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臺灣新民報》日刊(1932-1941),前身為《臺灣靑年》、《臺灣》、《臺灣民報》等刊物,其提供創作、論述空間,傳播、鼓吹各種思潮,堪稱當時「臺灣人的唯一喉舌」。
《臺灣新民報》原刊為日文,國立臺灣文學館以復刻本為基礎,進行原文判讀、打字、翻譯、注解,分別編印《原文校注》及《華文譯注》兩種版本,充分展現官方、學界與民間三方通力合作的成果,讓臺灣文學的樣貌更豐富、多元,也讓臺灣文學的推展及臺灣文學史的建構更細緻、深入且寬廣。
《臺灣新民報》為日治時期唯一臺灣人獨資經營的報紙,亟欲從「臺灣人觀點」為人民喉舌。現存資料顯示,從1933年11月19日起,《臺灣新民報》於週日以附錄的形式增加了家庭版和兒童版,1939年11月25日之後更進一步增加了晚報,並持續至1940年5月25日,充分展露欲將讀者範圍由知識份子擴散至家庭,並向下扎根至兒童的企圖。
由於《臺灣新民報》從週刊改為日刊,也順勢提供「長篇連載小說」得以蓬勃發展的舞台。本次整理翻譯出的「長篇連載小說」有:林理基〈島之子〉、林敬璋〈悲傷的天鵝〉、賴慶〈女性悲曲〉、小栗蟲太郎〈大陸一代娘〉、邦枝完二〈七色的天空〉。惟因資料佚失或檢閱制度之故,這些小說皆只剩斷首去尾之姿,然而臺灣總督府檢閱的痕跡,卻反而在這些破碎的小說中赤裸呈現。《臺灣新民報》發行後的第一部小說——林理基〈島之子〉連載21篇後就遭禁,從其間的塗銷等痕跡,可以淸楚看到《臺灣新民報》與總督府間的攻防拉扯。
除文學作品外,也可從本書一窺臺灣近代美術史部分面貌。錦鴻生的〈第三屆獨立美術展觀後感〉、〈評臺展〉等一系列的評論,是近代美術發展的重要研究資料。値得一提的是,顏水龍為賴慶的〈女性悲曲〉連載繪製了一連串插畫,見證了當時文學家與藝術家在《臺灣新民報》的協作,因此特別收錄重現。
章節試閱
1932年4月18日第五版
小說
島之子(一) 林理基 追逐(一)
俊瑞奔跑。向前奔跑。急速奔逃。這期間似乎還險些摔跤好幾次。
(絕不能被捉到。)
雖然心裡想跑得更快一點,但兩隻腳就是不爭氣。大稻埕後街長屋的巷道,路面比心裡想的狀況差。地面凹凸不平,幾塊翹起的石塊差點就要攫住俊瑞的腳,他只能自危保身地繼續一路狂奔。
在一個街燈也沒有的巷弄裡,只能仰賴從長屋流洩出來的微光辨認去路。不過越顯幽暗的地方,對俊瑞來說卻是越好……。怎麼說呢?因為就在離他後面不遠之處,有一群四、五個身穿制服與便衣的追兵不斷朝他追來。
「畜生!站住!」
「喂,給我站住!」
那一小群追兵不但口出穢言罵聲連連,還以圍補野兔般的獵人氣勢對俊瑞窮追不捨。
(怎能就這樣被捕了!)
俊瑞反抗般地在心裡嘟嚷了一聲。
(我還有好多該做的事要做啊!)
他一邊回頭看,一邊死命朝前飛奔。內心的焦躁,不斷鞭策他的雙腳往前奔馳。
為了避開人群,他不斷朝昏暗幽微的地方鑽去,穿梭在幽暗的街弄中。雖已跑到上氣不接下氣,但是無論如何,就是不想被後面的那群追兵盯上。
(還有必須要做的事等著我去做。)
一想到這點,就更不能在這裡乖乖地束手就擒。他完全不管是泥濘還是積水,只要是看起來幽暗的地方,他就毫不猶豫地朝前奔去。
但是,後面那群追兵並沒有停止追擊。他們對俊瑞窮追不捨,手裡緊握著佩劍,劍上的吊環還不斷發出令人聞之喪膽的聲響。凌亂的腳步聲,彷彿是從俊瑞的正後方傳來,陰魂不散地緊纏著俊瑞。在黑暗的盡頭,啪咑啪咑的沉鈍之聲不斷交錯迴盪。
「畜生!被我抓到一定弄死你!」
從聲音推斷──雖然耳際不斷傳來他們的叫聲──追捕的距離好像已大幅縮短。
(這些白帶魚!到底要尾隨到什麼地方。)
俊瑞屏氣凝神不斷加快速度狂奔。
(就算因此沒氣了也不打緊。)
一想到絕不能被那些傢伙捉到,俊瑞幾乎是卯足全力地跑。
(有種就朝我一直游過來!我才不會被白帶魚捉到。)
對於如影隨形窮追不捨的那群追兵,他已打定主意要逃脫出去。
他不管方向,在迷宮般的後巷裡,逕自往幽暗的地方跑,他的身影不斷消失在漆黑之中。但是後面的追兵卻不放過他。
俊瑞開始覺得疲憊了。而且因是打著赤腳緊急奔逃的關係,現在覺得腳底刺痛發熱。
(得躲在什麼地方才行。)
若要避開那群有著毒蛇般執著意念且窮追不捨的追兵視線,就須要有超人般的速度。
(找個地方躲藏起來吧!)
可是,說要躲藏,在這條每間房子看起來都一模一樣的後街長屋裡,實在是找不到一處適當的藏身之所。
俊瑞越來越感焦慮。
(畜生!這些白帶更!到底要追到什麼地方啊!)
──廖詩文譯
1932年4月18日第五版
小說
島之子(一) 林理基 追逐(一)
俊瑞奔跑。向前奔跑。急速奔逃。這期間似乎還險些摔跤好幾次。
(絕不能被捉到。)
雖然心裡想跑得更快一點,但兩隻腳就是不爭氣。大稻埕後街長屋的巷道,路面比心裡想的狀況差。地面凹凸不平,幾塊翹起的石塊差點就要攫住俊瑞的腳,他只能自危保身地繼續一路狂奔。
在一個街燈也沒有的巷弄裡,只能仰賴從長屋流洩出來的微光辨認去路。不過越顯幽暗的地方,對俊瑞來說卻是越好……。怎麼說呢?因為就在離他後面不遠之處,有一群四、五個身穿制服與便衣的追兵不斷朝他追來。
「...
作者序
館長序 林巾力
臺灣文學史料整理,一直是國立臺灣文學館持續進行的重要基礎工程。其中,日治時期的史料,收集相當不易且於語言上也不利於讀者閱讀,因此對於日治時期的文學史料整理翻譯,本館責無旁貸。
日治時期《臺灣新民報》日刊(1932-1941),前身為《臺灣青年》、《臺灣》、《臺灣民報》等刊物,其提供創作、論述空間,傳播、鼓吹各種思潮,堪稱當時「臺灣人的唯一喉舌」。歷經年代更迭,早年文獻多有佚失,2015年六然居資料室、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與本館三方乃積極促成《臺灣新民報》日刊現存史料的大匯流,合作出版《臺灣新民報》日刊版復刻本(1932年4月至1940年5月,期間有佚失),縱使未得全貌,也已盡力以現階段最完善的面貌呈現於大眾眼前。
然而,《臺灣新民報》原刊為日文,礙於語言的隔閡,光有上揭復刻本,讀者仍無法順利閱讀、利用。緣此,本館便以此復刻本為基礎,進一步整理、譯注。從2017至2023年,分2階段委託文藻外語大學執行,由時任該校的黃意雯教授主持,團隊針對其中之日文文藝作品進行原文判讀、打字,再翻譯、注解,最後則分別以《原文校注》及《華文譯注》2卷編輯出版。就整體而言,本次整理譯注、編輯出版成果實為政府、學界、民間三方通力合作的展現,甚至於執行團隊中也是臺灣文學、日本文學、翻譯學、日本語學等專家學者的跨領域結合。
本館不僅致力於臺灣文學史料的出土,且為顧及出土的史料能普及利用,已陸續針對日文的文學史料整理翻譯,出版《日治時期臺灣文藝評論集:雜誌篇》、《吳新榮日記全集》、《銀鈴會同人誌(1945-1949)》、《1946年《中華日報》日文版文藝副刊作品集》、《西川滿日記》等成果。這奠基工程雖緩慢,但今後仍持續進行,期讓臺灣文學的樣貌更豐富、多元,臺灣文學的推展及臺灣文學史的建構更加細緻、深入且寬廣。
編序 黃意雯
本套書乃執行國立臺灣文學館《臺灣新民報》日文文藝史料整理及譯注計畫(一)和(二)之成果,計畫自2017年開始執行至2023年結案,以《臺灣新民報》日刊版復刻為底本,針對日文文藝相關篇章約400餘篇,進行判讀、打字、校注後,再進行華文譯注。《臺灣新民報》復刻版收錄的期間範圍包括1932年的4月15日至5月31日、1933年的5月2日至11月30日、1939年的11月25日12月4日、1940年的5月5日至5月26日,由於期間內資料有所佚失,以致某些連載篇章無法完整呈現。
身為日治時期唯一臺灣人獨資經營之報紙,《臺灣新民報》亟欲從「臺灣人觀點」為人民喉舌。《臺灣新民報》日刊發行份數在當時僅落後御用三大報中的《臺灣日日新報》。現存資料顯示:從1933年11月19日起,《臺灣新民報》於週日以附錄的形式增加了家庭版和兒童版,1939年11月25日之後更進一步增加了晚報,並持續至1940年5月25日,充分展露欲將讀者範圍由知識份子擴散至家庭,並向下扎根至兒童的企圖。
本次網羅的文藝作品種類有:小說、詩、俳句、論述、隨筆、童話等,其中又以「長篇連載小說」佔據大半篇幅。由於《臺灣新民報》從週刊改為日刊,也順勢提供「長篇連載小說」得以蓬勃發展的舞台。本次整理翻譯出的「長篇連載小說」有:林理基〈島之子〉、林敬璋〈悲傷的天鵝〉、賴慶〈女性悲曲〉、小栗蟲太郎〈大陸一代娘〉、邦枝完二〈七色的天空〉。惟因資料佚失或檢閱制度之故,這些小說皆只剩斷首去尾之姿,然而臺灣總督府檢閱的痕跡,卻反而在這些破碎的小說中赤裸呈現。《臺灣新民報》發行後的第一部小說——林理基〈島之子〉連載21篇後就遭禁,從其間的塗銷等痕跡,可以清楚看到《臺灣新民報》與總督府間的攻防拉扯。
考量人力經費最大綜效,《臺灣新民報》中出現的楊逵〈送報伕〉、張文環〈山茶花〉連載小說因日文原文與中文翻譯已公開發行,黃得時〈水滸傳〉因是原作華文的日譯作品,故在此不收錄。而本次收錄的篇章主題除文學作品外,從中也可一窺臺灣近代美術史部分面貌。錦鴻生的〈第三屆獨立美術展觀後感〉、〈評臺展〉等一系列的評論,是近代美術發展的重要研究資料。值得一提的是,顏水龍為賴慶的〈女性悲曲〉連載繪製了一連串的插畫,見證了當時文學家與藝術家在《臺灣新民報》的協作,因此特別收錄重現。
本研究團隊之組成跨台日、跨校、跨領域,結合了臺灣文學、日本文學、翻譯學、日本語學等專家學者。長達六年的計畫,歸功於團隊老師的不離不棄,在學校工作日益繁重之際,還願意共同為《臺灣新民報》日文文藝史料的整理及譯注貢獻所長。在原文校注方面有賴段裕行老師進行打字與校注,松尾直太老師進行校對。若沒有精準的原文校注,譯文將失真無所依據。在華文譯注方面則有賴廖詩文老師、盧秀滿老師、陳允元老師和沈美雪老師的翻譯,以及杉森藍老師的校對,最後再經臺灣文學顧問張文薰老師的審閱。行政助理黃亦恬則是我十多年來所有計畫的得力助手,有賴她的穿針引線,位處各地的團隊老師才得以順利合作。最後,希望藉由本計畫成果,能與讀者共同見證《臺灣新民報》文藝作品的「臺灣人觀點」。
館長序 林巾力
臺灣文學史料整理,一直是國立臺灣文學館持續進行的重要基礎工程。其中,日治時期的史料,收集相當不易且於語言上也不利於讀者閱讀,因此對於日治時期的文學史料整理翻譯,本館責無旁貸。
日治時期《臺灣新民報》日刊(1932-1941),前身為《臺灣青年》、《臺灣》、《臺灣民報》等刊物,其提供創作、論述空間,傳播、鼓吹各種思潮,堪稱當時「臺灣人的唯一喉舌」。歷經年代更迭,早年文獻多有佚失,2015年六然居資料室、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與本館三方乃積極促成《臺灣新民報》日刊現存史料的大匯流,合作出版《臺灣新民報...
目錄
《臺灣新民報》日文文藝作品 華文譯注 卷1
1932年4月
1932年5月
1933年5月
1933年6月
《臺灣新民報》日文文藝作品 華文譯注 卷2
1933年7月
1933年9月
1933年10月
《臺灣新民報》日文文藝作品 華文譯注 卷3
1933年11月
1939年11月
《臺灣新民報》日文文藝作品 華文譯注 卷4
1939年12月
1940年5月
附錄
《臺灣新民報》日文文藝作品 華文譯注 卷1
1932年4月
1932年5月
1933年5月
1933年6月
《臺灣新民報》日文文藝作品 華文譯注 卷2
1933年7月
1933年9月
1933年10月
《臺灣新民報》日文文藝作品 華文譯注 卷3
1933年11月
1939年11月
《臺灣新民報》日文文藝作品 華文譯注 卷4
1939年12月
1940年5月
附錄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1240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