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馬文.柏吉斯
定價:NT$ 400
優惠價:79 折,NT$ 316
優惠截止日:至2024年12月31日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即時庫存=3
※震驚歐美的爭議小說,一本青少年真正想看的書。
要我說實話嗎?這世界真是爛透了。
人們老是把愛掛在嘴上,愛父母,愛朋友,那究竟是什麼意思?
我只是想要自由,這是我自己的人生。
性、毒品、搖滾樂,為何你們老是把它看得如此嚴重。
你們不懂,那是世界上最美妙的東西了。
沒有經歷過是無法了解的,而且它根本無法控制我。
只要我不想,我隨時可以放棄,真的……
我明天就可以戒掉它……
【本書關鍵字】
毒品 、受虐兒童、海洛因、離家出走、未婚懷孕、反毒、毒品危害防制、藥物成癮、戒毒
【本書資料】
無注音
適讀年齡:11歲以上
【本書特色】
1. 以令人信服的方式告訴孩子遠離毒品
作者透過描述書中角色在染上毒品前、後的個性、行為等轉變,讓讀者感受到毒品的危害,並非一味地用說教訓誡告訴孩子遠離毒品。臺灣少有這種題材的小說。
2. 以多重敘事觀點呈現故事
作者認為第一人稱聲音可以讓角色自然呈現,不經任何方式過濾。讀者藉著不同角色的自述,可更深刻了解吸毒者、他們的父母、朋友與當地人對嗑藥的不同看法。
得獎紀錄
★英國衛報兒童小說獎
★英國卡內基兒童文學獎
★英國惠特比童書獎入選
★新北市推動閱讀優良圖書
國外評論
出版者週刊書評(Publishers Weekly)
這本敘述兩名青少年離家出走,染上毒品海洛因,以及他們蹣跚回到正軌的心路歷程的小說贏得了英國卡內基獎(Carnegie Medal in Literature)和英國衛報兒童小說大獎(Guardian Children's Fiction Prize)。柏吉斯透過大概十種不同的聲音來敘述這個故事,毫無瑕疵的小說結構,以及他對角色間相互關係的洞察力讓讀者印象深刻,特別是塔爾性格的改變,看過該書的讀者都會留下難忘的印象。
號角雜誌書評(Horn Book)
這本有關沉淪於吸食海洛因而獲得英國兩項重要大獎的小說,不疾不徐地傳達善良的一面,接著不著痕跡地將海洛因注入本書後半部的篇幅。十四歲大的蹺家少女珍瑪對父母和家中訂下的種種規矩感到厭煩,有些讀者認為她不成熟,被寵壞了;有些讀者卻對她深表同情,因為發現她最後有所改變。相反的,她的男朋友塔爾,一開始是個可愛天真的男孩,由於酗酒的父母對他施以暴力,導致一步步走向深淵。書中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極其可能。
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英國卡內基獎得獎小說《嗑藥》內容切中要點。柏吉斯寫出了一群離家的青少年四年來沉溺於海洛因的惡夢。書中有多種聲音,但絕少描述暴力,以及過多的細節。柏吉斯一開始先讓讀者明快地捕捉到每個青少年的天真、自欺和喜好逞強的混合個性,伴隨而至的卻是自尊與本性的蕩然無存,再怎麼努力要表現出自制力都很困難。雖然書中用詞強烈,但是柏吉斯從不評論書中角色的行為,也不裝模作樣道貌岸然,他偏重以讓人信服的方式,而不是一味地說教訓誡。這個痛心的故事的確是個讓人感歎的悲劇。
青年倡導之聲書評(Voice of Youth Advocate)
活生生地把毒品呈現在你的面前。書中不僅提到性、毒品、搖滾樂,還有其他特殊的題材。這是一本青少年真正想看的書,書中敘述事實真相,沒有說教的意味。它讓你仔細思考……在加入毒品內容的同時也做了一番介紹。你將會一口氣看完這本書。
推薦序
沉淪者的自白——簡介問題少年小說《嗑藥》
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前所長、文字閱讀推廣人/張子樟
一
這是一本成人與青少年都應該細讀的好書。這本書的優點不在於它得過大獎,而在於它能精確反映當前西方社會的家庭問題。作者柏吉斯藉著「嗑藥」的前因後果,讓讀者進一步了解現代青少年的苦悶與難題。由於本書的獨特性,我們不敢期望那些已深陷毒海的人,讀了之後,能夠豁然悔悟,脫離苦海,因為他們不一定有閱讀的意願,或者根本沒機會讀到這本書。我們只有祈求那些未曾接觸毒品的人,讀了這本書後,能更堅定意志,終身遠離毒品,不給自己及親朋好友帶來無限的痛苦。
二
閱讀《嗑藥》,不妨從兩個角度切入:社會意識與表現技巧。社會意識主要涉及作品內涵,反映作者的基本訴求,而表現技巧所展示的當然是形式問題。《嗑藥》在這兩方面都有讓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長久以來,我們始終對青少年教養責任的歸屬問題爭論不休。眾人皆知,影響青少年成長的空間包括社會、學校與家庭。現代父母總有一種錯覺,認為自己兒女教養失敗應歸罪於學校生活教育的脫序與現實社會提供太多的不良榜樣。讀了《嗑藥》,讀者恍然大悟,影響青少年成長最大的還是家庭。男主角塔爾生長於酗酒及虐待的家庭。他為了保全性命及尋找未來,只得離家出走。女主角珍瑪受不了雙親的管教方式及嘮叨,決心離家一段時間。兩人與其他青少年一樣,對自己的父母深感厭煩。如果這兩位十四歲的少男少女生活在比較「正常」的家庭,自己懂得自我約束,當然不會去結交像羅柏、莉莉這種類型的損友,也不會受其影響,更不至於走上嗑藥這條不歸路。嗑藥是個無底洞,除了以生命作為賭注外,還需時時用大量金錢去填補。結果,塔爾必須販毒,珍瑪只得出賣肉體,才能維持購買毒品的所有開銷。
這些人一次剝掉自己生命的一層,那些深愛他們的人卻使不上力,只能束手無策站在一旁觀望,痛心目睹這些嗑藥者虛耗燦爛的生命,有如把生命中的美麗事物,毫不珍惜地沖入馬桶。到了最後,這些人成為仍能呼吸、毫無目標、四處晃動、捧著自己墓碑的「動物」。他們生命裡原有的一絲希望微光早已熄滅。
這些人無視於道德倫理,深信「解放」原則。占用他人空屋,美其名為「解放」;用膠水封住銀行鎖孔,「解放」意為「破壞」;「解放」也是「偷竊」的代名詞,因此他們進入超市、書店,任意竊取生活必需品或炫耀物。為了賺錢購買毒品,最後乾脆把自己也列為「解放」對象,所以塔爾參與販毒,珍瑪成為妓女。他們追求的是生命裡的虛無剎那光芒,不談過去,沒有未來,瞬間的璀璨帶來永遠的黯淡。莉莉說:「活得盡興,早死何妨。」然而你自己活得盡興,你的親朋好友卻活得心驚肉跳,隨時準備分擔你盡興後帶來的後遺症。這些駭人聽聞的真實敘述,隱約呈示作者對現代青少年畸型生活態度的批判與憐憫。
三
這本震驚大西洋兩岸的小說,不僅以書中的強烈批評意識取勝,它的表現手法也值得我們探討。作者把重心擺在敘事觀點的轉換與角色聲音的調和上。他除了在第一節使用全知觀點,介紹男女主角出場外,其餘全用多重敘事觀點呈現故事,以每個角色內心的自我陳述與外在的彼此觀察來構築角色性格,其中男女主角自述部分占了全書章節的三分之二弱。作者對這種敘述方式有極為貼切的說明:「第一人稱聲音可生動描寫同一主題的不同觀點,而不用任何方式『過濾』之。我要我的角色自然呈現,最極端的也是一樣,多重第一人稱技巧不僅可徹底關照個別角色,也可徹底關照他們的圈子,與他們逐漸陷入毒癮時,圈子改變的方式。」
從表面上來看,書中角色各自表述,眾聲喧嘩的情狀似乎有些雜亂,但卻自成一種不同的音樂效果。評論家麥克雷(Cathi Dunn MacRae)在這方面給予相當高的評價:「柏吉斯一直極熟練地調和角色聲音,塔爾和珍瑪輪流在主調上,其他的角色在必要的和聲與不和諧中,冷酷無情地構築強烈的高潮。每一聲音深信他(她)自己對現實的領悟。只有讀者把他們視之為不同人類經驗與性格的重大不和諧音。」角色性格的製造因此格外清晰。
讀者藉著不同角色的自述,可深刻了解吸毒者、他們的父母、朋友與當地人對嗑藥的不同看法。作者把他們對不同問題的掙扎經過寫得栩栩如生。全書敘述風格獨特,圖像鮮明,細膩地呈示嗑藥者的心理轉化。隨著海洛因吸毒量的增加,書中角色的想法也變得趨於扭曲變形,例如塔爾和珍瑪始終不相信自己控制不了海洛因。兩人接觸毒品前後性格上的轉變,更值得讀者玩味。
四
柏吉斯的生花妙筆揭示了現代家庭解體及嗑藥者逐漸沉淪的經過。沒有說教,冷冰冰的無情事實以藝術手法——展現在讀者面前。十四歲,多麼美好的錦繡年華,青春之花含苞待放,然而四年後,才十八歲,青春表象依舊,但心境卻已老化枯萎,無比蒼涼感溢滿胸懷,早熟竟然成為早衰的徵兆。細膩逼真、冷靜精準的敘述,給讀者帶來陣陣錯愕,悲涼不由心生。青春如此虛擲,毫不眷戀,當代青少年的頹廢心態令人為之哀嘆。
小說作品不免有虛構的成分,本書亦不例外。作者在「後記」中說:「這本書並非事實(fact)……但它的每個字都是真實的(true)。」他把親身體驗的所見所聞,寫成這樣一本震撼人心的作品。或許書中的嗑藥敘述會造成部分家長的疑慮,但如果能給成長中的孩子帶來一些「抗體」,未嘗不是好事,何況這本書還相當適合父母與子女同時閱讀、討論。
譯者序
走出陰霾,看見陽光!
連雅慧
誰不曾走過迷惘、苦澀、徬徨的年輕歲月?每個人在成長路上探索生命的意義,或跌或撞、或哭或笑,步履困蹇是你我共有的經驗,這也是本書的主題——失落的青春、成長的痛苦與浴火重生的追尋。
隨著社會急遽變遷、價值多元混亂,臺灣青少年次文化的發展愈益令有心人士憂心忡忡。赤身肉搏於失序成人世界中的孩子,常深陷危險而不自知,耽溺於酗酒、吸毒等墮落的行為,來掩蓋真實世界所帶來的痛楚。不可自拔的結果,往往使得青春折翼、韶華夢斷。這迷失又叫人心疼的一代,如何尋找生命的出路?何時才能在漫漫長夜裡看到曙光?沉重的問號,常令筆者於翻譯此書的同時不勝感嘆唏噓。
這是一個扣人心弦的故事,作者透過塔爾、珍瑪、莉莉、羅柏等幾位主角反覆交錯的內心獨白,從不同角度深刻地挖掘出一群處於極度低潮、不被社會認同的邊緣青少年內心最真實的恐懼、茫然及其對生命、對愛的渴望和追求。透過情節的進展,我們看到了這些來自問題家庭的孩子,帶著來自家庭的傷口,一步步走向社會黑暗角落的深淵,並與因緣際會認識的伙伴們相濡以沫。他們在情感上相互慰藉,在生活上彼此照應,也在販毒、吸毒、偷竊等不良行為上相互影響牽引;他們依偎取暖,卻也同時在青澀荒謬的價值觀念中彼此傷害,因而使得回頭如此困難。
從故事主角第一人稱赤裸裸的自省與敘述中,我們第一次如此真實地碰觸到這些被人視為社會毒瘤,且避之唯恐不及的青少年的內心世界,也第一次清晰地聆聽到他們與世界、與人對話的聲音。這才讓我們赫然發現,在頹廢虛無、漫無目標的外表下,這群走在鋼索上的少年原是如此單純、良善、熱情、脆弱與無助。他們對愛的嚮慕和實踐表現在極度卑微卻又極度渴望自尊自愛的生活之中,繭中的掙扎令人動容。狂飆青春群像如斯寫實,你我都可自其中找到自己依稀的影子。
本書在充滿節奏感的情節中,探討了諸多發人深省的青少年問題,例如家庭暴力對子女的影響、青少年蹺家問題、個人自由與家庭教育的扞挌、同儕間互動牽制的力量、吸毒與勒戒、未婚懷孕、如何求助等主題,都為你我提供了深思的空間。而當故事主角在歷經痛苦淬鍊後終於自深深的泥沼中解脫,而逐漸走向自我肯定的健康生命時,更使我們堅定了人會受傷,但終必能康復的信念。
謹將此書獻給所有為人父母、走過彷徨少年路,以及仍對世界充滿矛盾疑問、渴望獨立自主的青少年。願我們共同珍惜寶貝每一顆稚嫩的、受過傷的心,並耐心守候他們走出陰霾,看見陽光!
作者簡介:
馬文.柏吉斯 Melvin Burgess
一九五四年出生於倫敦,十八歲畢業後開始接受新聞雜誌記者的訓練,也從事過建築方面的工作。二十多歲時開始寫作,十五年來寫寫停停,直到一九九○年出版了第一本書《狼之吶喊》(The Cry of the Wolf),開始廣受認同,並有四本作品入圍卡內基獎。時代雜誌的毛琳.歐文稱讚他是一位新潮且具權威的天才型作家,而他也被視為是當代兒童文學頂尖作家之一。通常馬文所寫的書並不淺顯,主題也較為尖銳,例如流浪漢、殘障、受虐兒童、巫術和毒品,但他將這些議題掌握得十分得宜。馬文目前專職寫作,並與妻女定居於曼徹斯特。
譯者簡介:
連雅慧
一九六一年生於臺北,畢業於東海大學外文系。翻譯經驗豐富,曾參與多家出版社書籍翻譯工作,多年來秉持對文學的愛好,翻譯文學作品有《嗑藥》等。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4折 | 1 |
作者:馬文.柏吉斯
優惠價: 79 折, NT$ 316 NT$ 400
優惠截止日:至2024年12月31日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即時庫存=3
※震驚歐美的爭議小說,一本青少年真正想看的書。
要我說實話嗎?這世界真是爛透了。
人們老是把愛掛在嘴上,愛父母,愛朋友,那究竟是什麼意思?
我只是想要自由,這是我自己的人生。
性、毒品、搖滾樂,為何你們老是把它看得如此嚴重。
你們不懂,那是世界上最美妙的東西了。
沒有經歷過是無法了解的,而且它根本無法控制我。
只要我不想,我隨時可以放棄,真的……
我明天就可以戒掉它……
【本書關鍵字】
毒品 、受虐兒童、海洛因、離家出走、未婚懷孕、反毒、毒品危害防制、藥物成癮、戒毒
【本書資料】
無注音
適讀年齡:11歲以上
【本書特色】
1. 以令人信服的方式告訴孩子遠離毒品
作者透過描述書中角色在染上毒品前、後的個性、行為等轉變,讓讀者感受到毒品的危害,並非一味地用說教訓誡告訴孩子遠離毒品。臺灣少有這種題材的小說。
2. 以多重敘事觀點呈現故事
作者認為第一人稱聲音可以讓角色自然呈現,不經任何方式過濾。讀者藉著不同角色的自述,可更深刻了解吸毒者、他們的父母、朋友與當地人對嗑藥的不同看法。
得獎紀錄
★英國衛報兒童小說獎
★英國卡內基兒童文學獎
★英國惠特比童書獎入選
★新北市推動閱讀優良圖書
國外評論
出版者週刊書評(Publishers Weekly)
這本敘述兩名青少年離家出走,染上毒品海洛因,以及他們蹣跚回到正軌的心路歷程的小說贏得了英國卡內基獎(Carnegie Medal in Literature)和英國衛報兒童小說大獎(Guardian Children's Fiction Prize)。柏吉斯透過大概十種不同的聲音來敘述這個故事,毫無瑕疵的小說結構,以及他對角色間相互關係的洞察力讓讀者印象深刻,特別是塔爾性格的改變,看過該書的讀者都會留下難忘的印象。
號角雜誌書評(Horn Book)
這本有關沉淪於吸食海洛因而獲得英國兩項重要大獎的小說,不疾不徐地傳達善良的一面,接著不著痕跡地將海洛因注入本書後半部的篇幅。十四歲大的蹺家少女珍瑪對父母和家中訂下的種種規矩感到厭煩,有些讀者認為她不成熟,被寵壞了;有些讀者卻對她深表同情,因為發現她最後有所改變。相反的,她的男朋友塔爾,一開始是個可愛天真的男孩,由於酗酒的父母對他施以暴力,導致一步步走向深淵。書中發生的每一件事都極其可能。
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英國卡內基獎得獎小說《嗑藥》內容切中要點。柏吉斯寫出了一群離家的青少年四年來沉溺於海洛因的惡夢。書中有多種聲音,但絕少描述暴力,以及過多的細節。柏吉斯一開始先讓讀者明快地捕捉到每個青少年的天真、自欺和喜好逞強的混合個性,伴隨而至的卻是自尊與本性的蕩然無存,再怎麼努力要表現出自制力都很困難。雖然書中用詞強烈,但是柏吉斯從不評論書中角色的行為,也不裝模作樣道貌岸然,他偏重以讓人信服的方式,而不是一味地說教訓誡。這個痛心的故事的確是個讓人感歎的悲劇。
青年倡導之聲書評(Voice of Youth Advocate)
活生生地把毒品呈現在你的面前。書中不僅提到性、毒品、搖滾樂,還有其他特殊的題材。這是一本青少年真正想看的書,書中敘述事實真相,沒有說教的意味。它讓你仔細思考……在加入毒品內容的同時也做了一番介紹。你將會一口氣看完這本書。
推薦序
沉淪者的自白——簡介問題少年小說《嗑藥》
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前所長、文字閱讀推廣人/張子樟
一
這是一本成人與青少年都應該細讀的好書。這本書的優點不在於它得過大獎,而在於它能精確反映當前西方社會的家庭問題。作者柏吉斯藉著「嗑藥」的前因後果,讓讀者進一步了解現代青少年的苦悶與難題。由於本書的獨特性,我們不敢期望那些已深陷毒海的人,讀了之後,能夠豁然悔悟,脫離苦海,因為他們不一定有閱讀的意願,或者根本沒機會讀到這本書。我們只有祈求那些未曾接觸毒品的人,讀了這本書後,能更堅定意志,終身遠離毒品,不給自己及親朋好友帶來無限的痛苦。
二
閱讀《嗑藥》,不妨從兩個角度切入:社會意識與表現技巧。社會意識主要涉及作品內涵,反映作者的基本訴求,而表現技巧所展示的當然是形式問題。《嗑藥》在這兩方面都有讓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長久以來,我們始終對青少年教養責任的歸屬問題爭論不休。眾人皆知,影響青少年成長的空間包括社會、學校與家庭。現代父母總有一種錯覺,認為自己兒女教養失敗應歸罪於學校生活教育的脫序與現實社會提供太多的不良榜樣。讀了《嗑藥》,讀者恍然大悟,影響青少年成長最大的還是家庭。男主角塔爾生長於酗酒及虐待的家庭。他為了保全性命及尋找未來,只得離家出走。女主角珍瑪受不了雙親的管教方式及嘮叨,決心離家一段時間。兩人與其他青少年一樣,對自己的父母深感厭煩。如果這兩位十四歲的少男少女生活在比較「正常」的家庭,自己懂得自我約束,當然不會去結交像羅柏、莉莉這種類型的損友,也不會受其影響,更不至於走上嗑藥這條不歸路。嗑藥是個無底洞,除了以生命作為賭注外,還需時時用大量金錢去填補。結果,塔爾必須販毒,珍瑪只得出賣肉體,才能維持購買毒品的所有開銷。
這些人一次剝掉自己生命的一層,那些深愛他們的人卻使不上力,只能束手無策站在一旁觀望,痛心目睹這些嗑藥者虛耗燦爛的生命,有如把生命中的美麗事物,毫不珍惜地沖入馬桶。到了最後,這些人成為仍能呼吸、毫無目標、四處晃動、捧著自己墓碑的「動物」。他們生命裡原有的一絲希望微光早已熄滅。
這些人無視於道德倫理,深信「解放」原則。占用他人空屋,美其名為「解放」;用膠水封住銀行鎖孔,「解放」意為「破壞」;「解放」也是「偷竊」的代名詞,因此他們進入超市、書店,任意竊取生活必需品或炫耀物。為了賺錢購買毒品,最後乾脆把自己也列為「解放」對象,所以塔爾參與販毒,珍瑪成為妓女。他們追求的是生命裡的虛無剎那光芒,不談過去,沒有未來,瞬間的璀璨帶來永遠的黯淡。莉莉說:「活得盡興,早死何妨。」然而你自己活得盡興,你的親朋好友卻活得心驚肉跳,隨時準備分擔你盡興後帶來的後遺症。這些駭人聽聞的真實敘述,隱約呈示作者對現代青少年畸型生活態度的批判與憐憫。
三
這本震驚大西洋兩岸的小說,不僅以書中的強烈批評意識取勝,它的表現手法也值得我們探討。作者把重心擺在敘事觀點的轉換與角色聲音的調和上。他除了在第一節使用全知觀點,介紹男女主角出場外,其餘全用多重敘事觀點呈現故事,以每個角色內心的自我陳述與外在的彼此觀察來構築角色性格,其中男女主角自述部分占了全書章節的三分之二弱。作者對這種敘述方式有極為貼切的說明:「第一人稱聲音可生動描寫同一主題的不同觀點,而不用任何方式『過濾』之。我要我的角色自然呈現,最極端的也是一樣,多重第一人稱技巧不僅可徹底關照個別角色,也可徹底關照他們的圈子,與他們逐漸陷入毒癮時,圈子改變的方式。」
從表面上來看,書中角色各自表述,眾聲喧嘩的情狀似乎有些雜亂,但卻自成一種不同的音樂效果。評論家麥克雷(Cathi Dunn MacRae)在這方面給予相當高的評價:「柏吉斯一直極熟練地調和角色聲音,塔爾和珍瑪輪流在主調上,其他的角色在必要的和聲與不和諧中,冷酷無情地構築強烈的高潮。每一聲音深信他(她)自己對現實的領悟。只有讀者把他們視之為不同人類經驗與性格的重大不和諧音。」角色性格的製造因此格外清晰。
讀者藉著不同角色的自述,可深刻了解吸毒者、他們的父母、朋友與當地人對嗑藥的不同看法。作者把他們對不同問題的掙扎經過寫得栩栩如生。全書敘述風格獨特,圖像鮮明,細膩地呈示嗑藥者的心理轉化。隨著海洛因吸毒量的增加,書中角色的想法也變得趨於扭曲變形,例如塔爾和珍瑪始終不相信自己控制不了海洛因。兩人接觸毒品前後性格上的轉變,更值得讀者玩味。
四
柏吉斯的生花妙筆揭示了現代家庭解體及嗑藥者逐漸沉淪的經過。沒有說教,冷冰冰的無情事實以藝術手法——展現在讀者面前。十四歲,多麼美好的錦繡年華,青春之花含苞待放,然而四年後,才十八歲,青春表象依舊,但心境卻已老化枯萎,無比蒼涼感溢滿胸懷,早熟竟然成為早衰的徵兆。細膩逼真、冷靜精準的敘述,給讀者帶來陣陣錯愕,悲涼不由心生。青春如此虛擲,毫不眷戀,當代青少年的頹廢心態令人為之哀嘆。
小說作品不免有虛構的成分,本書亦不例外。作者在「後記」中說:「這本書並非事實(fact)……但它的每個字都是真實的(true)。」他把親身體驗的所見所聞,寫成這樣一本震撼人心的作品。或許書中的嗑藥敘述會造成部分家長的疑慮,但如果能給成長中的孩子帶來一些「抗體」,未嘗不是好事,何況這本書還相當適合父母與子女同時閱讀、討論。
譯者序
走出陰霾,看見陽光!
連雅慧
誰不曾走過迷惘、苦澀、徬徨的年輕歲月?每個人在成長路上探索生命的意義,或跌或撞、或哭或笑,步履困蹇是你我共有的經驗,這也是本書的主題——失落的青春、成長的痛苦與浴火重生的追尋。
隨著社會急遽變遷、價值多元混亂,臺灣青少年次文化的發展愈益令有心人士憂心忡忡。赤身肉搏於失序成人世界中的孩子,常深陷危險而不自知,耽溺於酗酒、吸毒等墮落的行為,來掩蓋真實世界所帶來的痛楚。不可自拔的結果,往往使得青春折翼、韶華夢斷。這迷失又叫人心疼的一代,如何尋找生命的出路?何時才能在漫漫長夜裡看到曙光?沉重的問號,常令筆者於翻譯此書的同時不勝感嘆唏噓。
這是一個扣人心弦的故事,作者透過塔爾、珍瑪、莉莉、羅柏等幾位主角反覆交錯的內心獨白,從不同角度深刻地挖掘出一群處於極度低潮、不被社會認同的邊緣青少年內心最真實的恐懼、茫然及其對生命、對愛的渴望和追求。透過情節的進展,我們看到了這些來自問題家庭的孩子,帶著來自家庭的傷口,一步步走向社會黑暗角落的深淵,並與因緣際會認識的伙伴們相濡以沫。他們在情感上相互慰藉,在生活上彼此照應,也在販毒、吸毒、偷竊等不良行為上相互影響牽引;他們依偎取暖,卻也同時在青澀荒謬的價值觀念中彼此傷害,因而使得回頭如此困難。
從故事主角第一人稱赤裸裸的自省與敘述中,我們第一次如此真實地碰觸到這些被人視為社會毒瘤,且避之唯恐不及的青少年的內心世界,也第一次清晰地聆聽到他們與世界、與人對話的聲音。這才讓我們赫然發現,在頹廢虛無、漫無目標的外表下,這群走在鋼索上的少年原是如此單純、良善、熱情、脆弱與無助。他們對愛的嚮慕和實踐表現在極度卑微卻又極度渴望自尊自愛的生活之中,繭中的掙扎令人動容。狂飆青春群像如斯寫實,你我都可自其中找到自己依稀的影子。
本書在充滿節奏感的情節中,探討了諸多發人深省的青少年問題,例如家庭暴力對子女的影響、青少年蹺家問題、個人自由與家庭教育的扞挌、同儕間互動牽制的力量、吸毒與勒戒、未婚懷孕、如何求助等主題,都為你我提供了深思的空間。而當故事主角在歷經痛苦淬鍊後終於自深深的泥沼中解脫,而逐漸走向自我肯定的健康生命時,更使我們堅定了人會受傷,但終必能康復的信念。
謹將此書獻給所有為人父母、走過彷徨少年路,以及仍對世界充滿矛盾疑問、渴望獨立自主的青少年。願我們共同珍惜寶貝每一顆稚嫩的、受過傷的心,並耐心守候他們走出陰霾,看見陽光!
作者簡介:
馬文.柏吉斯 Melvin Burgess
一九五四年出生於倫敦,十八歲畢業後開始接受新聞雜誌記者的訓練,也從事過建築方面的工作。二十多歲時開始寫作,十五年來寫寫停停,直到一九九○年出版了第一本書《狼之吶喊》(The Cry of the Wolf),開始廣受認同,並有四本作品入圍卡內基獎。時代雜誌的毛琳.歐文稱讚他是一位新潮且具權威的天才型作家,而他也被視為是當代兒童文學頂尖作家之一。通常馬文所寫的書並不淺顯,主題也較為尖銳,例如流浪漢、殘障、受虐兒童、巫術和毒品,但他將這些議題掌握得十分得宜。馬文目前專職寫作,並與妻女定居於曼徹斯特。
譯者簡介:
連雅慧
一九六一年生於臺北,畢業於東海大學外文系。翻譯經驗豐富,曾參與多家出版社書籍翻譯工作,多年來秉持對文學的愛好,翻譯文學作品有《嗑藥》等。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4折 | 1 |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