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是一扇窗,打開它,就看見更多故事,更多歷史。看電影‧學歷史
教學者的影視史學手冊╳影迷們的歷史知識讀本
看熱鬧也要看門道,電影原來可以這樣看!
《神鬼獵人》讓人想到北美印第安人與白人的毛皮貿易。《香料共和國》記錄了希臘與土耳其的食物與鄉愁。《吸特樂回來了》把戰後德國的二戰記憶拉回來。《跳舞時代》呈現日治台灣文青的感官世界。《霸王別姬》用咚咚鏘鏘的戲曲看穿近代中國。《日落真相》點出日本天皇從神到人的退位危機。
歷史不單只是讓讀者看到「過去」,歷史不是只有歷史敘事與歷史事實而已,我們還希望以電影為窗口,引導讀者進行一些有關爭議歷史問題的思辨,培養分析與理解事物的技巧。此外,還希望能讓讀者學習到,看事情不用現代的觀點,而是回到當時的脈絡,站在當時經驗與看法的「神入」(同理心)方式來看歷史。
為此,《This Way看電影》這本書,
提出二十五部電影、六大主題、四大能力,
讓我們來提煉電影裡的歷史味。
「電影本事」教你敘事
「電影裡沒說的歷史」教你認識過去
「像史家一樣閱讀」教你理解
「用歷想想」教你思辨
所以,這本書不是影評,是一本歷史的深度導覽。
希望你以它當作是歷史之旅的起點,
在裡頭找到這二十五部電影的歷史新視角。
作者簡介:
蔣竹山
國立清華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兼任人文社會學院大眾史學研究中心主任。主持「新文化史部落格」及「台灣歷史評論」臉書,並擔任蔚藍文化「大眾史叢書」主編。著有《當代史學研究的趨勢、方法與實踐:從新文化史到全球史》(五南,2012)、《島嶼浮世繪:日治臺灣的大眾生活》(蔚藍文化,2014)、《人參帝國:清代人參的生產、消費與醫療》(浙江大學出版社,2015)、《裸體抗砲:你所不知道的暗黑明清史讀本》(蔚藍文化,2016)。目前在進行的研究計畫有「味素的全球史」,並在【說書】網站開設「歷史學冰果室」專欄。
章節試閱
《東京小屋的回憶》:回到那美好的昭和時代
【電影本事】
近幾年的書市吹起一陣日本昭和時代的懷舊風,其中以川本三郎的《遇見老東京》最讓人眼睛一亮。
作者在前言說道:「東京是個變化急遽的都市,全世界幾乎沒有一座城市可以匹敵。市容不斷地更迭變化,不久前還存在的建築,曾幾何時已經被新的取代,相同的劇碼在東京各處上演著。」就是因為這樣,川本希望將這些失去的城市風景保留在記憶中,讓這本書成為「已逝風景的點名簿」。
同樣的懷舊風也在電影圈內出現,《東京小屋的回憶》、《永遠的三丁目的夕陽》是其中的代表。
《東京小屋的回憶》是導演山田洋次改編小說家中島京子於二○一○年直木賞受獎的同名作品。片中飾演女傭多喜的演員黑木華以她的精湛演技獲得二○一四年第六十四屆柏林影展最佳女演員銀熊獎。這是日本第四個獲獎的女演員。最近在日劇《重版出來》的演出更讓她大受好評。
本片透過日本一九三○年代東京市郊平井家女傭的視角,描繪七十年前與女主人時子一家相處的點點滴滴。故事雖然環繞著這個小家庭的生活史,卻凸顯了大時代的變化對民眾生活的影響。
故事從多喜婆婆的自傳書寫開始,回憶起一九三五年的日本戰前的美好歲月。她那正在大學就讀的外甥次男健史常跑去跟她聊天,因而慢慢勾起她的過往回憶。然而受到戰後日本投降史觀影響的年輕人無法理解,一九三六年的日本人怎麼可能如他姨婆所描繪的這麼令人開心?難道歷史被女傭多喜美化了?
殊不知,他們的上上一代,也曾經歷一段美好的昭和生活。
那是一九三○年代東京市民所共同的記憶,這讓來自東北雪國山形縣鄉下地方的多喜感到前所未有的新奇。
吸引劇中所有人目光的,是這一棟一九三五年完工的紅屋頂和洋混搭風小屋。在這幢房子裡,多喜遇到頗具時尚感的女主人時子,她常在洋式客廳中招待先生公司的同事飲酒及享用紅茶。多喜看到女主人和曖昧友人板倉正治播放留聲機唱盤,討論知名音樂家主持交響樂樂團的獨特風格,也在餐桌旁聽到主人說一九三五年東京擊敗芬蘭的 赫爾辛基成為下一屆(一九四○年)奧運的主辦城市。
這部呈現昭和時代風格的懷舊電影,充滿摩登城市裡中產階級喜愛的各種新奇事物,像是參加音樂會、去銀座資生堂喝咖啡、紅茶、穿行的電車、提燈籠、花電車廣告氣球、炸豬排、洋裝、和服、存款、美國牛排、黃油、東海岸線電車、留聲機、西瓜、內藤書店、漫畫、相親……等等。還提到中日戰爭甚至珍珠港事變後,受戰爭影響的種種民生變化,像是:近衛首相、玩具出口生意受影響、徵兵、遊行、徵收金屬、二二六事件、國防婦人會、配給、地下交易、全力戰、「非國民」、徵召令……等等。
至於戰爭末期的東京大空襲及原子彈更是讓這一間紅屋頂小屋裡所有的幸福故事產生巨大翻轉,甚至日後年輕人與親身經歷過的當時代人對相同的歷史事件有了不一樣的詮釋。
【電影裡沒說的歷史】
我建議喜愛這部電影的朋友,一定要找中島京子的原著小說來看。
日本作家同時也是任職明治大學的新井一二三教授在導讀裡是這樣介紹這本小說的:
這本《東京小屋的回憶》講述的正是那年代在東京郊外,剛開始出現的小洋房裡經營核子家庭的平井家三口子以及農村出身的年輕女傭多喜的故事。講述者是七十年後,單獨度晚年的老多喜;她把當年在平井家生活的回憶用鉛筆寫在本子上,給偶爾來訪的外甥次男健史看。可是,現代年輕人不能相信軍國主義分子橫行的年代,日本小市民的生活中其實充滿著樂趣,而且是舶來的:聽西洋古典音樂、去百貨公司的西餐廳吃飯、期待預定一九四○年在東京舉辦的奧運會。(註釋1)
其實不僅日本年輕人難以理解上一輩的想法,認為他們很愛美化過去,就連台灣也有類似的情況。
摩登時代
要瞭解一九三○年代的東京,透過當時的旅行文化是不錯的方式。
不知道是什麼時候養成的習慣,只要去到新的城市,我一定去探訪當地的書店。不論是新書店或古書店,在那裡消磨大半天,是我每次旅行過程中最愉快的體驗。相較於京都及大阪,去東京的次數少了許多,印象最深刻的景點不是淺草寺、上野公園、東京鐵塔、明治神
宮或皇居,而是神保町。
第一眼在神保町古書店見到富田昭次的《旅の風俗史》(台譯本書名為《觀光時代:近代日本的旅行生活》)」(註釋2),就深深被這本書的封面給吸引。各種色彩鮮豔的城市地景、廣告招牌、世界地圖、旅遊景點及旅行案內的海報、明信片、書封等照片將「旅の風俗史」這幾個黑體字包圍在封面中央,這樣搶眼的書封設計叫人不打開都不行。
一九五四年出生在東京的富田昭次,曾擔任旅館專門雜誌的總編輯,是日本相當活躍的旅行作家及旅館與飯店史達人,經常發表旅行史散文。他從一九九六年開始就著書不斷,至今累積近二十本旅館史的相關著作,幾乎每年都有新書問世。
《觀光時代》這本書將近代日本的旅行生活史做了完整的描繪。全書分成二十個主題,範圍涵蓋了:待客之道、溫泉、度假村、神社、風景名勝、飯店、外國人看日本、登高、電車、鐵道旅行、飛機、客船、旅遊雜誌、海外旅行、上海、大東京。作者雖然不是學院史家,卻能做到「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明治到昭和年間的各種旅行史料,舉凡檔案、文人遊記、日記、圖像、明信片、宣傳單、廣告、旅行指南、旅遊雜誌、官方文書、博覽會誌等文獻資料,他無不廣為蒐羅,寫作過程還盡量參酌當代的旅行史研究。
《觀光時代》紀錄了許多旅行史上的重要大事,像是:第一個高爾夫球俱樂部誕生於神戶、一九○六年公布的鐵道國有法、一九一一年日本橋改建為石造拱橋、一九一二年日本旅行協會成立、一九一三年吉田初三郎完成鳥瞰圖處女作《京版電車導覽指南》、一九一四年東京車站開始營運、一九一八年第一條纜車在奈良運行、一九二三年長崎至上海船班一週兩趟、一九二四年雜誌《旅》創刊、一九二九年太平洋女王淺間丸出航。
到了一九三○年代,則有一九三○年超級特快車「燕」通車、一九三一年東京航空運輸開始出現空中小姐、一九三四年瀨戶內海、雲仙等地成為日本最早的國家公園、一九三四年的新宿已經有「日本第一人群聚集處」稱號、一九三八年東洋最大商業飯店第一飯店開幕、一九四四年旅行證明制度開始實施(長距離旅行需要有證明書才能出發)。
交通工具的變革給東京人相當明顯的感受。例如片中主人翁常因公司出差,搭東海線電車去到橫濱,遇到風雨過大有時會停駛,導致行程受阻,回不了家。影片中還提到了花電車。這是一種配合節日慶典,利用路面電車軌道運行的花電車,相當受到市民喜愛。一開始僅是將一般電車加以彩燈裝飾,後來變本加厲,踵事增華,一年比一年花俏。偶爾會有藝術明信片以此為題材,標記著「街鐵」,指的就是東京市街鐵道的花電車。
近代的旅行產業、文化、文明,可說是在廣大世界的支持下逐漸發展成形。鐵道、輪船、公共汽車等交通工具品質不斷革新,住宿、觀光設施的保存、整備,加上自然景觀、人文名勝、名產料理等豐富的觀光資源,還有在媒體宣傳背後辛苦勞動的工作者,一起構築起萬象森羅的地景,使得近代旅行面貌更具多樣性。
台灣民眾對戰爭的感受
《東京小屋的回憶》片中提到日美開戰後初期,民眾還認為這是給美國一個教訓,很是洋洋得意。隨著局勢似乎越來越不穩定,倚靠美國做玩具出口的公司行號更是大受影響。原本暢銷的丘比娃娃銷量不如往昔,甚至因為金屬短缺的關係不再生產,或者改成使用木頭或其他材質。
緊張的戰爭氛圍,同時期的台灣民眾也有同感。儘管近年來對「戰時體制下的臺灣」研究漸多,但焦點多放在政治、社會與經濟方面,從民眾的生活感受著手的研究取徑仍屬少數。日記,或許是我們微觀戰時體制下臺灣民眾生活的另一個重要管道。
臺灣民眾何時感受到戰爭山雨欲來?一九三七年的七月七日或許是個重要的時間點。台南的小鎮醫生吳新榮這天在日記上僅寫下:「正義如不滅,良心遍世界。」沒有太多描述,但是他對這場戰爭開打的態度已經非常顯明。在這之後到年尾的日記裡,吳醫師沒有太多中日戰事的直接描述,對戰爭所造成的生活影響則是有所著墨。
戰爭開始後半年內日記出現許多戰爭事務的字眼,像是空襲警報、國防獻金、出征、送別會、防衛團、民風作興委員會、愛國婦人會、慰問品、軍機獻納促進會、青年團、國民精神總動員、南京陷落祝賀會等。九月一日,吳新榮午後在佳里勸募國防基金成果豐碩,幾日下來已經累積到兩千六百多日圓了。隔天他和友人拜訪北門郡役所報告募集國防獻金的經過及協議日後的方針,隨後則到公會堂參加出征歡送會。送別會並非都辦在公會堂,有時會在公學校的講堂。
九月九日,北門郡動員出征的人數達到二十六人,吳新榮除了參加送別會,對於近日要動員人夫的說法特別留意,並且特別在當天的日記裡記錄下來。這種出征送行在《東京小屋的回憶》中也可見到,有一幕就是多喜及女主人時子看著街上歡送男丁上戰場的遊行場面。
影片提到報紙大幅刊登南京事變日軍獲勝的消息,東京市民提燈慶祝,這個場景在台灣也可以看到。只是對於受到戰後史觀影響的年輕人健史而言,他實在很難接受南京發生大屠殺,東京的商店卻揚起慶祝戰爭勝利的廣告氣球。健史一直質問多喜婆婆是不是記錯了,刻意美化歷史。
戰爭初期的臺灣民眾對於中國戰場的日軍動態,常透過行動表示支持。例如吳新榮九月二十七日的日記裡頭寫,佳里居民當晚舉行了河北保定陷落的祝賀會,還沿路提燈慶祝。
不止男性參與動員,婦女也要參與後勤性質的婦人會。吳新榮的妻子雪芬十月二日參加了愛國婦人會及佳里婦人會,每天縫製日章旗做為前線戰士的慰問品。
空襲
影片中提到美軍的大空襲,許多人都躲到鄉下去。多喜也因為主人家請不起女傭只能回去家鄉老家,這也因此躲過一劫,沒有死在美軍的大轟炸中。但她的主人就沒有這麼幸運了。戰爭結束後,她回到東京小屋,才發現兩人早就因為躲空襲而在防空洞中活活燒死。
這種躲空襲的經驗,台灣民眾也有。
一九四五年新年伊始,吳新榮就感受到空襲的壓力。元月三日,他從收音機聽到全島空襲的廣播。躲進防空壕的瞬間就聽到從遠處傳來的隆隆砲火聲。一月十七日,他在日記裡寫到連續的空襲讓他感覺這已經是日常生活的一部份,弄得診所幾乎歇業。根據他的描述,當時的空襲遍及全島,新竹、彰化、臺南及馬公的損害都相當嚴重。
對吳新榮而言,雖然在物質上沒有太大的損失,但在精神上空襲讓他焦躁不安。這種戰術對民眾的精神生活也有很大的影響。他偶而會趁著救護勤務時補充營養,但戰時的孩子可能就沒有這樣的機會。吳新榮的補給之道就是趁著值勤時和同僚抽籤,輪流到西美樓酒家喝一杯或吃吃壽喜燒。
一九四五年四月十日,吳新榮在日記提到,美軍空襲是由南逐漸往北移動,雨季來臨時,的空襲可能會減少。當時攻擊的順序大致是由屏東、高雄、台南、嘉義、彰化一路向北。透過報紙,吳新榮判斷美軍的陸上機已經在沖繩集結。
蓋防空洞
一九四一年二月二十日,吳新榮的鄰居借用他們家的後花園蓋防空壕,條件之一是順便另外幫他蓋一個新的作為佳里醫院之用。不到幾天的時間,他們就在花園西側完成了一座佳里地區最堅固的防空壕。從一九四五年一月的日記看來,吳新榮家中總共有四座防空壕,而且每座都由不同人員分配使用。
在日本政府的命令下,民眾挖防空壕避難的政策已經持續好幾年。隨著一九四五年太平洋戰事的激烈化,防空壕的強化工作勢在必行。多數的防空壕就像吳新榮家的一樣,經歷了重挖、強化、掩蓋、重修的階段共有五次之多。
一九四五年二月十五日,吳新榮決定趕在雨季來臨前重建防空壕,並且把將軍老家舊藏的粗大福州杉木運到佳里。和以往的分散式設計不同,此次預計增建一座具有最高防禦力的建物,因此委託小雅園擔任粗重工作的重要助手。到十八日,增建工程已完成約三分之二。第一日的進度是挖土,之後每日的進度分別是:立樑柱、編竹、疊磚、鋪頂蓋,一直到到了第六天堆土,整個工程才總算完成。
在資源缺乏的戰時要興建一座防空壕並不容易。材薪的欠缺在戰爭後期越來越嚴重,吳新榮感到非常焦慮,總是要動員各方尋找建材。除了剛好有現成的木材,吳新榮也很幸運地找來了鐵、石灰、磚塊、穀物及竹子等材料。落成後,他還打算安置千手觀音作為守護神。躲空襲是日治末期臺灣人的共同記憶。然而不僅人要躲飛機,就連家中祭拜的菩薩也得一起躲。
空襲對民眾的日常生活有許多影響。以吳新榮為例,新年元旦的往常習慣都有所變化。從一九四四年的年底開始,他就沒有送出任何一份年節禮物,一來是物資缺乏,二來則是沒有必要。
從《東京小屋的回憶》的多喜婆婆的回憶到吳新榮日記的戰爭記憶,在在可以見到戰爭對民眾日常生活的影響,或許就因為戰爭所帶來的損害與傷痛過於巨大,常讓後代遺忘或忽略了過往也曾有過一段美好的摩登時代。
【像史家一樣閱讀】
焦點(1)
小說《東京小屋的回憶》中有一段年輕人健史質疑多喜婆婆美化昭和時代的對話。
他說,姨婆,妳搞錯了,一九三五年時不可能有那種興奮氣氛,那時候,美濃部達吉因為「天皇機關說問題」遭到鎮壓,隔年又發生青年軍官發動政變的「二二六事件」,妳是不是糊塗了?
話說得真難聽,誰糊塗來著?
他說:「姨婆,那個時候日本在打仗吧。」
我說不是,但是有事變。他皺著眉頭。
「不是事變,是戰爭!事變只是混淆視聽的說法。」
我說,那時日本有「事變」,但沒有「戰爭」,因為「戰爭」是要像義大利和衣索比亞交戰、或是西班牙內戰那樣。他聽了非常生氣,瞪大眼睛。(註釋3)
焦點(2)
健史所代表的是戰後日本某一群人的歷史觀點,他們否定戰前日本存在美好的生活。
戰後日本人的集體記憶,從四五年夏天戰敗時候的廢墟開始。在美國占領下的復興和日美安保條約框架裡的經濟發展,成為新生日本的創世紀。久而久之,大家忘記了其實在軍國主義猖獗以前,日本其實有過「昭和摩登」的美麗日子,三角紅色屋頂的洋房可以說是其象徵。已故作家向田邦子曾說過:戰前日本中產階級的生活文化水準其實滿高,她本人就在那環境裡成長的。但凡是肯定戰前日本的言說,長期都給社會風氣否決。(註釋4)
焦點(3)
原本一九四○年在東京舉辦的奧運比賽,因為二次大戰停辦。
可惜好景不常,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盧溝橋事變後日軍全面侵華。中華民國奧運代表團雖然向國際奧委會申訴日本入侵行為有違奧運精神失敗,但日本奧委會也在日本軍方壓力下向國際奧委會交還申辦權。
原因是戰爭對於鋼材、木材及人力有重大需求,日本並不能夠兼顧興建奧運會場地及建造軍事武器。加上軍方堅持要於一九四○年舉行大規模軍事演習來慶祝神武天皇登基二千六百週年。故原來的「幻之東京奧運會」只好取消,到後來原先的奧運場館更用以耕種,以為日本的對外戰爭生產資源。
最後國際奧運會把奧運改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舉行,可是這屆奧運注定多災多難。一九三九年納粹德國入侵波蘭,加上蘇聯於同年入侵芬蘭,芬蘭政府表示無力如期舉辦奧運,而國際之間又準備陷入大規模戰爭,所以還是把這屆奧運取消了。(註釋5)
焦點(4)
影片提到戰時民眾參與的「國防婦人會」組織,類似的機構在日治台灣也有,吳新榮的日記裡也有相關記載。
雪芬參加愛國婦人會及佳里婦人會,每日都刺繡日章旗以為前線兵士的慰問品,我也被任為防衛團員及軍機獻納會幹事,時時都去服務集合,以為銃後大眾的指導者。免講如何,這是時勢,這是潮流。(註釋6)
✢ ✢ ✢ ✢
【用歷想想】
1. 電影中的年輕人健史為何會質疑多喜婆婆對昭和時代的回憶有誤,是刻意美化過去的歷史?
2. 請透過資料說明戰爭對昭和時代民眾日常生活的影響。
3. 電影女主角時子的先生與玩具公司的同事對即將舉辦的東京奧運有什麼樣的期待?這個想像因為什麼而幻滅?
4. 電影中出現了不少一九三○年代城市的感官生活,請比較同時期日本與台灣的異同。
註釋——
1 新井一二三,〈三角紅屋頂房子的記憶〉,收入在中島京子,《東京小屋的回憶》,台北:時報,2014,頁4。
2 富田昭次著,廖怡錚譯,《觀光時代:近代日本的旅行生活》,蔚藍文化,2015。
3 中島京子,《東京小屋的回憶》,台北:時報,2014,頁35-36。
4 新井一二三,〈三角紅屋頂房子的記憶〉,收入在中島京子,《東京小屋的回憶》,台北:時報,2014,頁7。
5 Godfrey,〈消失的奧運—一九四○年東京奧運〉,2016年8月17日,https://snapask.co/academy/437/%E6%B6%88%E5%A4%B1%E7%9A%84%E5%A5%A7%E9%81%8B%E2%80%94%E2%80%941940%E5%B9%B4%E6%9D%B1%E4%BA%AC%E5%A5%A7%E9%81%8B。
6 《吳新榮日記全集》,第一冊,頁345,1937年10月2日。
《東京小屋的回憶》:回到那美好的昭和時代
【電影本事】
近幾年的書市吹起一陣日本昭和時代的懷舊風,其中以川本三郎的《遇見老東京》最讓人眼睛一亮。
作者在前言說道:「東京是個變化急遽的都市,全世界幾乎沒有一座城市可以匹敵。市容不斷地更迭變化,不久前還存在的建築,曾幾何時已經被新的取代,相同的劇碼在東京各處上演著。」就是因為這樣,川本希望將這些失去的城市風景保留在記憶中,讓這本書成為「已逝風景的點名簿」。
同樣的懷舊風也在電影圈內出現,《東京小屋的回憶》、《永遠的三丁目的夕陽》是其中的代表。
《東京...
作者序
前言:我的東華「電影與社會」課小史
為什麼會出一本「看電影學歷史」的書?
這可要從十四年前在東華大學的一門通識課「電影與社會」談起。「電影與社會」是我上過最久的一門課,至今已邁入第十四個年頭。大多數時候的修課同學人數會超過一百人,有時更達到一百五十人,平均下來這些年下來可能有近三千人聽過這門課。在這過程中,批改每週同學的網路線上心得是最有收穫的時候。由於同學來自不同學院,大家的專攻不同,思維方式不太一樣,因此常會有意想不到的互動與心得回饋,這些都是在歷史系教專業課程不太會有的特別經驗。
那些年我教過的電影課
還記得,最早在東華大學開這門課時是二○○三年的秋天,那時候還只是東華的兼任講師,原本只想在課堂上談性別電影,並將每年十二月巡迴來花蓮舉辦的女性影展列入課程活動。頭一年開設時,就吸引一百多位同學修課,每週一的晚上,我們利用兩個小時的時間看影片及討論,一學期下來,大致能看八部電影,有《悄悄告訴她》、《揮灑烈愛》、《油炸綠番茄》、《末路狂花》、《時時刻刻》、《夜幕低垂》、《脫線舞男》及《鋼琴教師》。
除了課堂上的老師講解外,我們會分組報告及討論電影。到了期末,則會要求同學到市區的電影院參加一連三天的女性影展,並選一部紀錄片當作期末報告的寫作題材。由於影展多為和性別有關的紀錄片,一般不太有機會在院線上映,所以同學非得利用這個機會現場參加,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活動參與。
頭兩年課上的性別電影,我們還看了《美麗佳人歐蘭朵》、《喜宴》、《情人》、《愈愛愈美麗》、《烈火情人》、《白色情迷》、《男孩別哭》、《潮浪王子》等。兩年之後,二○○五年,我將課程做了一些調整,除了性別之外,還加入族群、殖民、多元文化等議題,增加的電影有《香蕉天堂》、《太平天國》、《勇者無懼》。
二○○六年之後,我正式成為東華歷史系的專任助理教授,除系上的專業課程之外,仍繼續支援通識開設這門電影課。相較以往,又增加了醫學、科幻、城市、全球化、生命教育、環境等不同主題的電影。像是:《夢想起飛的季節》、《西班牙公寓》、《天才雷普利》、《烏龜也會飛》、《三不管地帶》、《香料共和國》、《替天行盜》、《海上鋼琴師》、《醫院風雲》、《二○○一太空漫遊》、《想飛的鋼琴少年》、《不願面對的真相》、《永不妥協》。
二○○八年時,主題更為明確,訂出了幾個專題「影像、醫療與社會」、「性別、科技與社會」、「全球化、階級與抗爭」、「性別、認同與社會」、「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移民、國家與底層社會」及「城市、性別與國族論述」,在這個階段,增加了《三峽好人》、《A級控訴》、《香港有個荷里活》。到了下學期,主題則調整為「身份與認同」、「性別與社會」、「規訓與救贖」、「族群與社會」、」「多元文化與社會」、「醫療與社會」、「科技與社會」、「歷史與記憶」,這時期的影片新增的有:《刺激一九九五》、《盧安達飯店》、《羅倫佐的油》、《銀翼殺手》及《一個屋簷下》。
二○一一年之後,影片的內容大概就基本定型,不外乎性別、全球化、記憶與鄉愁、戰爭與媒體、國家與社會、族群認同等議題。看過的影片計有:《鋼琴師與她的情人》、《香料共和國》、《替天行盜》、《三不管地帶》、《三峽好人》、《天才雷普利》、《A級控訴》。
二○一四年有個比較大的變動就是課程時間從兩小時增加至三小時,這可是爭取了多年才有的結果。優點是不用到隔週才討論看過的電影,當次看完影片就可以立刻引導同學進行討論。這麼一來,每學期大概可以增加四部電影,這期間新增的影片有:《惡魔教室》、《再見列寧》、《情書》、《丈量世界》。若加入下學期的影片調整,大概還可以多看個《近距交戰》、《世界是平的》及《天才雷普利》。
上述這些多影片所累積下來的教學經驗,自然促成我撰寫此書的主要動力。畢竟用影像來討論社會議題,只是課堂上針對不同學院設計的通識構想,如何能將電影結合歷史,談出我的專業「歷史」,才是我的期待。
看電影學歷史
有了上述經歷,才促成了《This Way 看電影》這本書。
這不是一本影評專書,這個時代已經有太多網路影評了,只要多掌握幾種外語的閱讀能力,幾乎沒有找不到的心得文或影評,隨便google 一下,都可以找到許多相關資訊。
由於本書所關注的主題是歷史,自然在取材上就不可能照單全收。在上述這麼多電影中,較符合我寫作方向的約有十五部左右,最後挑出十一部,分別是:《惡魔教室》、《再見列寧》、《香料共和國》、《替天行盜》、《丈量世界》、《A級控訴》、《鋼琴師與她的情人》、《近距交戰》、《世界是平的》、《永不妥協》、《三峽好人》。
而最早規劃的版本,又因為當代研究資料過少,一時難以準備周全;或是太多人研究過;甚至是主題不太熟悉,使得最終刪除了以下這些影片:《烈愛灼生》、《丈量世界》、《A級控訴》、《王者天下》《烏龜也會飛》《風暴佳人》《伊利沙白》、《三峽好人》、《勇者無懼》及《驚爆十三天》。
本書經過更新片單後完成的則有:《神鬼獵人》、《白鯨傳奇:怒海之心》、《KANO》、《東京小屋的回憶》、《和食之神:美味交響曲》、《吸特樂回來了!》、《伊本‧ 巴杜達》、《大國崛起:小國大業(荷蘭)》、《決戰時刻》、《鴉片戰爭》、《日落真相》、《革命青春》、《霸王別姬》、《風華再現: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藝術的力量》,共十五部影片。
六大主題
若以主題來分,全部二十五部電影可概略分為:「物質文化與日常生活」、「飲食、感官與歷史記憶」、「全球史與全球化」、「抗爭、戰爭與革命」、「性別與環境」及「藝術與大眾史學」。這樣的主題規劃,一方面是呼應電影中的歷史知識與歷史事實,另外一方面則是透過相關歷史課題延伸出當前歷史研究的最新成果與趨勢。書中提到的相關課題有:物質文化史、食物史、歷史記憶、全球史、海洋史、全球視野下的歷史教學、戰爭史、微觀史、馬克思主義史學、性別史及環境史。除了關注學院歷史的當代研究之外,我們也透過紀錄片、大眾史作品對藝術物件、圖像及影像的重視來呈現大眾史學的發展。
基本上,本書的初階目標在讓讀者從看電影學到歷史。然而,這歷史不單只是讓讀者看到「過去」。歷史不是只有歷史敘事與歷史事實而已,我們還希望透過電影當作一個窗口,引導讀者進行一些有關爭議歷史問題的思辨,培養分析與理解事物的技巧。此外,還希望能讓讀者學習到看事情不用現代的觀點,而是回到當時的脈絡,站在當時的經驗與看法的「神入(同理心)」(Empathy)方式來看歷史。
閱讀電影的幾種方法
因此每篇文章的架構分為四部分:「電影本事」、「電影裡沒說的歷史」、「像史家一樣閱讀」及「用歷想想」。「電影本事」這部分,讀者可以很快地瞭解到這部電影的基本故事,當然這不是「維基百科」,裡頭不會有太多的電影人物、導演及拍攝細節,我主要是畫龍點睛式地將影片重點呈現出來。
對電影有個基本認識之後,讀者會來到第二部份「電影裡沒說的歷史」,這裡是每章的重頭戲,占的篇幅最多。但每篇寫法不盡相同,有的是抽出幾個電影裡提到的歷史片段,進行更深入的探討。例如《神鬼獵人》中的海狸與毛皮貿易;《一代茶聖千利休》中豐臣秀吉與千利休的關係;《香料共和國》中的希臘土耳其交惡與賽普勒斯的互動;《日落真相》裡的天皇退位問題;《革命青春》的安田講堂事件;《替天行盜》的反跨國資本的剝削;《1942》中的災荒與媒體報導;以及《永不妥協》裡受污染的辛克利小鎮的真實進展。
有的篇章則是將議題延伸出去,不在文本上打轉,而是談出一些新的話題,像是《白鯨傳奇》談捕鯨的全球史;《跳舞時代》介紹日治台灣文青的感官世界;《和食之神》的鮮味與味素;《吸特樂回來了!》中的戰後德國的歷史記憶;《伊本.巴杜達》中的「亞洲即世界」;《決戰時刻》談美國歷史教學的全球視野;《近距交戰》的一戰書寫;《霸王別姬》談戲曲與近代中國;《藝術的力量》則提到當代英國大眾接觸歷史的幾種管道。
第三部分「像史家一樣閱讀」則援引數則當代史家的作品或歷史文獻,並進行導讀。經由實際資料的閱讀,讀者可以學習如何像史家一樣的思考問題,提出論述、敘事或理解的看法。有的地方則會刻意安排不同立場或觀點的資料讓讀者進行思辨,例如《鴉片戰爭》中提到有關這事件的歷史書寫轉變;或者是以原著小說及不同文本作品呈現與電影內容的異同,像是《神鬼獵人》、《東京小屋的回憶》、《吸特樂回來了!》、《革命青春》及《鋼琴師與她的情人》。
最後一部分「用歷想想」則是問題討論。其中,有針對電影文本設計的基礎問題;或者是進階一點談第二部份「電影裡沒說的歷史」所延伸出來的歷史議題;或難度再高一些,以第三部分「像史家一樣閱讀」的焦點資料來設計問題,讓讀者進行深度思考;更有的則是詢問讀者看過電影之後,試著比較與焦點資料陳述的文本內容有何差異。
影視史學
本書絕非第一本強調用電影學歷史、教歷史的著作。近來類似的西文著作相當多,但大多是從歷史教學或歷史思維的角度看電影與歷史的關係,像是《用電影教歷史》(Teaching History with Film)就特別強調如何在中學用電影來加強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敘事、神入、理解、思辨、認識過去)。(註釋1)在西方,有關這方面的研究,可以上溯到後現代史家海登.懷特(Hayden White)於一九八八年所發表的〈書寫史學與影視史學〉。台灣最早則是周樑楷教授於一九九三年將這篇文章翻譯在《當代》雜誌上,正式將影視史學的概念引進台灣。(註釋2)
其概念如下: 懷特創造了一個和「 書寫歷史」(Historiography) 相對應的單字Historiophoty,中譯為「影視史學」,這名詞就一直被台灣學界及各教學現場的老師沿用至今;其次,電影或電視確實比書寫歷史更能表現某些歷史現象,像是風光景物、環境以及複雜多變的衝突、群眾、情緒等;第三,選擇以視覺影像傳達歷史人物、事件、過程,也就決定了詞彙、文法,這與透過書寫所呈現的意義不同;第四,無論書寫或影視的歷史作品,都無法將有意陳述的部分,完整地傳達出來;第五,書寫史學與影視史學最大差別在於傳播媒體的不同,兩者相同的都是經過濃縮、象徵與修飾的過程,都難免有虛構的成分。(註釋3)
有關「影視史學」的概念,周樑楷教授繼懷特之後,則有更進一步的延伸詮釋。他認為這個名詞不僅指影視,還包括了視覺影像,像是靜態的照片、圖像、立體雕塑、建築,或者是遠古時代的岩畫等,只要能呈現某種歷史論述,都是影視史學研究的對象。(註釋4)
電影像是一扇窗
然而,這些論述比較偏向歷史思維及歷史意識的探討,本書雖深受啟發,但並不特別強調「影視史學」的概念。我比較傾向於像是著名史家卜正民(Timothy Brook)在寫《維梅爾的帽子》時的方法,將畫家的繪畫中的物件當作是觀看過去的一扇窗,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描繪十七世紀的全球貿易。本書的二十五部電影亦是如此,它就像是一扇引領我們進入過去的時光隧道,透過每章安排的敘事、史實、論述、當代研究、史料及問題探討,讓讀者既可以輕鬆的閱讀電影,又能從中學到歷史,並認識歷史學的各個重要課題。
畢竟就如同有的學者所說,閱讀電影的方式千百種,在這臉書時代,每個人都可以寫出自己的一番心得,人人都是影評家。
所以這書不是在寫影評,比較像是一本歷史深度導覽。
不管你是學生、一般大眾或者是學校老師,希望都能透過本書當作是歷史之旅的起點,在裡頭找到閱讀這二十五部電影的歷史新視角。
最後,本書得以完成,要感謝家人的包容,讓我無後顧之憂地在暑假期間能埋首書齋完稿;還有謝謝協助搜尋這些電影的各種影評與資訊的助理林宇嫣、林芳羽,以及蔚藍文化編輯翰德在文字上的潤飾及可樂總編在出版時給予的各種協助;最後要致謝的是「電影與社會」的歷年修課同學,沒有大家的熱烈參與心得書寫,這書在撰寫過程不會有這麼多的靈感。
二○一六.九.二十八花蓮 紫竹齋書房
註釋
1. Alan S. Marcus, Scott Alan Metzger, Richard J. Paxton, Jeremy D. Stoddard, Teaching History with Film: Strategies for
2. Secondary Social Studies, Routledge, 2010.
3. 2Hayden White 著,周樑楷譯,〈書寫史學與影視史學〉,《當代》,88 期,1993 年8 月,頁10-17。
4. 張廣智,〈影視史學:歷史學的新生代〉,《歷史教學問題》,2007 年5 期,頁36-41。
5. 周樑楷,〈影視史學:理論基礎及課程主旨的反思〉,《台大歷史學報》,23 期,1999 年6 月。
前言:我的東華「電影與社會」課小史
為什麼會出一本「看電影學歷史」的書?
這可要從十四年前在東華大學的一門通識課「電影與社會」談起。「電影與社會」是我上過最久的一門課,至今已邁入第十四個年頭。大多數時候的修課同學人數會超過一百人,有時更達到一百五十人,平均下來這些年下來可能有近三千人聽過這門課。在這過程中,批改每週同學的網路線上心得是最有收穫的時候。由於同學來自不同學院,大家的專攻不同,思維方式不太一樣,因此常會有意想不到的互動與心得回饋,這些都是在歷史系教專業課程不太會有的特別經驗。
那些年...
目錄
前言:我的東華「電影與社會」課小史
第一部 物質文化與日常生活
《神鬼獵人》:北美的毛皮貿易、白人與原住民
《白鯨傳奇:怒海之心》:跟著捕鯨魚獵人抓怪去
《一代茶聖千利休》:美,我說了算!
《KANO》:打進甲子園的嘉農棒球傳奇
《跳舞時代》:日治台灣文青的感官世界
第二部 飲食、感官與歷史記憶
《東京小屋的回憶》:回到那美好的昭和時代
《香料共和國》:飲食、鄉愁與記憶
《和食之神:美味交響曲》:飲食就是人生
《吸特樂回來了!》:戰後德國的歷史記憶光譜
第三部 全球史與全球化
《伊本‧巴杜達》: 橫跨亞洲世界的中世紀行旅者
《大國崛起:小國大業(荷蘭)》:看得見的城市
《世界是平的》:一張圖看懂全球史出版市場
《決戰時刻》:美國獨立戰爭書寫的「全球轉向」
第四部 抗爭、戰爭與革命
《鴉片戰爭》:打破國族神話的迷思
《近距交戰》:從軍事史到個人生命史的一戰書寫
《日落真相》:從神到人的天皇退位危機
《革命青春》:當時我們以為可以改變世界
《替天行盜》:三十歲以前不信左派沒心肝,三十歲以後還信左派沒大腦
第五部 性別與環境
《鋼琴師與她的情人》:我的意志,決定我的人生
《霸王別姬》:從戲曲看近代中國
《1942》:這場飢荒是天災還是人禍?
《永不妥協》:小蝦米對抗大財團的水污染事件
第六部 藝術與大眾史學
《風華再現:阿姆斯特丹國家博物館》:在荷蘭遇見亞洲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跟著維梅爾看世界
《藝術的力量》:英國大眾接觸歷史的幾種管道
延伸閱讀書目
前言:我的東華「電影與社會」課小史
第一部 物質文化與日常生活
《神鬼獵人》:北美的毛皮貿易、白人與原住民
《白鯨傳奇:怒海之心》:跟著捕鯨魚獵人抓怪去
《一代茶聖千利休》:美,我說了算!
《KANO》:打進甲子園的嘉農棒球傳奇
《跳舞時代》:日治台灣文青的感官世界
第二部 飲食、感官與歷史記憶
《東京小屋的回憶》:回到那美好的昭和時代
《香料共和國》:飲食、鄉愁與記憶
《和食之神:美味交響曲》:飲食就是人生
《吸特樂回來了!》:戰後德國的歷史記憶光譜
第三部 全球史與全球化
《伊本‧巴杜達》: 橫跨...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