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自從羅馬帝國以降,低地人經歷了法蘭克王國(Francia, Kingdom of the Franks)、墨洛溫王朝(Merovingian dynasty)、卡洛林王朝(Carolingian dynasty)、洛林(Lorraine)、勃艮地(Bourgogne)的統治。接著,在十六世紀,透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House of Habsburg)的政治婚姻,尼德蘭低地成為位在西班牙王國統治下的十七個行省。
那時,正逢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Charles V, Holy Roman Emperor)當朝。
宗教改革 十五、十六世紀的歐洲,那是一個信仰至上的年代。 歐洲很早就被納入基督教的世界。然而,在過去,教徒只能透過教會來聆聽、解讀聖經。一四五三年,來自低地、鹿特丹的伊拉斯摩斯(Erasmus of Ro¬erdam),出版了希臘原文的新約聖經,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人們可以親自閱讀聖經。接著,鉛字印刷術出現了,大量印刷出版了拉丁文的聖經,讓更多的人可以直接閱讀聖經,不再需要透過教會的解讀。
一五五六年,查理五世退位,將龐大的帝國一分為二,東方的神聖羅馬帝國交給弟弟菲迪南,西方的西班牙王國則讓兒子菲力(即菲力二世,Felipe II de España)繼承。菲力二世繼位後,重新執行承自其父的「血腥詔令」,對反抗西班牙統治的低地人民血腥鎮壓。此外,他是一位堅定而且狂熱的天主教徒,在位期間大興宗教審判所,對異教以及異端進行清算。簡而言之,宗教鬥爭於此到達了巔峰,被殺害與驅逐的新教徒高達五萬多人。
誓絕法案 帝國的高壓統治和高昂的稅收,以及菲力二世的宗教審查,讓荷蘭貴族們再也受不了。當時,最有勢力的三名尼德蘭大貴族:金羊毛騎士團(哈布斯堡王朝的核心貴族,最忠心擁戴國王的西班牙貴族)的奧倫治親王(Prins van Oranje)、艾格蒙伯爵、以及荷恩伯爵,出面率領尼德蘭起身反抗西班牙的暴行。
一五五六年,尼德蘭南部,激情的新教徒突然發起了「破壞聖像運動」:荷蘭人手持木棒、鐵棍,衝進天主教堂內破壞聖像、聖物;接著,他們衝進監獄,釋放被逮捕的新教徒。破壞聖像活動一發不可收拾,菲力二世派遣了以血腥、殘暴著稱的阿爾瓦伯爵(Duke of Alba)前來鎮壓。奧倫治親王威廉深知阿爾瓦伯爵的軍事實力,力勸他的兩個同伴先逃到南尼德蘭(比利時)暫避其鋒,但是艾格蒙伯爵和荷恩伯爵決定留在尼德蘭與之對抗。
悲痛的奧倫治親王組織了傭兵團回到低地,開始了許多小規模的游擊作戰。越來越多的城市加入反叛西班牙的行列,而阿爾瓦伯爵也毫不留情地出兵鎮壓。在此期間,奧倫治的威廉親王(Willem Ivan Oranje-Nassau)帶著他那支拼裝部隊到處救援被圍困的尼德蘭城市,他打贏了阿克馬保衛戰、解放了萊登、守下了阿姆斯特丹。威廉親王成為了領導荷蘭獨立的領袖。
威廉親王一度收復南部各省,荷蘭獨立有望。當時,尼德蘭地區同時存在著天主教徒與新教徒,而且南北兩部份在文化上也有差異。西班牙的新任尼德蘭總督法內斯(Alexander Farnese, Duke of Parma)利用這一點,挑起尼德蘭內部的南北對立,讓南方各省組成了阿拉斯同盟(Union of Arras),在這些省份裡面,不得有外國傭兵進駐(因此威廉的傭兵團被驅逐了),不得信奉天主教以外的宗教。
作為對南方背叛的回應,年輕的政治家、來自海牙的愛國律師奧登巴那維(Johan van Oldenbarnevelt)組織了北方各省,在一五八○年成立了烏特勒支同盟(Union of Utrecht),威廉親王也加入。
烏特勒支同盟主要由七個省份共同簽署,它們分別是:海德蘭公國(Duchy of Gelderland)、荷蘭伯國(County of Holland)、澤蘭伯國(County of Zeeland)、前烏特勒支主教區(formerly the Episcopal Principality of Utrecht)、上艾瑟爾領地(Lordship of Overijssel)、弗里斯蘭領地(Lordship of Frisia)、荷羅寧根領地與奧茉蘭登(Lordship of Groningen and Ommelanden)
隔年七月,七省同盟發表了一份聲明──「誓絕法案(Act of Abjuration)」,正式宣布脫離西班牙。這份聲明後來深深地影響了美國的獨立宣言。
於是,自從羅馬帝國以降,低地人經歷了法蘭克王國(Francia, Kingdom of the Franks)、墨洛溫王朝(Merovingian dynasty)、卡洛林王朝(Carolingian dynasty)、洛林(Lorraine)、勃艮地(Bourgogne)的統治。接著,在十六世紀,透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House of Habsburg)的政治婚姻,尼德蘭低地成為位在西班牙王國統治下的十七個行省。
那時,正逢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Charles V, Holy Roman Emperor)當朝。
宗教改革 十五、十六世紀的歐洲,那是一個信仰至上的年代。 歐洲很早就被納入基督教的世界。然而,在過去,教徒只能透過教會來聆聽、解讀聖經。一四五三年,來自低地、鹿特丹的伊拉斯摩斯(Erasmus of Ro¬erdam),出版了希臘原文的新約聖經,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人們可以親自閱讀聖經。接著,鉛字印刷術出現了,大量印刷出版了拉丁文的聖經,讓更多的人可以直接閱讀聖經,不再需要透過教會的解讀。
一五五六年,查理五世退位,將龐大的帝國一分為二,東方的神聖羅馬帝國交給弟弟菲迪南,西方的西班牙王國則讓兒子菲力(即菲力二世,Felipe II de España)繼承。菲力二世繼位後,重新執行承自其父的「血腥詔令」,對反抗西班牙統治的低地人民血腥鎮壓。此外,他是一位堅定而且狂熱的天主教徒,在位期間大興宗教審判所,對異教以及異端進行清算。簡而言之,宗教鬥爭於此到達了巔峰,被殺害與驅逐的新教徒高達五萬多人。
誓絕法案 帝國的高壓統治和高昂的稅收,以及菲力二世的宗教審查,讓荷蘭貴族們再也受不了。當時,最有勢力的三名尼德蘭大貴族:金羊毛騎士團(哈布斯堡王朝的核心貴族,最忠心擁戴國王的西班牙貴族)的奧倫治親王(Prins van Oranje)、艾格蒙伯爵、以及荷恩伯爵,出面率領尼德蘭起身反抗西班牙的暴行。
一五五六年,尼德蘭南部,激情的新教徒突然發起了「破壞聖像運動」:荷蘭人手持木棒、鐵棍,衝進天主教堂內破壞聖像、聖物;接著,他們衝進監獄,釋放被逮捕的新教徒。破壞聖像活動一發不可收拾,菲力二世派遣了以血腥、殘暴著稱的阿爾瓦伯爵(Duke of Alba)前來鎮壓。奧倫治親王威廉深知阿爾瓦伯爵的軍事實力,力勸他的兩個同伴先逃到南尼德蘭(比利時)暫避其鋒,但是艾格蒙伯爵和荷恩伯爵決定留在尼德蘭與之對抗。
悲痛的奧倫治親王組織了傭兵團回到低地,開始了許多小規模的游擊作戰。越來越多的城市加入反叛西班牙的行列,而阿爾瓦伯爵也毫不留情地出兵鎮壓。在此期間,奧倫治的威廉親王(Willem Ivan Oranje-Nassau)帶著他那支拼裝部隊到處救援被圍困的尼德蘭城市,他打贏了阿克馬保衛戰、解放了萊登、守下了阿姆斯特丹。威廉親王成為了領導荷蘭獨立的領袖。
威廉親王一度收復南部各省,荷蘭獨立有望。當時,尼德蘭地區同時存在著天主教徒與新教徒,而且南北兩部份在文化上也有差異。西班牙的新任尼德蘭總督法內斯(Alexander Farnese, Duke of Parma)利用這一點,挑起尼德蘭內部的南北對立,讓南方各省組成了阿拉斯同盟(Union of Arras),在這些省份裡面,不得有外國傭兵進駐(因此威廉的傭兵團被驅逐了),不得信奉天主教以外的宗教。
作為對南方背叛的回應,年輕的政治家、來自海牙的愛國律師奧登巴那維(Johan van Oldenbarnevelt)組織了北方各省,在一五八○年成立了烏特勒支同盟(Union of Utrecht),威廉親王也加入。
烏特勒支同盟主要由七個省份共同簽署,它們分別是:海德蘭公國(Duchy of Gelderland)、荷蘭伯國(County of Holland)、澤蘭伯國(County of Zeeland)、前烏特勒支主教區(formerly the Episcopal Principality of Utrecht)、上艾瑟爾領地(Lordship of Overijssel)、弗里斯蘭領地(Lordship of Frisia)、荷羅寧根領地與奧茉蘭登(Lordship of Groningen and Ommelanden)
隔年七月,七省同盟發表了一份聲明──「誓絕法案(Act of Abjuration)」,正式宣布脫離西班牙。這份聲明後來深深地影響了美國的獨立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