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個人心理學經典入門著作,立論簡明而清晰,值得一讀。
★作者力圖綜整出主流心理學派與宗教靈性修為的交集,並以自身諮商經驗,提供相關的治療實務注意事項,對有志於了解此類治療法的助人工作者有莫大助益。
遺傳天性或後天教養的表面解釋,都無法為生命的基本問題提供滿意答案。只有靈性面向,才能回應人類的存在問題。
──布蘭特.寇特萊特
心靈之海廣闊無邊,當代心理學致力於探索自我,古今的宗教與靈性傳統則聚焦在靈魂。「超個人心理學」力圖整合二者,建立超越個人視野,橫跨心理與靈性的論述架構,為現代人分裂的心理、靈性需求提供整合的療癒與成長途徑。
心理與靈性的會合之處──意識──是超個人心理學探索的起點。超個人心理學相信意識有多面向的層次,寓居於更大靈性脈絡;身而為人,我們則有著靈性成長的渴求,透過超常的意識狀態與神祕體驗,有機會洞察邁向完整生命的資源。
因此,超個人心理學討論合一、瀕死、拙火、靈視、心電感應、薩滿等等,但與此同時,它更珍視行為學派、精神分析、人本心理學的理論資產與治療實務經驗,致力將心理學的關懷從個人的病理擴展到宗教、哲學的終極關懷,並為古老的宗教修行如東方禪修、基督默觀等,賦予現代心理治療上的新意。
本書介紹並評論了當前重要的超個人心理治療取向,並對臨床上重要的議題作了精闢討論。超個人心理的世界浩瀚無垠,有如航行夜海,沒有任何理論取向能全面涵蓋。這本歷久彌新的經典指南,對於有志從靈性視角自助助人、探索生命的人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導覽地圖。
本書對於思考如何建構二十一世紀靈性心理學藍圖深具啟發意義。作者非常稱職地為這項工作打好了地基,詳實周延地介紹了主要流派及其主張,也羅列了有待整合的議題。
──蔡昌雄
作者簡介:
布蘭特.寇特萊特(Brant Cortright, PhD)
美國加州整合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Integral Studies)榮譽教授、作家和臨床心理學家。加州大學聖塔克魯茲(Santa Cruz)分校心理學學士,聯合學院(Union Institute)臨床心理學博士,也是執業的心理師。
布蘭特最初是經由佛學、克里希那穆提的理論和哈達(hatha)瑜伽進入超個人心理學的領域,同時具有精神分析、團體歷程和存在心理治療(著重於完形治療)的背景。他的興趣是整合人本—存在取向的心理治療和精神分析的自體心理學,並探討如何以奧羅賓多的哲學提供一個整合西方心理治療各種方法的超個人心理學架構。
除本書外,布蘭特還著有《焦慮、憂鬱和認知衰退的功能心理學》(Functional Psychology for Anxiety, Depression, and Cognitive Decline)以及《神經新生飲食和生活方式》(The Neurogenesis Diet and Lifestyle)、《整合心理學:瑜伽、成長與敞開心扉》(Integral Psychology: Yoga, Growth and Opening the Heart)等書,皆屬暢銷。
他目前於舊金山提供全人、整合的心理治療服務,也透過 Skype為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提供焦慮、憂鬱、認知能力下降和大腦健康領域的指導和諮詢。
譯者簡介:
易之新
神經內科醫師、費登奎斯老師(GCFP)、身心靈書籍譯者,譯有《超個人心理治療》、《榮格心理治療》、《疾病的希望》、《心理學家的面相術》、《當下覺醒》、《費解的顯然》、《成為有能的自己》、《生命的禮物》(心靈工坊)與《身體的智慧》、《存在心理治療》、《新關係花園》(張老師文化)等三十餘本書籍。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鄭重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呂旭亞 | 榮格心理分析師
陳珏吟Jade | 螺旋‧光‧意識|多次元能量中心創辦人
蔡怡佳 | 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教授
蔡昌雄 | 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名人推薦:鄭重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呂旭亞 | 榮格心理分析師
陳珏吟Jade | 螺旋‧光‧意識|多次元能量中心創辦人
蔡怡佳 | 輔仁大學宗教學系教授
蔡昌雄 | 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章節試閱
【前言】超個人的世界觀
超個人心理學已經行之有年,散播各地。每天都會出現新的書籍、雜誌、文章和相關工作坊的活動,反映出逐漸嶄露頭角的超個人世界觀,並快速散播到其他領域,包括人類學和生態學。它是越來越強大的勢力,碰觸到文化、思想和社會的所有範疇。
雖然超個人心理學及其衍生的觀點牽涉到許多領域的努力,但它是從心理治療開始的,也對這個領域造成最大的衝擊。它孕育出許多新的療癒和成長方法,也為許多臨床問題提出新的見解。雖然超個人文獻快速增加,卻往往各自有其獨到的觀點。現在正是把超個人心理治療理論和臨床實務的各種主要發展,簡明扼要地結集成書的時候。
這就是本書的企圖。書中第一部分綜觀超個人心理治療的理論架構﹔第二部分介紹當前主要的超個人心理治療取向﹔第三部分檢視這個領域的重要臨床議題,以及臨床和專業倫理的困境﹔第四部分試圖將超個人心理治療在實際臨床工作中包羅萬象的原則,做某種程度的結合。
由於本書的焦點是心理治療,所以討論的重點放在最相關的主題,並未談到更大範圍的超個人運動的諸多影響,比如十二步驟計劃、自助運動、巫術、生態女性主義、超自然研究,以及許多有重要貢獻的力量。
到目前為止,大部分超個人文獻都熱烈維護既有的理念,這種情形非常正常,因為超個人心理學剛萌芽時,理論還不穩固,需要支持和保護這個新興的運動。可是,這種情形也使超個人心理學的觀念和理論缺少嚴謹的檢視。
本書除了呈現超個人心理治療的現況,也對這些理論、研究方法和治療技術提出批判性評估。超個人心理治療發展到當前的階段,這種評估是必要的,因為超個人領域既然日漸茁壯,也發展出許多理論,就可以承受更多檢視。如果沒有挑戰,就無法確知何者是有效的,也無法修正或去除無效的部分。我相信這種批判性評估其實代表一種力量,可以使超個人心理治療更為完滿成熟,因為只有讓理論接受嚴格的檢視,才能使超個人領域發展為強壯、健康的成熟學派,更徹底地融入心理治療領域的專業論述。我期望本書能對超個人心理治療興起時不斷討論的嚴肅、複雜議題,有所貢獻。
在進入正文前,對超個人文獻和本書使用的ego和self兩字,要先做簡短的說明。在不同的脈絡中,ego和self各有許多不同的意義。大部分超個人和靈性文獻,特別是東方的靈性體系,會交替使用ego和self,意指獨立的「我」的感覺,也就是自我意識。可是,在精神分析中,ego和self各有非常特定的意思,ego是心智器官,和id(本我)、superego(超我)共同組成心靈﹔self則較接近「我」的感覺,有時被定義為主動行動的獨立中心,在時空中被經驗成連續存在的我。榮格的用字和精神分析類似,可是他又加上一個字首大寫的Self(自性),是心靈中的核心原型,連結到人的靈性本質,但與靈性本質不同,無法直接體驗。印度教的Self是指atman(梵我),也就是自有不變的靈魂或終極的靈性存有,印度靈修目標的開悟,就是直接認同這種Self的經驗。這些不同的字義可能會使人相當困惑,所以必須了解上下文的脈絡。為了讓本書的脈絡清楚,特別在此說明:本書談到ego和self,都是指「我」的感覺,但討論精神分析或榮格思想時,則是根據各自特殊的背景來使用這幾個字的意義。
【第一章】基本假設
不論是遺傳學、生物化學、神經科學的研究,或是家族系統、母嬰互動、早期童年的發展,都無法為生命的基本問題提供滿意的答案,也就是說,只考慮到天性或教養的表面解釋,都不是真正的答案。只有涵蓋並超越先天和環境的靈性面向,才能為人類存在的問題提供適當的答案。而超個人心理學結合了世界各種靈性傳統和現代心理學的知識,也為這方面提供了無限的可能性。
大部分超個人心理治療師有時仍會懷疑(或是像我一樣,幾乎天天都感到懷疑),所謂超個人心理治療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有太多種方式都被視為超個人心理治療,從看起來非常傳統、世俗的方式,到非常激進、古怪的方法,不一而足。但真的和案主坐在一起時,超個人取向的治療的形貌到底是什麼呢?把超個人的理念轉化成行動時,是根據治療師的做法,還是根據治療師是什麼樣的人呢?治療師要如何在一般公認的心理治療實務中,探討靈性的範疇呢?有沒有一些共通的原則、方法或指導方針,可以說是超個人取向的特徵呢?
有些疑問非常實際:禪修靜坐對治療有益嗎?禪修和心理治療間的界面是什麼?超常意識狀態的處理是如何輔助心理治療?靈性危機(詳見第六章)使我們對心靈和精神病理學的認識有什麼啟發?這些議題對療癒和成長有什麼意含呢?
還有一些疑問集中在治療關係:治療師在案主的靈性生活中扮演什麼角色?是超然的見證人、支持者、老師,還是靈性導師呢?治療師是否須積極提供靈性的指引?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又應該在什麼時候、以什麼方式提供呢?這是很微妙的問題,因為牽涉到治療師專業身分的界限。如果治療師的角色混雜了靈性導師或指導者的角色,對治療和訓練有什麼意含呢?更令人困擾的是,我們憑什麼認為自己能有效地訓練出能夠勝任的治療師,遠遠優於其他早已產生良好靈性導師的體系呢?超個人心理學最基本的疑問,或許就圍繞在個人與超個人的關係上。自我和靈性之間有什麼關係?這種關係的本質又是什麼呢?
目前,充滿創造能量與活力的超個人領域正站在心理學的演化邊緣。雖然這門新興學科有許多令人稱道之處,包括其中的實驗、推擠過去的傳統界限、創新的方法和令人興奮的事物,但其中仍有危險之處,這些危險不容忽視,需要加以了解和處理。本書試圖討論這些議題。
超個人心理學的定義
超個人心理學結合了世界各種靈性傳統和現代心理學的知識。
各種靈性傳統和現代心理學為人類歷代提出的基本疑問「我是誰?」提供了兩個最令人關心和注目的答案。各種靈性傳統在回答這個疑問時,深入內心所得到的答案是「靈魂,一種靈性的存在」,各種宗教的修行就是這些靈性傳統試圖與這種內在深處本體連結的方法。相反地,現代心理學則提出非常不同的答案,心理學向內看所提出的答案是「自我,一種心理的存在」,而深度心理治療就是重新認識自我、療癒自我、自我成長的心理旅程。
超個人心理學試圖結合這兩種答案,以全新的方式綜合這兩種深入人類意識的方法,並保持對兩者的尊重。超個人學術圈有一種陳腔濫調:「你需要先成為某人,然後才能成為無我之人。」其實這個議題非常複雜,但這句話確實反映出超個人心理學關注的重點:發展自我,同時重視超越自我的需求。
就超越自我的範疇而言,意識可以開啟形形色色的經驗,遠超過佛洛伊德最初關於本我、「自我」與超我的構想。意識被視為一種廣闊、多面向的存在,可以展現「神聖存有」萬古常新的諸多面貌。這種集體的宗教智慧認為所有存在都是一種浩瀚的靈性實相,所有人類(以及所有生物和萬物)都具有這種靈性實相的性質。
這些存在已久的傳統認為自我(心理的存在)是基本的靈性素質、存有基礎中最表面、最容易看見的部分,心理學的任何詮釋都只考慮到事物的表相,所以必然有所不足。現代深度心理學穿越心靈的表層,發現了不為人知的潛意識(unconsciousness)動力,而宗教傳統的教導更指出外在「自我」心理存在的維持有賴於至高、終極的靈性意識來源。
不論是遺傳學、生物化學、神經科學的研究,或是家族系統、母嬰互動、早期童年的發展,都無法為生命的基本問題提供滿意的答案,也就是說,只考慮到天性或教養的表面解釋,都不是真正的答案。只有涵蓋並超越先天因素和後天環境的靈性面向,才能為人類存在的問題提供適當的答案。
從另一個角度來定義超個人心理學,就是探討「超個人」(transpersonal)的字義。《韋氏大辭典》說明字首trans出自拉丁文,有兩個意思,就是超越或跨越,trans的第一個定義是指「在上方和超越」,比如超越經驗(transcendent experience)會使我們超越平常的意 識。第二個定義是指「跨越」或「從一邊到另一邊」,比如跨越大西洋的飛行(transatlantic flight)是指飛機從大西洋的一邊飛到另一邊。這兩個意思都適用於超個人心理學的定義。
「超越個人」的定義是超個人心理學草創時,最初所強調的意義。事實上,超個人心理學有時被認為只包括超越個人的內容,比如神祕經驗、超常意識狀態、拙火經驗(詳見第六章)、各種超自然現象(如超感官知覺、靈視、通靈、心電感應等)、巫士的歷程、合一狀態、瀕死經驗等等。雖然這些「超越」個人的現象確實是超個人心理學的一部分,但超個人心理學近年來的重心已逐漸轉變方向,試圖尋找日常生活、一般意識中的神聖性。
Trans的第二個定義「跨越」也適用於超個人心理學,因為超個人心理學橫跨個人的範疇,不但承認傳統心理學探討的自我和潛意識,不斷探索這些部分,而且把個人心理學放入更大的架構中。自我仍是超個人心理治療關注的焦點,但是把傳統心理學帶進更大的靈性脈絡,使個體的自我跳出空虛的存在,進入靈性教導指出的更廣闊層面。
將「超越」和「跨越」兩種意義結合起來,就可以說「超個人」的意義涵蓋了個人和超越個人的兩種層面,所以超個人心理學不但研究靈性如何在個人身上表現,也研究自我的超越。
從這個角度來看,超個人心理學為所有傳統心理學的知識提供了更寬廣的視野,不但涵蓋傳統的心理學,更使心理學進入嶄新的模式和靈性的架構。
超個人心理治療的定義——理論與實務
我們習慣把心理治療區分為理論和實務。理論層面包括哲學的世界觀、對人性的基本假設、對研究對象的概念,以及形成理論和實務間橋樑的方法學。技術層面則是指運用方法學的工具。每一種治療取向的背後或多或少都有明確的理論、產生改變的方法學,以及實行方法學的技術或整套技巧。
舉例來說,在傳統精神分析中,理論的層面包括潛意識、防衛機轉、本我及「自我」和超我、本能理論、夢等等觀念﹔方法學(產生改變的方法)則是移情作用的處理﹔技術層面則包括自由聯想、詮釋和夢的解析。再以生物能學派為例,理論層面除了以身體為焦點外,其他部分非常類似精神分析﹔方法學則是軟化身體的盔甲(盔甲是指長期緊繃的肌肉模式,導致活力的喪失)﹔技術則包括各種呼吸練習和壓力的宣洩,使身體像充電一樣,增加能量的流動,使盔甲軟化。
在各個取向中,技術來自方法學,方法學則來自理論。不論是哪一種學派的心理治療,每一種技巧隱含的理論都包括對人性的基本假設。當對方哭泣時,不論是根據老祖母的理論,把感受視為需要壓抑的危險,而 說:「好啦,好啦,別哭了,一切都會沒事的。」或是根據感受的體驗和表達是有益的理論,而說:「請你和眼淚同在,繼續呼吸,讓眼淚說話。」兩者都隱含對人性和成長的假設,卻產生不同的反應。本章和下一章要檢視超個人的理論,下一章還會檢視超個人理論產生的方法學。本書其餘部分則探討理論和方法學在臨床應用的意含。
沒有任何特定作者的理論能完全涵蓋整體的超個人心理治療,各個理論家如肯恩‧威爾伯(Ken Wilber)、卡爾‧榮格(Carl Jung)、史坦尼斯拉夫‧葛羅夫(Stanislav Grof),分別代表超個人心理學的某些特定觀點,就好像政治和藝術有許多觀點並存一樣。不論是佛教、基督教、巫術的「心理學」所定義的超個人心理治療,都不能完全代表當前的超個人心理學。拉塞爾(Russell,1986)認為這些靈性體系都缺乏西方心理學的重要洞識,如果將它們稱為心理學,會遺漏大部分現代心理學的發現,比如鑑別診斷的分類、兒童發展理論、精神病理學理論,以及內在衝突、防衛機轉、潛意識動力等等觀點。超個人心理治療也不能由特定的主題來界定,比如禪修靜坐、超常意識或靈性危機(雖然這些是最顯而易見的主題)。超個人理論不只是這些特定的觀點,而是從廣泛的心理靈性視野來說明人生的歷程。
不斷修改的理論地圖
超個人理論並不是一種統合一致、界限分明、條理清楚的取向,這個領域才剛興起,具有許多不同的構想和綜合理論,包括許多尚未開發的範疇。還有一點很重要,超個人理論就像所有理論一樣,只是現實經驗的組織方法,並不是現實本身。柯季布斯基(Alfred Korzybski)在多年前痛切地說:「地圖不是真正的領域。」他還說:「地圖不能代表整個領域。」我們必須牢記,不管理論地圖再怎麼詳細,還是會遺漏一些東西。柯季布斯基的第三句話說:「地圖需要不斷修改。」提醒我們了解地圖的本質:地圖需要隨著知識的進步不斷重新評估和校正。超個人心理學就像人類努力的任何領域一樣,一直是「不斷進步的工作」。
超個人心理學的歷史演變
超個人心理學雖然仍在草創階段,但還是有其歷史發展。這個領域剛開始時,前二十年的文章大多著重於人類經驗的「極致」。《超個人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第一期的宣言中,有一段話可以說明這一點:
《超個人心理學期刊》出版的理論和實務研究、獨創的貢獻、經驗性文章、論文和課題,包括下列主題:超越性需求、終極價值、合一意識、高峰經驗、狂喜和神秘經驗、存有價值、本體、至樂、敬畏、驚歎、自我實現、終極意義、自我的超越、靈性、日常生活的神聖化、合一、宇宙性覺察、宇宙的劇本、個人和所有物種的協調、最大的人際相會、超越的現象﹔最大的感官知覺、反應和表達﹔以及所有相關的概念、經驗和活動。
這種說法在今日似乎顯得有點好笑,因為強調至樂、狂喜、宇宙性合一等等內容時,苦難、痛苦、傷害、精神病、戰爭、貪婪算什麼呢?日常生活又算什麼呢?可是,我們必須了解超個人心理學在一九六○年代末期興起的背景,當時的氛圍瀰漫著極樂、驚歎和敬畏,社會出現革命性的劇變,似乎在街頭轉角處就能出現開悟。雖然超個人心理學被批評為脫離現實,只狹隘地注重人類生活的極致,但這個階段確實提供了必要的歷史目標,使原本被心理學模式忽略或病態化的人類經驗受到關注(比如佛洛伊德輕看神祕經驗,視之為退化成子宮裡有如沉浸在海洋裡的合一經驗)。
超個人心理學注意這些經驗,跳出傳統科學、唯物 論、笛卡兒的世界觀,而產生重大的典範轉移,轉向更 全面、更靈性的遠景,並強調靈性的追求是人類不可或缺的動機。探索神聖的部分,不論是稱為上帝、大梵(Brahman)、佛性、實相、終極存有、真理、神聖的愛,或是別的名稱,都是所有歷史階段和文化的重要啟示與力量,卻被傳統心理學完全忽視。超個人心理學把這個核心的推動力放到心理學舞台的中央,不再加以忽 視或棄置於邊緣。(在這個過程中,必須區分宗教和靈性的不同。宗教是有組織的完善結構,有些人從中找到重大的意義,有些人則無法從中得到意義﹔靈性則是靈 魂自由地追尋神聖性,通常不會依附於傳統的宗教組織。)
【前言】超個人的世界觀
超個人心理學已經行之有年,散播各地。每天都會出現新的書籍、雜誌、文章和相關工作坊的活動,反映出逐漸嶄露頭角的超個人世界觀,並快速散播到其他領域,包括人類學和生態學。它是越來越強大的勢力,碰觸到文化、思想和社會的所有範疇。
雖然超個人心理學及其衍生的觀點牽涉到許多領域的努力,但它是從心理治療開始的,也對這個領域造成最大的衝擊。它孕育出許多新的療癒和成長方法,也為許多臨床問題提出新的見解。雖然超個人文獻快速增加,卻往往各自有其獨到的觀點。現在正是把超個人心理治療理論和臨床實...
推薦序
【推薦序一】對話整合的需要迫在眉睫
蔡昌雄
南華大學生死學系
《超個人心理治療》一書的出版已有相當的年歲,如今出版社評估後再版,足見台灣社會的心理學術與實務應用領域對此一主題內容的確存在著相當程度的需求。我個人基於宗教心理學研究的專長背景,以及在生死學研究領域與臨終關懷實務場域的長年教學經驗,超個人心理意識一直是核心的知識內容,所以這本書便成為我的許多課程必備的參考教材,也是許多研究生撰寫相關主題論文時必定會引用的文獻書目。因此,我對這本書的內容及其當代價值都有相當的個人體驗。當此書再版之際,我遂不揣簡陋,願意簡要分享個人心得,試為之序。
首先,我認為本書的價值與特色在於,它將當代超個人心理治療領域的各大流派、基本理論、批判意見,以及實務應用領域的爭論議題與發展趨勢,都囊括在內,既是一本超個人心理治療的絕佳入門指引,同時也對想要深入研究者提供了座標定位圖;可使初學者減少摸索的時間與錯誤,也讓深入研究者避免見樹不見林的缺失。
其次,我認為本書對有心探究超個人心理及其應用的學習者,具有熟悉議題及參照比對的功能。當代是一個邁向科際整合的世紀,同時也是一個實踐領導理論反思的年代。近年來將靈性或超個人意識觀點融入心理治療的趨勢日漸明顯,於是靈性與心理這兩層介面的整合論述就成為非常急迫的重要課題。例如,在超個人意識理論的部分,意識光譜的作者肯恩‧威爾伯(Ken Wilber)晚近就致力於他所謂的「整合心理學」(Integral Psychology)的建構,目的即在針對跨越不同意識層級議題進行梳理統合;而佛教與心理治療或諮商的結合,也面臨到佛教「無我」的教義與心理學核心概念「自我」的理論調解與實務操作的可能性探索;此外在臨終諮商的領域,也有將適用於日常意識層級的心理治療取向,如羅傑斯人本學派,與超個人意識取向的威爾伯心靈意識地圖,加以整合的需要(《臨終諮商的藝術》作者喬治‧賴爾[G. Lair)即對此做出貢獻,在臨終諮商的領域發展出意識促進的模式﹝facilitative model﹞)。凡此種種,在本書中皆可以找到深入探索的線索。因此,閱讀本書在探索超個人心理學應用在實務領域時,可以起到類似旅遊導覽地圖的功能,確立自己的定位與方向。
最後,在知識性、技術性與功能性之外,本書在思考如何建構二十一世紀靈性心理學藍圖的過程中,亦深具啟發意義。雖然作者布蘭特‧寇克萊特(Bryant Cortright)在本書中幾乎未提出個人對靈性心理整合的論述,但是他非常稱職地為這項工作打好了地基,非常詳實周延地介紹了主要流派及其主張,同時也羅列了主要批判思考及有待整合的議題。當讀者有幸讀到《榮格與史坦納:靈性心理學的曙光》(心靈工坊,2023)這類深入闡述靈性與心理整合之道的書籍時,對照寇克萊特撰寫的這本書,一定能會有相輔相成的作用,因為任何深入思考靈性與心理整合課題的人,都需要對超個人意識的各家主張、論述、議題及批判反思,建立起一定程度的前理解基礎,而本書就是這方面的好幫手。
對於生命靈性深度抱持敬畏好奇的人們,超個人意識領域的經驗探索,充滿了無限的可能。然而這也是一條難行道,主要在於廣闊無垠的宇宙意識,反映在個體意識上時,就成了尚未被轉化的潛意識陰影。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出發時能備著一本標示重點與警示的導覽地圖,對於超個人意識之旅的旅人而言,是絕對必要的。我因對本書有多年閱讀、教學及研究指導應用的經驗,且獲益甚豐,故以野人獻曝之心,為同好學人推薦。祝福有心閱讀本書之人,能夠法雨均霑,喜悅安樂!
2024年十二月五日
【推薦序二】從「地球新意識(New Earth Consciousness)典範」看超個人心理學
陳珏吟Jade
意識進化推動者、螺旋 光 意識|多次元能量中心創辦人
能量、頻率、通道
首先,超個人心理學就不能只當作是一套理論學派來看待,而是理論加實踐(靈性修練)並進!In the daily base!這是我當年(2005)在舊金山灣區學習超個人心理治療時入學的第一個要求。
我是透過非母語的的方式來學習超個人心理治療的,這讓我的學習更有「效率」,因為它牽動了我啟動另一個維度去理解理論架構本身所要傳達的靈魂意涵。
高中時期,為了追尋在我身上發生所有事情的答案,我走上深度自我探索的旅程,開始研究佛洛伊德與金剛經,也接觸了西藏度亡經理解靈性的世界,在當時,正是布萊恩‧魏斯(Brian Weiss, 1992)《前世今生》在台灣問世的年代,我的身體很清晰地用自己的方式尋找答案。27歲的我在進入超個人心理治療領域前,已經是個修行多年的藏傳佛教徒,在大學受社會學的薰陶,延續到性別教育研究所裡,已將整個「後現代/解構主義意識典範」學到了骨子裡;碩士論文寫的是客體關係。當時在一切都被解構得暈頭轉向時,我一直在尋找:「那然後呢?」到底在後現代意識典範裡,在女性主義的知識海裡,我所認知的一切都崩解了、一切皆可批判時,我在思索的是,下一步到底在哪?我經歷了「正」、「反」、之後的「合」在哪?至少當下我很篤定地知道,絕非止步於此。
帶著這樣的問題意識,我前往美國加州尋找生命的解答。而生命在顛沛流離下也輾轉地將我帶到了讓我的眼睛為之一亮的所在,那也是我第一次,認識了超個人心理治療這個名詞。與其說超個人心理學的內涵到底是什麼,不如回到自身身上,「我」是在哪個時機點,被超個人心理學所吸引;這個問題本身已經是在「量子物理意識典範」的思維範疇中。如果我們對於所處的「現代化資本主義」開始反思,進入到批判的「後現代解構主義」裡,來到「量子物理意識典範」,看見「我」和萬事萬物的連結、那張巨大的網在哪,我們又站在哪個落點裡和這張巨網連結,你就能夠更理解你所站在的時空維度裡,看見超個人心理學和你之間的關聯,這才能夠真正地進入到超個人心理學的內涵與精髓。
我還記得當年在上肯‧威爾伯(Ken Wilber)的四度象限時,授課老師曾經說過一句話:「Wilber的系統不能只是用眼睛看,而是要眼睛閉起來看。這種能力就如同當你看見一顆橡樹子,你就能夠透視整個地球。」
我也想沿用當時老師的那句話:
「超個人心理學不能只是用眼睛看,而是要眼睛閉起來看。」
這門學問我從學習到實踐總共近二十年,也曾經為了回答學生一個問題而創立「曼達拉之旅:十三堂心理療癒的歷程與覺醒之路」工作坊,來傳遞我對超個人心理治療的理解。我完全無法從頭腦來定義它,也一直無法給好奇的心理學界專業人士一個完整又滿意的回答。我只能回頭看見這些詢問的人,反問:「你現在在哪裡?」因為,超個人心理學的範疇存在於「整合意識典範」裡,也就是「量子物理意識典範」的下一個人類進化。如若你還落在「資本(理性)主義」或「後現代(解構)意識典範」的位子上,想必這門學問對你而言就是一門獵奇的新興崛起心理學或現今流行的身心靈產物罷了!當然,頭腦的理解有其作用,即便此刻頭腦與靈魂還尚未形成通道,但至少會為你在接下來的意識進化裡種下一顆種子。在我的經驗裡,每個意識進化進入到下一個階段都會經歷一次崩潰與瓦解,人類文明的演變、社會變遷與靈性覺醒的歷程皆是如此。內在會有一段歸零、停滯、「毫無意義」的週期,為上一個階段的意識給予整合、融合的空間,承接著崩潰與瓦解這相當重要的歷程,我稱為陰性週期。意識的發展與進化為陽性週期,陰陽須得平衡,才能夠完整地進入到下一個意識典範,否則,只是頭腦在自得其樂,但身體仍處在熟悉的舒適圈大啖美食(新意識)卻毫無移動,或些微淺嚐一口美味的鮭魚罷了!
而當年的我,在接受性別教育女性主義的解構/批判至極致後(從社會學的訓練開始就已種下批判意識),當時的我,在尋找人生的下一個階段。我想知道,當我從原生家庭出生之後所有建構出來的世界,已然一一瓦解、分崩離析,所有我相信、學習、所有的約定俗成與理所當然,都在逐步瓦解之後,我的下一步,在哪?帶著這樣的問題意識,我來到了美國尋找解答,這答案的落點有二,一為舊金山灣區的超個人心理治療,另外一個就是神聖能量點的靈氣啟動。
我們現今已然來到「地球新意識典範」,也就是「整合意識典範」的下一個階段。就在邁入水瓶世紀的開端,我收到了這份推薦序的邀約,此時我便明白,這已經不再是當年的我和超個人心理學之間的關係了,這是在人類的覺醒下,人類的集體意識已然可以涵納這門磅礴且無法言喻的學問了。這股無法言喻沒有語言、啟動靈魂之聲的學問,已經和人類覺醒的意識頻率產生共振,我們擁有更多的能力來看見我們潛意識裡的黑(深度心理治療的黑暗地圖)、以及我們的光(來自靈魂密碼DNA裡的原始訊息)。超個人心理學就是將現今人類的本質透過地球語言表達出來的一門學問(人類的本質、意識所能涵納的範圍永遠在一個進化的移動中不會停止)。整合在英文裡是integral,「整合意識典範」的關鍵字,我認為這很內在歷程,是超個人心理學裡意識移動的路徑,透過整合、涵納舊有意識並擴張;在實務操作上,我們用的視角叫holistic,全人視角,擁有整合意識的治療師帶著holistic的視野來框架他的個案(框架的形成反應每種治療學派的處遇方針,框架不可避免,治療師都有看見自身框架的能力,supposedly!)。我猜想,當地球進化到了新意識典範,才能夠為人類給出更寬廣的框架去理解「整合意識典範」裡頭的超個人心理學,而這也是為何就在水瓶世紀的今日,超個人心理治療將會逐漸成為眾人追逐的主流知識典範的原因。
布蘭特‧寇特萊特(Brant Cortright, 1997)所撰寫的這本「超個人心理治療」為這個領域提供了一份清晰明確的地圖。既然是一份地圖,那麼讀者可以透過縱覽地圖的全貌,「初步」感受超個人心理學這個國度的風情樣貌、人文景觀,從這份地圖中找到你有興趣的落點所在(不同理論取向)自行深入探索/探險。無論文字的釋義為何,你都可以找到靈魂與之共振的語言,這就是超個人心理學迷人之所在,你會找到自己的某個靈魂碎片。
近年來身心靈產業逐漸在市面上蓬勃發展,從人類意識覺醒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令人欣喜也是必然的過程。然而,市面上所謂的「身心靈」常常都只是狹隘的被用來指稱新興的、快速學習的靈性療癒法門,亦或是某種和新時代掛鉤的時髦新語言,並非將心理治療/深度心理覺察的能力涵納進來,缺乏落地的「身體」感官知覺感受、「心理」陰暗面的關照、與「靈性」修煉全方位(holistic)的視野。如此全方位的覺察功力底蘊需要至少花費數十年,相較於現下「身心靈」工作者急於求成、急於「服務」他人的社會現象,不免容易引發內心的混亂,形成社會亂象。
超個人心理學,可以是一門自我觀照、自我照顧的學問。為人類新興崛起的身心靈產業提供一個強而有力的地基與後盾,一個全方位觀照自我的索引。我在學校(包含實習)共花了四年的時間學習超個人心理治療,而這四年最大的重點不在學習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治療師,而在於如何啟動全方位的視角來重新認識我自已、透過各種超個人心理治療學派來療癒我自己。「我」,是我服務的第一個對象。
舉個現下很流行的字眼「靈性迴避」(spiritual bypass)就是在超個人心理學中所探討的現象。這個專有名詞是在1984年由超個人心理治療師約翰‧威爾伍德(John Welwood)所提出,也是我個人當年很喜歡的超個人心理學家之一。心理治療(特別是在精神分析學派裡)有一個很重要的核心在於喚醒我們自我(ego)真正的感覺感受。而這在沒有深度心理意識、只專注在靈性修行的身心靈工作者身上,就很容易會產生一種現象,如同寇特萊特(Cortright 1997)在本書中所描述的,我們在進行這些所謂的靈性修煉(無論是佛家的禪修或是當代身心靈工作者常言的沉浸在光與愛之中、或進入合一意識等等)時:「同樣的做法(靈性修行)也可能是為了防衛,掩飾表面的感受,勉強用另一種感受取代原有的感受……這種自我肯定容易使禪修者(亦或是身心靈工作者)脫離自己真正的感受……」而形成威爾伍德所描述的靈性迴避現象,強化心理結構的失功能,迴避情緒感受與內在創傷,藉由靈修來迴避我們的黑暗面、我們的真實面,致使我們和自己的核心自我愈來愈遠,和真正的靈性修行背道而馳。
在我的工作經驗裡,常見的防衛機制有否認、潛抑、解離、分裂、合理化等等。當身心靈工作者無法接納或覺察到自己的黑暗面,無法真正認識到自己的脆弱,就遑論去協助他人、服務他人。寇特萊特(1997)是這麼下結論的:「如果人格特徵的扭曲未經處理,自我的防衛結構就會常常影響到禪修(也可指當代身心靈各種靈性流派)。」
在當下「地球新意識典範」裡,人類已經有能力「知道」靈通、靈性能力原本就是我們本質上的一部分,存在於我們的DNA密碼裡。是我們過去的創傷將DNA裡的光體密碼蒙上了灰,一層一層地覆蓋上。每個人都擁有記得前世的能力,每一個人也都有超越五個感官的靈通能力。如果刻意去快速「學習」急於求成,確實容易引發所謂的「走火入魔」。此魔為心魔,解藥在深度心理治療、在潛意識裡,這裡面有完整的黑暗地圖,進入地獄,你的神通就被埋藏在那裡,不在你的靈性導師手裡。從錯誤的通道取得原本的力量,本就不是一條對的路徑,而超個人心理治療有解答、有地圖、有通道有路徑,它完整地帶領我們深入黑暗,看見自身的光。然而,人類於此,該有內心主軸通道連接本源,一切外在的理論或靈修系統,都在服務你的本質核心,善用它。
因此,我也竭誠地鼓勵這群真正有心要服務人類的身心靈工作者,可以將超個人心理治療當作你在這條路上的地圖,並且扎實地將靈性工作與深度自我探索當作終身的修煉。本書只是一個開端,如何繼續往下走,你的身體會告訴你。
時機到了!人類正在逐步覺醒中,我們開始在找回曾經遺失的靈魂碎片,一片、又一片……
2024年十二月 深秋的台中
【推薦序一】對話整合的需要迫在眉睫
蔡昌雄
南華大學生死學系
《超個人心理治療》一書的出版已有相當的年歲,如今出版社評估後再版,足見台灣社會的心理學術與實務應用領域對此一主題內容的確存在著相當程度的需求。我個人基於宗教心理學研究的專長背景,以及在生死學研究領域與臨終關懷實務場域的長年教學經驗,超個人心理意識一直是核心的知識內容,所以這本書便成為我的許多課程必備的參考教材,也是許多研究生撰寫相關主題論文時必定會引用的文獻書目。因此,我對這本書的內容及其當代價值都有相當的個人體驗。當此書再版之際,我...
目錄
推薦序一︱對話整合的需要迫在眉睫/蔡昌雄
推薦序二︱從「地球新意識(New Earth Consciousness)典範」看超個人心理學/
譯序︱喚醒心理學的靈魂
11 【導讀】 貼近東方文化的心理療法 呂旭亞
16 【前言】 超個人的世界觀
第一部
超個人理論
21 【第一章】基本假設
23 超個人心理學的定義
26 超個人心理治療的定義——理論與實務
39 超個人心理治療面臨的挑戰
41 【第二章】心理——靈性的架構
42 靈性層面——永恆哲學的靈性架構
50 心理學層面——傳統心理學的三大勢力
57 第四勢力——超個人心理學的整合架構
61 一些歷史的偏見
62 人本心理學的偏見
64 精神分析和人本—存在取向的比較與運用
69 結論
71 【第三章】意識
73 研究意識的方法學
77 存有本然的治療力量
78 治療師的意識
第二部
治療取向
87 【第四章】當前主要的超個人心理治療取向
88 肯恩‧威爾伯的光譜模式
111 榮格的分析心理學和米契爾‧瓦許本近年的革新
122 哈彌‧阿里的鑽石途徑
128 羅貝托‧阿沙鳩里的心理綜合學
130 史坦尼斯拉夫‧葛羅夫的全方位模式
137 超個人存在心理治療
144 超個人精神分析
152 以身體為中心的超個人取向
158 結論
第三部
臨床課題
163 【第五章】禪修與心理治療
164 心理學對禪修的兩種解讀
168 從永恆哲學的觀點探討各種禪修方法
193 結語和討論
201 【第六章】靈性危機
204 靈性經驗的新觀點
208 靈性危機的種類
227 靈性危機的意含
231 【第七章】超常意識狀態
234 迷幻藥的作用
239 迷幻藥治療的模式
244 感受增強物的作用
247 使用迷幻藥的指導方針
252 壞旅程的處理
254 幾項重要的提醒
255 超常意識工作的限制
258 迷幻藥的意含
261 【第八章】超個人心理治療精選主題
262 出生與死亡
267 靈性逃避
274 成癮與復原
278 臨床與倫理的難題
第四部
結論
291 【第九章】超個人實務的原則
292 超個人心理治療的六大原則
307 結論
310 附錄一︱參考資料
317 附錄二︱英文索引
328 附錄三︱延伸閱讀
推薦序一︱對話整合的需要迫在眉睫/蔡昌雄
推薦序二︱從「地球新意識(New Earth Consciousness)典範」看超個人心理學/
譯序︱喚醒心理學的靈魂
11 【導讀】 貼近東方文化的心理療法 呂旭亞
16 【前言】 超個人的世界觀
第一部
超個人理論
21 【第一章】基本假設
23 超個人心理學的定義
26 超個人心理治療的定義——理論與實務
39 超個人心理治療面臨的挑戰
41 【第二章】心理——靈性的架構
42 靈性層面——永恆哲學的靈性架構
50 心理學層面——傳統心理學的三大勢力
57 第四勢力——超個人心理學的...
商品資料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平裝頁數:312頁開數:25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