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60年,榮格心靈語錄第一手資料終於公開!
★《榮格自傳》之外,了解榮格內在世界最重要的一塊拼圖
★首次揭露《榮格自傳》編寫過程多方角力、曲折離奇的過程,還原歷史
榮格一生工作的總結語,心靈世界的總回顧
★「我過著有意義的生活嗎?我學到了什麼?是受到了什麼的影響?我的工作哪一部份是重要且能持續的?當衰老如期而至,現在什麼事物令我感興趣?」
榮格分析師、同時也是榮格私人秘書的安妮拉.亞菲,在與榮格為了自傳一起工作時,圍繞著上述的問題,編寫下大量談話記錄,其中沒有爭議的編纂為自傳形式的《榮格的回憶、夢、反思》。剩下的文字從未發表,2021年終於在千呼萬喚下,出版為本書。
這些從未揭露的談話,因為太過私密而難以公開。當時榮格夫人艾瑪和情人托妮.沃爾夫相繼去世,他自己也迫切面臨死亡。很多內容關乎信仰、來世與今生、夢境、對夫人與情人的想法,也有對學說的補充,對上帝的意象、對未來的思索,卻因為家屬認為這樣的榮格「太過輕率、不像科學家」而一度無法公開。
★《榮格自傳》其實不是「自傳」?為何榮格的律師在各國出版「自傳」時發信嚴厲譴責?
其實所謂的《榮格自傳》並非由榮格親筆寫作,而是亞菲與榮格的共同創作。但上市時各國出版社為了商業考量,都將本書包裝成榮格執筆的「自傳」,將亞菲降格為影子寫手、編輯或秘書,因此長久以來誤導廣大讀者。在本書中,特別收錄瑞士分析師艾琳娜.菲斯利對這段歷程的研究,她從各種檔案、文件、信函還原當時各方角力的過程,詳實記錄了榮格從抗拒出版自傳、到與亞菲兩人合作無間、到與各國出版社之間的法律攻防始末,其精彩程度堪比戲劇。文中並深入介紹亞菲這位要角的生平,讓人更加信服為何榮格會將如此重要的傳記工作委託給她。
★個體化的具體示範,智慧老人的現身
榮格晚年內在世界的披露,讓榮格卸下大師的形象,呈現純粹的內在世界、個體化的具體示範,對於跟隨榮格探究深層心理、無意識世界的讀者而言,是一次無可比擬的心靈洗滌。在這本沉思錄中,榮格不但顯露了一個「人」的各種樣貌,有幽默親切的一面,也有陰鬱暴躁的性格,更有猶疑茫然的時刻,而當內在強烈的直覺顯現,智慧老人的話語振聾發聵,令人驚嘆。
◎這種向後回顧的過程與向前眺望死亡有關,就像為了更完美的跳躍之前,必須向後退助跑的動作一樣:「我試圖看清引導我進入我生命的那條線,它將我引入這個世界,又將我帶離開這個世界。」——榮格
◎這本書適合所有榮格研究者、榮格分析師以及榮格發燒友收藏,作為深度閱讀、深入研究的必備資料。……我認為圍繞著榮格這本傳記的寫作,發生的愛恨情仇、歷史煙雲,更應該被視為榮格及其朋友們,開展的一場自我療癒之旅。也就是說,老年的榮格,通過和同事們、出版商合作,寫作這本傳記,他試圖整合自己一生的所有記憶,達成艾瑞克森所提出的老年心理發展目標:整合老年生活的絕望感和統整感,既能體驗到宇宙的博愛和慈悲,又能擁抱宇宙的黑暗和無情。最終是安心地做一個幸福的老廢物,擁抱死亡,揮別人間。——李孟潮,《榮格的30個夢》作者
◎這本書讓榮格從一位心理學家變成了思想家,裡頭不是理論,而是側寫他對人性與心靈的體悟與觀察,及靈感迸發的吉光片羽。我們在這裡能看見直覺與思維功能的完美互動。每一頁都有驚喜,每一篇都散發著智者的光芒。他那沒有邊界的思想在這本絕無僅有的著作一覽無遺。
我會隨時把它帶在身邊,在我和內心失聯時,將它當成一位活著的「智慧老人」對我的指引。
——鐘穎(諮商心理師、心理學書籍作家、愛智者書窩創辦人)
作者簡介:
安妮拉.亞菲 (Aniela Jaffé, 1903-1991)
1903年出生於德國柏林猶太家庭,於漢堡大學(University of Hamburg)主修心理學,二戰時為逃避迫害移居瑞士,接受莉莉安.弗雷(Liliane Frey)的分析,而後被轉介給榮格,也進行了長期的分析。
亞菲於1947至1955年擔任蘇黎世榮格學院秘書,為學院的早期規劃作出出色貢獻。1955至1961年擔任榮格私人秘書,是榮格晚年書信的整理者,也是廣為流傳的《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Memories, Dreams, Reflections)多數章節的執筆者。
亞菲亦是傑出的分析心理學者,極富創造力,精熟於榮格學說,在《人及其象徵》(Man and His Symbols)中寫了關於現代藝術的章節,也參與了榮格書信的德文、英文編輯工作。她的著作有《意義的神話》(The Myth of Meaning)、《卡爾.榮格,詞語與想像》(C. G. Jung, Word and Image)、《榮格的最後歲月:心靈煉金之旅》(From the Life and Work of C.G. Jung)、《幽靈、死亡、夢境:榮格取向的鬼文本分析》(An Archetypal Approach to Death Dreams and Ghosts)、《榮格晚年沉思錄:心靈探索的最終旅程》(Streiflichter zu Leben und Denken C.G. Jungs),後三者由心靈工坊出版。
亞菲本身也是備受尊敬的分析師,用自己平靜、內省的方式幫助過許多遭遇精神危機的人。她興趣廣泛,受人喜愛,於1991年因突發疾病過世。
艾琳娜.菲斯利(Elena Fischli)
艾琳娜.菲斯利曾在格勒諾布爾、日內瓦和蘇黎世學習心理學,過去35年來一直從事心理治療工作。在擔任春泉出版社(Spring Publications)編輯以後,她與他人共同創辦了戴蒙出版社(Daimon Verlag),多年來編輯了大量作品,包括安妮拉.亞菲作品的新版本和《榮格晚年沉思錄:心靈探索的最終旅程》的德語版。她還是身兼編劇,活躍於紀錄片界。
譯者簡介:
陳炫穎
華中師範大學理學碩士(臨床與諮詢心理學方向),心理治療師。現為成都職業技術學院心理學專任教師,從事心理健康教育與危機干預工作,擅長表達性藝術治療、榮格釋夢團體帶領。研究方向:個體生命敘事中的象徵、家庭代際創傷、後現代心理創傷治療實務,以及夢境中的創傷隱喻等。
【譯者、校閱者簡介】
王浩威
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畢業,曾任台大醫院、和信醫院及花蓮慈濟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島嶼邊緣》、《醫望》雜誌總編輯;目前為專任心理治療師、台大醫院精神部兼任主治醫師、台灣心理治療協會理事長、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心靈工作室負責人以及心靈工坊文化公司發行人,榮格分析師、臺灣榮格心理學會理事長。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專業推薦──
(按姓氏筆畫排列)
李孟潮∣精神科醫師、《榮格的30個夢》作者
洪素珍∣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國際分析心理學分析師〔IAAP〕
魏宏晉∣實踐大學兼任助理教授、《榮格心理學指南》譯者
鐘 穎∣諮商心理師、心理學書籍作家、愛智者書窩創辦人
名人推薦:專業推薦──
(按姓氏筆畫排列)
李孟潮∣精神科醫師、《榮格的30個夢》作者
洪素珍∣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國際分析心理學分析師〔IAAP〕
魏宏晉∣實踐大學兼任助理教授、《榮格心理學指南》譯者
鐘 穎∣諮商心理師、心理學書籍作家、愛智者書窩創辦人
章節試閱
Ⅰ 關於人格與生活的體驗:成長
◎接受生命走向我的一切
人們並不知道,如果不接受生命呈現給他們的一切,以及生命向他們提出的質問和任務,將會面臨怎樣的風險。當他們決心讓自己免於痛苦與磨難時,卻歸因是於天性使然。如此一來,即是拒絕為生活付出代價,他們往往因為生命的誤導而走上歧途。
如果我們拒絕接受自己的命運,另一種痛苦就會取而代之:精神官能症將隨之而來。而我相信,我們不得不過的這種生活並沒有精神官能症那樣糟糕。如果我必然要受苦,那麼就讓這一切來自我的現實。精神官能症是更大的詛咒!一般來說,精神官能症其實是逃避的替代品,是欺騙生活、逃避某些事情的無意識慾望。
人們所能做的,只能是活出自己的本來面目。我們都是由對立與衝突的傾向所組成的。經過反覆思慮以後,我得出的結論是,最好是活出自己的本來面目,並接受你所面臨的困難—因為逃避只會讓事情更加糟糕。
今天,我可以說:我一直忠於自己,已經盡我所知所信,盡力做了所能的一切。至於對錯,我並不知道。
無論如何,受苦是不可避免的;但我只想為那些真正屬於我的東西受苦。對我來說,選擇這條道路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之一是,我知道,如果我不對自己的人生目標和挑戰做出充分的回應,那麼這些目標和挑戰就會由我的孩子們所繼承,他們除了要承受自己的困難之外,還要承受我未完成的人生重擔。
我深深明白自己從父母那裡承受了多麼沉重的負擔,這樣的包袱不是那麼簡單就能甩掉的。你會發現自己被沉重的遺產壓得喘不過氣來,它如影隨形,你勢必要接受和背負這份遺產,就像蝸牛背負自己的房子一樣。光靠「聰明的頭腦」和「理性的行為」是不足以讓你度過一生的。或許你可以為自己躲掉某一些麻煩,但在這過程中,你和自己的生活也活生生地切斷了。
我見過那些沒有好好活出自己人生的人,他們的命運,每一個毫不例外地全都太可怕了。至於那些活出自己的命運,並盡其所能將自己的命運加以實現的人,都不會有什麼後悔的理由。從這一點來說,伏爾泰是對的,他說:人們只會為「那些我們沒有做的事」後悔。作為一個人,我們必須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債務,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到了晚年,會讓我們感到後悔的,往往不是那些沒有看見、或沒有經歷過的美好事物,而是從我們身邊擦肩而過、卻被忽略的時刻。
◎洞察力,神祕與社群
如果我們不瞭解自己的內心世界,就不可能與他人、這個世界及整個宇宙建立起真實的連結。只有當我能夠理解所有人的共同性質,比如能夠理解無意識及其集體內容,也就是原型的一切,我才可能找到我與他人的連結。年輕的時候,我自以為能夠理解他人,與他人之間也是存在連結的;但在那時候其他人的一切,基本上對我來說毫無意義!
然而,想要瞭解靈魂奧祕的渴望一直都沒有離開我;我覺得自己不得不好好去思考這些事情。但這不只是一種強迫,其中也有我自己的意志,我的脾氣!這其實是我自己一直想要的。由於這種想要瞭解靈魂的強烈渴望,當年還是年輕醫師的我,甚至希望自己因此罹患精神分裂症,或者至少愛上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女人,這樣我就能夠瞭解這些人的內心世界。
我變得孤獨,不是因為我渴望洞察力,而是因為洞察力的獲得。一開始,我的身旁沒有人能夠理解我,而且嚴格來說,即使是現在,我與您所談論的東西,也是我以前從未能夠向任何人解釋的事情。倘若您從中有所收穫,那麼您也會變得與其他人不同。知識讓您變成孤獨一個人,也帶來了寂寞。
反之亦然:因為有了這樣的瞭解,才真正瞭解了一個社群的更深層次意義,所以只有從這些人身上,才能夠形成真正的社群;然而,相反的情況也是成立的:要理解社群和伴侶關係的深層含義,就必須瞭解原型力量。真正的社群是來自於知識和洞察力的分享。那些透過平庸事物的分享來尋找社群的一群人,其實是沒有太大意義的。將人們聯繫在一起的,是那些特殊而獨到、只可以與少數人分享的洞察力。因此,在原始的人類中,社群總是與神祕連結在一起。社群因此只是一種奧祕的密教。
◎真正相遇的人
在第一次跟我談論傳記項目的那一封信,出版商就明確表示,希望榮格能夠談談與他同時代的著名人物的相遇。雖然我立刻回覆說榮格想談論的是內在的體驗,而非外部的生活。然而,出版商繼續堅持,甚至想要用單獨的一章來描述這部分的內容。當我偶爾向榮格提到這個問題時,他的反應從疲憊地不感興趣到完全惱怒不等。在我最近兩度試圖提出這問題時,他明確地解釋了對他有意義的接觸類型。
我很高興可以與他人見面。大多數的人來找我,都是帶著一些我日後不能夠、也不應該向第三人談及的內容。但如果這人因此被某個想法牢牢抓住,無法擺脫開來,或是因而失敗了,那就與我無關了。
與同時代的名人相遇?我曾經與湯恩比兩度坐在一塊兒,告訴了他一點我自己的想法,但是他倒是沒有談論起他自己的。至於我談話內容對他的影響,好像無從談起⋯⋯。我在年輕的時候遇見過著名的天文學家羅威爾,當我在克拉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的時候,他是我的贊助者⋯⋯我和包立的關係? 關於這個,也許我可以談談?
(很長一段時間的沉思後)
有人說我沒有朋友,也沒有任何的人際關係。這絕不是真的!簡直是捕風捉影!我與我的每一個孩子、兒媳和孫子、孫女之間的關係,都是獨特的。然而,我一生中那些決定性的相遇,都是發生在我與相當普通的人們之間,其中有些人還被扣上相當傷人的所謂「病人」的稱號。從與這些人的相遇中,我學到了一些東西。其中包括我與山地湖泊或在印度與一位單純的梵學家的相遇。
這些「不重要的人」最重要的地方是,他們都是人,在相遇的過程裡展現了自己的本質。這並非是他們想要這樣做才展現或揭露的;在那裡我自然就與他們真實的自性相遇。只有一個人充分體驗自己的生活和事件時,才能夠成為這樣;和在外部世界是否擁有特殊成就完全不相關,那些成就只是人生舞台的前景。
而我一直想要的是背景。我是我所追求的,對我來說這才是決定性的因素。我也果真找到了可以與之建立這樣關係的一些人。我這裡有很多這樣的關係,許多我認為果真是朋友的關係。
◎我母親的第二種聲音
這一天,榮格談到了自己的母親。從孩提時代開始,到成年後的某些重要階段,榮格都能夠感受到,母親身上存在著兩種人格。平常的時候,母親是一個熱情洋溢的傳統女人,和藹可親而平易近人;然而在某些關鍵時刻,她的二號人格會發出強而有力的聲音,話語之間湧現不可侵犯的威嚴,激起榮格內心深處醞釀已久的內容,例如阿尼瑪問題或是學術研究方面的抱負。 幾個月後,在1958 年1 月,也就是描述母親人格的兩面性後不久,榮格在〈我生命中的早期事件〉中用「一號人格」和「二號人格」描述了自己身上存在的兩個人格。
年輕的時候,我曾在蘇黎世的任職助理醫師。那段時間,我為了字詞聯想研究 忙得焦頭爛額,整個房間貼滿各式各樣的圖表。這時,母親還不知道我在做什麼。有一天,她來探望我,環視我的房間一圈後,問說:「這些東西是什麼?」「這是我正在研究的東西,一些實驗的圖表。」我為自己所從事的研究或多或少有些自豪,儘管我還不清楚研究結果會帶來什麼樣的具體意義,甚至我還不知道它是否有意義。我只是單純地想要弄清楚,在進行實驗時,聯想所帶來的混亂究竟意味著什麼?我假設它們與情緒化的情結有著某種聯繫。母親又看了一遍我所有的研究結果,倏地站起身來,像一名法官似的,用她「第二個」聲音對我進行審判:「那麼,你真的覺得這些東西有何意義嗎?」
我母親很少用這種語氣說話,然而一旦她這樣說話的時候,總是會憑著直覺說出一些出人意表的意義。這種時刻,她往往準確地點破我心中仍不承認或仍未意識到的感覺。有時候,她說的話聽起來就像是曖昧難解的神諭。在這種情況下,我可能會認為她的問題意味著我對自己的工作不夠重視,或者我高估了它的價值。確實,我也曾懷疑過,只是內心深處不願承認而已;母親只不過說出了我的心聲。
母親的追問給了我沉重的一擊,以至於在接下來的三個星期裡,我都提不起筆。她的一字一句讓我質疑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否真的重要,甚至還懷著罪惡感開始認真地反省:我在研究的這一切是否真的有意義。我總是很難接受自己的判斷可能會欺騙了自己,而母親卻在當下戳中了我內心深處那股未加以證實的恐懼。她總是用那種異常嚴肅而認真的聲音,和平常截然不同:似乎她想讓我意識到自己的工作確實有價值,但同時又讓我懷疑自己的工作是否真的有意義。幾乎在這同一時刻,她又立刻補上一句:「當然,我一點也不懂這些!」
母親的言辭類似於德爾斐神諭:「要麼這樣,要麼不這樣。」模稜兩可,又蘊含深意,就像預言一樣:「若跨過哈里斯河,你將摧毀一個帝國!」事實上,她所強調的是,在場的這一切擁有重大意義。
◎移情,追隨與責任
榮格告訴我有關他與佛洛伊德的一些事情不久後,跟我提及了這段評論。榮格對我講述,當年佛洛伊德勸告他—就像一個父親告誡兒子一樣,要榮格堅定地支持他的性理論;然而榮格很早就有了自己的想法,已經偏離了佛洛伊德的觀點。而在稍早前,他翻閱了托妮.沃爾夫撰寫的論文集,並寄給了出版商丹尼爾.布羅迪;其中包括〈關於女性個體化過程的思考〉,以及〈女性心理的結構形式〉這兩篇文章。在這一時期,他還收到了涉及國籍問題的書信和出版物。基於這幾點,榮格發表了以下評論。
當對男人出現移情的時候,男人和女人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我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一個男人如果對我有正向移情,就會想要表現得像我一樣,或者採用我的心理態度;而女人則會想要活出所有的感受。然後這個男人可能會表現出無限的、瘋狂的熱情,在他對我存在有理想化移情的時候,他可能將自己擴展到自身存在的極限之外,而產生危險。他會完全喪失他的分寸,一味而盲目地追隨自己的投射,從那時起他將視我為「將軍」,而他自己則是「隨從」或「斥候」。這樣的男人必須知道,這個「將軍」基本上是他自己的一部分。我經常在日耳曼人的靈魂中感受到這種追隨者的現象,這種現象對他們影響很大。這與他們危險的絕對主義傾向有關。
關於這一點,我曾經有過一次非常有說服力,甚至可以說是滑稽可笑的經歷。我在伯格霍茲里工作的時候,來了一名來自斯圖加特的年輕精神科醫師。很快地他就意識到我有些話語權,他立刻扮演起「追隨者」的角色。我是說真的!順便說一句,這個小伙子其實是相當不錯的,不折不扣的施瓦本人,來自非常好的家庭。
在伯格霍茲里時,我們會講臨床醫師典型的俚語,也就是助手間開玩笑的話,都是些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可能的表達和奇怪的短語。例如,如果我們必須對年長的女病人特別好,我們就會說:「今天我給我的阿姨抹了油!」或者是:「今天我在她身上加了一條神經零件。」這意思是,我與她在情感建立上有了進一步的進展。如果你成功地說服老闆批准你的假,我們就會說:「我已經給老闆上油了,這樣他就可以給我放假了。」而正常情況下應該是指給他塗了黃油或塗抹上肥皂,也就是說,讓他有了好心情。當我們想對某個人特別友善時,會說:「我要從他身上裝上一個神經零件。」
我們閒聊時一向都是使用這種短語和表達,當然是開玩笑的。例如有一句感嘆是:「天吶,我想要甩掉腦袋裡的這想法!」或是借用史瑞伯的說話方式時,就會聽到我們說:「該死的,又是這個!」還有類似的廢話。如果我們突然有了一個想法,就會說:「又有什麼侵入進我身體裡了」。在這裡,我們所暗指的是史瑞伯所說的,在皮膚上爬來爬去的小人。
後來我又見到了這位來自施瓦本的年輕醫師,我們仍然用彼此都熟悉的助理行話交談,這樣挺好玩的。再後來沒幾年,他便過世了。
他去世的幾年以後,一位年輕的精神科醫師來拜訪我。他說從之前那位德國醫師那裡學到了很多關於心理學的知識,並且對那些知識很感興趣。他嚴肅地說,當一個人從精神分裂症那裡「進行神經零件治療」的時候,就可以注意到心理學是多麼重要。我豎起耳朵!然後他談論著「想法的甩掉」!「天吶,您在用些什麼表達?那只是我們當助手時所說的粗話!」「這些說法是X 博士教我的!」他回答道。所以說,以前的那位同事還真以為這些表達是專業相關的!
在這裡,你可以看到在無意識移情的影響下,這種「追隨」慾望出現時,會產生怎樣的效果。「他如何清嗓子,如何吐口水⋯⋯」不過,令人擔憂的並不是這種可笑的模仿,而是追隨者的冒險行為超出了自己的極限。因為他不再是自己——這正是危險之處。
◎論生存空間在婚姻中的重要性
對有創造力的人來說,婚姻就是一場賭博。我的命好到難以形容,我尋覓到了一位好妻子。她給了我足夠的空間,讓我可以自由暢快地呼吸。如果沒有如此這般的生活空間,我可能就無法完成我的工作。我所思考的內容超越了所有的邊界;如果是另一個人有了這樣的情形,很可能是會充滿毀滅力量的。一個被標準思維方式所禁錮的人,在與我這樣的人交往時,可能只會從一個危機走向另一個危機。
所有婚姻的根本問題在於:雙方是否活出自己的本性,都能否實現自我,同時能否允許另外一方,妻子或丈夫,可以自由地走在個體化的道路上。一位比丈夫更成熟、看得更遠的女人,會在丈夫不知情的情況下喚醒他,因為她給了他如此多的空間,他甚至從未注意到。
◎關於托妮.沃爾芙
當榮格談到自己最後一次拜訪衛禮賢的時候,他談到了踰越和原罪,認為這些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必須償還的債務。他說,有些過失是命運注定的。人們只有謙卑地承認這踰越,才有可能從罪惡之中得到救贖。
生活中的某些點滴也許會預示命運的安排。當托妮.沃爾夫向我提出這個問題時,我立刻就明白了這一點。在與她的心理分析工作結束後,儘管感覺自己在她的心中有一席之地,我還是循規蹈矩地結案了。一年之後,我做了一個夢:我和她一起來到阿爾卑斯山,發現自己身處懸崖峭壁環繞的山谷中。突然之間,我聽到山裡傳來精靈們的歌聲,而托妮即將要消失在山谷中了。我感受到一股深深的恐懼,心想:這不可能,這絕不可能!就在那時,我又開始聯繫她,給她寫信了。
那會兒我做過一整個系列的夢,這些夢讓我十分困擾。其中一個噩夢是這樣的:我看到了一位女人的身體從中間以下全都變成了石頭,而上半身仍是可以活動的;而我知道,是我給這個女人的脊髓注射了一針,才會導致她癱瘓的。我對自己做出這樣的事情感到震驚,內疚不已。
再來是一次真實的經歷。我在湖中游泳,腿抽筋了。我於是對天發誓,如果腳不再抽筋,而我能游回來,我就全然屈服。
關於懸崖峭壁的夢,讓我不禁想起了魔王。我聽著精靈寧靜的呼喚,注意到托妮是如何沉入山中——我將她拉了回來。然後我明白:到了如今,這已經不可避免。阿尼瑪需要她做為犧牲品,我不能再逃避了。對我來說,一個生死攸關的決定性時刻也來臨了。
當然,一旦開始和她有了關係以後,我陷入了一片混亂之中,失去了方向感,不知道哪條是向上,哪條是下。但是,我如果躲開了阿尼瑪,那會釋放出多麼強大的力量啊!我可能再也永遠無法超越它。相反地,一個至關重要的關係就這樣誕生了。在我艱難地進行內心探索的時期,她以對心理學和人性的深刻理解,還有與生俱來的智慧和敏銳的洞察力,持續陪伴著我。在牢牢地抱住我的同時,她以最美好的方式實現了阿尼瑪的功能。對我而言,她是肥沃的土壤。
Ⅰ 關於人格與生活的體驗:成長
◎接受生命走向我的一切
人們並不知道,如果不接受生命呈現給他們的一切,以及生命向他們提出的質問和任務,將會面臨怎樣的風險。當他們決心讓自己免於痛苦與磨難時,卻歸因是於天性使然。如此一來,即是拒絕為生活付出代價,他們往往因為生命的誤導而走上歧途。
如果我們拒絕接受自己的命運,另一種痛苦就會取而代之:精神官能症將隨之而來。而我相信,我們不得不過的這種生活並沒有精神官能症那樣糟糕。如果我必然要受苦,那麼就讓這一切來自我的現實。精神官能症是更大的詛咒!一般來說,精神官能症其...
推薦序
【推薦序一】
終須一讀
洪素珍(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國際分析心理學分析師〔IAAP〕)
對榮格心理學有興趣的讀者,多少閱讀過榮格與亞菲共同編著的《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並以之為了解榮格生平及思想發展的主要參考文獻。事實上,《回憶.夢.省思》只是榮格口述自傳的一部分而已,由於種種因素,另有許多珍貴的原始資料並未收錄其中(詳細前後因果在本書出版者前言及作者引言已詳述,於此不再贅述)。而後於2021年,在各界高度期待下,這些材料終於被編輯為《榮格晚年沉思錄:心靈探索的最終旅程》成書。而今,台灣的心靈工坊繁體中文文版問世,允為華文世界讀者福音。
《榮格晚年沉思錄》出版的意義不僅在於補足《回憶.夢.省思》,更重要的是它明白體現了榮格心理學與主流理性科學之區別的三個面向,包括理性的越界、回到神話時代,以及重現煉金術等重大根本精神。
首先是關於理性的越界。西方哲學長期以來曾經的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相持不下的傳統,在康德劃下人類理性與經驗都不可能窺知本體的界線後,結束了爭議。從此人類對追求真理的努力得更細密與加倍,因為人們知曉,真理只能逼近,而無從確證。但是人類的理性天生具有「逾越」的衝動,總是在仰望星空、想像終極。自古以來先賢哲人以人類特有的理性思維去「進攻」本體,雖不能取得絕對的成就,但是啟發了不少的可能性,當中甚至包括非理性。《回憶.夢.省思》收集感覺材料,經過思維加工進行知性的分類後,榮格以分析心理學理性詮釋了他一生的心理表象之餘,著實還令人意猶未盡,「就這樣嗎?」許多人不禁要問。沒有更天馬行空、瑰麗無垠的可能嗎?其實有的!更多的詭奇、瘖闇、不知其所以然的無意識動量,當初在與亞菲對話過程中,也曾不住地流淌,那些理性對本體發起衝擊的非理性衝動,如今,我們有機會可以在《榮格晚年沉思錄》裡盡情飽覽。
再者,我們不得不說,榮格之所以能夠在理性的思維架構下,自然地突現非理性的無意識意象,是因為他選擇超越哲學的限制,回到哲學出現以前的神話時代精神,進入人類集體無意識優勢的範疇,得以探索更純粹的心靈樣貌。熟知深度心理學歷史的讀者都知道,精神分析衍生自十八世紀末的浪漫主義文學運動。浪漫主義為了對抗獨斷的科學理性主義,提倡古代羅曼人的熱情洋溢,將追求真理的精力與目光,從客觀世界轉移到探討人性與文化的主觀內在獨特性,不啻為回歸神話時代。在浪漫主義大纛的號召之下,眾多「非理性」的傳統的根源,開始被廣泛深究。競逐廟堂者,如歌德、貝多芬、哥雅等才華洋溢的藝術家,於文學、音樂、繪畫等各自藝術領域裡大放異彩;而向來被鄙視如通靈、占星、煉金等市井趣味,也稍獲正視,出現被正統學術青睞的可能。
秉持浪漫主義精神的精神分析深入心靈,不再以膚淺的簡單刺激反應生理機制看待身體表象,而是去深入心靈,建構出心理自有的獨特運作機制理論,取得巨大的成功。然而,佛洛伊德所建立的精神分析還是基於因果的化約論,堅持科學地還原出「心理異常病因」的路線。榮格對此並不滿意,認為此徑實非究竟,於是孤獨地一騎深入,進到心靈更深遠的源頭。回溯到人神不分,心靈與物質能量得以自由互換的時代精神,不受二元對立原則限制的神話時代。《榮格晚年沉思錄》那些看似有答案沒問題的,或者有問題沒答案的詩意或者囈語,可說實則是神話的表述。
第三我們則要說到煉金術在《回憶.夢.省思》與《榮格晚年沉思錄》中的地位。事實上,我認為榮格所建構的分析心理學的祕訣要脈,完全埋藏在他這兩部書本裡頭,它們就是他的煉金實錄。最明確的證據便是合著的作者亞菲本人強調,書本主角雖是榮格,但她自己無疑就是合著者,對內容的貢獻與榮格不二。她自信地強調如果不是自己在某些關鍵處的提問或是追索,這書將會很乾澀。亞菲的自陳,無疑承認自己在這兩部著作的地位,正如在煉金術裡「神祕姊妹」的角色,沒有神祕姊妹的齊心合力,煉金術師是不可能成就煉金功業的。如果說《回憶.夢.省思》試圖詮釋的是心靈所呈現世界的表象,而對那些非理性可及,存在不可知的本體當中的真相,只能隱晦地猜疑。那麼《榮格晚年沉思錄》就是嘗試放膽地低吟,說裡頭埋有個體化的暗語也好;說是具諾斯替主義的密意,隱藏了先驗的目的也好。總之,以《榮格晚年沉思錄》為煉金術後期出現非理性的對立整合產物的意象觀之,這一切都是合理的。
《榮格晚年沉思錄》可做為榮格一生工作的總結語。醉心榮格的讀者們,不論您如今到達哪個階段?最後——總要觸及本書的。
【推薦序二】
性愛生死定價值,三觀確立度一生
李孟潮(心理學博士,精神科醫師,個人執業)
窗牖戶房,通利明光。賢智輔聖,仁德大行。家給人足,海內殷昌。
——《焦氏易林.小過之恒》
1引言
去年我拿到此書簡體中文版時,就頗為吃驚:未曾想到如此小眾之書,居然有人出版。這次拿到了心靈工坊的繁體版本,更是驚歎與佩服。
驚歎的是編輯團隊細緻入微的工作,居然可以把德語版、英語版的精華集為一生,在編者的批註中,時不時就看到一段注解,說明德語和英語版不同。
佩服的是審閱者浩威兄,居然可以在原書已經密密麻麻的注解中,再加入了一個個深入細緻的注解,讓人大開眼界,比如〈前言〉注解了羅伯特.亨蕭(Robert Hinshaw)此人經歷,我估計中文圈大概沒有人知道這些冷門知識的,哪怕放眼英文圈的同行,知道這些內容的,可能也只是少數幾人,尤其是幾個有關佛教的術語注解,讓我這個自詡資深佛教徒的人也自愧不如。
此書適合與榮格的傳記《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配套閱讀。
《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是暢銷書也是長銷書,它既是心理治療中常用的自助閱讀書籍,尤其是用於中老年個案,也是學習榮格心理學的入門教材。但是這本傳記,也留下了很多謎團。
比如說榮格,實行了事實上的多偶制婚戀關係,他如何看待他終身的情人托妮.伍爾夫?這個部分在原傳記中是慘被刪除的,就像鄧麗君的《何日君再來》在大陸曾經被列為色情歌曲禁播,而這一次我們聽到了榮格的原聲敘述,終於大白於天下。(李孟潮,2023a)
再比如說,榮格的輪回死亡觀,在看《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的時候,總讓人覺得榮格欲言又止,意猶未盡,現在才知道,原來很多勁爆內容,比如榮格認定自己是佛教徒轉世,被認為這不科學,政治不正確被刪除了。
這本書適合所有榮格研究者、榮格分析師以及榮格發燒友收藏,作為深度閱讀、深入研究的必備資料。
作為這群讀者中的一員,我認為圍繞著榮格這本傳記的寫作,發生的愛恨情仇、歷史煙雲,更應該被視為榮格及其朋友們,開展的一場自我療癒之旅。也就是說,老年的榮格,通過和同事們、出版商合作,寫作這本傳記,他試圖整合自己一生的所有記憶,達成艾瑞克森(Erik Erikson)所提出的老年心理發展目標:整合老年生活的絕望感和統整感,既能體驗到宇宙的博愛和慈悲,又能擁抱宇宙的黑暗和無情。最終是安心地做一個幸福的老廢物,擁抱死亡,揮別人間。(李孟潮,2022)
否則的話,此人衰而不退,老而不死,厚著臉皮和青年人爭名奪利,爭奇鬥豔,輕則被人恥笑,為人遺忘,就如迪士尼電影《尋夢環遊記》(CoCo,臺灣譯為《可可夜總會》)中的老花花公子,重則重複秦始皇式獨裁者的悲劇命運——在追求長生不老、千秋萬代的執著癡迷中,提前讓自己一命嗚呼,要麼死於某個術士的長生不老藥,要麼死於政變和謀殺。
下文結合本人之前在《榮格的30個夢》一書中討論過的理論框架,來詳細闡述一下這本書中,榮格如何整合了人生的三觀——生死觀、性愛婚姻觀和價值觀。
2 本書中涉及的生死觀、性愛婚姻觀和價值觀
從大國外交到個人生活,價值觀都觀察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榮格的晚年,就是各種價值觀塵埃落定的時刻。在這本書以及《回憶、夢境、思考》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在不斷地總結、錨定各種價值觀。
2.1 生死觀
對老年人來說,最緊急和重要的價值觀,當然就是生死觀。
在第一部〈Ⅳ關於人格與生活的體驗:宗教與鬼魂〉中,有三個小節討論了生死觀,分別是〈肯亞的鬼魂〉、〈鬧鬼現象與外化的原型能量〉、〈我是佛教徒轉世的嗎?〉。
我們不難看出,榮格本人,是非常相信神靈和鬼魂的存在的,他正在和科學主義無神論的頭腦辯論,他討論了相信「鬼」對於生命的意義,在這一節他努力想要證明相信鬼的存在,對人生的意義,他說,鬼是靈魂的現實,哪怕是錯覺,也是一種現實。
我們甚至可以說,佛洛伊德和榮格的分道揚鑣,某種程度來就是無神論和有神論的路線鬥爭。這種鬥爭之激烈,已經類似當年蘇聯共產黨和沙皇的戰爭,不是你死,就是我活。
榮格之所以那麼想要非常相信有神論,究其原因有三點:
其一,就發展心理而言,青年總是樂於相信無神,而老人則傾向有神。
這是因為當這個世界沒有神的戒律和鬼的懲罰,對青年來說,我可以更加心安理得的過上縱情聲色的生活,也可以更好地把客體關係,執著於看得見摸得著的外在客體。
而這些無神論的年輕人,到了老年就會開始相信有神論。這是因為,在一個無神的世界,只有物質的成住壞空的世界,老人們,十有八九都是廢物,都是有待報廢的蛋白質複合體,應被拋棄和摧毀,他們最好的結局,好像就是自殺或者安樂死,像佛洛伊德一樣,給自己來上一針,報廢這具不能繼續工作的軀殼。而花費重金飛到榮格的故鄉瑞士去安樂死,似乎也因為成本太高,有中間商賺差價不符合物質主義者的節約精神而應該被放棄。
在本書〈關於自殺現象:生命的價值〉這一節,榮格也面臨著這樣的困惑。在一個被尼采和列寧宣佈「上帝已死」的世界中,醫生究竟有什麼理由來反對自殺呢?
這個反對理由就存在於有神論的宗教理念中。在宗教中,都會設定靈魂的存在,並不認為組成你身體的蛋白質腐臭了,你的靈魂也跟著香消玉殞。
相反,如果你遵守上帝的教導,你一生修行佛法,死亡,就不僅僅是肉體的消亡,而是靈魂開始星際遠航的起點。
所以,出於這種實用主義的態度,出於防禦死本能的需要,哪怕科學界給出無數的證據,證明無神論才是唯一的真理,哪怕所有諾貝爾獎科學家簽名,說馬克思、列寧、佛洛伊德才是最偉大的科學家,仍然會有大量的人會照樣在老年,不信馬列信鬼神,不念科學念彌陀。
其二,榮格之所以很想要信鬼神不信無神,是因為他自己的經驗。在本書的第一部〈Ⅵ此世與彼岸〉中,列舉了他的各種個人經驗,這些經驗大多來自夢境,結合榮格的真正的自傳和日記,《紅書》和《黑書》,我們看到了更多榮格與神鬼溝通的事件,這些事件如此栩栩如生,根據哲學界「奧康的剃刀」原則,我們似乎應該直截了當地假設,這個世界就是有鬼的!
其三,正是因為第二點的個人經驗,還有老年期的發展需要,它們共同形成了榮格的「神學家」、「煉金術修行者」這樣的認同。但是這個部分,和他年輕時期形成的人格面具,也就是「堅信科學的精神科醫師和心理學教授」形成了劇烈衝突,所以作為煉金術修行者的性格,必須被掩蓋、被隱瞞,成為陰影。
在本書的第一、第二、第三章中,有很多段落描述這種人格面具和陰影的整合,尤其是第三章,我們看到寫作回憶錄本身,成為了新一輪發展人格面具和展現真我的衝突。他的自我經驗,一次又一次地要面對市場銷量、名人效應、同行期望等等內容。
對一個要擁抱死亡的老人來說,顯然適應和發展人格面具,不應該也不可能是他本能的發展方向,所以我們在本書可以看到,榮格毫不掩飾地承認自己是有神論的。
但是榮格的有神論死亡觀中,又不完全是基督宗教的死亡觀,而是悄悄地混搭了佛教的死亡觀。我認為這是本書,乃至閱讀整個榮格作品的一個關鍵點。
下面詳細介紹一下這兩種死亡觀的整合:
基督宗教的死亡觀,根據歷史演進,大概有兩種,第一種是「末日救贖觀」,就是認為人在死後沉睡,等待末日救贖,而末日審判之時,上帝是要對人進行道德審判的。這種觀點中,人死後的靈魂,是沒有什麼活動的,大概率是處於一種沉睡的狀態。另外一種叫做「天堂地獄觀」,也就是人死之後,要麼立即就接受審判,上天堂或下地獄,要麼在末日審判後,根據一生的功過,上天堂和地獄。
而佛教的死亡觀,則是至少有四種,分別是累劫輪回說,涅槃解脫說,人天福報說,輪涅不二說。
累劫輪回說和涅槃解脫說,是配套的,它認為一個人如果活著的時候堅持修行,則在死亡來臨之時,它有七種選擇機會。
第一種選擇是涅槃解脫,如果修行內觀達到最高功夫,和佛一樣的功夫,則可以選擇這種涅槃,從此不再進入輪迴,這被稱為阿羅漢。
剩下的六種選擇就是繼續進入六道輪回,一個人如果修行得比較好,則進入輪迴中較好的三種生命狀態(三善道),否則則進入較差的三種生命狀態(三惡道)。
其中大乘菩薩道的修行者們,則是能夠涅槃不輪回,而故意選擇了繼續輪迴,來救助眾生的,尤其是選擇了回到人間。
累劫輪回說的一個版本,就是人天福報說,也就是一個人人通過修行,死後進入一個天堂般的極樂世界(淨土),彌勒佛淨土、阿彌陀佛淨土,藥師佛淨土等等。
涅槃解脫說的一個發展版本,在禪宗和大圓滿中,發展為「輪涅不二說」,也就是體悟到輪迴和涅槃是二元對立,所以修行者安住於一種不分別的心態,面對死亡。
榮格,之所以要吸收佛教的累劫輪回說,從有神論的觀點來看,是因為如他所說,他的前世中某一世曾經是佛教修行者。
從他這一世的心理發展來看,我想這是因為在佛教的死亡觀中,沒有一個威嚴的、道德審判、全能掌控的上帝存在,而是每個人都具有選擇的自由,根據他這一生的記憶形成的業力,走向不同的時空,甚至有些人死後會變成動物,比如本書中「死者透過動物的形象來顯現」,似乎就很能佐證六道輪回觀。而在基督宗教的死亡觀中,基本不存在這種可能性:你爸你媽死後投身為你家貓貓狗狗,來和你再續情緣、相親相愛。
而且,輪回觀,也消解了道德次序、人類秩序的神聖性。因為六道眾生,各有各的道德,而且有些眾生似乎是沒有道德這種概念的。而根據傳統基督宗教,榮格是一個罪人,末日審判即便不下地獄,至少也要面對柯文哲級別的牢獄之災、無妄之災。
然後,榮格顯然不想要全盤拋棄基督宗教,變成一個佛教徒。這當然有很多現實因素,比如佛教當時並沒有大規模地進入西方,而且榮格的家庭和朋友也大多是基督宗教的信奉者。
從心理上來說,他不想接受照單全收的「空性見」,這是隱藏在佛教死亡觀之後的核心教義,空性見消解了人類所有的意義。
而榮格學說是執著於意象的。比如〈心靈意象的存在:意象是死後的歸所〉一節中提到,他相信人在死後會進入各種意象世界中,這表面上看起來,和《西藏度亡經》裡面的死亡觀類似,但是實際上根據佛教九乘教法等判教系統,這種情況是修行者執著與外相的表像,被認為並非究竟的解脫。
在〈空虛與直覺〉這一節中,他對於人們體驗到空性的結果也不樂觀,認為這種空虛感大體上是有害。當然後榮格學派的分析師,對待空性的態度要友好很多。
所以,榮格調製了一盤半佛半耶的死亡觀沙拉,他保留了基督宗教中的「上帝」,這在〈Ⅶ人的意象,上帝意象,世界觀〉表現得很明顯,上帝既是死神,又是生命之神。上帝給了人一個固定的意象,讓人可以得到穩定的皈依。榮格並不想要擺脫整個宇宙,進入進入無相世界,他心中的上帝,更接近於佛教中欲界天的梵天王。
而上帝所規定的人類生命的核心意義,就是愛,從愛上帝到愛自己的家人和鄰居。其中最核心的愛,就是夫妻之愛。
精神分析的鼻祖佛洛伊德,雖然是無神論者,反對上帝,但是在性愛婚姻觀方面,他還是繼承了基督宗教的社會規範,這也深深影響了榮格。而榮格這一生,在性愛婚姻方面可以說跌跌撞撞、波瀾起伏,性愛婚姻這個價值觀,也是他在晚年,在本書中不斷反思和整合的人生觀。
2.2性愛婚姻觀
基督宗教的性愛婚姻觀,可以簡略地總結為身心靈三合一的靈魂伴侶觀。
首先,夫妻關係是上帝安排的,是神對亞當和夏娃的恩賜,其次,夫妻關係被認為是最親密的人際關係,遠勝於親子關係,是「骨中之骨,肉中之肉」,《聖經》的《創世紀》二章二十四節明確宣告:「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聯合,二人成為一體。」《聖經》裡面甚至規定夫妻之間必須有充足的性生活,保羅說:「夫妻雙方都應當履行自己的義務,過正常的夫妻生活。妻子無權支配自己的身體,丈夫才有權;丈夫也無權支配自己的身體,妻子才有權。夫妻不可虧負彼此的需要,除非雙方同意,才可以暫時分房,以便專心祈禱。以後,二人仍要恢復正常的夫妻生活,免得撒旦趁你們情不自禁的時候引誘你們。」(林前7:3-5,《當代譯本修訂版》)
最後,正因為前兩點,所以基督社區,在大多數時候嚴禁出軌、嚴禁離婚,離婚後也很難再婚。時至今日,基督宗教也是鼓勵人們性壓抑、性克制的,比如看色情錄音帶,手淫,在很多教會中也仍然被認為是不好的行為。
越是性壓抑,越是嚮往性放縱。所以榮格也罷,他的個案也罷,在夢中的現實生活中,都會對曾經如商紂王一般性放縱、性狂歡的羅馬念念不忘。
本書〈古代的古樸和粗俗〉這一節中,我們就可以看到,一位羅馬的導遊和皮條客,給榮格留下了深刻印象,看到遍地西門慶企業家們吃喝嫖賭的中國人可能會覺得奇怪,嫖娼這種事何以會如此深深印刻在記憶中,但是基督宗教的單偶制婚姻觀,已經貫穿到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本書〈黑暗所啓示的〉一節中記錄「糞便母豬夢」,大概就是榮格在面對基督宗教的性壓抑的時候,產生的一種「嗜淫癖」、「嗜髒癖」。
榮格實際上,過上了一種多偶制生活,他正在尋找的,是一種能夠理解、甚至支持他這種多偶制生活的價值觀。
在本書〈關於托妮.沃爾夫〉、〈論生存空間在婚姻中的重要性〉、〈更多的夢,在托妮.沃爾夫與艾瑪.榮格陸續離世以後〉這三個章節,都表達了他的這種掙扎。
我們看到,他喜歡的東方和原始社會,大多數都是實行多偶制的國家。他對這些國家的瞭解,也幫助他修通了基督宗教國家的陰影,也就是單偶制不是天經地義的神聖秩序,只是基督宗教社會的習俗。而且哪怕是基督宗教內部也發展過多偶制婚姻,更不用提與它相愛相殺的伊斯蘭教文化。
「夫妻關係六門課,錢性孩子身心靈」,靈魂伴侶觀要求六合一。
而在性愛生活這門課,榮格夫妻大概是不及格的,在本書〈來世與性〉這一節中,我們看出,他隱約地期望著一種「性愛雙修,性愛合一」的性愛婚戀觀。這當然是在單偶制關係中調整性本能最佳方案,在道教中稱之為「神仙伴侶」,但是這種昇華性本能的性愛雙修、性力瑜伽,在當時還沒有廣泛傳播到西方,榮格可能是第一個練習昆達里尼瑜伽來調整自己性本能的精神分析師。
我們有理由懷疑,是否這種對性本能的昇華會影響到他和托妮的關係。比如在〈關於托妮.沃爾夫〉這一節中出現過的「托妮消失夢」與「女人下半身石化夢」不由會讓人假設,榮格的內心,是否會暗自希望托妮消失,是否在托妮反對他研究煉金術、要求他繼續強化他的人格面具後,他們的性生活是不是也逐漸減少,托妮的下半身是否如同石頭一樣,失去了交歡功能?
在〈更多的夢,在托妮.沃爾芙與艾瑪.榮格陸續離世以後〉一節,出現了榮格太太艾瑪死後變成了義大利農村婦女的夢,這似乎也反應了榮格對理想伴侶的嚮往,他好像期望一個農村婦女,也許是具有典型賢妻良母特徵的女性。
這似乎提示著榮格對自己農民子弟的身份認同和婚戀價值觀的回歸,而托妮和艾瑪都是貴族小姐,這種階層錯位的婚姻,往往都會有重大的價值觀衝突。我們發現,他們三個人,最終都變成了分析師,共同建立了榮格分析。榮格分析和佛洛伊德分析一樣,都形成了家族企業一般的社團,加入這種精神分析社團需要付出高昂的代價,而且它是受到明確的價值觀驅動。所以我們看到本書中無處不在反思萬事萬物的價值。
2.3價值觀
除了整合生死觀和性愛婚姻觀外,這本書及《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的其他部分,可以說都是圍繞了「價值觀」開展的。
甚至可以說,生死觀和婚姻觀,也是價值觀的一種形式。因為我們所說的價值觀,就是一個人的自我認同了超我所形成的價值判斷。
比如生死觀中,就會確定,什麼樣的死亡,是非常有價值的,什麼樣的生命,是價值很低的。
性愛婚姻觀也一樣,它確定什麼樣的性愛婚姻是人生的理想,而什麼樣的性愛婚姻是沒有價值的。
根據本文附錄〈表1 自性化歷程與情結、原型發展表〉,在人的一生中,如果在你的記憶中,你有51%的時間是處於充滿愛的自體-客體關係配對中,也就是,回想起自己的小時候,你大部分處於「聖母-寵兒,規訓父母-自主幼兒,相愛父母-主動小兒」的關係記憶中,憶起少年時,你處於「民主老師-勤奮少兒,欣賞長輩-浪漫少年」的記憶中,青年時期,你自己是「有為青年」而你心中的社會,主要是「關愛社會」,中年時期,你感受到自己是具有繁衍力的中年人,你感恩家國,願意紮根這個家國,那麼圍繞你這一生的主流記憶,就是安全感、自主感、主動感、勤奮感、穩定感、親近感和繁衍感等等積極的、充滿愛的情感,你也就更加容易接受人生的苦難,感受到自己做為一個人的價值,從而接納自己做為老人的無價值感,悅納自己是一個幸福的老廢物。
每個階段的生命的價值觀,都是根據這些自體-客體關係配對來塑造的。榮格本人,認為人生最有價值的事情,也是榮格分析的目標——自性化,或者說個性化(individuation)。總結起來,這個自性化過程可以分為四個階段,自成一體,自得其樂,自由自在和自成一體。
本書很多篇幅,都是在試圖整合他自性化過程中的各種價值觀。
比如〈個體化過程與聖誕樹〉和〈早期的閱讀經驗〉、〈小孩子和普累若麻〉這幾個小節,都是在展現他對於自性化的嚮往和追求。但是顯然,這種歷程是受到很多阻礙,我們從書中這些小節可以看出來:〈真正相遇的人〉,〈洞察力,神祕與社群〉、〈回憶錄工作計劃中相關的思考:一號人格及二號人格〉、〈回憶錄工作計劃中相關的思考:關於出版商的要求〉、〈回憶錄工作計劃中相關的思考:對這本書所獲得之理解與認可的想像〉。
他如何艱難地在整合名利情結,也就是人格面具和真實自我的張力,如何一方面能夠最大限度地保持真實,面對批評不再偽裝;另外一方面也不要傷害家人朋友的情感,以及造成出版者的虧損。
一個人的價值觀,在青年成人期後,就兵分兩路,一路形成了性愛婚姻觀,另外一路形成了金錢觀、名利觀、事業觀。
所以有一種說法,說佛洛伊德認為,人類的愛的本能,在解放出來後,應該投注為「愛與工作」。這反映了人們心中,覺得生命的能量,至少有一半應該投資到事業和工作中。
本書有不少章節,也表達了榮格的事業觀和名利觀,比如整個第五章〈Ⅴ精神醫療實務與分析工作〉,還有〈婚前工作暫停的休息時間:巴黎與牛津〉、〈在耶魯與哈佛的經歷〉這兩個小節。
我們看到榮格期望的理想事業是心理治療師,但是他更注重心理治療的屬性,是一種人本主義的工作,而並非不僅僅是一個科學工作者。
他的工作成就和婚姻生活,讓他從農家子弟上升到了上流社會,在〈貴族最後的絕望嘗試:蓋沙令伯爵〉這一節,他記錄了自己在面對上流社會,尤其是面對頂層富豪的瘋狂之時,那種進退兩難又覺得滑稽荒謬的心態。
我懷疑這種階層躍升,對榮格的自我療癒產生了重大的阻礙作用。因為農家子弟鳳凰男,哪怕進入城市後,都容易自卑,出現替代者症候群。而榮格的冒名頂替感長年揮之不去,當然也離不開他從小到大一直伴隨自己的母愛創傷,在〈我母親的第二種聲音〉這一節我們看到,哪怕榮格已經成年了、名滿天下了,仍然逃不過來自母親的差評和質疑,就像伯格曼電影《秋日奏鳴曲》中的那個自戀人格媽媽,會把複雜性創傷和人格障礙代代相傳。(Schwartz, 2023)
階層躍升後,高處不勝寒,面臨各種外在差評者,他們又不斷啟動複雜創傷留下的內在批判者,榮格最終選擇了隱居塔樓,自我療癒,在〈心理學與體驗〉,〈隱居,獨處和永恆〉這兩節中充分討論了孤獨和各性發展的關係。
3結語
照理說,榮格這種孤身一人走天涯,笑看浮雲逐夢華的風格,榮格的後人們應該「清淨孤絕藏深山,松間月影灑寒灘」才對。但是近年來,榮格學派卻好像開始大紅大紫,先是榮格派入門書籍被韓國偶像團體防彈少年團推薦給全球樂迷,然後是滑雪選手谷愛淩坦承自己是INTJ,引發了從榮格人格類型學所衍生出的MBTI的熱潮,成為了青年們社交暗語,再然後是某Tik Tok網紅寫作的陰影工作日誌,熱銷數百萬,有逐漸升溫的趨勢。這就像伯格曼的影片,莫名奇妙地大賣於中國大陸春節檔,榮格分析師們似乎也只好轉場於取悅大眾文化,遠離「雲遊四野無塵慮,心隨流水共悠閒」的自得其樂之境。
究其根本原因,我想首先是因為榮格是受傷療癒者,他本人患有複雜創傷、分裂型人格障礙等眾多精神疾病,故而更懂受苦的人;其次,也是最重要的,更是因為他經歷了多次戰亂,和這本書的每一位讀者一樣,都是大疫情後的倖存者。所以他開始思索命運和苦難這種深沉話題,就像本書開篇第一節〈接受生命走向我的一切〉所探索的「命運」和「苦難」這兩個話題,這是深層心理學之所以成為深層心理學的原因。當人們能夠瞭解命運作為客體,尤其是接納自己的厄運、逆運之時,他達到了表1所描述發展的最後一個階段,也就是自我和自性,小我和大我整合的階段。
一個人心性的成熟,是指在客體層面,他的客體世界從人類客體逐漸進展到抽象客體,比如家國、宇宙、命運這一類客體,在自體層面,他可以體驗到自體的緣起性空的特性,也就是他能夠體會到表1的所有內容,都是來自兩大本能三個我的辯證糾纏。兩大本能就是生本能和死本能,三個我就是自我、超我、本我,(李孟潮,2023b)。對老年人來說,最重要的就是超我中的死亡觀的成熟。榮格本人,已經向我們展示了他如何把多種文化體系中生死觀、性愛婚姻觀等整合為一體的心路歷程,被他整合的體系包括基督宗教、密特拉教、諾斯替教、伊斯蘭教、中國的儒釋道、印度教和佛教密宗、印第安原始宗教和非洲原始宗教等。我們今天也面臨著同樣的整合任務,總體而言,我們要面臨七大文化信仰系統,分別是儒教、道教、佛教、法家、中國共產主義、耶穌基督宗教和其他西方現代文明思潮。其中儒佛道法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儒法兩家互為表裡,儒教德治、法家法治;德法共治,從秦朝和漢朝開始,奠基了中國古代大一統的文化超我格局。
哪怕時至今日,我們很多個案,尤其是中原地帶、閩越地區,農耕村落文化發達的地方,人們還是活在儒表法裡的社會文化結構下。
但是這種結構說到底,是為了維護「天地君親師」的威權體系的,猶如歐洲中世紀的神權專制一樣,個性自由無法得到伸張,所以它必須經由佛、道兩家得到補充,何況佛、道兩家在唐朝、元朝和清朝曾經成為國教,影響力不輸於儒法。佛道提供了細緻的個人主義和個性自由的解脫之路,《紅樓夢》中的富豪子弟賈寶玉,就是借用佛道得以解脫的。香港三級片《唐朝豪放女》還描述了才女魚玄機如何在道教的框架下,享受到了法國哲學家沙特和波娃的性自由。
所以類似蘇東坡這樣的人,他哪怕沒有認真學習過法家權力鬥爭的技術和藝術,僅僅憑著儒釋道三家,也構建了成熟的自我防禦機制系統,完成了榮格所說的自性化歷程。
然而,近代的中華文化圈,必須引入共耶西三家,才能轉型為工業文明下的世俗主義國家。中華民國的建國元老們就有不少基督教徒,中國大部分的現代醫院和學校都有基督教的影子。共產主義也深刻影響了中國,蔣經國和鄧小平原來也是共同在蘇聯留學的同學。共產主義雖然本來有很大一部分也來自基督教和東正教,但是在中國,經歷了毛澤東、鄧小平等人的一系列改造,逐漸形成了一種民族主義特色很強的信仰體系。應該說中國的共產主義試圖接過傳統社會的儒表法裡的政權組織結構,這方面是比較成功的,而中國的基督教試圖重構儒家文化村社,卻遭遇了很大困難。
至於西方現代文明的世俗主義思潮,包括個人主義、自由主義、人本主義、科學主義、新靈性主義等等,從新文化運動一直到今天,也都深刻影響著中國人、尤其是中國城市人口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整個心理治療業,也是建立在這樣的人本主義、科學主義、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的信仰基礎上。它們也反過來影響了傳統文化,比如正念革命,它本來起源於卡巴金、康菲爾德等人對佛教、尤其是南傳佛教和禪宗的修習,但是他們去除了傳統佛教的權威主義、集體主義的色彩,引入了科學研究,加大了自由主義的內容,尤其是探索了性愛婚姻家庭中的正念修習,從而成為了一種半佛半西的新型信仰體系。
我們每個人也面臨著這樣的身心靈煉金任務——儒佛道法共耶西,七家共煉成一體。於此過程中,我們轉身走入歷史的蒼茫。火車遠去鐵軌延伸著漫長的傷悲,斷牆斑駁泥土沉默,先祖之碑於曠野中驚動,在所有時間之外的織錦上翩然起舞,編織出一段段隱喻與啟示。集體口誦的超我信條,被智慧之火的舌尖來回舔舐,畫出人生難以規避的旅程。情結的炮彈呼嘯而過,在自性的天空綴滿黑洞。人們喝完剛柔得道通權達變那明晃晃的陽光,又有精力再次吸收工業革命LED燈留下的文化陰影,從而領悟恒於時而非恒於心,恒於道而非恒於事的至理,時間留給人類的,除了愛便是生死。
【推薦序一】
終須一讀
洪素珍(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國際分析心理學分析師〔IAAP〕)
對榮格心理學有興趣的讀者,多少閱讀過榮格與亞菲共同編著的《榮格自傳:回憶.夢.省思》,並以之為了解榮格生平及思想發展的主要參考文獻。事實上,《回憶.夢.省思》只是榮格口述自傳的一部分而已,由於種種因素,另有許多珍貴的原始資料並未收錄其中(詳細前後因果在本書出版者前言及作者引言已詳述,於此不再贅述)。而後於2021年,在各界高度期待下,這些材料終於被編輯為《榮格晚年沉思錄:心靈探索的最終旅程》成書。而今,...
目錄
推薦序一 終須一讀 洪素珍
推薦序二 性愛生死定價值,三觀確立度一生 李孟潮
推薦語 鐘穎
審閱序 智慧,在生命的盡頭 王浩威
出版者前言
引言 安妮拉・亞菲
第一部 榮格晚年的最後談話
Ⅰ關於人格與生活的體驗:成長
接受生命走向我的一切/洞察力,神祕與社群/真正相遇的人/我母親的第二種聲音/婚前工作暫停的休息時間:巴黎與牛津/早期的閱讀經驗/追憶巴霍芬、布克哈特,與巴塞爾這城市
Ⅱ關於人格與生活的體驗:關係
移情,追隨與責任/紀念年輕的愛因斯坦/論生存空間在婚姻中的重要性/語言/論語言的整體性與局限性/關於托妮.沃爾夫/貴族最後的絕望嘗試:蓋沙令伯爵/在耶魯與哈佛的經歷
Ⅲ關於人格與生活的體驗:獨處
古代的古樸和粗俗/黑暗所啓示的/隱居,獨處和永恆/回憶錄工作計劃中相關的思考/夢見被遺棄的房子/蛇與魚
Ⅳ關於人格與生活的體驗:宗教和鬼魂
伊斯蘭教中對真主的呼喚/體驗非洲/肯亞的鬼魂/鬧鬼現象與外化的原型能量/胡貝圖斯神父治癒科尼家族馬戲團的小象/女巫與山羊/疾病與康復的夢中意象/彩色幻象帶來的繪畫靈感/內在的音樂/我是佛教徒轉世的嗎?
Ⅴ精神醫療實務與分析工作
與診斷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所進行的工作/透過同理來進行識別/關於自殺現象/心理學與體驗/空虛與直覺/疾病中的破壞性與邪惡/關係,伊瑪構與投射/小孩子和普蕾若麻/個體化歷程與聖誕樹
Ⅵ此時與彼岸
論死後的生命/心靈意象的存在/「屬你的死人要活過來」/夢見母親離世後的存在/夢見已故的妹妹在來世的婚禮/兩度夢見一位已故的朋友/重生的理念作為一種神話的想法/更多的夢,在托妮.沃爾夫與艾瑪.榮格陸續離世以後/死者透過動物的形象來顯現/動物與完滿/來世與性/印度人如何看待死後的生命
Ⅶ人的意象,上帝意象,世界觀
顯現的上帝/關於我們所意識到的知識/上帝的無意識/上帝與人/化身/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最後的紀錄,記於榮格離世前三週
第二部 榮格,亞菲與傳記
【引言】作品誕生背後的故事 艾琳娜・菲利斯
Ⅰ 命運、限制與渴望交織而成的巨型戈爾迪烏姆之結
「我還沒有為自己找到圓滿的答案」
Ⅱ 一種創造性的共鳴,如同女性存在的啓示
安妮拉・亞菲的生平
Ⅲ 找尋一條穿過我記憶叢林之路
Ⅳ 步入合作關係
Ⅴ 我鼓勵亞菲,盡可能提供更多素材,以確保這依然是她的書
「不是自傳,而是共同創作」
Ⅵ 我已將責任委託她,以防我無力完成全部的定稿
Ⅶ 一本自傳形式的榮格傳記
一個意義重大的承諾
Ⅷ 一部篇幅不大,但影響深遠的手稿誕生了
「因為她是作者,她的態度才是最核心的」/是榮格向秘書亞菲口述?純粹榮格的作品?/更加裸露的榮格?/「企圖再一次抹煞我存在的痕跡」/「這項工作讓我的晚年充滿了意義」
致謝
圖片來源
推薦序一 終須一讀 洪素珍
推薦序二 性愛生死定價值,三觀確立度一生 李孟潮
推薦語 鐘穎
審閱序 智慧,在生命的盡頭 王浩威
出版者前言
引言 安妮拉・亞菲
第一部 榮格晚年的最後談話
Ⅰ關於人格與生活的體驗:成長
接受生命走向我的一切/洞察力,神祕與社群/真正相遇的人/我母親的第二種聲音/婚前工作暫停的休息時間:巴黎與牛津/早期的閱讀經驗/追憶巴霍芬、布克哈特,與巴塞爾這城市
Ⅱ關於人格與生活的體驗:關係
移情,追隨與責任/紀念年輕的愛因斯坦/論生存空間在婚姻中的重要性/語言/論語言的整體性與局限...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472頁開數:25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