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全記錄恢弘的東亞濕地與人類史
★從海洋到山顛,遍覽臺灣與周遭島嶼濕地,一場美麗、迷人、深沉的探索
★全面揭示濕地的類型、功能、對於地球的重要性,以及氣候變遷對濕地的影響、濕地的保育與復原整治,濕地提供的全球服務價值與貢獻濕地是陸與水的交接地帶,孕育著地球萬物。在整個地球的涵蓋面積雖然不高,卻是自然物種與人類生存最重要的生態系統,是地球的自然碳儲庫,能為大地分解毒素,更蘊含豐富的動植物基因庫,使得數以萬計的生物得以存活。此外,濕地還提供豐富的漁業資源、防洪、環境美學、遊憩和教育功用。
近年來,尤其氣候變遷與能源問題,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濕地的重要性,濕地的管理和恢復成為全球環境研究的重點。本書是一部恢弘博大、史詩般的作品,從人類文明與濕地的關係開始,書寫整個東亞及臺灣濕地環境與人類遷徙、物種演替的交織脈絡;並進入臺灣區域地理各章之後,開展歷史人文與自然科學雙軸線,始成一部氣象萬千的全紀錄濕地史。
第一部先從大航海時期荷蘭人、漢人進到臺窩灣——濕地臺灣起始,談臺灣進入全世界濕地的視角。第二部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談臺灣以及東亞各國的族群遷徙與濕地相互依存的觀點。第三部到第六部從地理視角,分述臺灣本島北部、中部、西南部、東部以及離島的濕地。第七部談濕地法規的沿革與保護政策,並從在地與民間社團的角度,談濕地環境運動、濕地教育的傳播發展,以及人工濕地復育工程等。最後一部回溯《拉姆薩濕地公約》、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等國際組織,論述最新的濕地藍碳、青碳,全球氣候變遷以及臺灣參與國際公共事務的回顧,展望未來濕地發展的構想。
討論到如何面臨21世紀全球暖化,酷熱、酷寒、水資源不均的危機下,本書凸顯熱帶濕地的復原「整治」可做為一種「自然解方」,以及濕地創建與恢復的方法與實例,了解濕地生態可以列為人類社會、經濟和環境之系統服務價值的一種貢獻。
寫書過程中,作者曾遠赴韓國、沖繩、菲律賓、越南、泰國深入探訪,尋找當地原住民的文化遺跡;在臺灣的探索從北、中、南、東到離島,從空中俯瞰到海洋潛出,曾經在靜謐空虛又恐怖的夤夜穿越海岸山脈;在冬季東北季風強力吹拂下體驗箭瑛大橋的湍急溪流;從大港口之役到海灣之湖(火神的故事)想到撒奇萊雅人巴立克跟卡娜蕭的故事而動容。
臺灣在東亞海域上是重要的存在。以地質構造來說,位於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碰撞隆起之處,因此濕地環境具有年輕、多變的特性;以人文生態來看,具有大陸及海洋系統交會的特徵;在人文考古學方面,遠古臺灣人類具有美拉尼西亞、玻里尼西亞人種的特徵,閩南和粵東漢人住在臺灣島的時間僅約400年,這些長時間人類與濕地的故事,都在書中展開了未曾見過的史頁。
人類可以消失,但歷史不會。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曾經在臺灣島居住以及往復遷徙的所有人群,見證了廣袤的濕地,從海草青苔,到林澤猛獸——本書企圖還原人類與濕地共存的原貌,是「濕地的故事」,更是「人類的故事」。
作者簡介:
方偉達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理學院副院長、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特聘教授、所長。美國德州農工大學生態系統科學與管理哲學博士、亞歷桑納州立大學環境規劃碩士、哈佛大學景觀建築設計碩士。曾獲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國科會優秀年輕學者研究計畫、福特保育暨環保獎。
現任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亞洲主席、社團法人台灣濕地學會理事長。曾任拉姆薩濕地公約科學技術審查委員會觀察員,主辦2024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臺北年會。
著述中英文學術專書超過20部,發表期刊論文超過一百餘篇(SCI、SSCI)、專欄散文四百餘篇,曾以《生態瞬間》獲得行政院新聞局金鼎獎。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一致推薦★
吳正己|臺灣師範大學校長‧林廷芳|三聯科技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暨勤美集團董事長‧林華慶|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署長‧徐昇吾|拉姆薩濕地公約東亞中心主任‧陳國勤|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主任暨特聘研究員‧陸曉筠|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署長‧彭立沛|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教授暨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彭啟明|環境部部長‧袁孝維|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張珣|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所長‧楊嘉棟|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所長‧劉宗勇|國家環境研究院院長‧蔡玲儀|環境部氣候變遷署署長‧鍾志鵬|資深媒體人‧簡又新|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董事長‧魏國彥|逢甲大學講座教授、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退休教授、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前署長
名人推薦:★一致推薦★
吳正己|臺灣師範大學校長‧林廷芳|三聯科技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暨勤美集團董事長‧林華慶|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署長‧徐昇吾|拉姆薩濕地公約東亞中心主任‧陳國勤|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主任暨特聘研究員‧陸曉筠|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署長‧彭立沛|臺灣大學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教授暨行政院國家發展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彭啟明|環境部部長‧袁孝維|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張珣|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所長‧楊嘉棟|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所長‧劉宗勇|國家環境研究院院長‧蔡玲儀|環境部氣候...
章節試閱
Part 4 雲霄兩分流——中部濕地
Chapter11玉峰巉巖,雁渡寒潭,江流天地外——玉山、日月潭、雪霸
1玉山高並兩峰寒
……
臺灣山高陡峭,夏季颱風時節洪水滔滔,冬季則水量不足,剩下河床上礫石灘地。中部河川有舟楫之力者不多,多數為荒溪型河川。面對荒山峻嶺,先民來臺喜歡居住在海岸及盆地地帶。仰望玉山雲峰高聳,不免對於大自然產生讚嘆之意。
《全臺詩選》中詠玉山的詩高達二十多首,很多詩人都是遠望玉山,不見得親臨,更無攀登。玉山是一塊沒有經過雕鑿的美玉,天地間的祕寶,詩人暫且收藏玉山的餘光,隨手放入袖中,靈感來時寫成詩句,收入詩囊。《臺灣詩乘》收錄章甫的〈望玉山歌〉,談到臺灣山海的地理和地貌。「天蒼蒼,海茫茫。武巒後,沙連旁。」章甫寫到大武巒山,位於嘉義縣東北;沙連,也就是水沙連,在南投縣魚池鄉與埔里鄉。玉山在大武巒山的背後,水沙連的旁邊。
「玉山在天不在地,山半隤雲盡下墜。」清朝周長庚的〈玉山〉,渾然天成,寫出山峰飄渺的陰陽之勢。
李逢時的〈玉山限風字七言律〉,「玉山高插天外峰,崩崖斷壁無人蹤。」道出高山連綿不斷,而且山勢陡峭,容易崩塌。
日本時代《臺灣日日新報社》的編輯魏清德,擅長詩、散文、小說等各類文體,寫過玉山兩首詩歌。此外,他在《潤庵吟草》寫出〈喜長子火曜颶母後歸自玉山頂上〉。這首詩談到長子攀登玉山,剛開始還有消息,突然就音訊全無。八通關雲霧飄渺,陳友蘭溪路途異常艱險,遇到颱風不知所措。父親的憂慮顯現於此詩當中。後來兒子從颱風中驚險脫困。
颶風挾雨戰群龍,汝正攀登第一峯。初日行程猶有信,連朝消息忽無蹤。
八通關隘雲千疊,陳有蘭溪路萬重。差喜歸來能出險,笑携岩竹等身笻。
‧汝正攀登第一峯:垂直濕地的跨國激盪
玉山主峰挺拔高峻,山勢陡峭,冬季時山頂白雪皚皚,玉色璀璨,晶瑩奪目。二〇一八年,國外學者紛紛來到臺灣研究垂直濕地,他們登上玉山,從海濱到高山峻嶺,從部落到部落,精彩的垂直濕地風貌展現無遺。
垂直濕地最著名的例子是愛爾蘭和英國的氈狀蘚沼,濕地基質由泥炭地組成,遍布整座山脈,孕育著富饒的濕地植物。而臺灣的垂直濕地更為經典。垂直濕地的定義是「傾斜三十度以上,長時間需要有水流過」,從最高的山頂到溪谷之間都有可能出現。臺灣四面環海,又有高山地形,很容易形成垂直濕地。
研究全球垂直濕地的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前會長班.拉帕契(Ben LePage)於二〇一八年登頂玉山。濕地期刊(SCI期刊)總編輯馬里奧斯.歐提(Marinus Otte)說:「我認為當我們談論垂直濕地時,不應該採用發現一詞,因為它很久以前就被發現了,只是通常僅僅被視為溪流。我們打算讓它們被認為是『濕地』,我們可能確實是第一個認識到它們的人。」
「親愛的馬里奧斯(Marinus)和班(Ben),是的,我完全同意,因為我們只是檢測了它們,而不是發現了它們。我昨天和兩個孩子一起研究,到宜蘭縣泰雅族的澳花部落。我的孩子好奇地探測滲流(seepage)。我們如果通過對於垂直濕地定義的簡單歸納枚舉(inductive enumeration),可以從本質上深入的理解垂直濕地。」
——筆者寫給馬里奧斯•歐提和班.拉帕契的信,二〇一八年
專題:建構濕地生態資訊與探索垂直濕地
濕地生態資訊包含棲地體系、島嶼體系、森林體系、河域體系所傳達的訊息,甚至自然和人文交互作用下的結構功能體,都可以稱為生態系統資訊的一環。這涉及物種結構、功能之間的相互作用,以及時間序列資訊關係。
在大數據時代,環境資訊研究應重視研究尺度、功能、復育及價值澄清。生態資訊管理最重要的目的,是採用大數據資訊進行計算,以了解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
我們應該依據生態資訊,進行彙整、分析,評估,並且進行生態管理,加強改善環境的物種、棲地及生態健康狀態。此外,考慮景觀與生態環境之間的交互作用,強化生態資訊流通機制之內,環境正向循環回饋的功能。
依據海洋和陸地分析水分、養分、土壤、有機質、繁殖體的進出與流動,在進行生態資訊計算之計畫中,應順應景觀過程,透過目標管理以完成策略。這就是科學家研究學習垂直濕地所得來的經驗。
二〇一八年,拉帕契重訪臺灣,這次從上坪溪開始。
在泉水豐沛和濕潤的季節,淺山濕地從垂直山壁滲出的微量元素,孕育出鮮嫩欲滴的秋海棠、火炭母草(Persicaria chinense L.)等植物,在苔蘚跟蕨類土壤中滲出的水,有碳、磷、氮化學物質的循環。需要正視的是,汙染的來源如何透過涓涓滴流,進入到上坪溪,並且流入寶山水庫。科學家們在司馬庫斯瀑布的上方,從一四〇〇公尺到一六五〇公尺,都發現了火炭母草。這破除了丘陵和平地植物的假象,重新建構垂直濕地的概念,李在哲居功厥偉。(註:國家地理學會亞洲區總監李在哲〔Jay Lee〕2023年因心肌梗塞突然離世,享年55歲。他曾經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媒體實驗室工作,重新建構垂直濕地的概念;補助臺灣各界濕地研究,很多學者皆受惠於他。對於他的離世,筆者深感悲傷與惋惜。)
此處是「護國神山」科學園區,然而涓涓水流才是臺灣的「護國聖母」。沒有水,就沒有臺灣豐富的生態。沒有垂直濕地,建立不了豐富的自然環境跟人文特徵。
工業革命之後,暖化效應浮現。人口成長、資源短缺、廢棄物汙染、文化規範和價值改變、食物水源與能源安全問題、永續議題等,充斥地球社會。二〇九九年,科學研究估計暖化效應會讓九十公尺高的格陵蘭和南極冰山溶解。拉帕契以舊金山灣為例,如果格陵蘭冰山溶解,海平面上升二公尺是可能的。二〇三〇年將有一千五百萬氣候災民。
海平面上升,將造成淡水短缺,影響營養鹽和水文循環。拉帕契認為百分之七一的濕地將消失,影響生態系統。二〇六〇年全球若有九十七億人口,一天需二百兆加侖用水;而聯合國認為在二〇五〇年,全球已經沒有淡水。如果沒有基礎能源,如水、能源、食物,地球命運將會如何?
從全球能源的儲存量來看,拉帕契認為火力、風力、潮汐流、太陽能的技術,都有其限制。此外,因海平面上升,八百萬人口被迫離開:「強化水資源規劃設計和管理,營造人工濕地、雨水花園、人工浮島、屋頂農園、垂直人工濕地等設計,運用濕地生產食物,改善地表微氣候,是時候了。」
近幾年,科學家不斷在國家公園探索垂直濕地的奧祕,國家公園之外的土地亦是研究重點。寶山水庫上游的上坪溪,夜間可聽到山羌的叫聲,像是幼犬,不斷低鳴,同行者也聽到野狗圍獵山羌的聲音。這不禁令我想到,整個生態體系彷彿是一種「圍獵」,同溫層在封閉的世界中相互取暖,互通訊息。然而流浪犬不斷攻擊山羌,就像是寒冬中的狩獵者和被獵者。寒夜中驚恐的嘶喊聲,增加了冷夜嗜血的血腥味。
Part 4 雲霄兩分流——中部濕地
Chapter11玉峰巉巖,雁渡寒潭,江流天地外——玉山、日月潭、雪霸
1玉山高並兩峰寒
……
臺灣山高陡峭,夏季颱風時節洪水滔滔,冬季則水量不足,剩下河床上礫石灘地。中部河川有舟楫之力者不多,多數為荒溪型河川。面對荒山峻嶺,先民來臺喜歡居住在海岸及盆地地帶。仰望玉山雲峰高聳,不免對於大自然產生讚嘆之意。
《全臺詩選》中詠玉山的詩高達二十多首,很多詩人都是遠望玉山,不見得親臨,更無攀登。玉山是一塊沒有經過雕鑿的美玉,天地間的祕寶,詩人暫且收藏玉山的餘光,隨手放入袖中,靈感來時...
推薦序
【推薦序】
站在歷史交叉點上,溼地變遷演繹著臺灣過去的發展軌跡,更提示未來保育的方向
陸曉筠|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署長
「坔」是溼地的古字,也是我很喜歡的字,因為是水跟土融合在一起的涵義。臺灣,何其有幸,擁有各式不同樣態的溼地,也有著豐富的溼地生態與風土人情。過去,我研究室曾經有機會走遍臺灣大部分的國家重要溼地,不論是國際級、國家級或是地方級的重要溼地,在走踏的過程看到臺灣溼地的美、感受到臺灣溼地的脈動、認識到臺灣溼地的人、聽到臺灣溼地的故事……這些記憶已成為一輩子深植在血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這本《臺灣濕地誌》重新勾起了我對溼地的感動跟想望,讓我重新思考溼地跟人類關係。(註:「濕地」與「溼地」兩詞都有人使用,但兩個字的字形字義或許有些差異,就字形來看,「溼」有土水相容的意義,「濕」則有日曬蒸散的濕氣之意。因偏好土水意義的「溼地」,本篇序言以「溼地」為主,但內容涉及法規或官方名詞,仍以官方使用之「濕地」為主。)
溼地,是生命繁衍的搖籃,也是地球生態系統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從遙遠的過去到現代,溼地始終在人類歷史與自然環境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它不僅提供豐富的生態資源,還在調節氣候、儲存碳、減緩洪水與水質淨化等方面發揮著無可取代的功能。然而,隨著工業化進程加速,全球溼地面積急劇縮減,許多溼地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威脅。
在臺灣,溼地更是這個島嶼的根基之一。臺灣的溼地如同星羅棋布的綠色寶石,散布在島嶼的四周以及內陸,從北部的河口到南部的湖泊,從東岸的礁湖到離島的鹽田,每一片溼地都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文化與歷史。本書《臺灣濕地誌》透過溼地的歷史、人類與溼地的命運交織、臺灣不同區域的溼地特徵,以及保育與未來趨勢的探討,全面呈現臺灣溼地的多樣性與其在生態保育中的核心角色。
‧溼地的歷史
溼地的歷史幾乎與地球的歷史一樣久遠。從遠古時代開始,溼地就做為生命的搖籃,滋養了多樣的生物,並在人類文明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古代人類社會往往依賴溼地中的豐富資源為人們提供食物、庇護與醫藥。無論是兩河流域的肥沃月彎地區,還是埃及尼羅河三角洲,溼地都是古文明興起的核心支柱。在臺灣,溼地的歷史同樣悠久。早期的臺灣原住民族群與溼地息息相關,許多部落依賴溼地來捕魚、採集植物與進行農耕活動。隨著漢人移民潮的到來,臺灣的溼地開始被更大規模地開發,成為農田、魚塭以及排水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溼地的資源為臺灣的農業經濟提供了穩定的基礎,同時也成為了許多鄉村社區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然而,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許多溼地被填平或改作他用,導致自然溼地的面積大幅減少。今天,我們站在歷史的交叉點上,回顧溼地的變遷,不僅是為了了解過去的發展軌跡,更是為了尋求未來保育的方向。
臺灣溼地的文化與歷史意象,書中談到可從「黑水溝」這一關鍵地點開始。黑水溝,這片位於臺灣海峽的險惡水域,曾經是臺灣與中國大陸之間的天然屏障,也是一個充滿神祕與危險的地方。它的名字帶有深刻的象徵意義,反映了人們對大自然力量的敬畏。然而,黑水溝不僅僅是臺灣與外界相互隔絕的地理象徵,也是臺灣周邊溼地生態系統的一部分。黑水溝的潮汐、海流與風暴,使得臺灣西部沿海形成了廣闊的潮間帶溼地,這些溼地成為魚類、貝類和鳥類的主要棲息地。溼地生態的豐富性與黑水溝的險惡自然條件交織在一起,成為臺灣溼地意象的起點。這些溼地不僅是自然界的生命儲藏室,也見證了臺灣與外界聯繫的歷史變遷。
‧人類與溼地
溼地不僅僅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它更與人類的命運緊密交織。在臺灣,溼地一直承載著人類活動的痕跡。從早期的農業開墾到現代的都市發展,溼地常常成為人類利用與開發的對象。然而,溼地同時也是一個敏感的生態系統,稍有不慎的開發或過度利用,便會對其生態平衡造成不可逆的損害。在臺灣的歷史進程中,溼地不僅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也成為人類活動的依托。漁民在溼地中捕撈魚蝦,農民依賴溼地的水源進行灌溉,甚至現代的都市滯洪,也有賴於溼地的天然吸收與入滲。隨著經濟發展與人口增長,許多溼地被填平以供城市擴展,或遭到汙染而逐漸退化。人類與溼地的關係既是依存的,也是充滿挑戰的。
‧臺灣的溼地環境
臺灣的溼地環境極為多樣,從北到南、從東到西、乃至離島,各地的溼地都有其獨特的生態特徵與文化價值。
在北部,淡水河口的關渡自然保護區是臺灣重要的溼地之一。這片溼地不僅是候鳥的中途驛站,也是多種魚類、甲殼類和植物的繁殖棲地。北部的溼地系統因靠近都市,經常面臨人類活動的壓力,然而它們仍然保持著驚人的生態多樣性。
中南部的溼地,如嘉南平原的魚塭與雲林鰲鼓溼地,則展現出溼地在傳統農漁業中的關鍵作用。這些溼地不僅提供豐富的水產資源,也是當地社區生活的重要依托。中南部的溼地擁有較為溫暖的氣候,吸引了大量候鳥以及其他水生動物在此棲息。
臺灣東部溼地,如花蓮的石梯港溼地與臺東的卑南溪口溼地,則保留了相對較為原始的自然狀態。這些溼地多數位於山海之間,孕育著獨特的生態環境。東部溼地的遼闊與靜謐,讓人感受到自然的偉大與生命的豐饒。
此外,離島地區如金門、澎湖和馬祖,也擁有獨具特色的溼地景觀。澎湖的鹽田溼地是歷史文化的見證,同時也是重要的鳥類棲息地,展現出溼地的多重價值。
‧溼地的保育核心
在認識溼地的歷史與文化價值的同時,我們也必須面對溼地未來充滿挑戰的現實。全球範圍內,溼地的面積正以驚人的速度縮減,臺灣的溼地也不例外。工業化、城市化、農業過度開發等人類活動,正在對溼地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破壞。隨著氣候變遷的加劇,海平面上升與極端氣候事件頻繁發生,溼地的生態平衡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威脅。然而,我們不能放棄。每一片溼地都是地球的一部分,是生命的源泉,是我們情感的寄託。我們有責任保護這些溼地,讓它們繼續滋養萬物生靈。溼地保育不僅僅是環境保護的議題,它更是人類與自然的和解,是對未來世代的承諾。
溼地的保育工作顯得尤為迫切。臺灣在過去數十年間,已通過《濕地保育法》,逐步推動溼地保護政策,劃定國家重要濕地。在這些國家重要濕地範圍,不僅要致力於保護溼地的生態功能,還要讓更多人了解溼地的重要性,培養人們對自然的敬畏與熱愛。我們相信,唯有在人們心中種下愛護自然的種子,溼地的未來才能得以守護。
在這本《臺灣濕地誌》中,作者希望能激起讀者心中對溼地的情感共鳴。溼地脆弱而充滿生命力,這本書能帶領讀者了解溼地、關注溼地、並透過行動保護溼地。讓我們一起為這片滋養無數生命的土地,付出我們的心力與愛,讓它得以代代相傳,繼續散發生態的多樣與美好。
【推薦序】
站在歷史交叉點上,溼地變遷演繹著臺灣過去的發展軌跡,更提示未來保育的方向
陸曉筠|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署長
「坔」是溼地的古字,也是我很喜歡的字,因為是水跟土融合在一起的涵義。臺灣,何其有幸,擁有各式不同樣態的溼地,也有著豐富的溼地生態與風土人情。過去,我研究室曾經有機會走遍臺灣大部分的國家重要溼地,不論是國際級、國家級或是地方級的重要溼地,在走踏的過程看到臺灣溼地的美、感受到臺灣溼地的脈動、認識到臺灣溼地的人、聽到臺灣溼地的故事……這些記憶已成為一輩子深植在血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作者序
【自序】
君問臺灣,滄溟欲浮
臺灣,是你我成長的地方,她的母親,就是遼闊的蔚藍海洋。
約莫八千萬年以前,這裡原是一片汪洋大海,經過地殼變動,產生了陸地,但是又被海水淹沒了。約六百萬年前,菲律賓板塊推擠過來,使這個小島再次隆出水面,這就是鼎鼎大名的「蓬萊造山」運動。臺灣四面環海,臺灣海峽有黑水溝,《渡臺詩》即是證明。
君問台灣路,滄溟地欲浮。十更約千里,八宇只孤舟。
旁瞷金門島,橫衝黑水溝。相傳舊疆域,隋號小琉球。
臺灣歷經漫長的演變,在海洋與陸地之間浮沉。明朝時,臺南的安平到安南還是一片海灣,當時被稱為「大灣」,又叫做臺江。如今大灣消失了,形成一片陸地;但是「臺灣」這個地名卻留了下來,用閩南語讀為「大灣」、「大員」,即為臺灣。歷史學者李筱峰指出,「臺灣」有一說,是發音的原意為「外來者」(Tayan,亦即漢人)之意。也有可能是西拉雅族人或是大武壠人,對於當時登陸的外地人的通稱。這個論點頗為有趣。
臺灣由海洋孕育,卻擁有高山地形與豐富的生物種類。雖然幅員有限,然地處亞熱帶,氣候溫暖,雨水充沛,全島山巒綿延,溪谷縱橫,從海平面到近四千公尺的高山,涵容了極其多樣的生態環境,也孕育出豐富的動、植物相。例如在雪霸國家公園有冰河時代就存在的櫻花鉤吻鮭;墾丁國家公園社頂公園、馬祖大坵島有溫馴的梅花鹿;臺南曾文溪口有從韓國外海遠渡重洋,年年造訪的黑面琵鷺;澎湖望安、蘭嶼、小琉球,曾有綠蠵龜上岸產卵。這些動物,都比我們的祖先還早來到這塊陸地,因為這裡氣候溫和,土壤肥沃,適合動植物繁衍成長。
時至今日,一切有了巨大的變化。臺灣人口超過二千三百萬,一眼望去,過去茂密的綠色森林變成了水泥叢林;綿延的海岸擠滿肉粽般的消波塊;綠意盎然的農田上蓋起了房子;潮起潮落的海岸,則填成陸地建蓋工廠。
二十一世紀,改變速度加劇。因為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沿海陸地可能又要被海洋收回。未來的臺灣沿海,會是怎麼樣的光景呢?
‧濕地的類別和功能
濕地是什麼?哪裡有濕地?一個沒有濕地的地球,就是一個沒有水的世界。濕地在整個地球的涵蓋面積雖不高,對於自然物種與人類生存來說,卻是非常重要的生態系統。濕地不僅是乾淨水源、能保護水岸,同時也是地球最大的自然碳儲庫,對於農業及漁業來說,有關鍵影響。
濕地是陸與水的交接地帶,孕育著地球萬物。濕地、森林、海洋並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蘊含豐富的動植物基因庫,提供生物重要的庇護、覓食及生育環境。數以萬計的生物必須仰賴濕地生態的保存才得以存活,濕地具有維護生態安全、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功能。
濕地位於水生生態系統及陸地生態系統之過渡地帶,除了飽含水分的土壤以外,還有植被,這些植被以帶狀分布,貫穿整個生物區。此外,濕地內的生物相相當多變,不同的濕地類型可能包含不同的生物相。濕地包含七種基本類型:
一、沼澤:包括紅樹林沼澤氾濫平原,以及低窪森林。
二、草澤:例如美國五大湖邊的香蒲草澤,或是波羅的海海岸的蘆葦草澤。
三、泥沼:例如北歐溫帶地區的沼澤,或是北極區覆蓋湖岸的漂流沼澤地帶。
四、泥炭:例如加拿大和俄羅斯北部的泥炭地。
五、濕草地沼澤:氾濫平原的濕草原,或是大湖區沿岸的草本植物地帶。
六、淺水沼澤:湖邊沿岸地區,或是河灣地帶。
七、垂直濕地:岩壁的滲水,沿著岩石表面穿越厚厚的泥炭和植被而流動的薄層水流。
不同類型的濕地,包含特殊的植物群落及生態系統,並且經由多樣化的環境因素交互作用而產生。例如,濕地上常發現碎石沙洲、侵蝕河岸、沙灘、牛軛湖和三角洲,其形成因素包括氾濫、侵蝕和沉積作用。基於以上原則,濕地與環境之間,具備多重機制,包括肥沃土壤的有機質和控制植物多樣性的物理、化學、生物性因子。此外,透過不同程度的沉積腐植質,也會影響無脊椎動物分布狀態。這些不同因素會隨著時間,持續造成生物群落或生態體系改變。
目前,全世界濕地面積約為六六〇萬平方公里,占陸地面積不到百分之五。根據人口資料統計,自十八世紀以來,全世界人口不斷膨脹,目前超過八十億。二〇五〇年,聯合國估計世界人口將增加到九十六億。人口越來越多,象徵「人與地爭」的現象會越來越嚴重。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課程總監侯智恆認為,人口增加將造成全世界飢荒以及經濟發展等問題,土地、能源及自然資源將受到威脅。他指出,在自然資源中,濕地環境最容易受到人為衝擊的影響。
在臺灣,濕地面積的計算一直缺乏科學性的說法。全臺灣濕地面積究竟有多少?根據中華民國野鳥學會的估計,海岸濕地和內陸濕地占了臺灣總面積的千分之三。內陸濕地面積約五.四平方公里,海岸濕地面積約為一一三.五六平方公里,合計這些天然濕地約一一八.九平方公里。
‧臺灣濕地的危機
以科學論述來說,濕地除了擁有生物多樣性以外,亦具備生態系統服務功能,提供豐富的漁業資源、防洪、營養鹽生產循環及貯存、廢水過濾及吸附、碳匯貯存,以及保護海岸等作用。此外,濕地還提供環境美學、遊憩和教育功用。
然而,當今濕地面臨到棲地變遷、碎裂化、汙染、水文改變、外來物種入侵以及生物多樣性減少的問題。
我在哈佛大學讀書時的教授理查.佛爾曼(Richard Forman)曾經以生態環境棲地空間變化的過程,說明除了人為活動造成濕地消失,其演替過程還包括穿孔、切割、碎裂、縮小。當然,隨著濕地品質越來越差,最後會面臨消失的命運。這些過程受到伐木、鋪路、農地重劃及都市開發的影響,造成濕地本身及周圍環境遭到破壞。上述的人為干擾活動,亦形成對鳥類棲地的威脅;尤其臺灣有許多鳥類屬於遷徙性物種,一旦棲地受到破壞,造成這些物種的生存壓力,恐將造成國際輿論關注。
臺灣本島經歷自然和人文變遷,即使雨量充沛,濕地依然逐漸減少和劣化。濕地消失的自然因素包括全球氣候暖化、降雨量不均衡,以及臺灣南部濕地因為缺水而陸化。而受到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臺灣原本四季分明的氣候,逐漸形成炎熱型的熱帶氣候。
目前臺灣下雨的頻率和幅度,都受到溫度上升的影響。由於臺灣是高度都市化的地區,城市氣溫比周遭環境溫度高,較易形成熱空氣上升,冷空氣下降。也就是說,溫度越高,下雨幅度越大,較容易在城市產生午後雷陣雨。然而,由於臺灣南部下雨頻率不夠,導致濕地在春天及冬天乾季缺水,經常是等不到一滴雨,南部濕地因此陸化。
臺灣地狹人稠,經常選擇利用價值較低的濕地進行重大工程。例如,興建高速鐵路經過臺灣水雉原生棲地葫蘆埤;興建西部濱海快速道路,經過桃園觀音、新竹南寮、彰化彰濱、漢寶、雲林麥寮、嘉義東石、臺南北門等海岸地區,穿越過的重要濕地包括新竹港南濕地、彰化漢寶濕地、嘉義好美寮濕地、臺南四草濕地、臺南北門濕地等。
此外,鋼鐵及石化重工業區的開發,皆以濱海海埔地做為興建基地,幾乎占據臺灣西部從北到南的海岸,且預計要填埋的土地面積仍持續增加。
臺灣的濕地與全世界的濕地面積比較起來,固然微少,但是臺灣野生動物已記錄者包括哺乳類約八十種、兩生類三十四種、淡水魚類二二四種、鳥類六七四種。因為受到濫捕及棲地環境遭受破壞等影響,稀有及瀕臨絕種的濕地物種,越來越多。例如哺乳類中,水獺、水鼩、臺灣水鹿已遭受威脅或瀕臨絕種;六七四種臺灣鳥類中,一三六種為保育類鳥類;淡水魚中七種瀕臨絕種,包括櫻花鉤吻鮭;兩棲類中臺灣山椒魚、觀霧山椒魚、南湖山椒魚、楚南氏山椒魚瀕臨絕種,阿里山山椒魚、諸羅樹蛙、橙腹樹蛙、豎琴蛙以及臺北赤蛙,則屬於珍貴稀有。此外,面對外來物種的凌厲威脅時,例如緬甸小鼠、福壽螺、布袋蓮、小花蔓澤蘭與多線南蜥等,臺灣原生物種更需要保護。
根據世界自然保育聯盟調查,外來入侵種對生物多樣性的威脅僅次於棲息地的喪失。在臺灣,許多原生物種,例如臺灣萍蓬草的棲地,在旱季時常被粉綠狐尾藻、翼莖闊苞菊、卡羅萊納過長沙所占據。在引水灌溉農田的埤塘環境,常看見人厭槐葉蘋、大王蓮、大萍(水芙蓉)等外來種水生植物在池面漂浮。
臺灣濕地面臨的環境威脅,不亞於濕地物種所面臨的威脅。棲地保護和物種保育是一體兩面。綜上所述,臺灣濕地所面臨的威脅為:一、濕地物種棲息環境遭受破壞或汙染;二、不當使用農藥及殺草劑;三、民眾缺乏保育觀念,喜好圈養、食補及隨意放生;四、外來種的危害,如福壽螺等。
‧濕地臺灣的重要
臺灣的濕地,在城鄉、在高山、在海邊,在你我的周遭。本書的濕地觀點以及章節鋪陳,第一部先從大航海時期荷蘭人、漢人進到臺窩灣——濕地臺灣起始,談臺灣進入全世界濕地的視角。接著,第二部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談臺灣以及東亞各國的族群遷徙與濕地的關係。第三部到第六部從地理的觀點,分述臺灣本島北部、中部、西南部、東部以及離島的濕地。第七部談濕地法規的沿革與保護政策,並依據在地化、民間社團的觀點,談論濕地環境運動、濕地教育的傳播發展,以及人工濕地復育工程等。最後一部回溯《拉姆薩國際濕地公約》、國際濕地科學家學會等國際組織,論述最新的濕地藍碳、青碳,全球氣候變遷,以及臺灣參與國際公共事務的回顧,展望未來濕地發展的構想。
臺灣在東亞海域是重要的存在。以地質構造來說,臺灣位於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碰撞隆起之處,是一座從海洋上升的新興島嶼,因此,濕地環境具有年輕、多變以及生態薈萃的特性。本書介紹百萬年前臺灣島從海中隆升,到千年之前朝代更迭,及至近代臺灣的風風雨雨。
以人文生態觀點來看,臺灣的濕地生態,具有大陸及海洋系統交會的特徵。臺灣位於環西太平洋島鏈的關鍵處,是冬季候鳥在花綵列島島鏈「踏石」中的「跳島」度冬之所,具有鳥類生態學的國際傳遞意義;此外,在人文考古學方面,遠古臺灣人類具有美拉尼西亞、玻里尼西亞人種的特徵,例如在血緣及語言上,紐西蘭毛利人與臺灣原住民意有相似之處。歷史的悠久長河之中,閩南和粵東漢人住在臺灣島的時間只有四百年,相當短暫,可說是「暫住民」。超過上千年的考古遺跡、化石,待我們不斷追尋。
連橫《臺灣通史》序中提到:「斷簡殘編、蒐羅匪易;郭公夏五、疑信相參。」身為科學家,我在思考書寫足可於市場傳播的科普書時,一方面需要扎實嚴謹的旁徵博引,一方面要詼諧易讀,才能讓讀者感到興味。因此,著作期間,閱讀了很多國際科學期刊文獻,以及許多明清時代的作品,甚至深入荷蘭海牙調查、閱讀揆一和鄭成功的紀錄,進行諸多考證。此外,更深入探訪臺灣山川大地與民間風土,過程中亦去到韓國、中國大陸、沖繩、菲律賓、越南、泰國,尋找原住民的遺跡。穿梭時空,考證歷史。
人類可以消失,但歷史不會。在歷史的長河之中,曾經在臺灣島居住以及往復遷徙的所有人群,見證了廣袤的濕地,從海草青苔,到林澤猛獸——《臺灣濕地誌》這本書,企圖還原人類與濕地共存的原貌,是「濕地的故事」,更是「人類的故事」。
方偉達 謹識
【自序】
君問臺灣,滄溟欲浮
臺灣,是你我成長的地方,她的母親,就是遼闊的蔚藍海洋。
約莫八千萬年以前,這裡原是一片汪洋大海,經過地殼變動,產生了陸地,但是又被海水淹沒了。約六百萬年前,菲律賓板塊推擠過來,使這個小島再次隆出水面,這就是鼎鼎大名的「蓬萊造山」運動。臺灣四面環海,臺灣海峽有黑水溝,《渡臺詩》即是證明。
君問台灣路,滄溟地欲浮。十更約千里,八宇只孤舟。
旁瞷金門島,橫衝黑水溝。相傳舊疆域,隋號小琉球。
臺灣歷經漫長的演變,在海洋與陸地之間浮沉。明朝時,臺南的安平到安南還是一片海灣...
目錄
推薦序1 站在歷史交叉點上,溼地變遷演繹著臺灣過去的發展軌跡,更提示未來保育的方向|陸曉筠
推薦序2 開展跨領域宏觀視角,重新理解濕地|林廷芳
推薦序3 山川萬物皆文史,閱盡滄桑自在身|魏國彥
作者序 君問臺灣,滄溟欲浮
Part1 荒嶼星河——億萬年深歷史與大航海時代濕地初現
Chapter01臺灣濕地意象從黑水溝開啟
Chapter02板塊大霹靂,濕地的生命
Chapter03信史之始與大航海時代的濕地
‧遼闊的臺江濕地記憶 ‧熱蘭遮城的濕地環境、城中之人、颱風與原民
Part 2天地又穹蒼——人類遷徙與濕地命運交織
Chapter04亙古的紀錄——人類簡史與濕地關係綜論
‧人類文明離不開水 ‧現代智人,不是唯一的智慧生物 ‧跨越澎湖陸橋——尋找濕地民族與南島民族 ‧考古文化中的濕地痕跡 ‧原住民與濕地記憶
Chapter05歲星分野、遷徙的子民——亞洲分化和演進的水之族群
1 中國大陸,濕地萬象
2 駱越,水的民族
3 「壯泰走廊」南遷,泰族一頁滄桑
4 仰韶文化:「太陽鳥」,水澤濕地的子民與象徵
5 朝鮮半島的濕地文化
6 島嶼中的海渡:日本
7 香港的濕地保護區
Part3 怒雷翻地軸——臺灣北部濕地
Chapter06山脈與水系構織大地
Chapter07雄霸大屯
1 大屯山上一夜雪花鋪如銀
2 夢幻湖生態
3 冷水坑、鹿角坑溪濕地調查
Chapter08臺北盆地與淡水河的歷史交纏
1 淡水河奔流向北
2 關渡分潮:河海交融的獨特濕地
3 遠眺觀音山
4 臺北都市開拓史與濕地發展脈絡
Chapter09桃園地景與新竹濕地
1 桃園埤塘開墾史
2 臺灣萍蓬草的追憶
3 桃園、新竹海岸濕地
‧許厝港濕地 ‧觀新藻礁 ‧新豐紅樹林濕地 ‧香山濕地
Chapter10宜蘭的濕地
1 雙連埤——豐枯之間的水圳生活
2 雲霧中的湖沼濕地——南澳、翠峰湖、加羅湖、松蘿湖
3 只羨鴛鴦不羨仙:霧林苔蘚共生的魔法森林
Part 4 雲霄兩分流——中部濕地
Chapter11玉峰巉巖,雁渡寒潭,江流天地外——玉山、日月潭、雪霸
1 玉山高並兩峰寒
2 雁渡寒潭雲留影:美麗的日月潭
3 江流天地外:氣象萬千的雪霸
Chapter12滄溟地欲浮——中部平原、溪流與海岸
1 中港溪口的「水中軟黃金」
2 後龍溪的陂圳
3 大安溪泰雅族的「斗尾龍岸」
4 大甲溪口的美麗與哀愁
5 高美濕地
6 烏溪氾濫
7 蜿蜒濁水溪
8 成龍濕地
Part5 上原下隰——臺灣西南部濕地
Chapter13破屋荒畦趁水灣——始自濕地進入的族群
1 三波移民潮與原民遷徙
2 自然環境變遷與濕地治理
Chapter14三三兩兩漁舟聚——台江灣澳的演進
‧沙洲、潟湖的形成和消失 ‧從海進到海退 ‧海岸變遷歷程
Chapter15山有飛禽河有魚——西部重要濕地與保育
‧鰲鼓濕地 ‧東石到布袋 ‧從北門鹽田到七股鹽田濕地 ‧曾文溪口濕地 ‧四草濕地
Chapter16 國境之南——南部重要濕地與保育
‧大鬼湖、小鬼湖 ‧馬卡道之原到高雄平原 ‧高雄濕地廊道 ‧茄萣與永安濕地 ‧高屏溪流域的人工濕地 ‧恆春半島
Part 6 海上明珠——臺灣東部與離島濕地
Chapter17 花東海岸‧珍珠織錦——地形與濕地
‧東部河口與縱谷濕地分布:花蓮溪口、鯉魚潭、卑南溪口、知本濕地、新武呂溪、嘉明湖、大坡池、關山人工濕地
Chapter18 泗波瀾外海雲封——歷史治理、原住民與濕地
‧十六到十七世紀間的原住民族 ‧十八到十九世紀的漢人與原住民
Chapter19莽莽荊原
‧人類遺址
Chapter20島嶼之弧
‧馬祖列島 ‧金門列島 ‧澎湖列島 ‧東沙群島
Part 7 坔之法——回到濕地之心:保育的進程與趨勢
Chapter21 濕地保育與教育
1國土留白,永續發展
2 濕地教育
Chapter22全球濕地保護和復育政策
1濕地營造之法
2人工濕地復育工程:多樣化棲地與城市淨化新典範
3未來濕地何在?共生的未來
Part 8 濕地之跋
Chapter23 氣溫依然在暖化——濕地是人類生命延續的解方
終章 我的濕地懷想
臺灣重要濕地分布簡圖
誌謝
推薦序1 站在歷史交叉點上,溼地變遷演繹著臺灣過去的發展軌跡,更提示未來保育的方向|陸曉筠
推薦序2 開展跨領域宏觀視角,重新理解濕地|林廷芳
推薦序3 山川萬物皆文史,閱盡滄桑自在身|魏國彥
作者序 君問臺灣,滄溟欲浮
Part1 荒嶼星河——億萬年深歷史與大航海時代濕地初現
Chapter01臺灣濕地意象從黑水溝開啟
Chapter02板塊大霹靂,濕地的生命
Chapter03信史之始與大航海時代的濕地
‧遼闊的臺江濕地記憶 ‧熱蘭遮城的濕地環境、城中之人、颱風與原民
Part 2天地又穹蒼——人類遷徙與濕地命運交織
Chapter04亙古的紀...
商品資料
出版社:野人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24-10-30ISBN/ISSN:9786267555231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92頁開數:18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