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梅田孝太
定價:NT$ 350
優惠價:79 折,NT$ 276
優惠截止日:至2024年12月31日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台灣本島和離島
即時庫存=3
青春哲學三部曲之「叔本華」
──引領你從煩惱與內心糾葛解脫。
◆ 在慾望與匱乏之間,幸福與痛苦可以共存。
從日本到韓國,亞洲掀起閱讀叔本華熱潮,「厭世代」必讀!
◆ 本書重點
.叔本華在年少時目睹人類社會的「悲慘處境」。
.世界只不過是「虛妄的幻象」。
.為了從慾望獲得解脫而「否定意志」。
.從「惡」中獲得解放的「共苦」與「藝術」。
.給日本年輕人帶來衝擊的「青春哲學」。
.與人往來變成在「比賽演技」。
.與其隱瞞缺點,不如坦誠表露。
.對於主張「何必來到這個世上」的反出生主義,提出「救贖之道」。
【從生存的痛苦中,在內心獲得庇護所】
「是命運在切牌,為我們決定勝負。」叔本華認為,人生不會一直如我們所願,而是由無數千鈞一髮的成敗構成。
我們還尚未明瞭生存的目的,就要不斷面對接踵而來的課題,摸索置身環境中最佳的解決方式,時而面臨失敗,費盡千辛萬苦過日子。
當然,也無法正確預測未來,我們尚未具備這樣的智慧。只能依據有如內在衝動的敏銳直覺,做出最好的選擇。
然而,儘管認真地活,試圖為善,無論身在何處總會有不理解自己的人,災害與疾病也會毫無道理地降臨。
閱讀叔本華的哲學,會在我們心底形成庇護所。
這種庇護所能幫助我們擺脫「生存的意志」,以及「意志」產生的一切「迷妄」,在內心保留自由的空間。
現代社會以滿足慾望為驅力所造成的偏差,使得存在的痛苦變本加厲。
透過閱讀叔本華的思想,思考生存的本質,便能理解「我現在感覺很幸福」與「人生的本質是痛苦」,原來可以並存。
叔本華當頭棒喝、略帶諷刺針砭的言論,有助於減輕你的人生煩惱。
◆ 關於〔青春哲學三部曲〕出版企劃
《佛洛姆:自由自在活著,不怕孤獨》(2024年9月出版)
《漢娜.鄂蘭:極權主義的惡夢》(2024年9月出版)
《叔本華:在充滿慾望的世界求生存》(2024年10月出版)
三位思想家的三個主題,簡單扼要歸納思想精華。
① 闡述究竟這是什麼樣的思想(概論)
② 這種思想為什麼會誕生(時代背景)
③ 現在為什麼應該閱讀這樣的思想(當下能如何應用)
從以上三個方向探討關於個體、人生、社會、政治與國家等主題,是能一氣呵成讀完的「當代思潮」精巧一冊!
作者簡介:
梅田孝太
1980年生於日本東京都。上智大學哲學研究所哲學博士,現任上智大學專任助理教授。專長領域為哲學、倫理學、批判性思考。
著有《尼采:向內而非向外的思想》(法政大學出版局,2021年);合著《思索德希達與死刑》(高桑和巳編著,白水社,2018年);合譯《暴力:沒有邊界的思考》(理察.雅各布.伯恩斯坦著,齋藤元紀審訂,法政大學出版局,2020年)、《人文主義的語言思想:洪保德的傳統》(尤爾根.特拉班特著,村井則夫等審訂,岩波書店,2020年)等書。
阿圖爾.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
十九世紀德國哲學家。1788年生於但澤(現名為格但斯克),父親是富裕的貿易商,母親是作家。年少時隨著父親在歐洲各國間旅行,這樣的經歷對於他的世界觀與哲學觀帶來相當大的影響。自父親過世後,他在1809年進入哥廷根大學修習自然科學與哲學。
1819年主要著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版,1820年獲得柏林大學私講師資格。
叔本華的名字廣為世人所知,是因為1851年出版的晚年著作《附錄與補遺》,在日本則以《讀書論》、《自殺論》、《知性論》等篇章的譯本廣為流傳。戰前的日本年輕人將叔本華與笛卡兒、康德並列,簡稱為「笛康叔」,盛行一時。
譯者簡介:
嚴可婷
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曾任職書店與出版社。譯有:四方田犬彥《天才的餐桌》、高橋源一郎《探索問題比尋找答案更重要》、岩崎夏海《如果高校棒球女子經理讀了彼得.杜拉克 2:復活的開始》、中島輝《你的不安,是因為太習慣受傷害:不再焦慮、內疚、沒自信,愛默生送給現代人的100句話》等書,譯作入選誠品閱讀職人大賞。
名人推薦:
◆ 厭世哲學家(《厭世講堂》作者,同名粉絲專頁經營者)專文推薦
林靜君(南港高中哲學課教師)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鐘穎(愛智者書窩版主/心理學作家)
──悅讀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專家導讀精要〕
厭世哲學家(《厭世講堂》作者,同名粉絲專頁經營者):
叔本華的哲學雖然承繼了西方哲學傳統,但又朝著完全不同的方向發展。儘管至今仍有許多爭議,卻啟發了無數後世哲學家,成為「後現代思潮」的先驅,這正是他對當代世界的巨大貢獻。
叔本華對宇宙本質是盲目衝動的「意志」理論,不僅被尼采繼承並發展出「權力意志」與「超人」學說;他對「身體」與「無意識」的重視,也啟迪了現代藝術,如象徵主義詩歌和現代主義繪畫等。叔本華雖然悲觀厭世,卻為這個世界帶來了繽紛美麗的色彩。
無論悲觀還是厭世,對叔本華來說,這其實源於他對宇宙真相的深刻領悟,並因此激發了他對解脫的追求。因此,厭世只是起點,如何度過人生才是終極的意義所在。
閱讀叔本華的著作,如同見證一位西方哲人對人生的深入探問,以及他在慾望與匱乏之間的奮鬥,最終踏上求道之路的身心成長之旅。我認為,叔本華的哲學對於二○二四年的「厭世代」仍具有豐富而深刻的啟迪意義。
媒體推薦:
〈推薦序〉一個厭世主義者的成長之旅
──厭世哲學家(《厭世講堂》作者,同名粉絲專頁經營者 )
叔本華是十九世紀最具代表性的德國哲學家之一,但他也充滿爭議。二十世紀的英國哲學家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中對叔本華持輕蔑態度,將他稱為「悲觀主義者」,並形容他的哲學「淺薄」,甚至質疑其真誠性。叔本華提倡人生不值得過,但他本人卻過著舒適的生活,依靠豐厚的遺產,天天上餐廳享受美食,風流成性,且對死亡極度恐懼。難怪羅素會說:「他完全是自私的。很難相信,一個深信禁慾主義的人,竟從來不曾實踐自己的信念。」
儘管如此,我對叔本華的哲學還是感到相當親切,因為他並非典型的「西方」思想家。他熱愛印度哲學,其思想與佛學相近,並影響了許多中國近現代學者。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晚清思想家王國維,他深愛叔本華的哲學,並以之闡釋《紅樓夢》,撰寫了《紅樓夢評論》,徹底改變了《紅樓夢》的命運,使其成為中國最偉大的小說。如果沒有叔本華,《紅樓夢》今日的地位或許難以想像。
在西方哲學傳統中,多數思想家不認為宇宙是虛假或墮落的。例如柏拉圖和斯賓諾莎,都主張宇宙的本質是完美的理念或神性,認為人類的存在是有意義和希望的。西方哲學有崇尚光明的傳統,與此形成對比,叔本華的哲學卻走向完全相反的方向。他認為世界是虛幻的,而宇宙的本質則是「意志」,而非完美的理念或神性。
叔本華所謂的「意志」是一種全然盲目、沒有任何價值意識的「求生存」的欲力,可以簡單理解為「食色性也」的動物性欲念。如果宇宙的驅動力是這種盲目的無意識,那麼宇宙的存在本身就沒有任何意義或價值可言。
在這種宇宙觀的指導下,叔本華認為人類的生命只是一個追求慾望滿足的過程,飢餓時想吃,飽暖時則追求淫慾,一旦得到滿足,又會陷入無聊,直到新的渴求再次出現。如果人生的本質如叔本華所說,僅是「滿足」與「匱乏」之間的擺盪,那麼人生確實沒有什麼值得活的了。
然而,這只是叔本華哲學的起點,而非終點。顯然,他並不主張人應該像蟲一樣,僅僅只會吃與蠕動,否則他又何必寫這麼多書呢?叔本華認為,雖然人與萬物的本質都是「意志」,但「意志」也有高低之分。
簡而言之,人類的意志可以分為「知」與「感」兩方面:
「知」的能力:使人能認識這個表象世界,並理解時間、空間、因果等「充足理由律」,從而建立起科學。
「感」的能力:涵蓋一切情欲與生命能量,並能通過某些內在體驗,感知到「意志」本身,甚至超越「意志」,進入寂滅(涅槃)。
這裡再次顯示出叔本華與西方哲學的巨大差異。西方哲學重視「知」,強調思辨與系統性,因此發展出了龐大而精密的邏輯學與知識論,並最終孕育了科學。相比之下,叔本華和東方哲學則更重視「感」,追求身心的安頓與內外統合,最終旨在達到終極的「解脫」。
叔本華認為,人一生都受制於「意志」(欲),永遠無法得到真正的滿足,從而眾生皆「苦」。人唯一的出路便是「求解脫」,而解脫的途徑有兩種:一種是通過藝術欣賞(尤其是音樂),使人暫時脫離現實,進入物我兩忘的閒適狀態;另一種則是「意志之否定」,即通過某種程度的禁慾,消滅或克制自身的意志,才能超脫其制約,達到真正的解脫,進入類似佛家所謂「涅槃」的境界,那才是身心得以真正安定的狀態。
儘管叔本華的哲學受到康德的啟發,並在「現象」與「物自身」的二分架構下展開思考,但由於他引入了印度哲學「梵我合一」的觀念,因此他提出了「意志」的概念,將「現象」與「物自身」的二分架構統合起來。
對叔本華而言,整個宇宙都是「意志」的投影,是虛幻不實的表象,唯有「意志」是真實的存在;就此而言,「意志」就相當於康德所謂的「物自身」。然而,問題在於:在這個虛幻不實的宇宙中,我們該如何觸及到「意志」這唯一的真實呢?如果「我」就是「意志」,那麼「我」又該如何觸及「意志」本身,甚至超越「意志」的束縛呢?
這時,「身體」的重要性便顯現出來了──叔本華是少數特別關注「身體」的西方哲學家。在西方哲學傳統中,「身/心」通常是二元對立的,心是主宰者,身則是物理性、被動式的存在。然而,叔本華卻顛覆了這種「身/心」對立,將兩者統合起來。
叔本華認為,「我」就是「意志」,也就是「身體」,這三者是一體的。雖然我們的肉身是虛幻不實的假象,但身體並非僅僅是外在的肉身,而是貫通內外的樞紐,它提供了一條通向內在意志之路,使我們得以藉由身體的修煉觸及「意志」,甚至超越「意志」,進入「涅槃」——這正是叔本華特別重視「感」的根本原因。
綜上所述,叔本華的哲學雖然承繼了西方哲學傳統,但又朝著完全不同的方向發展。儘管至今仍有許多爭議,卻啟發了無數後世哲學家,成為「後現代思潮」的先驅,這正是他對當代世界的巨大貢獻。叔本華對宇宙本質是盲目衝動的「意志」理論,不僅被尼采繼承並發展出「權力意志」與「超人」學說;他對「身體」與「無意識」的重視,也啟迪了現代藝術,如象徵主義詩歌和現代主義繪畫等。叔本華雖然悲觀厭世,卻為這個世界帶來了繽紛美麗的色彩。
無論悲觀還是厭世,對叔本華來說,這其實源於他對宇宙真相的深刻領悟,並因此激發了他對解脫的追求。因此,厭世只是起點,如何度過人生才是終極的意義所在。閱讀叔本華的著作,如同見證一位西方哲人對人生的深入探問,以及他在慾望與匱乏之間的奮鬥,最終踏上求道之路的身心成長之旅。我認為,叔本華的哲學對於二○二四年的「厭世代」仍具有豐富而深刻的啟迪意義。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5折 | 1 |
6折 | 1 |
7折 | 2 |
作者:梅田孝太
優惠價: 79 折, NT$ 276 NT$ 350
優惠截止日:至2024年12月31日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台灣本島和離島
即時庫存=3
青春哲學三部曲之「叔本華」
──引領你從煩惱與內心糾葛解脫。
◆ 在慾望與匱乏之間,幸福與痛苦可以共存。
從日本到韓國,亞洲掀起閱讀叔本華熱潮,「厭世代」必讀!
◆ 本書重點
.叔本華在年少時目睹人類社會的「悲慘處境」。
.世界只不過是「虛妄的幻象」。
.為了從慾望獲得解脫而「否定意志」。
.從「惡」中獲得解放的「共苦」與「藝術」。
.給日本年輕人帶來衝擊的「青春哲學」。
.與人往來變成在「比賽演技」。
.與其隱瞞缺點,不如坦誠表露。
.對於主張「何必來到這個世上」的反出生主義,提出「救贖之道」。
【從生存的痛苦中,在內心獲得庇護所】
「是命運在切牌,為我們決定勝負。」叔本華認為,人生不會一直如我們所願,而是由無數千鈞一髮的成敗構成。
我們還尚未明瞭生存的目的,就要不斷面對接踵而來的課題,摸索置身環境中最佳的解決方式,時而面臨失敗,費盡千辛萬苦過日子。
當然,也無法正確預測未來,我們尚未具備這樣的智慧。只能依據有如內在衝動的敏銳直覺,做出最好的選擇。
然而,儘管認真地活,試圖為善,無論身在何處總會有不理解自己的人,災害與疾病也會毫無道理地降臨。
閱讀叔本華的哲學,會在我們心底形成庇護所。
這種庇護所能幫助我們擺脫「生存的意志」,以及「意志」產生的一切「迷妄」,在內心保留自由的空間。
現代社會以滿足慾望為驅力所造成的偏差,使得存在的痛苦變本加厲。
透過閱讀叔本華的思想,思考生存的本質,便能理解「我現在感覺很幸福」與「人生的本質是痛苦」,原來可以並存。
叔本華當頭棒喝、略帶諷刺針砭的言論,有助於減輕你的人生煩惱。
◆ 關於〔青春哲學三部曲〕出版企劃
《佛洛姆:自由自在活著,不怕孤獨》(2024年9月出版)
《漢娜.鄂蘭:極權主義的惡夢》(2024年9月出版)
《叔本華:在充滿慾望的世界求生存》(2024年10月出版)
三位思想家的三個主題,簡單扼要歸納思想精華。
① 闡述究竟這是什麼樣的思想(概論)
② 這種思想為什麼會誕生(時代背景)
③ 現在為什麼應該閱讀這樣的思想(當下能如何應用)
從以上三個方向探討關於個體、人生、社會、政治與國家等主題,是能一氣呵成讀完的「當代思潮」精巧一冊!
作者簡介:
梅田孝太
1980年生於日本東京都。上智大學哲學研究所哲學博士,現任上智大學專任助理教授。專長領域為哲學、倫理學、批判性思考。
著有《尼采:向內而非向外的思想》(法政大學出版局,2021年);合著《思索德希達與死刑》(高桑和巳編著,白水社,2018年);合譯《暴力:沒有邊界的思考》(理察.雅各布.伯恩斯坦著,齋藤元紀審訂,法政大學出版局,2020年)、《人文主義的語言思想:洪保德的傳統》(尤爾根.特拉班特著,村井則夫等審訂,岩波書店,2020年)等書。
阿圖爾.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
十九世紀德國哲學家。1788年生於但澤(現名為格但斯克),父親是富裕的貿易商,母親是作家。年少時隨著父親在歐洲各國間旅行,這樣的經歷對於他的世界觀與哲學觀帶來相當大的影響。自父親過世後,他在1809年進入哥廷根大學修習自然科學與哲學。
1819年主要著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版,1820年獲得柏林大學私講師資格。
叔本華的名字廣為世人所知,是因為1851年出版的晚年著作《附錄與補遺》,在日本則以《讀書論》、《自殺論》、《知性論》等篇章的譯本廣為流傳。戰前的日本年輕人將叔本華與笛卡兒、康德並列,簡稱為「笛康叔」,盛行一時。
譯者簡介:
嚴可婷
東吳大學日文系畢業,曾任職書店與出版社。譯有:四方田犬彥《天才的餐桌》、高橋源一郎《探索問題比尋找答案更重要》、岩崎夏海《如果高校棒球女子經理讀了彼得.杜拉克 2:復活的開始》、中島輝《你的不安,是因為太習慣受傷害:不再焦慮、內疚、沒自信,愛默生送給現代人的100句話》等書,譯作入選誠品閱讀職人大賞。
名人推薦:
◆ 厭世哲學家(《厭世講堂》作者,同名粉絲專頁經營者)專文推薦
林靜君(南港高中哲學課教師)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鐘穎(愛智者書窩版主/心理學作家)
──悅讀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專家導讀精要〕
厭世哲學家(《厭世講堂》作者,同名粉絲專頁經營者):
叔本華的哲學雖然承繼了西方哲學傳統,但又朝著完全不同的方向發展。儘管至今仍有許多爭議,卻啟發了無數後世哲學家,成為「後現代思潮」的先驅,這正是他對當代世界的巨大貢獻。
叔本華對宇宙本質是盲目衝動的「意志」理論,不僅被尼采繼承並發展出「權力意志」與「超人」學說;他對「身體」與「無意識」的重視,也啟迪了現代藝術,如象徵主義詩歌和現代主義繪畫等。叔本華雖然悲觀厭世,卻為這個世界帶來了繽紛美麗的色彩。
無論悲觀還是厭世,對叔本華來說,這其實源於他對宇宙真相的深刻領悟,並因此激發了他對解脫的追求。因此,厭世只是起點,如何度過人生才是終極的意義所在。
閱讀叔本華的著作,如同見證一位西方哲人對人生的深入探問,以及他在慾望與匱乏之間的奮鬥,最終踏上求道之路的身心成長之旅。我認為,叔本華的哲學對於二○二四年的「厭世代」仍具有豐富而深刻的啟迪意義。
媒體推薦:
〈推薦序〉一個厭世主義者的成長之旅
──厭世哲學家(《厭世講堂》作者,同名粉絲專頁經營者 )
叔本華是十九世紀最具代表性的德國哲學家之一,但他也充滿爭議。二十世紀的英國哲學家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中對叔本華持輕蔑態度,將他稱為「悲觀主義者」,並形容他的哲學「淺薄」,甚至質疑其真誠性。叔本華提倡人生不值得過,但他本人卻過著舒適的生活,依靠豐厚的遺產,天天上餐廳享受美食,風流成性,且對死亡極度恐懼。難怪羅素會說:「他完全是自私的。很難相信,一個深信禁慾主義的人,竟從來不曾實踐自己的信念。」
儘管如此,我對叔本華的哲學還是感到相當親切,因為他並非典型的「西方」思想家。他熱愛印度哲學,其思想與佛學相近,並影響了許多中國近現代學者。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晚清思想家王國維,他深愛叔本華的哲學,並以之闡釋《紅樓夢》,撰寫了《紅樓夢評論》,徹底改變了《紅樓夢》的命運,使其成為中國最偉大的小說。如果沒有叔本華,《紅樓夢》今日的地位或許難以想像。
在西方哲學傳統中,多數思想家不認為宇宙是虛假或墮落的。例如柏拉圖和斯賓諾莎,都主張宇宙的本質是完美的理念或神性,認為人類的存在是有意義和希望的。西方哲學有崇尚光明的傳統,與此形成對比,叔本華的哲學卻走向完全相反的方向。他認為世界是虛幻的,而宇宙的本質則是「意志」,而非完美的理念或神性。
叔本華所謂的「意志」是一種全然盲目、沒有任何價值意識的「求生存」的欲力,可以簡單理解為「食色性也」的動物性欲念。如果宇宙的驅動力是這種盲目的無意識,那麼宇宙的存在本身就沒有任何意義或價值可言。
在這種宇宙觀的指導下,叔本華認為人類的生命只是一個追求慾望滿足的過程,飢餓時想吃,飽暖時則追求淫慾,一旦得到滿足,又會陷入無聊,直到新的渴求再次出現。如果人生的本質如叔本華所說,僅是「滿足」與「匱乏」之間的擺盪,那麼人生確實沒有什麼值得活的了。
然而,這只是叔本華哲學的起點,而非終點。顯然,他並不主張人應該像蟲一樣,僅僅只會吃與蠕動,否則他又何必寫這麼多書呢?叔本華認為,雖然人與萬物的本質都是「意志」,但「意志」也有高低之分。
簡而言之,人類的意志可以分為「知」與「感」兩方面:
「知」的能力:使人能認識這個表象世界,並理解時間、空間、因果等「充足理由律」,從而建立起科學。
「感」的能力:涵蓋一切情欲與生命能量,並能通過某些內在體驗,感知到「意志」本身,甚至超越「意志」,進入寂滅(涅槃)。
這裡再次顯示出叔本華與西方哲學的巨大差異。西方哲學重視「知」,強調思辨與系統性,因此發展出了龐大而精密的邏輯學與知識論,並最終孕育了科學。相比之下,叔本華和東方哲學則更重視「感」,追求身心的安頓與內外統合,最終旨在達到終極的「解脫」。
叔本華認為,人一生都受制於「意志」(欲),永遠無法得到真正的滿足,從而眾生皆「苦」。人唯一的出路便是「求解脫」,而解脫的途徑有兩種:一種是通過藝術欣賞(尤其是音樂),使人暫時脫離現實,進入物我兩忘的閒適狀態;另一種則是「意志之否定」,即通過某種程度的禁慾,消滅或克制自身的意志,才能超脫其制約,達到真正的解脫,進入類似佛家所謂「涅槃」的境界,那才是身心得以真正安定的狀態。
儘管叔本華的哲學受到康德的啟發,並在「現象」與「物自身」的二分架構下展開思考,但由於他引入了印度哲學「梵我合一」的觀念,因此他提出了「意志」的概念,將「現象」與「物自身」的二分架構統合起來。
對叔本華而言,整個宇宙都是「意志」的投影,是虛幻不實的表象,唯有「意志」是真實的存在;就此而言,「意志」就相當於康德所謂的「物自身」。然而,問題在於:在這個虛幻不實的宇宙中,我們該如何觸及到「意志」這唯一的真實呢?如果「我」就是「意志」,那麼「我」又該如何觸及「意志」本身,甚至超越「意志」的束縛呢?
這時,「身體」的重要性便顯現出來了──叔本華是少數特別關注「身體」的西方哲學家。在西方哲學傳統中,「身/心」通常是二元對立的,心是主宰者,身則是物理性、被動式的存在。然而,叔本華卻顛覆了這種「身/心」對立,將兩者統合起來。
叔本華認為,「我」就是「意志」,也就是「身體」,這三者是一體的。雖然我們的肉身是虛幻不實的假象,但身體並非僅僅是外在的肉身,而是貫通內外的樞紐,它提供了一條通向內在意志之路,使我們得以藉由身體的修煉觸及「意志」,甚至超越「意志」,進入「涅槃」——這正是叔本華特別重視「感」的根本原因。
綜上所述,叔本華的哲學雖然承繼了西方哲學傳統,但又朝著完全不同的方向發展。儘管至今仍有許多爭議,卻啟發了無數後世哲學家,成為「後現代思潮」的先驅,這正是他對當代世界的巨大貢獻。叔本華對宇宙本質是盲目衝動的「意志」理論,不僅被尼采繼承並發展出「權力意志」與「超人」學說;他對「身體」與「無意識」的重視,也啟迪了現代藝術,如象徵主義詩歌和現代主義繪畫等。叔本華雖然悲觀厭世,卻為這個世界帶來了繽紛美麗的色彩。
無論悲觀還是厭世,對叔本華來說,這其實源於他對宇宙真相的深刻領悟,並因此激發了他對解脫的追求。因此,厭世只是起點,如何度過人生才是終極的意義所在。閱讀叔本華的著作,如同見證一位西方哲人對人生的深入探問,以及他在慾望與匱乏之間的奮鬥,最終踏上求道之路的身心成長之旅。我認為,叔本華的哲學對於二○二四年的「厭世代」仍具有豐富而深刻的啟迪意義。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徵求價 | 數量 |
5折 | 1 |
6折 | 1 |
7折 | 2 |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