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刊王氏脈經》是中國古代中醫學的重要著作,
作者為北宋時期的著名醫家王叔和。
《脈經》是現存最早的一部專門研究脈學的醫書,
集古代脈學經驗之大成,
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和臨床指導意義,
對中醫脈診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新刊王氏脈經》在中醫學發展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對後世的脈學研究影響深遠。它使中醫脈學理論得以更好地發展和傳承,並成為後世中醫診療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為中醫師們提供了系統的脈學知識框架。尤其是在宋、元、明、清時期,《脈經》成為中醫師學習脈學的必讀書,並在不同時期多次被刻印和刊行,以便廣泛傳播。
本書特色:本書為「典籍裡的中醫叢書」之《新刊王氏脈經》。力求復現原文,呈現中醫典籍美篇;中醫藥典籍源遠流長,版本多甚,文字有異,對書中異體字、通假字徑直統一,減少研閱阻礙;重在原文,少選釋注,僅加句讀,給發皇古義,尋覓先賢之㫖留下更大的理性思緒空間,利於學術探研。
作者簡介:
楊建宇,中醫執業醫師,研究員。發表醫藥文章200餘篇,醫學著作100餘冊(含主編醫藥院校教材4冊)。主要從事中醫藥疑難雜症的臨床診治、理論研究與帶徒教學。
呂沛宛,醫學碩士,副主任中醫師,治未病科副主任。擅長中醫養生、畏寒怕冷症、痛症和亞健康狀態、消渴、失眠、眩暈、咳喘和各種癱症等內科雜病。
朱慶文,副主任醫師,副教授,醫學博士,中西醫結合執業醫師。臨床上主要擅長內外合治的各種皮膚病診治如濕疹、蕁麻疹等。主編、副主編著作6部,發表論文30餘篇。
章節試閱
脈形狀指下秘訣第一(二十四種)
浮脈,舉之有餘,按之不足(浮於手下)。
芤脈,浮大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一曰手下無兩傍有)。
洪脈,極大在指下(一曰浮而大)。
滑脈,往來前却流利,展轉替替然,與數相似(一曰浮中如有力,一曰漉漉如欲脫)。
數脈,去來促急(一曰一息六七至,一曰數者進之名)。
促脈,來去數,時一止復來。
弦脈,舉之無有,按之如弓弦狀(一曰如張弓弦,按之不移,又曰浮緊爲弦)。
緊脈,數如切繩狀(一曰如轉索之無常)。
沉脈,舉之不足,按之有餘(一曰重按之乃得)。
伏脈,極重指按之,著骨乃得(一曰手下裁動,一曰按之不足、舉之無有,一曰𨵿上沉不出名曰伏)。
革脈,有似沉、伏、實、大而長,微弦(《千金翼》以革爲牢)。
實脈,大而長,微強,按之隱指愊愊然(一曰沉浮皆得)。
微脈,極細而軟或欲絶,若有若無(一曰小也,一曰手下快,一曰浮而薄,一曰按之如欲盡)。
澀脈,細而遟,往來難且散,或一止復來(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也)。
細脈,小大於微,常有,但細耳。
軟脈,極軟而浮、細(一曰按之無有,舉之有餘,一曰細小而軟,軟一作濡,曰濡者,如白衣在水中,輕手相得)。
弱脈,極軟而沉細,按之欲絶指下(一曰按之乃得,舉之無有)。
虛脈,遟、大而軟,按之不足,隱指豁豁然空。
散脈,大而散,散者,氣實血虛,有表無裏。
緩脈,去來亦遟,小駃於遟(一曰浮大而軟,隂浮與陽同等)。
遟脈,呼吸三至,去來極遟(一曰舉之不足,按之盡牢;一曰按之盡牢,舉之無有)。
結脈,往來緩,時一止復來(按之來緩,時一指者,名結陽。初來動止,更來小數,不能自還,舉之則動,名結隂)。
代脈,來數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脈結者生,代者死。
動脈,見於𨵿上,無頭尾,大如豆,厥厥然動揺(《傷寒論》云:隂陽相摶名曰動,陽動則汗出,隂動則發熱,形冷惡寒。數脈見於𨵿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揺者名曰動)。
浮與芤相類(與洪相類)。弦與緊相類。滑與數相類。革與實相類(《千金翼》云:牢與實相類)。沉與伏相類。微與澀相類。軟與弱相類。緩與遟相類(軟與遟相類)。
平脈早晏法第二
黃帝問曰:夫診脈常以平旦,何也?岐伯對曰:平旦者,隂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均(《内經》作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過此非也(《千金》同《素問太素》云:有過之脈)。切脈動静而視精明,察五色,觀五藏有餘不足,六府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决死生之分。
分別三𨵿境界脈候所主第三
從魚際至高骨(其骨自高),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從寸至尺,名曰尺澤,故曰尺寸。寸後尺前名曰𨵿,陽出隂入,以𨵿爲界。陽出三分,隂入三分,故曰三隂三陽。陽生於尺動於寸,隂生於寸動於尺。寸主射上焦,出頭及皮毛竟手。𨵿主射中焦,腹及腰。尺主射下焦,少腹至足。
辨尺寸隂陽榮衞度數第四
夫十二經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决五藏六府死生吉凶之候者,何謂也?然,寸口者,脈之大㑹,手太隂之動脈也。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度,周於身,漏水下百刻,榮衛行陽二十五度,行隂亦二十五度,爲一周(晬時也)。故五十度而復㑹於手太隂。太隂者寸口也,即五藏六府之所始終,故法取於寸口。
脈有尺寸,何謂也?然,尺寸者,脈之大㑹要也。從𨵿至尺是尺内,隂之所治也。從𨵿至魚際是寸口内,陽之所治也。故分寸爲尺,分尺爲寸。故隂得尺内一寸,陽得寸内九分,尺寸終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脈有太過,有不及,有隂陽相乘,有覆,有溢,有𨵿,有格,何謂也?然,𨵿之前者,陽之動也,脈當見九分而浮。過者,法曰太過;减者,法曰不及。遂上魚爲溢,爲外𨵿内格,此隂乘之脈也。𨵿之後者,隂之動也,脈當見一寸而沉。過者,法曰太過;减者,法曰不及。遂入尺爲覆,爲内𨵿外格,此陽乘之脈。故曰覆溢。
是眞藏之脈也,人不病自死。
脈形狀指下秘訣第一(二十四種)
浮脈,舉之有餘,按之不足(浮於手下)。
芤脈,浮大而軟,按之中央空,兩邊實(一曰手下無兩傍有)。
洪脈,極大在指下(一曰浮而大)。
滑脈,往來前却流利,展轉替替然,與數相似(一曰浮中如有力,一曰漉漉如欲脫)。
數脈,去來促急(一曰一息六七至,一曰數者進之名)。
促脈,來去數,時一止復來。
弦脈,舉之無有,按之如弓弦狀(一曰如張弓弦,按之不移,又曰浮緊爲弦)。
緊脈,數如切繩狀(一曰如轉索之無常)。
沉脈,舉之不足,按之有餘(一曰重按之乃得)。
伏脈,極重指...
推薦序
脈經序
晉太醫令 王叔和撰
脈理精微,其體難辨,弦緊浮芤,展轉相𩔖。在心易了,指下難明。謂沉爲伏,則方治永乖;以緩爲遲,則危殆立至,況有數候俱見,異病同脈者乎!夫醫藥爲用,性命所繫。和鵲至妙,猶或加思;仲景明審,亦候形證,一毫有疑,則考校以求驗。故傷寒有承氣之戒,嘔噦發下焦之間。而遺文逺旨,代寡能用,𦾔經秘述,奥而不售,遂令末學,昧於原本,㸦茲偏見,各逞己能。致微痾成膏肓之變,滯固絶振起之望,良有以也。今撰集岐伯以來,逮于華陀,經論要訣,合爲十卷。百病根源,各以類例相從,聲色證候,靡不該備。其王、阮、傳、戴、吳、葛、吕、張,所傳異同,咸悉載録。
誠能留心研窮,究其微𦣱,則可以此蹤古賢,代無夭橫矣。
天地以生物為心,故古之聖賢,著書立論,教人以智而濟人之生也,得其書而自秘者,豈天地聖賢之心乎。夫治病莫重於明脈,脈法無出於王氏脈經之爲精密。本堂所刻,不欲自秘,先以《針灸資生經》梓行矣,今復刻脈經與衆共之,庶以传當世濟人之道,且無負古人著書之意云。時天歴庚午仲夏建安葉日増誌于廣勤書堂。
脈經序
晉太醫令 王叔和撰
脈理精微,其體難辨,弦緊浮芤,展轉相𩔖。在心易了,指下難明。謂沉爲伏,則方治永乖;以緩爲遲,則危殆立至,況有數候俱見,異病同脈者乎!夫醫藥爲用,性命所繫。和鵲至妙,猶或加思;仲景明審,亦候形證,一毫有疑,則考校以求驗。故傷寒有承氣之戒,嘔噦發下焦之間。而遺文逺旨,代寡能用,𦾔經秘述,奥而不售,遂令末學,昧於原本,㸦茲偏見,各逞己能。致微痾成膏肓之變,滯固絶振起之望,良有以也。今撰集岐伯以來,逮于華陀,經論要訣,合爲十卷。百病根源,各以類例相從,聲色證候,靡不該備。其王、阮、...
目錄
新刊王氏脉经卷第一
脉形狀指下秘訣第一
平脉早晏法第二
分別三𨵿境界脉候所主第三
辨尺寸隂陽榮衞度數第四
平脉視人大小長短男女逆順法第五
持脉輕重法第六
兩手六脉所主五藏六府隂陽逆順第七
辨藏府病脉隂陽大法第八
辨脉隂陽大法第九
平虛實第十
從橫逆順伏匿脉第十一
辨災怪恐怖雜脉第十二
平人得病所起脉第十四
診病將差難已脉第十五
新刊王氏脉经卷第二
平三𨵿隂陽二十四氣脉第一
平人迎神門氣口前後脉第二
平三𨵿病候并治宜第三
平竒經八脉病第四
新刊王氏脉经卷第三
肝膽部第一
心小腸部第二
脾胃部第三
肺大腸部第四
腎膀胱部第五
新刊王氏脉经卷第四
辨三部九候脉證第一
平雜病脉第二
診五藏六府氣絶證候第三
診四時相反脉證第四
診損至脉第五
診脉動止投數踈數死期年月第六
診百病死生訣第七
診三部脉虛實决死生第八
新刊王氏脉经卷第五
張仲景論脉第一
扁鵲隂陽脉法第二
扁鵲脉法第三
扁鵲華佗察聲色要訣第四
扁鵲診諸反逆死脉要訣第五
新刊王氏脉经卷第六
肝足厥隂經病證第一
膽足少陽经病證第二
心手少隂經病證第三
小腸手太陽經病證第四
脾足太隂經病證第五
胃足陽明經病證第六
肺手太隂經病證第七
大腸手陽明經病證第八
腎足少隂經病證第九
膀胱足太陽經病證第十
三焦手少陽經病證第十一
新刊王氏脉经卷第七
病不可發汗證第一
病可發汗證第二
病發汗以後證第三
病不可吐證第四
病可吐證第五
病不可下證第六
病可下證第七
病發汗吐下以後證第八
病可温證第九
病不可灸證第十
病可灸證第十一
病不可刺證第十二
病可刺證第十三
病不可水證第十四
病可水證第十五
病不可火證第十六
病可火證第十七
熱病隂陽交并少隂厥逆隂陽竭盡生死證第十八
重實重虛隂陽相附生死證第十九
熱病生死期日證第二十
熱病十逆死證第二十一
熱病五藏氣絶死日證第二十二
熱病至脉死日證第二十三
熱病脉損日死證第二十四
新刊王氏脉经卷第八
平卒尸厥脉證第一
平痓濕暍脉證第二
平陽毒隂毒百合狐惑脉證第三
平霍亂轉筋脉證第四
平中風歴節脉證第五
平血痺虛勞脉證第六
平消渴小便利淋脉證第七
平水氣黃汗氣分脉證第八
平黃疸寒熱瘧脉證第九
平胸痺心痛短氣賁豚脉證第十
平腹𣼛寒疝宿食脉證第十一
平五藏積聚脉證第十二
平驚悸衄吐下血胸𣼛瘀血脉證第十三
平嘔吐噦下利脉證第十四
平肺痿肺癰欬逆上氣痰飲脉證第十五
平癰腫腸癰金瘡侵淫脉證第十六
新刊王氏脉经卷第九
平姙娠分別男女將産諸證第一
平姙娠胎動血分水分吐下腹痛證第二
平産後諸病鬱冒中風發熱煩嘔下利證第三
平帶下絶産無子亡血居經證第四
平鬱冒五崩漏下經閉不利腹中諸病證第五
平咽中如有炙腐喜悲熱入血室腹𣼛證第六
平隂中寒轉胞隂吹隂生瘡脫下證第七
平婦人病生死證第八
平小兒雜病證第九
新刊王氏脉经卷第十
右足三陽脉
右足三隂脉
右陽蹻隂蹻帶脉
右手三隂脉
右陽維隂維陽絡隂絡脉
右任衝督三脉
右平五藏脉
新刊王氏脉经卷第一
脉形狀指下秘訣第一
平脉早晏法第二
分別三𨵿境界脉候所主第三
辨尺寸隂陽榮衞度數第四
平脉視人大小長短男女逆順法第五
持脉輕重法第六
兩手六脉所主五藏六府隂陽逆順第七
辨藏府病脉隂陽大法第八
辨脉隂陽大法第九
平虛實第十
從橫逆順伏匿脉第十一
辨災怪恐怖雜脉第十二
平人得病所起脉第十四
診病將差難已脉第十五
新刊王氏脉经卷第二
平三𨵿隂陽二十四氣脉第一
平人迎神門氣口前後脉第二
平三𨵿病候并治宜第三
平竒經八脉病...
商品資料
出版社:崧燁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日期:2024-12-04ISBN/ISSN:9786264161343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232頁開數:16K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