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適合所有以「訪談」進行研究或寫作的人閱讀,尤其是新手。
2.本書將幫助讀者:
➢了解與他人交談的重要性,包括在進行研究時聽取他人的回饋。
➢體認到塑造研究的正確方法不只有一種。
➢了解如何規畫專案的初步階段,例如設計研究和選擇研究對象。
➢了解如何操作研究倫理審查(IRB) ,以及在收集資料時如何實際執行。
➢了解在訪談前如何規劃與建立訪談大綱。
➢閱讀現實生活中的訪談並註記,以顯示哪些試探的效果很好,哪些不太成功。
【關於本書】
看了很多市面上的相關書籍,裡面有各種概念、原則,卻常常讓想做訪談與參與觀察的你,無法找到第一步和跨出第一步,也不知道怎麼和對方互動,怎麼問下去。
本書不再跟你講深厚的學理,而是用簡單的文字、清楚的步驟和具體的作法,讓猶豫徬徨的菜鳥和歷盡滄桑的老鳥,都能在訪談與參與觀察時得到指引與提示,減輕你問不下去、寫不出來的焦慮。
深入訪談和參與觀察對社會科學家的研究很重要,但要一個人融入別人的生活,難免感到畏懼,尤其在一開始。
但就像拉蘿說的,「傾聽」是訪談和觀察的核心要素。研究人員必須在收集資料時傾聽人們的意見,在描述自己研究的內容時傾聽回饋,在深入研究相關主題的文獻時,傾聽其他人的發現與自己內在的聲音,才能篩選和優先考慮做哪些方面的研究。
透過不同的傾聽方式,研究人員就能重新考慮假設、發現錯誤,發展和評估新想法,權衡優先事項,思考新方向,並做出調整,這些都會使你的研究貢獻更加清晰和更有價值。
【獲獎紀錄】
2023年美國社會學協會(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方法論部分傑出出版獎
作者簡介:
安奈特.拉蘿(Annette Patricia Lareau)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社會學博士,曾任賓州大學社會學教授。她是深入研究家庭生活的社會學家,特別關注家庭生活中的社會階層差異,以及家庭與學校的關係。
拉蘿曾任美國社會學會主席,除了在社會學與人類學領域相當知名外,她的著作也榮獲美國教育研究協會與美國社會學會多個重要獎項,而且從論文和著作受引用的狀況來看,她在教育學、文化研究,甚至法(哲)學領域也頗具影響力,是真正的跨領域學者。
《不平等的童年》是她的學術代表作,而她在針對「家庭與財富」的最新研究中,拉蘿使用質性研究方法來了解所謂「富一代」與「富二代」面對的庇護與挑戰。
譯者簡介:
李宗義
政治大學英語系、東亞所畢業,清華大學社會所博士,現為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副教授,社會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興趣為災難與社會復原、翻譯作品有游擊文化出版的《觀光人類學》等。
許雅淑
臺灣大學圖資系畢業,清華大學社會所博士,現任教於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社會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研究興趣為金融社會學、文化旅遊、性別與家庭等,翻譯《菁英媽媽想上班》等二十餘本著作。
章節試閱
1 導論:研究過程浮現的本質
訪談和參與觀察加深我們對人、制度和社會過程的認識。這些研究途徑引領我們進入個人日常生活中各種大小事的意義,顯示人如何受到社會結構力量的影響。精心設計的研究可以讓我們感覺到自己和栩栩如生的事件非常貼近。例如,雖然對受害者的問卷調查,紀錄了災難的規模和範圍,但深度訪談和參與觀察可以協助我們掌握意想不到的後果。Kai Erikson在《事出必有因》(Everything in Its Path)這本著作說明,西維吉尼亞州一座疏於維護的水壩倒塌,不僅洩下大量的水沖垮房屋,還奪走132條人命。這場災難有一部分也因為救災的方式,消解了社群重要的社會紐帶和感受。
與此有關,民族誌學者證明人如何同時生活在層層堆疊的社會世界中,並且揭示這個世界如何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產生碰撞。例如,專家經常執行忽略多重機構壓力(multiple institutional pressures)的政策,但家人卻敏銳感受到這種交叉壓力。Leslie Paik在《困在迷宮》(Trapped in Maze)中描述限制家庭「多種機構的迷官」,例如與她兩個十幾歲的孫子和侄子住在一起的老婦人Catherine女士。Catherine女士與11個不同的機構往來,每個機構的規則衝突造成混亂。很多時候,質性研究針對事件的意義提供一個「在地觀點」。這種觀點可以挑戰刻板印象。比方說,Matthew Clair在研究經歷刑事司法體系的被告後發現,律師對黑人被告有時自願放棄緩刑而選擇入獄感到詫異。Clair的《特權與懲罰》(Privilege and Punishment)說明選擇背後的邏輯:由於工人階級的黑人被告在自身社區中受到警方嚴密監視,他們認為緩刑的風險太大。其他時候,學者可以說明截然不同的人群如何擁有類似的經歷,就像人類學家Katherine Newman訪問流離失所的家庭主婦、機場塔台人員、藍領工人和管理人員說明向下流動的痛楚。由於深度訪談和參與觀察可以發現過去在社會科學文獻中不為人知或發展不足的過程,這些方法特別有助於改進我們的概念模型。
許多人都想學習如何做出高品質的深度訪談和參與觀察。以我來說,當我初學這項技巧,讀過的書讓我感到無所適從。我無法找到符合自己所需的建議。這些書似乎過於規範。它們告訴我應該在訪談中敏銳地「探詢」(probe),但沒有描述探詢的內容,也未能充分體認到探詢本身的困難。當我閱讀附錄所寫的研究方法,那些做過參與觀察的研究者,把進入現場描述為偶然事件的結果,這時我感到特別沮喪。當我試圖進入新的環境,我應該如何複製這種人生的偶然呢?關於訪談和觀察的書籍讓人覺得做研究會相對順利,但根據我的經驗,事實並非如此。我渴望能讀到一本更貼近現實也更實用的書。
當我追求人如何思考、行動並理解他們日常生活的興趣時,那些很棒且潛力十足的研究也讓我受到衝擊:作者設計一套宏大的計畫,進入的管道令人印象深刻,花費大量的時間蒐集資料,或者訪談各方人馬,或是寫了無數的田野筆記,而且寫得鉅細靡遺。儘管這一切看起來前途光明,但最終的作品卻不盡理想。為何如此?哪裡出了問題?有時候,作品裡高品質的資料不足,無法為讀者提供豐富、生動的臨場感。由於缺乏深度的資料,也就難以評估作者所說的是否站得住腳。我對於蒐集大量資料而要讀者「信任」他們的研究者感到困擾,因為我希望這些作者向讀者展示他們覺得有說服力的資料。其他情況下,作者提供大量的資料,但論點卻看不到重點。有時候,論點很明確,但研究問題的構想很狹隘,更糟糕的是,作者沒有考慮其他解釋。在少數情況下,一個錯誤—無論是在設計、資料蒐集還是分析方面——是如此重要,也就大大降低研究的價值。這都是類似的研究,但品質為何天差地遠?我讀過的質性方法論書籍沒有回答這個問題。
這些挑戰——研究方法的書不夠實用,有潛力發展為精彩的研究卻陷入困境——促使我寫下這本書。在《傾聽的技藝》一書中,我針對現實中五花八門的研究,提供具體而實用的建議,包括課程報告、論文、文章和書籍。畢竟,研究新手可能會遇到非常棘手的問題,但仍然想辦法做出精彩的研究。此外,因為就算是老手也難免會遇到困難,我對於研究過程的描述比其他許多作品更為真實。我還強調研究過程中不確定的本質,以及研究過程中的重要之處不僅要與他人交談,也還要聽取他人的反饋。正如本書標題所示,我認為傾聽是深入觀察和參與觀察的核心。你必須在蒐集資料時傾聽別人的意見;當你在描述資料蒐集時的理解,「傾聽」別人的反饋;在你鑽入自己感興趣的文獻主題時,「傾聽」別人的發現;在你對研究某些方面做分類並且排定優先順序時,「傾聽」自己的聲音。當你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傾聽,你會發現其中的關係,重新考慮預設,抓出錯誤,發展和評估新的想法,衡量優先次序,思考新的方向,並做出各種調整,這一切最終都會讓你的貢獻更清晰且更有價值。
1 導論:研究過程浮現的本質
訪談和參與觀察加深我們對人、制度和社會過程的認識。這些研究途徑引領我們進入個人日常生活中各種大小事的意義,顯示人如何受到社會結構力量的影響。精心設計的研究可以讓我們感覺到自己和栩栩如生的事件非常貼近。例如,雖然對受害者的問卷調查,紀錄了災難的規模和範圍,但深度訪談和參與觀察可以協助我們掌握意想不到的後果。Kai Erikson在《事出必有因》(Everything in Its Path)這本著作說明,西維吉尼亞州一座疏於維護的水壩倒塌,不僅洩下大量的水沖垮房屋,還奪走132條人命。這場災難有一部分也...
推薦序
推薦序 訪談及參與觀察(田野)研究者的一盞指路燈
姜以琳/上海紐約大學社會學助理教授
作為Annette的指導學生,聽聞Listening to People翻譯成中文,心情真是無比雀躍。聚焦在質化研究方法的書籍不但少,更鮮有學者對質化研究的整個過程,進行詳細描述並提供確切的實證建議。Listening to People不僅運用多位學者的實際經驗作為範例,甚至含括研究正式展開前的構思期到分析寫作的結案期,以溫柔的口氣,鉅細靡遺、娓娓道來各階段的注意事項。這是一本研究方法的經典文獻,裡面的內容更可望成為訪談及參與觀察(田野)研究者的一盞指路燈。
教學現場中,時常聽到學生說自己「統計不好,只好做質化研究」。其實質化、量化研究方法都不容易,兩個研究方法之間不適合直接比較,也沒有所謂高低之分。量化研究有其模型上需要克服的困境,質化研究亦有自己的難處。Listening to People很直白的指出質化研究中,一些大概率會發生,卻常常被學生們忽視,及至遭遇後才意識到困難的地方。舉例而言,訪談不只是簡單的「跟人說話」、「去找人回答問題」的行為。據此書所言,一個好的訪談,在前置作業期就充滿巧思。精心挑選的問題中,每一項都緊扣研究者的核心問題,但又同時能給與受訪者充分的自由,讓他們用自己的話、詳盡闡述自己的觀點。進行訪談中,受訪者很可能會偏題、試圖主導對話、或者在某些議題上三緘其口。這時候,研究者需要快速判定何時及如何將談話內容帶回原本的主題。與此同時,訪談人更需要能在對話中獲得最為體現受訪者觀點的引述(quotes)。這些在同一瞬間發生的決策與行為,都不是能輕鬆辦到的事,而是需要經過反覆訓練與實際習作才能獲得的重要技能。
除了訪談之外,不少學生對田野方法(參與觀察)常抱著充滿浪漫色彩的綺麗幻想。但是,出田野不是簡單的「去認識人」或「找個地方了解當地文化」。如本書所述,田野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常以月或者年為單位,需要研究者跳脫自己的舒適圈,甚至成為另一個社會的邊緣人,才得以完成。因此,研究者在進入田野之前,必須做好許多事前的準備與決策,例如田野地點在哪裡?必須選這裡的理由?預計花費多少時間?自己在當地的角色是什麼?自己的出現可能造什麼影響等等。研究者在決定進行田野,從開始直到結束,所做出的每項選擇都具有主觀性質,亦如我們每個人看同一件事情都有不同的詮釋角度,對同一件事情也有各自不同的側重之處。Annette在本書中特別強調主觀的重要性以及相生的侷限性,教導讀者如何將主觀性質轉化成自己獨特的利器。此外,好的參與觀察筆記往往是田野著作的靈魂,研究者在深刻觀察之外,寫出真實深刻又富批判性的民族誌作品,亦是至關重要的一環。田野資料的可靠和有效,都與呈現方式相關,更需要經過詳盡的構思與推敲。做田野不是一件信手拈來的行動,寫田野筆記更不是隨手抒發的心得雜記,而是需要長時間通盤考量,虔誠詳實的紀錄,最後才有可能得到的一點成果。
以我個人的經驗而言,我在與Annette進行為期一年的單獨指導(獨立研究課)後,才獲得她的首肯,得以隻身到北京的高中進行田野觀察。這一年的課程中,她每週要求我嚴格遵守24小時內寫完田野筆記,並且在時限內交給她審查。每週見面時,她會給我詳細的回饋,務求讓讀者「彷彿站在你身後,看你所看、聽你所聽」。她對田野的進程極為嚴肅,也對田野筆記的要求詳實至極。田野過程中,她詳盡的詢問,提醒我要用不同方式跟不同關係類型的報導人溝通,也讓我知道要依據關係進展的程度提出訪談邀請,才能同意受訪者最大化。甚至如何用簡單的小技巧,最大程度降低受訪者戒心,以便問出對方的家庭收入,都是每週的重要課題。田野記錄則彷彿海納百川,從描述「空氣瀰漫著什麼味道」和「場景內的氛圍」,到記錄人物對話時的動作、表情、儀態;包含報導人未能言明的肢體語言,以及研究者當下每一瞬間的想法和感覺,都要刻畫的鉅細靡遺。在這樣的反覆練習下,每一小時的田野往往會耗費四到五倍的時間打字寫筆記。Annette那堅定的24小時內完成的要求,不僅考驗個人時間安排和對田野的敬業,更訓練了記憶能力與田野效率。Annette甚至在寫作能力上也對學生們有嚴格的要求。她屢次提醒我,在既有的課堂閱讀之外,每個月讀完一本非學術的英文小說。原以為這是為了非英文母語的學生所制定的特殊訓練,藉由浸泡在英文文學世界,鍛鍊我對文字的敏銳與寫作表達的精鍊。田野結束後我才發現,這不但是她對學生的要求,更是她身為擅寫作又多產的資深學者,也必定完成的閱讀課題。在學生身上,Annette證明了田野與訪談都是可習得,而且必須反覆訓練而獲得的技能;在自己身上,她彰顯了質化研究者反覆打磨自身研究方法的至誠與奉獻精神。
Annette將自己從業幾十年來的訪談和田野知識與經歷,一氣呵成的書寫成Listening to People。這本書經過多年的反覆修改,以及與許多學者的討論,終於完成。有了這本書,即便沒有上課,讀者們也可以藉由閱讀而獲得相當寶貴的訓練與提醒。Listening to People告訴我們,不同於許多的刻板印象,嚴謹的學術研究中,訪談不是單純的跟人進行問答,而是充滿傾聽和自我反思;田野也不是個人的深度旅遊,而是滿盈著深思和另類詮釋的傾力觀察。確實,訪談跟田野耗時費力、所費不貲,期間研究者不斷自省再自省、自身也不斷改變再改變,研究成果也往往極為寶貴,引人入勝。如同Annette在她的退休演講上所說:「民族誌有憾動人心的能力,要相信書本的力量,因為一本好書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讀者可以在這本書裡找到豐沛的民族誌案例,可以更好的理解所閱讀的質化研究著作;打算書寫質化方法成果的各位,可以在本書中事先準備好多種可行備案,也能夠在遇到研究困難時,參考Annette和其他研究者們的經驗,從而得出乘風破浪的研究進展。祝各位開卷有益、閱讀愉快。
推薦序 訪談及參與觀察(田野)研究者的一盞指路燈
姜以琳/上海紐約大學社會學助理教授
作為Annette的指導學生,聽聞Listening to People翻譯成中文,心情真是無比雀躍。聚焦在質化研究方法的書籍不但少,更鮮有學者對質化研究的整個過程,進行詳細描述並提供確切的實證建議。Listening to People不僅運用多位學者的實際經驗作為範例,甚至含括研究正式展開前的構思期到分析寫作的結案期,以溫柔的口氣,鉅細靡遺、娓娓道來各階段的注意事項。這是一本研究方法的經典文獻,裡面的內容更可望成為訪談及參與觀察(田野)研究者的一盞指路...
目錄
推薦序 訪談及參與觀察(田野)研究者的一盞指路燈
姜以琳∕上海紐約大學社會學助理教授
推薦序 《聆聽》給量化研究者的學習與啟發
胡伯維∕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社會學博士候選人
第1章 導論:研究過程的浮現本
第2章 開始之前:想像與思考
第3章 準備:研究的初期階段
第4章 學做訪談:訪談前後要做的事
第5章 如何做一次好的訪談:深入挖掘
第6章 學做參與觀察:實用指南
第7章 撰寫高品質的田野筆記:細節很重要
第8章 資料分析:邊走邊想
第9章 寫作:讓研究貢獻變得更清楚
第10章 結論:為什麼訪談及參與觀察研究很寶貴
最後幾句話
謝詞
第三章的附錄:引導倫理審查委員會以保護人類受試者,或如何管理IRB流程
註釋
參考書目
索引
推薦序 訪談及參與觀察(田野)研究者的一盞指路燈
姜以琳∕上海紐約大學社會學助理教授
推薦序 《聆聽》給量化研究者的學習與啟發
胡伯維∕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社會學博士候選人
第1章 導論:研究過程的浮現本
第2章 開始之前:想像與思考
第3章 準備:研究的初期階段
第4章 學做訪談:訪談前後要做的事
第5章 如何做一次好的訪談:深入挖掘
第6章 學做參與觀察:實用指南
第7章 撰寫高品質的田野筆記:細節很重要
第8章 資料分析:邊走邊想
第9章 寫作:讓研究貢獻變得更清楚
第10章 結論:為什...
商品資料
出版社:游擊文化出版日期:2024-10-16ISBN/ISSN:9786269840663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52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