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孫正德老師
定價:NT$ 300
優惠價:9 折,NT$ 270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本書是依龍樹菩薩之《中論》詳解而成,《中論》是依第八識真如心常處中道的自性而作論議,亦是依此真如心與所生諸法之間的非一非異、非俱非不俱等中道自性而作論議;然而《中論》之真實義,古來多被部派佛教聲聞凡夫論師與後代遺緒以意識的臆想思惟而作思想層面之解釋,此後的中論宗都以如是錯誤的解釋廣傳天下,成為邪見而誤導廣大學人,幾至全面荼毒之局面。
今作者造作此部《中論正義》,欲令廣大學人皆得轉入正見中修學,而後可有實證之機緣成為實義菩薩,這個意義值得正信的佛弟子們深思。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第一章 《中論》背景探究
第一節 《中論》作者簡介
龍樹菩薩之「龍樹」名稱,梵文為Nāgārjuna,梵文音譯為那伽曷樹那(或者那伽閼剌樹那),「那伽」等同於漢語龍或者象的意思,姚秦時期鳩摩羅什將那伽曷樹那翻譯為龍樹,所採取的除了以「那伽」為龍的意思以外,並以龍王成就其道,配以其在樹下出生,字阿周陀那(樹名叫作阿周陀那),而翻譯為龍樹 。唐朝時期玄奘師資翻譯為龍猛,乃是單純將梵語那伽曷樹那意譯為漢語龍猛 ;另有元魏時期瞿曇般若流支翻譯無著菩薩所著《順中論》,將《中論》之作者翻譯為龍勝 。翻譯雖不同,所指卻是同一人,本書將採用「龍樹」之翻譯,因為一般使用率較高,以利共識故。
根據《佛祖歷代通載》所記載 ,龍樹菩薩出生於西天竺,於迦毘摩羅(或作「毘羅」)尊者處得法後,到南印度弘法,禪宗尊為西天第十四祖,此時期約於世尊示滅後第七個百年。龍樹菩薩座下有眾多弟子,其中有被尊為禪宗西天十五祖之提婆菩薩;提婆菩薩因布施左眼而缺一眼的緣故,又被稱為迦那提婆;「提婆」梵文為Deva(又稱Āryadeva聖提婆),等同於漢語「天」的意思,故又被稱為聖天菩薩。除了提婆菩薩以外,根據藏人多羅那他所著《印度佛教史》的記載 ,龍樹菩薩座下除了提婆菩薩以妙智論辨降伏外道以外,另有一位弟子名為如來賢,梵文為Tathāgatabhadra,又稱為龍召,寫了《如來藏贊》的論典,當時之男女小孩等甚至把其中之偈頌當作歌曲而唱頌,如是宣揚如來藏法而使之流傳於世。
龍樹菩薩住世期間與壽量,根據《大唐西域記》的記載:「龍猛菩薩善閑藥術,餐餌養生,壽年數百志貌不衰。」 於《佛祖歷代通載》之記載 ,世尊入滅三百年以後,即附註此時之後,將有龍猛菩薩造《中論》等破除有見;又再於世尊示滅七百年時記載,十四祖龍樹尊者付法予提婆菩薩之事蹟。另於鳩摩羅什所譯《龍樹菩薩傳》中記載 ,稱龍樹菩薩為第十三祖,三百餘年任持佛法。依據以上書中之記載,龍樹菩薩於天竺實際之壽量最少兩三百年,比較可以明確指出的部分,應當是約於世尊示滅後第七個百年前後,龍樹菩薩偕同弟子提婆菩薩摧邪顯正、破有無見,廣弘大乘佛法,如世尊於《楞伽經》中預先之授記。
龍樹菩薩之著作,依據鳩摩羅什所譯《龍樹菩薩傳》之記載,有摧伏外道、廣明大乘而作《優婆提舍》(或稱為優波提舍,此為梵文Upadeśa音譯,乃是「論」之義,即分別廣說而辯其相貌)十萬偈、《莊嚴佛道論》五千偈、《大慈方便論》五千偈、《無畏論》十萬偈,《中論》即出於《無畏論》中 。依據《開元釋教錄》、《大唐內典錄》、《貞元新訂釋教目錄》等之記載,於姚秦時期所翻譯出來的有《大智度論》一百卷、《中論》四卷、《十二門論》一卷、《十住毘婆沙論》十四卷,元魏時期所翻譯出來的有《迴諍論》一卷、《壹輸盧迦論》一卷等論著。關於《大智度論》,又稱為《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釋論》;根據鳩摩羅什座下弟子釋僧叡撰寫《大智度論》之序中所說,論之略本有十萬偈,一偈有三十二字,共有三百二十萬言;鳩摩羅什法師以秦人(姚秦時期之人)好簡之故,翻譯時將原論裁而略之而成為一百卷;若完備的翻譯原論,則有將近千餘卷之數量 。《大智度論》之原論到底是《優婆提舍》十萬偈,或者是《無畏論》十萬偈?翻譯者鳩摩羅什與釋僧叡並未詳細指陳。有古德稱《大智度論》即是《無畏論》,此說應予保留,無明確資料可以證明故。然而從《大智度論》卷一、十九、二十五、三十八中,皆提到「如《中論》中偈說」、「《中論》中亦說」等語句,以及於《十二門論》亦提到「《中論》中已說」、「如《中論》中說」如是語句,顯然已呈現《中論》必然於《大智度論》及《十二門論》之前已經完成之跡象,故若說《中論》是出於《無畏論》中,則《大智度論》之原論是否為《無畏論》?尚待考證。
第二節 略說龍樹菩薩造《中論》之佛教史實
第一目 大天五事破和合眾
世尊於天竺示滅,七葉巖中雖有界內界外 二部結集,然百年中,由大迦葉等聲聞法諸聖弟子以及彌勒、文殊等菩薩任持佛法,修學解脫道及佛道之人,於經律論諸聖言教,理解情見上無有不同,是故人無異部、法無別執,一味和合、正教不虧。於世尊示滅後百餘年,有一商船主之子,梵文音譯名為摩訶提婆,漢語譯為大天;因與母發生淫亂而犯了殺父、殺阿羅漢及殺母之無間地獄罪,後深生憂悔,欲尋求滅罪,聽聞沙門釋子有滅罪法,即到一比丘所,殷勤固請、求度出家;此比丘僅見其殷勤固請而未經審問遮難,即度大天出家。此大天極為聰慧,出家不久即能誦持三藏文義,言詞清晰又善能化導,大天亦向人聲稱己為阿羅漢,因此於當時所住之波吒釐城百姓無不歸依之、仰慕之;當時之國王為無憂王(亦即阿育王),尚無能力區分凡聖,聽聞大天頗受城中百姓歸仰,即數次召請大天入宮予以恭敬供養。此後大天出於王宮住在僧伽藍中時,不正思惟而於夢中流失不淨。大天令弟子洗濯污衣,弟子問大天:「阿羅漢者乃是諸漏已盡,為何師父還會有漏失不淨之事發生?」大天告訴其弟子:「這是受到天魔所嬈,是屬於不淨漏失,猶如便利涕唾一般,阿羅漢亦不能免;這不屬於煩惱漏失,你不應於此感到疑怪。」這是大天所起的第一個惡見。
大天為令弟子歡喜親附,矯設方便而次第為弟子記別初果乃至阿羅漢等四種沙門果。被記別之弟子問大天:「阿羅漢應有證智,為何我自己都不知此實證的智慧呢?」大天告訴其弟子:「阿羅漢亦有無知,雖然已沒有染污的無知,但卻還有不染污的無知,所以你們不能自知此實證的智慧;不應對自己沒有信心。」這是大天所起的第二個惡見。
被記別為阿羅漢的弟子又問大天:「曾經聽聞證阿羅漢之聖者已經斷除了疑惑,為何我們對於諦實之法還存有疑惑?」大天告訴其弟子:「阿羅漢亦有疑惑,雖然已斷了隨眠性疑,但是於『處、非處』疑未斷;辟支佛於此尚未能斷,你們聲聞於諦實之法當然還有疑惑,但也不要自輕。」這是大天所起的第三個惡見。
之後大天的弟子們翻閱經典,得知阿羅漢有聖慧眼、於自身之解脫能夠自己證知,於是再問大天:「我們若是阿羅漢,應當能夠自己證知,為何僅能由師父來印證我們入於阿羅漢果,卻沒有現前的智慧可以自己證知真是阿羅漢?」大天告訴其弟子:「也有阿羅漢但由他入而不能自知,如舍利子(舍利弗)智慧第一、大目揵連神通第一,若不是佛予以記別,他們都不知道自己已證阿羅漢,更何況由他人而入者如何能自了?不應於此窮於詰問。」這是大天所起的第四個惡見。
大天雖如是造作諸多惡見誤導學人,尚自能思惟罪業深重,對於將來可能受到之劇苦果報亦深感憂慼,於中夜思惟至此而數唱︰「苦哉!苦哉!」其近住弟子聽聞以後,早晨起來參問大天:「昨夜為何唱言苦哉?」大天答其弟子:「我乃召呼聖道,若不至誠,聖道終不現起。」這是大天所起的第五個惡見。
之後,大天集其所說五惡見事,而作成頌偈:「餘所誘無知,猶豫他令入,道因聲故起,是名真佛教。」漸漸的上座比丘都捨報以後,某個十五日的夜晚,輪到大天主持布薩說戒,大天便自誦所造之頌偈;當時眾中多聞、持戒、修靜慮之有學、無學皆感驚訝而訶責之,並翻大天所造之頌成為:「餘所誘無知,猶豫他令入,道因聲故起,汝言非佛教。」該布薩之夜,為此事而整夜互相指責鬥諍。到天亮時,大天徒眾及多聞持戒修靜慮之有學無學眾,兩造相諍越來越盛而不能止息。後來無憂王亦來相勸,對於兩造各自所誦雖生疑而不能撿擇孰是孰非;當時無憂王無有能力區分凡聖,竟聽信大天之言:「應依多人語而滅諍。」於是無憂王令持兩種見解之僧眾各別分住,當時多聞持戒等賢聖朋眾耆年雖多而僧數少,大天朋眾耆年雖少而人數多,無憂王遂從多,依大天眾。後隨著各持之異見遂分成二部︰一上座部,即是賢聖朋眾僧數較少者;二大眾部,即是大天朋眾人數較多者 。
由於賢聖眾不許大天五惡見事,出現了人有異諍、法有異說之事,破一和合而分部;此時之分部,與世尊示滅後七葉巖結集之分部,名稱雖相同,而實質之意涵卻迥然不同,此後聲聞僧眾破根本法之諍來自於大天之惡見故。之後,承襲大天五惡見事之大眾部,由於凡多聖少,因此到了世尊示滅後將近二百年中,持續諸多乖諍而使和合僧眾再破和合,從大眾部再分出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多聞部、說假部等部派,仍屬於聲聞解脫道分裂之部派,並非從大乘佛教菩薩眾中分裂出來。
到了世尊示滅後滿二百年,當時摩揭陀國之王臣權貴及百姓唯奉事沙門而不尊崇外道,外道因貧於四事供養而私自剃髮成沙門出家之形,進入聲聞法大眾部僧團中,成為賊住比丘 ;其中有一出家外道也叫作大天(與前一百年五事破和合眾之大天同名,為區別故,下文以外道大天稱之),乃是彼賊住比丘之首,多聞博學而受持三藏、能善說法,遂使聲聞佛教凡聖同流,真沙門與假沙門合雜而處。此事被已具佛法知見、懂得分別凡聖之國王阿育王(即無憂王)知道以後,雖然將諸多外道假沙門逐出僧團,然而以外道大天為首之賊住外道尚有數百朋黨極盛,若強制予以剪除,恐怕他們破壞佛法,因此國王另造僧伽藍以安置外道大天為首之真偽合雜僧眾,此即由大眾部再破和合僧而出制多山部。之後制多山部又因重新商議先前之大天五事而產生可或不可之乖諍,因此又分破和合僧而成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 。
於世尊示滅後二百年內,聲聞大眾部因於異諍已經分破為多部,而上座部雖僧數較少,但僧團中聖多凡少,於這二百年內皆是先弘傳經藏,後弘傳律藏及論藏(亦即對法藏),如是法同一味無有異諍而共和合。進入世尊滅後第三個百年之初時,迦多衍尼子(梵文Kātyāyanī-putra之音譯,或譯為迦旃延尼子,或譯為迦旃延子。迦旃延Kātyāyana是姓,尼者是女,意即其母姓迦旃延,是迦旃延之子的意思)出世,之後在上座部出家,此迦旃延尼子先弘對法,後弘經藏,乖離了上座部原先之宗旨,上座部內部因此鬥諍紛紜而分破。上座部專弘經藏之僧眾所說,後來被多弘對法者所伏而氣勢漸弱,專弘對法者聲勢較強,故據於舊處改名為說一切有部(梵文為Sarvāstika,音譯為薩婆多,薩婆多即是漢語「一切有」之義,故說一切有部即是薩婆多部,或又稱為說因部),而專弘經藏僧眾移居於雪山而稱為雪山部。
之後,於此第三個百年中,從說一切有部又流出一部名犢子部,次後又從犢子部流出法上部、賢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等四部;次後又從說一切有部流出一部名化地部,次後由化地部又流出一部名法藏部;至此第三個百年末,從說一切有部又出一部名飲光部(亦名善歲部);至第四個百年初,從說一切有部又分出一部名經量部(亦名說轉部)。如是,上座部亦因隨情執理而分破成多部 。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作者:孫正德老師
優惠價: 9 折, NT$ 270 NT$ 300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訂購後,立即為您進貨
本書是依龍樹菩薩之《中論》詳解而成,《中論》是依第八識真如心常處中道的自性而作論議,亦是依此真如心與所生諸法之間的非一非異、非俱非不俱等中道自性而作論議;然而《中論》之真實義,古來多被部派佛教聲聞凡夫論師與後代遺緒以意識的臆想思惟而作思想層面之解釋,此後的中論宗都以如是錯誤的解釋廣傳天下,成為邪見而誤導廣大學人,幾至全面荼毒之局面。
今作者造作此部《中論正義》,欲令廣大學人皆得轉入正見中修學,而後可有實證之機緣成為實義菩薩,這個意義值得正信的佛弟子們深思。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第一章 《中論》背景探究
第一節 《中論》作者簡介
龍樹菩薩之「龍樹」名稱,梵文為Nāgārjuna,梵文音譯為那伽曷樹那(或者那伽閼剌樹那),「那伽」等同於漢語龍或者象的意思,姚秦時期鳩摩羅什將那伽曷樹那翻譯為龍樹,所採取的除了以「那伽」為龍的意思以外,並以龍王成就其道,配以其在樹下出生,字阿周陀那(樹名叫作阿周陀那),而翻譯為龍樹 。唐朝時期玄奘師資翻譯為龍猛,乃是單純將梵語那伽曷樹那意譯為漢語龍猛 ;另有元魏時期瞿曇般若流支翻譯無著菩薩所著《順中論》,將《中論》之作者翻譯為龍勝 。翻譯雖不同,所指卻是同一人,本書將採用「龍樹」之翻譯,因為一般使用率較高,以利共識故。
根據《佛祖歷代通載》所記載 ,龍樹菩薩出生於西天竺,於迦毘摩羅(或作「毘羅」)尊者處得法後,到南印度弘法,禪宗尊為西天第十四祖,此時期約於世尊示滅後第七個百年。龍樹菩薩座下有眾多弟子,其中有被尊為禪宗西天十五祖之提婆菩薩;提婆菩薩因布施左眼而缺一眼的緣故,又被稱為迦那提婆;「提婆」梵文為Deva(又稱Āryadeva聖提婆),等同於漢語「天」的意思,故又被稱為聖天菩薩。除了提婆菩薩以外,根據藏人多羅那他所著《印度佛教史》的記載 ,龍樹菩薩座下除了提婆菩薩以妙智論辨降伏外道以外,另有一位弟子名為如來賢,梵文為Tathāgatabhadra,又稱為龍召,寫了《如來藏贊》的論典,當時之男女小孩等甚至把其中之偈頌當作歌曲而唱頌,如是宣揚如來藏法而使之流傳於世。
龍樹菩薩住世期間與壽量,根據《大唐西域記》的記載:「龍猛菩薩善閑藥術,餐餌養生,壽年數百志貌不衰。」 於《佛祖歷代通載》之記載 ,世尊入滅三百年以後,即附註此時之後,將有龍猛菩薩造《中論》等破除有見;又再於世尊示滅七百年時記載,十四祖龍樹尊者付法予提婆菩薩之事蹟。另於鳩摩羅什所譯《龍樹菩薩傳》中記載 ,稱龍樹菩薩為第十三祖,三百餘年任持佛法。依據以上書中之記載,龍樹菩薩於天竺實際之壽量最少兩三百年,比較可以明確指出的部分,應當是約於世尊示滅後第七個百年前後,龍樹菩薩偕同弟子提婆菩薩摧邪顯正、破有無見,廣弘大乘佛法,如世尊於《楞伽經》中預先之授記。
龍樹菩薩之著作,依據鳩摩羅什所譯《龍樹菩薩傳》之記載,有摧伏外道、廣明大乘而作《優婆提舍》(或稱為優波提舍,此為梵文Upadeśa音譯,乃是「論」之義,即分別廣說而辯其相貌)十萬偈、《莊嚴佛道論》五千偈、《大慈方便論》五千偈、《無畏論》十萬偈,《中論》即出於《無畏論》中 。依據《開元釋教錄》、《大唐內典錄》、《貞元新訂釋教目錄》等之記載,於姚秦時期所翻譯出來的有《大智度論》一百卷、《中論》四卷、《十二門論》一卷、《十住毘婆沙論》十四卷,元魏時期所翻譯出來的有《迴諍論》一卷、《壹輸盧迦論》一卷等論著。關於《大智度論》,又稱為《摩訶般若波羅蜜經釋論》;根據鳩摩羅什座下弟子釋僧叡撰寫《大智度論》之序中所說,論之略本有十萬偈,一偈有三十二字,共有三百二十萬言;鳩摩羅什法師以秦人(姚秦時期之人)好簡之故,翻譯時將原論裁而略之而成為一百卷;若完備的翻譯原論,則有將近千餘卷之數量 。《大智度論》之原論到底是《優婆提舍》十萬偈,或者是《無畏論》十萬偈?翻譯者鳩摩羅什與釋僧叡並未詳細指陳。有古德稱《大智度論》即是《無畏論》,此說應予保留,無明確資料可以證明故。然而從《大智度論》卷一、十九、二十五、三十八中,皆提到「如《中論》中偈說」、「《中論》中亦說」等語句,以及於《十二門論》亦提到「《中論》中已說」、「如《中論》中說」如是語句,顯然已呈現《中論》必然於《大智度論》及《十二門論》之前已經完成之跡象,故若說《中論》是出於《無畏論》中,則《大智度論》之原論是否為《無畏論》?尚待考證。
第二節 略說龍樹菩薩造《中論》之佛教史實
第一目 大天五事破和合眾
世尊於天竺示滅,七葉巖中雖有界內界外 二部結集,然百年中,由大迦葉等聲聞法諸聖弟子以及彌勒、文殊等菩薩任持佛法,修學解脫道及佛道之人,於經律論諸聖言教,理解情見上無有不同,是故人無異部、法無別執,一味和合、正教不虧。於世尊示滅後百餘年,有一商船主之子,梵文音譯名為摩訶提婆,漢語譯為大天;因與母發生淫亂而犯了殺父、殺阿羅漢及殺母之無間地獄罪,後深生憂悔,欲尋求滅罪,聽聞沙門釋子有滅罪法,即到一比丘所,殷勤固請、求度出家;此比丘僅見其殷勤固請而未經審問遮難,即度大天出家。此大天極為聰慧,出家不久即能誦持三藏文義,言詞清晰又善能化導,大天亦向人聲稱己為阿羅漢,因此於當時所住之波吒釐城百姓無不歸依之、仰慕之;當時之國王為無憂王(亦即阿育王),尚無能力區分凡聖,聽聞大天頗受城中百姓歸仰,即數次召請大天入宮予以恭敬供養。此後大天出於王宮住在僧伽藍中時,不正思惟而於夢中流失不淨。大天令弟子洗濯污衣,弟子問大天:「阿羅漢者乃是諸漏已盡,為何師父還會有漏失不淨之事發生?」大天告訴其弟子:「這是受到天魔所嬈,是屬於不淨漏失,猶如便利涕唾一般,阿羅漢亦不能免;這不屬於煩惱漏失,你不應於此感到疑怪。」這是大天所起的第一個惡見。
大天為令弟子歡喜親附,矯設方便而次第為弟子記別初果乃至阿羅漢等四種沙門果。被記別之弟子問大天:「阿羅漢應有證智,為何我自己都不知此實證的智慧呢?」大天告訴其弟子:「阿羅漢亦有無知,雖然已沒有染污的無知,但卻還有不染污的無知,所以你們不能自知此實證的智慧;不應對自己沒有信心。」這是大天所起的第二個惡見。
被記別為阿羅漢的弟子又問大天:「曾經聽聞證阿羅漢之聖者已經斷除了疑惑,為何我們對於諦實之法還存有疑惑?」大天告訴其弟子:「阿羅漢亦有疑惑,雖然已斷了隨眠性疑,但是於『處、非處』疑未斷;辟支佛於此尚未能斷,你們聲聞於諦實之法當然還有疑惑,但也不要自輕。」這是大天所起的第三個惡見。
之後大天的弟子們翻閱經典,得知阿羅漢有聖慧眼、於自身之解脫能夠自己證知,於是再問大天:「我們若是阿羅漢,應當能夠自己證知,為何僅能由師父來印證我們入於阿羅漢果,卻沒有現前的智慧可以自己證知真是阿羅漢?」大天告訴其弟子:「也有阿羅漢但由他入而不能自知,如舍利子(舍利弗)智慧第一、大目揵連神通第一,若不是佛予以記別,他們都不知道自己已證阿羅漢,更何況由他人而入者如何能自了?不應於此窮於詰問。」這是大天所起的第四個惡見。
大天雖如是造作諸多惡見誤導學人,尚自能思惟罪業深重,對於將來可能受到之劇苦果報亦深感憂慼,於中夜思惟至此而數唱︰「苦哉!苦哉!」其近住弟子聽聞以後,早晨起來參問大天:「昨夜為何唱言苦哉?」大天答其弟子:「我乃召呼聖道,若不至誠,聖道終不現起。」這是大天所起的第五個惡見。
之後,大天集其所說五惡見事,而作成頌偈:「餘所誘無知,猶豫他令入,道因聲故起,是名真佛教。」漸漸的上座比丘都捨報以後,某個十五日的夜晚,輪到大天主持布薩說戒,大天便自誦所造之頌偈;當時眾中多聞、持戒、修靜慮之有學、無學皆感驚訝而訶責之,並翻大天所造之頌成為:「餘所誘無知,猶豫他令入,道因聲故起,汝言非佛教。」該布薩之夜,為此事而整夜互相指責鬥諍。到天亮時,大天徒眾及多聞持戒修靜慮之有學無學眾,兩造相諍越來越盛而不能止息。後來無憂王亦來相勸,對於兩造各自所誦雖生疑而不能撿擇孰是孰非;當時無憂王無有能力區分凡聖,竟聽信大天之言:「應依多人語而滅諍。」於是無憂王令持兩種見解之僧眾各別分住,當時多聞持戒等賢聖朋眾耆年雖多而僧數少,大天朋眾耆年雖少而人數多,無憂王遂從多,依大天眾。後隨著各持之異見遂分成二部︰一上座部,即是賢聖朋眾僧數較少者;二大眾部,即是大天朋眾人數較多者 。
由於賢聖眾不許大天五惡見事,出現了人有異諍、法有異說之事,破一和合而分部;此時之分部,與世尊示滅後七葉巖結集之分部,名稱雖相同,而實質之意涵卻迥然不同,此後聲聞僧眾破根本法之諍來自於大天之惡見故。之後,承襲大天五惡見事之大眾部,由於凡多聖少,因此到了世尊示滅後將近二百年中,持續諸多乖諍而使和合僧眾再破和合,從大眾部再分出一說部、說出世部、雞胤部、多聞部、說假部等部派,仍屬於聲聞解脫道分裂之部派,並非從大乘佛教菩薩眾中分裂出來。
到了世尊示滅後滿二百年,當時摩揭陀國之王臣權貴及百姓唯奉事沙門而不尊崇外道,外道因貧於四事供養而私自剃髮成沙門出家之形,進入聲聞法大眾部僧團中,成為賊住比丘 ;其中有一出家外道也叫作大天(與前一百年五事破和合眾之大天同名,為區別故,下文以外道大天稱之),乃是彼賊住比丘之首,多聞博學而受持三藏、能善說法,遂使聲聞佛教凡聖同流,真沙門與假沙門合雜而處。此事被已具佛法知見、懂得分別凡聖之國王阿育王(即無憂王)知道以後,雖然將諸多外道假沙門逐出僧團,然而以外道大天為首之賊住外道尚有數百朋黨極盛,若強制予以剪除,恐怕他們破壞佛法,因此國王另造僧伽藍以安置外道大天為首之真偽合雜僧眾,此即由大眾部再破和合僧而出制多山部。之後制多山部又因重新商議先前之大天五事而產生可或不可之乖諍,因此又分破和合僧而成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 。
於世尊示滅後二百年內,聲聞大眾部因於異諍已經分破為多部,而上座部雖僧數較少,但僧團中聖多凡少,於這二百年內皆是先弘傳經藏,後弘傳律藏及論藏(亦即對法藏),如是法同一味無有異諍而共和合。進入世尊滅後第三個百年之初時,迦多衍尼子(梵文Kātyāyanī-putra之音譯,或譯為迦旃延尼子,或譯為迦旃延子。迦旃延Kātyāyana是姓,尼者是女,意即其母姓迦旃延,是迦旃延之子的意思)出世,之後在上座部出家,此迦旃延尼子先弘對法,後弘經藏,乖離了上座部原先之宗旨,上座部內部因此鬥諍紛紜而分破。上座部專弘經藏之僧眾所說,後來被多弘對法者所伏而氣勢漸弱,專弘對法者聲勢較強,故據於舊處改名為說一切有部(梵文為Sarvāstika,音譯為薩婆多,薩婆多即是漢語「一切有」之義,故說一切有部即是薩婆多部,或又稱為說因部),而專弘經藏僧眾移居於雪山而稱為雪山部。
之後,於此第三個百年中,從說一切有部又流出一部名犢子部,次後又從犢子部流出法上部、賢胄部、正量部、密林山部等四部;次後又從說一切有部流出一部名化地部,次後由化地部又流出一部名法藏部;至此第三個百年末,從說一切有部又出一部名飲光部(亦名善歲部);至第四個百年初,從說一切有部又分出一部名經量部(亦名說轉部)。如是,上座部亦因隨情執理而分破成多部 。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