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里圖斯(Heraclitus)主張「萬物皆流」(panta rhei: everything flows或者有人說panta chorei: everything moves),認為宇宙一切變動不羈,永不定形。對我而言,這種觀念符合我自己的 “be(com)ing”想法:所有的存有(being)不是there it is而是there it can become。除非德希達(Jacques Derrida)的未來(l’avenir)不在/再,凡存在的都必須面臨將來(le futur)不可預期的來襲。如此說來,人類最好/只能戒慎恐懼,臨深履薄地在希望中活著。
希望就是企求美好的變化。個人、家族、社會、國家乃至於世界如果有美善的盼望,未/將來就有可能是可以實現的美夢,而任何不堪回首的黑暗歷史負擔或許得以在此「希微之盼/望」中獲得救贖。
筆者在日本九州西南學院大學擔任交換教授期間所從事的另類的「文化夢遊」(dre)ambulation和撰寫這本《和雲:日本文化散策》的終極目的在此。
作者簡介:
張上冠
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比較文學博士
曾任政治大學和東吳大學外語學院院長
現為東吳大學端木愷(字鑄秋)校長講座教授
主要研究領域為翻譯理論、跨文化研究、比較文學和英詩
作者序
自序
我的學術研究領域主要在翻譯理論、跨文化研究和比較詩學。四十多年的學術生涯足跡基本上散落在台灣、美國、中國、日本和韓國地區,然而慚愧地,五本專著:《翻雲:文學與跨文化翻譯》(2019)、《覆雨:語言、文學與文化翻譯》(2023),以及尚待出版的《散華:文學翻轉、回想和迴旋》(2025)、《雲隙光:文化和翻譯殘篇》(2025)和《魚雁沈落:狄瑾蓀的詩和翻譯》(2026),四本編著和一篇博士論文也只能在學術世界中殘留雪泥鴻爪。每個人才能有限,我自不例外,但駑馬十駕,若能為一己的硏究領域遺留吉光片羽以為後人參考,吾願足已。文人死後名聲如何自己不必也無法聞問,但是其人之文字遺產卻已超越自然生命而滙聚成為歷史洪流中的點滴,因此寫作其實並非「為己」(pro me),也不「為我們」(pro nobis),而是「為了他者」(pro aliis)。
我學習日文前後也有數年時光,但十一年美國生活倥偬,課業和教書雙重壓力在身,一直無法專心致力將日文學好,總覺遺憾。1991 年我回到台灣到2016 年從政治大學退休,也由於種種自我合理化的原因,日文學習終究是黃粱一夢。2022 年我卸下東吳大學外語學院院長職務,半生行政工作總算劃下了句點,而我湊巧地同時申請到日本福岡西南學院大學擔任一學期的交換教授。然而新冠肆虐,我一直等到2023 年才得以成行。趁此難得的閒雲野鶴機會,我在日本自由自在,平日在福岡、九州和本州四處如夢遊般「閑逛」,但讀書人習性使然,我經常在「參觀」一處之後心中總會浮現某種感覺,彷彿有股無名無形的力量督促我從事遊記寫作。《和雲:日本文化散策》就是我這個隨意散步的漫遊者(flâneur)在「行」之後的「定」—某種文字的「回想」(recollection)—縱使寫作常常並非是在「寧靜」(tranquility)的狀態下完成。十三篇散文涵蓋了四個範疇:對中日歷史關係的後顧前瞻、《聖經》故事的再思反省(西南學院大學是由美南浸信會所創立)以及對日本俳句(芭蕉和與謝蕪松)的(比較)文學詮釋和日本社會現象的(跨)文化關注。由於日文能力和文學∕化才能的限制,我自知觀察有限,但隻字片語仍是心意所在,若能引起讀者絲毫興趣,這本《和雲:日本文化散策》也算是自圓自滿。
我將此書獻給我的父親,箇中原因既簡單又複雜。簡單的是兒子對父親的情愛和尊敬,我希望父親能感覺驕傲和滿足:一生沒成就任何大事的兒子在學術生涯的深秋初冬願意獻書致敬,而複雜的原因(也關係到撰寫這本書的目的)就必須花些篇幅敘述。父親生於昭和二年(1927)—我刻意不用民國年號是因為他出生時按國際法就是日本人—這個「昭和」是個意義混亂的字眼,它一方面代表了日本帝國「榮耀的」時代,一方面象徵了中國承襲的恥辱,而另一方面則幽幽暗暗地傳達了台灣的無奈和兩難處境。1895 年「馬關條約」大清割讓台灣予日本,台人一開始的憤怒與反抗終究在帝國槍桿下煙消雲散。父親出生時台灣已經被割讓了32 年,他沒有選擇的權力,所有一切是自然也不自然地加諸在一己身上。1927-1945 年,父親十八歲成年之前他是法律上的「日本的台灣人」或者說「台灣的日本人」,因此無論美麗或哀愁,這都是黑暗歷史或歷史黑暗的結果。做為被殖民者,父親當然不會以生∕身為日本人為傲,否則二十歲不到他不會加入國軍到大陸闖蕩,而從一個日本青年預備兵轉身為中國陸軍少尉是他從被迫到志願的心路過程。父親年經時候的中國情結,在當時的日本殖民氛圍下是自然而然的心理反映:我是「中國的台灣人」或者我是「台灣的中國人」。但是弔詭地,這兩種「當時正確的」說法,在現在台灣的政治環境下,可以想像是非常異類的,因為對主張台獨者而言,前者固然意謂主權和主體性的喪失,但後者展現的豪情壯志恐怕是台獨主張者所難以同情或理解的。人類無法預知未來,中國和台灣後來的政治糾葛和歷史弔詭是青年的父親當時預料不到的。父親退伍後最終成為了工程師,但日本、中國和台灣三者的政治幽靈還是在他日常生活中持續糾結不散,纏繞蠱惑。父親迄今已經九十八歲了,他的生命,長話短說,是從台灣人、日本人、中國人、到美國人的轉變。妹妹選擇在美國定居,為了要照顧父母親,替父親申請了美國籍,但我清楚明白,父親心中永遠自認是一位「中國的台灣人」或者「台灣的中國人」。人生有許多事情不是政治可以決定的,血緣、親情、語言、文化其實都凌駕政治,將一切政治化是哀愁而不美麗的。
父親的日文程度可説是母語者,以他的背景而言這一點也不稀奇,更不是什麼值得驕傲之事。小時候家裡日本元素不少,年少輕狂時期的我也曾傾心日本之美,但是我大學時卻選擇主修英文。我常懷疑這是否也是某種政治化下的選擇,因為母親(即便也會說日語)是小學老師,是「國語」的教導者,而父親從未鼓勵我學習日文。如今我年近古稀,能懂英文、法文,有必要時德文、拉丁文也可上場冒充在行,但日文永遠是我的「阿基里斯之踵」,而我本來卻是有機會可以真正精通這個外語,甚至在學術成就上或許能有更好的成績,因為從小就可以就近向父母學習。記得我在福岡每天經驗「聾啞」日子的時候,年經時懵懵懂懂的政治∕語言正確而導致的日文遺憾讓我在日本的時光倍感强烈的失落和唏嘘。
《和雲:日本文化散策》是獻給父親的文字紀念,紀念他一生在日本∕台灣∕中國∕美國政治歷史的悲∕喜劇中扮演了一個「微不足道」的角色(絕大多數的我們不都是如此?)但他對生命的熱情,對語言、文化、音樂和藝術的喜愛,對妻子、兒女的忠誠奉獻,全都是我應該效法的。人生有許多事情並非政治可以全然決定的,血緣、親情、語言、文化其實都凌駕政治,將生命豐富的諸多面向全然予以政治化是哀愁的而且一點都不美麗。
張上冠
2023/06 初稿於福岡
2024/07 定稿於台北
自序
我的學術研究領域主要在翻譯理論、跨文化研究和比較詩學。四十多年的學術生涯足跡基本上散落在台灣、美國、中國、日本和韓國地區,然而慚愧地,五本專著:《翻雲:文學與跨文化翻譯》(2019)、《覆雨:語言、文學與文化翻譯》(2023),以及尚待出版的《散華:文學翻轉、回想和迴旋》(2025)、《雲隙光:文化和翻譯殘篇》(2025)和《魚雁沈落:狄瑾蓀的詩和翻譯》(2026),四本編著和一篇博士論文也只能在學術世界中殘留雪泥鴻爪。每個人才能有限,我自不例外,但駑馬十駕,若能為一己的硏究領域遺留吉光片羽以為後人參考,吾願...
目錄
(上)帝(之)國:東/西經和南/北緯
臨淵履薄:戰爭、和約與(跨)文化翻譯
右傳:元寇防壘和歷史之鑑
以ナ又民:日中之和
復活節記:Anagram 之力
難抵極(PIA):跨文化翻譯的「難點」
π/光點:翻譯的方圓問題
縱浪大化中:一首松尾芭蕉俳句的中譯
Memento (A)mori/愛和死的糾纏:與謝蕪村的一首俳句英譯
Wor(l)d:語言、文字與世界圖像
始終如一:翻譯的轉/變
始作俑者:亞伯拉罕、以撒和犧牲-以中國倫理反思
遺響難契:翻/譯之和
《和雲》後記
(上)帝(之)國:東/西經和南/北緯
臨淵履薄:戰爭、和約與(跨)文化翻譯
右傳:元寇防壘和歷史之鑑
以ナ又民:日中之和
復活節記:Anagram 之力
難抵極(PIA):跨文化翻譯的「難點」
π/光點:翻譯的方圓問題
縱浪大化中:一首松尾芭蕉俳句的中譯
Memento (A)mori/愛和死的糾纏:與謝蕪村的一首俳句英譯
Wor(l)d:語言、文字與世界圖像
始終如一:翻譯的轉/變
始作俑者:亞伯拉罕、以撒和犧牲-以中國倫理反思
遺響難契:翻/譯之和
《和雲》後記
商品資料
出版社:翰蘆圖書出版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24-07-31ISBN/ISSN:9786269854332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32頁開數:14.8x21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