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做金庸副手,臨別時獲金庸送贈「金撈」、香港文化界與傳媒界傳奇人物——胡菊人 最新力作!
本書分五輯,選編胡菊人自八〇、九〇年代伍福強先生於香港復刊《良友》畫報時所寫的專欄文章,除了延續胡先生以前關注的主題如金庸、《水滸》、《三國》小說藝術的探討;也有回憶、追懷朋友的文章如台灣的臺靜農、大陸的梁漱溟,至於香港的自然包括他最熟悉的友聯人物如趙聰先生和緬懷主持《盤古》的美好歲月。本書最後兩輯〈文化再思〉和〈中西之間〉的文章偏重思索傳統與現代之間的關係,可說,是從内看,強調人文精神在現代社會的價值,即使過了三十年也不覺過時。
好評推薦:
「重讀本書〈也說『盤古華年』〉一文,胡先生敘述《盤古》朋友過新年的盛況:作曲、唱歌、編舞、跳舞、對對聯、寫書法等,好一個如花似畫的華年啊,真是令人羨慕!閱讀這本《胡菊人〈良友〉專欄文選》的讀者,應該也有如此想法吧。」——葉嘉詠
「這種始終如一的『人文精神』,引領胡先生寫作不輟並肯定人的精神價值,維護人文世界信守的規範,讀者可以看到本書收錄的文章,大多是夾敘夾議,氣勢充沛,屬於『雄辯』式的風格。行文明白流暢,善於說理,能破也能立,憑藉的就是孟子所說的『浩然之氣』,以文載道;而『道』,對胡先生而言,始終『一以貫之』,從未改變。」——黎漢傑
作者簡介:
胡菊人
原名胡秉文,另有筆名華谷月。一九三三年生於廣東順德,香港著名報人、專欄作家和文學評論家,先後任《大學生活》社長及主編、《中國學生周報》社長,曾執掌《明報月刊》十多年,八十年代初創辦《百姓半月刊》。一九八五年至一九九〇年曾任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委員。文章散見於《明報》、《東方日報》、《星島日報》及《星島晚報》、《良友》畫報等報刊專欄。曾任香港青年文學獎評判、市政局中文文學創作獎評判。曾任香港作家協會主席、香港作家聯會理事等職,為一九九〇年香港藝術家年獎作家得獎人。著有《坐井集》、《旅遊閑筆》、《紅樓、水滸與小說藝術》、《文學的視野》、《小說技巧》、《李約瑟與中國科學》等。已退休,定居溫哥華。
章節試閱
金庸的古典白話
讀金庸先生武俠小說,無疑是人生一大享受。他的小說擁有如此眾多的讀者,恐怕是史無前例的。所寫的小說字數,大概也是有史以來第一人。有位蔡東帆先生,寫了十一部中國歷史演義,連民國也寫了,不得不佩服他的魄力,在量上不可謂不多。然而蔡先生的小說並不流行,也很少人知道他的名字。我很為他叫屈,因此也嘗試去讀他的演義,但卻讀不下去。幾年前臺灣遠流出版了《中國歷史演義全集》,收入了他的全部著作,賣出了幾千套,然而不大有人提起蔡東帆先生,相當可惜。
但是,讀者其實很公平,因為讀來沒有趣味當然就不去看它了。這當中涉及寫作技巧的高下,這「小說藝術」本身是姑息不得的。金庸小說讀者如此之多,是因為作者的寫作技巧極高之故。
小說技巧是多面的綜合藝術,但最基本的有兩項,這兩項如果達不到,則其他的若有某種優點(如布局、題旨、節奏、對話等等)也不能使整部小說成為「完美」或「接近完美」的作品。所以寫小說是像雕琢精美璧玉一樣的。
兩項根本條件一是文字,文字不好則一切都破壞了,其二是「說故事的方式」。說(寫)得不好就算設想多麼奇巧、主旨多麼宏大也沒有用。這兩個條件就像一塊璞玉的本質,或像是一個匠人的技藝,如果是低劣的,決不可能創出好作品來。
蔡東帆先生的文字文白相雜,以文言為主,「說故事的方式」又運用得不對,他大量使用「複述語言」,使讀者沒有逼真的現場真人真事的感受,這是用力雖令人佩服但作品不感人的主因。與金庸先生對這兩項基本技巧之掌握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多年來我每看金庸小說改編的電視劇與電影,總覺不夠味道,比讀小說本身的興味差得太遠了。可見文字的「想像之美」往往可以比「映像之美」更要感人。郭靖、黃蓉、小龍女、楊過、喬峯、張無忌等等人物,畫面中的形象遠遠不及文字中的形象。這固然受到演員本身條件的局限,但也是由於原作文字極好之故。
看電視電影的金庸小說,我最不能忍受的是對話,編劇都用了「現代白話」粵語。而金庸小說最值得推崇的地方,便是靈活運用古典白話。一千多萬字能盡量避免採用「現代白話」是極之難能可貴的。
金庸的古典白話
讀金庸先生武俠小說,無疑是人生一大享受。他的小說擁有如此眾多的讀者,恐怕是史無前例的。所寫的小說字數,大概也是有史以來第一人。有位蔡東帆先生,寫了十一部中國歷史演義,連民國也寫了,不得不佩服他的魄力,在量上不可謂不多。然而蔡先生的小說並不流行,也很少人知道他的名字。我很為他叫屈,因此也嘗試去讀他的演義,但卻讀不下去。幾年前臺灣遠流出版了《中國歷史演義全集》,收入了他的全部著作,賣出了幾千套,然而不大有人提起蔡東帆先生,相當可惜。
但是,讀者其實很公平,因為讀來沒有趣味當然就不去看它...
作者序
黎漢傑序
知悉胡菊人先生的大名,始於多年前編周策縱先生的訪談集,裏面收錄了胡先生與周公對談的兩篇訪問稿:〈與周策縱先生論為學方法〉與〈五四的成就,五四的感召〉。當時,就覺得胡先生所關心的議題,方方面面都體現出一個當代知識分子,或者說「文化人」的風範。如果說在當下的後現代社會,人的精神生活變得破碎、零落;那胡先生在訪談中展現的關懷,甚至推而廣之說,一生的文化事業,正正是不斷肯定人類的精神文化,重新建設失卻已久的人文精神。因此,熟悉胡先生的讀者一定留意到,無論是他的文學批評論著如《文學的視野》、《紅樓.水滸與小說藝術》;散文隨筆如《坐井集》、《旅遊閑筆》;甚至是具體探討特定文化問題的作品如《河殤.何傷》、《李約瑟與中國科學》,都有一股浩然之氣,一種不斷追求的「精英主義」(elitism),貫穿字裏行間。而眼前大家看到的這部小書,則仍然可以感受到種情懷的流露。
「吾道一以貫之」
本書分五輯,均選自八、九十年代伍福強先生於香港復刊《良友畫報》時所寫的專欄文章結集,除了延續胡先生以前關注的主題如金庸、《水滸》、《三國》小說藝術的探討;也有回憶、追懷朋友的文章如台灣的臺靜農、大陸的梁漱溟,至於香港的自然包括他最熟悉的友聯人物如趙聰先生(〈憶趙聰先生〉)和緬懷主持《盤古》的美好歲月(〈也說「盤古華年」〉)。可是,如果說要尋找本書的主旋律,則一定是在本書最後兩輯:「文化再思」和「中西之間」。「文化再思」的文章偏重思索傳統與現代之間的關係。可說,是從内看。自民國以還,尤其知識分子,對中國傳統文化是貶多於褒。這種心態自然是始於五四:
五四運動當然有其正面的意義。……我們唯一要檢討的,大概就是全面打倒歷史傳統、徹底否定中國文化所帶來的害處。這一種害處所帶來的負面作用,恐怕比五四運動所贏得的正面價值,還要大得多。因為中國文化是我們數千年來屹立於世的主要支柱,是我們全民共識共信共愛之所寄,也是我們每一個人人生價值之所繫,更是我們家庭倫理、交朋接友、家國社會的種種活動的準繩。當我們徹底打倒了中國文化之後,整個民族似乎自然失落了,四邊空蕩蕩的,似乎再無立足之處。日常行事做人,也似乎喪失了準則。
當西方自二戰後才開始流行「後現代」的理論,其實中國早已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就已經牽起了一股類近「後現代」的思潮,對傳統文化去解構、去中心化,將原本在思想層面佔主導地位的儒家,驅趕下台。這樣當然有好處,但胡先生則認為「徹底打倒了中國文化之後」,現在的社會,自有缺失:「日常行事做人,也似乎喪失了準則。」
對傳統文化的再思
因此,可以看到胡先生在這本書談得最多的,就是「日常」的生活。例如他欣羨唐君毅先生曾提及的尊師古風:
唐君毅先生記述當年在成都,他在讀小學時,他的父親受聘為教師,校長來下聘書,親自作揖。早一些時,校長還要當着孔子像,向教員跪拜,表示代表鄉中父老,鄭重將學生託付於先生。成都大成學校校長徐子休,年紀已七十餘歲,亦對他學校少他三四十歲的先生,一樣親自跪拜。後來唐君毅先生於一九二九年自南京回成都教書,校長長他三十歲,送聘書時,亦向他長揖,使他當時大為驚奇。
今日的社會,所謂「老師」的角色不是一個販賣知識的生意人,不要說高高在上的校長,即使是學生,對「老師」亦難免流露出「消費者」的心態:「我是顧客給學費,你是侍應提供服務。」「老師」不過是既輕且賤的打工仔而已。唐君毅先生說的這種風俗也許只是「繁文縟節」,甚或是「一種封建的形式主義,一種權威主義」,但背後重視的其實是教育那份責任感。「日常」瑣事,原來並不尋常。
儒家思想講的正是尋常生活的應對規範,例如胡先生在〈男女授受,為何不親?〉新解「男女授受不親」這句歷來被人詬病的話,原來正是普通男女之間應當遵守的禮節:
我的懷疑就出在「援之以手」這四字上,「拿手來拉她」,那就是手與手或手與嫂子身體上的某些部位接觸了。孟子說這是「不得不這樣的」(權),如果不這樣做就是豺狼,救命緊要過一切,……於是我疑問「男女授受、不親」,是說男女之間交受物件,不可以接觸肌膚及身體(那怕穿了厚厚的衣服)。
這樣解釋是否比較合理?譬如即使在今天,你在辦公室拿文件給女同事,無意或有意碰到她的手,也是很不合規矩的,有時對方會大怒,打你一巴掌也說不定,如果你是有意這樣做而對方根本討厭你的話。
男女之間,除了特別情況,日常生活的禮節,無論古今,都是相同的。儒家關注在於具體上雙方交收、傳遞物件的禮節,而不是無限放大,推論男女在任何情況都不能有所接觸。所以,如果按胡先生的說法,「男女授受不親」,確實有理。試想放在今日,即使是同性好友,交受物件也會盡量避免接觸肌膚及身體,更何況是異性呢?
從西方的鏡子回望
當然,要理解自身,最好有一面鏡子,而西方現代文明正好可以用來觀照我們的社會。胡先生在〈即食文明和即食心理〉一文探究香港「即食」的文化,實源於現代人的「飄浮感」、「短暫感」:
好像是世界上什麼事物都是隨時變易的,今天實在不知明天會怎樣。那種「即食」心態在時代曲上之表現,不過是這種普遍現象的一角反映。……
也許我們也可以見到,不少「愛情」也是即食的,婚姻也是,對自己的社會、鄉土、家國,也會「無悔」地隨時要離去。至於對職業之轉換,事業之隨機而變,投資之刻刻轉易,那更是認為一種才能,一種本領了。
文章寫於一九八八年,現在過去了三十多年,單看離婚率一項,就知道香港社會的「即食」心態,是「變本加厲」了。
時代的節奏變得更快,大家只管「即食」,眼裏只有當下,對人、對社會、對環境都缺乏責任感。胡先生在〈地球危機與中華文化〉就以西方社會立論:
在古代當中,希臘和中國都是敬重大自然的,而基督教沒有這種觀念,今日的地球危機乃是人們不敬重大自然的結果。這個說法並沒有錯。
因為在基督教義中,日月星辰山川大地人類動植物,無一不是上帝創造的,上帝乃高據於大自然之上。此與中國思想不同,尤其是道家「天地造化」而創萬物,所以大自然本身就是終極的,其上再沒有上帝。
不過西方近世文明之對大自然的摧殘,那種無所不用其極的殘物、役物手段,與反上帝創造萬物的達爾文進化論不能說沒有大關係。因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觀念,乃是萬物生存必須適應大自然環境乃至征服環境,否則會被淘汰。於是乃造成對大自然的奴役化。
實際上,放眼現在的華人社會,大多數人都是在利用、奴役大自然,傳統中國文化那種「天人合一」的觀念早就不存在了。周邊的環境,一切都被轉化成可利用的資源,人們考慮的是如何去充分利用、有效開發。這個地球危機,無論中西,都是一樣嚴峻的。
結語
這種始終如一的「人文精神」,引領胡先生寫作不輟並肯定人的精神價值,維護人文世界信守的規範,讀者可以看到本書收錄的文章,大多是夾敘夾議,氣勢充沛,屬於「雄辯」式的風格。行文明白流暢,善於說理,能破也能立,憑藉的就是孟子所說的「浩然之氣」,以文載道;而「道」,對胡先生而言,始終「一以貫之」,從未改變。
黎漢傑序
知悉胡菊人先生的大名,始於多年前編周策縱先生的訪談集,裏面收錄了胡先生與周公對談的兩篇訪問稿:〈與周策縱先生論為學方法〉與〈五四的成就,五四的感召〉。當時,就覺得胡先生所關心的議題,方方面面都體現出一個當代知識分子,或者說「文化人」的風範。如果說在當下的後現代社會,人的精神生活變得破碎、零落;那胡先生在訪談中展現的關懷,甚至推而廣之說,一生的文化事業,正正是不斷肯定人類的精神文化,重新建設失卻已久的人文精神。因此,熟悉胡先生的讀者一定留意到,無論是他的文學批評論著如《文學的視野》、《紅...
目錄
序一 葉嘉詠
序二 黎漢傑
◆ 藝文趣談
鄭板橋的另一面
人物描寫:答讀者問
《水滸》—— 嗜殺的小說
胡適評《三國》不公—— 論張飛與李逵
好小說的標準
劉關張的性格悲劇
中國山水畫為什麼有人?
金庸的古典白話
金庸小說的一大突破
姜白石的《玉梅令》
文學就是生活
《紅樓夢》與中國美感
管平湖與查阜西
古琴為什麼要「古」?
毛姆的傲慢與偏見
略論小說人物
金庸小說的三個竊聽情節
《水滸》的「義」在哪裏?
《水滸》應多寫官吏不義
人文精神應作人類的指導
◆ 文字論辯
從西芹到太空穿梭機
有寸導與無寸道
幾點忠告
也談「求絃若渴」
步石人兄說「閑」
中文的承載力
文字.歷史.文化
話說「終極關懷」
「愉快」有沒有「一個」
「學而優則仕」試解
美麗的中文變得醜陋了
恢復中文之美感?
傳、學、思、習
讀《論語》的體驗
說「儒」與「儒家」
◆ 友朋雜憶
一種失傳的禮俗
臺靜農先生——幽蘭人格
主觀乎?客觀乎?重看胡適
重建儒家新形象——為梁漱溟先生賀壽
也說「盤古華年」
殷海光讚——文化怔忡中的清醒者
苦痛熬煉出美麗—— 唐晟的工筆花鳥畫
陳荊鴻先生小記
憶趙聰先生
波芙娃和阿格靈
◆ 文化再思
節日與中國文化
月亮文化
不要再有屈原和屈原心態
學問三境界
對不起!孔老夫子
給孔子以公平對待
男女授受,為何不親?
孔丘的最大冤案
富裕社會的螞蟻
中國人失落了什麼?
六優六缺的中和
法家是中國文化的罪人
有涯之知與無涯之知
關於重建中國文化
沒有見面禮的中國
交友與「和而不同」
先秦文化是痛苦結晶
關於《論語》的編輯及其他
◆ 中西之間
擺盪的文化
空靈的智慧
痛定思痛話「五四」
即食文明和即食心理
儒家和西方歪風
來自中國的衝擊
惹起大論爭的胡適演講
地球危機與中華文化
人之半牲畜化
怕獸.殺獸.憐獸
文學傳記與紀實傳記
人與自己的鬥爭
讀書與交友之間
倫理的「時潮」與「零售」?
「上帝死了」及「孔子已死」
讀鬥牛圖有感
「五四」的人才味
他們說上帝造人並不平等
關於外介外言外論
序一 葉嘉詠
序二 黎漢傑
◆ 藝文趣談
鄭板橋的另一面
人物描寫:答讀者問
《水滸》—— 嗜殺的小說
胡適評《三國》不公—— 論張飛與李逵
好小說的標準
劉關張的性格悲劇
中國山水畫為什麼有人?
金庸的古典白話
金庸小說的一大突破
姜白石的《玉梅令》
文學就是生活
《紅樓夢》與中國美感
管平湖與查阜西
古琴為什麼要「古」?
毛姆的傲慢與偏見
略論小說人物
金庸小說的三個竊聽情節
《水滸》的「義」在哪裏?
《水滸》應多寫官吏不義
人文精神應作人類的指導
◆ 文字論辯
從西芹到太空穿梭機
有寸導與無寸道
幾點忠告
也談「求絃若...
商品資料
出版社:初文出版日期:2024-07-05ISBN/ISSN:9789887034186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68頁開數:25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