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社會中,「孝」是倫理道德的基礎。隨著時代的變遷,行孝的方式或有改變,但是隱於背後的孝道本質卻是歷久彌新。《孝經》乃是儒家闡發孝道思想的主要典籍,在十三經中字數最少,文簡義淺,人人易懂,因此流傳廣遠,對傳統社會的影響至深且鉅。《孝經》分為十八章,內容包括尊敬父母、忠於君主、教化民眾等,強調儒家事親孝就能事君忠、由修身治家便可推及治國為政的「以孝治天下」的觀念。本書除了針對本文作詳盡的注釋及語譯外,在書後更蒐集了《尚書》、《詩經》、《左傳》、《國語》、《禮記》等古籍中有關孝道的篇章,讓讀者可以對儒家孝道思想形成的淵源及其發展概況,有更深入的認識。
作者簡介:
賴炎元(注譯者)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
黃俊郎(注譯者)
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系所教授
作者序
孝經略說
一、書 名
《孝經》為十三經之一,是儒家闡發孝道的主要典籍。全書文字不滿兩千,但流傳廣遠,對中國社會的影響至深且鉅,歷代帝王、學者無不尊崇此書。
《孝經》一書,自始即稱為「經」,其書名之由來,據《漢書‧藝文志》說:「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舉大者言,故曰《孝經》。」邢昺《孝經正義》引皇侃《義疏》說:「經者,常也,法也。此經為教,任重道遠,雖復時移代革,金石可消,而為孝事親常行,存世不滅,是其常也;為百代規模,人生所資,是其法也。言孝之為教,使可常而法之。《易》有〈上經〉、〈下經〉,《老子》有〈道經〉、〈德經〉。孝為百行之本,故名曰《孝經》。」
由此可知:孝道為我國傳統的美德,是個人立身處世的根本,也是執政者治理天下的準則,而《孝經》就是在闡述這永恆不變的大道理。
二、作 者
《孝經》的作者是誰?歷代學者對於這個問題,持論紛紜,莫衷一是。歸納起來,約有六說:
(一)孔子自撰
班固《漢書‧藝文志》說:「《孝經》者,孔子為曾子陳孝道也。」邢昺《孝經正義》引鄭玄《六藝論》說:「孔子以六藝題目不同,指意殊別,恐道離散,後世莫知根源,故作《孝經》以總會之。」
(二)曾子所錄
孔安國《古文尚書‧序》說:「曾子躬行匹夫之孝,而未達天子諸侯以下揚名顯親之事,因侍坐而諮問焉。故夫子告其誼,於是曾子喟然知孝之為大也,遂集而錄之,名曰《孝經》。」陶潛《五孝傳》說:「至德要道,莫大於孝,是以曾參受而書之。游、夏之徒,常咨稟焉。」
(三)曾子弟子編輯成書
晁公武《郡齋讀書志》說:「今其首章云:『仲尼居,曾子侍。』則非孔子所著明矣。詳其文義,當是曾子弟子所為書也。」王應麟《困學紀聞》引胡寅說:「《孝經》非曾子所自為也。曾子問孝於仲尼,還而與門弟子言之,門弟子類而成書。」
(四)子思所作
王應麟《困學紀聞》引馮椅說:「子思作〈中庸〉,追述其祖之語乃稱字,是書當成於子思之手。」倪上述《孝經刊誤辨說》:「《孝經》……考之本文,揆諸情事,確為曾氏門人所記,且斷然與《大學》、《中庸》同出於子思。此三書之中,於仲尼則稱字,祖也;於曾子則稱子,師也。」
(五)七十子徒之遺書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今觀其文,去二戴所錄為近,要為七十子徒之遺書。」阮元《石刻孝經論語記》:「《孝經》《論語》,皆孔門弟子所譔。」
(六)漢儒所撰
姚際恆《古今偽書考》說:「是書來歷出於漢儒,不惟非孔子作,併非周秦之言也。……勘其文義,絕類《戴記》中諸篇,如〈曾子問〉、〈哀公問〉、〈仲尼燕居〉、〈孔子閒居〉之類,同為漢儒之作。」
綜上所述,《孝經》一書,漢代學者多認為是孔子所作,或者說是曾子集錄的。到了宋代,才有人說是曾子弟子或子思所作,但這些說法,大多是揣測之辭;而清代的學者懷疑是出自漢儒之手,但《呂氏春秋》〈孝行〉、〈察微〉兩篇曾引用《孝經‧諸侯章》文字,蔡邕〈明堂月令論〉及賈思勰《齊民要術‧耕田篇》並引魏文侯《孝經傳》之說。孝《呂氏春秋》成於秦王政七年(西元前二四○年),魏文侯於西元前四二四年至三八七年在位,而傳是用來解經的,那麼《孝經》的成書年代,必定早於魏文侯,恐非漢儒的著作。因此我們說《孝經》撰作的本意,出自孔子,以授曾子,但著於竹帛,傳諸後世,那是出於曾子一派的後學者,因為推究制作本意,所以作者仍然追題先師孔子之名,這種說法,應當比較適切而穩當。(
孝經略說
一、書 名
《孝經》為十三經之一,是儒家闡發孝道的主要典籍。全書文字不滿兩千,但流傳廣遠,對中國社會的影響至深且鉅,歷代帝王、學者無不尊崇此書。
《孝經》一書,自始即稱為「經」,其書名之由來,據《漢書‧藝文志》說:「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舉大者言,故曰《孝經》。」邢昺《孝經正義》引皇侃《義疏》說:「經者,常也,法也。此經為教,任重道遠,雖復時移代革,金石可消,而為孝事親常行,存世不滅,是其常也;為百代規模,人生所資,是其法也。言孝之為教,使可常而法之。《易》有〈上經〉、〈下經〉,...
目錄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代序儒家孝道思想的形成及其發展
孝經略說 一
開宗明義章第一 一
天子章第二 六
諸侯章第三 八
卿大夫章第四 一一
士章第五 一四
庶人章第六 一七
三才章第七 一九
孝治章第八 二三
聖治章第九 二七
紀孝行章第十 三四
五刑章第十一 三七
廣要道章第十二 三九
廣至德章第十三 四一
廣揚名章第十四 四三
諫諍章第十五 四五
感應章第十六 四八
事君章第十七 五一
喪親章第十八 五三
附 錄
一、尚 書 五九
二、詩 經 七一
三、左 傳 七六
四、公羊傳 八八
五、穀梁傳 九○
六、國 語 九三
七、論 語 一○五
八、孟 子 一一七
九、荀 子 一四九
十、禮 記 一六五
十一、大戴禮記 二一八
刊印古籍今注新譯叢書緣起
代序儒家孝道思想的形成及其發展
孝經略說 一
開宗明義章第一 一
天子章第二 六
諸侯章第三 八
卿大夫章第四 一一
士章第五 一四
庶人章第六 一七
三才章第七 一九
孝治章第八 二三
聖治章第九 二七
紀孝行章第十 三四
五刑章第十一 三七
廣要道章第十二 三九
廣至德章第十三 四一
廣揚名章第十四 四三
諫諍章第十五 四五
感應章第十六 四八
事君章第十七 五一
喪親章第十八 五三
附 錄
一、尚 書 五九
二、詩 經 七一
三、左 傳 七六
四、公羊傳 八八
五、穀梁傳 九○
六、國 語 九三
七、論 語 一○五
...
商品資料
出版社: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24-06-12ISBN/ISSN:9789571478029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72頁開數:25K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