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幻相的狀態就是智慧。——聖嚴法師《圓覺經》是重量級的經典,文字優美,所描述的究竟佛境,是所有修行人的終極目標。經中,佛陀回應文殊師利等十二位大菩薩提出的問題,為我們開示如何透過種種方便,證悟此圓覺自性。
本書是聖嚴法師在美國針對一般大眾所做的《圓覺經》系列演講記錄。法師以有別於一般依循傳統註解的講經方式,透過禪的生活觀,以平實易懂的語言和實例,為聽眾講說《圓覺經》的利益與日常生活中的運用。
隨著菩薩與佛陀的一問一答,透過聖嚴法師的精彩詮釋,讀者彷彿參與了一場圓滿證悟的盛宴。
◆《完全證悟》法語選——
「從無始來,有情眾生就有各種妄想。」
「如果我們心無一物,那麼心外也即無一物。」
「當心不動時,整個宇宙,從最小的微塵到最大的星系,都是不動的。」
「所有的執著都有一個共通點——為我們的生活製造惱怒與騷動。」
「我們都有執著,用現代的流行用語來說,都有各自的『癮』。」
「無論好、壞,或是不好不壞,都是因緣聚散的結果。」
「時間和空間都是一種執著。」
「晚上所做的夢,是夢中的夢。」
「佛與我們的差異,在於他們不會讓自己的心,障礙自己想做的事。」
作者簡介:
聖嚴法師(1930~2009年)
聖嚴法師1930年生於江蘇南通,1943年於狼山出家。曾於高雄美濃閉關六年,隨後留學日本,獲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1975年應邀赴美弘法。1989年創建法鼓山,並於2005年開創繼起漢傳禪佛教的「中華禪法鼓宗」。
聖嚴法師是一位思想家、作家暨國際知名禪師,著作豐富,中、英、日文著作達百餘種,先後獲頒中山文藝獎、中山學術獎、總統文化獎及社會各界的諸多獎項。
聖嚴法師提出「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理念,相繼創辦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文理學院、僧伽大學等院校,也以豐富的禪修經驗、正信的佛法觀念和方法指導東、西方人士修行。法師著重以現代人的語言和觀點普傳佛法,陸續提出「心靈環保」、「四種環保」、「心五四運動」、「心六倫」等社會運動,更致力於國際弘化工作,其寬闊胸襟與國際化視野,深獲海內外肯定。
譯者簡介:
釋常華
1966年出生於臺灣花蓮,國立成功大學化學系畢業、國立陽明醫學院生物化學碩士、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生物化學博士,曾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從事生物物理學研究。2004年依止聖嚴師父剃度出家。
葉文可
生於臺北,旅居美國,從事寫作,創作散文與小說,曾獲1987年中山文藝獎及1997年《中央日報》文學獎。近年懷抱靈修心態,參與翻譯工作,譯著計有《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少年耶喜喇嘛》、《慈悲》、《法輪常轉》、《智慧的能量》、《雪洞》、《不說再見的靈魂》、《心湖上的倒影》、《西方的蓮花》。
章節試閱
佛以及解脫的菩薩,身、心都處於寂滅的狀態。寂滅也就是涅槃:寂是因為本性寂靜不動,滅是因為心沒有任何的染汙,只有在這寂靜和清淨之中,智慧的光明與相隨的慈悲才能顯現。眾生被欲望所控制而行動,菩薩則不然,菩薩只是回應眾生的行動,哪裡有眾生,菩薩就在哪裡示現。因此,菩薩可示現於無數的地方,然而,在菩薩的心中,並無眾生可度,亦無度眾生的我;而凡人呢,在幫助他人時,「我在行動」的自覺是非常清楚的。
菩薩的身、心在任何狀況下都是安定的。經文用「本」來形容這個遍徹的寂靜,它有「原本」、「無上」或是「實相」的涵義,指的是一切事物的真正基礎,而且,本來就在那裡了。沒有任何辭彙能完滿地形容大菩薩的智慧和慈悲,大菩薩的證悟也一樣,能完滿形容的,不會是真的證悟。
菩薩悟境的「寂靜」,充滿了整個宇宙,在這圓滿的境界中,沒有任何分別:沒有主和客,也沒有能知和所知,一切皆是佛性,有如靜止不動的湖面一樣寂靜。
眾生的意志作用促成了事物的示現,就像風在湖面上引起漣漪;眾生所經歷的一切事物都是業力的結果,由他們的意志、自我中心的貪欲和不正見所產生。然而,這些變化無數的漣漪都有相同的本性,就如陶製的花盆可以有不同的形狀,但它們的質料卻是相同的;佛也一樣,他可以在無數的世界和淨土中示現,以無量的方法幫助眾生。其實在根本上,一切皆是佛性。
經文中提到的淨土,也包括了我們現在居住的世界。佛和菩薩看這個世界是一個淨土,凡夫無法看到淨土,因為他們無法克服我執的顛倒耽溺,從而發現內在本有的三昧。至於已經跨過禪關的修行人,不會把世界看成是不淨的、悲慘的或是混亂的,對他們來說,世界是美好的。能進入這個修行層次的人,所見的一切都是美的。
其實,不需要進入三昧即能體驗到這樣的感覺。只要我們能暫時放下心中的不安和焦慮,放下分別心,專注凝視某樣東西,就會體驗到這個世界是個可愛的地方——一個清新、活潑的世界。反之,如果我們的心因執著與瞋厭而苦惱,那麼我們便會時時充滿擾亂和不安的念頭,沒有一件事看起來會是美好及安寧的,因為投射在我們心中的,是騷動的影像和氣氛,把我們蒙蔽和吞噬,使我們無法感受到周遭的寧靜。
在臺灣的一次禪七中,有一位年輕的女士,在大家出坡清理環境時,看見一位長得一點都不好看的比丘在打盹,但這位女士早些時候在禪坐時有很好的體驗,因此看到的是一個英俊的人,彷彿在她的生命中還不曾見過這麼好看的人。她深深地被這位比丘的外表所吸引,以致於想去擁抱他,最後,她還是把自己克制住了,畢竟那是位比丘。
一個小時後,因為禪修的體驗已經失效,她再看這位比丘時,所看到的又像一位普通人了。這位女士稍後問我:「我剛才為什麼覺得他那麼好看呢?」沒有三昧的力量,這種經驗是很短暫的。
經文接著描述聽佛說法的大眾。當佛進入甚深三昧時,十萬位菩薩圍繞在他身邊,經文沒有列出所有菩薩的名字,它只列出了最重要的十二位菩薩。這十二位菩薩扮演請法的角色,向佛陀請教通往圓覺的修行路上會遇到的一些問題。
我們常用太陽光來比喻悟境,雖然陽光無分別地照耀大地,每個人所見的卻不盡相同。房屋裡的人拉下窗簾,可能只看見窄窄的一道光,而在屋外的人,看到的多一些,但太陽可能被雲擋住,而且,即使在晴朗的日子裡,太陽也一定會下山;正如在地球上的我們不能時時刻刻見到太陽,菩薩們也不能完全覺知佛所覺知的一切。
經文中的每一位菩薩,都有不同的悟境,每一位都有各自的修行法門。他們的差別,都反映在各自的名字、出現的順序,以及發問的內容上,所以,經文是有適當的順序的。依出現的次序,這十二位菩薩是:文殊師利菩薩、普賢菩薩、普眼菩薩、金剛藏菩薩、彌勒菩薩、清淨慧菩薩、威德自在菩薩、辯音菩薩、淨諸業障菩薩、普覺菩薩、圓覺菩薩、賢善首菩薩。
每位菩薩的名字都與他們的特徵、功德和能力相應,與一般的習俗不同。多數人都以傳統、宗教,或字的聲音來取名,而一般人的名字也多與他的性格和特徵無關,然而,佛和菩薩的名字幾乎都顯示了他們的特徵和功德的本質。(摘錄)
佛以及解脫的菩薩,身、心都處於寂滅的狀態。寂滅也就是涅槃:寂是因為本性寂靜不動,滅是因為心沒有任何的染汙,只有在這寂靜和清淨之中,智慧的光明與相隨的慈悲才能顯現。眾生被欲望所控制而行動,菩薩則不然,菩薩只是回應眾生的行動,哪裡有眾生,菩薩就在哪裡示現。因此,菩薩可示現於無數的地方,然而,在菩薩的心中,並無眾生可度,亦無度眾生的我;而凡人呢,在幫助他人時,「我在行動」的自覺是非常清楚的。
菩薩的身、心在任何狀況下都是安定的。經文用「本」來形容這個遍徹的寂靜,它有「原本」、「無上」或是「實相」的涵義...
推薦序
在佛陀的真正教導中,圓滿的覺悟是由不圓滿的覺悟所構成,意思是說,在日常生活裡正念的行為、言語及心意中,圓滿的覺悟已然存在,不需要再向外尋求圓覺。
假設你位於波士頓與紐約之間,往一個方向看是波士頓,往另一個方向看是紐約。如果你想去波士頓,就必須朝著波士頓的方向走,當你面向波士頓時,波士頓就已在你心中,與你同在。如果你朝著紐約的方向走,就錯失了波士頓,但是,只要你知道如何回頭,波士頓仍然在原地等著你。路途中的每一點都包含了波士頓,而路上的任何一點也包含了紐約,圓滿的覺悟與徹底的無明互相包含,完全一樣。
在修行當中,我們聽聞佛法、討論佛法,來加深我們的理解,同時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吃飯、喝水、打掃、煮飯等活動中運用佛法。《圓覺經》是佛陀與大菩薩們在廣大僧眾前討論佛法的法會,如果我們知道如何置身彼處,知道如何去聽,就能真正地參加這場仍然未散的盛會。如果學得好,我們就不會被文字(如三昧、三摩缽提、禪定)、句子及觀念所困。許多人只樂於欣賞觀念,甚至能欣賞殊勝的觀念,卻不能將之付諸實踐,這是佛陀所不願見到的。
至於某部經到底是佛陀親口所說的,還是他的弟子所說的;是出於佛陀的年代,還是佛滅後數百年,我們不應該為這些問題而困擾。如果佛陀的弟子修行得力,證得佛法的真諦,那麼他所說的話,就如同佛陀親口所說。如果我們能抱持這樣的心態,就能從這本著名的經典中學到很多東西,得到很大的利益。
聖嚴法師是一位偉大的老師,我對他的學問與智慧有很大的信心。能成為他的朋友,我很榮幸。我也很欽佩他在東、西方為佛法所做的一切。在此,將這幾行序言,誠懇地獻給我們的友誼。請欣賞這翻譯優美的經文,以及這位偉大而稀有的禪師所給予的寶貴註解及指導。
一行禪師
梅村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六日
在佛陀的真正教導中,圓滿的覺悟是由不圓滿的覺悟所構成,意思是說,在日常生活裡正念的行為、言語及心意中,圓滿的覺悟已然存在,不需要再向外尋求圓覺。
假設你位於波士頓與紐約之間,往一個方向看是波士頓,往另一個方向看是紐約。如果你想去波士頓,就必須朝著波士頓的方向走,當你面向波士頓時,波士頓就已在你心中,與你同在。如果你朝著紐約的方向走,就錯失了波士頓,但是,只要你知道如何回頭,波士頓仍然在原地等著你。路途中的每一點都包含了波士頓,而路上的任何一點也包含了紐約,圓滿的覺悟與徹底的無明互相包含,完全一樣...
作者序
《圓覺經》在中國佛教史上,是一部很重要的經典,華嚴宗的人非常推崇這部經,而今日的禪宗行者也對它非常尊敬。
大乘佛教的印度如來藏系,有很多代表性的著作,如《寶性論》、《如來藏經》和《勝鬘經》,這些經論都對如來藏系的思想有很清晰的闡述。但是,中國大乘的佛教徒卻很少引用這些經論,反而對《圓覺經》、《楞嚴經》和《大乘起信論》情有獨鍾。所以,想要了解中國佛教的特色,就必須研讀這三部經論。
根據現存的資料,從梵文譯成中文的《圓覺經》,有兩種版本:第一種版本由一位名叫羅侯曇犍的神祕人物於西元六四七年完成,我們只知道羅侯曇犍是印度人,卻無法將這個名字與任何已知的印度譯師做連結;第二種版本由印度人佛陀多羅於西元六九三年完成,這是大家通用的譯本。
佛陀多羅的《圓覺經》譯本只有一卷,疏鈔卻有很多種,最有名的是華嚴宗和禪宗的祖師宗密大師(七八○~八四一)所寫的《圓覺經大疏鈔》,共有二十六卷;而在此之前已有其他四部疏鈔存在了。現在大概有幾十種疏鈔和註解可供參考。然而,直到今日,舉凡為《圓覺經》作註的人,多只參考宗密大師的疏鈔,置其他著述不問。
宗密大師也根據《圓覺經》第十一章裡,佛陀指導大眾在一百二十天、一百天和八十天的期限中,精進修行的法門,編寫了一本儀軌手冊,名為《圓覺經道場修證儀》。
為什麼《圓覺經》在中國佛教中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其中一個原因是宗密大師對佛教有不容忽視的影響,他同時被尊為大論師和大修行人,因此,他對《圓覺經》的重視,對其身後世世代代的中國佛教徒,影響深遠。宗密大師不僅是華嚴宗的第五代祖師,也是南宗禪荷澤宗的一位祖師。荷澤宗上溯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六三八~七一三)的弟子神會大師(六八四~七五八),從惠能到宗密的傳承如下所示:惠能─神會─智如─惟忠─道圓─宗密。
唐朝宰相裴休為《圓覺經》寫序時,曾提到宗密大師與這部經的淵源,序文中提到宗密大師在參加一場《圓覺經》法會誦經時,深受感動而淚流滿面,有所悟入。當他把這個經驗告訴他的師父時,他的師父即囑咐他致力修學此經。從那時開始,宗密大師就承擔起闡釋和弘揚《圓覺經》的責任,直到圓寂。
自宗密大師以後,華嚴宗被承襲惠能大師法脈的禪宗所吸納。其實,到了宋朝,禪宗的所有支派,所謂的五家七宗,幾乎全都是惠能大師南宗禪的分支。由於宗密大師與南宗禪的淵源,禪宗也就受到了《圓覺經》的影響。
但長久以來,《圓覺經》的真實性一直受到質疑:在唐朝編纂經典時,人們對《圓覺經》的譯者和翻譯的時間皆持有保留的態度。就連它的經名也很獨特:在中文的經名裡,「經」這個字實際上出現了兩次,一次是「修多羅」,另一次是「經」,中文的全名是《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當代學者仍無法對此找到滿意的解答。而《楞嚴經》和《大乘起信論》也受到類似的質疑,但這三部經論對中國佛教的確有深遠的影響。
幾世紀以來,雖然學者們對《圓覺經》有所懷疑,但至少對於中國佛教徒來說,沒有人質疑其教義深遠的重要性,整部經充滿優美的文句和實用的修行指導。根據宗密大師的說法,《圓覺經》同時包含了大乘的頓、漸法門,也同時包含了初始和究竟了義的佛法,因此,任何根器的人都能從中獲得利益。
在整部《圓覺經》中,常提到修行人依此經修行所能證得的圓滿覺悟(圓覺):在第一章裡,佛陀提到圓覺能產生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和波羅蜜多,同時亦提到一切佛皆因修學圓覺法門而成佛;在第七、八章裡,佛陀講了三個修行方法:奢摩他、三摩缽提和禪那,禪宗行者通常把這三個方法當成是漸悟的法門,但是在《圓覺經》的範疇內,它們是頓悟法門。《圓覺經》裡用了很多譬喻(至少二十三個)和淺顯的語言來表達深奧的觀念,豐富的表達力是它備受尊敬的另一個原因。
這部《圓覺經》的註解,是集合我在美國紐約的禪中心(Chan Meditation Center),針對一般大眾的一系列演講而成,總共花了六年的時間講完。如果我能定期地演講,也許能早點講完,只可惜我必須常常離開美國回到臺灣,或是到世界各地去演講,所以無法一氣呵成。
我選擇講這部經的理由很簡單,因為《圓覺經》、《楞嚴經》和《大乘起信論》,對中國佛教和禪宗有很大的意義。在講這部經以前,我已經講了《大乘起信論》,而在講完這部經後,我接著講了《楞嚴經》。
我不聲稱《圓覺經》包含了佛陀最高層次的教導,而只是引用經文中提到的修行觀念和方法來指導禪修的人,希望能藉此讓他們將佛法運用到日常生活中。
這本書和我以前出版的英文書,風格上有所不同;以前出版的書,若不是禪七的開示,就是為認真修行的禪眾所開的特別課程,所以大部分是強調修行的觀念和方法,以及指導大家如何培養禪者的態度。《圓覺經》的課程也包含這些課題,但著重的是禪的生活觀、《圓覺經》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以及我們從經文中所能獲得的利益。
我的註解完全基於自己對佛法的修學和體驗,所以比那些只遵照祖師大德的註解所做的講解,有更大的發揮空間。我不把自己局限在傳統中國佛教註解的慣有模式中:有時候我只大略討論一下經文的重點,有時候則用很長的時間來解釋一句經文。
還有,我決定不解釋辯音菩薩這一章,因為它主要講的是奢摩他、三摩缽提和禪那這三種修行方法的不同組合,要講這一章,就要嚴密地解釋這些修行方法,這對一般大眾不太適合。同時,把這些修行方法寫在書裡會有一定的危險,有一些讀者可能會在沒有老師的指導下,錯用這些方法而產生負面的效果。
如果讀者對《圓覺經》想要有更多的了解,我建議大家研讀此經及宗密大師《圓覺經大疏鈔》。據我所知,《圓覺經》的英譯,除了此書,就只有陸寬昱居士的譯本。另外,有興趣的人,還可以參考彼得.格雷戈里(Peter Gregory)教授的《宗密與佛教的漢化》(Tsung-mi and the Sinification of Buddhism),這本書較完整地解釋了宗密大師與《圓覺經》的關係。
為了讓週日來禪中心聽我演講的西方眾能有所依據,我在講經時用了陸寬昱居士的英文譯本,他的翻譯對西方眾的確很有用,這點我非常感謝他。至於本書,本來要採用我請李佩光(Pei-gwang Dowiat)所譯的版本,當初她欣然地接受了我的囑咐,我非常感謝她的努力。一九九五年,當我把整個稿子交給我的侍者果谷法師審核時,他很仔細地校看經文的中文原文和英文翻譯,覺得需要加以修改,延後出書的日期。經過一翻考量後,我請他重新翻譯經文,並潤飾註解的部分。他花了幾個月研讀多家註解,然後用了三個月重新翻譯經文。他所依據的主要是宗密大師和天台宗諦閑大師的註解,同時也參考我早期對臺灣出家眾講解《圓覺經》的錄音帶,這部分雖短,但是比較深入、簡潔,果谷法師依據這份材料補充了本書的註解,使其更為完整。
翻譯古文,尤其是中國古文,是一項非常艱鉅的工作,因為中國古文有很多同字異義的變化和言外之義。而我在演講當時,常常發現舊有的英文翻譯,不是意嫌不足,就是與我的講解有矛盾之處,所以,這本書的經文翻譯部分,的確費了一番工夫。這也是因為我覺得應該給西方人一個能保持原文的意境,卻又不失本意的英文譯本。
因為我用中文演講,我說的話大都由王明怡居士現場翻譯成英文,偶爾由保羅.甘迺迪(Paul Kennedy)和李佩光上陣;有很多人發心參與從錄音帶謄錄演講內容的工作,謄錄完畢後,Chris Marano用了兩年的時間把這些草稿整理編輯成書,再由王明怡仔細檢查,並做適當的修正(明怡的記性出奇的好,他通常能記得我數年前講過的話),然後由果谷法師做最後的編審,與副編們一起詳審、潤飾、定稿。
最後,我要感謝李志青設計封面,Trish Ing設計內頁,並協助此書的製作,同時我也感謝所有發心參與、讓這本書能夠順利誕生及出版的人。
願一切眾生遠離痛苦,共成圓覺!
聖嚴
美國紐約禪中心
一九九六年夏
《圓覺經》在中國佛教史上,是一部很重要的經典,華嚴宗的人非常推崇這部經,而今日的禪宗行者也對它非常尊敬。
大乘佛教的印度如來藏系,有很多代表性的著作,如《寶性論》、《如來藏經》和《勝鬘經》,這些經論都對如來藏系的思想有很清晰的闡述。但是,中國大乘的佛教徒卻很少引用這些經論,反而對《圓覺經》、《楞嚴經》和《大乘起信論》情有獨鍾。所以,想要了解中國佛教的特色,就必須研讀這三部經論。
根據現存的資料,從梵文譯成中文的《圓覺經》,有兩種版本:第一種版本由一位名叫羅侯曇犍的神祕人物於西元六四七年完成,我們...
目錄
〈一行禪師序〉一行禪師 〈自序〉聖嚴法師
《圓覺經》經文 前言
第一章 文殊師利菩薩
第二章 普賢菩薩
第三章 普眼菩薩
第四章 金剛藏菩薩
第五章 彌勒菩薩
第六章 清淨慧菩薩
第七章 威德自在菩薩
第八章 淨諸業障菩薩
第九章 普覺菩薩
第十章 圓覺菩薩
第十一章 賢善首菩薩
〈一行禪師序〉一行禪師 〈自序〉聖嚴法師
《圓覺經》經文 前言
第一章 文殊師利菩薩
第二章 普賢菩薩
第三章 普眼菩薩
第四章 金剛藏菩薩
第五章 彌勒菩薩
第六章 清淨慧菩薩
第七章 威德自在菩薩
第八章 淨諸業障菩薩
第九章 普覺菩薩
第十章 圓覺菩薩
第十一章 賢善首菩薩
商品資料
出版社:法鼓文化出版日期:2024-10-11ISBN/ISSN:9786267345429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28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