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丘彥明、白嗣宏、顏敏如、熊秉明、陸錦林 ◆
◆ 鄭伊雯、孟子珠、霍 剛、楊 玲、方麗娜 ◆
◆ 朱頌瑜、西 楠、岩 子、青 峰、夏青青 ◆
◆ 米格爾.張、林 湄、章 平、施文英、楊 悅 ◆
◆ 葉 瑩、溫 妮、歐非子、張執任、池蓮子 ◆
◆ 關愚謙、海珮春、顧正祥、洪 莉、嚴 丁 ◆
▍透過第三者視角,側寫三十位資深歐華文壇作家,生動描述作家們為華文創作努力耕耘的生命故事。
本書介紹「歐洲華文文壇」三十位作家,其中包括散文名家、原《聯合文學》雜誌總編輯丘彥明;儒雅的俄華學者、作家及翻譯家白嗣宏;著名時事報導文學作者顏敏如;荷華文壇多產作家、原香港名記者林湄;德華文壇泰斗、長篇小說《浪》的作者關愚謙等等。透過詳栩細膩的描繪,勾勒出一幅幅文字耕耘者的畫像,折射出歐華文壇作家的心靈世界,反映她/他們筆下的人文景觀。除了記述歐洲華人的文史演進與發展,也回顧過去原鄉本土的生活環境,對照當下置身天涯異域追尋安身立命的歷程,足資讀者檢視生活,觀照人生,進而省思生命的真諦。
作者簡介:
高關中
德國華文作家,1980年移居德國,現住德國漢堡。漢堡大學經濟學碩士,榮譽文學博士。為歐華作協理事,歐華文學會和中歐跨文化作家協會會員,世界華文作家交流協會會員兼秘書處成員,文心社理事兼文心社德國分社副社長,海外文軒作協會員。德國三大華文報紙《歐洲新報》,《歐華導報》和德國《華商報》特約記者。多年來筆耕不輟,總計問世著述500多萬字。作品以列國風土、遊記、人物傳記、西方文化介紹、新聞報導為主。新近在臺灣秀威資訊出版《寫在旅居歐洲時——三十位歐華作家的生命歷程》、《大風之歌——38位牽動臺灣歷史的時代巨擘》和《尋訪歐洲名人的蹤跡》(與楊翠屏主編)。
章節試閱
【丘彥明荷華著名作家,詮釋生活藝術】
第一次見到丘彥明,是2012年在代爾夫特舉行的首屆荷蘭中西文化國際交流研討會上。她遞交了《從荷蘭人生活看中西文化的比較》的論文,並做了演講,從荷蘭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育、樂」乃至婚姻、文學、繪畫、性格等各個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梳理,具有深度的觀察,對與會者頗有啟發。但是丘彥明本人很低調,直到2013年參加柏林年會,才知道她是歐華作協的副會長,歐華文壇的散文大家,在臺灣做過記者和總編,出版過好多書呢!
從臺灣到荷蘭
丘彥明,籍貫福建上杭。據家譜記載:丘姓為周朝姜太公後裔(《史記‧周本紀》云「封尚父於營丘,曰齊」),五胡亂華南遷,最後安定在福建上杭藍溪。父親名丘瓊華,福建音專畢業。母親唐振中,福建師專畢業。他們是上世紀40年代去臺灣的。
丘彥明出生於臺南縣新營鎮(現改制為新營市)。從小喜愛文學,小學時代作文就經常刊登在《國語日報》上,這是一份給學生們看的報紙。其實並非她自己投稿,而是父親見她寫得不錯代寄去的,編輯就採用了。但有一回丘彥明是心甘情願投稿,她記得小學五年級,一夜做夢參加國語日報徵文得了第三名,醒來之後,立刻跟父母要了稿紙寫好文章寄出,不久報上公佈得獎名單,果然獲第三名。父母覺得神奇,她自己則很高興。
丘彥明小學以全校第三名畢業,保送初中,一直名列前茅,三年中代表學校多次參加全臺南縣、南部七縣市、全省國語演講比賽,英語演講比賽,作文競賽,繪畫、書法、鋼琴比賽,獲冠軍或得獎,並擔任合唱團伴奏。
高中念的是北一女(臺北市第一女子高級中學),這是臺灣最好的女中之一。當時的校長江學珠女士(1901-1988,浙江人,從1949年起擔任校長22年),是一位非常嚴格的教育家,她覺得學生做好筆記是一項非常必要的訓練。在她看來,做筆記會讓人對事情有更深刻的記憶,而且回頭看筆記時,也可以有更進一步的思考。所以學校每個星期一都有一次周會,或是專題演講或是主題發言,學生要針對演講的內容做筆記,儘量把自己聽到的內容記下來,有點像速記但又有總結,而且不只是寫,還要字跡清晰,頁面清清爽爽。「就這樣,三年的時間每週做一次筆記,我想這是起步吧。」丘彥明說。後來從事新聞工作做採訪也需要做筆記,記筆記的習慣就一直跟隨她。這樣事無巨細的記錄,豐富了丘彥明的生活密度,也讓她筆下的生活更有層次。
高中畢業後,丘彥明考入位於臺北陽明山上的中國文化大學,攻讀新聞系。經常寫採訪稿,系上出版週報,丘彥明被安排主編副刊。她以第一名畢業後又到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就讀,獲碩士學位。
70年代,丘彥明進入社會,先在臺北美商格蘭廣告公司寫文案,代編企業刊物,1976年考入《中國時報》,這是該報成為臺灣兩大報後,首次大規模對外公開招考記者、編輯,數千人報考,只錄取十多人,由此可見丘彥明的功力。她在《中國時報》任新聞編輯、採訪記者一年。幾經考慮改變志向,轉往學界發展,返回文化大學任新聞系助教,帶學生實習編報,這些都與寫作脫離不了關係。1978年她又在《聯合報》任副刊編輯。這個職務來自不易,聯合報系成立總管理處後,這是第二次為報系所屬的各報對外大規模招考記者、編輯,亦是千里挑一。那年丘彥明同時考取了政大新聞研究所,為兼顧學業和興趣,遂辭去助教職務,申請分發《聯合報》副刊工作,之後協助創辦《聯合文學》雜誌,兼任執行主編,後專任總編輯,直到1987年12月底離職。
(......下略......)
------
【顏敏如投身時事文學的寫者】
記得我最初徵詢顏敏如能否為她寫小傳時,她的回答是,個人較menschenscheu(德語,怕生)。「我不在意別人是否知道我的生活,較在意的是,寫作十多年來,我的位置在哪裡?也就是,人們會怎麼看待、定位我的文字?即使願意多瞭解我,也必須是因為讀了我的書寫,為了探尋文字背後的緣由而發問。」
這句話很有見地,因此我盡可能地多讀她的作品,通過作品來瞭解她的寫作之路,尋求她在文學史上的定位。結果我發現,顏敏如真的不簡單,亮點突出,很有特色。從寫作地域上來說,從亞洲到歐洲都有涉及,而寫作的重點是在中東(西亞北非),有關中東的史地、政經、文化、社會領域,無論是阿富汗、埃及、以色列,她都有興趣深入瞭解,這在華文作家中獨樹一幟。從作品上看,她善於從新聞時事中提取材料,加以實地考察,進行文學創作。無論是小說,散文,時評,報導都令人耳目一新。正如歐華作協老會長朱文輝是偵推小說大家一樣,顏敏如可以說是時事小說的先鋒。請注意,時事小說與報告文學(或報導文學)不同,更近似於歷史小說,但背景在當代,與新聞熱點有著密切的關係。
從臺灣到瑞士,成為雙語作家
顏敏如(Yenminju)出生於臺灣,高雄市人,畢業於高雄師範學院英語系,文學功底和英語都不錯。1983年出國後,往返於臺灣和瑞士之間,1989年才在瑞士定居。她在思索:定居異國後,「個人的心性、視野、智識有何後續的發展?」她選擇要融入當地社會,為此下功夫攻讀德文。為了增強德語能力,於1997年參加了漢堡的一個德語寫作函授班,每個月交一篇文章,持續兩年。德語水準大為提高,竟用德文寫出了她的第一個長篇小說「Zur Zeit bin ich nicht da」(此時此刻我不在)。
顏敏如曾擔任《瑞士僑訊》編輯,是歐華作協、獨立中文筆會以及日內瓦作家組織(Geneva Writers'Group)的會員。她的夫婿為國際智庫「民主監督武裝力量日內瓦中心(DCAF)」的副主管。
顏敏如多年來筆耕不斷,以獨特的角度觀察阿拉伯世界和研究猶太歷史,用德文、華文出版了5本書,囊括小說和散文等多種文體。作品也散見於《新蘇黎世日報》(德文)、《上海書評》、《書城》(屬上海報業集團)以及臺灣、香港的媒體。她為《中國時報》(國際版)、《蘋果日報》論壇撰稿,曾在《臺灣新聞報》、《見證》雜誌開闢「從瑞士出發」專欄。
她是第一位在德語《新蘇黎世日報》發表文章的臺灣作家。第一位獲邀至瑞士拉微尼堡(Le Château de Lavigny)國際作家屋駐留寫作的臺灣人(2009年)。
顏敏如是「大眾時代」,「博訊博客」等多個網站的駐站寫手。她也有個人網站:「從瑞士出發」,已積累了上百萬字的作品。作為歐華作協資深會員,顏敏如多次參加年會活動,在協會集體出書的寫作活動中也很活躍。
(......下略......)
【丘彥明荷華著名作家,詮釋生活藝術】
第一次見到丘彥明,是2012年在代爾夫特舉行的首屆荷蘭中西文化國際交流研討會上。她遞交了《從荷蘭人生活看中西文化的比較》的論文,並做了演講,從荷蘭人的「生、老、病、死、衣、食、住、行、育、樂」乃至婚姻、文學、繪畫、性格等各個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梳理,具有深度的觀察,對與會者頗有啟發。但是丘彥明本人很低調,直到2013年參加柏林年會,才知道她是歐華作協的副會長,歐華文壇的散文大家,在臺灣做過記者和總編,出版過好多書呢!
從臺灣到荷蘭
丘彥明,籍貫福建上杭。據家譜記...
推薦序
【代序 歐華文學的繁榮】
我旅居德國漢堡,寫作以列國風土、人物傳記和新聞報導為主。近年來參加過多次歐華作家組織的年會、論壇,進行了報導,並採訪過好幾十位歐華作家,由此對歐華文壇的現狀有一定的瞭解,總的來看,隨著歐洲華人的不斷增加,文化層次的不斷提高,歐華文壇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本文主要介紹歐洲華文作家的相關組織、主要成員、活動和出書、辦網站的情況,重點放在歐華作協、歐華文學會和中歐跨文化作家協會。
歐華作協
早期歐華作家們都是單兵獨馬,沒有組織起來。1981年在關愚謙(長篇小說《浪》的作者)、黃祖瑜(瑞典漢學家)、李治華(法文《紅樓夢》譯者)等人推動下,成立了「歐洲華人學會」,其中有不少作家參加。但歐華學會主要是一個學者組織,出版過4期《歐華學報》,基本上都是學術論文,包括文學評論,如趙淑俠的《淺談中國當代文學》和朱文輝的《華文文學在海外的傳薪和發揚》,而幾乎沒有純文學作品。
歐洲真正的第一個華文作家組織,是歐洲華文作家協會,簡稱歐華作協,誕生於1991年。那個年代,西歐有一批客居異鄉的華人知識份子,在一方面擁著思鄉情懷、一方面為事業打拼之餘,用母語華文寫下去國離鄉的心頭感懷和異國他鄉的所見所聞。當時的條件很差,沒有先進的個人電腦,歐洲華文報刊也極少,如中歐80年代初只有一份手刻油印的月刊《西德僑報》(德國統一後改名為《德國僑報》)。但文友們還是鍥而不捨地堅持寫作,不少出色的文章進而發表在兩岸三地(大陸、臺灣、港澳)的報章刊物,頻頻獲獎,有的還出了書。其中成就最突出的就是當時旅居瑞士的趙淑俠。到八十年代中期,已出版了20多本小說和散文。這時她開始考慮如何把旅歐文友們組織起來繁榮歐洲華文創作的問題,萌生了組織華人文學會社的念頭。經她和散文作家呂大明、推理小說家朱文輝等一些熱心文友的廣泛聯絡,積極籌備,終於在1991年3月16日,於巴黎舉行了隆重的成立大會,也就是歐華作協的第一屆年會。歐華作協是歐洲有華僑史以來,第一個全歐性的華文文學組織。創會會員共64人,來自12個國家。
歐華作協成立以來,恪守「增強旅歐各國華文文友之聯繫,以筆會友,相互切磋,提攜後進,培養新秀,發揚中華文化,進而協助旅歐華文作家融入世界華文寫作社會」的創會宗旨,在培養新人,擴大歐華作家作品影響諸方面,都取得很大成績。如今會員已擴展到17個國家,掌握14種語言。人數最多時約80位。
歐華作協主要有兩大任務,一是定期舉行年會,二是鼓勵個人出書,組織集體出書。
歐華作協每兩三年選擇歐洲各大城市舉辦年會,以增強各國文友間的聯繫,藉以發揚中華文化,促進文化交流,並邀請海峽兩岸的名家學者參會講演傳經,成果豐碩。歷屆年會在瑞士伯恩(1993)、漢堡(1996)、維也納(1999)、蘇黎世(2002)、布達佩斯(2004)、布拉格(2007)、維也納(2009)、雅典(2011)、柏林(2013)、巴賽隆納(2015)和華沙(2017)舉行。在海外,沒有政府的財力支持,沒有專職人員,創辦歐華作協並堅持26年,完美地組織過12屆年會(基本上每兩年舉辦一次),近幾屆每次約五六十人參加,這本身就是一件奇跡。
既然是作協,活動的重心就要放在寫作上。協會鼓勵會員出書,不少人是在加入協會後,才出版了自己的作品集。集體出書更是歐華作協的亮點。與北美、東南亞等地的大協會相比,歐華作協人數不算多。但在寫作出書方面,歐華作協的確出手不凡,成就驕人。這群身負中華文化,也受到僑居國文化特色薰陶的文友,已創作出很多富有特色的作品。其中一部分收入會員文集。第一本《歐羅巴的編鐘協奏》1998年出版。2004年的《歐洲華人作家文選》為第2本。2008年,第三本會員文集《在歐洲的天空下》也已問世。最近幾年更是快馬加鞭,又組織會員撰寫、出版了《迤邐文林二十年──歐華作協成立紀念文集》、《東張西望──看歐洲家庭教育》、《對窗六百八十格──歐洲華文作家微型小說選》上下集、旅遊文集《歐洲不再是傳說》、關於環境保護問題的文集《歐洲綠生活》和美食文集《餐桌上的歐遊食光》等7本集子。這些文集,涉及歐洲文化、歐洲教育、歐洲旅遊、歐洲環保,都是海內外讀者感興趣的內容,因此頗受讀者歡迎。秀威公司已經把歐華作為出版品牌,主動向歐華作協約稿!有的書還出了幾個版本。如旅遊文集《歐洲不再是傳說》既出了臺灣版,還出了大陸版。前不久我到四川廣安參觀鄧小平故居途中,就在當地新華書店的顯著位置看到了《歐洲不再是傳說》,真是又驚又喜,想不到歐華作協的書籍會在這樣偏遠的小縣市流傳。迄今,歐華作協已集體出版了11本書。
歐華作協創辦20多年來,很重視傳承。早在2013年創會會長趙淑俠就提出編纂協會歷史的問題,在會員們的熱情支持和積極參與下,由我執筆,出版了《寫在旅居歐洲時──30位歐華作家的生命歷程》,共介紹了30位作家。其他作家小傳還在陸續撰寫。
小結一下,歐華作協成立26年來,開過12屆年會,出版了11本文集。平時會員們通過一個集體郵箱聯繫,也使用微信群。並在網上建有歐華作協專欄。
(......中略......)
綜上所述,歐洲華文文學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著名海外文學評論家、海外新移民華文作家國際筆會會長陳瑞琳評價說:「進入二十一世紀,歐洲的華文文學明顯在崛起,從上世紀的『散兵游勇』進入到『騎兵縱隊』的方陣。生活在人類文明的源頭,歐華作家善於用他們的靈性之眼看世界、感知世界及 表達世界。他們在寫作的題材上進行了大顛覆和大開拓,常常給人以驚豔之感。」
陳瑞琳認為,特別值得關注的是,自冷戰結束後,統一後的德國逐漸取代了英、法,而成為歐洲文學的心臟,德華文學也隨之興盛起來,如麥勝梅女士筆下的德國風景,復旦才女穆紫荊的創作,新移民作家劉瑛的小說,文壇快手高關中走百國寫世界的文化隨筆,記者作家一肩挑的傳媒作家倪娜(呢喃)的紀實小說《一步之遙》等非虛構創作,以及漢堡藝術家譚綠屏的紀實報導等,都有其特別的貢獻。
陳瑞琳鼓勵說,歐洲的華文文學正在踏入一個開花結果的成熟階段,他們已經告別了以往那多愁善感的文學情懷,在精神之海暢遊,他們的努力需要加油的掌聲。
那麼歐華文壇的前景如何呢?筆者在歐洲生活30多年,觀察到華裔第一代是寫作的主力,到第二代,寫作的人就少了,更多的是融入了當地社會,用所在國語言寫作,這種情況只能通過各地中文學校的努力,得到一些改善。但是,歐洲是一個開放的社會。近幾十年來,華人通過留學、經商、婚嫁源源不斷進入歐洲,人數還在增加,這些新移民是歐華文壇的主力,在可見的未來,會仍然保持這一趨勢,這是歐華文壇與東南亞華文文壇不一樣的地方,但與北美和澳洲的情況相類似。
(2016年9月5日發表於在韓國外國語大學龍仁校區舉行的第三屆韓國世華文學研討會,略有修訂)
【代序 歐華文學的繁榮】
我旅居德國漢堡,寫作以列國風土、人物傳記和新聞報導為主。近年來參加過多次歐華作家組織的年會、論壇,進行了報導,並採訪過好幾十位歐華作家,由此對歐華文壇的現狀有一定的瞭解,總的來看,隨著歐洲華人的不斷增加,文化層次的不斷提高,歐華文壇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繁榮。本文主要介紹歐洲華文作家的相關組織、主要成員、活動和出書、辦網站的情況,重點放在歐華作協、歐華文學會和中歐跨文化作家協會。
歐華作協
早期歐華作家們都是單兵獨馬,沒有組織起來。1981年在關愚謙(長篇小說《浪》的作者)、...
目錄
代序 歐華文學的繁榮
丘彥明 荷華著名作家,詮釋生活藝術
白嗣宏 儒雅的俄華學者作家翻譯家
顏敏如 投身時事文學的寫者
熊秉明 在法國播中華文化種子
陸錦林 歐華年會的中堅
鄭伊雯 醉心旅遊文學,探索德國文化
孟子珠 亞聖後裔,書法大家
霍 剛 意國美術界的「霍大俠」
楊 玲 懷念奧華女作家
方麗娜 魯院走出的奧華作家
朱頌瑜 瑞華散文家,獲獎作品多
西 楠 講述留英華人青春故事
岩 子 德華詩人,譯寫兩栖
青 峰 三代詩書傳家,三語創作詩人
夏青青 少年來德,能賦善文
米格爾.張 《地中海曉風殘月》留心聲
林 湄 荷華文壇多產作家
章 平 比華詩人小說家
施文英 能寫會畫的旅法才女
楊 悅 事業有成寫作忙
葉 瑩 《德國婆婆中國媽》的作者
溫 妮 熱愛寫作的捷華作家
歐非子 文武雙全的科幻作家詩人
張執任 影視劇作家,出版界達人
池蓮子 勇於任事的荷華詩人
關愚謙 德華文壇泰斗,中德文化橋樑
海珮春 德國漢學家,中文作品好
顧正祥 德國總統大十字勳章得主
洪 莉 德華女作家女記者
嚴 丁 自學成才的「翻譯,華商和作家」
附錄一 本書作者高關中訪談錄
附錄二 歐華作協會員簡介
後記
代序 歐華文學的繁榮
丘彥明 荷華著名作家,詮釋生活藝術
白嗣宏 儒雅的俄華學者作家翻譯家
顏敏如 投身時事文學的寫者
熊秉明 在法國播中華文化種子
陸錦林 歐華年會的中堅
鄭伊雯 醉心旅遊文學,探索德國文化
孟子珠 亞聖後裔,書法大家
霍 剛 意國美術界的「霍大俠」
楊 玲 懷念奧華女作家
方麗娜 魯院走出的奧華作家
朱頌瑜 瑞華散文家,獲獎作品多
西 楠 講述留英華人青春故事
岩 子 德華詩人,譯寫兩栖
青 峰 三代詩書傳家,三語創作詩人
夏青青 少年來德,能賦善文
米格爾.張 《地中海曉...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