下。寫物而不囿於物,〈瀑布〉一文寫至二零一六美濃大地震,與自身的生命史對話,如她所說:「療癒與重建,是未竟之役。」以此敍說疾病的光影,了解眾生的極限。而從圍棋談到Me too以及霸凌,這樣的格局果然是這個世代的視野——不是為了融入社會議題,而是自身的身體記憶與社會情境有所共感。閱讀她燒陶與圍棋之論,閱讀她談創作的質地,果然是擲地有聲哪。
她對藝術的評比,也是人生的境界。「所有的贗品都帶有某種程度的眞實」,人人皆說眞心重要,她有她的反思。她談俗的從眾與討好,卻也理解「俗,就俗些/人生最難是俗成/日常飯食那樣純粹美好著」;她說,「受傷原是硯台的本職」;「茶碗是會碎會消失的物件,這正是其魅力所在」。這本散文金句連發,迆邐閃耀像《世說新語》說的「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畢竟,她書寫的不只是可見之物,而是不可言說之物。譬如時間與價値,夏目漱石筆下之「差異的感性」,人的能動性,以及平凡的愛。
我從〈Lost Edge〉一文明白家欣的散文誠如素描,是「用最簡單的話來說複雜的事」,散文是如此,同時也是求人生與創作之解的過程吧。看「文靑黑框死鹹女」成了「不囤氣結之人」,曾是玩伴的伴侶,〈瀑布〉裡的爭吵與親愛成了〈回頭〉裡摸頭的師父。人生行舟,這些歧異與伏筆都是時間的禮物。
代序〈荔枝〉是生命的念想,怎能忘記靑背山雀的部落格?江凌靑是一則傳奇,卻也是永遠的遺憾。文中提到「年輕的師大」,勾連起當年跟美術系互動的種種:我曾親眼見證他們在校運現場的「十八銅人」,也曾看過美術系晚會的變裝演出,那時的美術系學生多狂啊。根據節慶為師大門口的蔣介石銅像變裝,在宿舍中庭掛設裝置藝術,那是家欣他們前後期的年代(儘管她說美術系是很無聊的)。我有幸得到美術系學生給我的開啟與滋養,一如現在閱讀這部散文,深深感謝。
肉身紙韻,誌寫萬物,在〈母身如蚌〉這篇文章裡,她寫到:「那些時間在我裡面發光。」我覺得這句話剛好印證了這本書的人文紀元,從二十到四十的燦爛與嵯峨,年輕狂狷與微中年都收納在這本散文裡。想到家欣曾給我的題字:「種子走到了多遠,樹就走到了多遠。」你是種子你是樹,你是茶碗是沉香。很想問家欣,還覺得寫散文很難嗎?那就順從這種在「難」中突圍的心境,畢竟你正在「做一萬只茶碗的路上」。
祝福詩人潘家欣的第一本散文《玩物誌》。
【後記】
過場是最華麗的返顧
寫這本散文集,多次卡關,有回編輯彥如南下,一罐通寧汽水下肚之後,我們開始掏出女人心事,聊著聊著,就聊出了這句:「詩如定格,散文如過場。」
散文集卡關,原因很多,以技術面上的坎來說,我原是寫詩的底子,寫詩是發寸勁,要疾如閃電,瞬間照亮、瞬間熄滅;而散文是慢慢湧起的密雲、沉重貼膚的水氣終至滂沱,整個過程是流動、再流動,然後慢慢晴朗。散文求氣緩、求韻長,這些細節對於寫詩的人來說,相當難耐。但散文所以迷人,正在於通暢平敍之美。
我拿寫詩的習慣來寫散文,很容易落入太緊湊、乒乒乓乓的硬畫面,形容詞太多,或者不夠,姑且統稱之為詩化散文。這種到處定格的疲勞轟炸病,我極想斷除,卻斷不乾淨(至於散文化的詩,那是既沒想淸也沒對焦好的壞鏡頭,不提了)。而我究竟想寫出什麼?我心中有個很模糊的渴望,想在破敗廢鏡和瑣碎定格中拍出一段幾無焦點、一點不露同時一絲不掛的長鏡頭,放手讓鏡頭跑啊跑,那是我想要寫的。
我想像中詩人應該寫出的散文,應該會是那樣,但我幾乎沒有偶像可循。
直到二零二二年讀到木下諄一的〈牛肉餡餅〉一文,震驚於其緻密、其淸練,絮叨叨卻又如此柔和,遂將之暗立為作品的新標竿,要抵達這高度,竿子不能落,此書才有印刷的價値。
當時《玩物誌》業已完成十餘篇,為此目標,全部重寫。有一陣子仍寫成慘烈的詩化散文,一路寫、撞牆、再寫,到最後終於對自己承認:目前我就是個三十九歲的屁孩,只能寫寫三十九歲的屁話而已。人家木下諄一寫得那樣好,是因為人家讀了很多很多年的生活,才能寫出六十歲的春風和煦,對不起,我眞的是還遠得很。
年少輕狂,總以為自己是齊天大聖,只要好好努力就能一步登天。忘記了整部《西遊記》都在說一件事:該過的河,你得濕透身子去過;該見的白骨精,就好好去見一見吧;西天當然是一個筋斗雲就能去的,但是孫行者的天命不是去西天,是陪著唐僧、跟著師兄弟去取經。那九九八十一難,那五千零四十八天,才是此行的正角兒。
說說過場吧。過場指的是串接戲劇情節用的表演,演員走過舞台,簡單數句念白、帶過、轉換場景,或是平淡的一小段鏡頭,目標是銜接重要的上一幕與下一幕,讓場域與戲、情緒轉「過」去,明明是弱的,但又是作品的關鍵。過場是接納,更要為一場該收尾的詞語斷句,然後轉入下一個空間。過去年輕的我,鄙夷過場式的寫作,覺得欠焦點,而寫這本散文集的兩年,卻讓我驚覺過場如此重要。一場戲最好看的、最應看的,可能就是如何處理過場。
《玩物誌》原來預計要寫的是個人收藏史,年輕時頗以張岱為師,愛其風流,愛其寥落。高中國文選讀〈自為墓誌銘〉,只讀到「少為紈絝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孌童,好鮮衣,好美食,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梨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兼以茶淫橘虐,書蠹詩魔,勞碌半生,皆成夢幻。」十足中二浪漫的自述,令我傾倒,但課文到此便結束,後半段卻沒有讀到。
後來自己去讀,方知後半段是精華:「年至五十,國破家亡,避跡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與殘書數帙,缺硯一方而已。布衣疏莨,常至斷炊。回首二十年前,眞如隔世。」曾經以為生命中的繁華是主場,原來那些被埋藏起來的、瑣碎的過場才最重要。張岱以繁華和荒涼告訴我:去啊,去在人生中體驗一切。去學習過場,富與貧、尊與卑、書生與戎馬,用眼睛去看、口舌去嚐,然後知命。命不可解,得與失不可知,但你得去解。
求解不可得,生命中有太多太多的無可奈何了,那麼多美麗的想像,轉眼即逝。
收藏品注重物件完美,我偏愛破落,是以書中所寫及的收藏品,其實多半無甚市場價値。其價値實是我在那些物件中看見了年少的追求,返顧再三,那些追求與反抗都很無聊,但也彌足珍貴。回頭翻翻玩玩,寫一寫,跟自己的年少告別。書成,正値不惑之年,《玩物誌》是我給自己的四十歲禮物,全書俱是愛過與錯過的,都値得。
本以為成書很快,想不到一寫兩三年,幸得有才子阿發協助看稿,並回以滿紙俊秀的紅字,諄諄告誡:散、再散、再散一些。長到這麼大,還能得老師的熱心批改,是福氣,感謝再感謝。而彥如做為編輯,她永遠是第一時間閱讀稿子的人,也給予我最直接的回饋;能牽動人心的佳句,她總是用力稱讚,至於寫得不好的,她就含蓄地不太說話了。她照料稿子的方式,像是陽光雨露照料一缽胡亂生長的小苗,小苗發呆了,她溫柔地澆澆水。結構長得有問題的,她就輕推一把,讓小苗慢慢調整回來。《玩物誌》是如此幸運,得彥如一路照看扶持到問世。
總之,這書勞動太多人,我由衷地謝謝你們,是諸位讓這一路走來如此華麗多采。對,就是說你,妳,你,妳,妳,妳,當然還有你。三生有幸,遇見你。
【推薦序】
擬容取心——讀潘家欣《玩物誌》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范宜如
潘家欣的詩有一種妖獸的雜色,穩定如青銅器靈澈如琉璃;一匹誠謹的負子獸,一道鑿開的珍珠帖……以上,並非像博物館一般陳列家欣的書名(更何況也不只有這些),而是想指出,即便擁有創作經驗如此豐富的她,面對寫散文這件事,她是躊躇的。
不是虛構與眞實的問題(需要怎樣的虛?何者不構?如何度量眞實?)也不是筆法的藴義,情感收放的考量;而是回返自身,要怎麼安放那種「野」的力道?那奇曠的神思?她說散文是「慢慢湧起的密雲」,是「過場...
目錄
推薦序|擬容取心◎范宜如
代序 荔枝
卷一 玉之所以為玉
玉鐲難
老調的愛情,如玉
粉紅木質調
焚香紀事
母身如蚌
造衫
磨刀
鍍金的
三葉紀
大人的玩具
卷二 如硯或者如墨
筆洗,畫刀,假吐金菊
老紙與老墨
君子如硯
禿筆兼容
寫字的事
張猛龍碑
盛上
箔合
洗盤
Lost Edge
雲手
卷三 土,火焰與灰燼
沖一碗茶
茶戲
一萬只茶碗
溫錐
赤志野
鼠志野
信樂燒
支釘痕
定中心
金繼
卷四 幽玄之地
圍棋幼幼班
征子
輸棋
雙活
失手
神之一手
卷五 陰影至深處
隨筆
三昧
甜蜜點
論格局
論質地
瀑布
回頭
氣結
病珠
西恩潘與神奇小熊
後記 過場是最華麗的返顧
推薦序|擬容取心◎范宜如
代序 荔枝
卷一 玉之所以為玉
玉鐲難
老調的愛情,如玉
粉紅木質調
焚香紀事
母身如蚌
造衫
磨刀
鍍金的
三葉紀
大人的玩具
卷二 如硯或者如墨
筆洗,畫刀,假吐金菊
老紙與老墨
君子如硯
禿筆兼容
寫字的事
張猛龍碑
盛上
箔合
洗盤
Lost Edge
雲手
卷三 土,火焰與灰燼
沖一碗茶
茶戲
一萬只茶碗
溫錐
赤志野
鼠志野
信樂燒
支釘痕
定中心
金繼
卷四 幽玄之地
圍棋幼幼班
征子
輸棋
雙活
失手
神之一手
卷五 陰...
商品資料
出版社:有鹿文化出版日期:2024-03-05ISBN/ISSN:9786267262665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88頁開數:14.8*21cm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