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為嘉義市無形文化資產叢書之一,嘉義九華山地藏庵過爐始於1946年,為嘉義地區相當有地方特色的民俗祭典,保留較為完整的過爐儀式。
過爐,是臺灣民間社會重要的社群儀式,隨著時代變化影響,今日由嘉義九華山地藏庵主辦,四大附屬團體包括轎班會、北嶽殿駕前音樂團、義集大鼓團及將爺會共同辦理,並有健全的「跋爐主」習俗。每年農曆10月間舉行過爐儀禮,過程有跋爐主、拜契儀式、探路、組轎、組織香陣、過爐等儀式,於2021年公告登錄嘉義市民俗。
2022年本局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第58條、第60條之規定,委託學者溫宗翰進行「嘉義九華山地藏庵過爐調查研究暨保存維護計畫」,為「嘉義九華山地藏庵過爐」民俗活動進行調查研究,依其發展歷程、儀式內涵等面向,以跨領域研究概念,整合探討其文化底蘊,藉此作為保存文化資產的先決條件,建立文化資產的完整個案資料進而規劃、保存及再利用。
期許本書之出版,能夠使更多人認識本市重要的「嘉義九華山地藏庵過爐」民俗活動,讓珍貴的文化資產承傳延續;同時,期待社會大眾在閱讀本書後,能和我們一起共同為保存臺灣無形文化資產努力。
作者簡介:
温宗翰
東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民間文學博士,民俗亂彈執行編輯、關注臺灣民俗學、無形文化資產發展等議題;長年參與多部地方志編纂、口述歷史訪談、民俗調查研究、傳統表演藝術傳承工作等;以「史學皮肉、民俗骨、文學心」比喻自己的研究心靈。
民俗相關專書著有《笨港進香:彰化南瑤宮往笨港進香》、《將藝百年:如意振裕堂》、《將顯神威:拱吉堂》、《下頭路玄天上帝廟盪鞦韆》、《將顯神威:拱吉堂》、《南投縣松柏嶺受天宮玄天上帝進香期》、《臺灣端午節慶典儀式與信仰習俗研究》等。
林宥辰
在地文史青年,秉持對於臺灣民俗文化高度興趣,長期參與並投入嘉義地區的文史工作,以及嘉義地區文史導覽工作。
鄭傑文
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產業科技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曾任職於國家衛生研究院,專長為專長生物化學、生物科技、生物醫學、應用微生物學,將專長所學運用在臺灣的有形與無形文化保存維護上,長期關注臺灣文化資產蟲害與黴害的防治研究。著有專書《預防性保存專有名詞圖典》(合著)。
章節試閱
「過爐」對嘉義市民而言,原本是相當普遍,現正瀕臨滅絕的民俗活動,早期嘉義市各角落幾乎都能發現有過爐活動,隨著時代變遷,工商社會發展導致能參與民間信仰活動者逐漸減少,再加上生活型態驟變,團體生活模式迥異,無論是同業組織或各類型相關經濟社會活動都有趨向個體化,導致以過爐為核心的聯誼模式,逐漸為世人所遺忘,不僅願意擔任爐主,參與跋桮之信徒逐年下降,縱使投入過爐活動者,有時對相關意涵也大多一知半解;因此,隨著老輩凋零,缺乏繼之實踐者,過爐遂陸續停辦。地藏庵的過爐活動,縱然在禮制發展上甚少變化,也敵不過人群結構變遷與信徒參與度變化。
地藏庵最早於1946年(民國35年)10月設立總爐會,相傳在過爐活動興盛時期,約1950年至1990年代間,曾參與北嶽殿/地藏庵爐會的神明會組織約有將近30個,也就是有將近30顆香爐流傳於信徒之間,從普度完後,農曆8月1日起,輪辦到10月15日止,擲頭家爐主彷彿就是嘉義人的生活日常。
只是,目前僅存11顆爐進行,儀式並簡化為總爐會(5爐);駕前轎班會(2爐);駕前音樂團(1爐);駕前義集樂大鼓團(1爐);駕前將爺會(2爐);以性質來看,大多是基於信仰需求的結合,但早期神明會其實還包含有同業公會,例如東市場福興陞、後興陞,西市場的和義陞,果菜市場的文華會等,都是市場同業組織所形構的神明會,並且都有固定到地藏庵辦理過爐活動的記錄。
過爐儀式,最早源於農業社會時的謝冬(或稱謝平安)儀式,地藏庵隊伍會送爐至爐主宅邸,由值年爐主擺設鮮花素果的香案桌迎接地藏王菩薩。送爐隊伍由將爺會六尊神將排班,行列則依序為滿路香香爐、爐主燈、爐主錫製香爐、地藏菩薩爐主神,與廟方給爐主的供品,上述依序進入香案桌,由爐主與家人代表祭祀地藏庵地藏王菩薩,祭祀完畢安座後,由地藏庵附屬團體音樂團、將爺會依序表演,再由爐主方鳴炮歡送地藏庵送爐隊伍,有些爐主還有準備酒包犒賞神將,也是嘉義少數對於大仙尫仔進行「敬酒包」的廟宇。
此外,地藏庵神轎食炮(坐炮)亦為「過爐」儀式的一大特徵。早期社會民風較為純樸,信徒認為神轎出巡至家門前,盡可能以最大的禮節迎接神轎的來臨,在雲嘉地區多以神轎食炮的儀式迎接,食炮為使用俗稱的連炮放至於神轎下點燃,以彰顯神威,信徒也認為鞭炮炸的越多,地藏王菩薩越會保佑其信徒運勢或從事的生意會更加興旺,所以地藏庵轎班團在地方又有著「鐵轎班」的封號,老一輩的長者都會說:「地藏王公要是出門,沒換三件轎擔,是沒辦法回到地藏庵入廟的。」這句話描述了地藏庵神轎出巡食炮數量之多,都可以燒壞好幾條擔負神轎的轎擔,可想而知當時的盛況,而現今因應社會型態的改變,百姓們對於環保的意識抬頭,在董監事會配合政府的大力推動鞭炮減量與考量到轎班人員的人身安全,會盡量與信徒溝通,減少出轎時燃放的鞭炮量,但本質與文化還是不變。
嘉義市政府文化局,為推動無形文化資產保存維護工作,於2021年登錄「嘉義城隍廟中元祭典」與「嘉義九華山地藏庵過爐」兩項民俗,並於2022年啟動調查研究暨保存維護計畫措施,本案即依據文化資產保存法第92條:「主管機關應訂定無形文化資產保存維護計畫,並應就其中瀕臨滅絕者詳細製作紀錄、傳習,或採取為保存維護所作之適當措施。」進行調查研究暨保存維護計畫撰寫工作。本書即是該項工作,所完成之成果報告書,經過重新編寫、整理後,出版成冊。
本書就地藏庵現存11個爐的過爐活動,與其相關附屬團體,在過爐活動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任務,以及其文化資產價值等面向,進行整理與介紹,企求協助一般社會大眾能更深入理解相關民俗細節,並也期盼能有更多信徒,願意投入爐會活動,共同守護、維持、延續這項值得重視的民俗文化資產。
「過爐」對嘉義市民而言,原本是相當普遍,現正瀕臨滅絕的民俗活動,早期嘉義市各角落幾乎都能發現有過爐活動,隨著時代變遷,工商社會發展導致能參與民間信仰活動者逐漸減少,再加上生活型態驟變,團體生活模式迥異,無論是同業組織或各類型相關經濟社會活動都有趨向個體化,導致以過爐為核心的聯誼模式,逐漸為世人所遺忘,不僅願意擔任爐主,參與跋桮之信徒逐年下降,縱使投入過爐活動者,有時對相關意涵也大多一知半解;因此,隨著老輩凋零,缺乏繼之實踐者,過爐遂陸續停辦。地藏庵的過爐活動,縱然在禮制發展上甚少變化,也敵不過人...
推薦序
●市長序
從早期臺灣由南往北的開墾發展中,嘉義市地處富饒的嘉南平原心臟地帶,自古以來便是南來北往的中繼站,早期來臺開墾的移民,與當地族群結合落地生根,共同經歷大航海時代的荷西時期、清領開墾及日治時期,多元文化交融,孕育出特殊、豐富的文化底蘊。
嘉義市九華山地藏庵,又稱為北嶽殿或地藏王廟,主祀地藏王菩薩,為臺灣目前所知最早主祀地藏王菩薩的廟宇。根據地方傳說,最早是安徽九華山信眾,因追隨鄭成功部隊,便護持九華山地藏王菩薩金身渡海來臺,起初未有固定祭祀場所,清康熙中葉才擇定於現址建立佛堂供奉。
地藏庵過爐儀式始源相當晚期,據說是因應日本時代「神佛歸天政策」,全市多數佛像被集中於地藏庵祭祀,戰後各廟宇請回原祀佛像時,紛紛創立爐主會辦理祭典。1946年,地藏庵相應成立總爐會,以應祭祀活動所需,鼎盛時期據說有30幾座香爐於民間社會流傳。如今,改由九華山地藏庵主辦,配合過爐活動之四大附屬團體,包括有轎班會、音樂會、大鼓團及將爺會等,相關儀式完整且豐富,對在地民眾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民俗活動。
與一般民俗活動不同是,地藏庵過爐儀式,除有大鼓團、將爺團等傳統表演藝術型態外,還融合東西方陣頭,有音樂團,管弦樂團加入,已傳承78年。九華山地藏庵在歷屆董監事會帶領下,秉持地藏王菩薩慈悲救苦精神,集結眾人之力,濟弱扶傾,不遺餘力幫助清寒貧困學子、救濟弱勢家庭等社會公益與慈善活動,同時更投入信仰維護與文化傳承工作,積極傳遞社會善信力量。
嘉義九華山地藏庵過爐於2021年公告登錄嘉義市民俗,為本市極具代表性民俗文化資產之一。如今,透過專書蒐集出版,期許將地藏庵的歷史文化、信仰表現,以及各爐會團體投入信仰也投入藝術創造的文化特殊性,完整地呈現出來,讓更多人認識本市的信仰文化,瞭解在地精神,也期許未來能成為教育推廣素材,讓慈悲良善的民俗文化資產永續傳承。
嘉義市市長 黃敏惠
●局長序
自2005年文化資產保存法新法修正以來,嘉義市政府文化局便依序投入傳統工藝、傳統表演藝術、民俗等相關項目的無形文化資產保存維護工作。為落實促進社會大眾對無形文化資產之認識,提升守護無形文化資產的現代認知,支援文化教育基本素材,以落實當代社會的文化資產實踐策略,遂自2021年起,陸續推動「嘉義市無形文化資產叢書」。
民俗文化資產是無形文資中,最能呈顯城市底蘊、歷史深度,以及地方社群對歷史、信仰、節慶等多元面向的文化表現形式。本市最早於2008年登錄「下路頭玄天上帝廟盪鞦韆」為民俗文化資產,隨文資法修正腳步,後又陸續增加「震安宮振祐堂八家將」(2018)、「嘉義城隍廟中元祭典」(2021)、「嘉義九華山地藏庵過爐」(2021)、「鎮北宮駕前隍義堂什家將」(2024)等。
地藏庵於1946年設立總爐會,至今已78年之久,主要是因應日本時代的信仰控制,戰後各街庄地方人士在重新追溯香火時,感念眾地方神靈、地方信徒與地藏庵之間的繫聯,於是發展出過爐活動;足以見證臺灣民間社會是如何在不受政治力影響下,透過地藏王信仰,重新建構地方社會共同體意識的文化表現形式;且因應其過爐活動有各類型地方陣頭,保有嘉義市相當豐富且多元的歷史記憶,有些團體並也延續迄今,甚至影響到周遭地方社會,因而於2021年迅速地通過其文化資產身分。
所謂過爐,就是指人們透過輪流迎請主神香爐至家中,或至地方公廳、宮廟等不同類型場域中,進行祭祀的信仰行為;由此可見,過爐能串連起地方上個人、家族、職業團體、社會團體等各種不同人群的社群生活,以信仰凝聚共同體意識,早年嘉義市於農曆七月結束後,便經常可見各類型過爐活動,透過擲筊選任爐主,再進行新舊交接,頻繁地營造出嘉義市民間信仰熱鬧景觀。九華山北嶽殿地藏庵的過爐儀式,歷時超過78年,早年送爐儀式皆以徒步方式為之,因而時常帶動市區的慶典熱鬧氣氛,1990年代以後,才隨著經濟生活型態變化,道路交通運輸進步,以及參與擲筊的人數增加、過爐距離增長等因素,改為大卡車載運。但相關儀式,諸如起馬、出香、安座、坐炮、將爺排班佈陣、敬包酒、清宅等等,仍有保留完整儀式,致使每逢過爐活動,總是能引起地方上注目,呈現民間信仰盛況。
2022年本局委託豐饒文化社温宗翰老師進行「嘉義九華山地藏庵過爐」調查研究暨保存維護計畫,為本民俗活動進行深度盤點研究,依其歷史源流、信仰儀式及文化內涵等面向,以跨領域研究概念,整合探討其文化底蘊,藉此作為保存文化資產的先決條件,建立文化資產的完整個案資料進而規劃、保存及再利用。本書為當時調查研究計畫成果精簡彙整,力圖將研究成果採取更貼進大眾方式呈現,亦期許嘉義市無形文化資產叢書的出版,讓廣大讀者能更加瞭解嘉義市的無形文化資產。
過去,本市所出版的無形文化資產叢書中,諸如《下路頭玄天上帝廟盪鞦韆》(2020)、《將藝百年如意振裕堂》(2021)、《將顯神威拱吉堂》(2021)等,皆榮獲國史館臺灣文獻館頒贈「文獻書刊推廣類佳作」,除相當感謝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諸位委員的肯定,同時也自我期勉,希望能持續健全盈實嘉義市無形文化資產叢書,藉此持續為嘉義市文化知識打造傳承基石。
嘉義市政府文化局局長 謝育哲
●編輯序
地藏王菩薩是佛教信仰神靈,對臺灣人而言,對其宏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的捨己大愛精神,特別趕到尊崇與敬畏,延伸將之視為處理幽冥世界的重要信仰神靈,並也影像到日常生活中許多小細節。
在許多傳統聚落中,若有無主孤魂所在,除設立觀世音菩薩神像外,也會特別設立地藏王菩薩;或是在有「辦陰事」需求的廟宇中,為信徒濟世服務時,有時可能透過地藏王菩薩來協助處理地府陰魂大小事宜,往往也都會增奉其神像,甚至,在民間邏輯中,地方上有容易出車禍、事故等路口,有心人也會協助設立地藏王菩薩神像,藉此來清境地方上的冤魂,使其不再受「掠交替」之苦,進而讓人們出入時,感到比較安寧。
地藏王菩薩之於臺灣人,常常都若隱若顯地在日常生活中湧現,藉此成為地方上人們安頓心靈的憑藉。尤為重要是,凡人終有一死,死後歸所就是先前往陰曹地府,在這過程中,親人總是會為亡者誦唸地藏王菩薩本願經,或是可以佛教葬儀終,見到地藏王菩薩的聖像身影,由此可知地藏王菩薩對人們的影響甚深,已經超越宗教信仰層次,成為一種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文化。
嘉義九華山地藏庵,以慈善宗教、文化教育、社會服務等工作,聞名於全臺灣;但若非嘉義在地人,似乎較少有人知道,原來地藏庵還有個相當重要的過爐儀式,不僅早已流傳近百年,同時也展現地方民眾對地藏王信仰的認同與信仰熱情,為此更組織有陣頭活動,舉凡什家將、將爺、北管,乃至於見證近代西方管絃樂傳入臺灣,並落地生根成為附屬於寺廟內的絃樂團,自1946年成立迄今,已經有78年之久。
這種透過陣頭來榮耀神明,顯現地方民眾與信仰中心的情感聯繫,彰顯出人與神之間濃厚的生命情誼與文化意義,不只讓過爐活動更為熱鬧,同時也豐富了嘉義的文化發展史。或正因如此,地藏庵過爐在提報、訪視與審議階段,幾乎沒有遇到太多阻礙,很快地就獲得委員們普遍的共識而通過文化資產身分。
本書是因應地藏庵過爐登錄為無形文化資產後,首次進行的民俗調查研究暨保存維護計畫工作,由此延伸,再進行相關研究成果的彙編與整理,進而進行出版。地藏庵不單純是以佛教型態獲得地方民眾所景仰,其保留臺灣民間信仰對於地藏王菩薩的崇敬,進而以過爐形式,誕生嘉義在地的諸多傳統表演藝術,這是相當難能可貴的事情。因此,本書彙整時,特別延伸調查不同時期,參與過爐團體的發展概況,藉此了解在這冗長歷史歲月中,有多人投入這項地方信仰榮耀之中。
讀者可以理解,要在短時間內,調查眾多團體相當不容易,所以本書完成,其實很仰賴地藏庵的協助,以及地方文史工作者林宥辰的幫忙,透過他長年觀察的經驗累積,以及早已有豐富的人際互動關係,我們得以快速地去探訪各團體,進而再將相關成果整理成冊。此外,作為地藏庵信徒,同時也是文化資產相關領域研究者的鄭傑文老師,在地藏庵過爐提報過程中,更扮演相當關鍵且重要的角色,有他的參與,使研究計畫在執行過程中,獲得很好的進展。
本書完成需要感謝對象眾多,實難以誌名申謝,我們期許用實際行動,表達所有力促本書的工作者;期許更多人在閱讀本書後,仍更認識在地民俗、認同文化資產,不僅藉此報答地藏王菩薩數百年來的在地庇護,同時也讓人們看見世代相承,共同投入熱情理念的文化行動,藉以建構自己與土地的連結,若能因此喚起讀者的熱情或行動,那大概就是我們彼此相互回饋的美好願景了!
主編 温宗翰
●市長序
從早期臺灣由南往北的開墾發展中,嘉義市地處富饒的嘉南平原心臟地帶,自古以來便是南來北往的中繼站,早期來臺開墾的移民,與當地族群結合落地生根,共同經歷大航海時代的荷西時期、清領開墾及日治時期,多元文化交融,孕育出特殊、豐富的文化底蘊。
嘉義市九華山地藏庵,又稱為北嶽殿或地藏王廟,主祀地藏王菩薩,為臺灣目前所知最早主祀地藏王菩薩的廟宇。根據地方傳說,最早是安徽九華山信眾,因追隨鄭成功部隊,便護持九華山地藏王菩薩金身渡海來臺,起初未有固定祭祀場所,清康熙中葉才擇定於現址建立佛堂供奉。
地藏庵...
目錄
市長序
局長序
作者序
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地藏庵發展史略
壹、地藏庵的興築起源
貳、日治時代的地藏庵
参、戰後迄今的地藏庵
第三章、地藏庵的信仰組織
壹、管理組織
貳、爐會組織
一、地藏庵總爐會
二、駕前義集樂大鼓團
三、駕前北嶽殿音樂團
四、駕前將爺會
五、駕前轎班會
六、駕前滿路香會
七、駕前什家將共義堂
参、相關信仰組織
一、以主神或配祀神組織的神明會
二、紀念特定事件而組織的神明會
三、地方商會或同業公會組織的神明會
四、附屬團體所組織的神明會
第四章、地藏庵過爐儀式
壹、過爐的意義與目的
貳、過爐籌備狀況
農曆十月初六日 將爺會辦會
農曆十月初八日 義集樂大鼓團辦會
農曆十月初十日 北嶽殿音樂團辦會
農曆十月十二日 駕前轎班會辦會
農曆十月十五日 總爐會辦會
農曆十月十六日 總爐會各部爐主交接餐會
參、過爐儀式過程
肆、爐會日常行事
農曆十二月廿四日 謝燈儀式
農曆正月十五日 啟燈儀式
農曆七月 盂蘭盆跋薦超度長生消災法會
農曆八月初一日 地藏王菩薩壽誕祭典
農曆十月十四日 契子女過關限法會
參考書目
市長序
局長序
作者序
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地藏庵發展史略
壹、地藏庵的興築起源
貳、日治時代的地藏庵
参、戰後迄今的地藏庵
第三章、地藏庵的信仰組織
壹、管理組織
貳、爐會組織
一、地藏庵總爐會
二、駕前義集樂大鼓團
三、駕前北嶽殿音樂團
四、駕前將爺會
五、駕前轎班會
六、駕前滿路香會
七、駕前什家將共義堂
参、相關信仰組織
一、以主神或配祀神組織的神明會
二、紀念特定事件而組織的神明會
三、地方商會或同業公會組織的神明會
四、附屬團體所組織的神明會
第四章、地藏庵過爐儀式
壹、過爐的意義與...
商品資料
出版社:豐饒文化出版日期:2024-12-18ISBN/ISSN:9786269662999 語言:繁體中文For input string: ""
裝訂方式:精裝頁數:208頁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