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在香港,在上海,在每一個都市化的地區,急迫的生活讓我們不必有感覺。我們只是讓效率、忙碌和勤勞所掌握,不自覺的追隨著,以為自己沒有沮喪也沒有悲傷,甚至是充滿陽光般的希望。然而,一旦生命靈魂安靜下來,譬如午夜醒來,你不再急急催自己入睡,而是忽然自問:「近來,自己好嗎?」
一切的沮喪和悲傷,忽然崩潰。…——王浩威
王浩威,國內最負盛名的精神科醫師,有著詩人的靈魂、散文家的好筆。《憂鬱的醫生,想飛》暗藏著一段幽暗的心路旅程,當時他三十多歲,看似意興風發,但其實內心憂傷難解,他將哀悼父親的淚水、童年記憶的低迴,與門診個案故事深情交融,化為一篇篇剖析情緒的心靈散文,包裹著私密的親情與自我的告解。
這是知性又抒情的療癒書寫,也是一封寄了十八年的家書。
有人問我,心理醫生這一行業是做什麼的?
我想了很久,搖搖頭說:什麼也沒做。
心理治療像是鏡子,而且,是雙重的鏡子。更多時候,是我從個案的難題裡、從他朝我凝視的眼神裡,看見了永遠不一樣的自己。——王浩威
這是一本既「專業」又不戴「假面」的心靈處方箋,書寫著一位精神科醫師年輕時的果敢與溫柔!並且,有著「自、他一體」的理解與慈悲。——許悔之(詩人、有鹿文化總經理兼總編輯)
真情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列)
莊裕安∣醫師作家
許悔之∣詩人、有鹿文化總經理兼總編輯
楊明敏∣精神科專科醫師、法國巴黎第七大學精神病理與精神分析博士
鄧惠文∣精神科醫師、廣播節目主持人
作者簡介:
王浩威
1960年生,南投竹山人。高雄醫學院醫學系畢業,曾任台大醫院、和信醫院及花蓮慈濟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島嶼邊緣》、《醫望》雜誌總編輯;目前為專任心理治療師、臺大醫院精神部兼任主治醫師、臺灣心理治療學會理事長、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心靈工作室負責人、心靈工坊文化公司發行人。
王浩威熱愛精神醫療工作,也是全方位的作家。他的寫作結合了精神醫學的專業和知識份子的人文關懷,兼具知性與抒情,洋溢獨特個人風格。
著有詩集《獻給雨季的歌》;文化評論《一場論述的狂歡宴》、《臺灣文化的邊緣戰鬥》;散文《在自戀和憂鬱間飛行》、《海岸浮現》、《與自己和好》、《台灣查甫人》、《憂鬱的醫生,想飛》、《生命的十二堂情緒課》、《我的青春,施工中》、《好父母是後天學來的》等書,並企劃主編許多精神分析、心理治療及心理衛生系列叢書。
章節試閱
恐懼。灰影在呼吸之間滲透
究竟,恐懼是什麼呢?
它也許是一種生理反應,像坐雲霄飛車一樣既有驚慌又有快感;
也許是一種災難,是讓我們證明勇氣的存在或是創造英雄的條件;
也許是一種深層的傷害,一輩子永遠都想逃避的惡夢;
甚至,也許就是一種生活的常態了。
一位工程師來到門診,是心臟內科醫師轉介來的,他經常毫無預兆地一陣心臟怦跳,呼吸跟著急促起來,忽然有一種覺得就要死掉的恐怖預感占據了腦海,覺得自己的身體也跟著變形而陌生了。他說,他害怕這種恐懼感隨時湧現的襲擊,甚至不敢單獨一個人出門。原先以為是心肌梗塞之類的致命毛病,每次衝向急診,一切檢查卻又沒有明顯生理毛病,心臟內科的醫師就要求他來看精神科了。
「還記得第一次發生的情形嗎?」這是典型恐慌症的症狀,要瞭解進一步的病情一定要問及最初的情況。
原來是在台北市趕工中的捷運,在一次地下工程進行時,他負責的隧道擋泥牆忽然有動搖的跡象,工人們一陣驚慌,紛紛往外逃。而他原先覺得自己既然是負責整個工地,就應該做些緊急補救,沒想到才多留幾分鐘,就親眼看見黑暗中如波濤一般的泥漿湧爆了擋泥牆,只差一步自己幾乎就被埋沒了。
這位工程師的臨床診斷雖然是恐慌症,其實也可以說是一種創傷,一種深層的不安。對他而言,過往專業經驗上的熟稔,讓自己覺得一切都在掌握之中。然而,一次意外發生,他忽然才意識到台北盆地的特殊結構,一個在千百年前原是湖泊沼澤的地層。於是,過去熟悉的一切都陌生了,他有一種陷入陌生地雷區的感覺。
然而,這種地雷區的感覺,不也是我們普遍經驗的嗎?
走在台灣的公路上,忽然有一天就被砂石車當場撞死了;帶小孩上街,一轉眼居然就被拐走失蹤;辛苦買來的房子,原來是不斷剝落的海砂屋,或是不斷侵蝕身體的輻射屋;甚至,像過斑馬線遭車闖紅燈撞死的曾御慈醫師那樣,你如何確定路上的車是否都沒有酒駕,可以放心穿越馬路的呢?
恐懼的複雜機轉
心理學界對情緒的生理反應,一直都有所爭議。柏克萊加州大學的心理教授拉札魯斯(R. Lazarus)在他的經典作品《情緒與適應》(Emotion and Adaptation, 1991)裡,就提出這樣的問題:「生理反應是情緒的必然要素嗎?」
這個問題的源頭,是來自坎農(W. B. Cannon)在一九三九年所提出的著名說法:戰鬥或逃跑(fight or flight)。當我們面對任何威脅時,身體內部的自律神經和腎上腺就開始運作,所有的生理反應也就隨之發生。
當隧道工程的災難發生時,每個人的生理反應立刻提昇到最高點: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汗流、豎毛等等。在這樣的情況下,大部分的人立即的反應是「逃跑」;而這位工程師剎那間的最初反應是要設法搶救,也就是要「戰鬥」。這樣的戰鬥姿態雖然沒維持多久,卻是面對恐懼時常見的一種方法。
如果危機所造成的威脅是在可以忍受的範圍內,恐懼反而激發了我們以前從未經驗過的潛能。這就像我們小時候聽過的童話,荷蘭的一個小男孩發現海堤破了一個小洞,於是用自己的手指擋住了海水可能侵入的管道,而挽救了整個村莊。
我們不也都有「臨時抱佛腳」的經驗嗎?因為明天就要考試了,平時看三頁就想打瞌睡,現在卻是一晚的夜車就可以啃完整冊書。
當然,荷蘭小童立下的功勞並不一定是恐懼所激發的。也許他就像台語形容的「憨膽」,是因為不知道失敗後可能被海水沖走,也就傻傻地執行了這一切勇敢事蹟。
於是,關於恐懼的機轉,也就更複雜了。「知道」其實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
前面提到的那位工程師,在大學時必然也讀過有關台北盆地地層結構的分析。只是,就像我們每人的認知方式一樣,寫在教科書上的永遠都覺得事不關己。一旦有了一次親身的體會,開始「知道」了這一切,恐懼就變得無所不在了。
甚至,這種「知道」的過程還不一定要親身體會,曾御慈醫師車禍以後,大家開始覺得過馬路都很可怕;我有一個個案甚至還說,看到斑馬線就害怕。這種經驗或「知道」其實是會傳染的。心理的距離越接近,譬如住在同一區域,同樣的年紀或經歷、同時的生活方式等等,傳染的速度也就越快。
只是,這樣的恐懼效果又可以維持多久呢?每次火災一發生,顧客人數減少沒半個月,又一樣恢復車水馬龍了。曾御慈醫師的遭遇雖然教我們心驚膽跳,但總還是要繼續過斑馬線呀。究竟怎麼回事,人們這麼快就學會了遺忘?
恐懼。灰影在呼吸之間滲透
究竟,恐懼是什麼呢?
它也許是一種生理反應,像坐雲霄飛車一樣既有驚慌又有快感;
也許是一種災難,是讓我們證明勇氣的存在或是創造英雄的條件;
也許是一種深層的傷害,一輩子永遠都想逃避的惡夢;
甚至,也許就是一種生活的常態了。
一位工程師來到門診,是心臟內科醫師轉介來的,他經常毫無預兆地一陣心臟怦跳,呼吸跟著急促起來,忽然有一種覺得就要死掉的恐怖預感占據了腦海,覺得自己的身體也跟著變形而陌生了。他說,他害怕這種恐懼感隨時湧現的襲擊,甚至不敢單獨一個人出門。原先以為是心肌...
作者序
一個人的家族旅程
1,光陰
關於光陰,我們總是一而再地驚訝,它竟是如此迅速的流動。
今年三月的某日,巴士駛離旅館就要前往機場,結束那五天的旅程,我再一次湧起這樣的驚訝。那時,忽然意識到:原來這趟聚會,竟是說了十八年才成行。
這次旅程是十分匆忙安排的。整個行程是如此突然,甚至到最後一週都還沒確定租到巴士否。
今年舊曆年春節前,大姊在電話裡告知,媽媽八十歲的壽誕將要到臨。原先,兄姊他們是想設宴,邀請親友,包括媽媽台中女中的昔日同窗等。當我們正在準備詢問餐廳和時間之際,家族裡的一位長輩說,像媽媽這樣的鰥寡者只能在八十一歲時作壽;如果作八十壽會折她的福壽。關於民俗的說法,我們是不太清楚。不過,就像大部分的人一樣,必然是寧信其有而不信其無。匆忙之間,我們也就改了計畫,轉為日本北九州的家族旅行。
家族十一人坐在租賃巴士上,從福岡機場出發,五天的行程安排了日田、由布院、黑川溫泉、阿蘇、柳川、太宰府等地,繞了北九州一圈,再回到福岡。原本是相當輕鬆走走的路程,一路上終究還是忍不住美景美食的誘惑,又多走了許多路,不知不覺中已經有些許疲憊。最後一晚回到福岡,入宿現代風格的五星飯店裡,幾乎是不想出門。於是旅遊手冊中關於福岡眾多的美麗,也只能從當晚在旅館旁的百貨公司的博多拉麵,在湯水的油光泛影中,彷若瞥見了。
最後一天就要離去,我忽然想起這還真的是長大以後,第一次家族旅行呢。
2,旅程
據說韓國人形容自己的民族性格是半島的,因為不得不的原因離開舊土踏上漂流之旅,卻又在陸地盡頭還是停佇了。那麼,來到台灣的漢人,不論先後,都是血液中有更多的亡命基因,才敢走進茫然大海,跨過黝黑的海溝。
我們家族的人,基本上,身體裡還是留有開基先祖的銘記,血液中確確實實還流動著旅人的符碼,只不過是有的人多一點,有人少一點罷了。
在我還小的時候,父親還是小學教員時,總是愛趁著學生畢業旅行,帶著母親和家裡一位學齡前的小孩,一起趁機去遊玩。於是,這個可以跟隨的幸運小孩,最先是姊姊,然後是哥哥,再來是我。尤其是我,在家族相簿裡的這類照片特多。也許是台灣那時開始有些許富裕了,環島旅行成為一種時尚,照片裡的我出現在南北各地的名勝古蹟中。而弟弟就沒這麼幸運了。在弟弟還蹣跚學步時,父親就拋下教鞭,改從商去了。
即便爸爸經營工廠以後,生活忙碌較不容易挪出假期,根據照相簿子的記憶,一家人還是一齊去了台南當時的名勝秋茂園,後來媽媽也帶我們又去了一趟日月潭。甚至家
一個人的家族旅程
1,光陰
關於光陰,我們總是一而再地驚訝,它竟是如此迅速的流動。
今年三月的某日,巴士駛離旅館就要前往機場,結束那五天的旅程,我再一次湧起這樣的驚訝。那時,忽然意識到:原來這趟聚會,竟是說了十八年才成行。
這次旅程是十分匆忙安排的。整個行程是如此突然,甚至到最後一週都還沒確定租到巴士否。
今年舊曆年春節前,大姊在電話裡告知,媽媽八十歲的壽誕將要到臨。原先,兄姊他們是想設宴,邀請親友,包括媽媽台中女中的昔日同窗等。當我們正在準備詢問餐廳和時間之際,家族裡的一位長輩說,像媽...
目錄
作者序
名人推薦
輯一
恐懼:灰影在呼吸之間滲透
究竟,恐懼是什麼呢?也許是一種生理反應,像坐雲霄飛車一樣既有驚慌又有快感;
也許是一種災難,是讓我們證明勇氣的存在或是創造英雄的條件;
也許是一種深層的傷害,一輩子永遠都想逃避的惡夢;甚至,也許就是一種生活的常態了。
寂寞:出走──為自己而活
害怕寂寞,是一種可恥嗎?
你的寂寞,到底是耽溺,還是恐懼分離?
當依戀的對象消失,不得不出走時,也許是打開了生命的另一扇門
嫉妒:尋貓的獵犬
成長以後的愛情中,所謂的嫉妒,不也同樣是再次喚醒的對父母的依戀關係嗎?
果真如此,失戀也就成為一種重要的成長過程了。
背叛:尋找被遺忘的傷口
被背叛的感覺也許是極其難過,但能夠擁有這種感覺,卻是幸福的。
遭到背叛,表示曾經有過一段值得信賴的愛的關係啊。
憤怒:暴雨將至
憤怒,也許是十分動物性的情緒,似乎也是面對各種生命弱勢情境時,
對自己的前途不願意放棄的唯一辦法。
憂鬱:憂鬱的醫生,想飛
憂鬱並不全然是負面意義的。
在王維的詩中,情境是孤獨一人,卻不全然的孤立,他的孤單擁有一個自得其情的空間。
然而。一旦所處的空間不再是自己選擇的,負面的情緒也就源源不絕了。
疏離:人潮陷落在黑夜中
每一個人都是特有而獨立的存在,每個人之間永遠都有不可能到達的距離,
每個人都是和這個社會格格不入的,距離或疏離,異化或異形,
其實就這樣結結實實地發生在我們的身上。
愧疚:懺悔的動物
媽媽對我跪下來了。那時我還是小學三、四年級吧,也許果真慚愧極了。
只是不知怎麼回事,也許是自我保護心理,整個情緒麻痺了。
總之我落下的眼淚,可以確定比母親的還少。
難道,我像動物一樣殘忍,沒有愧疚的心情?
失落:我不甘心
死亡是最深層的失落。
然而,在一生的成長過程中,不也是不斷地被迫要面臨永無止境的各種失落?
包括背叛、失戀、喪親、失敗等等。
沮喪代表什麼?也許就是生命將要更成熟圓融的必然過程。
不安:窩在愛人懷裡孤獨
我們在親密的互動裡,開始曝現出自己的害怕,包括對自己或對方的不確認感。
這時,控制一切的欲望成為必然的反射態度。
因為,唯有一切都在掌握之中,才能彌補我們缺乏自信或互信所造成的不安全感。
快樂:一種層次很高的修養
快樂是什麼?快樂可以是一種狂歡、一種滿足、一種歡樂、一種放鬆、一種喜樂,
也可以是一種宗教的境界。
但是,最重要的是,真正的快樂是完全屬於自己一個人的。
輯二
潛行虛無診療室
有人問我心理醫生這一行業是做什麼的?
我想了很久,搖搖頭説:什麼也沒做。提供給個案的,
頂多只是一面敎他看見破碎水影裡自我影像的镜子。
恐懼之旅
我們雖然活著,卻已經死去了。
或者,我們究竟為什麼而繼續活著,這是一個有點陳腔濫調的存在議題,
都是始終或早或晚地發生在每一個人身上。
預知死亡
對一個親近死亡的人而言,
死亡最大的恐懼不再是死亡的剎那,而是這漫長的瀕臨過程,和只能等待的無助。
別人眼中的我
恐怕許多人都像我一樣,腦海中以為自己正以怎樣的表情面對著迎面而來的對方,
但是真正呈現在對方眼中的卻又是另一種面孔,有一些不算太小的距離。
離開自己的逃亡
以行醫的經驗來説,那些乍看應該容易治癒卻沒明顯反應的個案,
恐怕都該懷疑還有更深的逃亡記憶。那逃亡,是為了遺忘深藏意識冰山之下的痛苦吧。
最極致的恐懼,最極致的勇氣
最恐懼的,是最沉默的。
但若能聽到自己的聲音,聽到自己的憤怒,恐怕是面對這樣最極致恐懼的唯一自我救贖之道吧。
不存在的愛情
幸虧羅蜜歐與茱麗葉在相處五天半以後就雙雙死亡了;否則,到了第六天,
他們對彼此會不會也開始厭煩?
但我相信,其實有一種比所謂的愛情還更珍貴的感情,因為太平凡而容易被忽略了,
甚至連一個足以代表其內容的簡單稱呼,都還沒找到呢。
〈附錄一‧一九九八年初版推薦序之一〉老湯姆和他的凸透鏡 莊裕安
〈附錄二‧一九九八年初版推薦序之二〉讓孤獨與憂鬱在回憶中止息 楊明敏
〈附錄三‧一九九八年初版作者序〉尋找一條漫長的旅程 王浩威
作者序
名人推薦
輯一
恐懼:灰影在呼吸之間滲透
究竟,恐懼是什麼呢?也許是一種生理反應,像坐雲霄飛車一樣既有驚慌又有快感;
也許是一種災難,是讓我們證明勇氣的存在或是創造英雄的條件;
也許是一種深層的傷害,一輩子永遠都想逃避的惡夢;甚至,也許就是一種生活的常態了。
寂寞:出走──為自己而活
害怕寂寞,是一種可恥嗎?
你的寂寞,到底是耽溺,還是恐懼分離?
當依戀的對象消失,不得不出走時,也許是打開了生命的另一扇門
嫉妒:尋貓的獵犬
成長以後的愛情中,所謂的嫉妒,不也同樣是再次喚醒的對父母的...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