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佛傳、教義及修持方法
全面掌握入門關鍵! ‧聖嚴法師說佛陀小傳,精彩必讀。
‧四聖諦、十二因緣等基本教義解說。
‧日常修持方法及觀音法門簡說。
為了讓現代人在最經濟的時間內理解佛教,聖嚴法師以輕鬆的筆調和簡明扼要的敘述,勾勒出佛教的基本脈絡,還原佛教的根本面貌,引導現代人直探純正的佛法核心。特別推薦聖嚴法師說佛陀小傳,精彩必讀。
本書分為三大單元──
一、「佛陀示現」:佛陀的人格和思想、印度的環境、教團的發展和演變……
二、「基本教義」:何謂四聖諦、五蘊、十二因緣、因果、唯名、唯心……
三、「修持方法」:修行的層次和方法、學佛的基礎、在家居士如何學佛……
文字流暢,解答詳盡,讓您無需疑惑,直接掌握正確的學佛方法與見解,在學佛道路上更加堅定,更有方向感。
作者簡介:
聖嚴法師(1930〜2009年)
1930年生於江蘇南通,1943年於狼山出家,後因戰亂投身軍旅,十年後再次披剃出家。曾於高雄美濃閉關六年,隨後留學日本,獲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1975年應邀赴美弘法。1989年創建法鼓山,並於2005年開創繼起漢傳禪佛教的「中華禪法鼓宗」。
聖嚴法師是一位思想家、作家暨國際知名禪師,曾獲臺灣《天下》雜誌遴選為「四百年來臺灣最具影響力的五十位人士」之一。著作豐富,中、英、日文著作達百餘種,先後獲頒中山文藝獎、中山學術獎、總統文化獎及社會各界的諸多獎項。
聖嚴法師提出「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主張以大學院、大普化、大關懷三大教育推動全面教育,相繼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文理學院、僧伽大學等院校,也以豐富的禪修經驗、正信的佛法觀念和方法指導東、西方人士修行。
法師著重以現代人的語言和觀點普傳佛法,陸續提出「心靈環保」、「四種環保」、「心五四運動」、「心六倫」等社會運動,並積極推展國際弘化工作,參與國際性會談,促進宗教交流,提倡建立全球性倫理,致力世界和平。其寬闊胸襟與國際化視野,深獲海內外肯定。
章節試閱
佛陀不是僅以享受人間的繁華為滿足的人,雖然貴為太子,並且已經結婚,但在精神上依舊非常地空虛,所以想到郊外去看看民間的風情。根據佛典的傳說,他一連出城郊遊了四次,這四次郊遊的經歷,便改變了他的生活,也決定了他之出家成道的前程。
他帶著隨從,駕著馬車,第一次出遊之際,在市區見到了一個白髮躬腰、風燭殘年的老人;第二次在路旁見到了一個痛苦呻吟的病人;第三次遇到了一個送喪的行列。這使他覺悟到,不論何人,出生之後,必然會漸漸地衰老,誰也不能免除病痛,最後的結果,便是死亡的來臨!死了之後,又將出生、衰老、病痛和死亡;像這樣的人生,如不設法求得徹底的解脫,實在太可憐、太悲哀了。
同時,當他童年時代,曾經隨同父王去農村舉行春耕祭典之時,見到農夫犁田之際,從土中翻起了蟲蟻,立即被蛙類爭食一空,轉眼間,蛙被花蛇所吞,花蛇又給由天上凌空而下的巨鷹所噉,像這樣弱肉強食的眾生相,在他看來,不禁要怵目驚心了!
他為了求得最後的答案,所以第四次再度郊遊,這一回使他遇到了一位神態安詳的出家沙門,終於使他領悟到他所應走的是什麼路了!唯有及時出家,一心修行,徹悟了宇宙的真理,才能知道以何方法,來解脫眾生的生、老、病、死的輪迴不息的四大苦患。
三、出家與苦行
適巧,當悉達多太子第四次郊遊回宮,計畫要走上出家之道的時候,忽然接到報告,說是妃子耶輸陀羅,產一男嬰,要他命名,他想他正要去出家,卻來了一個障害出家的枷鎖,因而取名羅睺羅(Rāhula,障害)。但是,他既決心要出家,誰也留他不住。
就在那天的夜晚,當他的妃子抱著小王子正在熟睡之時,他便向她們做了無言的告別。喚醒了他的御者車匿(Chanda),牽出了他的愛馬康特迦(Kanthaka),悄悄地出了宮殿,離開了迦毘羅衛城,直到進入了森林的深處,削去了頭髮,脫下了身上所有華貴裝束,穿上用樹皮編製的沙門服,然後囑咐御者車匿,帶著他的服飾和那匹白色的愛馬,返回宮中,向父王報告,他已出了家,若不成道,絕不回國。當時佛陀的年齡是二十九歲,有的傳說是十九歲。
當他進入森林之後,新鮮的宗教生活,便是參訪當時有名的外道仙人,那是專以修行瑜伽有了成就的人。沒有多久,他便修成了和他老師同樣程度的境界,因此,未久之間,連續尋訪了好幾位名師,但均不能滿足他的要求。
在佛陀的體驗之中,知道那些外道名師的所謂解脫,所謂與梵交感,與梵合一,都不是究竟的解脫之道。然在沒有更加高明的名師可供他去參訪求教之後,只好獨自一人,和其他的外道沙門一樣,修習苦行去了。
他的毅力是極其感人的,在苦行林中,修練絕食的苦行,連續達六年之久,在此期間,每天僅以一粒野生的麥子,維持他的生命。當這消息傳到淨飯王的耳中之後,便派了五位侍者照顧他的生活,結果這五位侍者也受佛陀的精進所感,陪伴佛陀修了六年苦行。
可是,修了六年的苦行,身體枯瘦得已如乾柴,尚未見到悟道成佛的消息,始知依照一般苦行外道那樣地盲修苦行,畢竟無益於精神的向上。於是放棄了苦行,改用專心冥想的工夫。
他離開苦行林,走到尼連禪(Nairañjanā)河的清流之中,洗淨了六年來的身垢,但他的身體實在太瘦弱了,所以接受了一位村姑供養的乳粥,恢復了他的元氣,然後便到附近一棵叫作畢缽羅(Pippala)的大樹之下,用草敷成一個座位,面向東方,雙腿結成跏趺,平穩地坐了下來,並且發出大誓願說:「我今若不證無上大菩提,寧可碎此身,終不起此座。」
不過,先前陪他同修苦行的五位侍者,見他放棄了苦行,都以為佛陀退了道心,又見他接受了一個少女的乳粥供養,便說「他墮落了」,所以離開佛陀,另找他處修行去了。
四、菩提樹下的體驗
實際上,佛陀並未墮落,只是從苦行的經驗以及享樂的事實中,理解到極端的苦行和放任的享樂,同樣無濟於開悟的目的,此在後來佛陀訓誡他的弟子時,便做了這樣的說明:「比丘們!當過宗教生活,須避兩種極端。」哪兩種極端呢?一是耽於享受歡樂的快樂生活,這是卑下的、有害精神的,是無聊的浪費;另一是苦行的生活,那是悽慘的無聊和浪費。「比丘們!完成者(如來)是避卻了這兩個極端,發現了行之於中央的大道。」這條道路,便是開眼精神,是安、是知識、是悟、是至涅槃的大道。佛教稱此為不苦不樂的中道行。
喬答摩在這棵菩提樹下,宴坐冥想了四十九日,以其奮勇精進的精神,克服了身心內外的一切魔障,遂於十二月八日之夜,達到了冥想的最高境域,開了智慧,真正地認識了宇宙的真理,明白解脫眾生輪迴之苦的方法。漢譯佛典說那天是陰曆十二月初八日,依照現代學者的通說,乃是西元前五二三年陽曆五月的月圓日之夜。
但是,他在這四十九日之中,接受了各種生理、心理及自然界的衝刺和考驗。當他正要擺下一切人間的欲望之時,欲望的火焰卻更旺更盛起來;他對那些迷戀的情愛,生存和悅樂的渴望與回憶,必須要用堅定的信念來與之戰鬥。
那些東西,確是人類賴以生存和求上進的根源,但也均係苦難的泉源。因此,人若到了將要和這些東西告別的關頭,它們便會猛烈地在心中浮現出來,榮譽、名聲、權力、財富、愛情、家族生活的樂趣,以及來自周遭的寵愛等等,一切的喜樂和歡悅的誘惑之相,全部湧現在眼前。
這種景象,使他感到困惑;可是,終於在智慧的決斷之下,突破了人類的最後弱點,戰勝了身心的魔障,也克服了自身的障害,登上了人類智慧和人格的極峰,完成了究竟無上的佛果。他的心境,從波濤洶湧的狀態,進入了平靜如鏡的狀態;從此之後,永無波浪,也沒有漣漪,唯是一片深廣無邊與澄澈清涼,容受一切,包舉萬類,而又絲毫不受他物的騷擾。
此在佛教的聖典之中,是用優美的文藝筆觸,把它描寫出來。說是天魔波旬(Māra-pāpīyas),恐懼喬答摩即將成佛,當他成佛之後,魔宮的子孫便會減少,所以來到正在進入深定之中的喬答摩之前,向他提出了誘惑的條件,如果放棄成佛,即可使他成為支配世界的偉大國王。
事實上,當他初出生時,就有一位特來看相的仙人預言,悉達多太子如不出家成佛,必可成為支配全世界的轉輪聖王;此時的喬答摩當然不會為天魔的說辭所動。天魔接著召集他的軍馬,用大自然的破壞力,向喬答摩的宴坐之處,施行瘋狂的襲擊。
人類遇到無法抗拒的自然災變之際,就會感到自身的渺小,生起怯弱之心,祈求神靈的保佑。天魔波旬了解人性的弱點,所以在震怒之下,發動了隆隆的巨雷大鳴、電光閃耀、搖動大地、山崩土裂、降下豪雨、氾濫成災、暴風吹襲、折木拔樹、飛砂走石,捲襲而至。可是,無畏的喬答摩,繼續住於三昧之中,平靜如常,不動聲色。天然災變所能造成的死亡恐怖,對於喬答摩而言,絲毫不起作用。
天魔見到利誘威脅,都不能使得喬答摩改變企求成佛的初衷。最後便使出了最惡毒的武器,派遣了他的三個女兒,以美色和情欲來破壞喬答摩的定力,他的三個女兒,名叫渴愛(Tṛṣṇā)、憎惡(Arāti)、貪欲(Rāga),她們的膚色不同,媚態各異,均能極其誘惑之能事。當這三個魔女出現之際,周圍的森林,也呈現出一片美妙的景色,襯托著三個姿色動人、音聲柔美、能歌善舞的魔女,她們個個甜言蜜語地向喬答摩挑逗。
可是,卻被喬答摩的神力,把她們變成了醜婦。在不淨觀的觀照之下,最可愛的美女,也和墓場的腐屍沒有什麼不同。畢竟,讓他戰勝了惡魔的種種武器,震撼了魔宮,使得天魔波旬潛形逃走了。
成佛之後的釋迦菩薩,即被稱為佛陀(Buddha,意為覺悟了的人),又被尊稱為世尊、如來、釋迦牟尼或釋尊(釋迦族出身的聖者)等。
佛陀的覺悟,究竟是什麼呢?最主要的便是四聖諦(catvāry ārya-satyāni)和八正道(āryāṣṭāṅgika-mārga)。
所謂四聖諦,便是遍及眾生界的苦惱,稱為「苦諦」(duḥkha-satya);這些苦惱的原因,稱為「集諦」(samudaya-satya);若想解脫這些苦惱,便當斷絕苦惱的原因,稱為「滅諦」(nirodha-satya);如何斷絕苦惱的原因,則當修行正道,稱為「道諦」(mārga-satya)。正道的內容,共有八項,所以名為八正道。
其實,佛陀的證道,即是證實了世間的憂、悲、生、老、病、死、輪迴等苦患,以及苦患的因由,滅除苦因的方法;滅除了苦因,便不再接受苦果的生死,不生不死,即是永恆的、極樂的、真實的、絕對清淨的涅槃(nirvāṇa)境界。(摘錄)
佛陀不是僅以享受人間的繁華為滿足的人,雖然貴為太子,並且已經結婚,但在精神上依舊非常地空虛,所以想到郊外去看看民間的風情。根據佛典的傳說,他一連出城郊遊了四次,這四次郊遊的經歷,便改變了他的生活,也決定了他之出家成道的前程。
他帶著隨從,駕著馬車,第一次出遊之際,在市區見到了一個白髮躬腰、風燭殘年的老人;第二次在路旁見到了一個痛苦呻吟的病人;第三次遇到了一個送喪的行列。這使他覺悟到,不論何人,出生之後,必然會漸漸地衰老,誰也不能免除病痛,最後的結果,便是死亡的來臨!死了之後,又將出生、衰老、病痛...
目錄
上篇 佛陀示現
如何理解佛教?
佛教為何出現在印度?
由人成道的佛陀
佛陀的教化工作
佛陀的根本教義
佛陀的教團
佛陀的晚年
中篇 基本教義
佛教的信仰與教義
因果與因緣
唯心與唯名
活佛與活菩薩
下篇 修持方法
學佛與日常生活
佛教的修行方法
在家居士如何學佛?
小乘當真不好嗎?
佛子能拜鬼神嗎?
觀世音菩薩
念佛與助念
學佛的基礎
上篇 佛陀示現
如何理解佛教?
佛教為何出現在印度?
由人成道的佛陀
佛陀的教化工作
佛陀的根本教義
佛陀的教團
佛陀的晚年
中篇 基本教義
佛教的信仰與教義
因果與因緣
唯心與唯名
活佛與活菩薩
下篇 修持方法
學佛與日常生活
佛教的修行方法
在家居士如何學佛?
小乘當真不好嗎?
佛子能拜鬼神嗎?
觀世音菩薩
念佛與助念
學佛的基礎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44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