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NT$ 500
優惠價:79 折,NT$ 395
優惠截止日:至2024年11月30日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即時庫存>5
☆★如果明天就是臺海戰爭,世界將如何回應「臺灣有事」?
☆★統整臺灣國防部及日本防衛省軍事動態數據,以新聞圖表呈現解放軍海空擾臺的真實狀況與變化
☆★重要專家的關鍵訪談,從國防策略、歷史、思想、民間意向到公民社會,多角度呈現臺日沖之間對「臺灣有事」的觀點歧異與對話可能
=在中國虎視下,命運相連的島嶼=
「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簡稱「臺灣有事」)是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於二〇二一年所提出,對於維護亞太地區安全的戰略主張。二〇二二年八月,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臺翌日,解放軍便開始不斷提升擾臺強度並持續至今,且屢屢衝過臺海中線,試圖使之「無效化」;在日本,中國在臺灣附近軍演的彈道飛彈不但曾落入日本經濟海域,也頻繁聯合俄羅斯在日本周邊海域舉行大規模軍演,二〇二四年八月,中國軍機更首度入侵日本領空……種種事態表明,「臺灣有事」並不只是政治上的口號,而是無限逼近的現實。
從冷戰時期與臺灣同屬第一島鏈的沖繩,至今其上仍有超過七成的駐日美軍基地,不論是強化軍備抑或是兵棋推演,還是日本政府針對「臺灣有事」的戰略布局,背負沉重歷史傷痕的沖繩皆位居關鍵位置,似乎很難迴避高張力的軍事碰撞。當西太平洋局勢再度進入新冷戰格局,沖繩與日本要怎麼因應「臺灣有事」?
《報導者》透過資訊技術,完整展現中國軍事擾臺行動的趨勢圖像及其戰術意圖,解析臺海衝突危機感如何牽動美日戰略布局。同時,更整合臺灣國防部與日本防衛省的監測資料,透過視覺化分析共機、共艦近年的騷擾軌跡,一步步看見武力威脅如何籠罩臺海周邊區域,並深入走訪長期處於軍事衝突第一線的沖繩,觀察中國認知戰如何擾動臺日沖的三方互信,以及在二戰傷痕與美軍基地的緊張壓力之下,沖繩又如何解讀自身命運和西太平洋暗潮洶湧的危機世局。
書中亦收錄了小熊英二、吳叡人、國場幸之助、許仁碩等多位專家的訪談,從戰略、政治、歷史、思想、民間觀點到公民社會,多角度呈現臺、日、沖之間對「臺灣有事」、反戰立場與臺海現狀的認知落差;並寄語三方的官方與民間社會:不要放棄任何對話的可能,理解並尊重彼此的歷史傷痕。和平之路雖然艱難,但它值得大家共同努力。
作者簡介:
主編
張鎮宏
《報導者》副總主筆兼國際新聞主編。政治大學阿拉伯語文學系畢業,英國杜倫大學國際關係中東組碩士。曾任《轉角國際udn Global》主編。關注地緣戰略、中東衝突、東亞各國政治、足球政治學與任何重大國際突發新聞。
作者
張鎮宏
《報導者》副總主筆兼國際新聞主編。
《報導者》團隊
臺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的調查報導與深度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序】守護臺灣需要怎麼樣的「島鏈戰略」?
◎張鎮宏
當世界開始討論臺灣的時候,長期觀察國際情勢和民主人權的我們,心裡總會浮出一些無法避免的提問:臺灣的自由與安全,將如何牽動著其他國家、社會與人民的命運?如果明天就是臺海戰爭,世界又將如何回應「臺灣有事」的危機?
二○二二年八月二日晚間,全世界的新聞焦點都集中在臺北上空,超過七十萬人在網路上同步追蹤著航班即時軌跡圖上的一個光點——那是呼號SPAR19的美國空軍行政專機,上面載著裴洛西(Nancy Pelosi),這是臺灣相隔二十五年後再次迎來美國眾議院議長的正式訪問。然而,當裴洛西結束在臺十九小時旋風訪問的翌日,中國隨即對臺灣發動了自一九九六年臺海飛彈危機以來最具侵略性的軍事演習。臺灣因此成為國際新聞的頭版焦點,臺灣海峽也再次被稱為「全世界最危險的地方」。
在國際社會的眼中,二○二二年的中國飛彈軍演是臺海局勢的重大轉折點;但對臺灣來說,中國的軍事敵意從未中斷,被解放軍飛彈瞄準,或被北京威脅以戰爭手段「統一」,早已是臺灣人長期以來的集體經驗。
當臺灣的安全成為全球焦點時,各種矛盾也隨之浮現。由於長期在國際社會中被漠視,世界因為臺海危機而重新「發現臺灣」的過程,充滿了許多誤解——有些觀點過分誇大臺海局勢的兵凶戰危,而另一些則選擇性忽視中國對周邊國家不斷升級的軍事騷擾與安全威脅。然而,這些討論往往都忽略了臺灣人的立場,也未能充分連結臺灣與中國長年交手所累積的經驗。因此,臺灣應該要如何理解國際輿論中對臺海局勢的觀點與盲點,並有效進入對方的脈絡進行溝通,是臺灣在強化自身防衛之餘,最為關鍵的功課之一。
解放軍對島鏈的威脅
為了清楚認識臺海軍情的實際動態,我們以二○二二年——國際輿論開始高度關注臺灣的關鍵起點——作為分界,整合臺灣國防部與日本防衛省的公開軍事動態資料,並進一步針對解放軍海空侵擾的數量、機種裝備與路線軌跡進行資料分析,以深入解讀中國在臺海周邊軍事活動的趨勢與戰略意圖。
透過數據呈現的軍情動態,我們發現,解放軍擾臺頻率屢創新高,從二○二二年八月至二○二四年七月間,國軍在臺灣周邊偵獲至少三千九百五十五艘中國軍艦,以及一萬零二百四十三架次中國軍機。兩年間,擾臺共艦數量上升了五三%,而擾臺共機數量更大幅增加八一%,顯示中國對臺灣大舉升級的威嚇行動和軍事壓力。
數據同時顯示,臺海的緊張局勢已經明顯國際化,不再只是傳統理解的「兩岸問題」。解放軍的軍事騷擾不僅針對臺灣,整個西太平洋地區也在承受中國軍事擴張帶來的壓力。例如,日本和菲律賓同樣面臨解放軍侵擾規模的升級:菲律賓在南海主權爭議區屢屢遭到中國海警的衝撞攻擊;中國海軍多次侵入日本領海,並聯手俄羅斯頻繁測試美國、日本與韓國的空中防禦能力。
中國的軍事擴張,也讓西太平洋的「島鏈戰略」重新成為國際政治的關鍵字。島鏈戰略的討論最早可追溯到十九世紀下半葉,當時歐美列強為爭奪亞洲殖民地的貿易與軍事航路而提出這一地緣戰略主張。在二次大戰爆發前夕,日本為了遏制美國對西太平洋的介入,也積極在帛琉、塞班島、馬紹爾等地建立戰略基地。到了冷戰時期,美國則為了圍堵蘇聯與中國的共產勢力,在日本、沖繩、臺灣與菲律賓駐兵,這就是人們熟悉的「第一島鏈」戰略。
隨著中國在二十一世紀的軍事崛起,島鏈戰略也因美中對抗而產生了新的解讀。對美國來說,第一島鏈仍是遏制解放軍進入太平洋的重要屏障;而中國則通過在臺灣、日本與菲律賓沿海進行海空騷擾、在南海填海造陸建設「海上長城」、以及積極拉攏南太平洋島國,試圖以更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兵力規模,復刻二戰前夕大日本帝國的島鏈部署。
而這一島鏈競爭的心臟位置,即是攸關印太安全與全球穩定,且最直接面對中國侵略威脅的臺灣。
解放軍頻繁跨越臺灣海峽,並在第一島鏈周邊國家的海域進行大規模軍事演習,從南海、巴士海峽到臺灣東北的宮古海峽,逐步施展「疲勞騷擾」,迫使各國逐漸接受中國軍事行動的常態化,這正是解放軍「切香腸戰術」的明顯體現,而中國持續挑戰區域安全底線的行為,已引發亞洲鄰國的警覺反應,尤其是同為第一島鏈國家的日本,更積極提升國防準備。
其中,已故前首相安倍晉三在二○二一年提出的「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論述,不僅為互動緊密的臺灣與日本留下了更多深化安全合作的想像空間,也讓日本成為臺灣以外,最積極討論中國威權威脅與臺海戰爭可能性、政治爭辯也最為激烈且立體的島鏈國家。
日本與沖繩的立場矛盾
然而,防衛政策的重大轉向,卻引發了日本國內輿論的焦慮與不安。一方面,日本的政治環境和地理條件使其長期缺乏對東亞爆發戰爭或自身安全遭遇挑戰的「直接威脅感」;另一方面,日本沉重且複雜的二戰歷史,讓國內對於戰爭責任抱有矛盾情緒。因此,當戰後日本「無論如何都不能訴諸軍事手段與戰爭」的政治原則,與中國對臺灣的入侵可能導致民主與自由國際價值瓦解的現實碰撞時,日本對「臺灣有事」的立場爭論,也就變得格外尖銳複雜。
與臺灣歷史淵源深厚、戰略位置也最為關鍵的沖繩,更是日本社會最為矛盾與對立的政治癥結。臺灣每年有八十至九十萬遊客造訪沖繩,是沖繩國際遊客中的主力。然而,對於臺灣人來說,沖繩的「戰備日常」卻相對陌生。
二次大戰期間,同被日本所統治的臺灣與沖繩,命運曾一度交錯——在美國的跳島戰術下,盟軍將領為了是否應該登陸臺灣或沖繩而爭執不下。最終,盟軍選擇攻占沖繩,以加速對日本本土的總攻擊戰略。一九四五年的沖繩戰役成為太平洋戰場最血腥的一役,包含十二萬沖繩平民在內,雙方共計二十萬人喪生。戰爭結束後,沖繩在美軍的統治下被建設成「要塞之島」。直到今天,這片僅占日本國土○.六%的邊陲離島,依然承載著七成的駐日美軍基地,沖繩因此長期忍受不得不與基地共存的日常夢魘。
沖繩也一直是臺美軍事合作的重要樞紐,從中華民國與美國斷交之前的空軍移地訓練,到二○○九年莫拉克颱風重創臺灣的八八風災,美軍運輸機抵臺運送的賑災物資都是從沖繩整備出發。但在日本政府的「臺灣有事」對策中,沖繩不僅成為日美同盟應對解放軍的壓力最前線,就連離臺灣最近的與那國島、石垣島,都面臨了自衛隊大舉進駐的「要塞化」壓力。(未完)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66折330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二手價 | 數量 |
6折 | 0 |
7折 | 1 |
徵求價 | 數量 |
3折 | 1 |
4折 | 1 |
5折 | 1 |
6折 | 0 |
7折 | 2 |
優惠價: 79 折, NT$ 395 NT$ 500
優惠截止日:至2024年11月30日
運送方式:超商取貨、宅配取貨
銷售地區:全球
即時庫存>5
☆★如果明天就是臺海戰爭,世界將如何回應「臺灣有事」?
☆★統整臺灣國防部及日本防衛省軍事動態數據,以新聞圖表呈現解放軍海空擾臺的真實狀況與變化
☆★重要專家的關鍵訪談,從國防策略、歷史、思想、民間意向到公民社會,多角度呈現臺日沖之間對「臺灣有事」的觀點歧異與對話可能
=在中國虎視下,命運相連的島嶼=
「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簡稱「臺灣有事」)是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於二〇二一年所提出,對於維護亞太地區安全的戰略主張。二〇二二年八月,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臺翌日,解放軍便開始不斷提升擾臺強度並持續至今,且屢屢衝過臺海中線,試圖使之「無效化」;在日本,中國在臺灣附近軍演的彈道飛彈不但曾落入日本經濟海域,也頻繁聯合俄羅斯在日本周邊海域舉行大規模軍演,二〇二四年八月,中國軍機更首度入侵日本領空……種種事態表明,「臺灣有事」並不只是政治上的口號,而是無限逼近的現實。
從冷戰時期與臺灣同屬第一島鏈的沖繩,至今其上仍有超過七成的駐日美軍基地,不論是強化軍備抑或是兵棋推演,還是日本政府針對「臺灣有事」的戰略布局,背負沉重歷史傷痕的沖繩皆位居關鍵位置,似乎很難迴避高張力的軍事碰撞。當西太平洋局勢再度進入新冷戰格局,沖繩與日本要怎麼因應「臺灣有事」?
《報導者》透過資訊技術,完整展現中國軍事擾臺行動的趨勢圖像及其戰術意圖,解析臺海衝突危機感如何牽動美日戰略布局。同時,更整合臺灣國防部與日本防衛省的監測資料,透過視覺化分析共機、共艦近年的騷擾軌跡,一步步看見武力威脅如何籠罩臺海周邊區域,並深入走訪長期處於軍事衝突第一線的沖繩,觀察中國認知戰如何擾動臺日沖的三方互信,以及在二戰傷痕與美軍基地的緊張壓力之下,沖繩又如何解讀自身命運和西太平洋暗潮洶湧的危機世局。
書中亦收錄了小熊英二、吳叡人、國場幸之助、許仁碩等多位專家的訪談,從戰略、政治、歷史、思想、民間觀點到公民社會,多角度呈現臺、日、沖之間對「臺灣有事」、反戰立場與臺海現狀的認知落差;並寄語三方的官方與民間社會:不要放棄任何對話的可能,理解並尊重彼此的歷史傷痕。和平之路雖然艱難,但它值得大家共同努力。
作者簡介:
主編
張鎮宏
《報導者》副總主筆兼國際新聞主編。政治大學阿拉伯語文學系畢業,英國杜倫大學國際關係中東組碩士。曾任《轉角國際udn Global》主編。關注地緣戰略、中東衝突、東亞各國政治、足球政治學與任何重大國際突發新聞。
作者
張鎮宏
《報導者》副總主筆兼國際新聞主編。
《報導者》團隊
臺灣第一個由公益基金會成立的網路媒體。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的調查報導與深度報導,共同打造多元進步的社會與媒體環境。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序】守護臺灣需要怎麼樣的「島鏈戰略」?
◎張鎮宏
當世界開始討論臺灣的時候,長期觀察國際情勢和民主人權的我們,心裡總會浮出一些無法避免的提問:臺灣的自由與安全,將如何牽動著其他國家、社會與人民的命運?如果明天就是臺海戰爭,世界又將如何回應「臺灣有事」的危機?
二○二二年八月二日晚間,全世界的新聞焦點都集中在臺北上空,超過七十萬人在網路上同步追蹤著航班即時軌跡圖上的一個光點——那是呼號SPAR19的美國空軍行政專機,上面載著裴洛西(Nancy Pelosi),這是臺灣相隔二十五年後再次迎來美國眾議院議長的正式訪問。然而,當裴洛西結束在臺十九小時旋風訪問的翌日,中國隨即對臺灣發動了自一九九六年臺海飛彈危機以來最具侵略性的軍事演習。臺灣因此成為國際新聞的頭版焦點,臺灣海峽也再次被稱為「全世界最危險的地方」。
在國際社會的眼中,二○二二年的中國飛彈軍演是臺海局勢的重大轉折點;但對臺灣來說,中國的軍事敵意從未中斷,被解放軍飛彈瞄準,或被北京威脅以戰爭手段「統一」,早已是臺灣人長期以來的集體經驗。
當臺灣的安全成為全球焦點時,各種矛盾也隨之浮現。由於長期在國際社會中被漠視,世界因為臺海危機而重新「發現臺灣」的過程,充滿了許多誤解——有些觀點過分誇大臺海局勢的兵凶戰危,而另一些則選擇性忽視中國對周邊國家不斷升級的軍事騷擾與安全威脅。然而,這些討論往往都忽略了臺灣人的立場,也未能充分連結臺灣與中國長年交手所累積的經驗。因此,臺灣應該要如何理解國際輿論中對臺海局勢的觀點與盲點,並有效進入對方的脈絡進行溝通,是臺灣在強化自身防衛之餘,最為關鍵的功課之一。
解放軍對島鏈的威脅
為了清楚認識臺海軍情的實際動態,我們以二○二二年——國際輿論開始高度關注臺灣的關鍵起點——作為分界,整合臺灣國防部與日本防衛省的公開軍事動態資料,並進一步針對解放軍海空侵擾的數量、機種裝備與路線軌跡進行資料分析,以深入解讀中國在臺海周邊軍事活動的趨勢與戰略意圖。
透過數據呈現的軍情動態,我們發現,解放軍擾臺頻率屢創新高,從二○二二年八月至二○二四年七月間,國軍在臺灣周邊偵獲至少三千九百五十五艘中國軍艦,以及一萬零二百四十三架次中國軍機。兩年間,擾臺共艦數量上升了五三%,而擾臺共機數量更大幅增加八一%,顯示中國對臺灣大舉升級的威嚇行動和軍事壓力。
數據同時顯示,臺海的緊張局勢已經明顯國際化,不再只是傳統理解的「兩岸問題」。解放軍的軍事騷擾不僅針對臺灣,整個西太平洋地區也在承受中國軍事擴張帶來的壓力。例如,日本和菲律賓同樣面臨解放軍侵擾規模的升級:菲律賓在南海主權爭議區屢屢遭到中國海警的衝撞攻擊;中國海軍多次侵入日本領海,並聯手俄羅斯頻繁測試美國、日本與韓國的空中防禦能力。
中國的軍事擴張,也讓西太平洋的「島鏈戰略」重新成為國際政治的關鍵字。島鏈戰略的討論最早可追溯到十九世紀下半葉,當時歐美列強為爭奪亞洲殖民地的貿易與軍事航路而提出這一地緣戰略主張。在二次大戰爆發前夕,日本為了遏制美國對西太平洋的介入,也積極在帛琉、塞班島、馬紹爾等地建立戰略基地。到了冷戰時期,美國則為了圍堵蘇聯與中國的共產勢力,在日本、沖繩、臺灣與菲律賓駐兵,這就是人們熟悉的「第一島鏈」戰略。
隨著中國在二十一世紀的軍事崛起,島鏈戰略也因美中對抗而產生了新的解讀。對美國來說,第一島鏈仍是遏制解放軍進入太平洋的重要屏障;而中國則通過在臺灣、日本與菲律賓沿海進行海空騷擾、在南海填海造陸建設「海上長城」、以及積極拉攏南太平洋島國,試圖以更強大的經濟實力和兵力規模,復刻二戰前夕大日本帝國的島鏈部署。
而這一島鏈競爭的心臟位置,即是攸關印太安全與全球穩定,且最直接面對中國侵略威脅的臺灣。
解放軍頻繁跨越臺灣海峽,並在第一島鏈周邊國家的海域進行大規模軍事演習,從南海、巴士海峽到臺灣東北的宮古海峽,逐步施展「疲勞騷擾」,迫使各國逐漸接受中國軍事行動的常態化,這正是解放軍「切香腸戰術」的明顯體現,而中國持續挑戰區域安全底線的行為,已引發亞洲鄰國的警覺反應,尤其是同為第一島鏈國家的日本,更積極提升國防準備。
其中,已故前首相安倍晉三在二○二一年提出的「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論述,不僅為互動緊密的臺灣與日本留下了更多深化安全合作的想像空間,也讓日本成為臺灣以外,最積極討論中國威權威脅與臺海戰爭可能性、政治爭辯也最為激烈且立體的島鏈國家。
日本與沖繩的立場矛盾
然而,防衛政策的重大轉向,卻引發了日本國內輿論的焦慮與不安。一方面,日本的政治環境和地理條件使其長期缺乏對東亞爆發戰爭或自身安全遭遇挑戰的「直接威脅感」;另一方面,日本沉重且複雜的二戰歷史,讓國內對於戰爭責任抱有矛盾情緒。因此,當戰後日本「無論如何都不能訴諸軍事手段與戰爭」的政治原則,與中國對臺灣的入侵可能導致民主與自由國際價值瓦解的現實碰撞時,日本對「臺灣有事」的立場爭論,也就變得格外尖銳複雜。
與臺灣歷史淵源深厚、戰略位置也最為關鍵的沖繩,更是日本社會最為矛盾與對立的政治癥結。臺灣每年有八十至九十萬遊客造訪沖繩,是沖繩國際遊客中的主力。然而,對於臺灣人來說,沖繩的「戰備日常」卻相對陌生。
二次大戰期間,同被日本所統治的臺灣與沖繩,命運曾一度交錯——在美國的跳島戰術下,盟軍將領為了是否應該登陸臺灣或沖繩而爭執不下。最終,盟軍選擇攻占沖繩,以加速對日本本土的總攻擊戰略。一九四五年的沖繩戰役成為太平洋戰場最血腥的一役,包含十二萬沖繩平民在內,雙方共計二十萬人喪生。戰爭結束後,沖繩在美軍的統治下被建設成「要塞之島」。直到今天,這片僅占日本國土○.六%的邊陲離島,依然承載著七成的駐日美軍基地,沖繩因此長期忍受不得不與基地共存的日常夢魘。
沖繩也一直是臺美軍事合作的重要樞紐,從中華民國與美國斷交之前的空軍移地訓練,到二○○九年莫拉克颱風重創臺灣的八八風災,美軍運輸機抵臺運送的賑災物資都是從沖繩整備出發。但在日本政府的「臺灣有事」對策中,沖繩不僅成為日美同盟應對解放軍的壓力最前線,就連離臺灣最近的與那國島、石垣島,都面臨了自衛隊大舉進駐的「要塞化」壓力。(未完)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二手價 | 數量 |
6折 | 0 |
7折 | 1 |
徵求價 | 數量 |
3折 | 1 |
4折 | 1 |
5折 | 1 |
6折 | 0 |
7折 | 2 |
最多人成交
平均成交價66折330元
最近成交價(折扣)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